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期期货期权互换...搞懂衍生品业务,看这一篇就够了! 目录    1. 商业银行开展衍生品业务的情况分析2. 基本内涵3. 发展历程:我国利率汇率与信用衍生品的过... 

1.商业银行开展衍生品业务的情况分析

2.基本内涵

3.发展历程:我国利率、汇率与信用衍生品的过程简要回溯

4.类别分析:对国内主要衍生品的讨论

虽然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商业银行具有开展衍生品业务的必要性,但实践中商业银行在开展衍生品业务时却有着多种因素的考量,这些因素同时也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动力。

1、衍生品业务并非保本万利,同样需要对市场做出判断。

2、衍生品业务存在的价值是将基础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属性进行剥离,并非凭空消失。

3、商业银行愿意或有必要开展的衍生品品种往往流动性也比较高,其自身也会呈现出与基础资产不一样的市场特征,因此在基础资产之外衍生品业务本身也会存在一定风险。

4、商业银行开展衍生品业务需要考虑到计提风险加权资产、缴税、账户归集等问题,且需要按照可能的浮盈或浮亏情况占用授信额度,存在性价比上的考虑。

尽管存在以上顾虑,但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开展衍生品业务的必要性正在上升。

严格来看,市场化是衍生品业务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向前则意味着之前的隐性刚兑或传统信仰正濒临瓦解,利率市场、汇率风险以及债券违约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事项,那么通过相应的衍生品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上述不确定性剥离出来,尽量确定化。同时客户对市场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客户本身也需要考虑对利率、汇率风险进行规避,但通常情况下不具有专业性,需要借助于商业银行的力量。

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违约市场化等背景下,市场主体对利率、汇率、违约的预判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研判能力较强的市场主体可能在衍生品业务方面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仍可寄希望于通过自身的研判来驾驭风险。但更多的市场主体不得不面临价差的不确定性增加、汇率的弹性幅度加大、信用风险复杂化、单一品种配置的冲击力度加剧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利率衍生品、汇率衍生品、信用衍生品、混合类投资等路径锁定或转移风险。

当然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其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的规避以及大类资产配置的需求可能比商业银行更为强烈,但是多数市场主体并不具备开展衍生品业务的资质和能力,这就意味着开展衍生品业务不仅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锁定风险,还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的代客衍生品业务来获取中收、拓展和维护客户,这是提升客户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我们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客户(特别是跨境客户)对汇率衍生品的业务需求较大且较为丰富,而财富管理或私人银行客户则对大类资产配置以及收益的稳定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在明显上升(特别是在利率和汇率方面),这些均给商业银行开展衍生品业务提供了支撑。

(1)衍生品听起来高深莫测,但实际上就衍生品本身来看,其最大的特征在于不具有独立性、无法独立存在,需要有基础资产的支撑,也即从其它基础资产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合约工具。

(2)衍生品的基础资产可以是传统资产,当然也可以是衍生品本身也即以衍生品为基础资产的衍生品(如期货期权),从这个角度来看,衍生品本身是可以无限嵌套叠加的。这意味着在衍生品具体流动时,甚至有可能会脱离其基础资产,从而不断地传递风险、放大风险。

(3)衍生品业务本身既是远期交易,亦是信用交易(含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因此其带有天然的杠杆属性。这就意味着对于流动性较好的衍生产品品种而言,在市场波动幅度较大或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的背景下,衍生品本身也会呈现较大的波动幅度,并由于其杠杆属性,造成更大的冲击。

衍生品业务的开展有一定门槛,且除商品类期货外,多数衍生品业务的开展需要一定资质(也就是需要监管机构审批)。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衍生品业务资质主要分为基础类和普通类,基础类仅能开展套期保值类业务,而普通类则还可以进一步开展自营类和代客类衍生品业务。

事实上,广义的衍生品还应包括诸如ABS、可转债、债券基金、股票基金等同样有着基础资产支撑的产品,但通常意义下的衍生品主要包括远期(Forwards)、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s)和互换(Swaps)四大类(这也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内容),而实践中更多的衍生品是以上四大类衍生品的进一步组合,并依据不同的基础资产而有所不同,如利率(债券)类衍生品、汇率类衍生品、信用类衍生品、权益类衍生品、商品类(含黄金)衍生品等。

