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三维概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下列属于柔韧素质测试指标是,克托莱指数腿长指数维尔威克指数利维指数,下列不属于皮褶厚度测量的部位是,身体姿势就是人体姿态是骺肌肉内脏各器官等身体结构的机械关系。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体育测量的三要素(待测属性或特征)(法则)(数字符号)
2.身体素质包括哪七个素质?
3.体育测量的有效性类型:(内容有效性)、(结构有效性)、(相合有效性)三个有效性。
4.体育实践中,体育评价有三种基本形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5.运动技术水平一般包括:(技术质量)、(技术容量)、(技术效果)(技术学习能力)
6.测量尺度的分类:(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7.速度素质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位移速度)
8.健康的三维概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9.呼吸是(机体)和(环境的气体交换)过程。
10.呼吸过程包括(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我国各高等院校先后开设体育测量学,人体测量学或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开始于(c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劳雷尔指数反映人体(c)
A.机能指数B.心理指数C.营养指数D.形态指数
3.体育测量与评价与(d)无关。
A、运动生理学B、教育测量学C、体育理论D、体育史
4.反应身体充实度的身体指数是(a)
A.克托莱指数B.腿长指数C.维尔威克指数D利维指数
5.下列属于柔韧素质测试指标是(b)
A.50米跑B.立位体前屈C.立定跳远D.立卧撑
6.测量与评价的关系是(b)
A.测量是基础,评价是手段
B.测量是基础,评价是目的
C.测量是手段,评价是基础
D.测量是方法,评价是手段
7.下列哪项不属于测量的三要素(c)
A.符号B.法则C.有效性D.属性
8.测量的科学性是指(c)
A准确性经济性适用性
B准确性实用性规范性
C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
D有效性适用性经济性
9.(体重/身高1000)是(a)指数.
A.克托莱B.维尔威克C.劳雷尔指数D.利维指数)。
10.最大摄氧量是反映一个人(d)功能水平的最可靠而有效的
A.内脏B.呼吸肌C.胸廓D.心肺
以上答案:CCDABBCCAD
1.由于仪器不准测试结果成倾向性偏大或偏小,这类误差为(d)
A.系统误差B.抽样误差C.随机误差D.过失误差
3.下列哪个项目,运动员托莱指数偏大为好(d)
A.跳远B.投掷C.中长跑D.跳高
6.下列不属于心率测量方法的是(d)
A.脉搏触摸法B.听诊法C.心电图记录法D.台阶测试法
7.下列不属于皮褶厚度测量的部位是(a)
A.颈部B.臂部C.腹部D.大腿部
8.握力、背力、1min仰卧起坐属于(b)测量试验
A.爆发力B.肌肉力量C.速度素质D.耐力
9.受试者能力水平会影响到测量的(d)
A.可靠性和客观性B.可靠性和有效性C.有效性和客观性D.可靠性、有效性和客观性
10.19世纪被称为“人体测量之父”的是(a)
A.克托莱B.威尔威克C.皮尔奎特D.布罗克
以上答案:DCDABDABDA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体育测量评价:是对体育范畴内的现象及其有关因素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属于方法学范畴。
2.运动能力:人体运动中掌握并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肉的协调性。
3.体育测量的客观性:是指不同测试者对同一受试对象同时测量,通过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
4.可靠性的概念:间接衡量第2过程中测量误差大小的一种量度。
5.运动技术:指充分发挥运动员身体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
6.协调能力: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配合完成某一动作或技战术的能力。
7.体格测量:对人体整体及各部位的长度、宽度、量度所进行的测量。
8.身体姿势:就是人体姿态,是骺、肌肉、内脏各器官等身体结构的机械关系。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简述亚健康的表现
