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穿外的钱体叫做肉。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称为阴廓。
2、古钱的钱文与形制
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
3、雕母和铁母
雕母又叫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铜锌合金。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些。母钱除了铜质的外,也还有铁质的。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钱要大些、厚重些。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和铁范铜钱区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和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铸铁钱之前,现将融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钱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这是与铁钱形制完全相同的铜钱。这种钱流传极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畴,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难以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4、生坑品和熟坑品
生坑品也有伪品,那时后代人伪造前代的古钱,我们鉴别生坑钱的真伪主要是观察钱币的文字、锈色。因为钱币上的字多为著名书法家所写,而伪造者学写的字有其形而无其神,有时文字与钱币形制也不同,虽然铜锈是真的,钱币也是假的。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生锈。入土后的钱币经过几十百把年甚至上千年,钱币的表面便起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锈,这种铜锈是不会脱落的。一些伪品的锈是经过特殊处理过装饰而成的,虽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后,锈就会脱落。
5、通宝、元宝和重宝
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专家总结了历代钱币中钱文称为通宝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宁、元丰、元佑、元符、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元宝”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肃宗时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顺天元宝是由得壹元宝改制的。这两种钱可以说是一种占领货币。大历年间曾铸有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当时钱价很低,铜价却很高。因此官铸也不精良。以后还有天福元宝、淳化元宝、圣宋元宝、宣和元宝、靖康元宝等。
“重宝”也是铜币的一种名称,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乾元年铸的“乾元重宝”。乾元钱法定有两种:一种是乾元重宝当十钱;另一种是当五十的乾元重宝,这种钱的背面的外廓是双圈,所以称为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流传下来的很多,特别是小平钱,仅次于开元钱。朝鮮曾铸造乾元重宝,背面有“东国"二字,这是朝鲜最早的钱币。乾元钱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飞鸟或云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以后有南汉“钱亭重宝",北宋“庆历重宝”,“崇宁重宝”,清“咸丰重宝"、光绪重宝”等等。
6、记号钱、蚁鼻钱与鬼脸钱
记号钱,就是面、背部有特殊记号的钱币。比如钱面钱背有星纹、月纹等等。象乾元重宝,有瑞雀纹的价值990元。宋成淳元宝,有小平和折二两种,背文从元字到八字,这表示铸币的年代,八年的咸淳钱是宋最后一次铸币,九年、十年大概都没有铸币,以后的前幼帝、端宗和后幼帝也没有铸币。
朱元璋早期铸造多种大中通宝钱,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五、当十,并在各省分设宝泉局鼓铸,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凡发现当三以上的大钱背文有北平、鄂、京、桂等字样的古币,就要留神鉴别,真币每枚价值千元以上,皆属珍品。
世俗所称的蚁鼻钱,是铜贝的高级形态。钱币学家认为蚁鼻钱是楚国的货币,因为大多出土于南方,而且文字是阴文,和中原的货币不同。蚁鼻钱的形状是正面凸起,背面平。按照钱上的文字可以分为许多种。最普通的是所谓鬼脸钱,因为钱身为椭圆形,而且上面有的阴文,看起来的确象人的脸。其次是各六朱,因为上面的文字好像是各六朱三字的连写,同时又象一只蚂蚁,加上鬼脸上的高鼻子,于是就有了蚁鼻钱这个名称。这两种钱最多见。
其余几种蚁鼻钱,即铜贝铭文作“全”字者,均很少见。解放后在湖北、湖南、安微、江苏、鲁南都不断发现蚁鼻钱。普通鼻钱传世较多,几乎没有伪品,但出土少的“全”字币,就应留神有否做伪痕迹。
7、“小平”、“折”
小平:对古代方孔钱形体大小的一种称谓。以宋代钱币为标准。中国古钱币自宋代以后,形制趋于复杂。钱币学家为了区別钱之大小,将宋钱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一般直径2.4cm左右,重3-4g左右。其它各代方孔钱皆以宋钱形制比附。宋钱形制由于铸时长、铸地广、同一形制,亦参差不齐,不可拘泥于上述径度、重量。
折:对金属铸币价值的合算,分注明与不注明两种。不注明所折之数,则凭感观或约定。
8、“孔方兄”的由来
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时弊,拟钱为长兄,字曰“孔方”,人见皆爱之如亲兄。这是鲁褒对当时贪官、士大夫、清淡家“耻言钱”的一种戏虐和讽刺。后世遂以“孔方兄”为钱之代称。省称“孔方”、“孔兄”。
9、古钱学
10、历代银质货币
中国银质货币,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形状有不同的称呼。隋唐以前称饼、笏、铤(扁平形)或挺(棒形)。宋改称银锭,元朝称元宝。明清银锭形状改为马蹄形。清朝末年,由于外国银元的流入,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于是清延顺时应势,自铸银元。根据其图案不同,各有不同称谓如“光洋”、“花边”、“龙洋"、大头、"小头、“船版”等等。晚清及民国还曾铸造了许多种类的银质纪念币,有的是吹牛拍马之辈为讨好上司而制作,有的是地方军阀自制,有的是为纪念寿诞及重大事件而设,这些银币大多数量较小,图案精美独特,制作精良。而今已成为国内外藏家竭精尽财追寻的目标。
