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本次通胀,美联储宣布在6月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75bp,这是1994年以来的最大加息幅度。那么,“沃尔克时刻”会重现吗?回溯那段历史,或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1)引起通胀的具体原因很多,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货币超发这一因素:“沃尔克时刻”表现为战后持续宽松的货币供给,本轮则表现为美联储在疫情期间的“史诗级”宽松;
1979-1982:沃尔克“壮士割腕”抗通胀的三年
1979年-1982年,是成就沃尔克传奇的三年,但也是抵抗美国通胀波折痛苦的三年。1978年开始,在石油价格大幅上升、货币长期宽松以及财政支出长期居于高位等多因素影响下,通胀开始大幅上升,直奔两位数。1979年8月,沃尔克开始担任美联储主席,随后便开始浩荡的抗通胀之路:
在1980年2月以前,由于历史上美联储的独立性并未得到公众认可,市场认为在满足政府低利率要求的情形下,美联储不会为了控制通胀而收紧货币政策,卡特政府也一直规劝沃尔克加息延后,但此刻的沃尔克已经在美联储内部实施改革(把政策重点从联邦基金利率转向货币供给目标M1),更透明直接的目标可以解决货币政策缺乏可信度的问题;
1980年2月,沃尔克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大幅提升,但通胀仍无放缓迹象,随后在2、3月继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一度达到19.85%。与此同时,为了降低加息对住房市场的损害,在政府推行的背景下,3月开始实施“信贷限制计划”(管制信贷),但经济反应强烈,需求迅速收缩,通胀有回落迹象的同时,失业率也开始走高,美国经济出现短暂衰退;
1980年5-7月,为了应对经济衰退,美联储解除信贷管控,而此刻的利率由于需求迅速收缩,但M1的政策目标不变,最终导致联邦基金利率被动下跌,经济走出短暂衰退;但此时通胀仍超过14%,美联储在8月便重启加息。
1980年3季度末,经济开始复苏,但1981年3月出现走弱迹象,沃尔克将利率调降至14.7%,但通胀又有抬头之势,沃尔克在1981年5月再次开启加息,直接提到了20%;在“暴力加息”的过程中,公众逐渐认识到美联储控通胀的决心,最终扭转了通胀预期。
1981年下半年至1982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二次衰退。这期间通胀逐步回落至5%附近,基本得到控制,沃尔克浩浩荡荡的抵抗通胀之战取得胜利,但失业率飙升至10%以上。
从美国股票市场的反应来看,可以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1980年2月份前,尽管通胀处于高位,但公众不相信美联储和政府会全力抵抗通胀,市场认为货币会持续维持宽松,股票处于上涨阶段;
第二阶段:1980年2月—1980年9月,美联储开始大幅加息,市场开始兑现收紧预期“杀估值”,股票市场调整1个月,回撤幅度达到20%,但随着美国经济第一次衰退,利率被迫下调,市场再次回暖走强,直至1980年11月;
第三阶段:1980年11月-1982年3季度,美国经济二次衰退,但沃尔克继续实行加息,股票市场延续调整,开始“杀盈利”。
2022年:鲍威尔“既要还要”,强力加息75bp,但对宽松仍有爱
疫情“史诗级”宽松、强劲的财政刺激叠加地缘冲突下能源价格高企,共同推升了美国的本轮通胀。5月份美国通胀数据再超预期,5月CPI同比增8.6%,再创新高;核心CPI同比增6%,亦高于预期。从分项看,食品、能源、服务均在上涨,通胀魅影萦绕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