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黄金制品上的狮纹研究

摘要:西藏、青海等地考古发掘出土,以及由私人或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吐蕃金银器及饰件,数量可观,已成为研究吐蕃社会历史与文化面貌的实物材料之一。以吐蕃金银器、饰件上所含有的狮子纹样为线索,根据特点与形态将其进行初步分类,在此基础上与不同文化中的狮纹题材进行比对,可以观察到吐蕃金银器物、饰件上的狮纹在制作时参考、借鉴了唐代中原、西亚萨珊波斯以及中亚粟特文化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与风格,并且展现出较为清晰的艺术演变脉络。同时,吐蕃工匠在创制时并未一概照搬,而是融合多种狮纹样式于吐蕃金银器物之上,所形成的独特风格也是体现吐蕃多元荟萃审美艺术特点的一个例证。

关键词:黄金制品;吐蕃狮纹;粟特;艺术表现

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是在我国西藏、青海等地考古发掘出土的吐蕃时期实物材料,以及流散于市面上的吐蕃时期金、银器物,主要为金、银饰件。学界以往对于这些缺乏具体考古背景的吐蕃金银器物,多采用与不同地域、年代间的相似器物群进行类比、归纳的方法,概括出器物形制特点以及风格。笔者认为在这一方法指引下,再从纹饰角度加以观察,也是探究吐蕃金银器物艺术风格与审美特点的一种路径。

一、吐蕃社会与狮子形象

“狮子”藏文为,这一名称为梵文siha()的变音。笔者翻阅资料发现,由龙树菩萨所造、鸠摩罗什大师汉译的大乘原典《大智度论》中对狮子有过如下记载:

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名人师子。

《大智度论》记载佛陀如狮子而无畏,因此为人中狮子,其座为“师子座”,将兽中之王与人中至尊对应。佛陀母国中迦罗迦村驮佛本生城处也建有阿育王所留存的石刻狮子之像。佛陀“释迦族作为王族,乃刹帝利种姓,为雅利安民族中日种系甘蔗王的后裔”。佛教教法和世俗社会的双重属性下,将象征神秘、尊贵的狮子与佛陀先祖世系相连,又冠以佛陀释迦狮子的名号,此后作为一种常见的佛教叙事而见于各种文献。

吐蕃社会历史文化与政治活动中将狮子赋予更重要的属性和象征意义。在吐蕃颁布的“六褒贬”里,对勇士奖以豹与虎(皮),对懦夫用狐帽告之。两条记述互相对照,侧面反映出狮子尊贵、不轻易使用的特性。在吐蕃向唐朝敬献的贡物中,包含带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金银器。《册府元龟》记载:“显庆二年十二月(657),吐蕃赞普遣使献金城,城上有狮子、象、驼马、原羝等,并有人骑。并献金瓮、金颇罗等。”该条文献不仅反映出吐蕃已经具有高水准的金银器制造工艺,而且展示出狮子是作为搭配在高等级贡物中的一个艺术题材。松赞干布曾将狮首雕刻在大昭寺柱头上,之后赤祖德赞又被冠以狮子王热巴巾的名号,足见狮子与吐蕃王室、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吐蕃金银器物上的狮子纹饰

现存吐蕃时期的金、银器物在类型和风格上都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但目前所发现的吐蕃金银器绝大部分都不是通过正常的考古发掘所获,而是通过个人贩卖流散于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缺乏具体的背景信息支撑。近些年在青海都兰、乌兰等地的吐蕃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金、银器件及饰品,这是通过纹饰去窥探器物流派与风格的一种补充。

笔者选取了数件较为典型的吐蕃时期的金、银器,并将其上的狮纹整理分类为奔跃、站立、蹲卧三种形态。奔狮纹在吐蕃金银制品狮子纹样中占主流,对比毛发、身形、头首等具体要素可分成两类艺术风格。