11、中国铜元
中国机制在铜元始铸于广东,自光绪十四年四月ニ十六日开炉铸造,到民国三十八年贵州字半分铜元,历时半个世纪之久。它的出现不但结束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方孔圆钱的历史,同时与国外货币制接轨,使中国的货币经济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中国铜元经历了清王朝的衰落,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外邦侵略,人民中国的诞生和将氏王朝的履灭。这些,在中国铜元上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可以说,中国铜元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辛酸的一页。
12、中国纸币
纸币是用纸印制的兑换币,它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代替足值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它是在货币充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公元11世纪,中国四川地区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一一北宋的“交子。之后,纸币便在中国各朝代沿下来。南宋发行的有“会子”、“关子”,金代发行的有“交钞”、“宝石券”,元代发行的有“元宝交钞”、“通行宝钞”明代发行的有“大明宝钞”,清代发行的有“大清宝钞”等,到民国以后,纸币已成为流通主币。明代的“大昨宝钞”为世界几今最大幅面纸币。即币面为209毫米X320毫米。
最早的西方纸币是受中国纸币影响。1661年由瑞典发行,法国在1720年,美国在1797年,法国在1806年才相继发行自己国家的纸币,中国纸币与西方最早的相比早了900年。
13、中国异型钱
中国古钱在制造、流通及退出领域之后,由于长期使用赠生了形形色色的异形钱。有些是有意加工形成的,有的是使用,流通,制造过程中产生。由于形制独特,多具有内涵外延,而形成为藏泉家把玩心爱之物。如“削边钱”。据考证,多为民间磨制,经作利器,特多还是武林,黑道的杀人暗器。有的成为小偷割衣破袋之工具。“剪边钱”多为民间盗取铜料,以劣充优的奸商之计。“额论钱”除特殊形制之外,许多是在流通中产生。“饼钱”、“钱饼”多为筹码。“穿眼钱”则为曾作民间游戏用途或作钮名之实用。“钱树”、“钱剑”
多为厌胜之品。“龟背钱”、“齿边钱”曾作垫片、齿轮、门扣之实用。“砸字钱”有许多曾作为地下组织的信物,有些则是一些无事之徒,闲时之作。
这些异形钱,除了作为货币实用之外,还具有本身材质,形质实用的外涵,因而也是中华货币文明的组成部分。考证其用途,对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讲中国古钱币断代
1、先秦
把铜用来作为货币,也许是从仿铸贝开始的。铜贝也有几种:有些凸起的更象真贝,锯齿纹成曲线;有些则比较扁平,锯齿纹成直线。
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工具日益显得重要。于是大家在交换时将刀、产、纹轮等作为货币一样使用。一个地方对一种生产工具用得多的话,这种生产工具就变成了这一地区的货币。从农业工具演化而来的货币,到了战国时就形成了三大体系:布币、刀币和环钱。
(1)布币:
古代有一种农具叫做鏄,布币的形状就很象鏄,由于“鏄"、“布"同音,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很象鏄的钱币叫做布币了。布币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重要的阶段。首先可以纳柄,所以称为空首布;第二个阶段,布首已不空,而变成平实,所以又叫平首布。
空首布也有很多种类,最早的空首布特别粗大,简直就象农具铲。这大概是由正式农具演变成货币的过渡形态,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布币。还有一种空首尖足布也是大型的,而布的两面大都没有文字。普通的空首布就要小型些,布上也有了文字,如:济釿、邢釿、东安、同是、武安等等,大概是地名,此外也有四个字的。这种小型布又可以分为平肩和斜肩,它的底部成一种弧形。布上的文字有一字的,也有多字的。
到了战国时期,布币的形制发生很大的变化:由空首变为平首、由大变小。这时的布币大致可分为四类: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杂形布;尖足布上都有文字,以两个字为最多,常常都是地名,如:甘丹、武安、晋阳等。尖足布一般在北方的赵国与魏国流通;方足布是最通行的一种布,形状比尖足布小,铜质比尖足布坚韧,普通的方足布布首有一道纹;圆足币的种类和数量都少些,它的特点是圆肩圆足圆裤裆,铸造的地方有晋阳、大阴等。一般圆足布首是没有竖纹的,而晋阳、离石、大阴铸的圆足布有两道竖纹。圆足布以焛字布为最多。又因在布首和两足上各开一个圆孔,所以又叫三孔布。它的背面也有特点,普通圆足布背面多有数目字,而三孔布的背面则有记重或记值的文字;杂形布中最要注意的是爱字布和釿字布;爱字布是布币中文字最多的;釿字布一般分为三个等级,即半釿、一釿、二釿,都冠以地名,如安邑半釿、安邑一釿、晋阳一釿、晋阳二釿等等。
(2)刀币:
刀币是由日常或军事用途的刀演化而来的。刀币根据形状主要分为两类:即齐国的大刀和燕国的小刀货币。
齐刀制作都比较精整,一般分为六种,这六种是按照刀面的文字划定的:一种是六字刀,译作“齐造邦长法化”,简称建邦刀或造邦刀。这种刀有光背的,也有背文的,背文多为一个字,如化、日、上、工、六等字。因为这种刀在齐刀中是稀少的,所以价格也昂贵;二是四字刀,面文有四个字。它的制作有点象六字刀,文字较秀丽;三是三字刀,这种刀制作较粗,它在形制方面有一点和六字刀相象的,这就是刀缘不中断,其他齐刀的刀缘都在刀柄处中断。因而有人将价低的三字刀改刻为珍贵的六字刀,这是值得注意的。另外还有墨刀、安阳刀、郯邦刀这几种。因为六字刀是最先铸的,所以也是齐刀中最重要的。
小刀类又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圆首刀等。针首刀的特点是刀首特别尖,象针尖一样。这种刀多数没有文字,少数有文字的也是笔划简单,多象形字;尖首刀都较长大,制作精整,多数有文字,如:行、化、吉、工、大、等。明刀是刀币中数量最多的。其特点是刀面上的一个字千变万化,背文有一个或多个字。明刀的表制可分为刀身方折和刀身圆折。
(3)环钱:
环钱在战国时期的币制中属于一个小体系。它的特点就是呈圆形,中间有一孔。环钱是从纺轮演化而来的,纺轮和刀铲一样是古代人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早期的环钱在形制上与纺轮无二,如共字钱和垣字钱。后期的环钱中孔较大,它的直径大约与一边的宽度相等。如长垣一釿、半环、西周、东周等。
