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夫(1922.2.21.—2006.11.9.),出生于山东省巨野县一个农民家庭。1940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学院学习,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调《解放日报》工作,完成诸多重大采访,三次受到毛泽东接见。1948年调中原局,曾任新华社豫西分社副社长、中原总分社总编辑。
1949年,参与创办《长江日报》,任副总编辑,在《长江日报》发起“思想杂谈”和“农业生活”等专栏。
1953年调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其后,曾任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国家农委委员等职。
长江日报与“马铁丁”让张铁夫念叨了大半辈子长江日报记者任勇翻拍
张铁夫是长江日报创办人之一,有一块巴掌大的铅版跟了他一辈子,常年放在他书桌上,用作镇尺。这块铅版,是长江日报创刊时报头的铅版。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辗转联系到张铁夫之女陈荻。她说,张铁夫的一生是杂家的一生,长江日报与“马铁丁”让他念叨了大半辈子。
长江日报报头铅版,始终在书桌上
让陈荻的同龄人重新认识“马铁丁”的,则是中国科普作家谭征撰写的《寻找马铁丁》一书。
长江日报记者联系上谭征时,他直言,自己和“马铁丁”渊源很深,张铁夫是其长辈亲戚,郭小川是其父战友。
1954年张铁夫与父亲、妻子和儿女在汉口长江日报大楼上合影长江日报记者任勇翻拍
“写《寻找马铁丁》,是遵照铁夫叔叔的意愿。”谭征说,在张铁夫家中做客时,总听其谈起《长江日报》与“马铁丁”。
他回忆,在张铁夫书桌上,有一块毛泽东主席当年题写的《长江日报》报头铅版,不论工作住所如何变动,那块铅版从未离开过其书桌。
2000年前后,张铁夫生病,谭征去家中探望。张铁夫感慨,“马铁丁”三人中,陈笑雨、郭小川已离世,他希望那段历史能被记录下来。这促成了谭征《寻找马铁丁》的写作,该书于2009年面世。
约来俩好友,首提创办《思想杂谈》专栏
谭征介绍,“马铁丁”中的“铁”字取自张铁夫,“铁质地坚硬、有光泽,附有延展性,给杂文注入了革命的品格”。
《思想杂谈》专栏的开办,是张铁夫的起意。
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春天。时任《长江日报》副总编辑的张铁夫意识到,对青年朋友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很有必要。他开始向在中南局宣传部工作的郭小川和在新华社中南总社工作的陈笑雨约稿,解答人们存在的认识问题。
后来张铁夫想,能不能在《长江日报》开设专栏,一事一议,针对社会问题,开展思想讨论?他把想法告诉了熊复社长、陈楚总编辑,很快得到肯定。
这年盛夏,武汉高温不退。一天傍晚,张铁夫约陈笑雨、郭小川来到被武汉市军管会征用的四川军阀杨森的汉口私人官邸花园。在这座富有江南庭院特色的花园里,三人在廊桥边一边吃着刚采摘的莲子,一边谈论时政社会问题。
张铁夫曾向谭征讲述,三人均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过,年龄相近,自延安时期就是好友。张铁夫将创建《思想杂谈》的想法向两位知己和盘托出。“郭小川快人快语,当即赞成。陈笑雨一向做事稳健,略加思考后,微笑着点头表示赞成。”
当晚,三人商议确定了很多开栏细节,并约定内容可宽泛多元,每篇不超千字,尽可能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谁发现的问题就由谁来写,成稿后互相传阅,共同审定后在《长江日报》上发表。
1952年张铁夫(右二)与同事们在《长江日报》社合影长江日报记者任勇翻拍
《统计表和数目字》一文,张铁夫从读者来信中获悉区乡干部疲于应付各类调查统计表,造成工作负担过重的现象。他态度鲜明地提出:“不要采取官僚主义的态度,只凭主观愿望,凭‘一时灵感’而颁发许多繁琐的调查项目、表格。”
《从“要发家,种棉花”谈起》一文,张铁夫批评了某些产棉地区领导机关和干部为了鼓励农民种棉热情,提出“要发家,种棉花”的口号,认为口号“有它的很大缺陷,那就是仅仅从农民的个人利益、家庭利益出发,而没有同整个国家、整个人民利益联系起来,简单地说,就是:缺乏整治。”
新中国出版史上首次“洛阳纸贵”
“‘马铁丁’,这是一个闪光的名字。”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贺敬之在《寻找马铁丁》的序言中说,“要研究和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的杂文,应该从‘马铁丁’开始。”
贺敬之认为,这可以说是“新中国出版事业中首批出现的‘洛阳纸贵’现象”。从影响读者的广度和强度来看,可以说是鲁迅之后,杂文史上又一次辉煌。
1986年9月,长江日报老报人戈枫在张铁夫家中问起,《思想杂谈》为何会引起读者这么强烈的反响?
在京就职时,往来仍是“长江报人”
1950年,张铁夫长女陈荻在武汉出生。她记得,小时候一直住在渣甸路(今解放公园路)10号的长江日报宿舍里。陈荻对武汉1954年夏天的洪水记忆深刻。她回忆,当时她随学校老师同学转移至江西庐山,父母则留在武汉抗洪。
1954年11月,张铁夫调任北京,举家搬离武汉。陈荻告诉记者,几年前,弟弟还曾回到武汉,到出生时的医院找寻当年的出生证明。
在陈荻的记忆里,即使离开了武汉,与父亲常有来往、互相串门的仍是长江日报的老报人。
《长江日报》创刊45周年时,曾参与《长江日报》创刊、在《求是》杂志社退休的王承放组织在京长江日报老报人,在《求是》杂志社举行过聚会。当天,张铁夫与昔日战友一同回忆了创刊办报时的过往。
2006年,张铁夫去世。此前,他在床上躺了三年,气管切开,身上插满管子,不能说话,不能进食,不能翻身。陈荻回忆,在这三年里,父亲从没有表现出痛苦之情,因不能说话,每次都要写字与子女交流,询问国内外形势,让子女汇报工作和生活情况。“这是父亲特有的坚强,表现了老一辈宣传工作者强大的战斗力。”
在《张铁夫诗文集》后记《春风秋雨八十年》中,张铁夫这样描写自己的一生:
1938年,从山东南下,两只脚走到四川;1939年,从四川北上走到延安;1947年从延安南下走到大别山,1948年返回中原;1954年又从汉口北上调到北京,算来总已超过万里路。我参加革命60多年,干了两年文艺工作,十年新闻工作,二十一年党的宣传工作,十五年办公厅、研究室工作……有的老战友说我,如果一直干一行,那一定可以成为专家,现在只能是一个杂家。不过,我聊感欣慰的是,我曾给自己定过一条宗旨,做工作要比别人做得好些,不在乎级别职位,但要做出明显成绩,让同志们和领导承认我的作用,这一条显然是做到了。(长江日报记者孙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