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春节效应、俄乌冲突、国内多点散发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22年一季度,衢州市区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同期上涨1.5%,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一、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基本情况
(一)环比指数平稳波动,同比指数震荡上行
从分月环比看,2022年1月份和2月份受元旦及春节因素影响,CPI分别上涨0.5%、0.6%,3月份受疫情影响,环比上涨0.4%,1-3月份环比指数呈平稳波动态势。从分月同比看,1月份上涨1.4%,2月份上涨1.1%,3月份上涨2.0%(见图1),1-3月份同比指数呈震荡上行态势。总体来看,月度价格涨跌幅度较小,保持在温和区间运行。
图12021年1月以来衢州CPI各月同比和环比走势
(二)八大类价格“五涨两跌一平”
2022年一季度,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等五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5.6%、2.6%、1.6%、1.6%和1.3%,合计影响CPI同比上涨约1.6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类、衣着价格比上年同期下跌0.3%和1.0%,合计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1个百分点。(见表1)
表1:2022年一季度衢州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八大类同比指数
类别
指数
对总指数的涨跌影响
(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1.5
1.5
食品烟酒
100.0
0.0
衣着
99.0
-0.1
居住
101.6
0.4
生活用品及服务
0.1
交通和通信
105.6
0.8
教育文化和娱乐
102.6
0.3
医疗保健
99.7
其他用品和服务
101.3
(三)总体涨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22年一季度,衢州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5%,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2022年一季度,全省11个设区市中杭州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领先,比上年同期上涨2.3%;衢州市涨幅为1.5%,与嘉兴、湖州涨幅相同,并列全省第二。
二、主要商品(服务)价格运行特点及因素分析
(一)食品烟酒类分项价格涨跌互现。2022年一季度,衢州市食品烟酒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持平。具体运行情况如下:
1.猪肉价格大幅回落。食品烟酒类中,猪肉价格自2022年1月起连续下跌,环比分别下降2.7%、2.9%、2.1%。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上年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市场供强需弱格局逐渐形成,由于饲料价格上涨等原因,部分养殖户出栏加快,2022年一季度,生猪出栏31.79万头,同比增长16.8%,供大于求导致2022年一季度猪肉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39.5%。
2.食用油价格上涨明显。2021年,受国外经济体持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过剩,大量资本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逐利,驱动大豆、菜籽等价格上涨,作为压榨副产品的食用植物油价格也呈现上涨态势。在翘尾因素的影响下,2022年一季度,食用油价格上涨6.1%,其中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10.0%。
3.鲜菜、鲜果价格上涨较多。2022年一季度,节假日、疫情、天气因素推升鲜菜价格走高,上涨4.2%。1-2月份进入春节模式,释放大量购买需求,且受气温影响鲜菜上市品种和数量均较少,供求关系错配引起价格上扬,环比上涨2.0%、7.4%,3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地蔬菜难以进入本地市场,鲜菜供应下降,价格环比上涨4.7%。2022年1-2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居民对于鲜果消费需求旺盛,鲜瓜果价格普遍上涨,环比分别上涨10.6%、2.7%,进入3月份,春季水果大量上市,鲜果价格环比下降4.7%,一季度鲜果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3.4%。
4.在外餐饮、其他食品类价格普涨。2022年一季度,在菜价、人工等成本的推动下,在外餐饮、其他食品类价格普遍上涨。在外餐饮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6%,其中,餐馆餐饮价格上涨3.8%,外卖价格上涨5.7%,其他在外餐饮价格上涨3.6%;其他食品类价格上涨7.8%,其中,方便食品价格上涨9.0%,其他食品价格上涨9.6%。
(二)服务项目价格温和上涨。2022年一季度,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0%。
(三)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拉动工业消费品价格呈现涨势。2022年一季度,受大宗商品涨价影响,工业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5%。2022年一季度,交通工具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6%,其中燃油小汽车价格上涨4.6%,自行车价格上涨4.2%;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3.2%、25.4%;首饰价格有所上涨,受国际市场贵金属价格波动影响,铂金饰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6%。
三、下一阶段走势预测
(二)消费市场稳步复苏,市场活力仍需释放。2022年一季度,衢州市区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0%,反映出服务行业恢复缓慢、需求偏弱的市场形势。特别是全国多地零星疫情时有发生,对服务消费信心仍有冲击,服务消费全面回暖尚需时日。因此,要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保就业稳收入,为服务消费增长提供保障,合理引导消费,促进服务消费持续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