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历史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现代性新生代真实性先锋性
从九十年代初的崭露头角,第六代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今天,我们有理由对第六代走过的这二十年进行一次盘点,其电影的意义何在在这二十年的风风雨雨里,有哪些得失可以留给后来人借鉴
置身于现代性的视野笔者认为,第六代电影的读解至少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探讨:
一、现代性反思
从二十世纪开始整个世界进入了“全球化”“现代化”“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随着社会现代性进程的进一步加速进行。到了第五代导演之后的第六代导演那里,尤其在前期第六代导演那里现代性的危机加深了,“审美现代性”的维度凸现出来了。毋宁说,年轻的第六代导演们以其单薄赢弱的个体之躯、超前敏感地体会到了现代化进程中人性异化、人格分裂的种种存在危机。于是,他们借助于破碎零乱的“后现代形式”试图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去界定那迅速演变的社会现实并找到它的意义。因此,不少第六代电影都具有独特的审美现代性意义——在一个追求现代性的“全球化”时代反思人的主体价值,张扬人的审美感性,从而对社会现代性构成逆反与纠偏使人有可能避免遭受“异化”的“单面人”的命运。
《北京杂种》、《周末情人》、《头发乱了》、《童年往事》、《牵牛花》、《危情少女》、《苏州河》、《月蚀》、《梦幻田园》等影片都极力传达了他们动荡不安、迷离驳杂然而却真实感性的生存体验,在迷乱、困惑、无奈中隐含着希冀都不无这种以审美现代性对抗社会现代性的独特意义。一部分第六代电影则深入到潜意识、隐意识的层面来探索当下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如《悬恋》、《邮差》、《冬春的日子》等。于是他们在外部世界的喧哗与骚动中返归内心自我,回到回忆、梦想的源头为感性、体验、诗意和抒情留下一块地盘。借用一下卢卡奇的说法,第六代导演式的真正个体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则可以视作是对现代性的“第二次自我批评”。
二、真实性深化
三、先锋性探索
第六代电影作者的电影实验,意味着一种先锋姿态。在话语权力与言说空间的制约中。第六代电影开始是从体制外与体制内两个维度,探索不同的叙事可能的。随着电影实践成本的降低与学习途径的扩展,这支队伍开始扩大而庞杂最后根据自身叙事目的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毫无疑问任何国家电影的发展都需要一批呈现出“先锋”姿态的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给予进行深层次的实验和探索如果说第五代导演在发轫之初以对革命题材的继承和电影形式的张扬和开拓来推进中国电影艺术的本体革命,那么第六代导演在电影本题的革命性上进行得更为彻底,他们不光在形式上颠覆了以往的电影规范,并且在影片题材和电影制作上也进行了先锋的实验和探索。可以说。第六代的“先锋”实验是从制作到内容和形式的立体式先锋姿态。
在电影制作上,不管是处于客观环境还是主观意愿,第六代在发轫之初所选择的独立制片都是中国电影史上所不多见的,甚至是开山之始。从诞生之初,第六代就面临着第五代不曾遭受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和严峻的市场。当他们发觉自己寄身于体制之内已经无法进行个人表述。或者说真实完全被遮蔽的时候,独立电影,便成了唯一的选择。因此,第六代一出生遭遇的就是一次空前的经济与文化合围为了保证创作并坚持自我,他们被迫转入“地下”。这些中国独立电影导演所呈现出来的异常丰富、多元的创作个性日渐为世界瞩目。他们自觉和自主的捍卫着影像的尊严和独立,同时让我们感觉到中国电影的新浪潮正在蓄积着自己的能量,即将刮起狂飙。
不可否认,以上命题和实践,为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培育和市场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物业管理能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不断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类型市场,我们的目光只停留在一个较为狭义的范围是不够的。应该从较广义的和宏观的角度对物业管理的各主客体及领域在较深层次上的实践进行认识和探讨。使物业管理市场培育和市场化发展能够更广泛、更深刻、更完善。
本文拟就物业管理区域化整合、物业管理规模扩张、专业化细分以及物业管理企业改制等方面的问题,谈谈物业管理市场结构调整的策略和途径。
一、分散物业管理的区域性整合,是调整物业管理市场容量和供给关系的重要内容
物业管理市场容量小,供给关系不顺畅是影响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问题,说供给不足并不是说我们的房屋建筑存量小,而是由于城市规划建设的零散性和一些开发商大而全、小而全的计划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物业管理企业数量不断膨胀所带来的。
现实中,与一些管理规模大、管理效果好的大型住宅区、工业区和大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零星分散的物业。以及一些在一定规划区域内分块建设并实行多头管理的物业项目。这类物业原本就缺乏在规划和规模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再加上多头管理的高成本,以及相互间的不协调,从而一方面影响了服务质量,降低了服务标准,甚至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使物业管理企业不能形成良性运作和产生有效利润,严重地影响到物业管理市场发育及行业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为:
(一)政府协调
区分不同情况和类型,一方面对于政府统一规划的、由多家开发商分别开发的小区、工业区和特殊功能园区的物业管理最好应由政府出面直接协调或由政府牵头,通过业主的参与进行公开招投标。深圳已有成功的经验,如对深圳市住宅局一个20万平方米规划完整,但由12个开发商建设和12家管理单位管理的小区实行了整合,通过公开招投标在12家管理单位中选出了一家管理能力、服务水准和经济实力都较强的甲级物业公司进行统一管理,接管后该公司在小区内拆除了隔障,进行了环境整冶,统一了区内形象,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管理标准,理顺收费标准和行为,受到了业主的好评,同时也降低了这家公司在这个小区的管理成本,形成了效益回报。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原本元统一规划、无规则小区环境的老旧小区,政府可在进行区域整治或老区改造的过程中,统一规划定区域的物业管理,进行物业管理的规模整合。另外,还可以结合房管所的转制,本着少设机构,扩大规模,方便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将区房管所的管辖区域按照定的规模或区划进行划分,形成房管所转,制后的高效、低耗、适应市场的良性局面
(二)市场调整
总之,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角度来看,市场或是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从出现、增长到调整、优化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我们再做一个比较,以深圳为例,目前物业管理企业的数量为数近500,形成规模的公司不足100家,最大的公司本地管理面积不足500平方米,而从事物业管理的各类机构达700多家,深圳市的总人口只有400万。相比较、香港物业管理公司总数亦为500家,形成规模的公司也是100家,而管理面积最多的可达1-2千万平方米,香港基本没有什么公司的管理机构,人口将近700。比较之下,深圳的物业管理企业或机构减掉3-5百家是一点都不多的。
二、物业管理规模扩张和专业化细分,是调整物业管理市场份额和重新划分市场的必然。
时下,有一种认识认为,物业管理的市场化就是物业管理企业能否对外承接别人的项目或有否到外地去承接项目为标志。这是由于人们人为的把物业管理市场视为以管理面积为主的意识造成的,认为有了管理面积就有了物业管理市场的一切。同时,又在传统计划体制影响下,坚守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似乎要把计划体制下的后勤管理改革需要推向社会的内容一古脑地全盘接收,把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变成了物业管理的小社会。当然,物业管理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全面的综合发展也不能一概否定。比如,在90年代初社会上清洁公司的运作水平和能力不能满足我们有些大物业公司的管理标准。到90年代中期一些物业公司又纷纷把包给专业公司的清洁工作收回来,自已重新成立清洁队,但当清洁行业做为一个新兴的专业类型市场形成后,其专业化、低成本、高标准的优势一定会在这个市场中立足,现在又有很多物业公司采用了分包方式,有条件和能力的公司亦有组建专业公司的,将清洁工作在自己的具体操作内容中分离出
