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柔并济”的新金属材料,来了!

“重大的技术创新高度依赖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但这些突破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对科学家给予更大的耐心和自由。”2017年9月24日,时任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任晓兵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说出了这句话。彼时,任晓兵还在思考团队的研究成果“应变玻璃态合金”如何应用于新材料研发中。

“既强且柔”的新材料

一直以来,金属材料领域的科学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找到一种接近于“完美”的新材料,既能拥有像钢一样的高强度,又能像塑料一样的柔韧,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让这样两种矛盾的特性集中在一起,听起来似乎不太可能。如今要做到“强”已非难事,任晓兵介绍说:“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已经研发了大量的足够强的材料,比如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等。这一类材料已经能做到让它足够强。”

然而这类高强度材料面临的最大难点是无法在强的同时还能表现出像橡胶或塑料一样的柔性。比如一根钢筋,要拉断它很困难,因此很强,但更困难的是要让它保持这个高强度的同时还能像塑料一样任意弯曲。

与上述高强度但低柔性相对的另一极,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家里的高分子塑料制品,如玩具塑料弹簧及塑料救生圈等,是可以轻易产生大的弹性变形,但却很容易发生断裂或破裂,这是因为它的强度不够,足够柔,但不够强。

科技的发展,向材料应用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未来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很多场景都需要用到这种“既强且柔”的材料。“比如变形飞机、航空航天飞行器以及机器人的人工肌肉。”

任晓兵用飞行器举例说,飞行器在起飞或者着陆时需要把机翼展开,让它产生足够的升力,高速飞行时需要把尽量机翼收起来以减少空气阻力,这需要机翼材料具有足够的柔性。“就像鸟在起飞和高速飞行时使用不同的翼展的原理类似。但是飞行器会以几倍于音速进行高速飞行,机身突出部分比如机翼所承受的力是巨大的,材料强度不足的话,机翼就会被撕裂;因此需要既强且柔的材料。”

“还有比如我们的人体器官等等这些未来科技领域,都在呼唤着一种能结合强和柔两种特点的新材料出现。科学家们的想象已经伸展到广阔的境界,如果能有这样一种又柔又强的材料出现,这些未来科技就都有实现的可能。”任晓兵说。

利用“拔丝红薯”解决难点

从科学角度来说,强和柔这两种性质是矛盾的,无法同时出现在同一块物体上。任晓兵分析说,从原子尺度来看,原子键越强,材料强度也会越强,但如果要让这种原子键很强的材料产生一种柔软的性质,就很困难了。“原子键类似于连接原子的超微型弹簧,强的原子键相当于这个弹簧很刚性,因此破坏这个弹簧所需要的力是很大的,即强度高;但这个刚性的弹簧自然不易变形,因此理论上无法在高强度的同时实现高柔性。这就是一直以来的瓶颈。”

但任晓兵不信这个邪,他和团队在这个领域已经耕耘了二十多年,过往的一系列成果,让他的团队对发现这种“来自未来”的材料充满信心。

2005年,任晓兵率领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一类奇特的“应变玻璃态合金”。这一发现是物理原理上的一个突破,有可能带来全新性能的新材料。近年来,任晓兵提出的应变玻璃概念正在形成形状记忆合金和马氏体材料领域的一个新生长点和热点,并引发了国际科技巨头的跟踪研究。2009年,任晓兵团队还发现了世界上首例压电性能超越统治了全世界50余年的“压电之王”PZT的无铅压电陶瓷材料,并意识到其中的物理原理可以用于金属材料。

基于二十余年来团队在铁性玻璃、高性能无铅压电材料等方向的研究经验,任晓兵觉得,这种“既强且柔”的材料如今已经呼之欲出,便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

出于今后商用的考虑,团队选择了“满大街都能买到的”一种镍钛合金来作为基础材料。这种材料的金属键与钢类似,具有成为高强度材料的潜质。

随后,任晓兵团队的博士生徐治志和其他研究人员开始把“应变玻璃”原理应用在这种镍钛合金上,看能否发现一些新现象。

任晓兵把“应变玻璃态合金”比作生活中的一道美食“拔丝红薯”,他告诉学生:“拔丝红薯很像我们正在研究的应变玻璃,因为粘稠态的糖与应变玻璃在物理性质上是一样的,糖在融化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凝固点,而是在一个宽温域下逐渐硬化。”从微观来看,这个过程中的平均结构没有变化,在高温下可以发生无序流动。

发现“应变玻璃”之后,团队科研人员一直在思考这个现象能干什么。虽然当时没想明白,但是团队没有停止探索,“我们相信它一定会有用”。

终于,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徐治志通过一种特殊的工艺手段,发现了让这种高强度材料显示出奇异的超低模量的方法,体现出超柔的性质,并且依然保持了超越超高强度钢的强度,神奇的“既强且柔”合金出现了!

