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中共北京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北京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精神。
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市委新闻发言人刘占兴介绍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起草过程、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规划建议提出,到2035年远景目标,总的就是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刘占兴介绍,规划建议在起草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对标对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瞻十五年、干好这五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拿出北京行动;体现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的延续性,与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始终;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发布会由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新闻发言人余俊生主持。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市委新闻发言人刘占兴,市委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胡雪峰,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谈绪祥,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闫立刚分别就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区”建设等方面回答记者提问。
将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构建现代化都市圈
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十四五期间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时期,未来五年北京在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支持雄安新区发展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同为北京“两翼”。北京将坚持把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将雄安新区发展与北京一体谋划、统筹考虑,助力雄安新区提升承接能力。一是深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合作。建成投用支持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分别由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等提供办学办医支持。发挥北京优质资源优势,在基础教育提升、支持医疗卫生发展、支持职业培训创新等领域深化拓展合作帮扶力度。二是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共同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规划建设,引导更多北京创新资源在雄安新区布局发展。三是加强接驳顺畅的交通体系建设。建成京雄高速等项目,实现交通路网顺畅衔接,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提供支撑。
未来五年,北京将增强与天津、河北联动,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推动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更大成效,实现“轨道上的京津冀”畅通便捷,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使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推动京津冀协同开放,强化“两区”政策联动,实现1+1大于2效果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闫立刚表示,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致辞中亲自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务院先后印发《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也简称为“两区”方案。这些都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首都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也为北京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致辞精神和国务院对“两区”方案的批复,这次在市委制定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两区”作为重要内容进行部署。首先将“两区”方案的获批,纳入“十三五”时期的历史性成就。其次在?“十四五”规划部分进行专题部署,规划纲要建议在第五部分“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建设特色与活力兼备的现代经济体系”中,明确要抓好“两区”“三平台”建设,加快探索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商务服务、高端产业三个片区和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北京区域)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开放,强化“两区”政策联动,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国务院批复“两区”方案以来,市委市政府将“两区”建设作为政治责任扛在肩上,一直高度重视“两区”建设工作,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印发包含251项措施的“两区”任务清单,截至目前已落地任务42项,完成率16.7%。强化项目落地,“两区”建设启动以来累计新增项目476个,投资额5200亿元。强化内外双向宣传体系,上线了中英文“两区”门户网站。
下一步,将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政策的落地实施:
一是突出四大特色、四大要素系统性谋划制度创新。聚焦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京津冀协同开放四个方面,以及人才、资金、土地、数据四大要素,集成抓出一批国家战略需要、开放度要求高、自身禀赋好的制度创新,推出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本外币一体化试点等一批突破性政策,配套落地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私募股权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一批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平台项目。
二是以产业集聚促政策落地。聚焦重点领域、重点政策制度创新,年底前出台工作方案和自贸试验区各组团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在“两区”建设中的目标和定位,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园区进行整体谋划,进一步形成产业+区域的并行突破发展格局,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促进“两区”政策集聚落地。
三是以项目推进促政策落地。以政策清单、空间资源清单和目标企业清单这“三单”为抓手,进一步做好“两区”建设的项目储备和推进工作,让项目推进成为政策落地的“试金石”,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政策的堵点和难点,进一步打通政策落地障碍。
优化分配结构,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北京市的《规划建议》中也提出将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那么,北京的中等收入群体目前是什么情况,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是什么??
市委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胡雪峰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应当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这也是我市《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扩大北京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提高城市发展活力,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挖掘居民消费潜能,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有利于凝聚核心价值观。
以新发展理念谋划和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北京等区域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市委全会明确提出2025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的目标,下一步北京如何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启航新征程的首要任务,并进行专章部署,鲜明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明确提出要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赋予新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更加突出创新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引擎,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指明方向、明确了任务。
全会提出,北京要在2025年率先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全球领先。目前,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具备诸多先发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最大的优势是科技和人才。目前全市研发人员超过40万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连续保持6%左右,在全球领先。北京拥有北大、清华、中科院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首位,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能力显著增强;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以创新经济为标志的创新高地迅速崛起;世界营商环境排名稳步提升,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科创30条”,创新生态充满活力。
当前,创新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创新范式加速转变,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发生结构性变化,数字技术强势崛起,成为全球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要走出一条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路子,立足支撑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技北京战略,以新发展理念谋划和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紧紧抓住“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城市”这条主线,更好依托“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示范区主阵地,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全面支撑建设科技强国,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力建好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持续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前瞻布局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
二是统筹布局“从0到1”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强战略长板,力争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光电子、生命科学等领域持续占先。弥补关键短板,力争在集成电路、关键新材料、通用型关键零部件、高端仪器设备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三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鼓励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部署“数据、算力、算法”为核心的公共底层技术和中试平台。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领域,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布局城市全域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三链”联动。提高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水平,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能级。
四是构建公平公正、资源获取便利化的创新生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发挥大企业领头羊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发挥好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作用和“两区”政策优势,探索实施科技、产业、金融融合新机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依托“三平台”等高端平台,构建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