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样的茅台,谁能想到,这个集团曾是个连续亏损16年、在低矮黑瓦房中的小厂。而能有今天的成就,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机会,也归功于无数茅台人的不懈努力。这其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贵州茅台集团前董事长、现名誉董事长季克良。
79岁的季克良本是江苏南通人,本来跟偏远的茅台镇搭不上边。可有时命运就是那么神奇,你费尽心力得来的不一定就尽如人意,而当初迫不得已的选择,最后反倒可能成就你的一生。季克良就是这样。
出生于贫寒家庭的季克良在3岁时被过继给亲戚。他背负着两家人的期望,一直拼命努力,一路考到了大学。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无锡轻工业学院,因为路费便宜。在那个年代,成绩优秀的他毕业后本可以分到上海,但因为想去的人太多,最后被分配到贵州的茅台酒厂。
从老家出发,坐一天船到上海,接着坐两天火车到湖南株洲,再坐两天火车到贵阳,坐一天汽车到遵义。在遵义城,季克良停留了3天,不是不愿走,而是因为从遵义到茅台镇的班车3天才有一趟。
这是1964年季克良第一次去单位时的路线。在遵义等候期间,他用三角六分钱买了一杯散装茅台酒喝,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喝到茅台。
历经波折抵达茅台厂区时,映入季克良眼帘的竟是一片低矮的黑瓦房。猪仔在泥泞的路边拱得满身泥巴,不时从人的腿边擦过。
“厂党委书记的房子是用废弃的茅台酒瓶子和泥巴砌起来的,上面盖着油毛毡,这就是高干住的房子了。厂长、副厂长都是搭个棚子,一家几口挤在一起。”眼前的景象让季克良犯起了嘀咕,但过不了多久,他就被茅台酒的精湛工艺吸引住了。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品酒师,季克良下车间跟着老师傅学习,并严格遵循“不酗酒、不抽烟、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的禁忌。每天夜里两三点,季克良就要爬起来给炉子生火,到赤水河里挑水,还要把酒糟从窖坑里背出来。“茅台的工艺能传承下来,真的是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茅台镇的冬天仍然是饥寒交迫,能吃的菜只有豆腐加辣椒水,但当时的人思想单纯、觉悟高、不偷懒,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季克良回忆道。
通过努力,季克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83年就任厂长,后成为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那时正值改革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求贤若渴,人才流动也更加自由,很多公司向季克良开出了优厚条件,但他都拒绝了,“茅台已经是自己的根之所系,心安处即是故乡”。
留下来的季克良,带领茅台实现了腾飞。而在中国白酒业内,一直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只要鼻子一闻,他就能确定每瓶茅台的大致年份、轮次、酒精浓度……后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茅台酒厂在这个背景下为行业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