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并以民族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题形式存在着。但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西方价值观的严重挑战,越来越被人们忽视,尤其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严重缺失,文化出现断裂的危机。这种形势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净化必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在一份《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中显示,有60.3%的大学生根本没有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少部分学生传统文化的认识及掌握主要集中在古诗词、书法等方面,精通或掌握一些者仅占17%,基本不懂和完全不懂者占83%。而对能反映中国传统精神的四书五经等掌握比较缺乏,甚至处于无知状态,只有6%的学生喜欢看古代经史子集,94%的学生只是偶尔看看或敬而远之。对四大文学名著,有45.6%的学生只看过一、两部,有23.3%的人都看过。对于“洋节”和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程度,有38.7%的学生更愿意了解和喜欢过“洋节”,有61.3%的学生两者都喜欢,有20.1%的学生认为应该大力挖掘传统节日的魅力。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情况令人担忧。
2导致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2.1当前教育的弊端导致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严重流失
2.2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未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2.3全球化下,西方文化的扩张影响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理念
在全球化的经历、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西方文化纷纷涌入我国。从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从语言教育到,从影视传媒到日常节日,文化的“西化”、“洋化”异常活跃,对大学生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看着好莱坞大片长大的,她们性情浮躁,奉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追求时尚生活,对传统文化意识变得淡漠,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侵蚀。
3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在这种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威胁的状况下,作为高校,应该从唤醒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平台。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达到“以讲辅读”。规定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在公共政治理论课中要占适量的课时。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之类的选修课程,创造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平台。既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又要在第二课堂和日常的工作学习中点滴渗透。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做某种精神或某个传统理念的专题讲座,并在学生中举行讨论会、征文、演讲比赛等校园活动,鼓励其交流看法和感受,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总之,要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融入到大学生的人格之中,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质量,以此来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保证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关键词: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途径;意义
Introductiontopromotingthecultur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roductiontopromotingthecultur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educationpathwaysandsignificancee
Forexampleguiyangnursingvocationalcollege
XieYuzhu
(GuiyangNursingVocationalCollege,Guiyang,550081,China)
Abstractt:Throughtheresearch,theauthortakesGuiyangNursingVocationalCollegeasanexample,introducecollegefromteachingphilosophy,professionalconstruction,campusenvironment,studentactivities,studentcadreeducationfivebigplatformimplement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ulture(TCM)propagandaandeducation,aswellastheeffectiveness,inordertostrengthenTCMeducationpromotion.
Keywords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ulture,education,pathways,significance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涵,是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中医药文化,不仅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结晶,而且体现了中华医者重视实践、勤奋治学、尊重经典、勇于革新、崇尚医德的优秀传统,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行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当代医药卫生行业人员“辨析至理”、“审谛覃思”、“思理精密”的治学态度,“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人事”,博学多才的文化素养,“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热爱专业,献身医学的奉献精神。
笔者以“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我省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情况的调研”课题中贵阳护理职业学院为例,从下列五个方面探讨推行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途径和现实意义。
1.传统中医药文化贯穿教育理念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秉承72年的办学历史和行业文化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结合卫生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与特点,始终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医乃仁术,非仁德者不为医”作为医药卫生行业的职业准则。晋·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谆良,不可信也”,学院将其融入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形成了“三仁”教育理念,即“仁德、仁术、仁人”。