第一类呈如下特点:波浪形或螺旋形鬃毛披于后颈,较为浓密。兽耳、兽眼多为三角状与水滴形,尾部毛发向上扬起,胸线明确且纵贯狮身,爪痕刻画较为明显。狮身刻有卷草纹饰,整体画面动感强。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鎏金鋬指银杯。器壁上有两只奔狮,前爪举起,作扑跃状。鼻、眼清晰,双耳似角贴于头部,身形敏捷。鬃毛呈螺旋状(见图1-1)。同一套器物中还有另一件鎏金来通杯。来通杯器壁两侧各有一奔狮,其形态与鋬指银杯狮子相似。前爪高举,波浪形鬃毛贴于后颈,神情凶猛,尾巴与脊线平行,轻度上扬,狮身有卷草状纹样刻饰(见图1-2)。

第二类艺术风格相比则有较大差异:狮鬃呈线形,浓密但不再贴附后颈,而于头后飘扬。耳、眼部仍保持三角或菱形状,水滴状。其次兽首表情也有改变,奔狮嘴巴呈半开或大张状,部分喷吐舌头,出露利齿,神情更为凶猛。胸线刻画简明清晰,狮身纹样装饰多为短竖线形的刻画。尾巴向上,尾毛为笔刷状,与鬃毛方向保持一致。整体画面比第一类奔狮则更富有动感。笔者选取五件器物以供参照:

芝加哥藏鎏金银鋬指杯。造型优美,纹路清晰。器物内壁非素面,杯壁外侧装点有花瓣植物纹与动物纹饰。杯壁外侧含奔狮一对,与一对神兽相互交叉,杯指垫表面饰奔狮一头(见图2-1、2-5)。

瑞士藏狮纹鎏金银盘。器型为浅腹,圈足,与上述鎏金银鋬指杯为一套器物。银盘内采用中心对称构图,盘心为一圆圈,圈内含首尾相接的奔狮一对。中心圆圈与盘外沿之间分布4个四瓣花形单元,含有相互交替的神兽与奔狮各一对(见图2-2、2-3)。

芝加哥藏银制带把杯。器壁表面为卷草缠枝纹样,其间有三对狮子两两举爪相立其中,器物圈底有一立鹿,做回望状(见图2-4)。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镀金银鋬指杯。器腹纹样简洁明了,共有八组相互缠绕的葡萄藤纹。杯指垫表面含有浮雕奔狮一头(见图2-6)。

神兽纹金带饰。该带饰为一组三十件之一,带饰表面凿刻浮雕奔狮纹样,风格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镀金银鋬指杯奔狮风格高度相似,但该奔狮身有小翼,并装饰卷草纹样(见图2-7)。

上述五件器物经考证基本认定是吐蕃时期的标志性器物。虽然器型各异,但五件器物上的狮纹具有大量相似特征。狮子或奔跑,或张口而双爪上举,呈尖舌利齿状。眼、耳基本为三角形、菱形与水滴形。鬃毛,尾巴扬起,并且尾毛、鬃毛与口部开合方向一致。狮子身形曲度大,肌肉紧实,狮掌厚实,胸线明显,狮身有少量卷草纹或竖线刻画,总体都符合第二类奔狮特征。

但笔者发现并非所有奔狮都按上述两类特点进行严格区分,混合两类风格的奔狮则见于吐蕃黄金饰片上。

一件保存完整,雕刻精美,应为皇室专用品的带金饰织锦漆木马鞍参见王旭东、汤姆·普利兹克主编:《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的艺术珍品》,第276页。的鞍桥饰片上,捶揲有狮子、带翼奔马的纹样。动物之间以六瓣花朵隔开,花鬘缠绕。经观察一奔狮兼具两类风格特征。一头狮子似在奔跑,毛发呈波浪形卷曲,披于后颈。肌肉写实,身形矫健有力,爪痕清晰,尾巴作笔刷状与身体平行(见图3-1)。

