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集邮业务初步恢复,由于中国邮票还受着极左思潮的影响,邮票对外出口受到了限制,因此,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发行的邮票,明显有了科学的春天的风气,当年,《奔马》邮票发行,轰动全国,可以说,邮票的拔乱反正比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早。奔后的邮票,明显显出了春天的气息,只有在水乡新貎中还远远看到“农业学大寨”这几个字以外,其余的邮票全部体现了邮票的文化属性。可以说从1978年-1982年,中国邮票开始了一个老纪特五珍以来又一个新的春天,大套票层出不穷。用句现在的观点,如果档案周这样的邮票放到现在发,肯定是一套垃圾票,但放在那个年代,则是邮票设计中的经典。从奔马到工艺美术、山茶花、台湾风光、万里长城、西游记、齐白石、脸谱、梅花鹿、荷花、风筝、桂林山水、苏州园林、西双版纳、石林、牛、庐山、宫灯、红楼梦、中国古代钱币等,无论从设计还是色彩搭配,都是中国邮票的一个辉煌时期,只是当时的纸张差些,这是时代技术的限制。中国邮票对外宣传做的也好,很多国外友人也喜欢当时的中国邮票。
那时JT邮票的辉煌,除了人们对于尘封以久的思想解放以外,还有一点,那就是普票的弱势。俗话说,换头换票,这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规律。而当时中国使用的普18,还是极左思潮下的邮票,当时的8分和20分还带有极左思潮下的标语,因此,这两枚邮票虽没有明确指出停止销售,但事实上邮局出售的普18非常的少,人们寄信都是邮局留存下来的普17。客观来讲,普17已经过时了,换头以后是不能大量重印的,因此,普17的库存量有多少还是一个疑问。因此,那会的邮局,包括我们的数学书上,主力的邮票是普18的4分电力邮票,一般都是这枚邮票双连使用,因此,这枚票新票较缺,况且双连较多。拿4分邮票代替8分邮票使用,这纯粹是没有办法的临时之举。因此,那会的低值JT票发行量特别的大,动不动就上千万甚至两千多万。因为那会普票势弱,用JT票代替普票寄信也是可行的。通过大量的JT票寄信,中国邮票深入到寻常百姓家,中国的集邮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1981年到1982年,普22和普21全面发行,事实上,普22的影响力是远远大于普21的,这时中国的普票又重新强大起来。邮局里边减少出售JT的出售量,而且JT低值票的发行量也在减少,邮局里出售的基本上都是海南郴林、万里长城、东北林海和新疆天山。
从1985年的熊猫到1986年的白鹤,中国邮票渡过了第一个最黑暗的年代。邮票的发行量始终没有少于1000万,除了航天和一套工人运动会以外,没有设计出一套象样的邮票,况且很多邮票印刷不过关。白鹤以后,中国邮票意识到这个问题,发行量减少,但仅有木兰科、孙中山和二邮三个小型张的1986年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因此,从熊猫开始到1986年结束,中国邮票始终处于黑暗状态。
1987年邮票是JT票第二拔小的高潮,由于猛禽、徐霞客和风筝设计的成功,再说它们减量也非常成功,由一年前的1200万枚,减少到600万枚,小型张也减少到300多万枚,再加上1987年邮票印制精美,因此,那一年的邮票十分成功,得到邮友的世界邮商的赞美,价格也上涨较快。在1987年邮票的影响下,1988年邮票虽说发行量大了300万,但由于后来的兰花小型张也是十分成历的,因此,1988年邮票也算是可以。我们把1987-1988年这两年称为奔后第二个小高潮,这是相对奔马——1982年邮票第一个大高潮而言的。
1989年的马王堆小型张,虽说人们热情很高,但发行量已经相比1987年翻了一倍,况且印刷质量一般,人们后来购买力不足。那一年的邮票设计一般,发行量开始过大,杭州西湖小型张是继熊猫之后第二个发行量超过1000万的小型张,人们反映平淡。
1990年邮票在设计上又有了一定的上升,再加上发行量没有明显的增加,情况好于1989年。随后的1991年由于杜鹃花的发行,算是给JT票一个最后的交待。再加上中央电视台《方寸天地》的播出,集邮的人数增多,邮市开始火爆。但发行量增加的趋势是无法避免的了。
1992年第一套邮票来的特别的晚,二轮猴票很难买,但买的时候人们发现发行量大的惊人。随后的1992年,邮票设计一般,发行量巨大,许多发行量创下了新高。1993年邮票没有几套,况且发行量大的惊人,竹子小型张超过了4000万,东亚运动会超过了7000万,均创下了中国邮票史上的新高。1994年上半年的邮票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可以说从1992年到1994年8月,中国邮票开始了第二个黑暗的年代,以竹子为首的邮票,发行量过大,设计水平低下,况且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这样庄重的小型张,用纸质量很次,容易卷曲。
