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发展分析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制造业发展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将SWOT分析方法引入到辽宁装备制造业当中,把辽宁装备制造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科技创新发展的角度出发,装备制造业自身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环境的吸引力就构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这里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都是围绕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进行分析的。根据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地把握技术升级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研究其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的纽合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优势

(1)基础实力雄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辽宁装备制造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规模经济和强大的生产力效应:辽宁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工人已经形成技术性群体和产业创新的优势,拥有一批产业优势明显的装备制造集团,如沈阳金杯集团、大连冰山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辽宁的通用设备制造业、造船产业、飞机制造、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及产品开发方面优势明显,比如攻克了AP1000屏蔽电动泵壳体制造的关键技术,研制出世界首台400MVA/1000kV特高压升压变压器、国内首支瓦锡兰系列82T超大型船用曲轴、国内首个12英寸PECVD设备[10]等,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批辽宁装备企业的著名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2)重大成套装备以及重要装备产品相对优势明显。辽宁省数控机床居全国第1位,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位,微型计算机居第4位,在国内装备制造业体系市场占有率达到第6位。此外,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医疗设备等都是辽宁省生产的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装备产品。

(3)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较多。辽宁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大省,拥有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6178家;其中研发(R&D)人员131万人,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培养拔尖人才450人,两院院士51人;省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达到775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7位[10]。每年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进入装备制造业产业中,为辽宁装备制造业输入强大的创新动力,同时这些企业也注重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和规模,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知识源和人才库。

2劣势

(1)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需要引进。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辽宁省很多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的缺陷日益明显,表现为研发投入低、高层次研发人才短缺、创新投入不高、科技进步缓慢等,导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自给率低下,往往需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来弥补创新上的不足,这就造成了大型成套设备过分依赖进口的局面。

(2)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够,组织管理和产学研协同与合作不紧密,导致辽宁装备技术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国产化水平,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率较为低下,仍处于引进—利用—再引进—再利用的单向循环之中,未做到吸收和融合发展创新。(3)装备制造业创新产业结构机制不合理。辽宁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含量低及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力过剩,而高新技术产业严重缺乏创新能力,比如辽宁装备制造业进口的大都是成套大型设备,而出口的大多是普通机电类零件及产品[11]。由于历史遗留产业机制结构问题的羁绊,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产业机制改革的难度很大,单纯依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远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强势产业。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大、利润低,关键部件、技术受国外限制,同时装备制造企业申请专利虽多,但仍不能有效自我突破。因此,创新产业结构机制问题亟需解决。

3机遇

(1)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辽宁经济发展已由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社会、环境、产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和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理念提高了技术装备的需求层次,在生产中禁止使用落后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技术装备,要求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不仅是绿色的、清洁的、循环的,而且生产出来的设备也应该是环保型装备、节能型设备和清洁型配套设备。这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外在需要拉力。

(3)发展循环经济的挑战。辽宁很多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污染较大,特别是大量的电子垃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巨大。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都对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提出了严峻挑战。通过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SWOT分析发现,辽宁装备业企业要想凭借自己的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遇,迎接挑战走“辽宁制造”的道路,迈向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关键,技术升级是途径。在自主研发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机遇加强消化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发展具有辽宁装备制造业自身特色的产业。

三、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模型

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是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向现代化、数字化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科技创新促使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从长远的角度提升企业的实力。技术升级是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改进,以提高企业的产品附加值。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升核心技术,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推动企业制定新的战略。同样,技术升级提高了企业的设备档次和技术水平,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使企业战略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与实施。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主要包括3方面[12]:基于自主研发方面,即在企业技术自主研发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技术合作方面,即通过与国内外企业或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官产学研技术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通过协调与合作来进行科技创新;基于技术引进方面,即建立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消化吸收先进的核心技术知识,结合自身的研究开发,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到自主创新和持续自主创新的水平。针对上述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SWOT分析,本文提出了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发展模型,为解决辽宁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创新问题奠定基础。

2纽合周期中的阶段性特征装备制造业企业纽合发展周期包括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周期,装备制造业经过纽合周期的发展,最终确立了企业的发展战略,更好地推动和规划企业的长期发展。

(1)起步阶段纽合缓慢,阻碍较大。装备制造业企业采用新的策略时,要改变企业以往的策略往往要受到很大的阻力,也是最困难的阶段。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的两个因素经过缓慢的发展,纽合慢慢地达到了契合点,至此起步阶段开始;而随着纽合的两个因素慢慢磨合,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的关联线越来越多,纽合的初始状态越来越好。

(2)发展阶段纽合发展较快,关联线紧密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随着装备制造业企业纽合机制发展越来越好,装备制造业企业慢慢进入正轨,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也逐渐减少,企业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纽合过程中关联线越来越多,纽合的契合点也越来越多,带来的企业前景越来越好,最终进入了成熟期。

(3)成熟阶段纽合契合点越来越多,多目标纽合机制最终合一,变成企业发展的目标战略。此阶段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和纽合决策已经初具规模,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已经占有相当的比重,最终在国际市场中将占有一席之地。纽合后的企业将带动所属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绿色模式。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实行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发展模式,虽然起步阶段优势不是特别明显,但在发展期和成熟期纽合机制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的益处要大于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单独发展相加的总和,便于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抢占市场。

四、辽宁装备制造业“点—面—块—区”的发展过程

五、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的规范形式

六、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的拟波士顿矩阵

(1)纽合形成前装备制造企业处于瘦狗型发展阶段。此阶段企业处在技术升级初始阶段,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对市场占有率偏低;同时,在产品的创新方面投入较少,市场增长不明显、利润率低。此时的企业一般处于保本甚至亏损状态,无法获得足够的收益。此阶段通常采用逐渐撤退战略:装备制造企业对所生产的产品进行整顿、逐渐撤退,对那些市场增长率极低和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则应立即从市场上淘汰。

