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好多用不着的物件,放着占地方,送人不合适,扔了又可惜。以前懒得处理,现在用手机拍个照片,写上两句就能卖出去,何乐而不为呢。”在省会一家外贸企业上班的小周是网络二手交易的“资深卖家”,她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二手物品交易信息。
“前几天我刚卖出一件连衣裙,对方从交易平台上付款,我用快递发货,你看,昨天对方确认收货,这样80元钱轻松到手啦!”小周颇为得意地说。
靠着网上二手市场,钱从网上走,货用快递寄,卖家足不出户,便可“坐地生财”,卖货的人省时省事,买家也多了一种省钱新途径。
34岁的石家庄市民刘艳艳是一位二孩妈妈,大宝今年6岁,二宝刚满1岁,两个宝宝如今是家中花钱的主力,从二手交易平台上淘货是她省钱的小妙招。
“孩子长得快,很多东西买了没多久就用不上了,从网上二手平台上买能省不少钱。”她告诉记者,最近从二手交易平台买了一套儿童读物,这套书原价大概900元,她从二手交易平台上花了280元购入。“除了书,家里的儿童围栏,小收纳柜,都是我从二手平台上淘的,价格便宜不说,质量也都挺好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共享经济的理念渐入人心,二手闲置物品交易从线下走到线上,并逐步壮大。现今,二手交易平台内容涵盖了数码、母婴、家具、电器、珠宝等商品,可谓应有尽有。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闲置物品交易规模已达5000亿元,并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二手交易有效连接了供需双方,盘活了社会闲置资源,对减少浪费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认为,未来,随着居民家庭日用品淘汰速度的加快,二手商品的交易品类会越来越多、交易规模将更加可观。
以次充好、“到手刀”,
套路频出惹人忧
网络二手交易平台,方便了买家卖家,做到了省时省力,但省心吗?
“去年我从网上买了个二手手机,用了没两天,显示屏就出现了问题,上网找卖家,人家回应二手的本来就不是新的,坏了很正常。后来再联系对方,对方干脆不回应了,还拉黑了我,手机也不接。”回想起这次淘货经历,石家庄市民刘涛很是郁闷,“本来想省钱,没想到钱没省,还生了一肚子气。”
网络二手交易平台上,如何判断商品质量?刘涛说他一般是靠卖家上传的图片,以及所配的文字描述进行初步判断,再通过向卖家问询,根据卖家的反馈作进一步判断。“至于卖家说的话是真是假,只能等拿到货物才知道。”
记者调查了解到,由于信息不对称,买家在网络二手平台上购物受骗的情况时有发生。但风险并非仅存在于买方,网络卖家也有权益受损的可能。
据业内人士透露,“到手刀”是二手平台交易过程中最常见的套路,这种业内俗称的“到手刀”主要表现为买家收到货后,以各种理由称货物与描述不符,提出退还部分款项。如果卖家不同意退款,买家就会申请客服介入。这时,如果卖家一时拿不出证据,而买家又要求退货,卖家担心退回来的东西有问题,最后无奈按买家要求退还部分款项息事宁人。有些买家甚至会恶意退款调包货物,退回的数码产品出现零件更换,化妆品则被调包为假货,让卖家钱货两空。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原则,但在二手交易中,倘若只是买卖双方在交易时涉及虚假承诺,维权并不好操作。”河北三和时代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士成告诉记者,传统意义上,以营利为目的且拥有执照的人才可称为经营者,而二手交易的买卖双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和经营者,并不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最多可用合同法或民法通则来解决,“网上交易确实存在维权难题,双方都应该警惕其中的风险。”
源头把关,完善信用机制,
落实平台责任
网上交易,如何保障买卖双方权益?专家认为,首先应从源头把关,健全交易平台的信用体系。
“网上二手交易平台目前主要是个人对个人的交易模式,平台仅是一个中介角色,打通了买家和卖家的信息交流渠道,没有直接介入货品质量把关,买卖双方仅能靠‘诚信’成就交易。”刘士成认为,这种交易模式下问题频出,恰恰说明了平台责任的缺位。“诚信原则不仅是买方和卖方必须要担当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平台,也必须在交易中履行作为居间人最基本的法定义务,建立规则机制约束买卖双方,用诚信的方式进行交易。”
以某知名二手交易平台为例,二手卖家在发布个人交易前须实名认证,经平台核实会员身份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在平台后端还接入了淘宝信用体系。
“作为消费者,买卖双方也应提高维权意识,在交易中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刘士成建议,用户在二手交易平台买卖物品时,应留意对方的认证情况、信用情况,注意保存聊天记录、交易凭证等信息。交易时,一定要按照平台的安全提示进行,不要脱离平台交易付款。一旦发生纠纷,及时与商家沟通协商,或者申请平台介入调解。协商不成时,要主动地向当地工商部门或消费维权组织请求调解。“对于一些贵重物品的交易,用户应尽量要求同城见面交易,避免上当受骗,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