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2024年有色金属行业分析财富号

2023年以来,追求安全避险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除金银贵金属外,海外基本金属2023年价格普遍呈下跌态势;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稳中向好态势日趋明显,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由降转增,有色金属品种价格分化,主要常用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小于新能源金属。具体来看:

(2)铝:2023年以来,铝价维持区间震荡态势,宏观层面对定价的冲击有所减弱,基本面驱动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增长逐步抵消地产疲弱导致的需求减量,但全年出口量有所下降。

(3)铅:2023年,中国铅行业产量保持增长,产品价格冲高后回落;铅加工费下滑的同时,下游铅酸蓄电池产品出口表现较好,推动中国铅酸蓄电池总体出货量大增。

(4)锌:2023年以来,锌价与加工费均呈下降态势;我国锌矿产出在一定周期内处于持续下行阶段,2023年锌精矿产量进一步下降,进口量进一步增长,精炼锌供应有所增加。

(5)黄金:黄金拥有其他商品和金融资产无法比拟的安全储备价值,作为“去风险化”资产,黄金价格屡创新高。2023年,中国黄金产量增加,国内外黄金投资需求表现相异,矿产资源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黄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稀土:2023年,中国稀土各细分稀土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幅,行业集中度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均进一步提升。

(7)镍:中国镍矿资源较为匮乏,长期依赖于海外进口。2023年,全球镍产业供应过剩,镍价自高位理性回落,整体呈下行态势。

(8)钴:2022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周期、供需情况的影响,钴盐价格呈快速下降趋势。

(9)锂:锂金属现已迈入全球重要工业金属之列,2023年以来,锂产业呈现供应过剩状态,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整体进入下行通道。

一、行业概况

有色金属行业主要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以及压延加工业,行业周期性明显,景气度波动大且易受国际整体供需形势和政治经济局势影响。2023年,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美联储加息持续,叠加欧美银行风险事件、美国债务上限危机以及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追求安全避险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各国央行黄金配置热潮延续以及金饰消费需求强势增长进一步提振黄金价格,美联储加息持续、通胀压力仍然存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下游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等因素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承压。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稳中向好态势日趋明显,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动力及储能电池成为有色金属消费增长的主要领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有色金属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增幅较工业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7469.8万吨,较上年增长7.1%,首次突破7000万吨;行业内企业实现利润由降转增,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16.1亿元,较上年增长23.2%;有色金属品种价格分化,主要有色金属价格中国市场强于国际市场,现货价格好于期货价格,主要常用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小于新能源金属。其中,铜、铅现货均价较上年小幅上涨,同比分别增长1.2%和2.9%;铝价跌幅持续收窄,锌价呈下跌态势,同比分别下降6.4%和14.0%;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大幅走低,同比下跌47.3%。

预期2024年全年,绿色发展将持续作为中国有色金属产业运营主基调,有色金属在房地产领域的消费或继续呈放缓态势,但光伏、风电、动力及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和交通工具轻量化等领域仍为有色金属消费的增长点,主要有色金属产品价格有望企稳,总体或将略有回升并于合理区间内波动,贵金属价格或仍有上涨。

二、细分行业运行情况

有色金属行业细分子行业较多,且不同子行业之间行业景气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本报告将聚焦于铜、铝、铅、锌、黄金、稀土、镍、钴和锂等9种金属进行分析。

1.铜

2023年初,在美联储利率政策转向和中国经济复苏的两大强预期带动下,铜价上涨至年内高值(1月18日LME铜现货价格9436美元/吨);而后,伴随美联储保持鹰派立场以及需求反弹不及预期,铜价中枢波动下移;三季度以来,地缘政治风险推高避险情绪,市场追捧美元、黄金等安全资产,有色金属价格整体承压,铜价下探至年内低点(10月5日LME铜现货价格7813美元/吨);2023年末,美联储降息预期叠加海外矿山供应扰动增多以及LME库存持续回落,铜价重心有所反弹。2024年以来,全球铜价持续走高,4月18日LME铜价升至9617美元/吨,较年初涨幅超过14%。

供需方面,根据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数据,2023年,受智利、巴拿马、印尼等供应干扰事件影响,全球铜矿产量为2236.41万吨,同比增长3.42%;当期全球精炼铜产量为2762.61万吨,运营限制以及冶炼厂停工检修对智利、印尼、瑞典和美国等国家的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全年全球精炼铜消费量为2769.19万吨,在中国强表观消费推动下,传统领域消费保持韧性,新能源产业高速增长,全球精炼铜供应短缺。根据国际铜业研究小组(ICSG)数据,2023年,全球精炼铜市场供应短缺8.7万吨,而2022年供应短缺为43.4万吨。

