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货币发展过程经历了三种形式:商品货币、代用货币。
第一节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
考核内容:
货币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式: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
1、商品货币
2、代用货币
3、信用货币
具体内容如下:
一、商品货币
(一)含义:又称足值货币,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执行货币职能时是货币,不执行货币职能时是商品;且两种用途时价值相等。——货币职能:区分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二)类型:
1、实物货币:货币形式发展最原始的形式,缺点不易携带、存放。体积笨重难携带,质地不匀难分割,容易腐烂难储存。如:牲畜、粮食、布匹、贝壳、珠玉。
2、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是典型的足值货币;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高量小、耐久性、均质性、可分性。如:金银。
(三)特征:
1、本身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粮食内在价值表现在外在的使用价值上——可以充饥;
布匹内在价值表现在外在的使用价值上——可以制衣。
2、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时,是以自身所包含的实际的商品价值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所以称为,以商品的内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交换的比例。
二、代用货币
(一)含义:是指代表实物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一般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加入到流通领域中。如:交子。
备注:代用货币与商品货币中——金属货币之间的关系:
1、代用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但是其背后有充足的金银货币或者等值的金、银条(块)作为保证,代用货币的持有者,有权随时到政府或银行将其兑换为金属货币——金银。
2、所以——代用货币本身的价值虽然低于其面值,但是公众持有代用货币就等于具有了是指货币的请求权。
3、举例:代用货币最早出现在北宋,树皮纸做成的货币—交子。
——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二)特征
1、成本低、易携带、节省稀有金银、能克服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也称格雷欣法则。是经济学中的定律。该定律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2、本身价值低于面值,但持有它等于具有实质货币的要求权。
三、信用货币
(一)定义: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
(二)信用货币的产生:
1、信用货币是金属货币制崩溃的结果。
2、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发行主体是银行,其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
3、信用货币与贵金属货币脱离关系,不可兑换贵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与代用货币的区别)
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所代表的货币价值,所代表的货币价值可能发生贬值或升值。
信用货币的管理货币性质——国家可以通过对银行体系的控制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
→→所以,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发行的主体是银行,发行的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由国家赋予无限法定偿还能力,并强制流通。
4、形式:商业信用货币(商业票据如期票和汇票)、银行信用货币(银行券)、国家信用货币(纸币),还有通货和银行存款。——详见金融企业的资本与负债业务章节
(三)特征:一种信用符号,已与黄金完全脱离;债务货币;强制性;管理货币性。
(四)发展趋势:电子货币(P4,“储值”,及发行主体的多元化—银行、金融、非金融机构。)
【2010真题,单选】
下列货币形态中,属于代用货币的是(B)。
A.贝壳B.交子
C.金币D.人民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的三种形态举例。
AC分别属于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而D属于信用货币,B属于代用货币。(参见教材P1、2)
第二节货币流通的概念和形式
货币流通的概念
货币流通的两种形式
广义的货币流通
一、货币流通的概念:
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流通由现金流通与存款流通两种形式构成。
现金流通
(一)几个概念
1、现金流通即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
2、现金流通领域:与居民个人有关的货币收付和企业单位间的小额货币收支。
3、我国的现金货币流通: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通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经过不同渠道进入流通,并经过不同渠道回到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最后流回中国人民银行,退出流通。
(二)现金流通的程序和渠道
1、现金发行:人民币从中国人民银行现金发行库直接进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现金业务库的过程
2、现金投放: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现金业务库通过不同渠道进入流通领域,即形成企事业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的现金的过程。
注意——现金投放的渠道——现金,放出去:
工资及对个人的其他支出(现金投放的主要渠道。)
采购支出;3、财政信贷支出;4、行政管理费支出。
3、现金归行——现金,收回来
1)信用收入:吸收存款
2)商品销售收入:存入银行——现金归行的主要渠道。
3)财政税收收入
4)服务事业收入
4、现金回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超过其业务库存限额的现金送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的过程,成为现金回笼。
【真题2010,单选】在我国,人民币从中国人民银行现金发行库直接进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现金业务库的过程称为(B)。
A.现金投放B.现金发行C.现金回笼D.现金归行
【例题】在我国当前实行现金管理条件下,()是现金投放的主要渠道。
A.工资及对个人其他支出B.采购支出
C.财政信贷支出D.行政管理费支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金投放的主要渠道。现金投放的渠道包括工资及对个人其他支出、采购支出、财政信贷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其中,工资及对个人其他支出是现金投放的主要渠道。
【例题】现金归行的渠道主要有()。