(一)、在物业管理的微观范围寻找市场
(二)、在物业管理的中观范围寻找市场
(三)、从物业管理的宏观范围寻找市场
物业管理能不能参与高科技领域,能不能进入城市管理的市政领域,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在深圳,除了早已有了专门为物业管理开发电脑软件的高科技公司,也有物业管理企业开办高科技实物产品--外墙清洗剂的专业化公司,最近更有高科技上市公司参股物业管理公司的事例。如果说物业管理介入高科技领域存在高、难、远的问题的话,那么物业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了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业管理与城市管理的具体操作内容也仅仅是一墙(围墙)之隔,一线(红线)相连,其很多市政管理如马路清洁、市政设施的维护,市政绿化的管理等,都可以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介入政府拨款管理的领域,而从市政管理的角度看,通过市场选择管理者也必将成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但是,如果说城管体制改革亦需过程的话。那么,物业管理利用自我优势和物业的便利,介入餐饮、娱乐业领域则早已有了成功的偿试。
当我们看到香港的物业管理只用很少的人,而大部分业务都通过专业分包,把管理责任转移到社会上去,美国的一个20多万平方米的小区只有一名管理人员而惊叹不已的时候,我们所能反应出来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真正的社会化不是把后勤体制的内容转移到物业管理企业;真正的专业化也不是在物业公司内部拥有多少个职称的专业人才;真正的规模化更不是不计成本和效益的元限扩大;而真正的市场化经营是在主营项目不断扩大的同时,使专业项目和辅助配套项目形成新的分工,使市场成为由很多类似"纳米"技术一样的社会最小单位所构成。要知道波音飞机公司的最终产品是由成千上万个独立的"纳米"性质的小公司的产品所构成的。
三、物业管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物业管理市场调整的需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重大体制改革的课题,也是国有企业必须经历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当前国有企业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由于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也同样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物业管理企业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机制不活,管理水平落后,服务意识不强,技术创新能力差,亏损经营或上级补贴经营普遍,甚至没有经济上的独立自和决策权,较严重地制约了企业走向市场和在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的直路,也阻碍了物业管理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物业管理市场化的发展进程。所以,物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势在必行,其主要途径有以下3个方面:
(一)建立真正的以资产为纽带的有限责任公司,明晰企业资产结构,明确各股东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弱化上级对下级公司的指挥和支配权,强化物业管理企业在市场上的独立决策和运作的能力,使物业管理企业具备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意象图式语域《静夜思》古诗英译
1.引言
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是人的身体经验和感知交往反复呈现的一种最基本的认知模式。国外已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将意象图式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诗歌研究中,国内关于意象图式与古诗研究的文献却很少。栾义敏(2012)[1]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对王维诗歌及英译文进行了分析,为解读王维诗歌及其译文提供了新的视角。刘娟华(2011)[2]从图式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了杜牧《泊秦淮》的两个译文,发现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图式的解码过程。吴欣欣(2009)[3]将意象图式理论引入《诗词》的译文分析研究中,探究意象图式理论在意象传递过程中的成因,得出该理论对《诗词》英译文分析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结论。
其实,中国古诗中存在大量的意象图式,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分析研究古诗,能更形象地表现诗词的意蕴。古诗主要凭借意象构成意蕴,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所创造的能为人感知的艺术形象。因此,意象是古诗的灵魂,意象的传递是古诗英译的关键。下面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从语域、静态与动态本质和意象图式的转变三方面,解读分析古诗《静夜思》及其英译文的意象美,为中国古诗的翻译和欣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意象图式理论与古诗翻译
2.1意象图式理论
不同学者给意象图式下了不同的定义,李福印(2007)[4]总结了意象图式的三个定义:
(1)Animageschemaisarecurring,dynamicpatternofourperceptualinteractionsandmotorprogramsthatgivescoherenceandstructuretoourexperience.(Johnson1987)(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
(2)Imageschemascanbegenerallydefinedasdynamicanalogrepresentationsofspatialrelationsandmovementsinspace.(Gibbs&Colston1995)(意象图式一般可以定义为空间关系和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
(3)Briefly,animageschemaisacondensedredescriptionofperceptualexperienceforthepurposeofmappingspatialstructureontoconceptualstructure.(Oakley2004)(简单来说,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2.2古诗翻译
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语言精练,意义深远,意象微妙,形式优美。正因为这些魅力,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将其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欣赏,也有不少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探讨如何成功地翻译古诗。其中,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古诗的翻译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点。本文所运用到的理论是意象图式理论中的语域、静态与动态本质和意象图式的转变,所选择的古诗《静夜思》颇具代表性,其英译文的选词造句非常值得广大学者探讨与研究。
3.《静夜思》不同译文的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仙”――李白创作的五言绝句,以下是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了明静醉人的秋夜意境,表达了远客思乡之情。古今中外很多译者都对其进行了翻译,但译文的形式及传达的意义和意境却风格迥异。本文主要选取翁显良威特宾纳(WitterBynner)和许渊冲的译文进行比较赏析。
3.1翁显良译文
Nostalgia
Asplashofwhiteonmybedroomfloor.Hoarfrost?