芝加哥藏有一件吐蕃贵族猎狮纹箭筒装饰金牌。该金饰品采取捶揲与錾刻的吐蕃金银器制作方法。狮子两爪高举,嘴巴大张,露出尖齿,肌肉结实,呈现被猎杀而扑跃的姿态(见图3-2)。从整体造型与兽首表情分析,符合第二类奔狮风格。狮鬃为波浪形卷曲于后颈。狮身装点卷草纹,且有三角状胡须,爪部、毛发刻画细腻,狮尾平顺向上仰起,这些又都为第一类奔狮风格。

梦蝶轩收藏有一件金鞍桥饰片,其饰片上的奔狮毛发飘扬脑后,嘴巴大张,利齿突出。结实灵动的身姿,辅以卷状纹样装点,茂密的尾部鬃毛向上弯曲,爪部线条与爪尖的刻画突出。这些特征均与上述两器物的狮纹相似(见图3-3)。

通过整理、归纳出了两种明显的奔狮风格特征,纹样虽繁复但侧重表现的艺术风格有所不同。第一类注重整体表情的塑造,第二类注重场景的表现。融合两种类型特点的奔狮纹饰,则主要多装饰于金银饰片上,狮纹整体和细节的刻画更为细腻,兼具两类奔狮的特点,动静结合,跃动感也更为强烈,这与器物的材质以及制造手法的进步不无联系。

立狮纹的第一种特点为狮子四爪着地。克利夫兰博物馆所藏鎏金细颈银瓶纹饰繁复,器壁表面一头立狮纹饰引人注目(见图4-1)。狮子神情凶猛,站立回望而似在嘶吼,鬃毛呈螺旋状。双耳似菱形,血盆大口。肌肉饱满,胸线明确,狮掌厚实。狮身装饰卷草纹,尾巴上扬。狮子站于花座之上,周身布满葡萄藤纹。

再将视野转向青藏高原。西藏当雄墓地曾出土一件雄狮鸟纹金耳勺(见图4-2)。观察该耳勺主体部分正反面刻有狮子与绶带立鸟的动物纹样,造型各有特点。耳勺正面的狮子兽首写实,头部较大。眼、鼻勾勒准确,鬃毛呈环状延伸于颈、肩部。头部略低,身型呈站立状,尾巴下垂夹于双腿之间。线条轮廓刻画清晰。

第二种为垂直式的形态,且多为双狮对称式构图。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葬曾出土一件鎏金银王冠。根据公布的资料观察,该王冠护颈处有一对呈垂直姿态的对狮(见图5-1、5-2)。整幅画面对称式构图,主体纹饰清晰且繁复。双狮对立而站,口衔瑞草,鬃毛浓密,呈波浪螺旋形披于后颈,前爪相接,周身布满卷草缠枝纹,卷叶形纹样装点双狮前肩与后臀,胸线明确,尾巴下垂夹于后腿之间,与金耳勺的狮尾风格类似。

藏于芝加哥普利兹克的一件马具垂饰中的杏状鎏金饰片上也含有一对双狮(见图5-3)。该饰片系在鎏金银马具皮带之上。两狮以垂直站立状相对,但并非静态,似在争斗。嘴巴大张,露出舌尖,鬃毛飘扬,前爪扑跃,后爪直立,尾巴向上扬起。

卧狮青海省都兰血渭一号墓出土一件吐蕃时期的双狮日月纹金饰件(见图6-1、6-2)。饰片中心植物为宝相花纹,花心表面以紫水晶装饰,周身花瓣围绕,且有绿松石填充于细金粟边框内。该饰件上的双狮呈浮雕效果,相向对立蹲卧,口衔日月。鬃毛喷张,前腿搭在宝向花上,后腿卧立,四蹄粗大,尾巴卷夹于后腿之间向上扬起。尾部有一环状穿孔洞,应为系带装饰之用。狮身各镶嵌一颗紫水晶,背面平整。