1994年下半年王昭君、武陵源、武夷山等邮票的发行,改变了中国邮票灰暗的状况。再加上1995年邮票发行量增加,以及古塔、龙门加字、无齿桂花、世兵赛等小型张的发行,中国邮票开始了1991年以来的新的高潮。
1996年,邮市火爆,所发的几套邮票全部高于面值,以前的打折票也缓了过来。这年的上海浦东、宝鼎无齿等小型张,由于发行时没有及时全部发行,价格很高,况且,这一年的邮票实行了增套减量的政策,虽说没有大的减少,但发行量比起前几年,有了明显的减少。由于中国邮票市场的火爆,国外都发行中国邮票100周年或邮展为题材的邮票,趁机赚取中国邮人的钱。
1998年邮票市场是黑暗的,由于知道了1997年邮票的发行量,刚刚回转的周恩来和九寨沟,并没有推动邮票行情的好转,反而向下转。到年终海底鱼的发行,中国邮票已经臭不可闻。随后的1999年,邮票公司甚至全员都去邮市动员。动员各各摊主预订1999年的新邮,可见中国邮政已经走不动了。2000年和2001年,中国邮票没有减少发行量,到了2002年-2003年,也就是中国人手两部手机的时候,中国邮票的发行量才被迫减少。
从1985年熊猫的发行到2001年,这是中国邮票史上最黑暗的16年,从熊猫到白鹤,从竹子到香港回归,从黄山到海底鱼,从动物一到动物二,中国邮票的可信度降低到了冰点。这16年中,除了猛禽、徐霞客、风筝、名楼以及敦煌水浒三国泰山等系列票等极少数亮点外,中国邮票几乎一无是处。1982年相对于前两年邮票发行一套火一套的局面,1982年的邮票开始走向低潮。从设计上看,1982年邮票还算是可以的,不过很多时候打不起精神来,古币二组,草药也是二组,再加上标明是1981年的红楼梦、紫貂。1982年的邮票已经没有了前两年的恢宏气势。
另外,从纪念邮票来看,1982年的纪念邮票以单枚单张为主,显然不如前两年的金杯、古科学家影响力深。宋庆龄逝世一周年是一个好题材,不过枚数太少。最后三套特种邮票,即青铜器、益鸟、扇面,印刷质量上去了,还算是一个好的结尾。
从1982年开始,从奔马以后历时五年的精品中国邮票基本结束,从奔马到1982年西周青铜器的发行,每年尚有多套大套票的发行,而此后的1983和1984年,每年只有一套。此后从1985年到1994年,只有民居和杜鹃花两套,大套票基本绝迹。
另外,从人们喜欢的小型张来看,1982年有四枚小型张,但这四枚小型张影响力一般。这四枚小型张的设计无法与前几年的红楼梦、奔马、荷花相提并论。
再有一点,1982年是中国邮票第一次增加发行量,由1981年的101万枚,增加到1982年的187万枚,似乎增加了将近一倍,在一年当中,发行量就增加了一倍,显然高了许多。而1982年的普遍发行量,都超过了1981年平均发行量的一倍以上。1982年的几个小型张,发行量也是猛增。草药小型张发行是增加到100万以上,是新中国发行量最高的小型张。
纪特邮票增加发行量,普票又开始强大,普21已经全面扑开,普22的发行,使普22全面代替普18成为中国普票的主力军。在普18年代,由于8分邮票后期的限制使用,人们还可以通过加大JT邮票的发行量来缓解,人们发现西游记
齐白石
桂林山水以及普18的4分双连信销票特别的多。但是普22之后,信销的JT票开始走弱。寄信窗口基本不再卖JT票了。
因此,我认为1982年是邮票转折的一年,即主要是上述四点。一.发行时开始增大。二.选题设计开始走弱。三.普票开始强大,形成所谓发展中国家的论点,即寄信邮票和非寄信邮票(不知是干什么,也许是擦屁股)。四.邮票中小型化的开始。1983年有的时候,一年的邮票刚发行了一半,就知道哪套邮票是最佳邮票了,这种情况出现过两次,一次是西厢记,另一次就是杜鹃花。昨天我们讨论过了1982年的邮票,今天我们说一说1983年的邮票。
显然,1983年的邮票不可能向1980年和1981年那样,发行一套火一套了,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保重点发行。很显然,1983年的最重点的邮票就是西厢记。西厢记票幅很大,颜色鲜艳,相比以前的邮票是一大进步。因此,西厢记邮票一发行就轰动邮票界,不但集邮的人,很多外国友人也喜欢买这套邮票。由于在西厢记和其它两套最重要的邮票乐器和旦角带动下,1983年的全年邮票,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设计水平上。可以说这三套女人占主角的邮票功不可没。
另外,1983年的几套纪票,如毛泽东、刘少奇、五运会、文学家发行也十分成功。刘少奇能不赶到100周年或90周年发行,已实属不易。五运会是中国最后的精品体育邮票,五运会以后的体育邮票几乎没有一套成功的。中国古代文学家也十分不错,特别是小版也有特色。天鹅和兵马俑两套邮票虽然纸张太差,但都发行了小本票,也十分不易。本年度发行了两套陕西省邮票,即兵马俑和黄帝陵,十分成功。
两枚小型张也是可以的,但西厢记张比起票来,差的太远了。兵马俑型张还是不错的。另外又发行了美术邮资信封一套十枚。总的来讲,1983年的邮票还是处于高位上的,无论从设计和印刷,代表了当时的水平。