Iraisemyeyestothemoon,thesamemoon.
Assceneslongpastcometomind,myeyesfallagainonthesplashofwhite,andmyheartachesforhome.(转引自《陕西译讯》,2000(3):6)
3.2威特宾纳(WitterBynner)译文
IntheQuietNight
Sobrightagleamonthefootofmybed―
Couldtherehavebeenafrostalready?
Liftingmyheadtolook,Ifoundthatitwasmoonlight.
Sinkingbackagain,Ithoughtsuddenlyofhome.[5]
3.3许渊冲译文
ATranquilNight
Abed,Iseeasilverlight,
Iwonderifit’sfrostaground.
Lookingup,Ifindthemoonbright;
Bowing,inhomesicknessI’mdrowned.[6]
4.意象图式视阈下《静夜思》不同译文的解析
4.1意象图式是语域的一种
根据Langacker的语域分类,在“床前明月光”的英译文中,翁译和WitterBynner的译文中都以介词“on”表示位置性质的语域,其中WitterBynner的译文中以介词“of”表示结构性质的概念,而在此句中仅仅用一个形容词“Abed”就诠释了“床前”这个表示位置性质的语域。三者都将“床”与“明月光”这两个意象通过语域联系在一起。
在“疑是地上霜”这一句的英译文中,三者的翻译风格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分析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例如,翁只是言简意赅地用“Hoarfrost”(霜)这个名词加“?”,就表达诗人貌似看见地上一片白皑皑的浓霜这种迷离恍惚的心情,可谓巧夺天工之貌,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并且此句与原诗在神韵方面达成了一致。WitterBynner使用一般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疑惑之心,虽改变了原诗的陈述语气,但翻译成疑问句更能体现诗人强烈的迷茫之情。许译中则利用介词“aground”表示位置性质的语域。因此,从“语域”这个角度来说,只有许译达到了标准;从“语气”角度来看,只有许译与原诗达到一致,但其他两者都各具特色,意蕴深远。
“举头望明月”,此英译文中的语域主要凭借介词的空间作用表现出来。例如,翁译和WitterBynner的译文中的介词“to”,许译中的介词“up”,都表示动词的方向,将“头”与“明月”巧妙地联系。但两个“to”之后所接的内容不同,前者接的是名词,比较客观和直观;后者是动词,比较主观并具有能动性。许译综合了前两者的优势,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物直接结合,利用动词词组“lookingup”作为方式状语,引导出诗人抬头所发现的事物,显得非常精简又不失原诗的意蕴。
“低头思故乡”的英译文文体形式不同,所表现的意象图式迥异。翁采用散文体的长句,利用三个介词“to”,“on”,“for”表示位置性质的语域,具体阐明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WitterBynner的诗体与原文风格相近,译文中的介词“back”和“of”构成一个虚拟空间的语域,通过动词“thought”,使“I”与“home”构成具有位置性质的语域。许译也采用诗体,前半句用“Bowing”暗示了位置性质的语域;后半句利用介词“in”构成了宾语前置,进一步凸显诗人静谧而又深远的思乡之情。
总体来说,许译在“语域”这方面更具表现力,能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译文与原诗中的意象图式,并从中体会意象在传递过程中所表现的意蕴。
4.2意象图式的静态与动态本质
意象图式可以呈现为静态与动态两种特性。例如,我们从A点向B点运动时,我们以一种动态的形式经历“路径”意象图式。我们走过的从A点连接B点的道路就是静态的“路径”意象图式(李福印,2008:194)。[9]
三个译文所表现的意象图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许译和WitterBynner的译文中都出现动词的现在分词,例如,“lifting”,“sinking”,“looking”,“bowing”,这些V-ing虽是动作的进行时态,却隐含了动作静止时的状态。还有“thought”,“found”,“drowned”这些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动作的静止状态,却暗含动作渐渐变化的动态趋势。这两者动词的形式与内容动静结合,充分表达了意象图式的静态与动态本质。
许译采取与原诗形式和风格极其相似的翻译手法,不仅再现了原诗的形美和意美,还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译文中的动词“looking”,“bowing”动态表示诗人与明月互动并自然而然地陷入沉思时的静止状态,形容词“abed”,“aground”静态却指引诗人思考事物方向的动态之意,这两者的结合可谓表现意象图式静态与动态本质的典型。
4.3意象图式的转变
意象图式的转变指的是人们在利用意象图式进行概念化的过程中注意焦点的变化。Lakoff(1987a:443)[10]曾提出以下意象图式的转变:(1)路径焦点转为终点焦点(Path-focus-to-end-focus);(2)众多个体转为团块(或者可数到不可数,即部分到整体)(Multiplex-to-mass);(3)射体轨道(Trajectory),以下主要运用这三个转变解析《静夜思》的英译文。
4.3.1路径焦点转为终点焦点(Path-focus-to-end-focus)
想象移动物体走过的路径,之后将注意力集中在物体停止的地方(李福印,2008:195)[9]。
翁译的最后一句中,读者可以想象当“mind”,“eyes”,“heart”与“splash”沿着“longpastscenes”移动时,焦点“mind”,“eyes”,“splash”会随之集中在“home”上。
WitterBynner译文的后两句中,读者可以想象“myhead”沿着“looking”移动时,焦点“myhead”会随之集中在“moonlight”上;也可以想象“I”沿着“sinkingback”移动时,焦点“I”会随之集中于“home”之中。
许译的后两句中,读者可以想象“I”沿着“lookingup”移动时,焦点“I”会随之集中在“thebrightmoon”之中,也可以想象“I”沿着“bowing”移动时,焦点“I”会随之集中在“homesickness”之中。
4.3.2众多个体转为团块(或者可数到不可数,即部分到整体)(Multiplex-to-mass)
想象某一地点有一群物体,他们逐渐开始向四周移动,直到每一个物体都成为单一的独立的物体。(李福印,2008:195)[9]
《静夜思》整体体现了“众多个体转为团块”的意象图式转变,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意象,先开始各自向某一个方向移动,最后都消失在沉思之中。三个英译文无论是散文体还是诗体,都同样反映此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译文与原文的意境保持了相对一致。
具体来说,翁译的最后一句中由“sceneslongpast”到“mind”,再由“myeyes”到“thesplashofwhite”,最后由“myheart”到“home”,充分体现了“众多个体转为团块”,具有生动的画面感。WitterBynner译文中由“gleam”到“mybed”,再由“myhead”到“moonlight”,最后由“I”到“home”,整体表现了“众多个体转为团块”,与原文所表达的意象图式的转变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达到了一致。许译的全文由“I”,“light”,“frost”和“moon”到“homesickness”,整体体现了“众多个体转为团块”,与原文所表达的意象图式的转变在内容、形式及意境上都达到了一致。
4.3.3射体轨道(Trajectory)
在头脑中跟随一个不断移动的物体(李福印,2008:195)[9]。其英译文在这方面虽表示同一个射体轨道,但表现形式各有千秋。翁译:“Assceneslongpastcometomind,myeyesfallagainonthesplashofwhite,andmyheartachesforhome.”WitterBynner译文:“Liftingmyheadtolook,Ifoundthatitwasmoonlight.Sinkingbackagain,Ithoughtsuddenlyofhome.”许译:“Lookingup,Ifindthemoonbright;Bowing,inhomesicknessI’mdrowned.”读者可以在头脑中跟随诗人一起在清秋之夜静静地凝望着月亮,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自然而然地陷入沉思之中。
5.结语
本文利用意象图式理论的三个方面:语域,静态与动态本质,以及意象图式的转变,对古诗《静夜思》的三个译文进行了解析,发现翁译和WitterBynner译文在“语域”方面具有优势,并在意境上与原文比较一致;WitterBynner译文在“静态与动态本质”上略胜一筹,并在形式上与原文相一致,而许译则更直接形象地传达了原文的“音美”、“形美”、“意美”,同时也更贴近作者所要表达的月夜思乡之情。再则,依据意象图式理论分析古诗,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事物变得更直观,一方面有助于对古诗构建的理解,另一方面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旦感情与意象充分结合,就更能体现出汉语古诗精髓之所在。由此可见,以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这一理论分析中国古诗,可为古诗的翻译和欣赏开辟一个新视角。
参考文献:
[1]栾义敏.王维诗歌及英译的意象图式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2(8):12-8.
[2]刘娟华.图式理论视角下古诗英译意象传递研究――以杜牧《泊秦淮》两个英译本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7-5.
[3]吴欣欣.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诗词英译的意象传递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
[4]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20-24.
[5]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中华书局,2002(3).
[6]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7]Langacker,RonaldW.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TheoreticalPrerequisites.Vol.I.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7.
[8]Clausner,TimothyandWilliamCroft.Domainsandimageschemas.CognitiveLinguistics,1999,10(1):1-31.
[9]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3-195.
关键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知人善用适人适位动态优化与配置个人与组织发展的匹配
引言
人力资源是企业各项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中其它资源的组合、运用都需要靠人力资源来推动。但是,一个企业仅有人力资源的简单组合是不够的,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才能很好地发挥其能力,形成良好的工作团队,从而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率,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回报。人力资源配置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其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体配置效益,它是决定企业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一般面临哪些问题,如何有效合理配置呢?
