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应该是流经鹤壁市的淇河,也就是《诗经》里的淇河。
紧挨着高铁线路的小区
远处可能是鹤壁市的云梦山
鹤壁的云梦山是战国时期鬼谷子隐居地,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李牧等学生求学圣地,中华第一古军校。
平原上也建了不少风力发电机
上午10点20分到达河南博物院
开始今天的博物院寻宝之旅
河南简称“豫”,意为拿着矛牵着大象,三千多年前,河南还是亚热带气候,确实生活着不少亚洲象。
12个展厅内容简单汇总参观之前,我们提前做过功课,了解到河南博物院有九件镇馆之宝,是必须认真参观的。它们分别是贾湖骨笛、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妇好鸮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四神云气图、武则天金简、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云纹铜禁。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文物,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7000-9000年。据专家研究,贾湖骨笛是由鹤翅膀上的骨头截取两端的关节,经过严格的计算钻孔而成,目前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40多根,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就是七孔的骨笛,并因此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乐基本音阶有“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个音,相当于现在简谱中的1、2、3、5、6,没有4和7,西方国家是七个音阶。而贾湖骨笛证实了七阶音律最早起源于中国。
镇馆之宝1:贾湖骨笛出土于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用鹤类尺骨制成,能够吹出七声音阶。
又称杜岭方鼎。商代早期文物,出土于河南郑州杜岭郑州商城,当时两个方鼎并列在一起,大的是杜岭方鼎1号,现藏国家博物馆,收藏在河南博物院的稍小,是杜岭方鼎2号。杜岭方鼎是已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是中国在青铜时代所创造的第一座青铜文明纪念碑。鼎最早是用来煮肉的,后来演变为权力的象征,这个鼎的发现,证明了3600多年前的郑州是商代中期的都城,郑州因此也被评为八大古都之一。
镇馆之宝2:兽面乳钉纹方鼎制于商代前期,用于祭祀时烹煮肉食,是中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大型铜方鼎。
正在参观兽面乳钉纹方鼎的一个冬令营团队。
商代晚期文物,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妇好是商代第二十三代国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第一位女将军,她曾多次带兵打仗,先后灭了20多个方国。“妇好”鸮尊整体是猫头鹰的形状,商朝是一个崇拜鸟部落的民族,俗称猫头鹰的鸮能够在黑夜中快速、准确地捕捉到猎物,商人把它尊封为“战神鸟”。鸮尊当时出土了两件,还有一件在国家博物馆。鸮尊作为一件祭祀酒器,造型新颖,各部位纹饰和谐,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
镇馆之宝3:“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盛酒器,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鸟形铜酒器。
“妇好”鸮尊的造型独特,头部装饰有羽纹,圆眼、竖耳,双翅并拢,双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点支撑,使器物显得挺拔矫健,气宇轩昂。
西周晚期文物,距今2800年。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剑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尽管铁剑现在锈迹斑斑,丝毫不起眼,但玉柄铁剑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为一体,制作精美,是中国第一把人工冶铁剑。青铜材料熔点低,熔化以后就可以注入模具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器件。另外青铜质地很软,青铜锄头很难挖开石头,青铜斧头很难砍倒树木。而铁的熔点高,古代的炉火温度是熔化不了铁矿石的,人们只能通过锻造来生产铁器,也就是常言中的打铁。相对于青铜器,铁器硬度高。铁制的工具可以挖山凿石,可以锯木头。这意味着更多的土地被开垦,更多的房屋道路桥梁被修建,更多的粮食和物资被生产制造出来。此外铁的矿藏丰富,这意味着人们可以低成本大规模开采冶炼和制造铁器。春秋时期中原的铁矿主要位于齐国的临淄和晋国的邯郸,所以齐国和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在此剑没有发现之前,国内多认为铁剑是在战国时期才有,而这把剑出土于西周晚期,把中国的人工冶铁史往前提了200多年,这把剑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第一铁剑”。
镇馆之宝4:玉柄铁剑是我国出土的最早冶炼铁,距今2800年。1990年出土于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号称“中华第一剑”。
春秋时期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当时河南还没有博物馆,为了收藏莲鹤方壶及一起出土的众多文物,1927年在开封建了河南博物馆,这便是河南博物院的亲身,所以在河南广为流传着“先有莲鹤方壶,再有河南博物院”的说法。莲鹤方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结构设计巧妙,铸作技艺卓越。仙鹤、莲花、龙形图案使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器物之大,造型之美被郭沫若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
