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师饭店旧址,又名德国海军俱乐部,位于市南区湖北路17号,中山路与湖北路交口处的东北角(原斐迭里街与依列女街口),设计于1899年,1901年5月开始建造,次年完成,是青岛早期德国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建筑属德国新文艺复兴式风格。
德华山东矿务公司总部位于太平路上,又名山东路矿公司。约建于1902年,为砖石木结构。红瓦尖顶三层。该楼的山墙上原砌有一石板,上饰矿工的行业标志----两把交叉的铁锤。建筑立面是封檐、抱角,券拱则为清水墙粉面,花岗石砌体。几处高墙上饰以木桁架建筑式样。东立面上突起一座花岗岩石挑楼,使相对封闭的立面富有主体感。朝海的南立面上一层设有拱廊,二层设双柱敞廊。门窗呈半圆形,室内设旋转木楼梯,地面为朱黄瓷瓦和木地板。后又在原建筑两端接建,使建筑整体趋于平衡。
胶澳邮政局位于市南区安徽路南端(广西路和安徽路拐角处)。由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1901年5月16日建成,建筑面积为1491.6平方米。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的德式建筑,立面原为红砖粉墙,角部高处塔楼,突出了面向街口的转角。两处山墙强调了建筑的侧面。临街的屋顶覆以红瓦,北面的平屋顶则用铁皮铺成。联拱券廊,高陡屋顶上的弧形老虎窗以及主立面的山花增加了建筑物的变化。是青岛市现存最早的邮电营业楼。
侯爵庭院饭店旧址位于市南区广西路(原亨利王子街)37号,西邻浙江路,建于1910年-1911年。该建筑造型具有含蓄与沉稳的城堡格调,突出了自然和乡土化的特点。该建筑为砖石结构,共三层,底层有粗犷的蘑菇石勒脚,一至二层之间设计有横向的两条饰线作为分割,第三层的窗户被镶嵌在巨大的红色坡瓦中,屋面为牛舌瓦覆折坡。其立面为非对称布局,在南面二层设有露台,西南转角处设有与南、西两个立面融为一体的塔楼,底层以短粗上呈斗形的石柱支撑,圆顶逐渐收缩上升,最后呈针尖状,该塔顶部分曾被改造拆除,在2005年的修缮工作中根据旧照片复原。
海恩大楼建于1900年,大楼建成后不久曾发生过一次火灾,修缮后没有重建塔楼。该楼曾是汉堡美洲航运公司、胶州地方法庭的办公楼、30年代以后被用作饭店、歌厅和旅馆。在青岛人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青岛食品店那一时期,中山路进门处有一个很高的台阶,楼梯的一部分在马路上,而肥城路那个门却是个平路。此建筑1999年拆除,仿老建筑重建,现在是格林豪泰酒店,机场大巴2号线的始发站。
青岛“橡树餐厅”位于蒂尔匹茨大街(今莒县路),为1900-1901年在其公寓西南增建的附属建筑,开设橡树餐厅。
兰德曼商业综合楼旧址位于广西路与安徽路交叉口的广西路27号。这座建筑是由经营光学仪器和珠宝的德国商人兰德曼在1901年至1902年间建造的,他曾在一楼开过经营手表、珠宝和金银首饰等物品的商店。红瓦坡屋面,南侧屋面上有三座造型别致的老虎窗,东南转角处入口的门楣上还有刻着房主姓名“G·L”的浮雕。曾经拆掉的塔楼已经恢复。
中山路17号始建于1908年,斜坡红瓦顶,清水红砖墙垒砌,造型以德国古典复兴样式为主,又融合了折中主义风格,形成了华丽的立面形象。资料显示,这里德占时期是私人宅第,后来陆续做过报社办公楼和矿泉水厂,现为中山旅馆。
潍县路南起德县路,北至济南路,是条完全与中山路平行的南北向街道。据说德占青岛后,海滨一带为欧人居住的青岛区,北部城区是中国人生活、居住的鲍岛区。以中山路北段、潍县路一带为商业中心。当年的潍县路是条繁荣的商业街,很多老字号将店铺开在这里。
胶澳总督府,位于市南区沂水路11号,1904年5月开工,1906年4月竣工。由德国设计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建筑师为德国人马尔克,由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建筑造价85万德国马克,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采用十九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四面和中间略为突出、中轴线外突出之风格特点。平面为凹型中轴对称,东西长80米,南北长约40米。四层设半地下室。后为青岛市人大、市政协办公楼。