身体疲劳乏力、易累,肌无力;体力活动后全身不适,体力难以恢复;体质虚弱,免疫能力低,常易感冒;胃肠机能絮乱,食欲不振,关节痛,肌痛,头疼,淋巴结肿痛,咽炎,呼吸紧迫,失眠,头脑不清醒,记忆力下降,心理不愉快,情绪不稳定,紧张,易怒,焦虑等,社会不适应,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关系不和谐,对环境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减退。
2.简述理想体质的主要标志
(1)身体健康,主要是脏器无疾病;
(2)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
(3)呼吸系统、心血系统和运动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
(4)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和劳动工作能力;
(5)心理发育健全,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抗干扰、抗刺激的能力;
(6)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简述体质范畴的五个方面
(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体格、体型、姿势、营养、身体成分等
(2)生理功能水平: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及各器官系统效能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和走、跑、跳、投、攀、爬;
(4)心理发育水平:本体的感知能力及个性、意志、情感等。
(5)适应能力: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稳定的特征。
一、名词解释:
1、理想标准:理性标准是指个体或群体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标准.。
2、区分度:是对受试者个体差异程度的分辨能力。
3、名称量表:不含实数列任一特性,即无序,无距,无原点。
4、逻辑分析法:是对所检测内容进行逻辑判断,是一种较为简便易行的估价方法。
5、比较标准:又称现状标准,同一总体中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比较。
6、系统误差:由于仪器未校正或对测量条件掌握过宽或过严而导致的误差。
7、抽样误差:由于样本量不足而导致的误差。
8、可靠性: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批受试者使用相同测量手段,重复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10..测量的可靠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批受试者使用相同测量手段,重复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11.测量的有效性:选择的测量手段预测属性时的准程度.一项测验的有效性不能超过他的可靠性系数的平方根,
受他的可靠性所限,有效性系数的变化范围在-1——1之间.
12.内容有效性:所选折测量内容反映总体属性的准确性程度。
13.结构有效性:一组测量所包含的各种属性与总体属性各种拟测成分在结
构上的一致性程度。
二、简述题:
1、人体形态长度、围度、宽度能说明什么?
答:一般说明有:1.长度:身高,坐高,指距,颈长,项长,上肢长,上臂长,前臂长,手长下
肢长,小腿长,足高,跟腱长,足长;2围度:头围,颈围,胸围,要围,上臂围,大腿围,
小腿围等.3宽度:头宽,肩宽,胸宽,胸厚,骨盆宽,手宽,足宽。
2、身体成分测量方法一般有哪些?
答:身体成分的测量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有水下称重法,电阻法,超声波法,皮褶厚度法。直接测量法,一般用于尸体标本。
3、身体姿势的测量中臀部过伸对体操运动产生什么不良影响?
答:臀部过伸会导致身体重心靠后,在体操运动中会导致运动员落地时重心不稳,容易摔倒。
4、O型和X型腿一般用什么简易方法说明?
答O型和X型腿一般通过观察并测量受试者两腿内侧、两膝,足跟之间的距离来判断和说明。
4.扁平足的简易测量方法是什么?
答:用滑石粉或水于黑板上或水泥地上进行足影印,于第一趾骨内侧縁与足跟内侧縁划一切线,根据切线
内的空白区与足印实区宽窄比例来判断。正常足为2:1,轻度扁平足为1:1,中度扁平为1:2,重度扁平为无空白区。三,简答题
1、身体素质测量主要有哪些?常规使用有哪些方法
答:身体素质测量应有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针对这些可进行象杠铃,跳跃,短距离跑,肋木,垫上做压腿和压腰,做折回跑或者将这些练习惯穿于篮球,武术,体操等项目中,这些方法的应用与年龄,姓别,强度等共同考虑。
2、如何制作体格和身体成分的测量计划?
答:体格一般是体格指数和充实度指数法,包含着量度测量,长度测量,宽度测量,围度测量,身体成分测量主要是间接测量的皮褶厚度法和直接测量法。现在多采用体质成分仪,皮褶厚度仪等。3.青少年运动员选材的测量方法有哪些?