2023年以来,铜精矿加工费水平波动剧烈。中国铜原料联合谈判小组(CSPT)于3月底敲定2023年二季度的现货铜精矿采购指导加工费为90美元/吨及9.0美分/磅,较2023年一季度现货铜精矿采购指导加工费分别减少3美元/吨及0.3美分/磅,仍高于2023年铜精矿长单加工费Benchmark;CSPT于7月底敲定2023年三季度的现货铜精矿采购指导加工费为95美元/吨及9.5美分/磅,达2019年以来最高水平;但自9月份以来,受全球精矿供应端扰动(巴拿马CobrePanama矿违宪关停及运输问题、全球多家头部矿企下调产量规划)叠加新建冶炼产能扩张,铜粗炼加工费TC经历明显暴跌,至2024年3月29日已跌至6.30美元/千吨,创2008年以来历史最低值,与CSPT所敲定的2024年一季度80美元/吨加工费水平严重背离。根据2024年3月28日CSPT会议共识,鉴于铜精矿现货TC/RC已严重偏离市场基本面,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现货TC/RC回归合理水平,CSPT决定不设定二季度铜精矿现货TC/RC参考数字;同时,倡议CSPT小组企业联合减产,减产幅度5%~10%,并推进落实。据SMM(上海有色网)中国国内铜精矿现货冶炼平衡数据,2024年以来,现货冶炼持续处于亏损状态,2月平均亏损达1417元/吨,逼近历史极低水平。

2023-2025年,全球铜矿山项目处于集中投产阶段,但部分在建项目进度较缓、预期产量下降,部分在产矿山品位下降、砷含量提高,同时存在政治环境及国际大型铜矿停产等因素扰动供给;叠加新能源产业持续强劲需求以及LME库存自2023年10月末持续回落,铜价或于2024年表现相对坚挺。铜价受金融属性和商品属性共同驱动,若美联储开启降息,同时中国需求保持强劲,且考虑到2025年后全球铜矿及冶炼产能投放将过高峰,2024年预计铜价或将上涨并维持高位震荡。

2.铝

中国电解铝产量平稳增长,2023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价格方面,2023年以来,铝价整体维持区间震荡态势。需求方面,2023年,国外需求有所减少;随着中国管控政策调整,国内地产和汽车行业用铝需求均增加。

氧化铝生产以铝土矿、石灰石和碱(纯碱及烧碱)为原材料,其成本与铝土矿成本关系密切。作为铝工业大国,中国铝土矿储量约7亿吨(约占全球铝土矿储量的2%),资源禀赋不佳,导致了庞大的对外进口需求和较高的对外依存度。2023年,中国进口铝土矿数量为14138.27万吨,同比增长12.9%。中国原铝(电解铝)产量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原铝(电解铝)产量4159.40万吨,同比增长3.7%,稳居世界电解铝产量第一位。

2022年,受欧洲能源危机、地缘冲突及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国内外铝生产加工企业减产,阶段性供不应求导致LME3个月铝价快速上涨至2022年3月的历史新高3966.0美元/吨。随着中国云南区域铝生产企业开始复工复产,供需局面有所缓解;同时,欧美通货膨胀高企、美联储快速加息、美国国债价格下跌但收益率上行,对铝等大宗商品价格形成一定压力,导致铝价进入快速下降通道,LME3个月铝价由历史最高位快速下降至2022年最低位2128.0美元/吨。2023年初,受中国管控政策调整及市场对美联储加息放缓预期影响,拉动LME3个月铝价上涨至1月18日2660.0美元/吨的年内最高点;而后价格持续回落,铝价整体维持区间震荡态势(2100~2400美元/吨),宏观层面对定价的冲击有所减弱,基本面驱动占据主导地位,全球铝业经历了矿端供应、需求、价格、库存等多方扰动。

需求方面,电解铝通过加工后制成铝型材、铝管材、铝棒等产品,终端消费以建筑、交通、电力和包装等行业为主。2023年,伴随中国管控政策调整和支持政策出台,地产、汽车行业开工率均有增长,光伏产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用铝需求整体增加。其中,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长17.0%至9.98万平方米;中国汽车产量同比增长9.6%至3011.32万辆;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216.88GW,同比显著增长148%,创下历史新高。出口方面,2022年,随着国外需求复苏,铝材价格上涨带动铝制品出口金额提升,中国未锻轧铝及铝材出口量同比增长17.56%至660.36万吨。但进入2023年以来,铝出口需求低迷,加工费走低,伴随2023年10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启,对中国铝材出口产生一定影响,中国全年未锻轧铝及铝材出口量同比下降13.90%至567.53万吨。