和传统金融资产一样,衍生品的交易市场也分为场内和场外(包括柜台、中证报价系统等),由于衍生品的门槛较高,因此国外的衍生品业务主要以场外为主,这也是为什么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指标之一是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

目前我国场外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有互换和期权两大类,其中场外互换市场的规模超过1200亿元、场外期权市场的规模约在4000亿元附近,也即合计规模超过5000亿元。

利率衍生品主要包括远期利率、利率互换、债券远期、国债期货等品种。其中国债期货在交易所交易,其余利率衍生品种在银行间市场交易。目前国债期货包括2年期、5年期和10年期三个品种,2019年前11个月的成交额分别达2.88万亿、1.57万亿和8.34万亿,合计12.79万亿。

在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各利率衍生品市场全年累计交易规模达到21.60万亿(2018年全年),今年前三个季度的累计成交额则达到13.70万亿,这意味着银行间和交易所的利率衍生品全年成交额合计超过30万亿元。

汇率衍生品主要包括外汇远期、货币互换、外汇期权等种类,除商业银行柜台外,其余均在银行间市场进行。今年前9个月,银行间市场外汇衍生品成交规模达到93.30万亿元,2018年全年的成交规模则达到115万亿,因此就外汇市场而言,其衍生品2019年全年的成交规模达到125万亿元左右。

整体来看,我国衍生品业务的发展历史至今也有20余年,其中国债期货最早始于1992年、汇率衍生品始于2005年、利率衍生品始于2006年、信用衍生品始于2010年。同时国债期货在1995年暂停后于2013年重启、信用衍生品也于2016年重启。

我国1981年国债才开始重启,1992年底的国债余额也才1200亿元左右。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价格闯关”背景导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由1987年的5%上升至1989年的28%左右,财政部不得不于1988年9月10日开始对长期储蓄存款进行保值贴息(即按照物价上涨幅度和利率之间的差数补贴给居民),同时上交所顺势推出国债期货业务以平滑市场价格的波动。

同时1997年央行还顺势推出远期结售汇业务,只不过当时的限制条件较多。

受1995年国债期货风险事件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带有杠杆性质的衍生品业务在这段时期内没有进入高层的视野,这一时期我国的衍生品市场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但是由于2001年我国入世成功,开放的步伐和要求促使国家层面开始考虑重启衍生品业务,以规避在开放市场环境下所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相应的前期研究工作基本从2001年持续至2004年。

这期间的大背景是2005年7月21日央行发布的第16号公告,即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开始逐步放开,外汇衍生品的需求也开始相应提升。于是2005年8月10日扩大外汇指定银行推出外汇远期和外汇掉期业务、2006年1月3日完善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2007年8月17日在银行间市场开办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等等。

同时2008年12月央行与韩国签订26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正式开启了我国货币互换进程。

2005年底,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达到7.97万亿元(国债、央票和金融债的合计占比达到95%以上),在2005年之间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债、央票和金融债的规模比例合计均在95%以上。但对于整个债券市场而言,2005年是债券市场真正开始扩容的一年,也即这一年信用债的品种和内涵开始不断丰富,这也推动了债券衍生品业务品种的诞生。

2005年5月11日,央行发布第9号公告,正式在银行间市场推出债券远期业务,这是自1995年国债期货退出市场以来的第一类债券衍生产品。2005年7月21日交易中心发布《债券远期交易保证金集中管理操作细则》,对债券远期业务进行了规范。

2007-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经济在2009年陷入了困境,这一年各类衍生品业务基本处于半暂停阶段。不过自2010年开始随着形势的表面好转,市场化改革进程开始继续推进,以及各类基础资产规模的不断提升(如债券市场规模显著增加等),各类衍生品业务品种的范围开始不断丰富,一些先前被暂停的衍生品业务也得以重新问世。

直至2016年9月23日交易商协会发布CRMA、CRMW、信用违约互换以及信用联结票据等四份产品指引,2018年在民营企业发债融资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信用衍生品业务得以被重视,并自2018年以来取得不错的发展。