答:青少年选材测量方法是正确判断人体发育水平和运动潜能的一项全信息工作,如对骨龄,形态,机能,素质,专项能力,心理水平等。并进行全面分析,做出正确判断。四、计算题:
1.某运动员测定30秒钟蹲起,从而了解心功能指数。其安静心率为58次/分,30秒钟结束时心率为163次/分,结束后第一分钟心率为96次/分,问其心功能指数为多少?并评价等级。答:心功能指数=(58+163+96-200)/10=11.7
指数小于或等于0,心脏机能为最好,0-5为较好;6-10为一般;11-15为较差。因此此运动员心功能指数为较差。
2.对四名受试者实施6次仰卧起坐测量,试估价其可靠性。测量结果如下表。
受试者N=4AB
CD
110121210
212111310
3
测量次数
41312138
51110139
612111310
1211129
答:测量可靠性系数为0.97,可靠性很高。
体育测量与评价
一.人体的主要测量点
人体主要测量点的依据是:(1)骨性标志(2)皮肤褶皱(3)肌性标志(4)皮肤特殊结构。
1.:外耳道前方耳屏软骨上缘的起点。测量指标:身高、坐高测量点。
2.:左右第四胸肋关节上缘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测量指标:已发育女性胸围测量点。
3.:肩胛骨下角的最低点。测量指标:胸围测量点。
找点方法:同侧手臂向后伸小臂反向弯曲。
4.:髂嵴上缘最向外突出的点。测量指标:骨盆宽、下肢长H测量点。
5.:髂前上棘最向前下方突出的一点。测量指标:下肢长A测量点。
找点方法:坐姿,在腹股沟用拇指从下向上触摸到突出点。
6.:肩胛骨肩峰外侧缘上,最向外突出的一点。测量指标:上肢长、肩宽测量点。找点方法:同侧手臂
斜上举的凹陷。
7.大转子点:股骨大转子最高点。测量指标:下肢长B测量点。
找点方法:同侧腿外展在大转子外的凹陷。
8.:胫骨内侧内侧缘上最高点。测量指标:小腿长测量点。
找点方法:屈膝90度,沿着胫骨向上到膝内侧下方突出点。
9.:胫骨内踝尖端最向下方的点。测量指标:小腿长
10.:直立时足跟最向后突出的一点。测量指标:跟腱长测量点。
二.体格测量:量度测量
1.体重:是描述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是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内脏器官综合发育状况的重要整体指标。
测量方法:测量前应将游码调整至零,使刻度尺呈水平位,测量时体重计应放在平坦的地面,令受试者轻上,立于称台中央,测试者移动游码至刻度尺稳定在水平位后读数并记录,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1kg
评价:(1)发育状况:对象:儿童少年发育状况良好—体重的指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发育状况不良—体重的指标随年龄的增长而缓慢。(2)健康状况:对象:成年人体重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m的平方)健康状况良好—体重指数正常/体重稳定健康状况不良—体重上升—肥胖体重进行性下降—没有采取任何减肥措施下,体重下降的现象。(3)评价运动能力对象:运动员:运动能力提高—瘦体重增加,疲劳状态—体重下降。
长度测量
1.身高: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状况,身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身高指人体直立时头顶点至身高计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测量方法:三点一线
三点:足跟、骶骨、肩胛间部紧靠立柱,三点确定身体的位置。
一线:耳屏点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位,一线确定头部的位置。
评价:同体重
2.坐高:指坐位姿势时,头顶点至座板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测量方法:两点一线
两点:骶骨、肩胛间部紧靠立柱,三点确定身体的位置。
一线:耳屏点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位,一线确定头部的位置
评价:评价人体纵向体型坐高指数=坐高/身高*100亚洲:指数54为正常>56为长躯干型,<52为短躯干型。欧美:指数52为正常,>54为长躯干型
。3.指距:两上肢向左右做水平伸展时两侧指尖点间的直线距离。
评价:运动员选材:指距指数=指距/身高*100典型项目:田径田赛项目
4.上肢长:指手臂下垂时肩峰点至中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评价:上肢长指数=上肢长/指距*100
5.下肢长:评价:下肢长指数=下肢长/身高*100
测量方法:将尺子的固定端置于地面,游标顶端指向测量点进行4个长度测量。