2024年,国内电解铝产能扩增受限,叠加印尼环保要求趋严,电解铝供应增量有限;但随着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增长逐步抵消地产周期疲弱带来的需求减量,预计2024年电解铝供需将维持紧平衡状态,铝价或将与2023年价格持平。

3.铅

2023年,中国铅行业产量保持增长,产品价格冲高后回落;铅加工费下滑的同时,下游铅酸蓄电池产品出口表现较好,推动中国铅酸蓄电池总体出货量大增。

2023年,中国铅行业产量保持增长,价格在供需错配和套利资金驱动下冲高至近年来高位而后回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铅产量756.4万吨,同比增长11.2%;价格方面,年度铅(1#)平均价为15630元/吨,同比小幅提升2.3%。

再生铅方面,根据公开数据,2023年全年炼厂产量与2022年相比有所下降。从再生铅加工费来看,2023年中国再生铅原料废电池含税价格突破10000元/吨,5-8月因市场消费量少,废电池供应有限推动价格上涨,导致再生铅冶炼成本攀升,叠加下游铅锭销售不佳,国内大部分再生铅企业呈亏损状态;下半年在行业下游终端铅蓄电池库存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终端铅蓄电池消费持续走弱,导致铅价自10月起高位回落,再生铅企业亏损加剧,部分再生铅企业开始减产减亏。

消费方面,铅酸蓄电池仍是中国精铅初级消费中最主要的产品,其次是铅合金和铅材,其他用途还包括铅盐等。根据公开数据,2023年1-10月,中国铅酸蓄电池总体出货量达到4.05亿KVAh(按容量计),大幅增长至上年同期的1.67倍。由于国内需求一般,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同时受原料成本高企和销售价格不振影响而下调开工率,预计年产量同比变化不大。但铅酸蓄电池产品出口表现较好,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1-11月,铅酸蓄电池出口量22159.93万只(按数量计),同比增长13.14%,主要出口到中东市场。

展望2024年,在2023年国内铅产品价格冲高回落之后,考虑到供需端均未发生明显变化,预计中国铅产品价格将保持相对稳定。

4.锌

2023年以来,全球锌价处于相对低位,加工费呈下行态势。中国锌业发展受限于矿山贫化、安环成本投入以及下游产业发展等因素,锌矿产出在一定周期内处于持续下行阶段;2023年,中国锌精矿产量进一步下降,进口量进一步增长;同期,受益于加工费处于相对高位,精炼锌供应有所增加。

根据国际铅锌研究小组(ILZSG)数据,2023年,全球锌矿供应同比下降1.4%,全球锌矿产量为1225.8万吨(紫金天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数据);除多家矿山因盈利压力减停产外,矿石品位下降、工人罢工、扩产不及预期、发生事故等因素亦扰动供应,全球锌矿供应有所收缩。受益于2023年上半年原料保障和加工费高位,锌冶炼产能得到释放,精炼锌供应稳步恢复,全年全球精炼锌产量为1386.3万吨(Mysteel数据),较2022年增加51万吨。需求方面,高利率之下海外消费提振不足,境内地产投资低迷,但基建投资持续,汽车产销情况良好,全球全年供应过剩约20.4万吨(ILZSG数据)。

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全球矿产资源储量评估报告2023》,中国铅和锌的资源储量均超过全球占比的10%(全球铅锌储量分别为7547万吨和22567万吨),为优势矿产。中国锌资源储量主要分布于云南、广东、内蒙古和甘肃等地,近年来,受环保政策趋严、矿山品位下降、下游需求低迷等因素影响,中国锌矿山及炼厂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价格方面,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利率水平维持高位,海外需求相对疲弱,2023年以来,国际锌价短期上涨(1月27日LME锌现货价格3509美元/吨)后震荡回落至近年来低位水平(5月25日LME锌现货价格2224美元/吨),而后,锌价受宏观经济弱势格局及增产预期影响而持续承压。

受制于现阶段产品价格、成本高位及通胀压力,海外矿端供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2024年全球精矿供应或呈偏紧态势;原料紧缺叠加加工费下行,精炼锌增量或相对受限,但伴随海外炼厂恢复生产,中国境内新增产能投产,冶炼端或出现产能过剩;降息周期下,海外消费边际改善,全球需求或得到修复,供需或趋于紧平衡状态,锌价受益于成本支撑,或呈现小幅上行但整体上涨空间有限。

5.黄金

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错综复杂,2023年以来,地缘政治风险推升黄金避险情绪,全球主要央行降息预期增强,叠加各国央行黄金配置热潮延续,以及金饰消费需求的强势增长,国际黄金价格明显上涨。2023年,中国黄金需求表现强劲,国内外黄金市场投资需求走势相异;受进口原料金产量增长影响,中国黄金产量有所增加。