(2)纽合成型后企业采用的科技创新多于技术升级时,企业位于纽合后问题型象限内。这时企业位于纽合后问题型发展阶段,市场机会大,前景好,然而在市场占有份额上存在问题。此时应采取选择性投资战略,首先确定对该象限中那些经过改进可能会成为明星的产品或技术进行重点投资,加大此类项目的技术升级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使之转变成“明星型”;对其他将来有希望成为明星的产品或技术则在一段时期内采取扶持的对策。因此,对纽合后问题型发展状态的改进与扶持方案一般均列入企业长期计划中。同时,在管理模式上应当采取智囊团或项目组织等形式,选拔有规划能力、敢于冒风险、有才干的人负责。

(4)当纽合后技术创新与科技创新趋于同步时,企业处在纽合后明星型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高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此阶段很可能会演变成金牛型,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升级投入以支持其迅速发展。此时企业采用的发展战略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积极扩大经济规模,以长远利益为目标,加强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趋于同步发展的稳定性,进而巩固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纽合后明星型企业最好采用事业部形式进行管理,此时,管理者对技术升级和研发创新两方面都很了解。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生产业逐渐成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太仓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如今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制造业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投入,而生产业则是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制造业的“飞轮”。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配套的、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制造业越发达,生产业就越发达;制造业越落后,生产业也越落后;而反过来生产业又支撑着制造业的发展,它贯穿于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为此,明确太仓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状况,通过促进制造业和生产业联动发展,从而构建良好的生态经济群落,才能有效实现太仓制造业的转型和太仓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太仓经济的竞争力。

近年来,苏州和太仓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不同产业间的联动发展。2007年,苏州市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的实施意见》,2010年苏州市印发《关于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将产业结构升级列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作为结构调整、增强城市功能的战略重点。太仓市出台了《服务业三年倍增计划》,并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服务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合理调整内部结构,加快构建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城市现代化相协调、与经济国际化相接轨、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一、太仓生产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许多行业融合互动发展,制造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生产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成为二、三产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太仓市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发展领域不断扩展,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服务业的影响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强化。但受政策性因素、现行管理体制的限制、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不充分等影响,太仓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仍然不尽协调: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产值比重相对稳定

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60%以上,农业占5%左右,工业占34%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太仓工业化进程和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太仓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迅速扩大。2010年太仓服务增加值284.38亿元,占GDP总量的38.9%。随着服务业增加值的不断上升,其对经济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推动太仓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尽管服务业增加值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有了很大提高,但从表中可以清楚看出,服务业产值比重徘徊不前,2006—2010年产值比重基本维持在36%左右,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甚至与国际上中低收入组的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当前太仓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是由“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转变,而服务业产值比重的徘徊不前显然不利于实现太仓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标。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但生产业的发展仍然滞后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

2009年3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同时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列入规划中九大重点工程之一,鼓励制造业与商贸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从而释放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唐山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状况

(一)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过低

唐山作为重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在制造业中存在重生产、轻物流的问题,唐山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局面还未形成。目前,除了唐钢、开滦等少数企业与物流企业有着“战略合作”之外,其他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的情况还不多见。据统计,唐山市制造业物流业务外包的比率一直维持在10%左右,低于我国制造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平均水平18%,而欧洲的这一比例为76%,美国和日本约为70%。目前,唐山市制造业的物流服务仍以自营物流为主,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大而全”、“小而全”的公司比比皆是。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方面制造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构建自己的物流体系,而不能全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不仅降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且还使得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自营物流阻碍了制造业对物流外包需求的释放,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物流活动难以形成社会化、专业化趋向。

(二)制造业对物流外包认识不到位

(三)第三方物流缺位严重

唐山市第三方物流起步较晚,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数量过少,规模较小、具有全程、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没有,第三方物流市场还不成熟。另外,唐山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普遍不强,为制造业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偏低。许多物流企业设施陈旧、功能简单,服务价值含量低,制造型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物流服务得不到满足,且多数企业在提供外包服务时,不以服务为导向,而是以降低自己成本、承接更多客户、获得更大利润为目标,致使物流市场恶性竞争,第三方物流企业微利甚至亏损,从而丧失为制造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动力。如此一来,一方面物流业不能对制造业起到良好的支撑和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本来有物流外包需求的制造企业对物流业望而却步,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举步维艰。

唐山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思路

唐山虽然是重工业城市,制造业是唐山经济的支柱,但是却很少有制造巨头独步全国。笔者认为,唐山制造企业之所以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做强,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制造业与物流业没有有机融合,随着制造业生产组织和工序流程的高度分解,物流已成为制造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仅靠制造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如果没有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业作支撑,制造业发展就难以实现。所以,要想加快唐山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发展物流业,为制造业形成高效运作的物流支撑体系,从而降低制造业的物流成本,提升唐山制造业的竞争力。

(一)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前提,唐山市物流基础设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物流市场初步形成,但整体而言还存在许多不足。原因之一是唐山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是由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改造而来,其组织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但可喜的是,唐山政府已经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唐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唐山市全年投资97.67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在未来3-5年内,唐山将继续全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投入建设资金约600亿元。当然唐山政府正在实施的旨在加强物流产业服务水平的措施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取得成效,但由此可以看出唐山政府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唐山在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交通运输和仓储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在既有设施无法满足现代物流运作要求的前提下,要坚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物流服务能力,促进两业联动发展。

(二)加强政策引导且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物流外包

制造业物流自营造成的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是制约两业联动发展的最大瓶颈。据统计,世界500强中,400多家在华有投资企业的90%左右选择了物流外包,而中国的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不超过20%。为此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减免税收、信用贷款优先、政府奖励、投资优惠、安置富余人员等措施,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变物流自营为物流外包,扩大物流的社会化需求,为唐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提供保障。