最后从发行量上看,1983年比1982年略有轻微增加,一般都在二三百万枚左右。相对来讲还算比较合理。特别是面值很低的黄帝陵,发行量很低,已是实属不易的事情。1984年我们前边说了1983年的邮票,1983年的邮票总体来讲保持在了高位上,但是到了1984年,邮票能保持到高位上就很难了。
首先从选题上来看,1984年邮票永远有好的题材,但最后的结果大多是浪费了很好的题材。198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结果发行邮票是应该的,但没有保持15周年,20周年那种三连张,三十五周年发行邮票是一大四小,类似于成立一周年时候的邮票,好像一群猴子里边出现在只大猩猩,有些不伦不类,因此价格很难上涨。
从体育题材上来看,1984年是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之后第一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发行邮票理所当然,结果,发行了一套六枚一套的邮票,一是发行量太大,二是邮票设计印刷纸张特次,稍微一摸就有手印,相信很多朋友也都有用像皮擦手机的记录。而且,这套邮票不成功的发行,也为以后的体育邮票开了一个坏头,不但以后巴塞罗那奥运会发行的邮票差劲,以后的奥运会邮票没有一套成功的。也许是五运会的邮票印刷太精美了,五运会以后的体育邮票很难有所超越。
很显然,1984年的T票不够成功,除了峨眉山雕刻版十分精美以外,仕女图纸张一般,金粉不好。拙政园太小气,且景点体现太少,要是放到1981年,拙政园枚数必超过影响力小的留园。吴昌硕设计的也很一般,比起以前的扇面和以后的何香凝来看,也不占上风。牡丹亭似乎只是西厢记的一个跟帮小老弟。总体来讲,1984年的T票不如1982和1983年,但总体来讲还是有几套票是可以的。
1984年的三枚小型张,仕女图是不错的,牡丹亭也还算可以,奥运会则太差劲。
从发行量上看,1984年邮票的发行量明显扩大,生肖的发行量超过猪的一倍。仕女图发行量最小,已经超过了一年前民族乐器的一倍。而且在全年中,从年初的仕女图发行量300多万枚,到中期的奥运会600多万枚,再到最后牡丹亭700多万枚,发行量一年当中就超过了一倍。最后的峨眉山发行量稍缓,总算没有出太大的麻烦。而小型张的发行量从100万上涨到200万以上,则略显过快。
这样一来,从1983年到1984年,邮票的发行量由100多万猛增到700多万,增加了四倍,而小型张从80多万增加到200多万,也增加了三倍。由于发行量增加过快,有些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正如人们所预料的一样,一种更大的发行量,一种更大的不可预知的事情,正在等着我们。谁也没有料到,牡丹亭小型张发行仅仅半年之后,中国邮票的声誉一败涂地,声名狼藉,把奔后七年积累的胜利果食全面消化掉,多年未能缓过劲来。1985年由于1984年发行的奥运会、吴昌硕、牡丹亭、国庆三十五周年等邮票设计一般,人们把目光盯到了1985年邮票的身上,从年初的发行计划来看,1985年的邮票有理由让人们期待,特别是新疆、西藏、郑和、抗战、故宫等邮票,甚至世界青年年,都是好题材。放眼世界,有这么多好题材进入邮票发行范围,是没有理由演砸的。不仅苏美英法德等有影响力的大国会珍惜这个机会,即便是利比里亚这样的小穷国,发行这么好题材的邮票,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而偏偏这个机会,我们没有抓住,形成了以后几十年都是被动的局面。
第一套生肖牛的邮票,局面非常火爆,大冬天的,人们排长队购买,贩子也从一毛叫涨到了五毛,牛票加大了供应量,什么四方连,整版的,供应不完,最终的结果,仅仅保证了没有跌破面值而已。
由于牛票的火爆局面,85年接下来的两套邮票,花灯和残疾人,由于选题和设计都不错,况且发行量只是接着牡丹亭的发行量,人们也能够接受。因此,火爆的局面得以继续。
4月份,85年第一个重头戏梅花开始发行,由于局面火爆,供不应求,邮政总局开始加大印量,先是小型张比牡丹亭增加印量,人们还是排队买不到。后来票的印量增加到900万。这样的话,梅花邮票的发行量由二年前的乐器发行量的100多万,增加到一年前仕女图的300多万,增加到半年前吴昌硕的600多万,终于上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人们仍在火爆购买,由于小型张的发行量没有增加过快,人们对梅花的票还是很认可的,况且梅花设计确实还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年初火爆的牛票价格已经回落到1毛钱一枚,由5毛钱一枚跌落到接近面值,人们预感到,有一种更大的不测会发生,而且这种不测会改变整个中国邮票的命运。成为中国邮票发行史上最重要的一个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