黄金兼备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现阶段黄金需求主要分为全球央行购金、商品制造消费以及市场投资需求。影响金价的因素错综复杂,2023年,地缘政治风险推升黄金避险情绪,全球主要央行降息预期增强,叠加各国央行黄金配置热潮延续,以及金饰消费需求的强势增长,国际黄金价格明显上涨。2023年一季度,全球市场对美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推动降息预期升温带动金价上扬,后因美国经济数据超预期而回落;二季度,硅谷银行事件、美国债务上限危机等风险因素推高黄金避险需求,金价迅速抬升,后因对美经济衰退预期减弱,金价再度回落;10月以来,受益于持续升温的美联储降息预期,叠加巴以冲突推高市场避险情绪,金价强势反弹,一度突破历史高位。2023年12月28日,LBMA现货黄金价格上涨至2078.40美元/盎司,相较年初价格涨幅达12.76%;年度均价为1940.54美元/盎司,较2022年1800.09美元/盎司上涨7.80%。2024年以来,全球市场避险情绪推动强烈黄金需求,现货黄金价格再创历史新高,金价于4月3日达到每盎司2280.15美元。

根据中国黄金协会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原料黄金产量为375.155吨,同比小幅增产0.85%。其中,黄金矿产金完成297.258吨,有色副产金完成77.897吨。同期,中国进口原料产金合计144.134吨,同比增长14.59%;若包含该部分进口原料产金,中国黄金产量合计为519.289吨,同比增长4.31%。同期,全国黄金消费量为1089.69吨,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8.78%。其中,黄金首饰消费量706.48吨,同比增长7.97%;金条及金币消费量299.60吨,同比增长15.70%;工业及其他用金83.61吨,同比下降5.50%。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增持黄金224.88吨,自2022年11月起已连续十四个月增持黄金,截至年底,中国黄金储备达2235.41吨。

交易方面,2023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全部黄金品种累计成交量双边4.15万吨(单边2.08万吨),同比增长7.09%;成交额双边18.57万亿元(单边9.28万亿元),同比增长22.31%。同期,上海期货交易所全部黄金品种累计成交量双边12.42万吨(单边6.21万吨),同比增长43.90%;成交额双边47.76万亿元(单边23.88万亿元),同比增长55.43%。2023年,中国黄金ETF持仓规模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截至年底,中国国内黄金ETF持有量约61.47吨,相较同期规模扩大10.04吨,同比增长19.53%。

作为资源类行业,黄金矿产资源保有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黄金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核心竞争力。中国金矿资源主要分布于山东、云南、江西等地区,集中于大型黄金企业。黄金矿山经过长期的开采,大部分矿山出现矿石品位下降,部分矿山出现资源枯竭、资源接替困难的情况,境内有限的矿产资源逐步成为黄金行业发展的瓶颈;同时,新建矿山普遍存在开采难度大的问题,使矿产开发对企业科技及装备水平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另外,伴随能源、物流及人工成本上涨,黄金综合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海外矿山存在地缘政治风险。

黄金拥有其他商品和金融资产无法比拟的安全储备价值。2022-2023年,全球央行购金量创历史纪录,金价在强美元周期中仍保持高位,黄金作为央行增量储备的主要配置方向之一,为金价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美联储货币政策大概率转向宽松,若其经济数据持续强劲,或对金价上涨空间存在一定限制。

6.稀土

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2023年,中国稀土行业集中度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均进一步提升,但各细分稀土产品价格延续了上年的下行态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及国防科技工业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作为稀土大国,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2023年,中国稀土储量约4400万吨,占全世界稀土储量的35%。

不同稀土资源类型在地理分布上差异较为明显,中国稀土资源整体呈现“南重北轻”的特点。北方以白云鄂博矿为代表,主要生产轻稀土,其储量超过全国的80%。南方矿点则比较分散,主要为分布于江西、广东、福建、湖南、广西等南方省区的离子型稀土矿,以重稀土为主,其储量占中国重稀土资源的90%。中国已形成内蒙古包头、四川凉山(轻稀土)和以江西赣州为代表的南方五省(中重稀土)三大生产基地,具有完整的采选、冶炼、分离技术以及装备制造、材料加工和应用工业体系,可生产400多个品种、1000多个规格的稀土产品。