1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个人与岗位不匹配
由于缺少科学的工作分析和人才测评手段,使得工作职责、任务及岗位对人员的要求不清楚,同时,对应聘者不能从其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整体的把握,使得在招聘阶段就很难达到个人与岗位的匹配。而把人才招进来后,又对其实行静态的管理,忽视对现有人才的培训与开发,使个人与岗位的不匹配问题持续存在。
1.2企业人力资源短缺与人力资源浪费并存
我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企业生存环境差,效益低下,企业发展所需人才引不进,现有人才留不住,企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另外,某些领导者素质不高,在人才配置上不是考虑充分发挥企业人才的聪明才智,而是想方设法去卡住人才,使得人才学非所用或者用非所长,甚至被闲置,造成了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1.3大材小用
“大材小用”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在许多企业都存在,它们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但把高素质的人才招进来后,又将其放于低价值岗位上,从而造成企业成本的上升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2有效、合理的配置企业人力资源
2.1知人善用,适人适位
如何用人之所长,最大化地发挥人力资源效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条件。而解决这核心问题的关键即是知人善用,适人适位。现在管理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做到知人和善用。
2.1.1在招聘中
第一,在招聘中,招聘方法的选择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找到适合企业的人才。选择招聘方法,需要先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内容以及适用范围。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适用单位和职位对象。在选择测评方法时,一定要非常熟悉各种招聘方法的内容和适用范围。这样才能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招聘方法。
第二,在招聘过程中,对应聘者的动机的正确认识、准确判断也是很重要的,根据人的身体姿势、动作、声调、表情等就可以对其做出某些判断。应聘者真正想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他的外在行为我们可以观察了解,可以据此加以判断。
在实际招聘过程中,某销售总监谈到他对销售人员的要求时,仅仅是3条:一是诚实,一方面诚实的销售员会扎实做市场,另一方面销售员免不了会接触货物或者货款,诚实的销售员让公司和客户都感到安全。二是要有悟性,销售工作不同于其他刻板性工作,要求销售员在认知人和环境方面要有准确的感悟力。三勤劳,销售员往往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在做重复的推销工作,懒惰的人很难成功。
另一重要之处就是要看应聘者的特质和性格是否适合本公司的需要、氛围和企业文化。有的公司希望招聘有经验的人,这样,他一到公司就可以立即投入工作。有的公司却希望要些毫无经验的年轻人,以充分保留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百事可乐公司就常常雇佣一些年轻人,让他们担起重任。
招聘中我们参考的人选的关键标准是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制定和选取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标准,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要求也不同,同一个企业里不同的工作和职位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做的是因时因地制宜,结合企业的需要和岗位的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标准,选取合适的人。
2.1.2在用人过程中
一般说来,管理者不太可能一步到位地把人才放到最合适的地方,这就需要公司的管理者在完成招聘的任务后,继续进行考察。
因此用人合适就行,有时并不需要最好的。全球快餐业老大麦当劳的用人原则在众多世界级企业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只用最合适的人,不用最优秀的人”。而这也恰恰涉及了企业用人的根本目的:人才是来创造业绩达成目标的,而不是装门面的。再优秀的人如果不能融入企业,不能与企业文化和氛围相适应那就不能创造业绩,也不能帮助企业达成目标,这就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2动态优化与配置
2.3个人与组织发展的匹配
个人与组织发展相匹配,有两层含意,一是指个人的价值观与组织所奉行的价值观相一致,而不是偏差过大甚至相悖;二是个人与同事要易于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团队,而不是一群个人与岗位相匹配的人简单地共同工作。研究表明,不同个性的人或相同个性的人共同工作,工作成效是不同的,所以,需要进行合理的人才搭配。
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绩效还是长远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企业在完成人才招聘后,还应遵循人力资源配置的有关理论与方法,使人才达到与岗位匹配及组织匹配,尽量做到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配,这样才能减少内耗,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施工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全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很多企业面临着营利能力和调控能力差、财务管理水平低、经营状况不佳等诸多问题。通过强化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来堵塞漏洞、降低成本费用,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施工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目前我国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对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认识不足
许多施工企业比较重视施工任务的承揽、重视施工进度的完成和工程质量的提高,认为抓好生产是关键,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财务部门是事后算账的“报账先生”,经济效益是干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财务管理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各项管理的优劣成败,最终都体现为不同的财务成果。
(二)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财务监督职能较弱
规范的财务行为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约束才能形成,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虽然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有自己的财务管理办法,但内容过于单一,往往侧重于成本费用支出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其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重要职能均不能充分体现。有的施工企业管理层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财务的监督职能弱化,给企业经济造成了一定损失。
(三)企业融资困难,周转资金严重不足
从债权融资途径来看,由于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使得施工企业的债务不断增大,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各家银行都不将施工企业作为信贷资金发放的重点;从融资途径来看,吸纳股权投资受国家法规、企业经济效益等因素影响,外部股权融资很难成为施工企业融资的一个主要途径。另外,当前施工企业行业利润率偏低,税后利润留存基本不能满足企业对资金日益增长的需求。施工企业既无法在市场上融资,又难得到银行贷款,融资难成为施工企业的普遍现象。
(四)资金管理薄弱,缺乏统一管理
施工企业的特点是流动频繁,高度分散,造成企业资金分散,影响了资金的筹集、调配和使用效率。一方面,个别单位多头开户,资金闲置,沉淀严重;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却为筹集急需的小额资金而为难。有的企业内部单位经营状况好的时候自行其是,总想摆脱公司总部的监督、控制,当经营状况恶化时,又回过头来寻求公司总部资金的支持。企业资金缺乏统一管理,在有新工程的同时却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五)项目成本控制力不强,企业效益难以保证
项目是施工企业效益的源头,项目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近年来,很多施工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管理水平没有提高,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对成本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普遍存在按照经验成本降低率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目标成本的现象,而忽略了该工程的现场环境、施工条件和工期的要求,导致成本核算、设计变更、工程索赔等方面存在极大的隐患,企业效益隐形流失严重。
二、现阶段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既是企业管理的突破口,也是企业运行的控制点,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与企业的总目标相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各级领导层牢固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企业的各项日常工作中,以点带面,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并不断创新,逐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管理,一直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施工企业要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要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覆盖企业的所有部分,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既要不断更新拓展财务管理理念,又要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改造企业落后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以成本、效率为核心,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
