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发行超过4亿张信用卡,每年通过信用卡交易的资金总额超过13万亿元。记者调查发现,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泄露现象颇为严重,在网络上形同“赶集”公开贩卖。而种种例外条款、免责规定,往往让消费者问责无门。
网购信息经数十人确认真实
价格分等最低2分最高5元
例如,最新信用卡开户数据按照0.5元一条出售;已经出售过一次的二手数据,可以便宜到0.35元每条;部分高端客户如金卡、白金卡持卡人信息每条售价则高达5元。借助网络聊天、支付工具,买家从下单到得到这些信息,交易全程仅需数分钟。
内鬼倒卖银行被责令整改
在上海司法机关近年查获的买卖客户信息案件中,工行、农行下属支行员工也曾成为出售资料的源头。
银行转手给“合作公司”记者以办卡人的身份,走访工农中建交五大行营业部,获得的标准信用卡申请合同均显示:个人信息除了被银行使用,还可能被用于合作企业推销业务、与联名商户共享信息。据央行上海分行通报,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就曾将3.2万份客户的个人信用信息透露给第三方理财机构,被责令整改。
保密承诺的“例外条款”让消费者不知情就默许转让据了解,现在办理信用卡的合同基本都是各银行自己的版本,没有统一的格式合同。合同中银行是否要做信息保密承诺以及如何利用客户信息,目前尚无任何规定。不少消费者反映,办卡时填写的表格密密麻麻,从没仔细看过每一条条款。
自己举证消费者维权很难
“信息泄露极易诱发金融犯罪。”上海市检察院金融检察处处长肖凯表示,在一些存在漏洞的理财平台,注册会员只需持卡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卡号等信息,即可划转资金。仅2013年,这一漏洞就被犯罪分子利用,在沪盗划资金数百万元。
此外,消费者如果要维权,自己需要承担举证责任。但对于信息如何泄露、泄露给谁、造成了什么样的损失,这一系列举证的难题靠个人难以完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