由于稀土资源的过快开采和消耗,中国对于国内稀土开采与分离进行严格的额度控制。2023年,工信部与自然资源部下达稀土开采总量和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255000吨和243850吨,较2022年指标分别增加45000吨和41850吨,增幅均约为20%。2023年中国开采指标的上调对于稀土价格形成一定的抑制。2024年,工信部与自然资源部下达的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较2023年第一批指标分别增长了12.5%和10.4%,增速较2023年的同批次指标增幅(约20%和18%)有所下降。

价格方面,2022年,受国际地缘政治博弈、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及市场供需关系等多重因素影响,稀土价格指数呈波动下行态势。截至2022年底,稀土价格指数较年初下降72.5点至297点。2023年以来,稀土产品价格整体仍延续了波动下降态势。截至2023年底,稀土价格指数较年初下降99点至198点。2024年3月底稀土价格指数进一步降至156点。

随着2021年底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稀土集团”)的成立,中国稀土行业加速推进新一轮整合,产业发展进入由中国稀土集团、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钨业”)、广东省稀土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稀土集团”)四大稀土集团为主导,以北方轻稀土和南方中重稀土为地域资源分布的集约化发展新阶段和新格局。2023年9月,厦门钨业与中国稀土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成立两家合资公司。其中,中国稀土集团持股51%、厦门钨业持股49%,共同合作运营厦门钨业控制的稀土矿山和稀土冶炼分离产业,在福建省稀土矿业开发、冶炼分离、深加工和创新领域开展广泛合作。2023年12月,广东省广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晟集团”)与中国稀土集团签订股权无偿划转协议,拟将广东稀土集团的100%股权无偿划转至中国稀土集团。截至2024年2月,广晟集团及中国稀土集团分别已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复。本次划转完成后,广东稀土集团旗下稀土业务将划转至中国稀土集团。整体看,中国稀土行业集中度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近年来均进一步提升。

7.镍

中国红土镍矿资源较为匮乏,资源长期以来依赖于海外进口。2023年,全球镍产业转向全面供应过剩,精炼镍供大于求,镍价自高位理性回落,整体呈下行态势。进入2024年后,镍价有所回升,但整体仍存下行风险。

镍具有较好的耐腐蚀、耐高温、防锈等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到不锈钢和合金钢等钢铁领域。此外,镀金属镍还被应用到电池领域,主要有镍-氢电池、镉-镍电池和镍-锰电池等。根据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数据,2023年,镍产业转向全面供应过剩,全球精炼镍产量为344.79万吨,消费量为317.58万吨,供应过剩27.21万吨。

中国为全球不锈钢生产大国,红土镍矿冶炼的高镍铁系不锈钢主要原料之一,国内镍矿资源较为匮乏且多为硫化矿,每年需进口大量镍砂矿及精矿以满足国内需求。2022年,受印度尼西亚镍铁回流影响,中国镍铁开工率有所下降,使得进口镍矿砂及精矿同比减少。2023年,国家推进经济复苏,下游钢厂排产与日俱增,产品需求传导至原料端,进口镍需求呈现稳步增长,当期进口镍矿有所回升,进口总量(中国海关总署数据)为4481.9万吨(菲律宾进口量占86.38%),同比增加457.82万吨;镍铁进口总量约844.98万吨,同比增加255.36万吨,其中自印尼进口镍铁总量约791.51万吨(增幅46.84%)。

价格方面,2022年2月,俄罗斯作为全球重要的镍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俄乌战争爆发引发镍市场呈现非理性波动局面,LME镍价急速上涨至48226.00美元/吨的历史最高位。随着市场恐慌情绪逐渐平复,镍价逐步回归理性,截至2022年6月底,LME镍价下降至19100.00美元/吨。进入2022年7月后,在市场预期限制俄镍出口、印尼对低品位镍产品加征关税等因素的影响下,镍价低位震荡运行;后伴随着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镍价开始大幅走强。进入2023年后,随着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电积镍项目顺利投产,同时二级镍原料产量持续增加,叠加下游不锈钢等需求端表现较差,使得原生镍供应过剩,镍价自高位理性回落,整体呈下降趋势。下游不锈钢库存创历史新高,在库存和销售压力下钢厂对镍原料需求不断减弱。过剩背景下,镍产业链利润空间自下而上遭受挤压。2024年初,因印尼矿山开采进度放缓,镍矿价格坚挺,叠加镍生铁产品供应边际收紧,LME镍价小幅回升。未来,全球镍产能加速投产,但面对全球经济恢复缓慢且终端消费较为低迷的局面,2024年镍或仍将处于供需失衡状态,镍价仍存在下跌风险。

8.钴

中国钴市场需求很大,主要依赖进口来满足需求,动力电池增量需求显著;但2022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周期、供需情况的影响,钴盐价格呈快速下降趋势。