施工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的信誉,加强与银行的合作。按正常的经济运行机制来看,银行是企业循环发展的血库,企业要降低资金成本,达到最佳的资金结构以及获得更高的收益,就必须合理调整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率,必须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因此,树立良好的信誉并与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施工企业内部各单位要根据施工计划,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合理地编制年度资金收支计划和月度预算。按照多年来企业运作情况看,施工企业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加强对资金的统一管理已成为共识。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企业内部资金的利用效果,减少了资金闲置;另一方面有效地监控了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营运作,尤其是资金运作,确保了其经营行为的规范、安全和高效。同时,要重视清欠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历史遗留的老账、呆账进行清理,及时清理债权、债务,避免新的呆坏账的发生,保证资金安全和现金流通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强化项目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管理者素质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
曹操是三国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用人方法很受后人推崇。以至于现在很多企业都开始借鉴曹操的用人思想。
一、曹操的用人思想
曹操用人思想,可以归类为四句话: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一)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例如由作风正派、清正廉明的崔琰和毛玠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他们选拔推荐上来的就是德才兼备的。再比方说派遣任劳任怨的枣祗和任峻去屯田,屯田制就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二)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为了诚心诚意广纳贤才,曹操待人非常宽容,比方说背叛过他的张绣、魏种、毕谌,还有曾经恶毒攻击过他的陈琳,对这些人不计较,甚至也不惩罚。这种信任和诚意,换来的是忠诚。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
(三)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严明,还能做到以身作则。“割发待首”的故事,就是个典型例子。
(四)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而且善于虚心纳谏,这也是他能够吸引大量的能人志士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他能为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但是如果因为不采纳部下意见而决策错误,曹操一定诚心检讨。有一次曹操打孙权时决定把淮南的老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蒋济不赞成,但曹操不听。最后老百姓都跑到孙权领地。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出门迎接,拉着蒋济的手,笑着对此事作了诚心诚意的自我检讨。
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脱节
许多企业仍然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看成是单纯的人事管理活动,只进行简单的劳动组织、档案管理、工资分配、考核升级等低层次的管理活动,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的,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资源,没有把它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配置、开发和利用。
(二)缺乏行之有效的、能够充分反映个人业绩和贡献的薪酬体系企业在薪酬制度改革中往往走极端,缺乏有效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有的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主要原因就是分配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工资不能按岗位、能力、贡献拉开差距,干好干坏收入差别不大。而有的企业尤其是全国性大型集团企业,人才流失率高,年轻员工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就是机关与基层、管理层与员工薪酬差距太大,将导致企业基础不稳,缺乏可持续健康发展潜力,最终逐步丧失市场竞争力。
(三)缺乏合理的、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用的用人机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往往将人力资源管理定位为人事管理的权力部门,在选人用人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长官意志、人情关系、因人设岗、论资排辈等情况;在人员考核和业绩评价方面缺乏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绩效评价,往往发生缺乏客观性、中心倾向性和个人偏见等问题,导致效率和公平的失衡,使选人用人的质量和公平性受到冲击,这些都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发挥和水平的提高。
(四)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体系
不少企业把对员工的培训看成是企业成本的增加,忽视了培训是企业实现管理的工具,是促进企业发展和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手段。企业职工的培训力度不够,造成了人力资源整体知识的更新缓慢,人力资源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许多企业还仅仅停留在短期的岗位技术培训上,缺乏从开发人的潜能的角度,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尤其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培训不仅可以提升职工的技能和智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员工的活力,培育员工的忠诚度,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总目标。因此,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用,不但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这就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有计划、持续的培训、教育和开发。
(五)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需要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以及由此形成企业环境来影响和感召企业的员工,并最终使企业的文化转化为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物质不能替代的精神功能,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企业文化所蕴涵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核心价值形成的企业人格,对于企业的经营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企业却仍然处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阶段,多以宣讲灌输为主,具体的工作也是分散由企业的工、青、妇群团组织来推动,这样就难以形成合力,营造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相融合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也就容易与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背离。
三、曹操用人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和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体系与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的,具有独特的个性。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其他企业最难以复制、模仿的管理,因此,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创造竞争优势就成为企业竞争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体现在:组织内部的学习能力;组织的再造与技术的创新能力;把握顾客潜在需求的能力;快速应变能力;活用公司以外资源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策划、决策领导能力。人力资源竞争力成为企业持续成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国是兵慌马乱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演义》是乱世的故事;乱世之中,人最聪明,计策最多,策略最绝,人物是最富有色彩的。但这些计策,策略,人物都在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应付日趋复杂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三国中最值得借鉴,称道的还是曹操。他生于乱世,又立于乱世。曹操作为一个好老板,是非常会用人的,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可是身处乱世,老板选择人才,人才也选择老板,这就类似于今天的双向选择,因此争取人才必须先征服人才的心。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
(一)权力制约原则贯彻到企业的决策管理