三、多种风格融合下的吐蕃金银器狮纹

(一)吐蕃金银器狮纹上的中原元素

近些年考古工作者在中国西藏、青海等地都发现了许多石刻狮子,从石狮造型样式看,基本没有太大差别。学术界就石狮的雕刻技法与造型艺术风格,题材溯源都进行过研究。反观同时期中原文化,狮子也已不如南北朝狮子具有神性,写实的狮子已见于唐代的日常生活。唐代帝陵中石狮造型更为常见(见图7-1、7-2)。唐代金银器中也有相似的艺术风格,内蒙古哈达沟出土的鎏金狮纹银盘上捶刻一浮雕狮子纹(见图7-4、7-5),雄狮形体刻画逼真,肌肉饱满。狮子张口回望,毛发呈条状披于头后,尾部呈卷状,夹腿后绕身上卷。法国集美博物馆一件唐代麻布织品上绘有一狮子形象,其特征与上述一致(见图7-3)。比较陵墓、织物品、金银器制品上的狮子纹样,可以看出蹲伏状的狮子,尾巴夹腿反卷的艺术特征在唐代狮子纹样题材中是比较流行的样式。

青藏高原上狮子尾巴反卷,夹腿上翘的艺术特征并不仅限于西藏陵墓石狮。青海玉树贝沟摩崖石刻以及河西吐蕃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图像中都有所发现。敦煌榆林25窟东壁图像中部卢舍那佛狮子座下有三只狮子图像,皆为绿发白身(见图8-2)。三只狮子卷曲状鬃毛,张口吐舌,左、右二狮尾巴绕身,夹于双腿之间上翘。而在青海玉树贝沟大日如来佛堂佛座下也有一对反向蹲坐的泥塑石狮,绿发白身,螺旋状鬃毛,嘴巴微张而露齿,带有三角形胡髯(见图8-3)。基本与榆林25窟佛座下的狮子风格形象相同,尾巴更是一致呈反卷,夹腿上翘状。

第一件为血渭一号墓的双狮日月纹金饰件(见图6-1、6-2)。双狮呈蹲卧状,狮尾与吐蕃、唐陵石狮一致,夹于双腿,自下部反卷向上。

第二件为乌兰泉沟鎏金银王冠(见图5-1、5-3),双狮对称站立,尾巴下垂夹于双腿之间。

第三件是小型狮纹镶嵌绿松石包金银饰物(见图9-1、9-2),出自青海都兰吐蕃墓,狮尾明显反卷,夹腿向上。

第四件是当雄墓地的雄狮鸟纹金耳勺(见图4-2),狮尾下垂,夹于双腿间。

第五件出自青海都兰吐蕃墓葬的卷毛狮俑(见图9-3)。该狮尾仅展现出向右侧上卷的特征,并未夹于双腿间,笔者推测与该狮以平卧状的姿态及制造者采用捶揲出两半器身,而后焊合的制作技法有关。

这五件金银制品的所属墓葬地点不一,整体形制风格也有较大差异,且大都为配饰,不能仅靠器物的外形特征以及出土地点分析、判断相互之间有何关联。但从狮纹看,类似的狮尾特征却反映出这些金银器制品中相似的艺术风格。

综上,尾巴夹于双腿,绕身反卷上翘的狮子纹饰作为一种出现在青藏高原陵墓、石刻、壁画、吐蕃金银器物等多种题材中的样式特征,与中原唐陵、唐代金银器、织品中的狮尾风格十分相似。笔者推测吐蕃的艺术工匠在创作狮子纹样时,对于尾部式样的处理并非空穴来风,有可能参照、模仿唐、吐蕃陵墓石狮以及青藏高原其他题材中的狮尾风格,成为吐蕃金银器上狮纹的一个流行的标志性样式之一,其相似的狮尾特征表明有迹可循,并非一种偶然,这也是反映吐蕃金银器物吸纳、包含唐代中原文化艺术因素的一个证明。

