一、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一)科学探究的目标和要求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某些探究过程只包含其中的几个要素,而且也不一定按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科学探究能力是通过完成部分探究活动和完整的探究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为了有效地指导教学和评价,此处按六个方面提出学习要求和达成目标。达成目标是对学生完成7~9年级科学课程后所应达到的要求。
探究过程要素
学习要求
达成目标
提出科学问题
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
能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提出可能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
领会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进行猜想和假设
能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和假设;
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能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
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能确定需要测量的量,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变量;
理解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使用有关设备和材料进行调查、检索、观察、测量和实验;安全地操作;记录观察和测量的结果。
能使用基本仪器进行安全操作;
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
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
会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
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作用。
检验与评价
分析、处理观察、测量和实验结果,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作出解释;
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及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
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
能注意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
能提出改进工作方法的具体建议;
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
表达与交流
书写探究报告,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
能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
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认识探究的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实验技能进行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实验技能,如:1.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涉及的工具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温度计、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地图和地球仪、星图、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2.基本实验技术,主要包括收集某种气体、配制溶液、分离混合物、加热、制作简单标本的技术等。3.查阅信息资料的技术,主要包括查阅图书报刊资料、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等。
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2.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测量工具。
3.观察常见生物,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4.观察和描述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注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5.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池塘或土壤中的微小生物;用显微镜观察酸牛奶中的乳酸菌及池塘或土壤中的微生物。
观察常见的、比较典型的生物(如蚯蚓);养殖小动物或种植植物,并对其形态、生活习性进行观察,撰写观察报告。
观察搜集到的生物资料,讨论、交流,得出生物多样性的结论,归纳出生命的基本特征。
(二)细胞
1.学会制作简单的装片。
2.绘制简单的生物图。
3.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光学显微镜水平),应用细胞的结构解释某些生命现象。
4.识别动物和植物细胞。
5.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6.说明细胞的分裂及其意义。
7.说出什么是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8.说明细胞分化后形成不同的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和系统,并用来解释某些生命现象。
9.感受观察工具的使用及发展对提高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作用。
观察洋葱鳞茎表皮、番茄果肉等植物细胞;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等动物细胞;观察酵母等真菌细胞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切片)。
提供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的玻片标本、挂图或光盘,观察各种不同的组织,理解组织的概念。
查询、展示光学、电子显微镜照片资料并开展讨论;通过对科学发展史的调研,认识科学发展中工具和技术的创新所起的作用。
(三)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学会使用简单的检索表,并尝试编制自己的检索表,说出分类的方法。
2.列举生物分类的单位。
3.识别种群。
4.区别不同生物群落(附植被)。
5.比较几种不同生境的生物,知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6.概述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结构及功能。
7.应用生态系统的概念来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8.了解生物圈。
9.感受生物界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体验生命系统的构成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也具有层次性。
观察腐木上的生物群落。
观察生物与它所生活的环境或向学生提供拟态、保护色等与适应性有关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或写出自己的观察、分析报告;鼓励学生找出有关的事实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一致性;探究不同生境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观察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某种生物小生境的研究。
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本主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人体的新陈代谢、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过程,认识生物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认识不同进化水平及生活方式的生物具有不同的新陈代谢方式,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初步建立起生物体是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的观念;学会或掌握生物学常用的测量和实验技能。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学会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一)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1.对图指认绿色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
2.知道无机盐、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3.说出植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过程。
4.说出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
5.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6.说出植物的呼吸作用。
7.了解新陈代谢原理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
认识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一致性。
进行缺乏水分和缺失某些矿质元素(如氮、磷、钾、铁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
进行茎的运输实验。
进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观察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体内水分上升影响的实验等。