(1)下肢长B:股骨大转子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2)下肢长H:髂嵴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3)下肢长C:臀纹线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下肢长构成比:下肢长C指数=下肢长C/下肢长H*100
(4)下肢长A:髂前上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典型项目:要求速度,爆发力
6.小腿长:大小腿弯曲90度时胫骨点至内踝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评价:小腿长指数=小腿长/小腿长*100
7.跟腱长:小腿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至跟点的垂直距离。
评价:跟腱长指数=跟腱长/小腿长*100
8.手长:是远端腕横纹中点至中指尖的直线距离
测量方法:要求掌心与前臂成一直线
评价:运动员选材:手长指数=手长/上肢长*100
典型项目:体操,与器械有关的项目,游泳
宽度测量
1.肩宽:左右肩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肩宽指数=肩宽/身高*100肩宽指数=肩宽/骨盆宽*100
2.骨盆宽:左右髂嵴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骨盆宽指数=骨盆宽/身高*100
肩宽、骨盆宽是评价人体横向体型的指标。
围度测量
1.胸围:胸腔的发育程度,胸背部肌肉的发达程度,胸背部脂肪的堆积程度。
测量方法:定位后于平静呼吸测量。
胸前定位:男性和未发育的女性,带尺下缘置于乳头上缘,成年女性带尺置于胸中点。
背部定位:带尺上缘置于肩胛骨下角点下。
胸围指数=胸围/身高*100
2.最小腰围:肋骨与髂嵴之间腰部最细处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3.臀围:臀部最高点绕臀一周。
4.大腿围:臀纹线最低点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5.小腿围:腓肠肌最粗处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6.踝围:胫骨内踝上方小腿最细处绕行一周的围长。
踝围指数=踝围/小腿长*100踝围指数=踝围/跟腱长*100
三.身体成份测量与评价
身体成份:机体脂肪组织及非脂肪组织的含量及其在体重中所占的百分比。
身体成份包括:非脂肪(瘦体重):骨骼、肌肉、内脏
脂肪重(体脂重):脂肪
身体成份间接测量方法:
(1)水下称重法(2)皮褶厚度法(3)体重指数法(4)空气置换法
(5)围度测量法(6)双能X光吸收法(7)生物电阻抗法
(一)水下称重法(黄金法)应用:科研
特点:1.科学性和可靠性强,是评价体脂率的标准方法,作为其他测量方法的指标。2.适用人群有限。3.不宜推广。
(二)体重指数法应用:国民体质监测
1.原理: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判断人体肥胖程度的方法,参照人体的身高来评价其体重是否正常。
2.体重指数=实际体重/身高的平方
3.特点:简易、推广
(三)空气置换法应用:科研、教学和健身俱乐部
1.原理:采用气体置换的原理,其测试原理与水下称重法相同,都是利用身体密度来计算脂肪密度。
2.特点: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测试技术;测试精确度高;测试过程安全;测试速度快;适合各类人群,仪器费用昂贵。
(四)围度测量法
腰臀比(WHR)=腰围/臀围
WHR男性:0.85-0.9女性:0.80-0.85被视为腰部肥胖的切点
WHR可作为有价值的评价健康危险的指标;WHR可作为反映脂肪区域性分布的有效指标;WHR可作为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的指标。
(五)皮褶厚度法应用:科研、教学和国民体质监测
1.原理:根据人体脂肪组织总量中有2/3分布在皮下组织,通过测量人体皮下脂肪组织可推算人体脂肪组织的总含量。
2.特点:(1)简易,利于推广,适用于所有人群。(2)科学性和可靠性次于水下称重法。
(3)测量结果易受测量操作的影响。
3.测量部位:(1)臂部(2)肩胛部(3)腹部(4)髂部(5)大腿部
(六)生物电阻抗分析法
1.原理:根据人体各种组织的导电不同,脂肪组织几乎不导电,其电阻大。通过身体内流过的弱电流来测量身体的电阻值,从而推算脂肪与其他组织的比率。
计算体脂百分比(F%)
女子D=1.0897-0.00133x
计算体脂重(F)F=Wa*F%
计算瘦体重(LBW)LBW=Wa-F
四.体型的测量
1.体型三要素:骨骼----体型的框架
肌肉----雕塑体型的主要因素脂肪----脂肪适度
(判断体型的主要依据)