(三)搭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平台

缺乏公共信息平台使得制造业与物流业各自的信息系统成为孤岛,物流业不了解制造业的真实需求,制造业也不放心物流业的服务能力,有效需求不足和供应能力不够并存的矛盾严重制约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因此唐山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沟通合作搭建平台,比如,进一步酝酿出台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帮助企业解决政策层面的问题;组织专家帮助有联动需求的企业分离物流业务,实施流程再造;举办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总结推广典型案例,引导两行业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中心和诚信体系,对企业的资质、信誉度有一个权威评价,让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在选择合作时有一个比照标准;加快唐山市物流业集群的形成,提升物流服务的供应能力;借鉴在发达国家已得到成功应用的“工业超市”经验,搭建企业无力建造只有政府投入才能形成的综合物流平台,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联动发展铺路搭桥。

参考文献:

1.张燕.江苏省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07(12)

1进入壁垒内涵及机理

进入壁垒是指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所必须负担的生产成本以及所面临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和障碍。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作为市场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进入壁垒在决定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2制造业进入壁垒指数度量实证研究

2.1度量的基本原理本文以Bain[1]指数为基础,判断市场垄断或进入壁垒的强度与企业超额利润成正比,而新厂商的进入会消除长期超额利润,与进入壁垒成反比。此种方法不需要对大样本进行复杂统计回归分析,可以直接得出进入壁垒值。参照徐国兴[2]对指标函数变量的确定,进入壁垒高度指数计算公式为:

当b≈1,市场可以看作是完全竞争的,只要市场有利润空间就会有厂商进入,直至利润为0。当0≤b≤1时,说明厂商进入速度超过产业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速度,产业壁垒过低而进入过度进入的状态。

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选取了制造业所覆盖的30个行业中的最具代表性的19个行业进实证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存在制度性进入壁垒和巨额资金投入及沉淀费用壁垒,长期以来大量的民营资本想进入却无法进入该行业,但却在实证结果中显示此类产业存在相对较高的进入状况。究其原因,一方面:该行业属于国有比重较高的行业(78%),由于公共品行业体制的特殊性(享受政府补贴)导致行业流动性不足,再加上行业资产专用性很强,企业退出沉淀成本过高,存在“非自由退出”的常态;另一方面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产业成本利润率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1%与-2.09%,进入驱动力较低。这也反映贝恩指数的缺陷,其认为超额利润与垄断程度成正比的结论本身就一直遭受效率学派的异议。而低利润或零利润也并不意味着市场自身结构下进入壁垒偏低,也有可能是在位厂商进入阻挠策略行为的后果。

长期以来,我国的禀赋特征决定许多制造行业是以产业转移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合资形式使国内企业获得技术快速方式,加快了市场结构的分散化。由于制造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是开放程度最大、优惠政策最多的产业,国外投资者无法进入管制很严的产业,只好选择进入管制较小的制造业,进一步恶化了价格竞争。可以说在我国,制度性壁垒的弱化是制造业过度进入最主要因素。

一般而言,低进入壁垒并不意味着产业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下降。但是从中国制造业反映情况来看,过低的进入壁垒使得产业集中度偏低,难以达到规模效应并实现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在我国,政府主导的资金、土地和财政税收扭曲了要素价格和偏离了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制造业“低进高出”的现象,使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竞争环境日趋恶化。以下是本文提出的几点对策:

(1)提高绝对成本优势绝对成本优势壁垒是指在位企业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能以比新进入企业低的单位成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产业市场领导者在价格变化、新产品引用、销售渠道对其他市场追随者起到领导作用,有效防止产业内过度竞争。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原有企业获得绝对成本优势的一个前提条件,因为国内企业普遍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低,对长期的技术研发投入较少,新进入企业很容易达到原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因此,要提高制造业进入壁垒,在位企业应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迅速占领新的市场。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沈阳地处东北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促使沈阳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核心,其自身的加速发展有望带动整个东北地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沈阳吸纳东北地区的资金、高素质人才等生产要素走累积循环发展的道路。

(二)强大的科学与技术力量

沈阳在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IT产品、农副产品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优势产业方面有较强的科研、生产能力。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0所,省部级以上科研中心81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7个,这些对于沈阳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优越条件,如软件开发、生物制药业、高科技含量的装备制造业等具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

(三)获得优秀人才和信息的便利性

由于沈阳地处核心地位,大都市良好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信息和获得信息的渠道以及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一直吸引着众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人才和信息的便利对于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国家自主创新导向的产业扶持政策

中央决定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五类先进制造业,提出大城市要把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为沈阳发展服务业提供了现实机遇。

二、沈阳制造业与知识服务业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沈阳有关知识服务业的行业信息统计不完善

(二)沈阳知识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偏高

(三)税收体制的不建全

沈阳的知识服务业在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服务时,大多作为服务业来纳税。这种税收制度针对性不强,从业人员操作困难。比如沈阳目前收取经营费0.3%,这对建筑施工、房产开发企业是富裕的,而对设计、工程咨询机构经营费5%则根本不够。同时,在对传统服务业与新兴的知识服务业收取同样的营业税税率也有不合理之处。因为,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知识服务业从业者的积极性从而限制了知识服务业发展规模,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限制了知识服务为装备制造业的知识服务活动。

(四)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不能有效地发展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沈阳大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内部研发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过于集中,除核心竞争力以外的企业活动不能完全实现外包,而由于不能完全实现外包,这在另一个层面上增加了企业的管理及动作精力和人员的浪费,不能使其专心致力于本身最核心的部分。

三、沈阳制造业与知识服务业互动发展战略

(一)实施制造业发展服务化战略

实现制造业发展服务化要求制造业必须由传统制造业向制造业信息化、软化、绿化和外置化方向转化,使企业在外包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过程中,逐渐从以硬件((生产)为中心向以软件(服务)为重心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方向转变,促进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实施服务业发展规模化战略

服务业发展规模化不仅是服务业为制造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市场支撑的需要,也是服务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将许多高度分散、小规模的服务企业连结在一起,能在更大规模上拉动专业化设备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发展。

