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BBGA)、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GBI-EM)之后,9月25日,富时罗素宣布从2021年10月起将中国债券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并于2021年3月做进一步确认。
纳指进程加快
目前,全球有彭博、摩根大通和富时罗素等三家主要债券指数供应机构,其中,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和富时世界国债指数(分别简称BBGA、GBI-EM和WGBI)是各自旗下最主要的指数。
2019年1月31日,彭博公司宣布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从2019年4月起被纳入BBGA,并将在20个月内分步完成。被完全纳入BBGA后,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债券将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之后的第四大计价货币债券。
2019年9月,摩根大通宣布于2020年2月28日起,将9只中国国债纳入GBI-EM,纳入后占比将达10%,已经达到国别占比上限。这一动作分10个月完成,目前已完成近7%。市场估算,完全纳入GBI-EM可带来200亿美元资金流入。
市场人士认为,富时罗素全球政府债券指数(WGBI)更为关键,因为这一指数更受被动型投资者的偏爱。此次富时罗素纳指后,市场估算,该指数追踪资金规模为2至4万亿美元,完全纳入WGBI将为中国债券市场引入约1500亿美元指数追踪资金。
“这是中国债市开放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是对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肯定,也是金融业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体现。表明了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不断提升,有利于增强指数的代表性和吸引力,有利于全球投资者更合理地配置债券资产。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末,国际投资者持债规模达2.8万亿元,占银行间市场托管余额的3%,近3年年均增长40%。
人民币债券吸引力增强
董希淼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经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中国国债被纳指,进一步显示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健康稳健发展、金融业全面扩大开放的信心。
我国债券市场已经形成了境外机构“愿意来”的投资环境。今年以来,境外机构持续增持我国债券,未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月均交易量超7500亿元人民币,月均净买入量超1200亿元人民币,目前境外机构持债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年末增长了27%。自“债券通”推出以来,境外机构持债规模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也反映了对中国坚定不移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认可。
截至2020年8月末,中国债券市场债券余额已达112万亿元人民币,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债券品种丰富,交易工具序列齐全,基础设施安全高效,已经具备相当的市场深度与广度。我国债券净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已由5年前的24.1%跃升至36.2%。债券交易更加活跃,年换手率由5年前的2.03上升至2.6。
中国债券的收益率也对境外机构保持了较强的吸引力。当前,中国债券收益率仍然保持基本稳定,10年期国债收益率保持在3%以上,企业债收益率普遍在4%以上。今年以来,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持续走阔,已从150个基点升至240个基点左右。
从违约率看,2020年二季度末,按金额计算的公司信用类债券滚动违约率为0.73%,明显低于2020年6月末商业银行1.94%的不良贷款率,也远低于2019年国际市场1.48%的滚动违约率。
在此背景下,我国债券市场的参与者越来越丰富。近年来,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债券的配置需求快速增加,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主权财富基金、国际金融组织、人民币境外清算行和参加行、境外保险机构等境外机构已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截至2020年8月末,“熊猫债”发行主体已涵盖国际开发机构、外国政府、金融机构及非金融企业,累计发债规模近3000亿元人民币,同时已有来自全球6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近900家境外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规则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2020年以来,央行、外汇局等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开门“迎客”首先要打通入口。因此,央行整合入市渠道,按照“同一套标准、同一套规则的一个中国债券市场”的原则统一准入管理和资金管理等制度安排,提高境外机构入市便利度,进一步优化和便利投资资金汇出入。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xinmin.cn2024AllrightsreservedTech-vm-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