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电动化和价格战下,合资与自主品牌“此消彼长”,合资车企占据“半壁江山”的时代正成为过去式。位居中国合资汽车公司销量首位的一汽-大众感受到自主品牌追赶的压力。这家拥有超过30年历史的老牌汽车厂商,开始“缩减成本”。
对于依靠几款燃油走量车型“稳盘”的一汽-大众来说,电动化带来的转型阵痛期,让作为传统合资品牌的的一汽-大众倍感压力。
裁员不影响正常经营
日前,网上流传出的"一汽大众佛山公司计划减员情况汇报"显示: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位于狮山镇官窑虹岭一路,生产员工合共3400人左右,均有签订劳动合同,参加五险一金。有消息称,为了配合开展此项减员工作,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决定在2024年5月25日下午至6月10日暂时停产。
据了解,目前该公司两条生产线(油车及电车)2024年规划车辆生产订单数量22万台,其中油车产线有1300个岗位,电车产线有1460个岗位,油车产线中有生产员工1800人左右,电车产线生产员工1700人左右。
由于富余人员700多人岗位难以继续安排,一汽大众公司拟从2019年7月入职至2024年7月劳动合同期满批次人员(涉及690人)内,计划选取绩效排名较后的565人(绩效排名前25%的续签)。
据公开资料显示,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成立于2011年12月1日,是一汽-大众在华南的整车制造基地。同年基地一期项目开工建设,两年后建成投产。二期项目于2014年5月启动,18年投产,整体年产能达到60万辆,主生产奥迪Q2L、ID.7VIZZION探歌等车型。
事实上,自进入2024年以来,多家合资车企都开启了“裁员”浪潮。3月23日,Stellantis集团宣布,提升工作效率并优化成本结构。继解雇了美国400名技术工人和软件工程师之后,Stellantis又与意大利工会签署了进一步自愿裁员协议,将在意裁员人数升至3000多人。
4月15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发布了全员信,宣布特斯拉将在全球裁员10%。5月1日,大众集团宣布,计划通过削减德国行政人员规模来改善业绩。为此,大众集团将向提前选择离职的员工提供9亿欧元(约69.95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离职奖励。
新能源失先销冠易位
业内人士指出,裁员的背后,是整体燃油车行情低迷,新能源业务尚未打开市场,市场份额正在进一步下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车企的日子都不好过,“裁员广进”或许会成为继“价格战”后的又一车市主旋律。”
“裁员是企业的正常运作,员工数量的减少,可以降低固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不过,裁员也不是长久之计,企业还是需要从技术和产品出发,加大在纯电汽车、智能化等领域的投入,以应对市场波云诡谲的变化。”上述分析师补充道。
当前,一汽-大众正面临的艰难处境。截至今年4月底,一汽-大众零售月销量已连跌3个月。今年前4月,一汽-大众累计零售销量为51.43万辆,与排名第一的比亚迪相差近33万辆。
在去年的车企批发量排行榜中,一汽-大众仅次于比亚迪排名第二位。今年前4个月,一汽-大众的批发量已降至第五位,而在零售量排行榜上,虽然一汽-大众仍排名第二位,但相比第三位吉利汽车的销量优势已缩小至1万辆。作为对比,去年前4个月两家车企的差距为15万余辆。
而在终端市场上,一汽-大众车型的价格也一再探底。4S店销售人员告诉汽扯扒谈,“目前店内综合优惠最高的车型为一汽-大众揽巡,优惠已达9万元。一汽-大众ID.6CROZZ现金优惠可达6万元,上市不久的2024款ID.7VIZZION也给出3万元的优惠。”
但降价的刺激作用已经不再明显。一汽-大众曾经月销量经常破3万辆的速腾,4月销量已腰斩至1.46万辆;巅峰时月销量能达到2万辆的探岳,如今的月销量也很难达到1万辆。
而在新能源板块,一汽-大众ID.系列车型中表现最佳的ID.4CROZZ,前4月累计销量仅为11976辆。去年年底上市的ID.7VIZZION连续3个月的月销量为300多辆。
2023年合资品牌通过持续地降价,以牺牲利润的方式来维持市场份额。但经过去年一整年的价格战之后,大部分燃油车型已经没有持续降价的空间,其市场遭遇新能源竞争对手的加速侵蚀。
寒意之下寻求新生机
事实上,一汽-大众的销量滑坡与整体合资品牌市场份额萎缩一致。
早从2021年开始,合资品牌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优势逐渐松动,市场份额连年下降,直到2023年,自主品牌以56%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合资品牌,双方易位,自主品牌短短三年实现“弯道超车”。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攀升。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59.4%,主流合资品牌仅5.1%,今年4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43.7%,较去年同期32%的渗透率提升11.7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了66.8%;而主流合资车企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7.5%。
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多家合资车企发布了明确的电动化目标和产品规划,向外释放了电动化转型加速的决心和信心。不过业内分析师看来,如今已不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初期,突破口也不再是简单的提速转型,而是要找到真正的突围方向。
不论如何,面对自主品牌的强烈攻势与在华激烈的市场竞争,失去在中国汽车市场“掌权”地位后,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滞后的合资品牌,注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如何自救破局,突围合资窘境,成为了一汽-大众在内众多合资品牌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