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报道校(院)新闻、部门新闻和地方校(院)新闻,宣传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大教学科研成果,聚焦校(院)改革建设进程,探索打造特色鲜明的融媒体新闻内容产品。
干部培训是党校最主要的职能,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多年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坚持以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业主课,坚持“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即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开设“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方面的课程。“理论基础”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眼光”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当代世界思潮、当代世界民族宗教等;“战略思维”方面课程主要包括“形势与任务报告”、领导能力和执政本领训练课程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党性修养”方面的课程贯穿于学习始终,主要包括党史国史专题课程、党性教育、党性锻炼等。
科研工作是党的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部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先导作用。科研部是具体负责贯彻落实校(院)委科研部署的职能部门。党校科研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挥支撑教学的基础性作用,致力于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致力于党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关于党校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党校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从严治校,坚持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推动创新,自觉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办学规律和党校(行政学院)教研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通过实施学术带头人特殊支持、学术骨干系统培养和青年英才个性化成长等子工程,统分结合、分类施策、特色支持,不断改革完善创新引才用才育才机制,着力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党校(行政学院)事业新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形成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各类人才活力迸发的新格局。
对外交流合作服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要致力于建成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充分展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形象;建成培养全球治理人才队伍的主渠道,不断提升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后备干部国际交往能力;建成渠道广泛、内容丰富的国际资源平台,服务党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建成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涉外资源库,培养一支优秀的涉外师资队伍,形成一批高端涉外交流合作项目。
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网络用户提供办公、学习、生活资源服务,包括图书文献、财务管理、生活信息服务等。
14:36
[摘要]女性省级领导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职业发展经历,能够为构建女性领导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机制以及女性领导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地方现任女性省级领导的职业发展经历具有这样几个主要特点,即职务晋升体现出干部成长规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成长路径具有多岗位综合化与单一岗位专业化并存的特点,发展过程中出现干部成长黄金期与生命历程之间的重叠,职业发展是组织培养与个人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及工作岗位集中体现在以柔性领导为特点的部门。
[关键词]省级;女性领导干部;职业发展经历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女性省级领导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女性干部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她们的职业发展经历有什么样的特点?本研究尝试在分析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
一、问题的提出