2、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战国货币的流行,规定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从此方孔圆钱在中国保留了两千多年。这种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便于携带穿挂。秦半两和以前的铸币一样,是用泥范铸的,一范只铸造一镒,所以铸出的钱各不相同,轻重也相差较大。
半两钱沿用于秦汉,其特征是:先秦半两,文字微带隐起,笔划有方折、圆折,重4克左右;秦半两,重8克(秦制半两=8克),这种重8克的半两钱极大多数铸于秦始皇时代;汉半两,汉初由于私铸之风甚盛,半两钱越铸越小,有的小到直径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
汉文帝时半两钱重4铣(汉制1斤=16两,1两=24铣,半两=12铢),又称4铢钱,有的带有地名,如临苗四朱,宜阳四朱、东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等。其特点是字面平整,不带隐起,笔划方折,是西汉第一种货币。其版别有五种:常见类,钱身上无特殊标记,两字的中竖和上横不连,称有颈半两;有郭类,较多的有外郭,内外郭都有的较少,传形类,半两字形左右倒置;标识类,钱面背有各种划痕、星或凸起,佩钱类,穿孔呈菱形,为随佩挂之钱。存世半两钱一般伪钱极少。因错范戏制出现少数“半半”、“两两”钱。后人或有伪铸,应注意鉴别。
汉武帝时停铸半两,改铸三铢钱。三铢钱重8铢,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三铢钱刚铸一年,武帝又令停铸三铢,改铸五铢,钱背增加了轮廓,重5铢。因郡国共铢株,又称郡国钱。又过三年,制赤厌钱(厌指边缘),轮廓上带赤色,以一当五,但币值不足。
到东汉和帝(89-105年),五铣质量逐渐下降,重则只有2~3克。东汉未灵帝时有了四出五铢,即方、孔的四角突出,碰到了钱的外轮。(四出五株钱形常见于西南地区的铜鼓纹节,亦成为反映铜鼓时代的标志之一。历代收藏家喜收当时误铸、戏制的传形五铢(五铢两字倒排)叠字五铢(五五、铢铢),舍背五株(两面有字,或两面无字)。另有作为压胜钱的吉语、图案、人名五铣。
五株钱是我国古代很有影响的一种货币,存世较多。与后代方孔圆钱比较,五铢钱方孔较大,字体较大,外轮较狭,文字较峻深。存世的五铢钱一般均为真品,有些作伪者往往用真钱改刻或用废品翻砂,铸造“五五”、“铢铢”钱,以谋取暴利,应注意察别其真伪。
3、王莽时期
西汉未年,各种社会矛盾、阶级矛盾都激化了,西汉皇帝完全陷在绝望的困境中。这时侯,上层豪强地主的代表王莽,取汉帝而代之,做上了皇帝。
王莽在货币问题上实际是托古改制,大的币制变动有四次,铸市就有六种二十八品,这就是宝货制。这在世界币制史上是一种破天荒的制度,致使货币制度混乱。这种空前绝后的币制,仍是以铜币为主,而且是以最低单位小泉为主币,其余多是虚币性质。
这一时期币制混乱,币种繁多,式样奇特,铸工精美,历来为收藏家所珍贵。存世多者为货泉、大泉五十、小泉值一、货布、大布黄千五种。前三种圆形方孔,形制多样;后二种为布币,铲形,形制亦多。其他货币存世很少,有布泉、小布一百、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等,后人伪铸者多,以致伪币超过了真币。其中比较珍贵的一种是“一刀平二千”,又称金错刀,状如钥匙,上面如方孔圆钱,下部伸出如刀状,一刀两字用黄金错成,系挫磨修刻后再填入金丝。伪品一刀两字常凸出,填入的为铜质,是和刀身同时铸成,或用金粉描成。
王莽的宝货制最后完全失败了。老百姓对于这种光怪陆离的制度,流通时必定头昏眼花,布币十种一级只相差一株重,很难辨别,到于龟贝之类的货币就必须随时测量。引起诸多麻烦,所以民间拒用宝货制,只用大小泉。于是王莽废龟贝布属,复行大小钱。第四次改制,废大小泉,改用货布、货泉两种。大钱五十行久,令民独行大钱,与新货泉俱枚直一,并行近六年。
对王莽时的珍稀币,应特别注意其作伪的可能。货泉是存世最多的王莽钱,小者不到之克,大者达数十克。前一种为私铸,后一种为王莽末年货币,有铜质、铁质、合铁质、无面文等特殊品种。
4、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代由于战祸不断,铜材奇缺,钱币面额变大。早在东汉末军阀混战时,董卓就把秦始皇时铸成的国宝12金(铜)人溶化,铸鹅眼小钱,引起通货膨胀和民间仿制。后字,称平当五株,后人改铸以平当两字者皆为伪品。
5、隋唐时期
隋统一全国后,铸行五铢钱,叫做“开皇五铢”或“置样五铢”,并禁止以前的各种钱流通。隋五铢制作精整,背肉好,都有周廓,面无好廓,“五”字交叉,两笔稍曲,孔右有一竖纹。
唐朝是我国历史又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唐钱的形状,没有什么更改,但是名称却有很大的变革。唐高祖废五铢钱,于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钱。从此以后钱币就再不以重量命名了。除开元钱外,又铸年号钱,钱文也大多用隶书。这说明唐代钱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开元通宝,每十文重一两,文字端庄,隶书为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宣告了一两十钱的起源以及以“通宝”形成货币的开始,铢两货币的结束。
6、五代十国
这是一个钱币种类极多极乱的年代。史书上多无记载,只有凭历代古钱币学家的钻研使我们知道当时钱制的一个比较全面的轮廓。
五代时后梁开平年间铸开平通宝大钱和开平元宝,遗留极少。后唐有天成元宝,也是很罕见。后晋的天福元宝,后汉汉元通宝,后周周元通宝,传世数量较多。天福钱铜质薄小,字文昏昧。当时允许民间私铸,所以遗留下来的多是私钱。汉元钱则比较精美。
十国中除了吴越等四国外,其余都曾铸钱。楚曾铸天策府宝铜铁大钱,又有乾封泉室大铜铢钱。南汉铸有乾享重宝的铜钱和铅钱,还有乾亨通宝铜钱。通宝钱遗留不多。铅钱有两种,一种光背,薄而大,为广州所铸。另一种背有“巨”字,为广西巨州所铸,稍小且厚。前蜀王建曾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和光天元宝,王衍铸乾德、咸康,均为元宝。后蜀铸广政通宝铜钱和铁钱。十国中以南唐钱种类最多。数量较多的有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和大唐通宝三种。
北方刘仁恭父子,盘距幽州,称燕。铸有永安钱、铁五铢、铁货布,铢歧天元宝。永安钱有几种: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和永安一千,铜铁都有。铁五铢是用隋五铢范,铁货布用莽范,但背上加铸有“三百”两个字;铢歧天元宝用史思明的钱为范,背面有“百”字和“千”字两种。永安一千大铜钱少见,因而常有伪品出现。
五代十国钱币也可看出两个特色:一是大额钱币的盛行。唐朝除在乾元年间这样短期内发行过大额钱币外,一直都使用的是小平钱。而五代十国的钱币多为当十当百当千;二是这个时期铸币多是低级金属,以前用铁钱极小,而这时铁钱流通量大。这个时期铸币质量不高,只有后周的“周元通宝”精美异常,与唐开元钱相似,以前认为周元钱是毁佛象而铸,可以祛病镇邪,后代仿制极多,如见周元通宝背有龙凤、佛像、公鸡等图案后,皆为后人仿制。