进行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和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氧气的实验;结合自己种植植物或农业生产中
的现象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开展探究讨论和实践活动。
探究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旺盛时期的呼吸作用。
(二)人体的新陈代谢
1.描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2.举例说明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从而理解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了解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描述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和血液循环。
5.描述人体的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尿的生成和排出过程。
6.说出血液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知道骨髓造血的功能,了解输血与血型,认识献血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和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消化系统结构的认识,讨论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
用盐酸和唾液淀粉酶对食物进行消化的对比实验,证明酶的重要作用。
观察动物肺泡切片,了解肺泡气体交换功能的结构基础。
观察鱼尾的血液微循环。
组织学生对“血常规”化验单进行分析讨论。
(三)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
1.了解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点。
2.了解细菌、真菌的主要特点。
3.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4.概括新陈代谢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观察各种能证明细菌、真菌无处不在的生活、生产事实或进行有关的探究性活动,例如面团在一定温度、湿度下的自然发酵。
分析讨论鱼类、鸟类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观察鸟喙、鸟足的类型和功能;昆虫的适应性。
根据植物和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讨论并概括出生物新陈代谢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1.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2.了解若干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3.列举人体的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结构及功能。
4.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5.列举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6.列举激素对生命活动调节的作用。
7.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
观察动物的取食、蟋蟀的争斗行为;蚯蚓对刺激(如光、热)的反应,观察蚂蚁(或蜜蜂)的社群行为,鸟类的筑巢与育雏、迁徙行为,收集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资料。
进行盲点的测试。
调查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症状,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与衰退。
1.列举绿色植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2.认识花的结构和果实、种子的形成。
3.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4.描述芽的发育。
进行种植、人工传粉、嫁接、扦插的实验(如黄瓜嫁接在南瓜上等等);收集组织培养、人工种子等植物无性繁殖技术的资料;调查良种培育在生产中的作用;调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影响花粉萌发的条件。
(二)人类的生殖与发育
1.说出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知道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3.了解人体的发育过程和各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
4.说出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建立正确的性道德观。
5.列举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的多样性。
6.举例说明动物克隆技术的进展,认识从事科学工作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提供有关性教育的录像片,组织座谈会,参观有关展览。
参观养猪场、奶牛场,了解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
收集关于动物克隆技术的资料。
(三)遗传与进化
1.识别遗传与变异的现象。
2.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举例说明基因工程。
3.举例说明基因的作用,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
4.列举遗传与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5.举例说明优生的重要性。
6.列举生物进化现象。
7.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调查遗传和变异现象,如人类某种遗传特征。
用彩色回形针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收集基因工程的资料。
通过查资料等方式,调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及带来的有关生命伦理学问题。
调查近亲结婚的危害。
收集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1.了解健康的概念。
2.识别免疫现象、类型。
1.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
4.说出七大营养素的作用,建立平衡膳食的观念。
5.了解人体各系统卫生保健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提高戒除不良嗜好(吸烟、酗酒)和远离毒品的自觉性。
6.列举青春期常见疾病(如青春期肺结核、青春期高血压病等)。
7.了解引起冠心病、肿瘤及糖尿病等疾病的主要因素及其预防。
8.了解遗传病。
就皮肤的免疫作用以及对花粉、青霉素等物质的过敏性反应开展讨论;对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恶性肿瘤的免疫监视、脱敏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
让学生记录自己3~5天的饮食,对照科学膳食的“金字塔”看看自己的饮食是否科学合理,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快餐的营养价值,或进行一日三餐设计方案竞赛活动等。
调查吸烟、酗酒、饮食不平衡等不良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香烟烟雾对动植物的影响。
举办青春期卫生讲座,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是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重要阶段。
收集冠心病、糖尿病等家族遗传病史的资料。
(二)健康与环境
1.认识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2.了解传染病的特点、传播三环节及预防措施。
3.列举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性传播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2.了解环境毒物和防毒的措施。
5.了解触电、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方法。
调查传染病的传染方式(如流感、肠炎等)。
收集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资料,出专题墙报;请有关专家做报告。
调查环境毒物在食物链中的富集;调查常见的中毒现象(农药、药物、有害动物和有害植物等等)。
练习触电、蛇虫咬伤急救的基本方法。
(三)人类与生态环境
1.认识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了解自然环境的人口承载量。
2.认识生态平衡的现象和意义。
3.了解我国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
调查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收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收集珍稀动植物的资料;收集濒临灭绝和已经灭绝的动植物的资料;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三、物质科学物质科学领域划分为常见的物质、物质的结构、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与能源四个主题。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接触更多的物理和化学现象,了解物质的一些性质,理解物质运动形态及其相互作用最基本的原理,认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意义,初步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观念,并用它们解释物质的有关特性。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形成认识物质世界的科学观念和正确方法有重要作用。主题1常见的物质本主题包括六方面内容:物质的性质、水、空气、金属、常见无机物、常见有机物。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常见物质的基本性质,形成对自然界物质的总体认识。通过调查水的污染与保护、水与生命起源、水与农业、水与健康、空气污染等问题,学生将认识水和空气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提高用正确的科学观点分析有关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一)物质的性质