同时2015年3月6日推出10年期国债期货、2018年8月17日推出2年期国债期货,意味着我国的国债期货品种已经拓展至3类,据悉目前正在尝试推出30年期国债期货品种,随着国债期货品种的不断丰富,其价值也将不断得到提升。

这一段时期的外汇衍生品也有诸多动作,其中2015年的8.11汇改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2010年国家外管局进一步完善了远期结售汇业务,允许远期结售汇到期交易时可选择全额或差额进行结算。同时交易中心还分别于2011年和2016年推出了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业务和标准化的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业务。

进入2019年后,人民币汇率时隔10年之后再次破7,而LPR新报价机制也得以形成,相应的衍生品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如外汇期货品种正在尝试推出,国债期转现交易正式得以开展,国债期货做市交易也已正式启动,30年国债期货正在路上。同时基于LPR新报价机制的利率衍生品也已正式问世。此外交易所的信用衍生品也在逐步规范化。

本报告不对商品、权益等衍生品业务进行讨论,仅限于利率衍生品、汇率衍生品和信用衍生品等三大类,而这一部分内容仅对利率互换、国债期货、外汇远期与掉期等进行讨论。

与美元等常见货币的浮动利率指标不同,人民币利率浮动指标较多,包括回购利率(Repo)互换、拆借利率互换(Shibor)、同业存单利率互换、定存利率互换(Depo)、货款基准利率互换(Loan)、LPR互换、债券利率互换等六大类。

从交易品种来看,主要包括以FR007和Shibor3M和1yrDepo为基准的产品,其中以FR007和Shibor3M为基准的互换产品占领了市场的主要份额,FR007利率为基准的利率互换是流动性最好的品种。同时随着同业存单的快速发展,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名义本金也呈现上升趋势。此外在LPR新报价机制下,一些基于新LPR的利率互换也开始进入市场。

相较而言利率互换合约的内容比较灵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期限比较灵活,即每一类利率互换的期限细分比较多,交易双方可以自主进行选择。

(2)利率互换双方债务性质相同(要么均是债务人、要么均是债权人),此外利率互换的对象可以利息改、也可以利息支出,同时利率互换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不同种类的利率(如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或不同种类的基础利率)。

(3)利率互换的对象一般是本金币种相同、规模相同,且均是针对名义本金(只是作为计算基础)。

(4)利率互换合约一般会规定互换期限,如3个月换一次、1年换一次等等。

(5)利率互换双方可以直接进行互换,也可以通过银行进行互换。

利率互换并非总能够发生,其真正成立或有价值需要一些支撑条件。

(1)利率互换双方对未来利率的走势一般持相反态度。

(2)利率互换双方的债权或债务期限应当一致。

(3)利率互换双方分别对不同种类的基础利率有优势,如果均没有优势,则通常情况下利率互换的必要性不高。

(4)有时互换双方由于信用资质差异较大,那么信用资质较差的互换主体则往往需要承担一定的溢价。

目前利率互换的目的主要有三种:

(1)运用利率互换去对冲利率风险,锁定资产的收益或者负债成本,交易目的为套期保值。

(2)基于方向性的交易和曲线形状的交易,当发现与现券有套利空间时进行套利交易。

(3)纯粹单方向的交易。基于对价格趋势的明确判断进行操作。

当商业银行投资利率互换进行套期保值等目的时,需要计提风险加权资产。

(1)当利率互换纳入交易账户,需要计提一般风险和特别风险。

(2)当利率互换纳入银行账户,需要计提交易对手信用风险。

不过目前一些银行利率互换的名义本金较大,但其一般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敞口一般较小,因此整体上看利率对资本的耗用以及对利润的影响均相对可控。

除前面所讨论的内容外,利率互换对商业银行还有一些现实作用:

(1)利率互换具有名义本金较大、实际风险敞口相对较小的特点,因此开展利率业务有助于做大交易量,并可以借此提高申请各类交易资格的成功率。

(2)可以一方面发行浮动利率的主动负债(如同业存单和金融债),然后通过利率互换将浮动利率转换成固定利率。

(3)可以开展代客利率互换业务,赚取中收,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目前国债期货包括2年期、5年期和10年期三个品种(正在尝试推出30年期品种),2019年前11个月的成交额分别达2.88万亿、1.57万亿和8.34万亿,合计12.79万亿。

