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中国古代的蚀花石珠的新分类体系构建
4蚀花石珠遗存研究
4.1研究原因及依据
4.2蚀花石珠的地缘分布特征研究
4.3中国古代的蚀花石珠地缘分布特征研究
5.1丝路沿线与葱岭的蚀花石珠
5.2滇文化与西南夷道的蚀花石珠
5.3青藏地区独具特色的蚀花石珠
5.4南越与海上丝路的蚀花石珠
5.5中原地区多源头的蚀花石珠
6结语
图1作为“文化标识物”的各类古代珠饰
在对蚀花石珠进行分期的理论,1933年贝克先生根据当时能搜集到的蚀花玉髓珠的考古年代资料,将蚀花玉髓珠的制作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2]:
早期,公元前2000年以前。通常带眼纹,少数为直线纹。
中期,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00年间。多为直线纹构成的几何图案,少数点纹和眼纹。
晚期,公元600至1000年间。纹饰较复杂,多见流畅的曲线图案和五边的星形纹饰。
图2印度河谷文明时期的蚀花红玉髓珠
(公元前2600-1700年间)
贝克对蚀花玉髓珠的制作历史进行分期,并对不同时期蚀花玉髓珠的图案特征进行了整理。时隔80余年,由于一些新的考古资料的出现,当时的资料需要被完善和更新。对蚀花玉髓珠历史分期的最近的一次修正是已故的美国学者彼得·弗朗西斯在1980年所作,他按照不同阶段蚀花玉髓珠原产地古文明的考古年代对蚀花玉髓珠的历史分期进行了修正[3]:
早期,对应印度河谷文明的年代,为公元前2600至1700年间。
中期,对应印度的历史时代早期,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00年间。
晚期,对应古波斯萨珊王朝的年代,为公元224至651年间。
图3印度历史时代早期的蚀花珠
(公元前300-公元200年间)
在三个历史时期以后,中亚地区的穆斯林继承了这种蚀花工艺,并制作用古兰经经文蚀花的半宝石质吊坠,这种工艺一直到19世纪还在巴基斯坦的工匠中传承。
图4伊斯兰时期的蚀花经文饰片
(大英博物馆藏,公元17-20世纪)
图5波斯帝国时期的蚀花玛瑙珠
(公元前550-公元624年)
图6早期印度河谷-两河文明的贸易路线图
(图片来自TheBeadTimeline一书)
公元前600—400年,是蚀花石珠制作和交流最为旺盛的时期,其对应的是古印度的早期历史时期(EarlyHistoricPeriod,年代上为十六雄国时期)。当时最大的制珠中心应该是巴基斯坦的塔克西拉,这里是犍陀罗文化的中心,出土了数以千计的不同种类的珠饰,其中包括大量蚀花石珠;其次是印度北部恒河流域和南部印度次大陆地区,比较重要的遗址包括柯桑(Kosam)、马斯基(Maski)、阿里卡梅度(Arikamedu)等。铁器时代各地繁盛的贸易使蚀花石珠的扩散几乎遍及旧大陆的古文明,东至中国两广,西至地中海岸,南至南洋群岛,北至西伯利亚的一些遗址中都有此时期蚀花石珠零星出土。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期蚀花石珠的扩散不仅有商品输出,也有相当比例的技术输出。
图7泛印度地区出土蚀花珠的遗址图
(图片来自Dikshit的EtchedBeadsofIndia一书)
图8东南亚出土蚀花珠的遗址分布图
(图片来自IanGlover教授的论文)
图9伊斯兰教传播路线图
综上,将汉以前国内与国外同时期出土的蚀花石珠简要分布状况列图如下:
图11国内外蚀花石珠地缘分布
[1]BellinaB.Beads,socialchangeandinteractionbetweenIndiaandSouth-eastAsia[J].Antiquity,2003,77(296):285-297.
[2]Beck,H.C.Etchedcarnelianbeads[J].TheAntiquariesJournal,1933,13(04):384-398.
[3]Francis,P.Jr.BeadReportII:“EtchedBeadsinIran”,Oranment,1980,4(3):24-28.
[4]IrvingA.ArtoftheFirstCities:TheThirdMillenniumB.C.fromtheMediterraneantotheIndus,ed.J.Aruz[J].BurlingtonMagazine,2003,145.
[5]刘欣如.印度河文明的对外贸易[J].南亚研究,1987,01:12-203.
[6]Bellina,B.Beads,socialchangeandinteractionbetweenIndiaandSouth-eastAsia[J].Antiquity,2003,77(296):28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