(二)吐蕃金银制品中的萨珊波斯与粟特风格

笔者认为,吐蕃黄金制品上的狮纹不仅体现了中原文化因素,还体现的西亚萨珊波斯、中亚粟特文化的艺术元素也较为明显。

萨珊波斯金银器(尤其是银盘)上的帝王狩猎图像中,为了强调王权的威严性,一般通过刻画主图人物(即帝王)和被猎杀动物以及二者的互动来实现这一目的。在吐蕃文化中,狩猎题材同样流行。青海郭里木棺板画上展现的吐蕃狩猎图景(见图10-1),狩猎对象为鹿、牛之类的常见于高原的动物,并采用射猎的方式,注重整体的场面渲染,侧重表现日常的生活场景,这是符合常理的艺术表现。但前文吐蕃贵族猎狮纹箭筒装饰金牌(见图10-2)上的叙事场景为一位骑士乘马,正持带幡长矛刺杀狮子。该装饰金牌中以青藏高原稀有的外来物种狮子作为狩猎对象,在吐蕃狩猎题材中较为罕见。经过与同类题材的萨珊波斯银盘对比后,笔者认为该件装饰金牌与萨珊波斯文化可能存在密切的艺术关系。理由如下:

1.题材特殊。吐蕃猎狮并不是本土常见的艺术题材。

2.该件装饰金牌中心人物刻画同样细腻。人物面部毛发、五官十分逼真,不乏威严感。

3.衣着、配饰与萨珊帝王高度相似,但又独具特点。该装饰金牌人物头戴王冠,身着蕃装三角领服以及半臂装短袖锦衣长袍,其衣物袖边、领边均有戳点纹与“半花瓣形”纹样装饰,十分明显。此类穿着不见于一般的吐蕃装束,应为吐蕃王室或赞普专用。

4.该件装饰金牌中含有相同的艺术元素——头戴标志性的翅膀王冠以及头后飘扬的飘带。“飘带是亚述—古波斯以来表现国王权势力量的重要象征”,更是萨珊波斯时期皇室帝王形象的标志性特征。该件吐蕃牌饰借用这一手法,显示金牌中人物的王室和神圣血统。其次,配饰突出,萨珊波斯帝王一般佩戴剪筒,或张弓搭箭、或手执短刀,加之全身随处可见的联珠元素,这一点二者风格相似。

从吐蕃装饰金牌中找到承袭波斯艺术风格的明显痕迹外,笔者发现吐蕃并未一概全盘吸收萨珊波斯的艺术特点,也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譬如吐蕃本土并不崇拜祆教,所以狮子与帝王反映宗教二元善恶论的观点表现不明显。其次,吐蕃通过对衣物配饰的借鉴与改造、夸张的狮身比例等要素,同样体现出王权威严。如衣物的细节纹样上,融合了自身的艺术元素。萨珊银盘中人物衣纹的线条造型,较为贴体和轻薄,这与西亚、中亚干燥炎热的气候特点有关。反观吐蕃贵族猎狮纹箭筒装饰金牌与郭里木棺板画上的狩猎人物着装,衣服纹饰华美,柔软细腻,贴合身体甩动的特点表现得很明显,改造为了具有吐蕃本土特色的“翻领、宽袍、大袖装”。所以这件装饰金牌并未完全沿袭波斯美术的传统,而将西亚艺术特点自然地与吐蕃本土文化相互糅合。另外,该件装饰金牌在人物与狮子之外还有鹿纹以及大量的卷草纹装点其间,不算大的面积留白也是吐蕃金银器艺术创作的一个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西域、河西走廊、中原、青藏高原等地曾发现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波斯历史艺术遗存,反映出存在一条较长时段的波斯艺术传播线路,流行于亚欧大陆的联珠纹与含绶鸟组合的萨珊波斯图案元素(见图11-1、11-2、11-3)。笔者推测,该件吐蕃贵族猎狮纹箭筒装饰金牌的制作地点不一定在吐蕃本土,不排除在其他地区制作完成后由商贸途径传入吐蕃本土的可能性。