(1)国债期货仅以保证金而非全额进行交易,因此交易成本低且违约风险低。

(2)国债期货在交易所(一般利率衍生品在银行间市场)采取集中撮合竞价方式进行交易。

国债期货的交易方式是区别于现券交易的最大特点之一。我国的国债期货采用实物交割方式,合约到期前如果卖方没有平仓,理论上则需要用名义标准券去履约交割。实践中交割前需要将不同票息、不同期限的可交割债券按照转换因子转换为名义标准化(这里的转换因子由交易所定时公布)。

国债期货的参与者主要是券商、基金等机构,银行、保险等债券市场最大的参与主体暂时无法参与。当然券商、基金等机构对于债券的持有更多考虑到收益的要求,即可进行套期保值,且交易性情绪就会比较浓厚一些。而银行等机构则只能通过债券借贷以及借助资管通道等方式参与,但途径仍然受限且规模较小。

国债期货的走势取决于对债市走势的研判及对国债期货自身运行机制的分析,也即国债期货和现货的影响因素大部分较为一致,受到经济基本面、资金面、监管政策和市场情绪的共同影响。而涵盖基差交易在内的诸如期现套利、跨期套利、跨品种套利等诸多套利机制的存在更使得二者走势不会偏差太多。

以基差交易为例,如果基差【基差=国债现券净价-转换因子*期货价格】收窄且大幅为负,严重偏离历史平均水平,此时投资者会倾向于做多基差,买入现货做空期货进行套利,从而使得二者最终的走势趋同。

比较常见的交割期限有隔夜、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其他。其存在的价值主要是为了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并且以人民币对美元的外汇远期为主。

(2)2019年前11个月,外汇远期的规模分别为546亿元、284亿元、464亿元、439亿元、757亿元、419亿元、224亿元、720亿元、238亿元、238亿元和370亿元,也即前11个月外汇远期的规模合计达到4699亿元,基本上月度成交量在440亿元左右,也就是说全年成交量约在5000亿元。

(1)外汇掉期交易则指外汇交易双方在合约期初以A货币交换一定数量的B货币,并且以约定价格在未来的约定日期用B货币反向交换同样数量的A货币,也即币种相同、金额相近、期限不同、方向相反的外汇买卖合约。

(2)比较常见的外汇掉期交易是“一笔即期+一笔远期”的形式(当然也有隔夜掉期以及远期对远期掉期),客户需要根据银行的掉期点数支付一定的利息。其中隔夜年期与即期对远期掉期是市场主流。

(3)2019年前11个月,外汇掉期的规模分别为11.10万亿、7.51万亿、11.90万亿、11.63万亿、9.52万亿、8.52万亿、9.79万亿、9.54万亿、8.20万亿、7.04万亿和8.25万亿,也即前11个月外汇掉期的规模合计达到103万亿,基本上月度成交规模在10万亿左右,也就是说全年成交量约在120万亿。

(1)外汇期权本质是期权,即一种附带选择权的合约,具体是指买方在支付一定费用(称为期权费)后,享有在约定的日期或约定的期限内,按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外汇资产的权利。个人投资者可以参与。

(2)外汇期权的期限主要1周、2周、1个月、3个月、1年和其他。

(3)2019年前11个月,外汇远期的成交规模分别为5029亿元、3045亿元、3155亿元、3050亿元、3924亿元、3476亿元、2978亿元、3873亿元、2382亿元、2290亿元和4030亿元,也即前11个月外汇远期的规模合计达到3.72万亿,基本上月度成交量为3400亿元,也就是说全年成交量约在4万亿元左右。

1、目前我国信用衍生品主要有凭证类和合约类,各有两个品种。其中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与信用联结票据为凭证类、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为合约类。所谓凭证类,可以理解化标准化且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交易的合约。