1.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质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如密度、比热容、熔点、沸点、导电性、溶解性、酸碱性等,并能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测定物质的密度,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4.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
5.了解外界条件能够影响物质的性质。
探究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例如蜡烛的燃烧过程等)。
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探究物质的溶解性;用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探究不同物质和相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密度;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和不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吸收热量与温度升高的关系。
观察晶体熔化,描绘晶体熔化图线。
(二)水
1.知道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举例说出水对生命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水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2.区别悬浊液、溶液和乳浊液。
3.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列举我国和本地区水资源的情况和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防止水污染的责任感。
调查本地区水资源和水污染的情况。
(三)空气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2.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了解大气压的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3.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等重要物质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测定空气主要成分的实验;查找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资料;调查稀有气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探究大气压的存在。
氧气的性质实验;检测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收集臭氧层与人类健康关系的资料;讨论温室效应的利弊。
收集、收看当地或全国重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报告;调查当地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及其造成的影响。
(四)金属
1.区别金属和非金属,了解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举出金属冶炼发展的历程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及对环境影响的典型例子。
3.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4.属腐蚀条件和防止金属腐蚀常用的方法。
5.说出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形成自觉回收金属的意识。
6.了解新金属材料的发展和改善金属材料性能的主要方法。
观察记录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样品的外观。
通过查阅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资料,了解在不同时代常用金属使用状况的变化。
探究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调查金属锈蚀带来的损失;调查生活中常用的金属防腐蚀的措施。
探究废干电池的综合利用;调查金属回收的状况,并提出建议。
(五)常见的化合物
1.区别单质和化合物,辨认常见的化合物。
2.说出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如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
3.了解酸和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酸和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了解强酸、强碱的使用注意事项。
4.说出中和反应的特点。
观察记录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及其产物的性质。
测定土壤的酸碱性,提出改良土壤的建议;测定常见溶液、几种果汁、食品、人体汗液的酸碱性;自制酸碱指示剂;调查当地酸雨情况以及对农作物和建筑物的影响。
中和反应实验。
(六)常见的有机物
1.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
2.说出重要的矿物能源(天然气、石油和煤)的成因,初步形成节约能源的意识。
3.知道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
4.了解对经济生活和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机合成材料。
调查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物。
调查生活中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使用;比较燃烧天然气、石油和煤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查阅我国古代石油和天然气使用的历史资料。
调查生活中塑料、橡胶、化学纤维的使用情况;鉴别常见的有机材料(如鉴别聚乙烯与聚氯乙烯,棉花、羊毛和腈纶等)。
调查对本地区生活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有机物(如酒精、醋酸、尿素、有机合成材料等);调查“白色污染”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主题2物质的结构本主题包括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物质的分类三部分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模型,知道常见元素,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了解物质按其结构划分的主要分类和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学习元素和人体健康的关系、同位素的应用等知识,更好地理解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化学符号表达方法、分类方法、建立模型的思想与方法,提高他们通过元素周期表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本主题的教学中,应当注意结合科学史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认识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意义,了解模型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和科学发展的作用,逐步领会不同组织水平上物质结构的系统观念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观念。(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1.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大小的数量级,了解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
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3.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由夸克构成。
4.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寻找分子存在的证据;证明离子的存在;观察扩散现象。
观察两种物质混合后体积的变化,并用粒子模型解释。
观察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并加以比较;查阅建立C60结构模型的过程。
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途径收集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有关资料。
(二)元素
1.了解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
2.说出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了解重要化肥的有效元素。
3.初步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知道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
4.认识常见元素符号(H、O、C、N、S、Si、Na、Fe、Cu、Cl、Ca、Ag、Al、I、K、P),会查阅元素符号。
5.知道同位素的结构特点。
6.认识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调查常见肥料有效成分的主要元素。