医药商店,原名赉(lài)寿药房,位于市南区广西路33号。建于1905年,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设计,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共4层,檐高18米,红瓦蒙莎顶。该建筑立面为红色墙体,间以清水粉墙和彩色方形墙砖,上部两个楼层及两座烟囱所采用的拱形与曲线具有青年风格派的典型特征。建筑上以花岗岩装饰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几块暗红色曲墙砖上压入橡树叶的图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纹章上凿有一根蛇体缠绕的圆杖(医生的标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顶的一排竖窗采光的高起蒙莎顶,为这幢楼房另外开辟了第四层空间和造型,整个建筑属欧洲青年派风格。现计划打造为青岛矿泉水博物馆。
德华银行,位于太平路海边,建于1899年至1901年,由德国著名建筑师海因里希·锡乐巴(Heinrichhildebrand)和路易斯·魏尔勒设计,大楼的支柱、墙基、屋檐、装饰线及屋顶的细方石皆用本地的花岗石砌成,现已成为保护建筑,但仍有市民在此居住。
海滨旅馆,位于南海路23号汇泉湾畔,建于1907年,建筑面积5694.29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木钢结构,红瓦坡顶,三层带外廊,平面呈条形,布局严谨,中轴线左右对称,大门居中,整个建筑以红砖清水墙白灰勾缝,两端局部山墙为混水墙,比例适当,简洁明快,具有德国中世纪民居建筑的装饰手法。现为青岛城市建设集团办公大楼。
路德公寓,位于德县路4号,建于1905年,是一座舒适,美观的公寓式旅店。设计师库尔特·罗克格。业主海伦·路德女士。该建筑为德国三段式公共建筑,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花岗岩墙基,牛舌瓦折坡屋面。公寓高二层,一层为木制拱形窗户.北立面以木制阳台及露木架构装饰,阁楼上有老虎窗。立面简洁而富于变化,这种变化由中间虚空的外廊和两端触目的实墙共同完成,而巨大的红色坡顶成为其最明显的标志。居中的主人口和开设在坡顶中部的阁楼窗洞,构成了主立面的核心部分。公寓的一楼有四间带敞廊的客房,北面是客厅和餐厅,其下方的地窖里设有厨房。宽敞的主楼梯通向二楼,上设两间套房和五个军人间。除了一间军人房外,其余军人间内均无浴室和厕所。公寓的南面有一座网球场,西边则设有车房。现为青岛市税务局办公室。
海因里希亲王饭店,位于市南区太平路29-33号,始建于1899年,是青岛最早竣工的大型高级饭店建筑。饭店建筑为砖石木结构,二层,正面双层外廊,正门分两层三拱券,立面纵向三段式处理,两段为'山'字型屋脊。东山墙上刻有一个中文'寿'字作为山花。整个建筑处理为当时欧洲流行的饭店建筑形式,该部分为海因里希亲王东馆。1905年在饭店后侧新建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1911年,又在饭店西侧增建一旅馆部,称为海因里希亲王中馆。1993年拆除海因里希亲王东馆,原址处为泛海名人大酒店;海因里希亲王东馆西馆被拆除后,原址为青岛日报社大楼。现存海因里希亲王饭店旅馆部,现为栈桥王子饭店。
栈桥,初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位于中山路南端,是青岛最早的码头。经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现宽8米,全长440米。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两层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顶飞檐,题名“回澜阁”。
大港站,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商河路2号甲,始建于1899年,是青岛地区惟一保存完整的德国人建胶济铁路时期修建的火车站,离起点站青岛站2.87公里左右。车站建筑面积978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地上三层,包括阁楼,另有地下室。设站长室、行车室、售票房、候车室、行包房等。楼内有木制旋转楼梯,红漆地板,门窗为拱形。两主门以块石砌筑,主门上山花呈阶形,上开圆拱窗。