应进行合理的分权。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要建立起权责明晰、相互监督、彼此制约、有效沟通、高度协调的机制;一些重要的职能要分由不同的部门人员来行使。另一方面,应制定系统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一部门各层管理人员的目标、权力与职责,促使各职能部门、各管理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正确地行使权力。另外,企业还应提供一些保障各部门职权能正常实施,达到预定效果的措施。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其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时,由于一些非客观的因素的阻碍,而未能达到预定效果。而这一措施就是曹操用人思想中的“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二)实现科学、规范的薪酬管理激励机制
薪酬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能够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而使用不当则可能给企业带来危机。建立全新的、科学的、系统的薪酬管理系统,对于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生存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而改革和完善薪酬制度,也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企业要想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领导者就必须学习掌握企业薪酬理论、薪酬设计、薪酬政策、薪酬体系的有关知识和国外优秀企业薪酬管理的先进经验及方法,发挥民主协商、专家咨询个案谈判等薪酬设计模式的优点,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的薪酬制度。
(三)培养企业文化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因此它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内部分配的相对公平性,人才使用的合理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均能反映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对集体的认同,希望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相依的关系,最终使员工依恋并热爱自己的企业。但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引导、灌输、示范和融入制度里,继而融入员工的思维和行动中。出色的企业文化所营造的人文环境,对员工的吸引力,是其他吸引物无法比拟的,因为它张扬的是一种精神,它打动的是一颗心。这样可以让员工更有归属感,为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超级秘书网
财务管理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它和企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财务管理将投资、融资以及经营中的现金流科学合理的分配,并且保证真实的反映出一个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二、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我国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项目预算管理不到位。一些公路施工企业在项目开工之前,对于材料采购、大型施工设备购置均没有事前计划,计划的缺失直接导致高价购买设备、材料,材料、人工的重复投入等问题的发生。其次,公路施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缺口的问题。由于不能定时获取监理确认的计量支付证书,而且当期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也不能正确的在支付证书上被反映出来,业主付款滞后,这些导致了公路施工企业前期需要垫付大量资金,资金缺口较大。再次,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不严格。在市场经济时期,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公路施工企业为了竞标得到施工合同,通常会竞相压价而忽视了项目工程实际可能发生的成本。企业在施工合同中标后,直接将工程转交由项目部管理,项目部再将工程任务分派给外部协作施工企业及内部的施工队伍,分包工程的成本费用通常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最后,很多公路施工企业没有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和总承包管理体制,在融资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需要提升、改善。
(二)管理机制上存在问题
上级主管单位对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及管理人员更换太过频繁,使得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不能保持稳定的架构,不利于单位的管理制度持续推进,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财务负责人的更换以及基层财务人员频繁调动使财务团队的状态极不稳定,财务人员工作责任心逐渐淡化,对本职工作不能百分之百的投入精力,团队的凝聚力减退,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无人负责,核算的效率及准确性均会下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财务管理混乱。
(三)公路施工企业内部监管机制不完善,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化
目前我国的公路施工企业不能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及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公路企业执行内控管理的重要依据就是制定好的财务管理制度,它对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起到约束作用。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就很难使企业的财务监管工作有效的开展,例如容易出现施工队伍选择的不够规范、施工项目招投标失误、工程物质的采购出现浪费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但会给公路施工企业的经营带来风险,同时也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很多环节出现违规操作,造成大量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都极有可能给公路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缓慢,财务管理的效率低下
(五)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部分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组织架构缺少稳定性,经常是财务负责人更换就相应的会有一部分财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的人员变动使财务人员缺乏更专更精的业务知识,责任心缺失,法律意识淡薄,最终导致企业的财务基础工作无法保证质量,会计信息和报表数据失准,会计的监督职能也被弱化,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隐患。
三、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及优化措施
(一)做好内部预算编制及审查工作
市场竞争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企业做好工程内部预算编制及审查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的利润的实现,精确的预算编制是企业盈亏的一个关键环节。企业做好预算工作要建立专门的编制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财务人员及技术人员。企业每签订完一个工程承包合同后,都要对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考察,依据考察结果编制工程预算,预算编制后各部门负责人要进行探讨商议,最后由企业负责人签字确认。工程预算编制应按项目的工序进行,并能体现出每个工序所需要的机械、材料、人工清单,财务人员要严格按预算进行审核支付。
(二)加强对资金和合同的管控
在资金管控方面,企业的财务部门需要及时的把企业资金状况提交给企业管理决策层,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实现资金的调度与筹集,从而加强资金的监控与计划管理,保障投标价的全额实现,做好工程价款的催拨工作,确保资金的及时收回。
(三)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
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需要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作为支撑,同时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实践是检验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最好标准,实际工作中一旦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就要及时修改,并进一步的加大执行力度。企业要培养每一位职工的财务管理及风险管控意识,使财务管理职能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得以发挥。
(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及专业能力
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财务管理能力相对比较落后,公路施工企业应该重视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应该定期的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新业务、新税法、新审计手段等,鼓励财务会计人员参加职称考试,加强员工自我学习意识,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另外,企业内部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选拔财务干部时,要将职业道德素质作为选评的重要依据。
(五)使用新技术搭建财务管理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财务管理的传统工作方式,财务人员应该与时俱进,更新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以满足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公路企业要加速财务电算化的进程,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同时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工作也应该实现网络监督控制。
(六)对项目部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0709批次毕业论文撰写具体格式要求及范文
1.论文终稿使用统一封面(样式参见下表),并要求一律用计算机排版,A4纸张打印装订成册。
2.毕业论文题目使用三号黑体字,正文使用小四号宋体字,参考文献用宋体五号字。
3.论文要求字数在5000字左右。
4.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几部分。(详见范文)
5.行距统一用1.25倍行距.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学生姓名_
