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是造成物价上涨的一国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和一般物价上涨的本质区别:一般物价上涨是指某个、某些商品因为供求失衡造成物价暂时、局部、可逆的上涨,不会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则是能够造成一国货币贬值的该国国内主要商品的物价持续、普遍、不可逆的上涨。
经济学界对于通货膨胀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通常经济学家认可的概念是: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通俗的讲就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
定义中的物价上涨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也不是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
可见,通货膨胀不是指这种或那种商品及劳务的价格上涨,而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这个加权平均数,就是价格指数。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简单说,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的原因通常有三个:
一、总需求拉动
总需求包括四部分:消费需求,也就是家庭购买消费品;投资需求,即厂商购买投资品;政府购买,即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国外的需求,也就是外国人对本国产品的(净)购买。如果消费需求增加,而消费品的供给量却不会随即增加,就必然发生抢购,有人愿意出比现价更高的价格。卖者肯定也愿意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于是消费品价格上升;如果企业对投资品的购买增加,投资品价格也同样上升;政府购买增加,既增加对消费品的购买,也增加对投资品的购买,同时促使它们的价格上涨;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增加,在生产不能同步增加的情况下,会与国内的需求发生冲突,国内的供求差距进一步扩大,促使价格更大幅度上涨。
二、成本推动
成本是企业定价的基础,如果成本上升,价格不上升,利润就会下降甚至亏损,企业就有涨价的冲动。如果所有企业都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价格水平上涨必然出现。这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历史上,石油价格上升,曾经引发过波及多国的通货膨胀。因为石油是基础能源,每个国家都需要,并且石油价格还影响它的替代品,即其他能源的价格,比如煤炭的价格就将随着油价上涨而上涨。如果能源涨价,所有企业的成本都会上升,所有的产品都会涨价。
三、惯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第三个原因是预期,叫“惯性通货膨胀”。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的判断和猜测。预期是根据能获得的各种信息做出的。如果大家都预期明年的价格上涨5%,于是工资协议、购销协议都会上涨5%,工资和价格都会增加5%。结果,明年的价格就没有办法不上涨5%。这叫自我实现的预言”。一旦预期形成,价格就会持续上涨,成为惯性。
①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在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已定的情况下,纸币发行越多,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越少,纸币的贬值程度就越大。纸币的贬值程度即纸币贬值率的计算公式是:纸币贬值率=(1-)×100%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纸币贬值率
②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纸币贬值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就越高,物价上涨率的计算公式是:物价上涨率=(-1)×100%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物价上涨率=(-1)×100%=100%。
②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⑤抑制性通货膨胀。在市场上存在着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或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国家通过控制物价和商品定额配给的办法,强制性地抑制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这是一种实际上存在,但没有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
⑴含义和本质不同:
⑵表现不同: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⑶成因不同:
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导致的。
⑷危害性不同:
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⑸治理措施不同:
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一国经济如果长期处在通货膨胀状态下,人们的收入增长速度慢于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下降,社会购买力萎缩,必然出现需求不足、商品积压、生产下降;在国内物价水平高于国际市场水平时,来自国外的需求也在下降;由于大量生产性资本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转向商品投机,实际生产投资减少。在生产下降,社会总供给减少的同时,由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导致的过多供应的货币却不会自动退出流通,而是以加快流通速度的态势给市场造成强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物价上升难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紧缩措施,则生产受到进一步削弱,市场商品供给进一步减少,而紧缩政策最终达到收缩货币应量的目的,远不如刺激政策影响货币供应量增加那样快,于是,滞胀就难以很快解决。许多国家的这种局面都持续了十余年,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
经济学中关于通货膨胀来带的影响,并不是完全是负面的,还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分为三种: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
一、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上升在10%以内。同为通货膨胀,经济学家认为这种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刺激作用。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人保持一定的追求和欲望,这样的社会能够积极激发潜在的活力,使得各种要素在这种活力下得到充分的应用。
比如,一个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他有着在城市里买房子、买车和去旅游的欲望,但是社会资产价格在温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下慢慢升高,这个有专业技术的人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赚取的工资可以慢慢实现自己的一个个目标,如果只是摸鱼工作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那么在这样的驱动下,他努力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所以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激发社会发展的潜能,使得各种资源能够各尽其所。
二、奔腾的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率在10%-100%之间,超级通货膨胀的通货膨胀率则在100%以上。这两种严重的通货膨胀表现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负面的影响,主要是严重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超过了经济增长率和人们工资收入的增长率,其结果是人们的购买能力下降,资产的价格攀升,对货币失去信任。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工厂经营不善、工厂倒闭,进而引发工人失业、犯罪率上升、社会动荡等等。所以,严重的通货膨胀对我们社会带来的是负面的影响。
(一)控制需求
1.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因此,治理通货膨胀首先是控制需求,实行紧缩型政策。紧缩型政策是当前各国对付通货膨胀的传统手段,是迄今为止运用得最广、最为有效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紧缩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收入政策等。
3.紧缩型收入政策。紧缩型收入政策是对付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其主要内容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限制提高工资和获取垄断利润,抑制成本的提高,从而控制物价的上涨。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内容:
(1)工资管制。工资管制的办法主要有四种。
第二,协商解决。即在政府干预下使工会和企业就工资问题达成协议。
第三,开征工资税。对增加工资过多的企业征收特别税款。
第四,冻结工资。即政府强制性地将全社会工资或增长率固定,不能随便上涨。
(2)利润管制。指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能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实行限制措施。利润管制的办法有管制利润率,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等。此外,有的国家还通过制定一些法规限制垄断利润,以及对公用事业产品直接实行价格管制等。
(二)增加供给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社会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治理通货膨胀一方面要通过紧缩型政策减少总需求,另一方面要增加总供给。主要措施有:减税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意愿和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投资愿望,从而带动总供给的增加;减少政府对企业的限制,让企业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和调整产业结构。
(三)调整经济结构
1.强调性的行政干预。这种措施主要为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所采用。其内容主要有:强制性停建一些工程项目,整顿市场流通,实行部分商品的经营垄断,实行消费品的凭票供应等。
2.保持经济低速增长。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近些年来,各国政府面临两种选择;或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保持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或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以经济的衰退来压低通货膨胀率。不少发达国家往往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