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印相和拍照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无论是胶片摄影还是数码摄影,无论是用相机拍的还是手机拍的,都可以通过印相工艺将它呈现在相纸上,形成一幅可供观赏和收藏的实体作品。如果平时就有尝试胶片摄影,那可以直接将拍好的底片用来印相,如果没有,也可以将数码照片转为可供印相的底片后进行实践。在本文中,我会介绍几种常见的印相方式,同时选取了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蓝晒法」展开讲讲具体是怎么来做的。
对于摄影者,技术很重要,但技术发展的后果是,总会有一种时尚取代另一种时尚,让人不停地追赶,这容易使人们停止思考照片的真正意味,渐渐缺乏对图像的目的、功能、解释的思考力和想象能力。——钟少丰《画幅无边》前言
在摄影历史里,我们是经历了巨大变革的一代。回看我小时候的照片,都还是用胶片一卷卷拍出来的;而我今年出生的侄女,从出生的第一张照片开始就是数码的产物。从胶片到数码的跨越,不同于以往每一次感光材质的变革,这是一次对传统摄影技艺的颠覆。
我享受着数码摄影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但时常也会怀疑摄影的乐趣。被「拍十张总有一张是好的」理念带偏,在追求量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麻木和厌倦,这时才回头思考摄影于我的意义,恰好是在这时候,我接触到了胶片和印相工艺,这让我找回了对摄影的热爱,也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
1826年,尼埃普斯通过白色沥青的光硬化方式,选择了装有透镜的暗箱尝试名为「日光摄影法」的实验。他在暗箱里放置一块涂有油溶白沥青的铅锡合金板,进行了整整8小时的曝光,得到了世界上第一幅永久保存下来的经感光而成的图像《鸽子棚》。
1855年,路易斯·普瓦提埃发明了碳素明胶印相工艺,用重铬酸盐和胶体混合进行感光。在制作时,用涂有混合碳黑的重铬酸盐明胶的纸张和底片接触,再水洗留下影像(光照部分硬化不溶于水)。除了碳黑之外也可以混合其他颜色的颜料,而标准的碳素相纸一般呈现出巧克力棕色。这项工艺不仅可以用于碳转移的制作,还对后来产生的溴化银印相工艺和树胶重铭酸盐工艺等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1851年,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切尔发明了湿版火棉胶工艺,此工艺以透明玻璃板为片基,将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精的火棉胶,再将碘化钾溶于火棉胶后即刻涂布在干净的片基上并装入照相机曝光,以得到一张玻璃底片。湿版火棉胶工艺因其成本低廉,仅为银版法的十二分之一,在诞生之后取代达盖尔银版法流行了三十年。
在前文我们已经了解了何为蓝晒,现在就来看看如何制作一张蓝晒吧。
蓝晒法需要的药剂主要是柠檬酸铁铵和铁氰化钾,在购物网站搜索「蓝晒药剂」即可查到。如果只是想体验一下,建议直接购买调配好的「蓝晒体验装」,一般是20-100ml左右,价格在40-90元左右。如果是有大量制作蓝晒印相的需求,也可以直接购买原液自己调配,调配的过程十分简单,药剂价格也相对便宜,80元以内即可买到两瓶500g的药剂用于配制。
按照比例将药液与水混合,放到褐色避光试剂瓶中并及时做好标记,最好放置24小时之后再使用。虽然我在使用时也试过配好马上就使用,也顺利做出了蓝晒印相,但还是建议放置24小时再使用,这样可以增加药剂的稳定性,保证成像的效果。
注意:用铅笔,标记时尽可能轻。
我们最终冲印出的成像大小取决于我们的底片大小,因此在开始涂布前,一般建议先用铅笔标记好涂布的区域,避免涂少了成像缺失、或是涂多了导致边缘过多影响美观。在标记时,可以先量好底片的大小,然后在相纸上画出相应大小的区域。或者是直接将底片放在相纸上面比划尺寸,用铅笔在底片四个角的位置下方即相纸上画个小点,再用尺子和铅笔画矩形标记出范围。
如果是和我一样想用来制作相片的话,可以提前买好不含荧光剂的水彩纸用于印相,如果手头没有合适的材料又或者是想要做一些有创意的装饰的话,也可以用棉质衣服、布袋、书本封面等等用来印染。准备好涂布材料之后,将事先调配好的A/B液按照自己所需要的量1:1混合,一般4毫升的量即可涂满一张A4纸大小的区域。
涂布的时候,用刷子快速均匀地刷上药液,尽可能让药剂均匀地刷在相纸上。在涂布时应避免用刷子反复刷同一个部位,而是用「推」的方式刷一次即可。似乎看起来有些玄乎,但涂布的效果会直接影响最后成像的效果,所以还是需要多加练习啦,我曾和朋友一整天都呆在暗房里实验就为了涂出一张均匀的成像。
注意:将涂布好的相纸「药剂面」和底片接触,相纸放在下面,底片正面朝上放在上面。
蓝晒由于工艺简单,可以直接用清水进行显影。将曝光好的蓝晒放在干燥的容器之中,将清水匀速、均匀地倒在相纸上。在这一个步骤里,可以清晰地看到蓝色地方显现出来,高光的地方变成白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这张动图。
这一步结束,我们基本就可以看到自己洗出来的效果啦,由于水冲出相的一刻短暂又变化无穷,因为无法预测而又充满期待,所以是整个过程我最享受的一步。
显影之后,把相纸连着容器放在水龙头下面,拧开水龙头冲洗十分钟左右,保证残留的药剂被洗干净。之后将相纸晾干就完成啦~
谈起胶片摄影和印相工艺,人们常会把它与「过时的旧玩意」联系在一起,胶片摄影有200余年的发展历史,其鼎盛时期距今也才过去20个年头,但新生一代对胶片的认识大多都停留在仿胶卷app上,对不同印相工艺的认识也只限于特殊的滤镜效果(甚至并不知道部分特殊滤镜对应的是印相工艺)。
数码摄影为我们提供了更为高效便利的摄制选择,也真正让摄影这门艺术大众化,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正如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钟建明所说的「摄影在今天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太容易获得,作为艺术的语言缺少思考;二是当今的影像拍摄产生的大部分成果仍保留在电脑屏幕上」。诚然,在数码摄影流行之后,家里的纸质相册越来越少,少有的几本也只是数码打印机打印的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