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急性脑卒中溶栓地图。(市脑卒中质控中心提供)
原标题:溶栓地图打造黄金1小时急救圈
21家医院与“120”结合形成覆盖900多万人口的快速救治网
脑卒中是目前我国致死率和致残率第一的疾病。我市约有10万人患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2万例,发病后死亡高达9000例,而幸存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二致残。而我市在黄金4.5小时内得到有效救治的患者不足10%。昨天,市卫生计生委、市脑卒中质控中心、市120急救中心联合首次发布“青岛市急性脑卒中溶栓地图”,由市立医院、青大附院、市中心医院、市海慈医院、齐鲁医院青岛院区、黄岛区人民医院等21家医院联合参与,与“120”急救院前救治体系结合,在六区四市形成覆盖900多万人口的脑血管疾病快速救治网络,打造脑卒中黄金1小时急救圈。
4.5小时获救卒中患者不足10%
脑卒中也称脑血管疾病、脑中风,是目前我国致死率和致残率第一的疾病。《青岛市2015年脑卒中监测分析报告》指出,青岛市约有10万人患脑中风,脑卒中发病率为266.52/10万,新发脑卒中病例2万例,发病后死亡9000例,死亡率为115.97/10万,报告病死率为43.51%,随着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一数据还将变得更严峻。
打造卒中“黄金1小时”急救圈
市卫生计生委、市脑卒中质控中心、120医疗急救中心联合创建了“急性脑卒中溶栓地图”,覆盖各县市区21家溶栓医院的院前和院内脑卒中急诊快速救治网络。我市脑卒中“黄金1小时”急救圈正式建立。
医院卒中绿色通道提前到救护
卒中患者送达急诊室之后,采取一站式服务,简化挂号、初诊、分诊、检验、影像检查、取药、交费、治疗和会诊等许多环节,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急诊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介入医学科、影像、药剂和导管手术室等多学科联动,为卒中患者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
21家医院共享卒中急救信息平台
据介绍,在统一的脑卒中信息共享平台上,21家医院的院前急救与卒中中心的信息,得以共享联动,实现了我市院前急救系统与医院系统智能的无缝对接,成为院前急救择院的精准导航。今后,我市各级医院急性脑血管病的救治能力,将在“青岛市脑卒中质控中心”的统一管理、培训下,全面规范,不断提升,实现青岛脑血管疾病的精准、高效救治。
“120急救中心将与溶栓医院,携手共建统一的卒中标准化电子病历,每一例溶栓病人的救治信息,都会及时上传到脑卒中质控中心,将为脑卒中患者的转诊、康复提供信息共享。”盛学岐说,岛城21家医院将共同建立起“卒中单病多院联合诊疗模式和脑卒中区域防治网络”,并直接对接国家卒中防治工程筛查平台,与卒中筛查系统信息共享。医生可以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针对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逐项筛查,跟踪病源,对高危人群及时进行健康管理干预。
另外,市卒中学会专家组还可以通过业务数据化、病历标准化、分类专病化构建成起青岛卒中专病数据库,为我市的卫生决策、临床质控、科研创新和公众服务提供大数据支持。
摒弃不良生活习惯远离卒中危险
在我国,卒中发病率、死亡率不仅高于发达国家,甚至高出许多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市民抽烟、酗酒、肥胖、缺少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比例较高,所以请大家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谭兰说,很多基础疾病的低控制率,让医务人员忧心忡忡,比如,很多人知道高血压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或者根本就不按照医嘱吃药,这些基础疾病如果不及时控制,最终必然会导致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因此,防治卒中需要全民行动,而且任重道远。
如何识别早期脑卒中
盛学岐介绍,识别早期脑卒中的简单记忆120法则,“1”是看1张脸,每天早晚照镜子看看是否有高低眉或者口角歪斜不对称、“2”是查两侧胳膊,即平举胳膊看是否会出现单侧无力。“0”听语言,看是否出现了言语不清,表达困难。如果出现三项特征中的一项,市民就要提高警惕,如果三项特征都出现了,市民有很大可能已经出现早期脑卒中。
脑卒中危险因素有哪些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两类:一类是无法干预的如年龄、基因、遗传等;另一类是可以干预的,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低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动脉硬化、吸烟、饮酒、肥胖、高盐、多肉、高动物油饮食,饮浓咖啡浓茶、体力活动过量等。如能对这些因素予以有效的干预,则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能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