专业
年级
学习中心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
杨炎轩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表面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变化,如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规划和实施、课后教学评价等行为方式的变化;实质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根本上源于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要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态度转变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教学态度;转变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方式
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或认知能力的形成,这种评价是单维评价(忽视学生情感、意志及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和总结性评价;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则注重多维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如成长记录袋——主要包括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反省;这些材料由学生与工作组成员一起收集,集中反映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
(3)程)。
二、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质是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或多或少地在发生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方面的描述,在不同的教师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目前关于新课程改革中的许多经验汇编或成果大多都是关于教学行为方式变化的描述。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行为的下位概念,多种多样的教学行为方式可以类属为教学行为范畴。我们在这里并不想讨论新课程改革中究竟有哪些属于教学行为范畴的教学行为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而是想探讨为什么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会发生变化,或者说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心理动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心理动因不外乎教学动机的激励、教学态度的转变和教学挫折的调适等几个方面,这里我们只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作一些讨论。关于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与教学态度转变之间的关系,早就被一些研究者认识到,比如叶澜教授于2002年在《教育研究》第5期和第10期分别撰文详细阐述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通俗说,是指关于事物有没有意义、值不值得追求的观点体系。一方面,它是态度的核心。态度的实质乃是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一个人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所以说,能满足个人的需要,对人有利的事物,便会产生肯定的态度,相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对人不利的事物,便会产生否定的态度。另一方面,价值观不像态度直接、具体,它比态度更加基本,更加持久,所以,有人说,态度千千万,价值观只有少数几种。由此看来,两篇“重建”就是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关系的深层次论述,只不过,它更多地是教育学的视角。这里,我们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关系作一些探讨。
(一)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一致性
教学态度作为一种内在心理构成物,作为社会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中间变量,对教学行为起着一种准备作用。一般情形下,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就会引发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具有一致性。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取决于教学态度,而且还要受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习惯、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群体规范、教学情境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态度并不对行为起完全的决定作用,因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不一致的情形。不过,当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不一致时,教师自身总是会感到不愉快,心理紧张,有冲突感,所以,应该研究转变教师态度的有效策略,使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一致。
(二)教学态度对教学行为的影响
教学态度对教学行为虽不能起完全的决定作用,但对教学行为却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1.教学态度与教师学习
学习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最显著特征。当教育教学活动要发生变化时,这一特征会更明显。在某种意义上,新课程改革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变化,而教学态
度的转变有助于这些变化的实现。教学态度具有强烈的情绪情感特征,当学习内容与教师原有的态度一致时,教师会感到轻松愉快,其观点和材料会被迅速吸收消化;当学习内容与教师原有的态度不一致时,教师会产生厌恶、烦恼和紧张等消极情绪,阻止对新内容、新材料的吸收。
2.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表现
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与其心理准备状态有直接关系。经验表明:可以借某种教学态度的唤起而使教师的工作行为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使教师对学校、教育、新课程改革有认同感,能够使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那么他们就会在教学工作中“吃大苦,耐大劳”,并能承受各种压力和负担;反之,他们的忍耐就较小,而耐心在教师的行为中一直是区别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根本性特征。
3.教学态度与教学效率
一般说来,积极的教学态度对教师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工作绩效。但是,消极的教学工作态度,由于想要取得很高的工作报酬,也可能引发积极的教学工作行为取得较好的工作绩效。由于中介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工作态度与教学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这些可能的原因是:(1)教师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一般教师来说,教学的效率并非主要目标,它只是他们借以达成其他目标(维持生活、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等)的手段。因此,即使一名教师对教学持消极的态度,但为了达成其他各种目标,他们不能不以高教学效率为手段。(2)教师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当教师的生活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其目标便转移到了社会性需要,如希望获得朋友和同事的好感,希望自己与大家同属于一个群体而不离群等。
总之,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既有直接的关系,也受一些中介因素的影响。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直接关系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者的复杂关系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
三、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须采取有效的策略
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由旧到新的过程,它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教学态度的强度转变,或称一致性的转变,即原有教学态度的方向不变,只是改变了教学态度的强度(加强或减弱)。二是教学态度的方向转变,或称不一致性的转变,即以新的教学态度代替旧的教学态度。如对课程改革由反对变为拥护、由消极变为积极、由讨厌变为追求等。
(一)培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基本方法
在学校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一个主要方法是进行培训。目前,盛行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主要任务放在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上。但多数情况下,教师具有了完成新教学任务的知识与技能,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教学态度,导致不能积极地完成新任务。这告诉我们,在培训中,不能将培训的主要任务放在新课程改革的能力系统上,而应将重点放在新课程改革的态度系统上,比如,围绕“如何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意义、怎样使新课程合理安排、怎样开发课程资源、如何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并有效评价、教师该怎样学习与合作等(4)来进行培训,就比单纯地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效果好。
(二)宣传——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常用方法
转变教师教学态度主要是采用普遍宣传、重点教育和个别说服的方法。因而,如何通过