圣心修道院,也称爱道院、圣神院、圣灵女修道院,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浙江路28号,天主教圣方济教会1886年开始到中国传教,1901年,德籍神甫白明德在不来梅路购地46.2亩,就是现在的浙江路与肥城路交汇处,修建了一座圣神院。修道院由慕尼黑建筑工程师贝尔纳茨设计,1902年建成,1928年加盖为3层,将塔楼拆除,后又将塔楼复建。
青岛太平路小学学校,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17号,始建于1933年,现已建成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科研重点实验基地。
德国工程要塞局(以下简称工程要塞局),在德文的资料里称“Fortifikationbaude”,建于1899-1900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常州路7号,为青岛现存最早的德式建筑之一。
青岛基督教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5号内小山丘上,东邻美丽的信号山公园。教堂始建于1908年,它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主要材料是花岗岩。钟楼高39.1米,在上面可以观看远处大海的景色,里面的礼堂宽敞明亮,能容纳1000多人,大厅高18米,两侧分为楼上楼下两层。该基督教堂原为德国人聚会礼拜场所。
德国驻青岛领事馆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青岛路1号,广西路拐角处,临近原德国总督府,建于1912年,最初为德国侨民弗雷德·齐摩尔曼(ManfredZimmermann)的私人宅第,1926年德国在青岛开设了领事馆,初在广西路3号,后迁入现址,现被开辟为“南园孔子纪念馆”。
安娜别墅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曲阜路、浙江路口西南侧,始建于1901年,1903年建成,为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建造者和第一任主人是德国商人罗伯特·卡普勒,这位砖瓦生产商为了纪念爱女而将新家取名“安娜别墅”,2014年通过改造,现为青岛书房。
横滨正金银行青岛分行,1913年开设,位于青岛市北区馆陶路1号。1919年7月31日建成,占地7亩。建筑面积1787平方米,日本建筑师长野宇平冶设计,正立面有8根方形花岗岩壁柱和凸檐金字塔型山花,该楼被列为山东省优秀历史建筑,现为青岛银行。
中山路(保定路-大沽路段,约1900年)自右至左为菲利普商业楼、考斯洛夫斯基商业楼、吉利洋行及高桥写真馆的北侧,1920年代末,在吉利洋行及高桥写真馆中间建成义聚合钱庄。
海恩大楼(仿)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81号是一座仿欧式商业楼,其原址是建于1901-1902年的海恩大楼,由电气工程师约瑟夫·卡尔·海恩(JosefKarlHenn)建造,作为其公司办公楼及出租商业楼使用,后长期为商业建筑。1960年代,建筑一楼辟为青岛食品商店。1999年,原建筑拆除,原址仿照重建。
回澜阁,日占时期称作海瀾亭,一作海欄亭,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10号,1931年,青岛市政府为适应旅游需要,投资25.8万元,由德商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桥身延长至400米,全部改用水泥铺面,并设有排水设备,桥南端增建半园形防波堤,堤上新建一座中国传统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由建筑师刘铨法和孙旭春设计。1992年1月16日被公布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7日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栈桥从栈桥望向中山路,1920年代,栈桥上岸处右侧为青岛俱乐部,左侧的胶海关建筑群尚存,远处的东莱银行大楼已建成。
中山路肥城路(约1938年)日本海军陆战队经过中山路肥城路路口,后侧最近处即为高桥写真馆所在商业楼,后侧为义聚合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