任晓兵将这种方法称为“可规模生产的三步热机械处理工艺”。实验中先对基础材料进行强力拉伸,随后进行退火,在此过程中再种进两种马氏体的“种子”,最后形成的材料就可以同时获得强和柔两种性质。

一场“意外的惊喜”

一般来说,高强度材料如高强度钢的强度高于1GPa,但其柔性很低,弹性模量或刚度系数高达200GPa。而高分子材料正相反,柔性很高,弹性模量可以低至10GPa或更低,但其强度也很低,大多低于0.2GPa。在团队之前的探索中,徐志治已经将高强度材料的弹性模量做到了低至30GPa,同时强度保持在1GPa以上。“30GPa比钢已经要柔了很多,但要实际应用还不够柔,我们这次将它做到了10GPa.”任晓兵说。

任晓兵认为,团队这次发现的金属合金有几个优点,首先是基础合金很普遍,其次技术工艺对于工厂来说也并不难,适合大规模量产。“强柔并济”的特性还能够在-80℃到+80℃的宽温域内保持,在大应变下仍具有出色的抗疲劳特性。这些特性对于变形飞行器及机器人等需要在宽温域下工作且需经历反复的大变形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说到发现这种金属合金的过程,任晓兵笑称其为“意外的惊喜”。论文第一作者徐治志之前将高强度镍钛合金的弹性模量做到了低至30GPa,对任晓兵来说,这属于意料之内的“常规动作”,是这类材料固有的特性,以前也有类似报道,因此并没有太多突破,但任晓兵并没有点破,“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往往可以凭着冲劲,有一些意外的发现。”

这一成果的发现也与任晓兵长期以来培养学生的理念不无关系,就是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性。并且任晓兵还喜欢将科研中的难题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做比喻,用“拔丝红薯”打比方就是请学生到自己家里吃“忘年餐”时的灵感,一句话使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应变玻璃的真谛。

对任晓兵和团队来说,之前的“应变玻璃”提出了全新的科学原理,这次的全新金属合金只是其中的一项工作,在“应变玻璃”这个大领域下还会有更多收获。“对我们来说这就像10个手指头,金属合金只是点到了其中的1个指头,还有9个指头的事情要去完成。”任晓兵说。

团队研发的合金实现了“强柔并济”的罕见特性,突破了以往材料(灰色带中)无法兼具高强度和高柔性的原理性瓶颈。a兼具超高强度钢的高强度和高分子材料的高柔性;b该合金在受到外力时呈现像高分子材料一样的巨大弹性变形但同时像高强度钢一样的高强度;c该合金的柔度因子(定义为弹性模量与屈服强度之比)为所有工程材料之最大;d该合金的特性(柔而强,右)与对照材料的弹簧钢(刚而强,左)和高分子复合材料(柔而弱,中)的直观对比。

工作中的任晓兵。

2010年任晓兵(前排左3)和团队合影。(图片均由课题组提供)

THE END
1.常用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技术文章表B1(续) 常用黑色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 序号 材料名称 及牌号 特性 应用 1 碳素结构钢 45 具有较高强度,一定的塑性和韧性,切削性能良好,调质后可得到很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淬透性较差,焊接性不好,冷变形塑性低,是一种较高强度的中碳钢,一般淬火及回火后使用。 用于制造较高强度的机械运动零件,如空压机https://www.jc35.com/st10552/article_10970.html
2.常用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精选8篇)篇1:常用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 序号 材料名称及牌号 特性 应用 1 优质碳素结构钢 08F 强度、硬度很低而冷变形塑性很高,生产成本低,深冲压、深拉延的冷加工性和焊接性能很好、但成分偏析倾向较大,时效敏感性强, 常用于生产薄板、钢带、冷拉钢丝,适于制造深冲击、深拉伸等零件,如汽车车身、发动机罩、翼板、盖罩件、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fdshy4e.html
3.金属材料金属材料(2) 金属材料一般是指工业应用中的纯金属或合金。自然界中大约有70多种纯金属,其中常见的有铁、铜、铝、锡、镍、金、银、铅、锌等等。而合金常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结合而成,且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开本 16 ISBN 9787811058031、7811058030 出https://baike.sogou.com/v579008.htm
4.金属材料在军工生产中的应用8篇(全文)3、特种金属材料包括不同用途的结构金属材料和功能金属材料。其中有通过快速冷凝工艺获得的非晶态金属材料,以及准晶、微晶、纳米晶金属材料等;还有隐身、抗氢、超导、形状记忆、耐磨、减振阻尼等特殊功能合金,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金属材料具有许多优良性能,是目前国名经济各行业、各部门应用最广泛的工程材料之一,特别https://www.99xueshu.com/w/filea9qwcn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