7、两宋时期
两宋的钱币制度,仍是以钱为主。但这时白银已大大地重要起来,纸币的产生和推行是该朝币制最大的特点。
两宋的钱币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的。它不仅是币材多样,而且流通受地方性限制,钱币面额又多,钱名称也多。宋代最流行年号钱,两宋的铁钱是长期的币制,四川一带就是专用铁钱的。北宋九个皇帝就改了三十五次年号,铸了二十六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宋元、圣宋、皇宋);南宋七帝,改二十次年号,铸了十八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大宋、宋圣、皇宋)。
在北宋,大约开封府、荆湖南路、京西路、江北路、淮南路、两浙路、福建路、江南东西两路等十三路用铜钱;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等四路专用铁钱;陕府路和河东路则铜铁钱都用。在南宋,铜钱限于东南,四川用铁钱。但实际上那时各地用纸币的很多,因为金属货币根本不够。这就在货币经济方面造成了割据局面。宋钱币一般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大小五种,南宋又往往有当百钱,又有临安铜钱牌。南宋的宝文很杂,嘉定铁钱宝文最杂,在中国钱币宝文中是最多的,至于钱文书法,就有多种多样,有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楷书及宋体,大观、崇宁钱就是宋徽宗的御笔瘦金体。铸造精良的瘦金体宋币,常常使伪品立即暴露。宋钱的版别也特别多,比如宣和、政和共有数百种版别。背文把纪地、纪年、纪值都区分开了,普通宋钱,无人伪造。但象靖康通宝之类价值千元以上的古市就有伪造的了。
宋朝的钱制,南北宋大不相同。北宋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小平钱为主,南宋则以折二钱为主。宋太祖在建隆元年铸宋元通宝。这是赵宋第一种钱,这不是年号钱。宋太祖在位没有铸过年号钱。乾德钱是十国钱,不是宋太祖乾德年间所铸。太宗铸太平通宝。这是宋朝第一种年号钱,背面有星月,牌别比宋元钱少。淳化五年铸淳化元宝。宋元钱和太平钱都用的是隶书,到了淳化时发生了变化,正式确立了宋朝多种书体的钱制。淳化钱也有真、行、草三种书体。淳化钱也有铁钱,但留传后世的极少。至道年间铸至道元宝、也分真、行、草三种书体。咸平年间铸咸平元宝。此外还有景德元宝、天禧通宝,这几种钱都只有真书,不成对钱。仁宗时铸天圣元宝、明道元宝、皇宋通宝等都有对钱,康定元宝只有铁钱,没有铜钱。庆历年间只有大钱,没有子钱。大钱分铜铁两种,都是当十钱。钱文为庆历重宝,铜钱是旋读,铁钱则有旋读、直读两种。至和年间铸有至和元宝小平钱和至和重宝的折二、折三钱所致。折三钱中背面有貌和坊字的,这是宋钱中纪地最早的钱。
8、辽、夏、金、元
自唐末起,西北各民族崛起,对中原施以巨大的军事压力,这些民族就是契丹、西夏、女真和蒙古等。由于他们的军事政治力量,在中原取得一部分或全部的统治权,所以对一这个时期的币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辽: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建国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渐渐进入货币经济阶段。辽所铸年号钱中,最早的是太祖时的天赞通宝,隶书;太宗时有天显通宝;穆宗有应历通宝,以后还有保宁、统和通宝。这些钱留传极少。比较多见的是兴宗的重熙通宝,道宗的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和元宝,还有大安元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辽代铸币有总的特点,即正面的四字均作环读,第一字在上,第二字在右,第三字在下,第四字在左,铜色较红,而字体古拙。辽代前后近二百年所铸货币,均保持了这一形制风格。辽代早期的货币留世极少,天禄通宝存世仅20枚,天显、应历、保宁、统和等币存世亦很少,民间流传者一般均为伪币,重熙、清宁、咸雍、大康、大安等币稍多。辽钱极少大钱。
金:币制方面主要是受宋的影响。它的货币可以分为三种:铜钱、白银、纸币。
铜钱方面,最初是用辽宋的旧钱,海陵王时自铸正隆通宝,仿宋的小平钱。世宗铸大定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背面间有申字和西字。金人虽有文字,但他们的钱文,都用汉字。铸钱工艺水平极高,正隆通宝已很精整了,大定通宝更胜一筹,金代钱币很珍贵,价钱常至千元,有的更是无价宝。
西夏:其铸币有铜铁两类。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系,西夏文钱五个年号五品;汉文钱六个年号十一品。总九个年号十六品,都是西夏钱币的正用品。福圣、大安、贞观、乾佑、天庆为西夏文;元德、元盛、乾佑、天庆、皇建、光宝为汉文。西夏铸钱早期为西夏文。
西夏汉化较深,货币文化远远的超过辽钱。天盛元宝是西夏钱中普通的,价值数元人民币。光定、皇建几十元一枚,乾佑等每枚价值8000元。
元朝:元代的币制,以使用纸币为主,并禁止金银流通。自元朝起,中国改用白银为价值尺度。
元钱中还有值得重视的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铸的钱。第一是张士诚的天佑钱。天佑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小平钱背上有一个一字为当一的意思;正面为楷书,背面是篆书,有至正钱的风格。第二是韩林儿的龙凤钱,龙凤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价格昂贵。第三是徐寿辉的天启通宝、天定通宝,两种钱都有小平折二折三,价格昂贵。第四是陈友谅的大义钱。此外还有一种龙凤钱,背上有“永”字,下面有很大的新月,这是明代的钱。
9、明代
明朝初年,曾仿照蒙古人的办法,使用钞票,而不是铜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但是不久就改为银钞两用都可,以纸币为主,钱币为铺。
明朝钱比元代的钱多,但又比不上其它各朝代。朱元璋在称吴国公的时候,就设立宝源局,铸造大中通宝,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在江西设置宝泉局,铸造五种大中通宝钱,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并在各省分设宝泉局铸造。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洛、京、浙、福、鄂、广、桂等,每局有五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折二以上还有数目字,如广西铸的折二钱称桂二,福建铸的折三钱则叫做三福。朱元璋早期的这类大钱,如今价值上千元。