2、CRMA与CRMW(即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与凭证)主要保护参考实体的某一个标的债务,而CDS与CLN则保护的是某一参考实体下的债务(目前仅限SCP、CP、MTN、PPN、ABN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也就是后面两个保护的是发债主体,前面两个保护的是发行的债务。

3、我国信用衍生品的创设始于2010年,但在2012-2015年期间几乎没有发展,2016年得以重启,2018年则因民企发债困难、债券违约凭发等事件,促使信用衍生品得以发展。因此我国信用衍生品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为了支持民营企业,且主要针对民营企业的龙头企业,这是存在的最大问题。

4、我国目前将CRMW的参与者分为核心交易商和一级交易商两类,前者可以与所有参与者进行交易,后者则只能与核心交易商进行交易。

THE END
1.金融衍生品:双刃剑的交易艺术与创新未来一、金融衍生品:撬动投资的支点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衍生品是现代金融体系中的关键一环。金融衍生品是基于基础金融工具(如债券、股票等)衍生而来的金融产品,如远期合约、期权、期货等。这些产品因其杠杆效应和交易灵活性,成为投资者追求高收益的重要工具。接下来,我们将从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机制开始介绍。本https://blog.csdn.net/JiYan_purple/article/details/144259359
2.观点教授/研究从性质上看,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保证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其中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属于银行的表外理财业务,是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通过发行表外理财的方式获取资金,通过委托贷款、委外投资等方式实现资产出表,“同业存单-表外理财-委外投资”构成了金融加杠杆的资金链条,导致资金在金融系统https://www.ckgsb.edu.cn/faculty/article/detail/157/4848
3.头条文章(二)常见外汇衍生品介绍 01、外汇远期 (1)远期结售汇 人民币与外汇之间的远期交易通常称为远期结售汇,是指交易双方以约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及期限,在约定的未来某一日期交割的外汇交易。具体而言,企业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协议,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时,企业将外汇收入或支出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919469377192503
4.2016证券从业《金融市场》知识点:金融市场的分类按照金融市场交易标的物划分是金融市场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按这一划分标准,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及其他投资品市场。 1.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又称“短期金融市场”“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https://www.gaodun.com/zq/974862.html
5.黄达金融学第4讲:金融市场4.1 金融市场概述 4.2 金融工具 4.3 货币市场 4.4 资本市场及其有效性 4.5资金盈余者的资产选择 4.6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的概念: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 金融市场广义、狭义之分 https://www.kaoyan365.cn/mf/19187.html
6.学习笔记1234远期利率指的是资金的远期价格,它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水平。其一直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参考工具,且在成熟市场中几乎所有利率衍生品的定价都依赖于远期利率。【注意】远期利率和即期利率的区别在于计息日起点不同,即期利率的起点在当前时刻,而远期利率的起点在未来某https://www.jianshu.com/p/453aa085d9e6
7.金融选填判断58、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交易,是采用公开竞价的方式进行。 61、按利率水平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划分,利率可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65、IS—LM分析模型从整个市场全面均衡来讨论利率的决定机制,它必须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67、在计算利息额时,有两种方法:一为单利计算法,二为复利计算法。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6/0709/15/34968182_574254858.shtml
8.2005年中级《财务管理》考试大纲(一)(2)按证券交易的方式和次数分为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即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或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3)按金融工具的属性分为基础性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 (四)利率 1.利率的类型 利率也称利息率,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比。从资金的借贷关系看,利率是一定时期运用资金资源的交易价格。 https://www.chinaacc.com/new/15/17/2004_12/4122217552872.htm
9.金融市场分为拍卖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中介市场。是按照()划分的C.按照证券的不同属性,金融市场分为债务市场和股权市场 D.场外交易市场没有固定场所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下列关于金融市场分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Ⅰ.按照交割方式划分,可以分为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Ⅱ.按照发行流通性质划分,可以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Ⅲ.按照组织方式划分,可以分为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Ⅳhttps://www.manonggu.com/jianzhu/7dp9zl3a.html
10.拿去不谢,基金从业2021年10月三科真题附解析巴蜀养基场1、(单选题)金融市场按交易标的物划分为() A.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B.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 C.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D.传统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 答案:A 解析: 按照不同的交易标的物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A正确。融资方式归可分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332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