(三)制造业与知识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市场化战略

制造业与知识服务业实现互动发展本质上要求制造业与知识服务业相互的需求与供给在总量上实现平衡,在结构上相互适应。知识服务业的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的需求趋势更强化了这一“均衡”要求。实现这一均衡发展,必须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条件,以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作为互动发展的基本前提,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这两大产业发展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四)制造业与知识服务业互动发展的规划化战略

为了减少市场失灵,制造业与知识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还必须重视规划在引导资源向这两大产业转移中的作用。通过规划,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战略部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这两大产业互动发展的资源利用最小化、产出(服务)最大化。

四、沈阳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知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实行“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

制造业基地的先进性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而持续的技术创新则是保持技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可以产生极高的附加价值,促使产品价值链发生连续突变和飞跃。但是,目前沈阳的大多数制造业产品仍属于附加值低、替代性高的阶段,主要依靠低成本与生产规模上的优势占据市场,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更谈不上自主知识产权。即使一些发展较快的块状经济也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1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1.1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现代制造业是指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模式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验和服务等过程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当前制造业日益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逐渐由以制造环节为中心发展为以服务环节为中心;从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制造业的研发设计、融资和后期维护等环节正在向现代服务业融合,特别是物流、金融、风险投资、研究设计、制造技术等专业服务发展为现代制造业提供大力支持。

1.2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2河南省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现状

2.1河南省经济发展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提供有利条件

第一,经济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提供需求。河南作为农业和经济大省,2012年实现GDP总值29810.14亿元,连续六年在全国名列第五位。河南省拥有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成国内乃至世界具有领先水平的重型机械、电子的大型制造业,同时近年来积极吸引外资,引入可口可乐、富士康、华润集团等外商投资制造业。河南制造业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较大需求。2012年河南省实现工业产值15357.3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7.10%,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幅度达到76.2%,占比从上年同期的3.6%上升至4.7%,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0亿元;第二,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8.61%、29.67%、3025%、3333%,服务业比重持续增加的原因在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2.2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现代化内涵不足

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的比重逐年降低,工业产值在GDP中一直占据主要位置,服务业占GDP份额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但是河南省经济发展中一直表现出传统产业比重高、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关联融合度低等典型特征。虽然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但是相对于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钢铁、冶金、煤炭等领域的增长速度缓慢,导致全省经济增速缓慢的现实。

2.3现代服务业发展增速缓慢

由于服务业市场尚待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和安全意识薄弱,各级政府部门、服务行业、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横向合作。2011年与2012年河南省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分别为7991.72亿元、9017.63亿元。2012年服务业各行业占服务业总产值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75%,批发和零售业19.72%,食宿和餐饮业10.06%,金融业11.51%,房地产业12.01%,其他服务业34.94%。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占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均衡,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各行业服务业在2012年的增速不均衡,金融业最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各类技术服务业等增长较慢。因此,河南省应当加大力度对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各类技术服务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进行扶持。此外,河南省传统服务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个行业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和企业治理体制,全省各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失衡。

3制约河南省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对于河南省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目前制约河南省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1体制性因素

3.2服务业垄断性较强

由于存在行政干预,服务行业尤其是金融保险行业具有较强的垄断性,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了服务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导致服务行业严重缺乏创新能力,企业经营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极大地制约了服务供给能力。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偏低,生产业发展更为滞后,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制造业通常在企业内部开展研发设计等服务,从而制约服务业的整体社会需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3.3城市化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4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

服务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科技发展水平和人才素质的要求普遍较高。制造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发展迫切需要高新科学技术以及高素质人才。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借助于高素质复合人才。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培养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涵不明确,并没有重视较强实用型的职业教育,而且缺乏对现实人才市场和未来发展需求的分析,导致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难以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

3.5外资企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较低

截止到2012年底,河南省成立外商投资企业7000余家,外资金额达到100亿美元。但是河南省以本地廉价的劳动、土地、环境等自然资源引进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能够迅速增加河南省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但是外商投资企业缺乏跨行业、跨领域多样化经营;尤其是在自主知识产权、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引入外资的金额较少。由于外资企业主要通过进口方式获得产品设计、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因此缺乏对河南省研发技术等服务的需求。

[1]刘婷,林存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0,(23).

[2]刘伊凡.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0,(3).

[3]王恕立,胡宗彪.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J].经济研究,2012,(4):15-27.

目前我国环保机械制造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其种类丰富多样,其产品的功能与质量也具有极其高的水平,不论是设备的统一化水平还是零件的质量水平都可达到世界标准,环保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环保机械制造业的产品发展方向

1.1.机械产品标准化

1.2.提升产品设计水平

在我国环保机械的生产过程中,因为设计问题而导致报废的产品还是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的,因此,提升产品的设计水平对于资源的利用与环境的改善具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优化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完善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对部分企业的机械设计进行规范的指导以及更新产品的设计程序等,产品设计水平的提升能够很大程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1.3.机械可持续发展

机械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循环使用,伴随着我国经济与技术的高速提升,其机械的生产方式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我国对于机械的生产从之前的大量消耗资源的豪放派生产到现在的精细化发展,力求做到消耗尽可能少的资源达到生产的目的,同时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小机械生产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维护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

1.4.设备单元化

设备单元化是解决我国污染种类多样化的重要手段,设备的单元化能够很大程度提升设备的质量水平与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在环保机械制造业未来的发展里,企业要对自身的管理与生产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与重组,利用相近原则对部分结构与技术类似的生产要素进行必要的组合,使得企业的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对于已经进行大量生产的设备进行择优,对于较好的设备进行大量的专业化生产。

二、环保机械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分析

2.1.水污染防治技术

防治水污染的技术主要包括城市污水热解处理技术、海水淡化技术以及污水碳氮硫同步技术。城市污水的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燃烧法对污水厂的泥垢进行加热分解。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利用了半透膜以及全透膜的特性对海水内的固体颗粒以及氯化钠分子等进行过滤。而污水碳氮硫同步技术则是利用微生物对污水进行脱硫提取单质硫等物质,该技术主要针对工业废水的处理。

