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住房资产与金融资产的即时和累积财富效应的比较检验
1数据平稳性的ADF检验对住房资产和金融资产进行ADF检验,发现金融资产的水平值不满足平稳性条件,但是金融资产的1阶差分值满足平稳性条件。为保持一致性,本文将公式中的所有变量均取1阶差分值,这样公式转换为公式:dCtg=α0+α1dWf(t-1)g+α2dWh(t-1)g公式中的系数α1、α2在此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MPC的涵义,而是近似看作为消费变化对资产变化的弹性。ADF检验可见表4的结果,所有检验变量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平稳。
三、结论
一、金融集聚概述
(一)金融集聚的含义及特征金融集聚的涵义是指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产业的参与者依照市场经济准则,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形成的相互联系,从而使该地区无论是金融机构密集程度还是金融机构的种类都普遍高于平均水平的现象。宗晓武(2008)认为,金融集聚具有空间性、复合性、成长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等特征[1]。而本研究认为,金融集聚具有经济性、地域性和复合性三个特征。研究金融集聚的特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金融集聚的内涵。
(二)金融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金融集聚形成的原因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一方面,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市场组织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形成了金融市场的集聚力量,同时局部信息与地区不同都是金融市场集聚的主要原因[2]。另一方面,Martin(1999)则由不同金融机构的区位分布情况得出:如果市场潜力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不考虑价格竞争的情况下,将产生银行的集聚[3]。这些理论从不同视角分析了金融集聚产生的原因,并对此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释。不足之处在于其缺乏动态的考察过程,从而很难揭示金融集聚内在动因的动态特征。
(三)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发达城市产生了金融集聚的现象,因此,很多学者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张凤超和王亚范(2000)认为区城金融成长内含于区城经济发展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之中,为区域金融成长提供成长条件和空间;同时,区城金融成长的水平和能力也为支持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4]。而刘军和黄解宇等(2007)的研究显示金融集聚通过金融集聚效应、金融辐射效应以及金融功能三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5]。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对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做了比较透彻的分析,但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消极影响研究较少,对此问题研究的不够全面。因此,本研究将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二、金融集聚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1、国际投资引致生产要素跨国移动
单纯的国际贸易,主要是商品的跨国移动,只有国际投资,才有可能形成生产要素直接的和大量的跨国移动。在土地、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中,除土地之外,资本和劳动都能在国际之间自由流动。
国际间的劳动要素的转移,主要取决于劳动价格,即取决于平均工资水平,比如某种类型的劳动在美国的工资率高于墨西哥,就成为墨西哥人跨越国界的经济动机。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工资偏低,移民倾向尤甚。其次,劳动要素转移还取决于劳动者拥有的数量。在一个劳动资源相对过剩的国家,很容易引发向劳动资源稀缺的国家移民的动因。当然,国际投资也会引起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要素转移,但毕竟属于少量,而且大多是伴随着技术引进,随同设备和资金的技术人员配套转移。而且,这种转移大多带有临时性质。一旦投资项目完成,随行技术人员又会回归本土。
国际投资实现生产要素转移的微观载体是跨国企业。投资的始初动机是以谋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生产和经营。建立跨国企业伊始是资本运营,购进设备和技术,又实现了物质生产要素的转移,招聘经营人员和企业员工,又实现了劳动要素转移。可见,国际投资是生产要素跨国移动的第一推动力,跨国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是鉴定生产要素移动的基本尺度。
生产要素跨国移动有两大效应:
关键词“3414”;油菜;肥效试验;施肥模型;安徽黟县
为探索黟县主要土壤类型油菜最佳施肥量及配比,建立施肥模型,进行了“3414”肥效试验[1-2],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黟县农业技术推广所农户承包田位于东经117°53′51.57″,北纬29°54′29.01″,海拔194m,为近代山河冲积物发育的潴育型水稻土。该田块土层较厚,质地中壤,灌排良好,土壤有机质36.82g/kg,pH值5.5,碱解氮(N)222mg/kg,有效磷(P)2.1mg/kg,速效钾(K)72mg/kg。主要为油、稻连作,前茬水稻常年单产550kg/667m2左右。供试作物为杂交油菜品种丰油9号。供试肥料:山东省滕州化工厂生产的尿素(含N46%);铜官山化工总厂生产的普通过磷酸钙(含P2O512%)及进口氯化钾(含K2O60%)。
1.1供试材料
被测系P2分2组共24份材料,R08组以R08及其9份诱变系,48-2组以48-2及其13份诱变系,诱变系是在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经150、200和250Gy3个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R08和48-2种子后,由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连续自交3代选育得到的M4选系。以生产上广泛利用的玉米骨干自交系P178、郑58、156、K169、K318、21-ES、昌7-2、698-3、K305为共同测验种P1(R08组的测验种不包括自交系156)。R08诱变系编号分别为11至19,48-2诱变系编号分别为21至33。
1.2试验方法
2008年冬季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别组配80个(即8×10)R08组和126个(即9×14)48-2组杂交组合。2009年春季分别种植R08组和48-2组F1杂交组合,2组试验独立进行,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单行区,行长3.5m,行距0.8m,窝距0.5m,每行7窝,每窝定苗2株,种植密度49500株/hm2,施肥与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参照国家玉米区域试验记载和测定标准,每小区选中间10株进行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田间考查性状:吐丝期(d)、株高(cm)、穗位高(cm),室内考种性状:穗长(cm)、穗粗(cm)、秃尖长(cm)、穗行数、行粒数、粒深(cm)、百粒重(g),出籽率(%)和单株产量(g)。
1前言
但是,Kerr等人(1998)发现运用鉴别范式的研究中反应频率的分布存在明显偏差。0s保持间隔被试反应偏向最后面的系列位置,10s保持间隔反应则偏向最前面的系列位置。当反应偏差纠正后,近因向首因转换消失,从而提出是反应偏差造成该现象,它不是潜在的记忆机制。
如果真是反应偏差造成,那么在自由回忆范式中就不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假如这种效应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在自由回忆的范式中也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自由回忆范式是否存在近因向首因转换的现象。此外,对具有形音义结合体特征的汉字是否具有近因向首因转换也是感兴趣的问题。由于这两个变量都是以往研究中没有涉及的,故在材料类型中也选用了英文大写字母,便于对两种变量加以区别。
2材料和方法
2.1实验1汉字自由回忆中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的转换
关键词:保险业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山西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保险业大有作为。第一,发挥经济助推器的作用,通过风险管理和损失补偿,为人们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利支持,可以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通过养老和健康保障,保险可以解决人们生活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
一、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
1.经济补偿效应。保险是分摊意外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通过向所有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来补偿少数被保险人遭受的意外损失。因此,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失由包括受损者在内的所有被保险人分担。作为一种集合和分散风险的机制,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保险经营技术的提高,经济补偿效应将逐步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