朱元璋正式继统后,于洪武八年定洪武钱制,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等钱。洪武通宝除南京宝源局外,各省都设宝泉局来铸造。小平钱在背面穿孔右边有“一钱”两字,这是纪重。折二为二钱、折三为三钱、折五为五钱,当十为一两,这当十钱的背面,除有“一两”二个字外,穿上面还有一个“十”字,读起来就是十一两。这是脱胎于元代的至正钱。这种纪重的钱为京师铸的,其它各省铸币,只铸局名和纪值。
大中洪武小钱,也有日本铸的。洪武钱用铜铸,以后减重铸造,洪武末年不铸大钱。洪武九年各省停止铸币,十年又恢复宝泉局。二十六年又停止各省的鼓铸。二十六年因宝钞跌价,禁用铜钱。洪武钱虽然常常停铸,但小钱种类颇多,版别也多。
永乐年间铸永乐通宝。永乐钱只有小平钱,没有折二以上的大钱。而且不论是京师还是各省所铸,都是光背;钱的制作精整划一,版别少。宣德年间也只铸小钱,数量和版别都比较多,但精整不如永乐钱。宣德以后由于宝钞的跌值和私铸的盛行,民间使用白银流通,官钱反而流通不畅,所以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都没有铸钱。弘治年间才恢复铸币,铸造弘治通宝。铸钱的地区除了南京、北京、山东外,还有湖广、福建、贵州共十三省,弘治钱都是小钱,版别多。弘治以后,明钱都是黄铜钱。嘉靖年间铸嘉靖通宝,种类颇多,也仿过洪武钱铸大钱,有折二、当三、当五、当十共四种,背面有纪重的文字。隆庆年间的隆庆通宝只有小平钱,万历通宝有折二钱,背面纪局名的,计有工字、天字、正字、公字等。有些万历钱的背文有户、工、正、天、河、鹤等。
天启年间铸天启通宝。从此明朝的钱制就复杂起来了。单是币背面的文字,也有很多种了,有纪局名、地名的户、工、高、浙、福、云、密、镇、府、院、新;纪重的有一钱、一钱一分、一钱二分等。天启钱有折二钱,但铸得不多。当十钱种类却很多,大小、轻重不一,崇祯钱有一百多种,文字、制作、大小、轻重、厚薄,千变万化。崇帧钱有大钱折二、当五、当十钱。这三种钱不是同时铸的,折二钱有背面有二字或穿上一星点,也有只有星点没有文字的。当五钱则有户五、工五、监五三种。当十钱是光背,存留很少。
明末诸王都曾铸钱。明末弘光年间铸弘光通宝,分小平和折二两种。小平又分光背和背有凤字的两种。隆武年间铸隆武通宝,也有小平和折二两种。小钱除了光背的外,还有户和工字的。永历年铸永历通宝,永历钱种类多,钱文书法有篆、楷和行书。
明代流通的钱中,只有少数是本朝所铸,大部分是唐宋钱,尤以宋钱为多,明朝铸钱已有粗细的分工了,有匠头管钱币的轻重成色,下面有翻砂匠、滚挫匠、磨洗匠、刷灰匠等。然而明钱的制作并不比前代的精美。明代有许多地方不用铜钱,比如云南就实行实物货币。
明初实行的禁止金银流通,甚至禁开银矿的作法,并没有使白银失去货币的地位,英宗时已将白银定为正式货币,以大小银锭元宝来流通。
总之明代钱币有几个总的特点:第一,由于一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只铸一种年号钱;第二,早期钱币狭轮,字迹细秀,后期钱币宽轮,笔划变粗成仿宋体:第三,钱币都称“通宝”,不再称“重宝”、“元宝”等,读法一律对读,不再旋读:第四,从明中期后钱币开始用黄铜铸造,“黄铜币较多,又光泽而少锈”。这些特点,基本上为清代所继承。
10、清代
清代币制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但白银的地位更加重要。清代的铜钱在最初的二百多年中,都是承袭两千多年来的方孔圆钱,用范模铸币。到了清末,才采取了机器铸币,铸造新式铜钱和铜元。
满洲人在入关以前就开始铸币了。努尔哈赤天命元年铸天命汉钱,满文,四字,没有加圈点;天命通宝是铸的汉文。太宗天聪元年铸天聪汗之钱,背面穿左有满文十字,穿右有满文一两字样。顺治元年铸顺治通宝。顺治钱有五种:光背、背面有一个汉字、一厘钱、背面有两个满字、满汉文钱。康熙年间铸康熙通宝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后铸造小钱。雍正以后,制钱都仿顺治钱五式,除正面的年号外,背面都是两个满文字。宝福局所铸的钱,局名有时也用汉字,乾隆年间铸乾隆通宝,乾隆通宝红钱中,还有库车地名的,分普通和当十两种,当十的背面穿孔的上下有“当十”两个汉字。
乾隆钱的成色先后不同,各地也不同。乾隆五年以前,铸钱不加锡,称为黄钱;加锡后叫做青钱。嘉庆道光钱名有十九种,计泉、源、直、晋、苏、昌、福、浙、武、南、陕、川、广、桂、云等,钱背为宝东,满文即用康熙钱的东字。咸丰时铸局大增,咸丰钱也特别多,特别复杂。在计值方面,咸丰钱可以分为十五级,从一文到当千,钱上有铸局名称,所以各局所铸,文字不同,而且福建所铸,除了计值上,还有计重若干的文字。凡是背部文字多的清代钱都要注意收集,说不定就是珍品。同治年间的当十钱较多,小制钱在咸丰年间就已停止铸造,而当十以上的大钱,因民间不用而停铸。光绪年间铸造当十钱光绪重宝,光绪通宝小制钱,现在所见小钱较多。
宣统年正式用旧法铸钱的,大概有宝泉局,另外有宝广和宝福两种机器钱,以及一种有圆孔的大清钱币。光绪时广东的机器铸币最为通行。广东铸的机器钱,有制钱、当五、当十,当五、当十是样钱。制钱中又有大小两种,大制钱又有两种、一种背面穿左为一满文“广”字,穿右为一汉文“广”字,穿上横写“库平”二字,穿下有“一钱”两个字。另一种是顺治第五式,即背面有满文“宝广”二字。
光绪二十六年,广东开始铸造铜元,正面为“光绪元宝”四个字,中间没有方孔而有“宝广”两个满字,下面靠近外部有“广东省造,每百枚换一圆”字样,背面是蟠龙花纹,下面近处廓有英文字样。后改每百枚换一圆的字样为“每元十制钱十文”。
太平天国政权铸多种铜钱,其面文“太平天国”,背“圣宝”,分宋体、楷书、隐起纹三类,其“国”字写成国。其“宝”字写成简化的宝字为仅见之品,故伪品较多。太平天国政权所铸钱币种类颇多,总的特点是铜质不纯,表面粗糙,砂性很重。这是由于当时农民政权处于流动作战状态,对冶铜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钱文的宋体铸工精良,文字端正。
清代后期广西的大成政权铸有平靖胜宝,其钱文亦属隐起文体。小刀会在上海起义后也铸太平通宝钱,背有日月,象征明字,也有背面穿上有“明”字的。清代农民政权的大钱、花钱等特殊品种的货币,伪铸者亦多,需结合大批真币,认真观察;才能识别。
第三讲中国古钱币的收藏与鉴定
1、古钱币价值的判定
中国古钱币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一般初涉古钱集藏领域的集币爱好者,大多以为古钱越古越好,越古价值越高,其实这已陷入了古钱收藏的误区。
年代久远的古钱的确较为珍贵。然而,并不是所有年代越古老的古钱币都是越值钱的,年代较近的古钱里也不乏价格十分昂贵的。距今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燕国货币“明刀”,年代可谓久远,然而市场价仅60~70元一枚,且品相上乘。2000年前的汉“五铢”、1000多年前的唐“开元通宝”及北宋“宣和通宝”,其价格之低,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钱币市场里几角钱即可买上一枚。但同样年代的古钱,有些售价之高却同样令人匪夷所思。战国时的“三孔布币”,售价高达60000余元一枚,且有价无货。西汉末年王莽所铸的“壮泉四十”,也绝不会低于25000元一枚出手。即使仅100多年前问世的清代钱币,不少品种也高达上万元,如“祺祥重宝(1861年铸)”、太平天国起义时所铸“天国通宝”等等。
古钱币价值何以会有如此天壤之别呢?