2.2.气体的脱销除尘技术

气体的脱销除尘技术主要包括工业煤炉废气的脱销技术、催化氧化净化技术以及静电除尘技术与挥发性物质的吸附技术。工业煤炉废气的脱销技术主要处理工厂废气,其目的在于使得废气的颗粒物溶度江堤至原来的0.2%并同时低于30mg/m3,而除了工业煤炉废气的脱销技术之外的其他三项废气处理技术则只需要做到废气净化率达到原来的5%即可。

2.3.固体废弃物降解技术

固体废弃物降解技术主要利用对于城市不可回收垃圾的热分解处理以及对于工业废渣的热解回炉处理,固体废弃物降解技术主要是利用焚烧手段进行的,主要适用于危险物体的加热分解回收。

2.4.核利用技术

核利用技术主要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报废的电子产品以及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废物的提纯与回收,该技术主要分为分解技术与回收技术,该技术可以对电子产品中较昂贵的元素进行提取,有利于国家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环保机械制造业的设备介绍

3.1.旋风除尘器

旋风除尘器是使用率较高的除尘产品之一,然而旋风除尘器却具有清洁率较低等不足,因此,提升旋风除尘器的清洁效率是发展该产品的重要手段,目前旋风除尘器的清洁率低主要因为厂家的过多以及生产水平与质量不高等,所以政府应该对于该问题给予及时的处理。

3.2.袋式除尘器

袋式除尘器主要是针对部分耐高温、耐腐蚀以及柔韧性较高的顽固性材料,目前以发展为每个小时能够处理10万立方米以上的高效污染处理工具,该产品需要耐高温、质量高以及寿命较长等性能,并解决零部件的规范化生产,同时大力推广除尘检漏系统在环保机械生产中的利用。3.3.废气脱硫装置废气脱硫装置主要是在我国九五时期对于大型的重工业工厂配置的,我国的废气脱硫装置的发展方向需要参考该产品在我国试验工厂的试用情况以及国外最新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性设计出适合我国的废气脱硫装置。

四、结论

作者:李平单位:江苏瑞盛水处理有限公司

江苏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基础与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紧邻“大飞机”落户地上海。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对全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而“大飞机落户上海”所带来的要素集聚效应,将对包括江苏在内的诸多省域航空制造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据估算,国家对整个大飞机的预期研发投入在300亿元到500亿元之间,整个研制过程能带来巨大的产业拉动、价值传导和经济增长效应。在制造过程中,一架大飞机需要由数千家配套厂商生产并提供共计300万到500万个零部件,由此,拉动配套产业,使其得到不断升级的机会,并最终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另一方面,江苏与上海的关系愈加密切,时空距离在不断缩短,这有利于江苏抓住“大飞机落户上海”的发展契机,“抢先”对接,并依托由此而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航空工业的产业链。

雄厚的经济基础。江苏的强大经济实力为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2012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2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059.0亿元,增长5.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24.5%。同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504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6%,完成出货值11460.94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8.3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0.48%,该行业已成为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可见,在经济强有力的支撑下,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江苏在航空航天领域所投入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的607所、614所、716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14所、28所、55所、58所,以及南航大无人机研究院都是国内专门从事关键技术研究的单位,研发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家先进水平,有的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见,以经济繁荣为后盾,江苏强大的科技实力正逐步转化为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力。

初具规模的产业集聚载体建设。江苏省内各市根据自身地理特点及产业优势,已经打造出一批航空产业园或航空产业集群,成为行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江苏先后成立了南京江宁的空港产业园、江苏省航空动力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昆山航空产业园、镇江新区的航空材料科技产业园、滨海新区的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园、江苏蓝天航空航天产业园等,成为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

近些年,南京地区依托于金城集团、晨光集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以江宁空港产业园和溧水开发区为载体,将轻型航空动力、机载机电和航空电子系统设备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航空产业集聚链,并初步构建整机制造、动力系统制造、机体制造、机载设备制造、航空地面设施制造等比较完备的航空制造产业体系。

二、江苏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难题。

航空航天企业规模偏小。江苏省的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数列于全国第三,但仍存在“多、散、小”的局面。以2011年为例,江苏省有29个航空航天企业,总量位居华东第一,但就业人数、总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的企业平均值分别是607人、6.52亿元和6.98亿元;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562人、8.54亿元和8.64亿元,华东的平均值为839人、6.66亿元和6.64亿元,安徽省的企业平均值为2322人、16.30亿元和16.75亿元,江西的企业平均值为2869人、20.70亿元和18.30亿元。显然,江苏省航空航天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远不及安徽省和江西省的水平,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都居于后列。不可否认,多数航空制造企业的规模偏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企业很少具备整机生产能力,大多属于机载系统企业,在技术、实力上难以与大型主机企业相抗衡,当与其他大型企业进行合作的时候较难拥有主动权,容易受制于人。

航空航天企业“软实力”不足。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不足,研发创新能力有待于更大幅度的提高。省内的很多厂家将目光过多停留在国内配套产品上,制约了自身发展。如今,民用航空装备的飞机几乎都是进口,民机市场基本被波音、空客、庞巴迪和巴西航空等国外航空业巨头所占据,仅仅是大量参与国际航空转包业务,国外大飞机制造商有60%左右的部件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转包。由于航空零部件制造技术和整机制造技术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多年的零部件转包没能学习到制造大型客机和运输机的核心技术,这导致了航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严重滞后,真正参与航空主体制造的航空企业相对较少,未能形成反映行业先进水平的独立技术和独立品牌。