1.1“仁德”:是指培养医药行业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古人云“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学院汲取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粹,始终坚持以德立人,树立学生“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大慈恻隐”、“普救含灵”的仁德之性,警示不能起“邀射名誉”、“经略财物”的私贪之念。这既体现了学院70多年积淀下来的仁爱奉献、严谨敬业的优良传统,也反映了传统中医药文化“以仁存心”、“清廉正派”的道德追求,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应树立的崇高理想信念,更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有效途径。
1.2“仁术”:是指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精湛的技能。
《孟子·梁惠王上》首次提出了“仁术”一词,是指儒家所倡导的仁义行为,但赋予医学内涵则在北宋之后。“医乃仁术”是儒家思想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是淳朴善良的中华民族敬畏生命的精炼体现,也是中医药学得以在悠悠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大力发展,学院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才能济世救人,服务社会。
1.3“仁人”:是“仁德”与“仁术”的高度统一,正体现了著名医家孙思邈“仁爱救人”的医德准则。
学院立足“明德至善铸学院精神,业精技高育卫技人才”的办学思想,侧重于对学生仁善之性的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互助友爱、善良真诚、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务实道德、素质与才能的全面发展。
“三仁”教育理念既体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又融会贯通了党的教育方针,是对医药卫生类人才“以仁存心”、“大医精诚”道德追求的集中反映。
2.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专业建设
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上,学校教育将系统化、理论化的传统文化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实际上是一种灌输方式,这种方式全面且具体的归纳了大学生应该理解并应该掌握的内容,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识领域最为有力的传承方式〔1〕。学院根据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三仁”教育理念,凝练出“铸卫生仁爱之魂,立卫生行业之德”的教育工作思路,并从专业建设上加强对中医药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2.1课程设置普及中医药学知识。
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将中医药学知识纳入医药卫生行业人才培养中,开设有《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美容护理》、《中药学》等课程,平均学时为54个/学期。课程内容中不仅有理论讲解,还有实际操作训练。正如学生在《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我省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情况的调查表(一)》中认为“提高传统中医药文化在高校学子中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是“中医传统技术的演示”、“中医专题讲座”。
如传授经络针灸知识时,通过经络操的练习,帮助学生记住12条正经的循行路线,并掌握腧穴的治疗范畴,从而正确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对症治疗。在针刺腧穴的训练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兴趣和爱好。
2.2根据专业特点,打造具有卫生仁爱文化特色的行业文化。
学院各系部在弘扬卫生仁爱文化的主旋律下,开展行业文化讲座,凝练专业特色系训,如卫生管理系是“公平明德,共同协作,卫民健康、生命重任”;医学检验系是“医以为先,学以致用,检以求证,验以求实”;药学系是“厚德兴药,精业济群”。此外,各系部还布置了具有专业特色、卫生行业性质、职业特点的走廊文化,如护理系以“仁爱和服务”为主线,卫生管理系围绕“预防和健康”主题,医学检验系力争“求证和求实”,医学基础部建立生命科学馆等,以图文、标语展板、主题讲座宣传学院的卫生仁爱文化,让学生
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医者仁爱的素养。
2.3立足成才教育,倡导优秀的职业文化。
学院构建了“四结合”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即学校、家庭、社区、实习基地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实习基地为关键的教育格局。在第一年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建立职业与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医药卫生行业的的内涵、特色、前景,灌输“三仁”教育理念,进而树立服务大众健康的职业理想。第二年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行业文化的教育,强化职业特性,塑造仁爱、关怀、勤恳的行业人格,并利用如医药“三下乡”、卫生保健进社区、反哺关怀离退休教职工、社会调查下基层等医疗实践服务活动,强化仁爱理念,提高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最后一年根据学生进入实践岗位的教学安排,加强行业文化教育来塑造职业行为。从而在学生的职业指导、专业教育、实训操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全过程中贯穿“三仁”教育理念,树立“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4加强中医药学专业师资培养。
根据《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我省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情况的调查表(二)》中的数据显示:学院目前有中医、中药专业专职教师15名,80%为本科以上学历。在专业技能方面,学院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开展青年教师技能大赛,新进教师教学管理培训,并且到实训基地参加学习锻炼等,督导教师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在思政教育方面,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等文件的要求,通过专题讲座,参观学院校史馆,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进而引导广大高校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校园环境渲染传统中医药文化
学院重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通过修广场、筑长廊、塑雕像、立榜样、挂展板、建校史馆、名言佳句上墙等,营造卫生仁爱氛围的生活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所见所言所想。
加强班级、宿舍文化建设,构建具有医药卫生行业特色的学习生活环境。学院以班级教室、宿舍为单位,从确立班训、制定公约、布置环境,设计教室学习园地、宣传栏,规划宿舍卫生区、收纳角等,到开展主题班会、青春论坛、参加征文比赛、运动竞技等集体活动,多渠道灌注卫生仁爱的育人文化,以养成健康的行为规范,提升优雅的审美情趣,形成团结互爱的合作精神,树立仁爱服务的医学信仰。
4.学生活动展现传统中医药文化。