镇馆之宝5: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还有一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莲鹤方壶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它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既有晋地器物的中原色调,又有接近于楚地器物的飘逸风韵。
莲鹤方壶通高117厘米,重64.28公斤。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
西汉早期文物,1987年出土于商丘柿园汉墓梁共王刘买的墓中,反映的是梁共王刘买死后乘龙登天的场景,整幅壁画采用朱砂、白云母等矿物质作为颜料,可以保证颜色不被腐蚀。壁画长5.14米,宽3.27米,整体面积约16.8平方米,四周布满云气纹、灵芝、仙花等图案作为相框,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比敦煌早了六百多年,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1992年,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院对壁画进行揭取保护,并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镇馆之宝6:四神云气图是西汉早期墓室壁画,是我国目前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
四神云气图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中间一条巨龙,四周分别有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大神兽。
右上角的朱雀长喙啄住了龙首上的一只长角,雀尾长长的飘扬在空中。
1992年壁画的揭取及保护工作照
唐代早期文物,1982年于中岳嵩山“登封坛”被发现,由九九纯金打造。中国古时历代皇帝为永保江山和个人平安,都曾亲率大臣到祖国名山大川,筑坛焚香,祷告上苍,向天地诸神祈祷平安,并将写好或刻好的表明心迹的简策(册),埋到土内或投入土中,这就是古代帝王的“封禅”活动。虽然历朝历代都有金简,但目前出土的只有玉简、铜简、银简等,而金简目前发现的只有武则天的。这块金简刻有3行63字,大意为祈求各路神仙,除去大周国主武曌罪名。武则天为掌握权力,杀人无数,连亲生儿女都不放过,可能她自知罪孽深重,怕死后不能升天,所以刻此金简,乞求上天免其罪责。
镇馆之宝7:武则天金简于1982年在中岳嵩山“登封坛”被发现,刻有文字大意为:大周国主信奉道教,渴望长生不老,羽化成仙。
镇馆之宝8: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是北宋晚期文物,收藏界有“天下名瓷,汝窑为魁”、“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件)”之说。
镇馆之宝9:云纹铜禁是春秋时期文物,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整体使用失蜡法铸就,工艺精湛复杂。
云纹铜禁相当于春秋时期的高级酒台,整体造型精美绝伦,细节处理也非常精致。
旧石器时代的象牙化石证明河南以前真的是有大象的。
乳钉纹红陶鼎,出土于郑州新郑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遗址,距今有7000多年。
这件花瓣纹彩陶钵属于盛食器,类似于今天的碗。与大名鼎鼎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一样,都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彩陶双莲壶于1972年从郑州市大河村出土,也属于仰韶文化,是部落首领、长者对饮的酒具,和平、友好、相敬、相亲的象征。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骨针由动物肢骨制成,可用来缝制兽皮。
郑州出土的红陶束腰尖底瓶仿佛炮弹一般,这是仰韶文化时期的盛水陶罐,等水自口流满时,尖底瓶会自动竖起。
出土于南阳市淅川县的黑陶杯属于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都是用来盛酒的,而酒的出现代表粮食已经出现结余。
白陶鬶[guī]出土于巩义市,属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是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图为各种陶器演变示意。
1980年在濉阳县平阳台出土的陶制水管道证明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城市排水设施。
复原的3500年前的洛阳二里头宫殿模型,现在看来,不过就是联排草房。
二里头出土的铜爵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容器。
白陶盉(hé)出土于二里头的墓葬中,可见除了日常储酒的功能之外,白陶盉更具有礼制作用。
商代前期的兽面纹提梁铜卣(yǒu)是盛酒的容器,通身饰以华美富丽的纹饰,是商代前期装饰艺术上的重大突破。
妇好铜方斝(jiǎ)也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妇好墓,是盛酒、温酒之器,上有对称的方塔形立柱,可能是用来放置过滤酒中杂质的囊口。
商后母辛青铜觥(gōng)出土于妇好墓,“后母辛”是妇好的庙号。此器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器盖饰一龙,造型奇特,寓意神秘。
从另一角度看后母辛青铜觥,这也是一件盛酒器,觥筹交错中的觥即此类容器。
长子口铜簋(guǐ)形觥,觥一般为椭圆或长方形,盛食物的簋则一般为圆形。“长”应为姓或国名,“子”是身份,“口”为私名。
西周时期的兽面纹铜方觥有点像蜗牛,还拥有神秘的微笑。