三、加快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牢牢抓住大型飞机项目带来的发展契机。江苏省与上海市在产业方面有互补优势,且历来联系较为紧密。目前江苏完全有资格和实力参与到大型商用飞机的研发生产。实际上,昆山航空产业园已形成了飞机维修改装、航材保税物流、飞机零部件加工制造、教育培训研发和航空工业旅游等产业,而南京、镇江、无锡、苏州等地也抢先与大飞机项目对接,但不可否认,继续抓住大型飞机项目带来的发展契机,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该项目,仍将是江苏航空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型民航飞机的研制,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技术密集、高度集成、协调复杂、风险性高的高新技术系统工程。因此,江苏要对大型民航飞机研制项目的协调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科学的评价、合理规划,积极借助上海打造航空产业的集群效应,成立航空航天研究机构与大规模的并行工程团队,并在已有产业园区基础上,完善政策及技术服务,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大型客机项目的协作配套,全力打造航空制造产业集群。

加快集聚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按照国家航空工业的总体战略部署,紧密围绕江苏航空工业的发展规划,在适当的前提条件下,制定优惠政策,努力打造中外航空航天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行业发展环境,加快集聚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例如,对研发投入以及风险投资给予支持和鼓励;制订吸引国内外航空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航空领域高新技术开发和创业的优惠政策,推进航空科技研发及航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引进国际先进航空技术和一批国外航空制造重大技术装备项目落户江苏,承接航空企业的跨国转移,与世界接轨,为企业提供良性的竞争环境,鼓励其间的公平竞争,互相促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整体提高省内现有航空航天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实力。

日本制造业的物流战略

随着国际分工及竞争环境的日益化,日本制造业的物流战略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在精益生产的环境下,日本制造企业的物流战略强调的是企业内部的低成本和准时化;在敏捷制造环境下,物流战略强调的则是其灵活应能力。日本最受推崇的物流战略是HauLee提出的3A供应链战略,即敏捷性、适应性、协作性(Agility、Adaptability、Alignment)供应链战略。这三个目标有如下几个具体要求:

1物流战略的柔性和低碳性

日本物流战略要求在保证低成本和高服务水平的同时,追求柔性和低碳性等。供应链柔性是3A供应链的重点。它要求制造企业将生产、销售和库存(PSI)集成动态管理,同时要及时应对全球供应链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特殊情况,例如地震、产品召回事件等等。而物流的低碳性,在日本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它的推行不仅是企业,政府也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2009年日本《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要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市场,创建能够减轻环境负荷的物流体系。

2物流战略与市场及地方环境的适应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物流受到全球各地市场及环境特征的影响。制造物流中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延迟制造。它通过延迟供应链中成品完成的工序以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是否采用这种战略通常根据成品和零部件税率差的大小、海运和空运的成本差别、用户当地制造成本大小等因素来决定,并且经常发生化。目前日本制造物流中经常采用的成套零部件出货、半成品出货等方式都是这种模式的应用。

3供货商关系管理

企业与供货商之间的关系由竞争关系转为双赢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其中的背景因素有多项,首先是成本管理的重点由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问的物流过程中。制造企业与关键部件厂家的联盟可以及时获得较低价格的零部件,从而对整个产品的售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次是风险共担。顾客需求的快速化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使得单个企业承担不了风险。制造物流中典型的合作协议通常都会规定企业之间共享几个月的需求动信息,且信息更新频率可以达到一周一次。

日本制造业的物流战术

在具体的战术上,日本制造业物流注重利用通讯及计算机技术、管理软件以及各种新思想和新方法。在企业内部,通过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企业可以快速准确监控小件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实时状态。在企业之间,由于大量信息交流及高更新频率的要求,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几乎是企业实现信息共享的必备技术。由Oracle、JDA等著名公司提供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软件,用越来越强大的功能说明制造企业改善了物流效率。各种物流协会、高校、大型企业等也都在不断地开展着物流新理论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开发,为日本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着巨大的原动力。

日本制造业物流的课题

日本制造业物流面临的课题主要有如下几个

首先是对于制造模式以及方式方法的创新需求。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的巨大成功,日本社会非常不满足目前的处境。从学术界到工业界都将创新作为企业的最高使命。

摘要:在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个研究模型,分析财政固定资产投资、财政科技投资和税收等财政政策对于装备制造业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对装备制造业发展有显著的正效应,税收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财政科技投资的短期效应不明显,紧缩性税收的政策效应相对高于其它扩张性财政政策。建议进一步实施对装备制造业的财政扶持政策,特别是增加财政科技投资规模,实施定向减税政策,增强产业的内生增长动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财政政策;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10.4

收稿日期:2015-03-13

作者简介:张万强(1971-),男,辽宁沈阳人,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财政学等方面的研究。E-mail:zwq1971@hotmail.com

潘敏(1977-),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计量学研究。E-mail:liaodapanmin@163.com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整个工业行业的“母机”,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处于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决定中国经济结构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从现实来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在快速扩张,但发展层次还不高,重大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弱,系统集成能力不强,一些关键、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整体出口水平低,国际竞争力弱。总体来说,中国装备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价值链组合优势。造成这一发展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有效的财政政策的支持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学界对于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仍有较多争议,有人认为装备制造业跟其它行业没有什么不同,不应给予特殊的财政政策支持,也有人认为已经出台的财政政策对装备制造业推动作用很有限,效率较低等。那么中国过去十年实施的财政政策对装备制造业是否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财政固定资产投资、税收、财政科技投资等财政政策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是否有效率,有意义?这是我们实证分析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财政政策作用效应的早期研究大都从宏观经济视角出发,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索洛模型认为,只有在短期内财政政策才会影响经济增长水平,长期经济增长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财政政策没有作用,财政政策不会影响经济增长率,因此否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内生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认为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促进本国的R&D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家行为,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凯恩斯的理论为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的经济学证明,奠定了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的基础。弗里曼等人提出的国家创新理论一个重要观点是国家在创新过程中要起到基础性的、带动性的功能,相对于民间创新能力,国家资助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创新的重大推动力。