传统中医药文化蕴涵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思想,尤其是推崇高尚的医德,包括“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尊重同道的谦虚品德等。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篇中指出医者之间“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因此,为了提升道德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全面发展,学院举办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学生活动,如护生授帽活动、12·9纪念活动、春季运动会、太极拳健身活动、关爱福利院、“我爱我家”宿舍文化节等活动,将专业知识、课外拓展、前沿科技、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合,牢固内化医药卫生仁爱的职业道德标准。尤其是学院举办了一系列传统文化讲座,开展如《论语》、《弟子规》、《医德十二箴》、《中国医学生誓词》等诵读经典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正如《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我省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情况的调查表(一)》中73.33%的学生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能“丰富发展校园人文底蕴”,33.33%认为能“坚持特色办学理念”,13.33%认为对“凝聚师生人心”有作用。
5.传统中医药文化引领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是一支思想、能力、学习都很优秀的学生队伍。对学生干部加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巩固民族文化的作用和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能够影响、带动、提升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认识,形成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班风、学风、校风。因此,在各种思潮、文化冲击影响青少年学生思想领域的当下,推行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传播正能量,践行中国梦,进而促进行业发展、人民幸福、国家繁荣。
学院通过构建五大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以“铸卫生仁爱之魂,立卫生行业之德”为核心的传统中医药学文化宣传教育,使全院师生时时受感染,处处受熏陶,人人受教育,并在社会各界、实训单位、毕业生就业单位等得到了一致好评和赞誉,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在90%以上。因此,在《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我省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情况的调查表(一)》中,63.33%的学生认为在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中医药学文化的宣传、教育很重要,并且46.67%的学生认为“中医药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很喜欢很热爱,觉得应该把它发扬光大”,并且具有“修身养性”、“传承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及“培养爱国热情”的作用。对此46.67%的学生认为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重点“在学校基层教育中开设关于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课程”,“在教科书中加入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以及成立一些专门组织对其进行保护等。
由此可见,通过推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了医药卫生行业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初步彰显了卫生仁爱文化教育的成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在最新推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已经成为重要的渗透传统文化的工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具w而言,这种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增添教学的艺术美,并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底蕴,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等有助于学生积极价值观形成,并且已经成为规范学生言行的重要手段[1]。其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抵抗外来文化的侵袭。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外来文化渗透到了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吃洋快餐、看日本动漫、观美国大片,却与中国文化走得越来越远,很多优良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递减。为此,在北师大进行调研的时候,着重提出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在外来文化侵袭如此严重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诗词教学中渗透
传统文化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载体与形式,通过诗词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神韵美与意境美,在恢宏的意志想象之中,理解古人的高洁志趣。如在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词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其作者予以了解:陆游是我国诗词文人中一个少见人物,他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才华,而且是一个可以跨马扛枪的英雄人物。因此,该作品之中就会透漏出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理想抱负。为了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本首诗词的理解,同时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其他与辛弃疾本首词作相近的作品,在作品的对比中,让学生了解文化的传承,感受浓浓的爱国之情[2]。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积极拓展一些课外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
传统文化汉字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且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3]。中国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因此在进行文字造字的过程中,蕴含着很多的传统文化故事,如“鲜”,这个汉字的由来与春秋五霸齐桓公有关,因为齐桓公的御厨易牙为齐桓公制作了一道“鱼腹藏羊”的美食,所以就有了“鲜”字的创造,这也表明了古人对于“鱼”与“羊”的一种特殊感情,当汉字配上了这样的传统文化故事,识字教学也变得别有一番风味。再如“心”字,在古人的眼中,思考与思维都源于心,因此,会发现中国汉字几乎所有与思想感情有关的文字都会有“心”这个偏旁部首,如“愁”“怨”“恼”等。由此可以看出,从传统文化入手,通过一个汉字,就可以学习到一连串的汉字,这也是教学效率提升的一种体现[4]。除此之外,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求学生除了会认,还应该会写,中华文化倡导汉字的书写应该“横平竖直、附有神韵”,这其实也是做人做事的一种道理,这就是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体现[5]。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前人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文化瑰宝,而在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因此,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华英.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14):120.
[2]童一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5(23):121.