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矿产资源多分布于刚果(金)、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2022年和2023年全球钴矿产量分别约为197000吨和230000吨,2023年同比增长16.75%;刚果(金)仍是最大的钴矿生产国,2023年全球产量占比超70%。

中国钴资源匮乏,钴矿品位较低,钴矿产量在全球范围内占比低,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精炼钴生产国,2023年精炼钴全球产量占比75%。作为钴消费大国,中国国内钴产量无法满足境内需求,主要依靠从刚果(金)进口。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和2023年1-10月,中国钴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分别为2.63万吨和1.69万吨,2023年1-10月进口量较2022年同期下降23.26%,主要系下半年以来中国钴矿下游消费电池需求表现持续偏弱,钴矿库存积累导致进口量下降所致。

消费方面,钴需求主要集中在消费电池及动力电池领域,如消费电池正极材料LCO及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消费电子如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PC等下游行业规模巨大,其使用的消费电池对钴盐的需求形成一定支撑,但2022年以来受到中国消费需求增幅放缓的影响。根据安泰科统计,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动力电池领域需求占比超过60%。新能源乘用车尤其是纯电动乘用车对续航要求较高,对高能量密度的动力锂电池产生巨大的需求。动力锂电池中三元锂因为含钴而有着更高的能量密度,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需求量和市场份额较高,进而带动其正极材料的需求上升,刺激钴盐需求。未来,全球范围内纯电动汽车仍有望保持增长,中国正全力推进纯电动汽车的普及,其市场份额预计仍将处于扩大的状态。

销售价格方面,近年来钴盐价格波动的速度和幅度均较大。2022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周期、供需情况影响,特别是需求端手机等高端数码消费产品的销量整体疲软,钴盐价格呈快速下降趋势。截至2022年底,中国国产四氧化三钴(≥72%)和国产硫酸钴(≥20.5%)价格分别为198.25元/千克和47.75元/千克,较2021年底降幅均约50%。2023年及2024年1-2月,中国电池材料行业主要原料及产品价格波动下行,钴盐价格仍处于波动下行区间,截至2024年2月底,国产四氧化三钴(≥72%)和国产硫酸钴(≥20.5%)价格分别为132.50元/千克和31.65元/千克。展望2024年,钴行业仍处于供应过剩的状态,价格下滑的趋势未有明显改观,随着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趋缓,中国主要钴产品价格仍将低位运行,并可能受到新产能释放的持续冲击。

9.锂

锂金属现已迈入全球重要工业金属之列,全球锂资源丰富,但中国锂资源仍以进口为主。2023年以来,锂产业呈现供应过剩状态,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整体进入下行通道;待供给出清后,锂价格有望反弹,但预计价格上涨幅度仍相对有限。

锂资源可通过初步提取后,经过多次加工成为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等锂盐产品,进而用于制作锂电池等产品。因此,下游锂需求主要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等。2023年,锂金属全球产值超过400亿美元,迈入重要工业金属之列。中国新能源汽车近年来进入加速发展期,受前期产能释放较快影响,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当期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量为958.7万辆(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同比增长35.8%。光伏和风力发电的高速发展亦推动了储能行业的发展进程,进而带动锂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根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统计,2023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为225GWh,同比增长50%。但受技术限制,储能电池对锂的需求量仍较小。

碳酸锂方面,根据公开数据,2023年,中国碳酸锂产量约46万吨,同比增长31%;行业产量排名前十家企业的碳酸锂产量约占市场总量的53%,受市场新建锂盐产能快速投放影响,行业集中度同比有所降低。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氢氧化锂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2023年,中国氢氧化锂总产量达28.3万吨,同比上涨15%,涨幅弱于2021年的59%和2022年的38%,中国氢氧化锂生产增速放缓。2023年,中国氢氧化锂净出口量为12.62万吨,同比增速约29%;作为高镍三元锂电池正极的关键制备材料,中国氢氧化锂多出口至日、韩市场。

价格方面,2022年,受新能源汽车需求爆发性增长、下游产能逐步落实、上游锂资源供应紧张叠加PLS(PilbaraMineralsLimited)锂精矿多次拍卖等因素影响,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快速上涨至57.00万元/吨的历史高位。2023年初,伴随碳酸锂工厂不断扩产,下游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供需失衡导致中国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快速下滑;进入二季度后,部分工厂因成本倒挂减产甚至停产,整体开工率下滑,导致市场呈现阶段性供不应求,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止跌并回升至27.05万元/吨;随后,受海外锂矿资源陆续运回国内,锂产业开工率快速提升,整体产业链产品均处于供应过剩状态,中国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2024年一季度,中国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趋于平稳。展望2024年,伴随锂矿产能陆续释放,锂产业或将继续呈现供应过剩状态,行业将迈入“洗牌”阶段。受价格下跌影响,部分供给将陷入亏损;本轮产能出清中,行业内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等能力将尤为关键;待供给出清后,碳酸锂价格有望反弹,但预计价格上涨幅度仍相对有限。