领导者职业发展历来是领导学的重要主题之一。领导者的职业发展应当包括内外两个层面。职位调整和级别提升是外在层面的衡量标准。从内在看,领导者职业发展的实质是领导者思想境界、能力素质以及工作作风等方面不断提升的过程。两者相互影响,有机统一。[1]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领导者职业发展的研究,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特点,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关于经济发展等因素对领导干部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多,关于职业经历对领导干部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少;二是在研究对象上,对于领导者共性研究多,对于女性领导者个性研究少;三是在研究特点上,对于职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多,对于领导者职业发展的实证研究少;四是在研究对象的层次上,对于地厅级或者县处级领导干部研究多,对于省部级领导干部研究少。
本文以地方省级女性领导干部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其履历数据,发现其职业经历的特点和逻辑,探讨何种职业经历更能促使优秀女性领导干部的形成。只有发现女性优秀领导干部的成长规律,才能够为构建女性领导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机制,为女性领导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中国经济网地方党政领导人物库的履历信息,截至2019年2月4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现职省级女性领导干部共有122名,本文主要以地方现任122名省级女性领导干部为样本,集中就这些女性领导干部从副厅到省级干部之间的职业发展经历进行研究分析。
(一)基本情况
从年龄分布来看,现任地方省级女性领导干部的年龄跨度为49~65岁①,平均年龄58岁,其中处于54~60岁这个年龄区间的共有82人,占总数的68.3%(见图1)。其中64~65岁区间范围的5位省级女性领导中,有4位是民主党派副省级干部,1位是正省级干部。最年轻的为49岁的福建省副省长郭宁宁。
从民族构成看,122份样本中,汉族95人,少数民族27人②。从政治面貌看,党员91人,民主党派24人,无党派7人。
从教育背景来看,学士19人,硕士65人,博士36人,其中55人具有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研究员等专业技术职称。
(二)现有任职概况
从职务分布看,122份样本中,省级副职112人,省级正职10人。在省级正职中,政府正职有3人,人大正职有3人,政协正职有4人。
从岗位分布看,省级女性领导岗位在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系统的分别有23人、28人、34人和37人。
从地域分布看,多数省市自治区现职女性省级领导在3~5人。北京现职女性省级领导最多,共有8人,重庆和安徽分别有7人和6人,河北、贵州、甘肃和云南分别有2人(见图2)。
(三)职业晋升概况
1.研究对象任副厅(局)级时情况
在研究对象中,36~42岁担任副厅级干部的人数最多,合计77人,占总数的65.8%。有5位任副厅级干部时年龄在30岁及以下,其中4位任职于共青团系统,1位任职于妇联(见图3)。①
在副厅岗位上任职时长在2年以下的7人中,其中3人职业发展路径为高校(或企业)—民主党派省/市主委;2人的职业发展路径为基层机关—地级市/省厅,1人的发展路径为高校—市辖区—市政府办,1人的发展路径为共青团—省办—地级市党委一把手。
2.研究对象任正厅(局)级时情况
在研究对象中①,41岁担任正厅级干部的人数最多,共有14人,46岁担任正厅级干部的人数次之,有12人(见图5)。其中,35岁以下担任正厅级干部的有3人,都是在共青团省委/自治区委书记位置上解决的正厅问题。
3.研究对象任副省级干部时情况
研究对象开始担任副省级干部时的年龄,比较集中在53~56岁这个年龄段①,共61人,占总数的52.1%。研究对象中41岁及以下开始担任副省级干部的有6人(见图7),其中,4人是从共青团系统起步,1人从科研院所起步,1人从基层机关起步。
研究对象中②,58人担任副省级干部时长在1~2年,有6位已经有14年及以上的担任省级干部的经历。
4.研究对象从副厅到副省级干部之间的时长
女性领导干部从副厅级干部成长为副省级干部,最短用时1年零8个月,最长用时24年零7个月,比较集中的是用时11~16年,共61人,占51.7%(见图8)。
5.研究对象从副厅到副省级干部之间的岗位变迁情况
岗位变迁情况主要考察几个内容,一是岗位变迁数量情况,在同一工作部门,既担任过部门的副职,又担任过部门正职的,只统计为一个工作岗位。二是岗位性质情况,在研究对象中选取3人及以上都有过任职经历的部门。三是研究对象担任领导职务的情况,如省厅(局)正副职的情况,地级市党委、政府的正副职情况。四是岗位的区域变迁情况。
第一,从岗位变迁数量来看,研究对象中①,从副厅到副省之间任职的岗位数量不一,其中59人调整过2~3个工作岗位,占总数的52.7%(见图9)。
第二,从岗位性质来看,研究对象中②,在从副厅到副省级之间,工作部门分布情况按照出现频率高低排列,排在前6位的依次为:组织部、共青团、高校、妇联、统战部和宣传部(见图10)。
第三,从担任领导职务的情况来看,35人次担任过地级市党委正职,少于地级市党委副职的41人次;34人次担任过地级市政府正职,少于担任过地级市政府副职的37人次。69人次曾经担任过省厅(局)正职,多于有担任省厅(局)副职经历的65人次③。
第四,从岗位的区域变迁来看,在122位地方省级女干部中,大部分在本省市自治区工作,从本省市自治区的初级职位一步步晋升到现职,但也有28人在成为厅级干部之后,工作发生了区域之间的变动。其中13人是在不同省之间进行工作调动,有13人是从中央国家机关调动到地方工作,还有2人是从金融企业调整到地方工作。
三、特点分析
(一)职务晋升体现出干部成长规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结合
干部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女性领导干部的成长也不例外。职务晋升的一般性指的是干部的正常提拔,它反映了干部成长的一般规律,即干部在实践中成长—通过组织程序承担一般领导职务—干部在实践中进一步成长—通过组织程序被提拔到更高级领导岗位。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多数干部遵循逐级提拔的原则。
在研究对象中,有7人在副厅级岗位上任职不足2年提拔到正厅级岗位的,有1人直接从副厅级干部直接提拔到副省级干部,有1人直接从正处提拔到正厅岗位上,有14人在正厅岗位上任职1年以内就提拔到副省级岗位。这些都反映了干部成长的特殊规律。
(二)成长路径呈现出多岗位综合化与单一岗位专业化并存
(三)发展过程中出现干部成长黄金期与生命历程之间的重叠
(四)职业发展表现出组织培养与个人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干部不是自发产生的,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
