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投资业绩很不理想,股票和基金合计亏损了大约47万。
具体来看:
1、港股
港股21年开户,累计投入大约65万港币,21年亏损4万港币,22年几乎没有操作继续亏损大约9万港币,累计亏损13万,大约20%跌幅。22年港股继续走熊,市值随着港股的巨幅波动而剧烈震动,22.3.15下探至36万,22.10.20下探至33万,最高回撤率为-47%,全年累计下来-15%,与恒指-15%的跌幅持平。全年12个月中,上半年1-5月连续下跌,6月略有反弹,下半年7-10月连续下跌,11、12月分别暴力反弹23%和30%,非常艰难,非常剧烈。
2、A股
A股22年遭遇大溃败,合计亏损大约30万,几乎将21年的盈利全部回收。
A1全年合计亏损16万。券商APP自动显示,这个户20/21/22年度回报率分别为30%、75%和-24%,3年累计盈亏额为+24万。
这个账户年内有大额转入转出,主要是年中有了一些仓位升降的考虑,但操作上并不成功。
22年盈利个股17个,亏损个股22个。胜率不到50%。21年盈利个股72个,亏损个股46个。20年盈利个股39个,亏损个股28个。
A2全年亏损12万。券商APP显示,2018-2022年回报率分别为-49.6%、+16.3%、+63%、+29%、-38%。
月度回报率显示:获利月份为2(+8%)、5(+12%)、6(+9%)、7(+1%)、11(+2%),亏损月份为1(-12%)、3(-20%)、4(-10%)、8(-2%)、9(-23%)、10(-3%)、12(-4%)。
3、场外基金
4、当下持仓
5、主要教训
回过头看,22年的最佳策略就是把仓位降到3成以下,期间无论如何波动如何反弹都不为所动。然而,由于连续几年的较好收成让我过于贪婪,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多少还是能找到机会赚点钱,总担心踏空,最终在22年的中型熊市中遭遇到了市场的毒打。
我不会做技术分析,也不会做T。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需要将风控前置,即高度重视买入时的安全边际,这种安全边际不仅来自公司基本面上的可靠,也来自买入价格上的较高折扣,既要买好的,也要买的便宜。
我能做到不追高,但常有贪便宜的抄底想法,尽管经常抄在半山腰,所以需要进一步严苛抄底逻辑,要去抄行业的大底。
由于不追高,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也不轻易割肉,当市场整体估值不高、行业和公司股票处于合理偏低的位置时,买入后我通常不会去做所谓的止损。我认为股价可以在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上下波动50%。
我对公司的分析多来自财务报表、年报和一些公开资料,既无在某一个行业上的从业优势,也没有去调研过任何一家公司,所以我对公司的认识一定是比较肤浅的,而且我也没有能力去深入挖掘某家公司。所以,我持股经常不坚定,我不会去与市场对抗,见好就收比较符合我的性格。
当重仓股表现不佳时,我容易心浮气躁,所以我可以阶段性设定重仓的行业,但不宜轻易设定重仓股,只有在大势、基本面和K线都比较安全的情况下,才可重仓行业,单一重仓行业占比不能超过30%,且尽量等权重买入行业内2-3家公司。
我持股缺乏耐心,所以需要在买入时尽可能的找到好的买点,买入时要粗略看看K线,而且要做好分批次买入的资金预案。
6、23年展望
无论如何,2022已经过去,不管如何沮丧,也都不能把22年的情绪带到23年,也不可简单地以为对22年的归因就可以对23年的投资有所指导。因为熊市容错率低,在熊市中更能暴露出每个个体的缺陷。总结2022,只是希望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清自己不成型的投资体系到底有哪些漏洞,这也是不浪费一次熊市的意义之一。
23年不再新增入市资金,要把手上的资金用好。
23年大概率会比22年好,不论是弱复苏还是强复苏,经济基本面总归要强过22年的,而且23年可能是政策较为友好的一年,拼经济将会重新成为全社会的焦点。至于外部冲击比如战争、以及美联储等,我不考虑,走一步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