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编辑:李景煜发布日期:2022/11/01浏览量:263
10月14日上午,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黄荣金教授应邀作题为“课例研究:建构教研和实践共同体”的学术讲座。此讲座是研究院“学思讲坛”系列学术活动的第十七讲,由黄兴丰教授主持、王洁教授任与谈人。黄教授的讲演涉及课例研究的背景、中国基于教研制度的课例研究,以及课例研究案例分析等内容。
图|黄荣金教授
(以下为讲座实录,内容略有改动。)
黄兴丰教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黄荣金教授和王洁教授来参加我们的学术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黄荣金教授在香港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获得两个数学教育的博士学位,现在在美国中田纳西大学做研究。王洁教授曾在上海教科院工作,与顾泠沅教授、杨玉东教授一起作为国际课例研究协会创会成员,做了很多非常优秀的课例研究工作。我们首先请黄老师讲解,之后请王洁老师一起讨论,接着在场师生可以提一些问题。欢迎黄老师开始!
以下为黄荣金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
在教育研究方面,主要有三种模式用于联系理论和与实践。第一种是教育行动研究,由一线教师做研究,看效果如何,能否改进实践。第二种是在美国用的比较多的,研究人员基于某种理论框架,测试这种理论在实践当中是否真正有利于学习,是否真正能够达到所期望的效果。第三种是研究与实践共同体,或者称为伙伴关系,就是围绕课堂现实当中的问题,由教师和研究人员一起进行深度的合作与研究。
欧洲学者研究了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合作模式,发现在合作当中,教师和研究人员一起围绕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是研究的主体。在亚洲,日本的课例研究、中国的课例研究也是很好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进行平等合作的平台,是很好的典范。美国学者瑞斯通过分析日本课例研究的各种模式及功能,认为日本的课例研究就是一种改进科学的模式。我们通过分析也发现,中国的课例研究同样具有改进科学的基本特征。特别在最近发表的《中国课例研究:理论与实践伙伴关系》中,强调了研究人员和实践人员的伙伴关系是怎样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积极作用的。
图|《亚太教育》
图|《InternationalJournalforLessonandLearningStudies》
图|改进科学和循环论证
我们在做课例研究时,首先要形成一个研究的小组。第二要确定想要解决的问题。第三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时候就遵循了科学探究的P(Plan)、D(Do)、S(Study)、A(Act)四个环节,也就是分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寻找理论基础,确定计划和可测量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再根据目标实施研究,用数据说明研究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分析达到的程度情况,最后再通过分析结果修改方案,改进理论,再重新循环往复,直到你觉得已经解决了你的问题,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就可以把得到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传播。在整个过程当中,要不断寻找与积累依据,方案到底有没有效果?对什么学校、对什么学生、在什么条件下有效?要把细节都一一记载,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方案,再到更大范围里推广应用。
我接下来讲一讲我们怎样(把课例研究)聚焦学生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具体操作方式。
第一点,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导。这在改进科学里面一直在强调,为什么这么做,是基于什么理论、什么研究,怎样实施?这些都需要理论支撑。
第二点,建立在欧洲和美国通行的焦点学生组。在课例研究中,选择三、四个学生作为不同学习程度的代表,在研究的前中期对学生进行访谈、测试,最后通过焦点组学生在课例研究中的学习发展情况,来了解学生在课例研究中学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
第三点,利用现代科技开发一些实用、简单、有效且能快速呈现结果的测量工具。美国有一个花了5年的研究项目,他们专门开发了一些测量工具,这些工具在使用时简单且高效。
接下来我想梳理中国的课例研究。我国最早介绍中国课例研究的是顾泠沅教授,(介绍了)行动教育。我和鲍建生教授,第一次在国际的舞台上介绍“课例”一词。然后杨玉东教授他们,把中国的教研组和课例研究介绍到国外去。紧接着顾泠沅教授的团队,将关于课后这个教研员怎么评课、分析课这部分的内容介绍到国外去,这个影响是很大的。第二件工作,就是我和一个日本学者编的一本专刊,比较了国际上不同流派的课例研究,我们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课例研究”这个词,将其与日本、英国、我国香港地区的课例研究放在一起。
这个专刊里有一项研究是北师大王磊教授团队做的国内的高端课例研究,这个研究影响非常大,目前全国已有100多所学校采用了他们高端课例研究的模式。在这期专刊内,他们系统地介绍了高端课例研究的方法。他们重视科学素养,并提出了一个模型,阐释了科学素养包涵的内容和测量方式,整个研究架构非常清晰。这是一项量化研究,在研究中通过反思有两次改进,改进后对学生进行访谈、并观察学生的课后情况,观察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变化,并从统计学的意义来观察学生素养的提升程度。
图|王磊教授团队高端课例研究成果(图源来自网络)
中国的课例研究在哪些方面可以进步?
我最早对中国课例研究感兴趣就是中国的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工作,我想这是中国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文化的特色。我第一个研究做了有关教研员和教师之间是如何合作、如何共同学习的主题。这个主题要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教研员可以作为促进者,而教师作为学习者。但两者该如何共同学习?我找到了关于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怎么样进行共同学习的框架。然后观察教研员和教师,收集整理数据,把中国的研究人员、教研员和教师,他们互相到底学到了什么都可以讲得清清楚楚。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建构课例研究和教研共同体?
第一,我们一定要互相学习,研究人员通过做课例,获得成长和发展,同时帮助教师发展和成长,这是必要且互利的。第二,研究人员不是带着理论做研究,而是在理论框架去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可操作的教研活动。第三,教师和教研员的合作是一个持续长久的,是互利的活动。希望能够建立基于平台互动的课例研究的实践共同体,既能促进理论发展,又能促进实践发展。当然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基于我们的教研体系和教研组活动来建立更加系统化、互联的共同体,能够真正在大范围内促进中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好研究,把中国的故事讲好,这是我最期待的,谢谢大家。
以下为王洁教授对黄荣金教授讲座内容的点评:
黄兴丰教授:非常感谢两位教授精彩的演讲和点评。谢谢各位老师、同学的在线参与,谢谢大家,期待下次我们再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