主要原因还在于古钱币存世量的多寡。历史上有些朝代比较强盛,数十年甚至几百年发行单一品种的钱币,故这类古钱的数量就十分巨大;有些短命王朝刚试铸了一些样币即被改朝换代,这类古钱的数量自然就很少。“物以稀为贵”这条原则尤其适用于古钱收藏。战国时“明刀”虽仅流行于燕国一地,但由于铸量可观,至今仍时有出土,且动辄即成百上千枚。“五铢钱”从汉朝中期一直延续至隋朝末年,在长达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年复一年的重复铸造,留传下来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北宋历经150多年,文化发达,商业繁荣,铸钱之多,空前绝后,一幅《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的繁荣景象。宋神宗时,每年铸钱多达500万贯以上,至今北宋通宝钱仍遍布于大江难北,连域外也时闻出土,北宋钱数量之多由此可知。
由此可见,古钱币价格之高低,主要取决于它的存世量,与年代是否久远没有必然的联系,古钱币售价之所以悬殊,根本道理也在于此。
2、鉴定古钱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一,要掌握每一时代钱币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古钱都反映有铸造钱币的时代特征,每类古钱还有它的个别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就可以了解它们是什么时代的钱币,什么种类的钱币,并根据这些特征区别真钱和伪钱。古钱的特征包括钱文和形制两方面,钱文是铸在古饯上的字体,形制指古钱的造型结构、铸造工艺和币材成分。了解每个时代、每种货币的这些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是识别每一时代、每一种古币的真伪及其价值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发现一枚与其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差得很大的货币,应特别注意其作伪的确能性,再用其他方法鉴定、就可确定其真伪。
第二。用科学方法辨别伪钱的伪锈、伪色。对古钱币鉴定中分辨铜锈、铜色的真假是相当重要的方法,因为单从文字形制很难绝对断定真伪,而鉴定锈色方法简便、正确可靠。
第三,熟悉伪钱的基本特征。鉴别伪钱既要了解每个时代真钱的基本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也要了解伪钱的基本特征。改刻的伪币币面不平,拼合的伪币正反面币色不一,凿去的文字四周总有痕迹可寻,用翻砂法制造的钱币光泽度差而且比真钱略为小和薄等等。了解伪币的基本情况和伪造法,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伪币作伪之处。
第四,掌握与古钱鉴定有关的知识。应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广博的历史知识、古钱的铸造常识和栽谱卧录,古文字学以及历代典章制度知识。对鉴定古钱都是十分必要的。
3、出谱钱的收藏
出谱钱,顾名思义是指钱币图谱上没有收录的钱币,它包括古钱、银锭、银元、铜元、纸币等不同质地的历史货币,主要表现在大小、轻重、形状、文字、图案、面值、质地、纪年等方面与已见著录的钱币存在明显差异。
我国历史钱币浩如烟海,任何一部钱币图谱不可能收录齐全,都需要一个不断补充和逐步完善的过程,特别是人们对出谱钱的正确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如金代至宁元宝,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发现的时候,一些钱币学家因疑其伪造,未将此钱列入《古钱汇》,至民国十三、四年间此钱又出现时,根据其文字与制作,方始断定它为真品,后被《历代古钱图说》收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钱币收藏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钱币收藏爱好者遍及全国城乡,流散民间的珍稀历史钱币不断被发现,特别是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不少历史钱币重见天日,其间不乏出谱新品,从《中国钱币》和各省钱币杂志报道的如西夏大安通宝、篆书光定元宝、金代承安宝货银铤、南宋关子钞版、曾国藩湘军使用的咸丰钞票等出谱新品来看,就可见一斑,所以说,经常发现一些出谱新品是很正常的。
出谱钱有较高的收藏与研究价值,一般来说,已见著录的钱币,多被前人研究并下结论,后人很难改变前人的观点,而新发现出谱钱则不然,它易引发爱好者的研究兴趣,促使爱好者去发掘新材料,产生新观点。有些钱币,史料有明确记载,但后世一直不见实物发现,现在被发现后,可以证明史料记载是正确的;有些钱币,史料没有记载,现在被发现后可以补充史料记载的遗漏。可以说,出谱钱有佐证和补充历史的作用。另外,出谱钱对投资者来说,有较大的增值保值功能,因为出谱钱新、奇、特、珍,传世稀少,只要被人们认识,有较大的升值空间。但出谱钱是可遇不可求的,特别是珍稀的出谱钱,不要刻意去寻求,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收藏心态,否则,就会给一些制假贩假者以可乘之机。