1.中国矿产禀赋不足,企业资源获取难度加大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全球资源禀赋与资源需求错配,铁、锰、铬、铝、磷、钾盐和锂资源储量丰富,而锡、铅、锌、镍、钴、铜等资源的保障程度较低,中国上述13种矿产全球储量占比差异较大,其中锡、铅、锌和锰等4个矿种的资源储量占比超过全球储量的10%,属于优势矿产;而其他9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全球占比较低,属于紧缺矿产。

对于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矿产储量及矿石品位上。由于全球矿石资源有限,企业需要不断通过自主地质勘察以及资源并购来扩充资源储备以求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矿山资源储备将占用大量资金,全球大型及超大型优质资产减少,以合理价格获得高品位易开采矿山存在较大难度;另一方面,部分矿业资源所处的国家或地区在政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矿业生产能耗较高,上述因素成为制约有色金属矿采选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全球矿业成本高企,对企业ESG提出更高要求

3.有色金属价格存在诸多影响因素,行业波动无法避免

有色金属行业产品价格伴随宏观经济发展变动而发生震荡,金属价格受全球经济局势、国际供求关系、货币/金融政策、低碳转型发展、下游产业需求等多重复杂因素影响。有色金属企业经营业绩与产品价格波动存在较大关联,若产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有色金属企业经营或明显承压,企业需着重提升关键矿种资源储备,并且合理、审慎、适时应用金融衍生工具。另外,行业内有色金属企业多经营部分贸易业务,科学的贸易模式、合理的资金周转以及大宗商品套期保值管理或将有助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营风险。

4.冶炼企业存在持续经营压力

工商评级四部

李晨马金星张垌

联合资信是目前中国最专业、最具规模的信用评级机构之一,总部设在北京,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信用评级和评估、信用数据征集、信用评估咨询、信息咨询;提供上述方面的人员培训。目前开展的主要业务包括对多边机构、国家主权、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等各类经济主体的评级,对上述各类经济主体发行的固定收益类证券以及资产支持证券等结构化融资工具的评级。

公司业务资质齐全,已经完成向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取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认可,是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会员单位,具有从事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的资信评级业务资格。