A.工资收入;B.商品销售收入;C.服务事业收入;D.财政信贷收入;E.外汇收入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现金归行的渠道。
现金归行的渠道包括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事业收入、财政税收收入、信用收入。因此,BCD是正确的。(参见教材P5)
三、存款货币流通(非现金流通)(货币流通分为:现金货币流通和存款货币流通)
(一)定义:存款货币流通是银行转账结算引起的货币流通,具体表现为存款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基础上,通过在银行存款账户上划转款项进行货币收付的行为。
存款货币流通前提条件——各企业、单位、个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
(二)存款货币流通渠道
(三)现金货币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的关系
1、货币流通是现金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的统一。
2、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结果引起两种货币形式的货币量——现金货币量和存款货币量此增彼减。
四、广义货币流通
狭义的货币流通只包括现金和不足值的金属铸币的现金流通。
广义的货币流通既包括现金流通又包括存款货币流通。
银行信贷的投放和回笼是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的总渠道。
因此,银行信贷投放和回笼是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的总渠道。
【例题】
()是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的总渠道。
A.现金发行和现金投放B.银行信贷投放和回笼
C.现金投放和回笼D.现金归行和现金回笼
第三节货币需求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说明:经济基础与本节类似,三四五节分别讲述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货币均衡。
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2、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3、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
4、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5、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1、公式:
2、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
三因素。——货币数量观,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即后者决定了前者。
3、三因素间关系:流通速度不变——待售商品总额越高,货币需求量大;正比
待售商品总额不变——流通速度越快,货币需求量越小。反比
(二)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
2、备注:赊销——当期有商品需求,但当期无货币需求,减去
到期支付——当期无商品需求,但当期有货币需求,加上
收支相抵额——有商品流通,但无货币需求,减去
(三)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金块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
1、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
说明问题:银行券本身不具有价值,只能代表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
2、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
说明问题:银行券的发行量严格控制在足值金本位需要量范围之内,一旦银行券的发行量超过足值金属本位币的客观需要,单位银行券就贬值。
1、在一定时期内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为8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为8此,则:货币需要量=800/8=100(亿元)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要量与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在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800亿元中,赊销占40亿元、到期应支付占10亿元、相互抵消占5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为8次。则货币需要量应为:
(800-40+10-50)/8=90(亿元)
3、若发行100亿元银行券进入流通领域,而根据如上计算得知货币需要量是100亿元,则单位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是1,即单位银行券按其规定的含金量进行流通。如果银行券发行量过大,如超过100亿元,则使公式3中的分母变大,从而单位银行券贬值,引起物价上涨。
根据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
A.商品质量B.商品生产技术条件
C.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D.投机性货币需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之公式含义。
在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需要量成正比。因此,应选C。(参见教材P7)
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背景:美国耶鲁大学欧文·费雪1911年《货币的购买力》
(二)公式:
费雪方程式MV=PT
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
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1、MV=PT——表示一定时期内,商品交易与货币流通的规律性平衡关系。
2、P=MV/T——表示一定时期内,物价水平P随着货币量M的变化而变化。
原因: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在20世纪初提出了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关系的方程式,MV=PT。
A.费雪B.凯恩斯C.斯塔福德D.亚当斯密
解析:本题考查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费雪方程式。(P8)
在费雪方程式MV=PT中,对各字母代表叙述正确的是()。
A.M为流通中货币平均B.V为货币流通速度
C.T为交易量D.P为各类商品价格水平
E.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货币总量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费雪方程式。
MV=PTM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货币平均数,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各类商品价格加权平均数,T表示交易量。费雪方程式要求价格是加权平均而不是简单的价格,因此D是错误的。——注意:费雪方程式与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中字母的意义区别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