地方现任省级女性领导干部的职业发展用实证的方式证明了这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研究对象的任职履历和成长过程综合分析,地方省级女性领导干部成长路径中比较突出的三条是从教育科研系统、共青团妇联系统、民主党派系统进入党政机关,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共青团组织对于女性领导干部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研究对象中,一些超出同龄干部任职于副厅级和正厅级岗位上的女性领导,大部分出生于60年代,正值干部年轻化政策的落实和大力实施,其中一些人在相对年轻的时候就可以达到较高级别。3人年处在35岁以下担任正厅级干部,都是在共青团省委/自治区委书记位置上解决的正厅问题。
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视民主党派代表、无党派代表等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工作,往往被视为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有关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问题,有关部门曾有“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或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的明确意见。所以,各级党委把做好领导班子中党外人士的配备工作作为一项政治责任。教育、卫生等紧密联系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性强的部门中,领导班子中的党外干部相对更多。考虑到实际情况,一般对党外干部的年龄和任职资历等会适当放宽。在研究对象中,有1人直接从正处提拔到正厅岗位上,有14人在正厅岗位上任职1年以内就提拔到副省级岗位,这15位都是民主党派或者无党派人士。
以上的发展路径体现了组织对女性领导干部培养的意图和特点。与此同时,这些女性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和能力基础扎实。122位研究对象中,具有国外博士学位的有5人,拥有国外硕士学位的2人,55人具有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研究员等专业技术职称,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过3个月以上培训的有8人。说明相当一部分女性领导是有较高的学历和能力素质的知识型人才。
对领导干部的不断发展而言,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都很重要,但领导者内在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是领导者职业发展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很大程度影响甚至决定着外在职位级别的提升。因此,在领导岗位上需要持续学习。学习的形式当然可以多样,向实践、他人和自己学习,都是很好的方法。在研究对象中,有19人参加过中央党校3个月以上班次的学习培训。影响女性领导职业发展的结构性因素如社会文化、法律法规、组织制度等,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是教育培训等干预手段可以在短期内提升人的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应当适度加大对女性领导者的集中和分类培训力度。
(五)工作岗位集中体现在以柔性领导为特点的部门
本文研究对象中的女性领导在担任副厅级干部到担任副省级之间,工作部门分布情况按照出现频率高低排列,排在前6位的依次为:组织部、共青团、高校、妇联、统战部和宣传部。这几个部门虽然工作性质不一样,但有一点突出的共性,那就是需要与人广泛地打交道,需要与人良好沟通。
这样一些工作岗位可以充分发挥女性领导善于沟通、亲和力强、工作细致等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应当注意防止性别刻板印象在女性领导干部的岗位安排中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孙晓莉.生活史视角下的女性领导职业发展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6(5).
[3]李娜.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两性厅级干部的职业晋升[J].领导科学,2015(1).
[4]陈怀珍.女性领导的成长路径及职务晋升研究—以我国省部级女性常委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5]蒋莱.领导力发展视角下的职业女性工作—生活平衡策略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2(2).
[6]马秀玲.中国党政部门女性省部级公务员的成长路径及职业发展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
责任编辑:刘翠霞
[作者简介]孙晓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②此处采用120份样本,北京和西藏各有1位信息不可得。
①此处样本为117份。其中任副厅级时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为乌兰、刘莲玉、葛慧君、李玉妹、尼玛卓玛。
②122份样本中有7份任职履历不完整,数据无法采用,此处采用的是115份样本数据。
①此处样本为117份。
②此处样本为118份。
①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某位领导既担任过地级市党委副职,又担任过地级市党委正职,这里是分别统计的。
②由于数据不完整,此处样本为112份。在同一部门既担任过副职,又担任过正职的,只统计为一个工作岗位。
③此处样本数量为119份。高校里包括了1科研院所,1省级党校和1省级社会主义学院。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几个岗位包括了成为副厅级干部之后,担任的地级市相应部门一把手的情况。此处统计遵循不重复计算的原则,如在省级妇联主席岗位上既担任过正职,又担任过副职的,只记作1次妇联工作经历。在地级市组织部和省级组织部都担任过一把手,如四川省成都市委组织部部长和四川省委组织部部长,只记作1次组织部工作经历。另外,3人次以下的工作部门没有统计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