二、指标选取、数据处理与VAR模型

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首先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变量进行平稳性判断,进而通过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确定变量之间长期关系,并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了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最后,本文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LINV、LGRD、LREV和LGDP四变量建立了VAR模型,以确定变量间的动态关系。

1.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本文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到,在5%显著性水平下,生产性财政支出政策(LINV)、财政科技投资政策(LGRD)、税收政策(LREV)和制造业产出(LGDP)间至少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因此建立VAR模型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进一步,采用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检验法对各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根据滞后长度选择标准选择滞后长度为2年,表3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1010的显著性水平下,生产性财政政策(LINV)是装备制造业产出(LGDP)的Granger原因,同时装备制造业产出的变化也会吸引财政投资变化;税收政策(LREV)也是装备制造业产出(LGDP)的Granger原因,但是财政税收的波动并不是引起财政科技投资变动的原因;财政科技投资(LGRD)不是引起装备制造业产出的Granger原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使用VAR模型探索财政科技投资对制造业的影响路径。

2.VAR模型参数估计与脉冲响应

由于变量UNV、LGRD、LREV和LGDP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本文建立包含以上四个变量的滞后两期的VAR模型,采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如表4表示。

从表4的结果看到,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都对装备制造业的产出影响显著,而且生产性财政政策变量对装备制造业产出效应都为正,税收对装备制造业产出的效应都为负。这说明扩大对装备制造业的财政投入有利于产业增长,而过高的税收则会抑制产业发展。但是短期滞后的财政科技投资对装备制造业的产出影响不显著。

为了进一步分析财政、税收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借助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图1显示了包含LGDP、UNV、LGRD和LREV四变量的VAR脉冲响应函数图,为了避免变量顺序的变化对结果造成影响,本文选择广义脉冲函数。

从图1中可以看到,对于生产性财政政策(LINV)一个单位新息的冲击,装备制造业的产出响应一直为正,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冲击导致产出在第5年达到最大响应8.81%,而且8年后此冲击对产出的振幅基本保持稳定;而对于财政科技投资,尽管短期内(前3年)投资的产出正效应不明显,但3年后,财政科技投资对装备制造业产出的影响就持续为正了,且基本稳定在2%左右,这说明政府科技投资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相对较长:对于税收政策一个单位新息的冲击,产出的响应持续为负,且在第5年达到负最大值-10.32%。从响应程度对比看,紧缩性税收政策冲击对装备制造业产出的影响在各期都高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冲击。而且从税收收入对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冲击的响应看,尽管前3年的响应主要为负,但是从第4年开始税收的响应持续为正,这也说明生产性财政政策尽管短期效应不明显,但是中长期看,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有利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税收收入提高。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1.结论

其一,从1996-2011年,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政策对装备制造业的产出都有显著的政策效应,前者保持持续的正效应,后者保持持续的负效应。说明扩大对制造业的财政投入有利于装备制造业增长,而过高的税收会抑制装备制造业增长。

其二,从装备制造整体行业分析看,财政科技投资短期内对装备制造业产出正效应不明显,但中长期内的正效应显著,这一方面说明政府科技投资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相对较长,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科技投资效率: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财政科技投资对装备制造业支持力度还比较小。

其三,在这一期间,税收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产出的抑制作用都高于财政投资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产业的激励作用。对于紧缩性税收政策而言,装备制造业呈现了明显的税收乘数效应,产出出现了持续的萎缩。

2.政策建议

其一,应继续对装备制造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实证分析看,财政政策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效应是显著的。而且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化的前端产品,对整个工业体系有着重要影响。对装备制造业实施优惠的财政政策,其产生的乘数效应要远高于其他产业。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豁免装备制造业1元的成本,可以引发5-7元GDP的增加。从这一视角出发,为出台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二,进一步增加财政科技投资规模。目前中国大中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支出中,财政投入只占5%。当下中国正处于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一些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和重大装备技术的部署都需要国家财政投入,以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应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引领作用,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促进企业不断开发出世界级产品,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其三,实施定向降税政策,强化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激励作用。实证分析表明,税收政策对装备制造业的抑制效应显著高于同期财政投资政策的激励作用,政策解读为,实施减税政策对于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更大激励作用。建议实施定向减税政策,特别是对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在行业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关键零部件和重大技术装备,应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国产化水平,带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Kneller,R.,Bleaney,M.,Cemmell,N.FiscalPolicyandGrowth:.EvidencefromOECDCountries[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1999,74(2):171-199.

[2]Turnovsky,S.J.TheTransitionalDynamicsofFiscalPolicy:Long-RunCapitalAccumulationandGrowth[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2004,36(5):883-910.

[3]Devarajan,S.,Swaroop,V.TheCompositionofPublicExpenditureandEconomicGrowth[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6,37(2-3):313-344.

[4]Mansfield,E.,Switzer,V.HowEffectiveAreCanadianDirectTaxIncentivesforR&D[J].CanadianPublicPolicy,1985,(11):241-246.

[5]Guellee,D.,Pottlesberghe,B.TheImpactofPublicR&DExpenditureonBusinessR&D[R].ParisOECDWorkingPaper,2000.