(一)背景: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和庇古,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
观点:1、个人对货币的需求量,实质上是以怎样的方式持有自己的资产的问题。
2、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
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3、所以,等式左侧名义货币需求等于等式右侧名义收入水平。
(二)剑桥方程式:Md=Kpy
Md—名义货币总需求;P—总收入,实际是生产总量;
Y—价格水平;
K—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货币量与名义所得的比例。
(三)剑桥方程式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
剑桥方程式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
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
对货币交易手段职能的需求,侧重商品交易量对货币需求。
对货币资产职能的需求,侧重总收入y的需求。
研究货币存量的角度不同
重视货币流通量的分析
研究货币存量与收入的比例
对货币需求的分析角度和强调的决定货币需求因素不同
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
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多于费雪
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一)观点:人们对货币需求的行为取决于三种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前两个称为消费性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总需求(M)=消费性货币需求(M1: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性货币需求(M2)
M=M1+M2=L1(y)+L2(r)=L(y,r)
注:y、r——收入、利率。
货币总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与收入成正比、利率成反比。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
1、对货币需求的调节,可以通过调节物价和利率来实现。
2、政府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时,可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促进企业家投资、
增加结业和产出,实现政府货币政策目标。
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特点
1、基本承袭了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的结论——非常重视货币数量与价格的关系。
2、接受了剑桥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某些观点:
一是剑桥学派和凯恩斯以微观主体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
二是把货币看作受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
(二)函数式
上式:左边表示货币的实际需求量;右边表示决定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按其性质又可分为三组:
机会成本变量,可以衡量持有货币的潜在收益(或损失):
rm代表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rb代表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
re代表非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
——代表预期的物价变动率,亦是保存实物的名义报酬率。如其他条件不变,物价变动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
3、u代表人们对货币的主观偏好、风尚和客观技术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函数。
(三)总结: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包括:收入、各种机会成本变量(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预期的物价变动率、人们对货币的主观偏好、风尚、客观技术和制度等。
【例题】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L2代表()货币需求。
A.投机性B.预防性C.交易性D.恒久性
解析:本题考查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在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中,L1代表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L2代表投机性货币需求,因此应选A。D选项应是弗里德曼函数式中y的含义。(参见教材P10)
【真题2010,单选】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变量y是指(B)。
A.名义收入B.恒久性收入C.预期收入D.当期收入
【真题2010,单选】根据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C)。
A.商品质量;B.商品生产技术条件;C.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D.投机性货币需求
【真题2010,单选】费雪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A)。
MV=PT;B.Md=Kpy;C.Md=L1(Y)+L2(i);D.Md/p=f(y,w;rm,rb,re,1/p·dp/d;u)
解析:B剑桥方程式;C凯恩斯;D弗里德曼
第四节货币供给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1、货币供给的概念
2、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
一、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口径
(一)货币供给的概念
货币供给是经济活动中货币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过程,由此形成货币供应量,也叫货币流通量,流通中的货币,货币存量。
货币供给量指在某一时点上由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提供的债务总量,包括存款等在内的广义货币。
(二)货币供给的口径
1、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划分不同层次的货币的依据是流动性不同。
M0=通货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个人储蓄+企业定期存款+外币存款+信托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2、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
狭义货币:M0、M1——流动性最强,最容易转化为现实流通工具。同时,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最活跃购买力特征,成为央行首要调控的对象。
广义货币即M2、M3,是除现金、活期存款以外,将银行机构的各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一批易于变现的短期信用工具包括在内的货币形式。