宣传工作这个手段达到转变教师态度的目的,也是新课程改革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1.宣传的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宣传就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即要改变、巩固或加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态度。一方面,人们掌握了有关某些事物的信息,并不一定对这种事物抱肯定的态度。另一方面,掌握信息与改变态度并非完全无关。心理学认为,同类信息的反复刺激,会使人们产生心理定向,古人所说的“三人成虎”就是这个道理。掌握信息与态度转变的联系告诉我们,宣传工作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二者的区别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宣传都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它要求我们研究宣传工作,传递有效的新课程改革的信息,以提高宣传工作的效果。
2.提高宣传效果的方法
(1)宣传应当及时,并适当重复
持错误或消极态度的教师,不让他的态度合法化(自己给这种态度找合适的理由,以达到内在协调),使其在隐蔽的状态下就消灭。正如有学者谈到,昨天给学生讲课,有一位学生问我:他说他是从农村来的,他们那里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不好捉摸,应试教育却具有可操作性;老师担心,课改以后,升学率下降怎么办?我问他,是课程应该服从考试,还是考试要服从培养目标?能不能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旧的思维方式是你怎么考试,我就怎么教,至于培养目标是谁也不在意的。新的思维方式应该颠倒过来:首先确定培养目标,我们今天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然后设计必要的课程,最后才是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包
(5)括考试。因此,课程改革必将伴随考试制度的改革”。谎言重复一千次,就变成了真理,
是无稽之谈。但真理也应适当重复,让教师加深理解,让教师之间相互印证。当然,过多也会引起疲劳。
(2)一面宣传与两面宣传
一面宣传是指只介绍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观点,两面宣传是指在一面宣传的基础上也介绍与新课程改革相对立的事实、观点、论据。究竟应选用一面宣传,还是两面宣传,主要应该根据宣传对象的特点(如教师的文化教养、已有的态度立场)有针对性地运用。当作为宣传对象的教师已经具备和我们提倡的态度方向一致,只是缺乏有关的知识、经验时,我们只须进行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一面宣传。当作为宣传对象的教师已经具有多方面的新课程改革的知识,而且又习惯于思考、并善于分析、比较时,进行两面宣传的效果更好,它可以使教师衡量新课程改革的利弊。此外,根据宣传任务的轻重缓急,对所提供的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宣传材料也应作适当的处理。如果宣传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最好只提供正面的观点和材料,作一面宣传,因为这时提出反面的观点和材料容易使宣传对象产生怀疑,难于立即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如果宣传任务是培养和形成人们长期稳定的态度和信心,则应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和材料,作两面宣传,使教师通过正反材料的比较,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稳定的态度、信念。
(3)宣传材料呈现的顺序
当需要提出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正反两方面的材料时,应按什么样的顺序提出,才有利于教师形成对正面材料的肯定态度呢?在宣传活动过程中,开始部分与结尾部分比中间部分对作为宣传对象的教师有更强烈的影响。这可以从心理学研究记忆的规律中得到证实。记忆的
研究曾提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起抑制作用。所谓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起抑制作用。这样,中间部分同时受到抑制,所以效果最不好。因此,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应当这样安排:在宣传活动中,应首先提出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正确材料,把反面材料放在中间部分,最后再用新的事实论证正面的观点和材料,这样会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产生最强烈的影响。
(三)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其他方法
1.对教师逐步提出要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首先必须了解他原来的态度立场,然后再估计一下他的态度立场与所要转变的态度目标的差距是否过于悬殊,若差距过大,反而会发生反作用。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则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所以,要转变教师的对新课改的教学态度,不能操之过急,最好逐步提出要求。
2.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
心理学研究认为,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最好能够引导他积极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或者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原因在于,某种特定的环境气氛能够使人们受到感染。参与活动是改变个体态度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参与活动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的。
(2)王一军.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程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2.
关键词:B/S结构;毕业论文;信息化;;Access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性训练。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完成专
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但当前不少高等院校在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环节的管理主要还是采取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在资料整理、资源共享、选题、论文撰写及指导、格式检查等诸多方面存在管理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等系列问题。而且传统毕业设计中的毕业论文管理没有合适的交流平台,都是教师和学生单向沟通。
1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开发环境
该信息化系统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表示层、应用层和数据层,如图1所示。
图1系统三层体系结构图
其中表示层提供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即客户端浏览器,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本系统;应用层实现业务功能,是系统的核心部分,这一层为表示层提供功能调用,同时它又通过调用数据层所提供的功能来访问数据库;数据层位于底层,以为接口,主要处理应用层对数据的请求。数据层可以对数据库中存放的数据进行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该信息化系统运用3.5+CSS+C#技术,以VisualWebDeveloper2008为开发平台,基于B/S结构,使用IIS构架Web站点,以Access为后台数据库,通过访问数据库。
2系统需求分析
根据毕业设计进行的过程,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三个模块:管理员,教师和学生。该信息化系统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系统工作流程图
该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选择指导教师并选择其提供的课题,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及课题的被选择情况选择合适的学生及其课题。使学生的论文选报工作灵活、高效。同时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及论文指导水平,否则可能面临没有学生选报的尴尬处境。这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进步。
3系统的实现
3.1系统功能设计
图3功能模块图
3.2数据库设计
该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就是在进入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系统数据库主要包含学生表、教师表、管理员表、系统公告表和系统状态表等。数据库主要约束关系如图4所示。
图4数据库约束关系图
3.3功能实现
if
(Roles.FindUsersInRole(DropDownList1.SelectedValue.ToString().Trim(),user_no.Text.Trim()).Length>0)
Session["logid"]=user_no.Text.Trim();
Session["Roler"]=DropDownList1.SelectedValue;
if(Session["Roler"]=="管理员")
Response.Redirect("ManagerMain.aspx",false);
if(Session["Roler"]=="指导老师")
Response.Redirect("TMain.aspx",false);
if(Session["Roler"]=="毕业生")
Response.Redirect("SMain.aspx",false);
user_pass.Text=user_no.Text="";
}
3.3.2管理员功能的实现
管理员界面的功能包括公告、学生用户管理、教师用户管理、分组管理等。
导航菜单是一个系统的导航图,用户能快速、熟练地使用系统中的各个功能就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导航菜单。导航菜单使用C#、CSS、图片等技术实现,能够点击展开或收缩。并在右侧显示相应内容,便于操作。
3.3.3教师功能实现
教师界面包括查看系统公告、学生信息、学生选报情况等,教师在此界面下可以对学生进行选择等操作,修改密码、课题方向和添加个人信息等。
3.3.4学生功能实现
学生主界面包括查看教师信息,课题选择、论文提交、查看点评、成绩查询、修改密码等功能。
4总结
参考文献
[1]聂强,邹赛,刘忠利.基于信息平台整合对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过程监控信息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4):142-146.
[2]洪建峰.基于Web的毕业论文指导交流系统设计与应用――以上海电视大学毕业论文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3):49-51.
[3]刘芳,牟廉明.基于UML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8):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