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的加持下,用冷冻电镜观察目前已知细胞中最大、最复杂的蛋白质复合体——核孔复合体的结构越发清晰,未来我们对生命本质也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渗透,机器学习也在光学成像领域获得大量应用。近期,科学家通过弹道光与散射光在散射成像中不同作用的发现解释了深度学习散射成像无法突破厚
12月28日,河南省科学院院长聘任仪式在郑州举行。省委书记楼阳生出席并讲话,省长王凯颁发聘书。经河南省科学院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决定,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徐红星担任河南省科学院院长。聘任仪式前,河南省科学院举行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会议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三维纳米结构既可具有纳米材料与结构所赋予的量子效应、尺寸效应与表面效应等新奇物性,又可通过三维几何结构实现电声子输运与耦合、自旋极化、激子行为、波阵面调控等物性的协同调制,获得平面器件不具有的功能。目前,三维纳米结构的可控加工方法明显不足,阻碍了三维纳米器件的发展,并制约着高端纳米产业化技术的形
镧系解离增强荧光免疫分析技术(DELFIA)作为目前最灵敏的荧光生物检测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医疗领域已获得广泛的商业应用。商用的DELFIA试剂盒采用传统的分子探针如稀土螯合物作为标记物,存在着稀土离子标记比率低(最高10~30个稀土离子)、光化学稳定性差和价格昂贵等缺点。与稀土螯合物相比,稀土纳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2020年9月14-18日,由中国质谱学会(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主办,分析测试百科网和中国质谱学会网承办的2020年中国质谱学会质谱网络研讨会(2020CMSS)正式召开。16日,会议以元素分析与金属组学、离子化及成像技术为主题,邀请了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吕弋、东北大学教授
12月27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项目建设推进会,项目正式启动建设。“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是全国首个获得国家批复、首个启动建设的“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据悉,“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主要针对吸气式发动机开展复杂多变条件下的工程热力学
为向海外优秀人才宣传中科院人才发展战略、科技成果和人才需求等信息,搭建与海外优秀人才的交流与联络平台,院人事局启动了第三届“海外人才走进科学院活动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范红金博士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信息与通讯学院周峻博士两位海外学者于6月17日到上海技术物理研
这是“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诺奖级的科研成果”。2013年3月15日凌晨,当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我国科学家首次从实验上独立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报告时,有科学家这样评价此次发现的重大意义。这时,一个名字也迅速为人熟知,他就是带领科研团队取得这项重大发现成果的科学家—
德国卡尔斯鲁尔技术研究院(KIT)和美国莱斯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利用镍原子在石墨材料中成功“开凿”出直径为纳米级别的“隧道”,有望为制备锂离子电池高性能多孔石墨电极等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研究人员首先将金属镍纳米颗粒引入石墨材料表面,然后在充满氢气的环境中进行快速加热,金属镍纳米颗粒的表面将起
日前,南开大学多位科学家经过跨学科合作研究,利用全内反射下石墨烯对介质折射率异常敏感的光学现象,实现了超灵敏单细胞实时流动传感。这一科技成果可以使癌细胞在形成之初即被精确“光测”出来,精度可达细胞数的千分之一。石墨烯是一种呈蜂巢状排列的单层碳原子结构,也是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具
中国科大王均教授课题组日前与美国埃默里大学聂书明教授课题组合作,发明了一种微型“纳米航母”药物递送体系,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抗肿瘤药物递送。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著名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将具有活性的药物分子递送到肿瘤细胞的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生物环境和多重生物屏障。小
记者25日从中国农科院获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在纳米农业技术领域部署的第一个项目日前在该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正式启动。这一项目名为“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提高农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基础研究”。据项目首席科学家崔海信研究员介绍,整个研究将在高效、安全的农药剂型创制理论与方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化学家近日研发出一种更简易的技术用于制造工业用途极为广泛的二氧化铈(CeO2)纳米晶体。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当将前体材料铈溶解到水中时,就会自然形成这种纳米晶体。这是人们首次发现二氧化铈的这一形成过程。研究人员将这一发现发表在《化学》期刊上,这一发现极大地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研制出了一种靶向纳米粒子给药系统,可以黏附在动脉内壁上缓慢释放药物,从而治疗动脉硬化症及其他心血管炎症。研究人员说,这一系统将来有望成为药物支架的补充或替代物。这一系统由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共同开发。该系统呈球形,直径约60纳米,分为3层:最内的核心层放
由湖南大学和清华大学访学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系教授段镶锋及该校材料系教授黄昱领导的包括中国、美国及意大利科学家在内的国际科研团队,研发出表面呈锯齿状的超细铂纳米线催化剂,大大增加了燃料电池催化剂的表面活性和比表面积,将其总体催化活性提升了50多倍。该成果于11月18日凌晨在线发表于《科
13、叶子上的水。此叶子抗拒水的粘附,好像它的上面涂有一层特氟纶或蜡似的。此现象也叫做荷花效应。(尼特)
罗切斯特大学的光学副教授郭春雷(音译)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树木通过毛细管作用,把水分从树根运输到距离地面几百英尺的树叶上,现在罗切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制成一种简单的金属平板,它利用相同原理使液体向上运行,不过这种新发明运输液体的能力,比自然界快很多。这种金属或许将证明,把一
肿瘤血管构成了纳米药物进入肿瘤组织的主要途径,因此纳米药物的高效递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血管系统。目前的研究范式主要基于1986年首次提出的“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屏障是纳米药物渗透到肿瘤组织的最后一道防线,纳米药物可以利用肿瘤血管的高渗透性来跨越这一屏障,从而直接
酶促催化被认为是化学工业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酶分子具有多种理想的性质,应用范围很广,从合成医药中间体到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生物燃料。然而,很多药物前体作为反应底物并不能在水中溶解,需要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虽然在有机溶剂中进行酶促催化反应有多种优点,但有机溶剂通常会导致酶分子变性,从而影响其催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