各种兵器、食器、乐器、酒器的名称和形状汇总。
西周时期的骨排箫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箫
两周时期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悬于身上的佩饰玉。一般由璜、环、珑、珠等组成,被当时士人看成是人完美品德的象征。
西周时期的四璜组玉佩出土于平顶山应国墓地。电影《封神》里妲己、姜王后都佩戴了这种项链。
七璜组玉佩出土于西周时期虢国墓,璜使用越多,说明主人身份地位越高。
河南省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出土的玉覆面,这些玉一般都是由死者生前所佩带的玉改制而成。
西周早期文物“食”铜尊纹饰精美细腻,器物匀称协调,端庄大气,应为诸侯王或其重臣之物。器内铭文“食”字,应是作器者之名或部族名。
西周时期的二冋铜壶出土于泌阳县,器盖铭文:(二冋)自乍(作)/履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
西周的礼乐制度有严格等级规定,只有周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才可以用九鼎。
诸侯墓出土的七鼎,春秋时期不少诸侯不再严格遵守周王朝的礼乐制度,是为礼崩乐坏。
西周人面铜马具,可能是系在马的额头上的随葬品。
春秋时期的蟠虺(huī)纹铜鼎与莲鹤方壶一起出土于郑公大墓,上面有两个牛首环钮,因此也称为牛首鼎。
近看铜鼎上近乎满饰花纹,但繁而不乱,错落有致,既有细密的蟠虺纹,也有粗犷的夔龙纹,采用了分铸法和焊接法。
青铜神兽出土于淅川县徐家岭楚国墓地,张口吐舌、牙齿锋利、双目圆睁,耳朵旁边还插了一朵花,给人感觉又凶又萌。
春秋时期的郑国编钟,具备完整的七声音阶结构,音律和谐,音色动听,较此前的西周乐钟在音阶排列上有明显的进步。
一个穿汉服的小姑娘在编钟前拍照
这座青铜鼎装饰很华丽
西周末期的诸多小国大部分都没听说过
战国跽坐人漆绘铜灯与河北保定的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有异曲同工之妙。
战国时期的青铜羽纹铜扁壶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色,也算是民族融合的象征之一。
先秦主要学派概览表
战国时期的头盔和铜剑。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状不一,主要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种。
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铁权为生铁铸成,铁权上的40字铭文内容与秦统一度量衡颁布的诏书内容完全相同
1985年河南省商丘永城僖山一号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这种敛葬服饰,始于战国末期而盛于两汉。
东汉时期的各种鎏金铜炉铜壶及铜炉盖。
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砖表现了战争、狩猎、车骑、宴饮、舞乐等生活场面。
东汉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出土于焦作白庄,通高193厘米、是汉代繁荣经济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当时手工业和制陶业的发达水平。
东汉褐绿釉陶桃都树有点像简版的三星堆的青铜神树
东汉绘彩陶百花灯高108厘米,底座直径50厘米,灯上有许多吉禽瑞兽形象,寄寓人们祈求幸福、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
隋唐洛阳城复原模型。洛阳初名东京,609年改称东都;武则天将其改称神都,当时是全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
唐代杨国忠进奉银铤市值五十两,相当于现在的一两万块钱。此为入国库的财政收入,不在市场上流通的。
唐代三彩牛角形杯与流行于中亚、西亚的一种兽角形杯相似,应是中国工匠受外来文化影响而进行的创造。
唐代三彩鹰首壶,高32.5厘米。其造型独特,色彩明丽,纹饰吉祥,是中西交流的产物,可谓三彩中的精品。
隋代青釉环形鸡首瓷壶造型独特,充分体现了隋代瓷器制作工艺的精美。鸡首只是装饰,并不是出水口。
唐代三彩文宫俑和武官俑,文官俑的面貌比较和善,武官俑则比较威严或狰狞。
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汴梁,作为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
根据北宋绘画大师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制作的模型。
元代雕砖俑造型百态,舞姿优美,神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再现了元代杂剧表演的具体情景。其发型也是元代独有的。
元代钧窑天蓝釉荷叶花口瓷瓶,花口瓶最早出现于唐代,流行于宋和金元时期,因瓶口颇似开放的花朵而得名。
宋代三彩荷叶童子枕,孩儿枕出现于北宋,一直沿续至金代。古人认为孩儿枕宜男,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多子多福”的观念。
明代陶院落长149厘米,宽89厘米,高60厘米,建筑群由一座牌坊和三进院落组成,是中国古代北方民居的真实写照。
明清时期的瓷盘均为民间征集文物
参观博物院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小姑娘已经有些累了。
清代铜胎珐琅镶玉葫芦征集于民间。珐琅是以金属为胎,施珐琅釉焙烧而成。
从郑州博物院打车去步行街,一上车便被车里的哆啦A梦手办吸引住了。
郑州人民路上的合记烩面馆
一份腱子烩面大碗是30元,最贵的滋补烩面里面有羊腰。
合记烩面的价格还不算太贵,除烩面外,拌面筋还是很好吃的。
郑州著名的地标——二七纪念塔,1971年为纪念1923年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
二七纪念塔坐落在二七广场中心,广场上的布置充满节日的气氛。
郑州的德化商业步行街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