调查市场上某些保健品中具有保健作用的主要元素;收集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资。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说出同位素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阅读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及应用的典型历史事实的资料。
(三)物质的分类
1.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学会混合物的分离技能(过滤、蒸发和纸层析)。
2.会查元素的化合价,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
3.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4.运用物质组成的分类方法,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5.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6.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用简单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对纯水、净水、矿泉水和自来水进行比较;自制蒸馏水;调查和评价饮用水净化的方法;粗盐的提纯;用纸层析方法对叶绿素、墨水进行分离。
主题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本主题包括五方面内容:常见的化学反应、运动和力、电和磁、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以及遵循的质量守恒定律;认识描述机械运动的方法、力以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解最基本的电路、欧姆定律和电磁的相互作用;了解声、光和电磁波的一些特性。本主题与现代生活和社会有密切的联系,在这些学习背景下,学生将更好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通过以上述知识为载体的探究活动,学生将了解实验的归纳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和理想化的方法,并增强技术设计(包括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在本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用以下观念指导教学设计: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是科学的统一概念和原理之一,自然界的物质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一)常见的化学反应
1.举例说明氧气的氧化性以及氢气、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和可燃性。
2.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存在能量变化。
4.了解燃烧的条件,知道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具有安全意识,了解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5.知道防范常见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如一氧化碳、甲醇、苯、甲醛、尼古丁、二恶英、毒品等)。
6.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以及两者的区别。
7.说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8.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
9.知道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计算。
10.通过实验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检验氢气和一氧化碳燃烧后的产物;探究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之间的转化。
调查燃烧与中毒;探究自燃、爆炸、灭火的条件;调查火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调查日常生活中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定其产物。
(二)运动和力
1.举例说明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2.理解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义。
3.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摩擦力、弹力),并理解其意义。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用图示方法来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5.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6.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的常见现象。
7.了解压强的含义,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8.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描述它的特点。
9.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
10.感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并能解释有关的现象。
11.通过力学发展史中的典型事例领悟科学精神。
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测量力的大小。
探究为什么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
讨论:假如没有摩擦。
感受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制作升空气球。
探究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调查力学知识在现代生活、技术中的应用(如血压、注射器、体育运动、深潜技术、高空探测气球等)。
(三)电和磁
1.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会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出电路图,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
2.了解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大小。
3.理解欧姆定律,并能应用它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
4.知道半导体和超导体及其应用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5.通过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描述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特点。
6.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有关,说明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7.了解常用电器、家庭电路以及安全用电的常识,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8.通过了解电磁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和电磁学发展史中的典型事例,认识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探究使两个小灯泡同时点亮的连接方式;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用铁屑描绘磁体的磁感线,并用小磁针探测磁体周围磁场的方向;用小磁针探知直线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探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观察家庭电路,调查家用灯具;探究节日小彩灯的连接情况;探究楼梯灯、过道灯的控制;设计简单的电磁控制电路。
阅读说明书,练习使用简单的家用电器(如台灯、电扇、电热器、电吹风、电饭煲等);调查在自然界或生命活动中的电现象;查阅磁悬浮列车的有关资料。
(四)波
1.了解波的简单知识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4.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像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5.描述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解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了解乐音的特性,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6.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都是电磁波。
7.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在光学和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观察水波的现象。
探究阳光透过树荫成像的原因。
对学生视力和眼镜进行调查;制作简易照像机。
调查噪声污染。
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感知电磁波的存在;调查和交流超声波、微波、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参观博物馆或查询资料,了解我国在古代声学和光学方面的成就。
无线电通信和光纤通信实验;调查信息传播的新技术;调查电磁波在传递信息中的应用和通信技术在本地区的发展。