经常遇到新发现的出谱钱在钱币界有人说真、有人说假、有人怀疑、有人不敢表态。如果说对出谱钱的性质、归属、铸地、年代等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但出谱钱的真伪是不应该存在争议的,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可能介于两者之间。至于有人把真钱鉴定为假钱,把假钱鉴定成真钱,这是钱币鉴定者的钱币知识、鉴定方法和鉴定经验存在较大差异所致,而钱币的真伪是客观存在的。目前,在钱币收藏者、钱币研究者和钱币经营者中,他们对出谱钱有不同注重,一般来说,钱币收藏者注重珍稀奇特,钱币研究者注重学术价值,钱币经营者注重经济价值,他们中间不乏独具慧眼、各有千秋的钱币鉴定高手,特别是集钱币收藏、研究和经营为一体的收藏者,对出谱钱的鉴定有独到之处。但也有少数自恃才高、目中无人,妄枉自大、不懂装懂者,摆出一副专家、权威的架势,到处舞文弄墨、信口开河,实不屑一顾。当然,最可恶还是那些制假贩假、欺骗钱币收藏爱好者的不法泉商。
4、浅谈母钱的鉴别
现在,很多朋友都很喜欢收藏古钱币,但在市场上有很多伪造钱币出现,所以辨别钱币的真伪对于收藏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介绍一下有关母钱的知识。
所谓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根据母钱作为样板的用途,母钱可分为三种,即钱样、雕母钱和铸母钱。钱样是根据钱币的设计,用锡、象牙或红木等材料精心雕制的钱币实物样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审定。从严格意义上讲,钱样还不能算作钱币,因为它只作为送审报批的实物图样,不能流通。钱样是给皇帝审定用,一类钱币的钱样理论上应该只有一枚,所以数量极为稀少,一般在交易市场上几乎不能见到。
雕母是按照朝廷规定的那种规范性的钱的形式,把它雕刻出来,面、背要求很严格。而且请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或者是皇帝本人来写钱文,把它刻成钱模子。雕母做出来以后,经过审定批准以后,就开始翻铸了。翻铸还不能大量地翻铸,翻多了,就变形了,所以翻出来的钱也是有一定限量的。第一次翻出来的钱叫铸母。铸母钱,一般讲的母钱就是铸母,如果是讲雕母,就是有特殊意义的,是手雕的,这和一般的铸母差别很大。
雕母和铸母的区别最明显表现在钱币的文饰内容上,雕母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清晰,绝无粘连模糊,而且笔画比同版本的流通钱要细瘦,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镂刻的痕迹。铸母钱的钱文笔画也非常清晰,纹络较为挺拔深峻,但因为铸母钱是翻铸所成,为了使它的外缘轮廓和内廓穿口光洁,一般会经过冷加工,因此钱面上还会有挫磨的痕迹,并且钱的边缘上还保留有拔模子的斜度。
母钱与行用钱另一个明显的区别是钱币的大小和厚度有区别。由于古时翻铸钱币采用刻模灌铸的方法,因此制造出来的行用钱的体积会比作为刻模样本的母钱稍小。母钱的大小、厚度都超出常品。在钱币的收藏中,首先要留神体积超出常品的大钱,其次要注意分量异于常品的厚重钱。
母钱不像出名的钱币名贵珍品,它往往混迹于常见的行用钱之中,而且过去的集币者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不乏有捡漏的可能。由于母钱的材质都异于常品,所以品相一般较好,但是由于数量稀少,专家提醒鉴别母钱还得从做工、体积上多下功夫,不要简单将品相好的钱币当成母钱。
5、伪造古钱的鉴定
(1)伪造铜锈:其方法简单来说有七种:第一,用漆和颜料拌和后涂在伪币上,7年半载后干硬了,几乎像真锈一样;第二,用松香或胶水拌以颜料,涂在伪钱币,干硬后看上去也和真锈一样,但牢度色泽稍差;第三,用普通铜钱的真锈粘在伪造的铜币上,锈是真的,币是假的;第四把伪币置于土中或潮湿环境中,过两、三年后,伪钱即生出真锈;第五,把伪钱浸人醋酸中,加入硫酸铜,伪币上会长出鲜明结晶状的绿锈;第六,把伪钱浸入硫酸溶液中,较短时期就会生锈;第七、用细铜屑未,与硝酸、预料拌和,涂在伪币上,能长出比较牢固的铜锈。
总之,真锈是长年累月自然长成,锈质入骨,坚硬牢涸,经久不变,人的手指难以刮动。而假锈较粗、疏、松、脆。容易刮动或脱落,有的虽看来坚硬,但经沸水煮或碱水洗刷,亦会全部剥落。明清以来的铜币由于时代近,往往不生锈,就只能根据形制、文字来分辨了。
(2)伪色:也是辨别伪钱的一法。有的古钱无锈,传用日久后。表面上生成一种坚硬的黑褐色或古铜色,称为“传世古”。伪币新铸,当然无传世古,作伪者把伪币经火锻烧或放入盐酸、醋酸中浸泡,取出后再裹入带内不断磨擦,做成伪传世古的。但真的传世古坚牢,难以刮除,钱币流传愈久,色泽愈深,越是坚牢,极薄的一层,用水煮洗刮都很难去掉。假的传世古比较轻浮,色泽不牢,有的是用伪钱放在煤烟上熏黑后,再上蜡打光的。这种伪造的传世古用开水泡煮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
铜币本身的颜色也值得注意。明中叶前一般以青铜铸钱,市色青绿,有的泛红,称为水红铜。明代后期以后用黄铜铸钱,铜色浅黄而带光泽。清代新疆、福建等少数地区的咸丰钱用红铜铸造,铜色紫红。如发现宋代以前浅黄发光的黄铜钱,大概就是伪币了,当然宋代以前有时个别货币由于冶铸技术不精而杂入其他金属较多,有的币面也有呈黄铜颜色,如五代南唐的“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以及“开元通宝”大钱也带有黄铜色泽的,但其成分与铜锌合金的黄铜不同。清代的年号钱型式较统一,伪币极少,均用黄铜铸造,但个别特殊货币也有比较珍贵的,如发现清代年号钱用青铜铸造,呈暗褐青绿色,则亦可以认为大致是伪币了。
(3)伪声:真的古币传世已久,冶铸时的火气已消失,敲击时声音无转音,而新铸出的钱虽然伪用了古代的年号,但敲击时必有转音。
伪声的方法有嵌补法,打制拼合法等方法制造的伪币,由于伪币不是整块金属,而是拼合而成的,有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金属拼合而成的,币内有损伤。所以只要将其轻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属敲击,会发出破壳声,没有清脆响亮的金属声。汉代五株钱以及宋代一些文字峻深、外轮较狭的名贵货币,用这种方法造伪较多,故仔细观察外形后,可用辨声法来鉴定。
