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互联网金融课程代码:ZX1627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学分:2
学时:36理论学时:36实验实践学时:0
面向对象:金融学、保险学专业
先修课程:金融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理解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及业务特点
三、课程考核要求
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互联网金融》学时分配如下:
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第一章互联网金融概述
4
第二章互联网金融原理
第三章金融互联网化
第四章第三方支付与移动支付
第五章数字货币
第六章大数据及其在金融业的应用
第七章互联网借贷
第八章互联网众筹
第九章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
合计
36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特点,使学生了解互联网金融产生背景、发展状况和业态范围,能够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造成的影响,并对未来趋势做出一定的分析和判断。
本章教学重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征
本章教学难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一)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
(二)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一)什么是互联网
(二)什么是金融
(二)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征
第三节互联网金融的范围
(一)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二)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基础,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框架和业务模式,培养其将前置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互联网金融原理分析的能力。
本章教学重点: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框架
本章教学难点:结合经典理论理解互联网金融发展特征
第一节金融创新与发展理论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规律
(二)互联网金融的底层技术
(三)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学解释
(一)交易成本理论与互联网金融
(二)搜寻成本理论与互联网金融
(三)信息成本理论与互联网金融
(四)资源配置理论与互联网金融
第三节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框架
(一)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
(二)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处理
(三)互联网金融的资源配置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传统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非金融企业的互联网服务模式,使学生理解金融互联网化和互联网金融化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够分析各类业务模式对传统金融可能的影响。
本章教学重点:金融互联网化的模式
本章教学难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银行业的互联网化
(一)银行业的互联网技术应用
(二)手机银行的发展模式和典型案例
(三)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模式和典型案例
第二节证券业的互联网化
(一)证券业的互联网技术应用
(二)网络证券的交易模式和国际比较
(三)互联网证券公司的发展模式和典型案例
第三节保险业的互联网化
(一)保险业的互联网技术应用
(二)网络保险的发展模式和典型案例
(三)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发展模式和典型案例
第四节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
(一)互联网金融门户平台的发展模式
(二)科技企业的互联网金融业务
(三)民间投资企业的互联网金融业务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我国互联网支付领域的发展现状、底层技术以及对传统支付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并围绕互联网支付场景和生态分析其创新和监管必要性。
本章教学重点:支付系统模式的发展、创新和监管
本章教学难点:互联网支付模式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第三方支付
(一)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和类型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程
(三)第三方支付的技术变革及商业应用
第二节移动支付
(一)移动支付的概念和特点
(二)移动支付的类型和模式
(三)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和典型案例
第三节互联网支付与传统支付
(一)支付系统模式比较
(二)互联网支付的影响
(三)互联网支付的监管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数字货币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使学生了解数字货币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熟悉数字货币的职能及其与传统货币的区别,掌握数字货币的类别及对其对现有支付体系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本章教学重点: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和金融属性
本章教学难点: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
第一节数字货币的理论基础
(一)货币形态及支付制度的演变
(二)数字货币的职能和属性
(三)数字货币的类型和影响
第二节数字加密货币
(一)数字加密货币的发展历程
(二)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和金融特征
(三)比特币的缺陷及监管
(四)其他数字加密货币
第三节央行数字货币
(一)央行数字货币的产生背景
(二)央行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比较
(三)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模式比较
(四)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历程及应用
本章教学重点:大数据分析的特点
本章教学难点:大数据金融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节大数据概述
(一)大数据的产生背景
(二)大数据的概念与类型
(三)大数据分析的主要任务
第二节大数据在金融业的应用
(一)基于大数据的征信
(二)大数据在网络借贷中的应用
(三)大数据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四)大数据在保险精算中的应用
第三节典型案例分析
(一)阿里巴巴征信系统
(二)Kabbage和阿里小贷的模式比较
(三)我国大数据金融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网络借贷的基本概念和业务模式,使学生了解网络借贷的发展过程与现状,结合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案例分析,探讨网络借贷业务给传统金融带来的影响。
本章教学重点:网络借贷的运作机理、业务模式与业务流程
本章教学难点:P2P网络借贷的属性和风险
第一节网络借贷概述
(一)网络借贷的含义
(二)网络借贷的产生与发展
(三)网络借贷的特征
第二节网络借贷的业务模式
(一)网络借贷的典型模式
(二)网络借贷的衍生模式
(三)典型案例分析
第三节网络借贷的风险与监管
(一)网络借贷的影响
(二)网络借贷的风险类型
(三)网络借贷的风险控制和监管措施
本章教学重点:互联网众筹的运作机理、业务模式与业务流程
本章教学难点:互联网众筹融资的风险和法律框架
第一节众筹融资概述
(一)众筹融资的含义
(二)众筹融资的产生与发展
(三)众筹融资的特征和种类
第二节互联网众筹的业务模式
(一)众筹融资的运作模式
(二)众筹融资的交易程序
(三)众筹融资的风险与监管
第三节互联网众筹案例
(一)典型案例分析
(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熟悉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理解风险监管的基本逻辑和监管体系。
本章教学重点: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本章教学难点:互联网金融风险分类,与传统金融风险比较
第一节互联网金融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与传统金融风险的异同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措施
第二节互联网金融监管
(一)金融监管理论基础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三)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和立法现状
第三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竞合关系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五、课程学习指导与修读建议
本课程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内容上强调与时俱进,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强调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结合经典案例和最新案例,讲解重难点和新现象、新事件,使学生掌握网络拓展与创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正确方法,对互联网金融理论和现实方面的一些问题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本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能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方法和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评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应及时了解互联网金融领域重要进展和重要新闻事件,并初步具有文献检索的能力。
六、推荐教材、阅读书目与电子资源
1.《互联网金融(第二版)》,李建军、郭豫媚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
2.《互联网金融教学案例集》,郭福春、吴金旺、申睿编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18年
4.《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问题研究》,许传华、徐慧玲、周文等编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
5.《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李耀东、李钧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
6.《互联网金融手册》,谢平、邹传伟、刘海二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杨桥湖大道8号明辩楼邮编4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