笔者还注意到一件吐蕃神兽纹金马鞍桥饰片上的狮纹。狮子呈站立姿态,两耳为尖,螺旋形鬃毛贴合在脖颈,整体造型小巧,精壮有力,纹样装点较少,尾部有部分卷状纹饰,尾巴向上扬起。对于狮爪的刻画给人以锋利坚硬之感,着重表现筋骨(见图12-1)。结合整体兽首与身形比例观察,这件风格迥异的狗化狮纹在吐蕃金银器物中较为罕见,却在一件粟特银器上却有相似的艺术表现,该银盘动物纹样十分突出,两耳为尖,嘴巴半张,身形较小,又似狗状,但脖颈处的一圈鬃毛及长垂的尾巴证明是狮子(见图12-2)。有研究指出,粟特狮子呈狗化发展的趋势或者粟特狮纹具有狗形态的文化原因与粟特民族的葬俗有关,狗能够清除人死后污秽,便成为粟特民族的神犬。这件独特的吐蕃金马鞍桥饰片狮纹可能参照了粟特狗化狮子的艺术特点。

笔者认为,尽管萨珊波斯和粟特艺术有一定相同之处,吐蕃金银器物上的狮纹也都受到二者的艺术影响,但不能忽视萨珊波斯对于吐蕃金银器上狮纹创作所起的主要作用与影响。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曾是历史上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孔道,吐蕃时期这一地区的物质与文明的传播更为频繁与明显。萨珊波斯的艺术、宗教特点通过此途径传入了我国中原内地与青藏高原,虽然吐蕃金银制品上的狮纹也与粟特艺术有相似的艺术表现,但同类题材创作的艺术起源应当追溯至西亚波斯文化,萨珊波斯-吐蕃或萨珊波斯-粟特-吐蕃两条艺术演变脉络应当是较为清晰的。从全球史和亚洲史的角度看,吐蕃并未因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屏障而减少与西亚、中亚、南亚及中原地区之间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欧亚大陆多个地区的文明随物质交换而汇聚、盛行于吐蕃的疆域范围内,这种对各种外来文化或影响兼收并蓄的世界主义在本文所述吐蕃金银器物上表现得十分突出。

本文从狮子这一显见于欧亚文化中的因素入手,整理了吐蕃金银器及饰片上的狮子纹样,将其分为奔跃、站立、蹲卧三种形象特点。通过分析吐蕃金银制品上的狮纹元素,发现唐代中原、西亚萨珊波斯、中亚粟特文化以及吐蕃自身文化中的艺术要素在其之上都有体现。吐蕃金银器物上的狮纹在创作时参考并借鉴上述文化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与风格,并将其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吐蕃金银器狮纹式样。

透过狮子纹样这一切面,体现出吐蕃金银器物在制作时参照不同地域与风格的明显痕迹。但吐蕃并未一概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配合器物形制,灵活地将域外文化与本体文化间的艺术手法进行吸纳和融合,相互作用、共同杂糅进吐蕃金银器物的制作中,形成本土与外部多种风格共存,精致、独特的吐蕃金银器艺术样式和特点。吐蕃金银器物上的狮纹是吐蕃开放、包容,深度参与欧亚文明互动的标志,也是封闭的青藏高原紧跟世界文明节拍的例证。