(4)伪味:真的古币传世已久,仔细嗅之,没有任何火气。长期埋于土中的古币,刚出土时常带绿色的锈蚀,仔缎嗅之,有一股泥土香味。而伪造的货币由于冶铸未久、币上常留有冶铸时的火气,如果有伪锈的伪币,嗅之没有泥土香昧。伪锈或用胶水,或用松香拌和颜料涂上,或用胶漆漆上。侧仔细嗅之,锈上有一股特殊的松香味、胶水味、油漆味。如用水煮后再嗅,则这些特殊气味更明显。用硫酸、醋酸等浸泡后长出的伪锈,除疏松粗、易脱落外,也没有泥土香味,却常留有酸性液体的气味;至于用火锻冷却及烟熏等法造成的传世古,会留有特殊的火气和烟味。仔细辫别,再加辨味,不难判别。
总之,了解历史上铸币钱文的写法、字体、称呼,将真币和伪币多相比较,是容易从文字区别其真伪的。
(6)伪钱的外观特征:先秦时代的刀币和布币,币形虽大,但币身很薄,如翻砂铸造后的伪钱,由于模具会干后收缩,所以币身必然较厚;同时,在浇铸成型时有浇进铜汁的浇口,刀币的浇口在环上,布币的浇口在首端,浇口外常有留在范外的余铜,因此浇口的铜面不平整,呈未经琢磨状态。伪铸者不了解当时的工艺过程,或将浇口磨平。或浇口不在规定位置,应疑其为伪。此外,刀、布币埋入土中已二千余年,经长期腐蚀,必然表面不是十分平整,币的重量也轻,呈久经沧桑侵蚀的形态,如刀、布币币身很厚,平整光亮,即可疑其为伪。秦汉以后的方孔圆饯,中间的孔是供穿绳穿线悬挂携带用的,经过长久使用磨擦,方孔四周,圆钱的轮边,必然磨得非常光滑。如发现方孔和轮的川边出现粗糙未经长期磨滑的情况,即有可能为伪。宋代货币铸工精良,钱文秀丽。如发现宋钱铸工拙劣,钱质粗糙者,即有可能作伪。
总之,经过翻砂、改刻、挖补、打制拼合、伪造锈色后出现的伪币,在观察其形制时,第一看其外形与真币是否有异,是否有未经使用,拙劣呆板,或厚或薄,文字不符时代特征之处。第二看其表面,是否有改凿改刻,拼合带伤,表面有刀凿痕迹,声音破哑之处。第三看其锈色是否粗松不牢,或带有特殊气味之处。要鉴别伪币的外观特征,要全面了解真币的特征。要和真币作长期比较观察。
6、中国古代压胜钱的鉴定
中国历代压胜钱不用于交换,而用于摆设、仪典,作为吉祥如意、镇邪去恶的象征。它与货币没有什么关系,一般不作为货币来收藏。
压胜钱大别有四种。第一是正规的压胜钱,钱面为历代钱币的面文,背面有字文、人物,如王莽的大泉五十,背有龟蛇斗剑、日月星斗、宝盖莲房等形,东汉五铢钱有君宜侯王、长乐未央等字,宋代的宋元通宝,背有降龙形,宣和通宝背有日月葫芦形,清代康熙通宝、乾隆通宝背有龙凤形,乾隆通宝背有福字旁绕星斗形。第二是吉语钱,钱上铸的吉语有天下太平、千秋万岁、福德长春、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福禄寿禧、龟鹤齐寿、驱邪辟恶、百子千孙等,清代宫中节日挂灯用之宫钱,背文有乾隆等皇帝喜用的五世同堂、十全老人,古稀天于、天子万年、龙凤呈祥等文字,这些钱有大有小,制作精巧,实为工艺精品。第三是生肖钱,一面为十二地支,旁铸所属生肖动物,即子为鼠形,丑为牛形,寅为虎形,卯为兔形,辰为龙形,已为蛇形,午为马形,未为羊形,申为猴形,西为鸡形,戍为狗形,亥为猪形,另一面大品钱铸星官与龟鹤或绕花纹,小品钱作星云。第四是仙佛钱,有星官、八仙、诗仙、醉仙、琴仙、王母等形象,一面刻画各仙佛成人形,另一面题诗颂扬,制作精巧。
此外还有马钱,是宋元两代专为打马格用所铸,一面有马形,另一面刻一古名将名或良马名;秘戏钱,一面有“风花雪月”几字,另一面作男女秘戏形等。
压胜钱除悬挂外,主要作为珍贵装饰物被收藏。
7、收藏钱币的几点建议
(1)先知后行:首先要学习钱币知识,充实头脑,购置书籍;其次要善于利用报纸和一切社会传播媒介获取、交流和传递与钱币内容有关的信息、行情,掌握全国各地钱币市场情况;再次,请高手指点,听行家意见,要多结交钱币收藏家做朋友,巧妙借助智者的头脑和经验。
(2)先易后难:钱币收藏不是一日之功,是一个由浅入深、从易向难逐步积累的过程。初集币者可先从最熟悉的钱币-第三套人民币、纪念币开始收集。
(3)先近后远:古钱真假难辨,有时高手也有失手,风险较大。现代钱币特别是纪念币离我们最近,价格较低,容易收全。近年发行的流通纪念币尽管数量比过去多,但由于价格只高于面值几倍,不妨多买多存些,待天长地久,集者如云时,自然体现物以稀为贵的规律。
(5)先普通后金银:国外收藏钱币多以金银币为主,因为金银币更能保值、增值。从国情出发,我国集币应先从普通币开始。金银币价高,多数收藏者难以承受。所以应先从小钱练功,培养兴趣,提高收藏和投资水平。
(6)先特色后全面:集特色,主要以某类,某专题钱币为主,独辟蹊径,集中力量在此范围内尽量收全一些,尽量丰富内涵,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新价值。在此基础上再扩大外延,特色常产生在司空见惯之中。
(7)先本地后外地:增加钱币品种时要以本地买为主,以自己买卖为主,以亲朋好友代购为次,最后才是外地邮购。哪怕本地有时价格高一些,但毕竟是亲眼所见,比较安全。邮购虽然有时价格诱人,但个别信誉难保,或品相不称心,或石沉大海,有苦难言;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其信誉一般较好,可放心邮购。即使发生问题,也好找单位组织解决。初次邮购可少购一点,后逐渐增加。
(8)先下手后总结:买卖钱币时,人们常怀着买嫌贵,不买后悔的两难心理。世间从无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没有总在等你的机遇,有时甚至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每次选择后还要及时总结、消化、吸收、分析、判断,订出计划,切不可心存侥幸,盲目操作。
(9)先选择后操作:在钱币收藏操作前,应先做以下选择:1>选择发行量少的钱币收藏。发行越少,增幅越大、收藏价值越高。2>选择有收藏价值的钱币投资。一般可选纪念钱币、旧钞新票、精致流通新硬币,有特殊意义的钱币和特殊号码的钱币等。另外,收藏钱币时还应弄清币和章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