THE END
1.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研发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赵成峰在新华社9日推出的“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上说,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提高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看,我国投资都有相当大的潜力空间。 今年前10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分领域看,虽然房地产业投资https://info.smechina.com.cn/rd/118376.html
2.全球航天测控管理平台市场发展趋势分析2024版根据QYR(恒州博智)的统计及预测,2023年全球航天测控管理平台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0.25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25.0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3.4%(2024-2030)。地区层面来看,中国市场在过去几年变化较快 根据QYR(恒州博智)的统计及预测,2023年全球航天测控管理平台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0.25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25.https://www.gelonghui.com/p/1431127
3.中国国际招标网中标结果公告时间:2024-12-04 16:29 中标人:波铭科仪(香港)有限公司 制造商:Entegris Inc. 制造商国家或地区:美国 免责声明 中国国际招标网为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和行政监督的平台,信息来源为第三方交易平台发布并上传,中国国际招标网不对信息内容承担责任。http://chinabidding.mofcom.gov.cn/bidDetail/bidding/bulletin/202412/ff80808193720dd9019390ca620d33fc.html
4.航空工业电子采购平台平台动态 更多+ 国务院国资委公布2024年中央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对标评估A级企业名单 近期国务院国资委组织完成2024年中央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对标评估工作经审定A级企业25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位列其中 《关于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有关说明2024-09-02 加快打造集成、共享、智能供应链信息平台——https://www.eavic.com/rest/index?orgId=36739
5.广商网再生金属?信息专家—最专业最深入的行业资讯广商网,广商网金属报价,广商网再生金属信息专家,中国再生金属交易信息平台,废旧金属报价权威,伦敦期货,上海期货,有色金属,废金属,现货金属,期货金属,黑色金属,化工塑料,建筑建材,废铜,废铝,铝锭,锌锭,废铁,不锈钢,铜,铝,锌,镍,铅,锡,金,银,铂,钯,镁,钨,钼,锑,钛,钴,基本金属http://www.gdebn.com/build/dope.php?id=795877
6.中国商业航天10大投资机构(前篇)从来自你好太空【中国商业航天10大投资机构(前篇)】 从2014年中国开放商业航天到2024年底,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经历了第一个10年。目前,绝大部分的商业航天企业依然还在依靠“融资”输血。因此,我们对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上的85https://weibo.com/7435864246/P461gldFS
7.中国黄金集团两项技术入选《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充分发挥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等平台作用,组织开展“绿色技术服务企业”等绿色技术成果推介活动,推进绿色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对符合条件的、应用《目录》内绿色技术进行升级改造的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将予以积极支持。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加强对《目录》内绿色技术的融资支持。http://www.goldnews.cn/ky1227/kyyw/202412/t20241210_198370.html
8.研报掘金丨国金证券:中航重机发力布局低空产业,维持“买入”评级国金证券研报指出,中航重机(600765.SH)多措并举聚焦低空经济产品研发和应用场景拓展,卡位优势突出。力源公司作为航空液压专业化平台,成功攻克小鹏汇天X3飞行汽车电液锁研制项目,该系统功能多、集成度高,力源公司仅用一个月时间完成近230项零件生产加工,成功交付2 套装机件。公司全力发展航空制造新质生产力,多措并举布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VOR8CP05198ETO.html
9.欢迎光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1.重金属超标农田原位钝化/固定与农艺调控技术研究 开展北方典型农田重金属累积规律,南方重金属超标农田原位钝化与固定、低积累作物选育与应用、农艺措施调控等研究,形成核心技术和产品。 有关说明:无。 2.中南工矿区镉砷镍超标农田安全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https://www.cnis.ac.cn/zt/jsbzly/tzgg/201403/t20140313_35586.html
10.科技研发能力范文12篇(全文)2016年11月4日,“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下游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示范”项目组与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在无锡签署合作备忘录,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下游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示范”项目首席科学家施卫明教授、安利大中华研究开发、技术法规及质量管理副总裁陈佳女士出席发布会并签约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8za5dk5.html
11.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33期(总期132期)在线培训课程《意见》要求,进一步推进用水权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加快用水权初始分配,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健全完善水权交易平台,加强用水权交易监管,到2025年,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基本建立,区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55.html
12.仪表网石油化工、智慧城市、智慧消防、航天航海、食品医药等领域提供定制化产品解决方案,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倒计时!持续释放“数字引力”,2023全数会系列大会及展会8月28日重磅开启!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四研究2025第二届中国(江西)国际有色金属暨冶金工业展览会 开展时间:2025-03-28 展会场馆:南昌绿地国际博览https://www.ybzhan.cn/
13.燃油期货交易平台其中明确,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矿业权的,应当在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中进行 ◎深圳:联动香港开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 ◎华夏银行与重点房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供意向性融资合计800亿元 ◎乘联会:去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567万辆,同比增90% ◎商务部:支持成都市民营企业以控股或参股形式开展发电、增量配电https://www.mysteel.com/hot/524641.html
14.2022中国家居产业发展报告家居报告在环保健康方面,行业长期围绕甲醛做提升,在ENF标准诞生后,无醛品类已经呈现遍地开花趋势,行业龙头企业开始在环保上做进一步提升,比如“7净”科技,作为高分子科技在地板上的应用,首次将除甲醛外的重金属、VOC、苯系物、气味、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等物质做了全方位的净化,跳出了“环保=甲醛”的传统思维。在面层http://www.smile2012.com/html/2023/jiajubaogao_0314/14598.html
15.仪器网仪器网(www.yiqi.com)是专业仪器设备行业门户网站,实验室仪器导购评测平台;为仪器用户提供分析仪器,实验室仪器,检测仪器,测量仪器,生命科学仪器,环境监测仪器,物性测试仪器,化工仪器等海量选购产品;汇集了大量仪器企业,仪器招标,仪器求购,仪器展会以及仪器新闻信息.获取仪器https://m.yiqi.com/
16.四川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初步建立了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分析测试、区域服务、工程化、孵化及金融服务等7 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组织实施专项15个、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500 项,累计带动实现产值12000 亿元,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平台100 家以上;全省登记技术交易合同5. 8 万项、实现交易额880 亿元,http://www.scstrs.cn/Admin/Content/ArtileDetails.aspx?arid=5765
17.中国电力商务网电子采购平台中国电力商务网电子采购平台是专业的招标采购信息资讯网站,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招标、采购、拟在建项目信息、中标信息查询及网上招投标商务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中国电力商务网电子采购平台丰富的信息资源,快捷的跟踪报道已成为各级政府、招标代理机构、招标企业、供应商亲密https://www.okcis.cn/j_zgdlswwdzc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