[3]刘玉斌.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践行[J].亚太教育,2015(21):32.
关键词:传统家具元素;现代家具设计;应用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国之间的文化大批量的涌入我国,尤其是家具市场,其他国家的家具占据了我国大量市场,而我国在面对如此具有竞争力的家具市场时,如何设计好现代家具从而引起国人的注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旨就是来讲述在现代化的家具设计过程中,融入传统家具元素的家具所产生的效果。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现代家具设计特征
在我国古代主要以孔子和老子等学者的儒家思想构成我国的主要传统思想文化,他们两位的哲学理论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思想特性,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发展的各方各面上都有一定的建树,不论是在学术领域,即使是技术领域也有我国传统文化的涉足。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其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
2.中国传统家具常用的装饰元素
3.现代家具设计特征
二、传统家具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上面我们主要讲述了我国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以及传统家具设计的特征和现代化家具设计的特点。可以看出的是,在传统家具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定在设计时会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下面,我们就主要来探讨一下究竟在现代化的家具设计中,传统家具元素对其的影响。
1.人文精神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2.传统造型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3.传统装饰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在传统家具的装饰和纹理上,也在不断的更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背景之下,传统家具的装饰和纹理具有不同的特色,通过对传统家具纹理和装饰的判断,基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生活起居的特点,装饰和纹理不仅仅体现了家具的美观功效,而且也体现了人文故事和自然风景等特点。由于装饰和纹理的这一特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科技的逐步发达,人们可以在装饰和纹理上达到更高的层次,在传统技术无法做到的情况下,现代科技能够将家具图案纹理的设计做的更为精致完美,对于在纹理和装饰的精细设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继承了我国优良的传统装饰元素。我国传统家具设计中,榫卯结构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悠久的发展史,它的变化多端、种类多种多样得到了传统设计师的青睐,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榫卯结构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家具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其层次感和观赏性影响着现代化家具设计理念。榫卯结构运用得当也能充分发挥出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因此在现代化的家具设计中,榫卯结构也依然吸引着不少设计师的眼球。
在现代化的家具设计中,传统家具元素对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在传统家具设计理念中,充分体现出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传统家具设计对这三者的理念进行有机融合后所形成的对家具在结构和造型上的认识,对我国现代化的家具设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国的现代化家具设计理念应当以传统家具设计理念为基础,在全球化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充分吸收西方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不断进行融合,开创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家具设计。设计师也应当不断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让我国现代化家具设计能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领域大放光彩。
[1]黄显峰.传统家具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6):2-2.
[2]倪晓燕,李光耀.中国传统软装饰现代化设计手法分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3):34-35.
关键词:高校;茶艺社团;校园文化;意义
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传承,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而以社团形式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弘扬,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并促使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学生成长。茶艺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容,而且能够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1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当前高校工作中,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仍旧有许多问题制约着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中传统文化建设的弱化以及校园文化呈现的封闭性与功利性倾向,都决定了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传统文化建设的弱化
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播,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知识、活跃学生思维、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促使学生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感、文化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见,在高校校园文化中重视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高校与大学生群体都体现出了更加重视时代文化精神建设与科学文化精神建设的倾向,特别是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重点强调。这种强调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社会节奏与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高校必须通过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在此基础上忽略传统文化建设却是一种有失偏颇的做法,同时也难以让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中国特色。因此,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时代精神建设与传统文化建设得以平衡的必要策略,同时也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
1.2校园文化的封闭性与功利性
2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通过分析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可以发现,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强化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社会工作以及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封闭性与功利性问题具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净化也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1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2.2推动校园文化净化
3结语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的淡化以及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封闭性和功利性等问题,急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向高校校园传播发展。在此过程中,具有着极高审美性与文化性的茶艺文化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应当重视茶艺社团的作用,并通过强化对茶艺社团的扶持、推动茶艺社团建设制度的完善、提高茶艺社团指导教师素养等策略来为高校茶艺社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确保茶艺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1]林育真.茶艺社团与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5,06:163-164.
[2]程善兰.发挥茶艺社团在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25:90-91.
[3]周玲,侯艳,居倪萍,邵宛芳,吕才有,周红杰.以茶艺团建设为龙头培养高素质特色人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