【例题】我国央行首要调控的货币是()。A.M1、M2和M3B.M1和M2
C.M0和M1D.M3
解析:M0、M1——流动性最强,最容易转化为现实流通工具。同时,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最活跃购买力特征,成为央行首要调控的对象。(参见教材P12)
二、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银行信贷收支和国家财政收支
(一)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银行信贷包括中央银行信贷调控和商业银行信贷:
1、商业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1)商业银行信贷收支是货币供给的总闸门和调节器。
(2)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货币)的职能。——创造货币供应量。
2、中央银行信贷调控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中央银行不直接向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它向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主要通过中央银行信贷调控,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进而影响信贷能力,影响货币供给的。
(1)央行调整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2)央行对商业银行发放和收回贷款(包括再贴现)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
央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央行对商业银行收回贷款——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3)央行通过调整,控制其黄金、外汇储备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
央行增加黄金、外汇储备——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央行减少黄金、外汇储备——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4)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
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二)国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1、国家财政收支引起银行信贷相应收支(即国收银减、国支银增);
财政收入增加,商业银行存款划拨给央行后,商业银行存款减少,央行财政金库存款增加,央行的信贷收入和信贷资金增加;
财政支出增加,央行财政金库存款减少,央行的信贷支出和信贷资金可用数额减少,因为划拨给了商业银行,所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增加。
2、不同财政收支状况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同
财政收支
现象
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平衡
供需相等
无影响
盈余
货币需求不足,经济萧条
需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
赤字
货币供应过剩,经济过热
弥补-财政方法(不变)、信用方法(增加)
【例题】在其他情况不变时,中央银行(),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放宽再贴现的条件
C.卖出有价证券D.减少外汇储备
E.增加黄金储备
第五节货币均衡
1、货币均衡的含义与标志
2、货币失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供求的适应程度,将供求分为货币均衡和货币失衡,失衡表现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与标志: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在总量上大体相等,在结构上比较合理。
Ms=Md
1、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量上绝对地相等是不可能的。
2、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是动态的平衡。
3、货币均衡还是结构上平衡。
(二)货币均衡的标志:
1、物价水平变动率——物价稳定,货币供求平衡
2、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速度稳定,供求平衡
3、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较,二者相符,货币供求平衡。
二、货币失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
1、含义: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求量(直接原因),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表现形式)和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经济现象。
(1)通胀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表现形式),而并非个别商品或劳务的上涨。
(2)通胀是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上涨,而并非一次性的、暂时的上涨。
(3)通胀指的物价上涨必须超过一定的幅度。
2、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客观需求量。
就我国来看主要有:国家财政原因、国民经济结构、国际收支和银行信贷。
(1)国家财政原因
国家财政赤字,如果挤占银行信贷资金来弥补——银行信贷投放和信贷规模扩张
——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客观需求量——通胀
(2)国民经济结构原因
国民经济发展各部类比例失调——货币供应过多——结构型通胀
(3)国际收支原因
1、减少国内商品供给量
国际收支顺差—对外贸易顺差、外资流入2、外汇储备增加—投放本币—通胀
—货币供应量增加
(4)银行信贷原因
银行自身信用膨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过多,通胀。
3、通货膨胀的类型
【例题】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
A.货币供求失衡B.货币供应量少于客观需求量
C.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客观需求量
D.货币供应量和客观需求量相等
解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参见教材P18)
(二)通货紧缩
1、通货紧缩的概念:指由于货币供给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的减少而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
按通缩的程度不同分:轻度通缩、中度通缩、严重通缩。
2、通缩的原因
(1)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2)经济周期的变化。
(3)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4)结构失调;(5)国际市场冲击
【例题】中央银行增加外汇储备将引起()。
A.货币供应量增加B.货币供应量减少C.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