(五)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1.知道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2.知道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3.知道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4.举例说出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
5.举例说出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
调查氮肥的种类及使用情况。
铜与氧化铜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验。
主题4能与能源本主题包括能量转化与守恒、能源与社会两个部分。通过探究活动和具体实例,学生将了解各种形式的能,认识能的多样性,在认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了解各类能源的特点,并联系实际,会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审视各种物质运动形态的变化,增强节能和环保的意识。在本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使学生逐步理解能是自然科学的统一概念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最基本的规律,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学习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一)能量转化与守恒
1.列举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热能、电磁能、化学能、核能等)。
2.了解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以及它们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动能和势能可以转化以及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3.建立机械功的概念,认识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做功伴随能的转化(或转移)。
4.用简单机械原理解释人体的运动。
5.用实例说明功率的概念,能区别功率和机械效率,从能的传递和转化认识功率和机械效率。
6.述克服摩擦做功与物体内能改变的关系,知道内能改变的两种途径,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用热量来量度热能的变化。
8.知道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可以用电功来量度,会计算用电器消耗的电能,知道电功率的含义,能从说明书或铭牌了解家用电器的额定功率。
9.知道裂变和链式反应、聚变和热核反应,知道放射性及其应用。
10.初步了解能量的转化与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
11.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通过对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发现史的学习,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考察各种玩具中的能量转化。
调查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机械做功的实例。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家用电器的额定功率,调查家庭用电的情况;能根据电能表读数的变化估算消耗的电能。
多媒体展示或网上查询链式反应和热核反应;查阅有关放射性发现的史料;查阅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发明的史料。
讨论设计不需要消耗能量的“永动机”是否可能;举办有关爱因斯坦生平的讲座(介绍质能关系等内容)。
(二)能源与社会
2.通过讨论,认识能源的利用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3认识提高效率和节能的关系,树立提高效率的意识。
4.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调查过度开发不可再生能源带来的社会问题,认识能源合理利用和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调查我们生活中的能源。
调查本地区能源及其消耗情况,讨论发展本地区能源的对策。
查阅世界发展核能和发生核事故的有关资料,讨论发展核能的利弊。
设计与制作有关利用能源的模型或方案,如简易太阳能集热器、节能型房屋、节能型台灯、节能型汽车等。
1.使用星图(或天球仪)观测四季的星空。
2.识别若干著名的恒星与星座。
3.说出阳历(包括节气)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4.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5.了解日食与月食的成因。
学习星图的使用,练习借助星图或天球仪认星。
制作和使用活动星图。
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
学习利用恒星辨认方向。
记录月相的变化。
(二)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概况。
3.了解日、地、月的距离和相对运动。
4.了解九大行星、卫星及小行星带,知道太阳系的总体构成和运动。
5.了解彗星的构成,知道哈雷彗星。
6.知道陨星对地球的撞击。
7.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
收集关于太阳与月球的资料,观测太阳黑子与月球的环形山。
收集九大行星及小行星的资料,探讨行星和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土星的光环和木星的条纹、红斑。
收集彗星的资料及历史上的彗星记录。
讨论小行星撞击地球与恐龙灭绝的可能联系。
收集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成就的资料。
(三)银河系和宇宙
1.描述银河系的构成、大小与形状。
2.说出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3.初步了解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脉冲星)、黑洞。
4.知道超新星爆发。
5.了解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
6.知道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7.从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恒星的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8.了解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
收集关于恒星与星系的资料,并交流讨论。
观看有关的录像资料,访问有关的网站。
收集与交流关于宇宙和宇宙演化的资料。
收集与交流中国天文学成就的资料。
主题2人类生存的地球本主题包括地球、地形和地壳的运动、土壤、地球上的水体、天气与气候五部分内容。在这一主题学习中,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地球空间的环境构成,认识地形、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本主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环境与资源等重大问题在当地的具体表现,通过科学探究,初步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简单设想。(一)地球
1.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能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
3.了解世界上不同时区的区时。
4.知道日界线两侧不同日期的规定。
5.知道一年中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6.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能用多种方法论证地球是个球体。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小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查询世界主要城市的区时。
设计测定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观看卫星遥感地图。
(二)地形和地壳的运动
1.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2.认识地壳是变动的,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4.知道板块学说的要点,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1.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6.识别主要的地形特征,能判读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
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野外考察,寻找地壳变化的证据。
收集有关火山地震的图文影视资料,调查和讨论人们如何提高防震抗灾的能力;在地震多发地区进行防震演习训练。
有条件的地区可到野外考察,寻找由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地形。
用泥土、土豆或其他材料制作简单的地形模型,并绘制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
(三)土壤
1.知道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构成,并具有不同的质地和结构,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了解不同性状的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植被对土壤有保护作用。
4.懂得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
用实验验证不同性状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
访问有关部门了解当地土壤的基本特点、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
