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铜博士”是经济中最重要基础材料
铜和石油是电气时代最为重要的商品,铜作为最常用导电体,深入渗透进经济生活几乎所有方面,能够及时敏感地反映宏观经济的变化,因此被称为“铜博士”。随着铜产量/使用量增加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铜作为标准化商品发展成为重要的金融资产,成为大类资产配置品类之一。
宏观经济预期向铜价的反馈主要有两条主要路径,一方面通过需求端传导,铜作为导体、连接器或者导管等应用于电力电缆、家电、建筑、汽车、电子产品等,与房地产产业链关联紧密;2000年后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驱动力之一,而中国铜消费量占比也超过50%,形成完整的经济周期--地产周期--铜价周期的传导链条。
另一方面,铜作为大宗商品,金融属性较强,与能源价格(石油)呈联动性强,宏观经济变动预期影响流动性、利率汇率及通胀等,从而影响铜的定价。
2、铜冶炼企业生产经营平稳
4月份,国内企业检修相对集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冶炼厂开工率下滑,山东地区产量恢复仍需时日。因此,4月份国内阴极铜产量环比小幅回落。
4月底,铜精矿现货加工费TC报83美元~85美元/吨,加工费重心再度抬升。近期加工费的提高,主要由于国内冶炼厂集中检修以及山东地区个别冶炼厂减产影响。
从长期来看,铜精矿加工费回升,其原因共有两个方面:一是铜冶炼产能扩张逐渐趋于尾声,中国铜冶炼企业通过铜冶炼原料结构调整,持续扩大粗铜、废杂铜等原料使用力度,提振铜精矿加工费(TC/RC);二是全球铜矿山产量逐渐恢复,海内外新增铜矿项目增量处于近几年高峰。
3、加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受到影响
4月份,加工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为明显,生产经营情况不佳。其中,铜杆行业生产、销售运输造成严重影响,出现较大范围的停工停产情况,行业开工率较低,整体表现较差;
大中型铜管企业开工率基本正常,但下游消费及物流链端的影响依然存在,加之海外疫情仍限制出口,下游消费仍然令人担忧;上海疫情依然严峻,对长三角地区铜板带企业的生产和消费依然有较大的影响,但全国其他地区生产和消费总体有较大的恢复。
交通运输方面,增长点依旧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销量表现突出。4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增长。
空调方面,4月份,疫情封控对国内空调产业带来很大影响,生产制造、供应链配套、物流运输、销售安装、消费抑制等,都在当下遭遇了困境。虽然近期有部分企业下调了排产量,但4月份排产总体依然保持正向增长。
4、铜价与通胀预期关联度极高
铜作为工业属性和金融属性均较强的商品,与通胀或通胀预期的联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
首先,作为基础原材料,铜主要以导体的形式渗透入经济几乎所有领域,从电力电网到半导体芯片等;通胀通常由经济复苏、需求向好与货币政策宽松结合相互影响而产生,在货币政策收紧之前需求端持续走强,但供给端匹配周期相对较长导致供给缺口增加推升商品价格、通胀上行。在此逻辑条线下,商品价格向通胀传导。
此外,通胀或通胀预期带来商品资产以货币表征的持有成本上升,而铜作为最基础商品,其基本持有成本应为零,与黄金等贵金属类似。铜等商品以价格上涨以对冲通胀大幅上行导致的持有成本增加,供给端冲击通常是通胀超预期上行的重要因素,20世纪70-80年代的原油危机,2021年以来全球碳排放政策及俄乌冲突影响下,商品价格大涨推升通胀,通胀又支撑商品价格等。
通胀预期作为经济增长预期的重要表征,较之通胀数据,与铜价关联度更高,且在一定程度上是铜价的领先指标,其背后原因是债券利率对经济的预期;且在经济或市场大幅波动后,货币政策发力阶段,可以通过通胀预期与铜价的关系,以及通胀预期可能达到的高度预测预测铜价的高度。
5、海外需求相对旺盛
欧美经济虽受高通胀影响,但仍处于高景气阶段。欧美主要国家PMI指数处于55-60的快速扩张阶段,虽相对于2021年60-65的高位有所下降,但由于PMI是环比数据,经济扩张动力仍较强。需求旺盛遭遇供给冲击是PPI及CPI高企的主要原因。
2020-2021年由于海外供应端恢复受限,中国等其他出口型国家弥补其供给不足;2021年后欧美等发达国家供给端逐步恢复,对铜需求量提升。美国作为全球第二铜消费国,占全球直接消费量的8-9%左右;欧盟铜消费量在400万吨左右,2019-2020年有所下滑,ICSG预计2021年需求量恢复至400万吨,同比增长12.5%。
6、国内铜需求仍有较强韧性
国内铜需求中电力行业占比约50%,2021年国内电网投资为4951亿元,同比增长5.4%,扭转连续下滑趋势。2021年全国范围内限电,电网消纳能力是重要原因之一;2022年在政策支持及电价上涨将推动下电网投资加速,国家电网计划2022年电网投资5012亿元,同比增长8.8%,预计对国内铜需求增长拉动2-3%,对全球铜需求拉动达到1-1.5%以上。
中国目前有色金属行业产能仍在扩张,但是利润已经很薄,未来的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需要告别粗放式增产的路,走向附加值更高、需求更广的有色金属深加工的路子,充分利用中国目前产能充足的特点,积极发展技术,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