2.体型成份的描述
(1)脂肪---内胚叶成份(第一成份):代表脂肪堆积程度
(2)肌肉---中胚叶成份(第二成分):代表肌肉发达程度
(3)骨骼---外胚叶成份(第三成份):代表身体的高矮粗壮程度
3.三个成份定量的确定
以1-7的范围,数字越小表明该成份越少;数字越大,表明该成分越多。
体型三联数的排列:第一成份(内胚叶成分)---第二成分(中胚叶成分)--第三成份(外胚叶成份)希思-卡特分类法
步骤:(1)体格测量
(2)依表根据测量结果查找各胚叶对应分值。(查表原则:查第一个大于测量值所对应的分值就是该成分的
得分。)
(3)将骨径、肌围四个分值相加除以2,然后减去身高的分值。
(4)体格命名
体格命名的原则:省略最小成份,以最大成分作为体型标志,次小成分为体型修饰成份。
例:6—4—3中胚性内胚叶型4—4—4匀称型
五.身体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1.循环机能三态反映:安静状态、定量符合状态、最大负荷状态(运动员测试)
2.心率测量的意义:(1)心血管机能水平;(2)心血管机能的能量节省化程度;
(3)运动强度;(4)运动后机能水平的恢复情况。
3.心率的正常值:60-100次/分成年人:60-85次/分平均75次/分
4.身体不同状态心率的测量及在教学训练中的应用。
(1)安静状态:晨脉、相对安静测量方法:桡动脉,10或30秒
评价:A.运动性疲劳的诊断:训练期连续测量晨脉稳定,表明运动量大小适宜,运动员身体状态良好。B.反映训练水平:耐力项目训练安静状态脉搏逐渐下降,运动员自我感觉较好,运动成绩提高,表明运动量合理,心血管机能和水平提高。C.反映机能状态:安静状态心率稳定,表明身体机能良好。
(2)运动中心率:测量方法:心率遥测法
(3)运动后即刻心率:测量方法:桡动脉或颈动脉6或10秒。
运动中心率和运动后即刻心率的评价:
意义:反映运动强度大,反之则校定量负荷:心率上升幅度较小者机能状态好,心率上升幅度大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差。
(4)运动后恢复心率:桡动脉30秒
评价:运动后恢复4心率机能水平的恢复情况与三个因素有关:运动量大孝训练水平、身体机能状态。在相同情况下,心率恢复越快,机能水平越好。
统计学部分
1.总体: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同质对象。
3.统计量:由样本所得反映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4.参数:代表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5.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
6.连加符号:统计学中常用“∑”表示连续相加求和。
7.连续型变量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1)计算全距(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全距R)
(2)确定组距(i)和分组数(k)k=R/i
(3)确定组限
(4)列表并登记
(5)频数划记
8.样本特征数:描述样本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指标。
9.算数平均数:是一个变量的所有观察值相加,再除以观察值的个数所得之商,简称为平均数。
10.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用Me表示。
1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用Mo表示。
12.方差:是所有变量值与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数平均数。
13.标准差:是所有变量值与其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数平均数的平方根。
14.变异系数:(又称为离散系数或标准细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的百分比。符号为CV。公式为CV=s/
方差*100%
15.随机现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的现象。
16.频率: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n次实验,在这n次实验中事件A出现了m次,则陈比值m/n为事件A
的频率,记为F(A)=m/n.
17.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度。
119!还有一个问答是考撒子测量方法。。。。测量工具测量方法都要答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