调查当地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的情况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四)地球上的水体
1.知道水体的分类和比例(包括地下水)。
2.描述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3.通过读图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5.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将各种水体数量按比例绘制图表。
分析各大洲水资源的差异及原因;分析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原因。
调查当地水利工程;了解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我国重大的水利工程;调查探讨当地保护水资源(包括地下水)的措施。
(五)天气与气候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2.学会用仪器测量气温、降水量、风力、湿度和气压。
3.了解人工降雨的主要方式。
4.会从各种媒体中收集天气资料,初步看懂简单的天气云图。
5.知道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6.列举主要的气象灾害和防灾抗灾的措施。
7.看懂各种媒体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
讨论天气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实验,演示大气降水的凝结过程。
收集天气谚语并尝试进行解释。
调查当地气候的特点和气候灾害的影响,调查当地大气污染的情况及对策。
分领域内容
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参见第14页)。
感受观察工具的使用及发展对提高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的作用(参见第14页)。
描述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和血液循环(参见第17页)。
了解细菌、真菌的主要特点(参见第17页)。
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参见第18页)。
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举例说明基因工程;用彩色回形针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参见第20页)。
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参见第20页)。
说出七大营养素的作用,建立平衡膳食的观念(参见第21页)。
了解传染病的特点、传播三环节及预防措施(参见第21页)。
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等重要物质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参见第24页)。
举出金属冶炼发展的历程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及对环境影响的典型例子;查阅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资料(参见第24页)。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参见第26页)。
认识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作用;阅读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及应用的典型历史事实的资料(参见第27页)。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的常见现象(参见第29页)。
通过力学发展史中的典型事例领悟科学精神(参见第29页)。
通过了解电磁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和电磁学发展史中的典型事例,认识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参见第30页)。
了解我国古代在光学和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参见第31页)。
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通过对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发现史的学习,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参见第32页)。
查阅有关放射性发现的史料(参见第33页)。
查阅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发明的史料(参见第33页)。
举办有关爱因斯坦生平的讲座(介绍质能关系等内容)(参见第33页)。
使用星图(或天球仪)观测四季的星空(参见第34页)。
识别若干著名的恒星与星座(参见第34页)。
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参见第35页)。
了解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参见第35页)。
收集与交流中国天文学成就的资料(参见第35页)。
认识地壳是变动的,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参见第36页)。
知道板块学说的要点,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参见第36页)。
讨论能源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参见第43页)。
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的建立。
望远镜、显微镜的发明。
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
巴斯德与微生物学的建立。
人类认识植物感应性现象和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简要历史线索。
沃森、克里克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达尔文与进化论。
埃伊克曼、芬克与维生素B1的发现。
弗莱明、钱恩、弗劳雷与青霉素的发明。
氧气的发现与拉瓦锡的燃烧理论。
贝塞麦、西门子、托马斯。
道尔顿、卢瑟福、玻尔等。
门捷列夫
伽利略的有关工作与生平;牛顿及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阿基米德:杠杆原理、浮力原理;帕斯卡对大气压强的测量。
欧姆、法拉第、麦克斯韦、赫兹。
《墨经》中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述;朱载土育的声学研究成就;天坛。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
居里夫妇。
奥本海默与曼哈顿工程。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古代的著名星图。
国际标准星座的由来;中国古代的二十八宿。
万户与中国古代火箭等;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来在航天事业上的成就;阿波罗登月。
托勒密、哥白尼、布鲁诺。
中国古代天文学历史。
张衡创制地动仪。
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学说。
李四光利用地质学理论寻找石油。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2.了解以下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与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与防治:酸雨、汽车尾气、粉尘(可吸入颗粒物);
水体污染与防治:富营养化、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土壤污染与防治:固体废弃物。
3.知道我国自然灾害的概况和减灾防灾的措施,如水旱灾、风灾、地震、虫灾、滑坡、泥石流、沙尘暴。
4.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其意义。
讨论能源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调查当地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技术。
模拟降雨流水对土壤的影响;测定雨水的pH值,调查当地酸雨的状况;搜集氟利昂对臭氧层的危害的资料;调查当地污水处理的方法。
讨论种草、植树造林在减灾防灾中的作用。
(二)现代农业与基因工程
2.列举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讨论在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通过收集资料撰写有关基因工程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的汇总材料;调查本地区现代农业技术的使用状况。
(三)通信与交通
调查学生家庭近十年通信手段的变化;收集和交流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影响的资料;
收集和交流有关信息高速公路对经济影响的资料。
讨论大城市中发展私人小汽车的利与弊。
(四)材料
举例说明以下的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传统材料:钢铁、铜、铝、水泥、橡胶、陶瓷、玻璃、塑料、玻璃钢等。新型材料:稀土材料、超导材料、特种纤维、纳米材料等。
调查某一常用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调查了解生活中遇到的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收集材料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作用的资料;
通过你所熟悉的实例讨论生产使用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五)空间技术
了解我国气象卫星的作用;了解卫星通讯的特点和作用;收集和交流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状况的资料
收集和交流空间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前景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