THE END
1.有色产业高频基本面数据(铜铝铅锌镍锡)新浪财经本轮行情中,①国内锌需求处于年内顶峰时期,且厂商因现金流和回款等因素多为价格接受者,导致下游存在刚性拿货需求;②现货端确实较为紧张,即便其中存在到货慢等场外因素扰动;③锌供应矛盾表现显性且对锌价形成持续支撑,令锌价在基本金属中表现强劲,吸引场外资金进入;④产业链上下游春节前有抛货需求,空头套保头寸集https://stock.finance.sina.com.cn/stock/go.php/vReport_Show/kind/11/rptid/786529118307/index.phtml
2.有色金属行情分析中金网金属行情分析是以提供专业的全球范围的铜,铁,镍,铝,锡,锌,铅,不锈钢市场动态分析为主,主要包括市场晨报,各家解读市场,中金网研究,综合分析,市场提示,期货学堂知识,数据回顾与预报等内容,是国内权威专业的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平台。http://www.mi818.cn/comments/index.html
3.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国标检验,国标公司,金属材料测试,国家有色金属检测,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国家有色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http://www.ncatn.com/
4.有色金属分析报告.docx有色金属分析报告引言有色金属是指在常温下具有一定的电导率和导热性能的金属材料。其特点是不易生锈、容易加工和塑性好,广泛应用于电力、航空、汽车、化工等诸多领域。本文将针对有色金属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其成分、性能以及应用领域。1.有色金属的定义及分类1.1定义有色金属是指具有一定金属特性,且不包含铁元素的金属https://m.renrendoc.com/paper/318170929.html
5.有色金属行情分析有色金属行情有色金属市场行情金属硅553指数11700元/吨,0.00%|低镍铁现货指数3650元/吨,0.00%|高镍铁现货指数952.5元/镍,-0.78% 四川钛矿现货指数2265元/吨,0.00%|海绵钛现货指数51485元/吨,0.00%|钨铁现货指数21.4万元/吨,0.00% 有色金属供应信息 有色金属求购信息 有色金属价格报价 https://www.cnfeol.com/price/market_analysis/alloys_category/014000000000000/default_p1.aspx
6.有色金属行情分析中金网金属行情分析是以提供专业的全球范围的铜,铁,镍,铝,锡,锌,铅,不锈钢市场动态分析为主,主要包括市场晨报,各家解读市场,中金网研究,综合分析,市场提示,期货学堂知识,数据回顾与预报等内容,是国内权威专业的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平台。http://www.fsmi818.com/comments/index.html
7.钢材价格今日报价表钢材价格最新行情走势首页 综合资讯 钢材 铁矿石 废钢 煤焦 铁合金 不锈钢 有色金属 再生金属 建筑材料 木材 能源化工 新能源 农产品 价格中心 搜搜钢 空间数据 EBC服务 中联钢电采 钢材 建筑钢材 建筑制品 钢绞线 中厚板 锅炉容器板 造船板 热轧板卷 热轧开平板 带钢 冷轧板卷 硅钢 涂镀板卷 镀锌板卷 彩涂板卷 镀锡板卷 http://ys.zh818.com/
8.有色金属行情分析中金网金属行情分析是以提供专业的全球范围的铜,铁,镍,铝,锡,锌,铅,不锈钢市场动态分析为主,主要包括市场晨报,各家解读市场,中金网研究,综合分析,市场提示,期货学堂知识,数据回顾与预报等内容,是国内权威专业的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平台。https://www.metalsinfo.com/comments/index.html
9.有色金属分析师招聘网2025年有色金属分析师招聘信息猎聘2025年有色金属分析师招聘信息,海量高薪猎头职位等你来选,了解有色金属分析师岗位要求、薪资待遇等真实招聘信息,找高薪职位,上猎聘!https://m.liepin.com/zpyousejinshufenxishi/
10.有色金属板块(有色金属板块行情分析)4、 2019年年报披露,公司资源板块主要从事钴、镍、铜等有色金属的采、选和初加工业务,钴业务集中于非洲刚果(金)子公司CDM公司、MIKAS公司,主要产品为粗制氢氧化钴和电积铜。目前非洲资源板块已形成以自有矿山为保障,以刚果(金)当地矿山、贸易商为补充的商业模式。 5、 2020年报显示,华友钴业实现净利润11.65亿,同http://www.cy-mmm.com/doc-dfdb87859813693cabe7e8320600ced0.html
11.lme铜评COMEX铜综述长江铜评铜评论铜市分析评论分析铜价铝价2024-12-06 非农前瞻:宏观动荡,金属价格走势各异,铜铝跌势趋势性明显 评论分析铜价铝价锌价2024-12-06 长江有色:宏观波动性强多头退守观望 6日铜价或下跌 评论分析铜评论铜价2024-12-06 12月6日ccmn长江有色金属网铜铝锌铅锡镍早评 https://copper.ccmn.cn/copperplfx/
12.2023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环保政策对行业的限制越发严重2023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环保政策对行业的限制越发严重「图」,矿产,煤炭,采选,电解铝,制造业,环保政策,中国有色金属https://www.163.com/dy/article/IIRNT00L05387IEF.html
13.2024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主要科技领域包括:有色金属微电子-光电子材料、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稀有-稀土金属特种功能材料、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复合材料、有色金属粉体材料、有色-稀有-稀土金属选矿冶金技术、环保与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特种制备加工与装备技术、有色金属分析检测评价等。https://www.51kywang.com/51kaoyanwang/vip_doc/27778415.html
14.2024年中国有色金属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前景趋势报告2024年中国有色金属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前景趋势报告,有色金属行业作为全球工业和制造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经历了供需格局的变化和技术创新的推动,展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新兴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对有色金属如铜、铝、锌、镍等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https://www.cir.cn/R_NengYuanKuangChan/78/YouSeJinShu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ianJing.html
15.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研究生教育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是1983年6月经原国家科委批准成立的第一个国家级分析测试机构,建设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业务上受国家科学技术部指导。1991年12月通过计量认证(CMA),2001年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CNAS)。 中心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齐全的仪器装备,依据国际标准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https://www.grinm.com/s/1363-6825-19183.html
16.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首页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华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是我国南方从事金属材料、冶金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再生资源等无机化学成分分析和物理性能测试,欧盟环保(RoHS)指令的有害物质检测,金属材料综合利用检测与咨询、评价,以及分析测试技术研究的专业机构。详细>> 资质证书 http://gzfenxi.testrust.com/
17.有色金属市场行情有色金属市场价格中冶有色市场免费为您提供最新有色金属市场行情价格走势图、有色金属现货期货价格最新行情等有色金属市场信息,了解更多有色金属市场价格行情、专题报告、分析评述、产能产量、进出口、库存等数据统计信息。http://cmm.china-mc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