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交易闲置物品的新渠道,但也存在各种交易陷阱,如偷梁换柱、发钓鱼链接等,让用户利益受损。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买卖东西时,39.6%的受访者称遇到过交易陷阱。受访者遇到较多的交易陷阱包括:交换物品被卖家“偷梁换柱”(37.4%)、买家收货后申请退款但不退货(34.8%)、没收到买家的付款(33.7%)以及当面交易时强买强卖(33.4%)。
39.6%受访者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遇到过交易陷阱
调查显示,39.6%的受访者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买卖东西时遇到过交易陷阱,44.0%的受访者没有遇到过,16.4%的受访者没有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买卖过东西。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二手交易平台只是卖家和买家交易的中介,大部分情况下,卖方掌握信息相对多,而买家则需要自主判断商品的真伪和质量。在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有的卖家会要求买家先行支付货款并确认收货后才发货,但寄送的却是不符合描述的商品,出现“强买强卖”的情形。还有一种交易方式是物物交换,卖家在寄送过程中“偷梁换柱”,之后玩消失。
调查显示,受访者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买卖东西,遇到较多的交易陷阱是交换物品被卖家“偷梁换柱”(37.4%)、买家收货后申请退款但不退货(34.8%)、没收到买家的付款(33.7%)以及当面交易时卖家强买强卖(33.4%),其他还包括:买家收到货品后再挑刺砍价(24.5%)、卖家发钓鱼链接(13.9%)、买家制造多付款假象、诈骗卖家钱财(12.5%)等。
“在二手平台上买卖物品要留意对方是否通过了实名认证”
刘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我在网上交易时有个习惯,不管认不认识我都要留对方身份证正反面的照片,我自己的也会发给对方。我凭借这些信息与他家人沟通,他妈妈问了我很多问题,确认我不是骗子之后,着手处理了这件事。最后这个买家坦白他是想利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的漏洞,用自己的琴盒来换我的吉他、琴盒、琴包。最后,他妈妈把他的琴寄给了我,并附了道歉信,还多付了琴价格的20%作为补偿”。
刘扬希望,二手物品交易平台能联合快递公司提供检验物品的服务,确认与平台上发布的物品相符,再帮助发货。
曹磊表示,二手物品交易平台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在二手平台上买卖物品要留意对方是否通过了实名认证,信用等级如何;避免用其他通信软件沟通,仔细甄别对方发来的是否为钓鱼网站链接;线下当面交易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地点,谨慎付款;收到快递后一定要先验货再签收。
他还提醒,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买卖东西时,卖家要实事求是地描述商品的瑕疵,买家购买时要知晓商品瑕疵。对于贵重物品,尽量同城见面交易。卖家发货前,最好给物品多拍一些照片,避免买家退货时“偷梁换柱”,或故意毁坏物品再要求退货。
受访者中,女性占51.6%,男性占48.4%。已工作的占86.9%,学生占10.5%。(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品芝实习生陈子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