THE END
1.黄金探测器价格图片品牌怎么样京东JD.COM是国内专业的黄金探测器网上购物商城,提供黄金探测器价格,报价,参数,评价,图片,品牌等信息.买黄金探测器,上京东就购了.https://www.jd.com/chanpin/1914910.html
2.MD3010II地下金属探测器寻宝黄金探测仪探宝探金器2MD3010II 地下金属探测器 寻宝黄金探测仪探宝探金器2-3米 报价:1024.4元 最小采购量:10 立即询价 拨打电话品牌/型号 MD3010II/MD3010II是否提供加工定制 是电池种类 见详情说明尺寸 见详情说明(mm)电源电压 见详情说明(V)V测量范围 见详情说明测量精度 见详情说明用途 见详情说明MD3010II 地下金属探测器 寻宝https://m.makepolo.com/product/100124564449.html
3.供应澳大利亚原装minelab黄金探测器GPX5000颗粒黄金探测仪器主营产品:其他专用仪器仪表,其他地矿勘测设备 获取最低报价在线联系 加工定制是品牌Minelab 型号GPX5000类型黄金探金器 外形尺寸13*31*87mm重量6.9Kg 产品用途探测地下黄金规格纸箱包装 展开 澳大利亚MINELAB_GPX_5000黄金探测器 拥有更多的新特点和功能使GPX 5000黄金探测器在目前是进的探测器。 https://www.china.cn/qtzhuanyongyiqiyib/1859524153.html
4.黄金探测仪真的有用吗理想股票技术论坛想了解黄金探测仪是否真的有效?金属探测器是一种专业工具,可以用于探测地下的金属物体,包括黄金。但你可能会问,黄金探测仪真的有用吗?本文将介绍黄金探测仪的原理和功能,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它来提高黄金探测效果。无论你是矿工、珠宝商还是黄金爱好者,了解黄金探测仪的https://www.55188.com/tag-02144884.html
5.VR5000金属探测器黄金探宝仪器遥感扫描仪金银铜矿金属探测VR5000是用来定位金。银、铜、的小巧,便携式的设备。这是一款远程大深度的定位器。在无线探测领域最新,领先的技术是对象反射。VR5000贵金属探测系统采用德国科学家高斯理论,利用物体原子振荡频率来达到发现宝物贵金属目的。在使用前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商品详情 加工定制 否 品牌 其他 型号 VR5000 工作电源 9(V)http://wap.yiwugo.com/products/927716375
6.SDC2300可折叠探金机澳大利亚觅宝MINELAB探测器澳大利亚MINELAB公司的新产品全防水SDC2300黄金探测器,该款探测器可探测到小至0.1克的黄金颗粒,SDC2300是一款适合任何地质条件的探金器,,对于陆地和水下那些不足一克的小金块很敏感,这款紧凑型防水探金器具有折叠功能,不需要安装。它可以帮您迅速的发现更多的小颗粒金折叠后小至一本杂志的大小,出行携带方便,设计紧凑http://www.tanbaoqi68.com/proinfo/79.html
7.机房主要规范依据(精选5篇)当防护区火灾发生,感烟探测器报警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报警,闪灯、警铃动作,提示工作人员撤离火灾发生区域;当感烟探测器报警和感温探测器同时报警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报警,防护区外闪灯、蜂鸣器动作,控制联动系统切除非消防电源、关闭相应区域防火阀等联动设备,同时启动红外探测系统;当红外探测系统确认相应保护区无人员存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yyffrs9.html
8.黄金卷6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目前,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已发掘至器物层,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眼部有彩绘铜头像、玉石器等500余件重要文物;其中一件黄金面具体量非常大,有可能成为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大黄金面具和最重金器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pt2523ct7150n190191.html
9.唐艺金银器博物馆的微博“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携手“东家金造”强强联合共同打造《重溯黄金艺术之美》,共展出了从“战国”到“明清时期”的共计46件黄金文物,还有六位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作品。“唐赐方物”作为唐艺金银器博物馆延伸品牌设置专属独立茶空间。这场持续到12月10日的展览活动,是「唐赐方物」为上海乃至全国 ?https://weibo.com/u/7468658975
10.文物真伪的鉴定10篇(全文)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图十)与试金石法结合使用,将硝酸滴在试金石的金痕上,然后观察金痕的变化,据此能清楚地辨别黄金的真伪与成色b)、1996年始用;粉红;尺寸297×210;专用水印纸,萤光徽记。“毕(结)业证书”四字远红外,边框由XIZS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zgm0dn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