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4.04.11
第一章认识钱币
收藏鉴赏500问
1、什么是钱币学《辞海》中的解释为:“钱币学旧称‘古钱学’,是研究历代钱币的学科。过去以研究古钱为主,故称‘古钱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研究范围扩大,包括了当代钱币,并兼及其他有关文物,故改称为‘钱币学’。”钱币学主要从研究钱币实物及有关文物出发,进而探索钱币发展规律、历史作用、文物价值和社会意义等。北宋以后,古钱学的研究被归入了金石考古之列。进入近代,随着科学考古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对于古钱币的整理和研究,又成为考古学研究领域里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最早的钱币学专著是南朝梁人顾垣著的《钱谱》,未能流传下来。南宋洪遵著的《泉志》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钱学专著。1938年,丁福保编纂的《古钱大辞典》是清代以来研究古钱谱的集大成之作。
西周《三年卫盎》铭文有关当时银贝(战国)用贝交易的记载
4、中国钱币按照材质划分包括哪几类?中国的钱币,在不断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货币种类。按照中国货币发展的历史线索,可大致将钱币分为:实物货币、铅质货币、铁质货币、黄金货币、白银货币、花钱、纸币和纪念币八类。
5、什么是实物货币中国货币学家将中国历史上最初的货币形式称为实物货币。在原始社会,商品交换的方式是以物易物。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特殊的物品逐渐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像珠玉、龟贝、猎器、兽皮、农具等,成为最初的货币,即实物货币。天然贝农具·四孔石铲实物货币是非金属货币,在材质上包括了金属,但并不涵盖金属货币。作为人类最初的货币形式,实物货币既可以作为日用之具,也可以作为交易媒介。它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等同于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
6、什么是古钱币指已经退出流通领域,失去货币职能的历史钱币。包括古代货币和近代方孔铸币。古钱币在材质上主要有贝、玉、石、金、银、铜、铁、铅、锡等;在形态上主要有贝币、布币、刀币、圜钱等。
7、古钱币在形制上有哪些特点古钱币的形制主要包括材质和造型结构两方面。材质指铸造钱币所用的主要原材料。古钱币取材非常广泛,有铜、铅、铁、金、银、玉、龟、贝等,也有牲畜皮革、布帛、纸张等。先秦钱币多仿造海贝或工具的形状铸造。战国时期钱币造型趋向简单、实用,形成了贝、布、刀、圜钱为代表的四大钱币体系。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半两为代表的方孔圆钱成为中国货币的主流,一直沿袭到近代。方孔圆钱作为沿袭几千年的钱币基本形态,一直保持外圆中方的特点,形制变化不大,只是在钱背、钱郭、钱穿、钱径、钱文书法、纹饰等具体方面进行了修改。西汉元狩五铢、上林三官钱及唐初开元通宝,作为方孔圆钱的标准式样,轻重适中,肉好,皆有周郭。古钱币的造型复杂多变,即使同一钱形,也有大小、轻重、成分、质料、版别、面文、背文、钱穿、内郭、外郭等的差异。圆孔圜钱(战国)古钱币
9、古钱币中都有哪些龙图术语古钱币中的龙图是清代机制币中最为常见的图形。有坐龙、立龙、飞龙、大清龙、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大尾龙、反龙、珠圈龙、游龙、驼背龙等图案。坐龙:清代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图之一,龙头正向,身呈“s”状盘曲,得名于其蹲坐之态。清代机制币中除坐龙图案外,正面还铸有纪地文字“官局”两字的称为官局龙图。主要用来区分福建、四川两省铜元背面的龙图。立龙:清代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图之一,得名于其站立之状。依据龙图下方有无水波纹,可分为水龙(龙图下方有水波纹)和旱龙(龙图下方无水波纹)两大类。
奉天银元(清)袁像洪宪飞龙金币(近代)
飞龙:清代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形图案之一,得名于其飞翔之势。大清龙:清代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图之一,得名于币正面铸的“大清”二字。根据龙图下方有无水波纹,可分为水龙和旱龙两大类。长须龙:清代机制币中的龙图之一,得名于龙须稍长而直。短须龙:清代机制币中的龙图之一,得名于龙须短而直。曲须龙:清代机制币中的龙图之一,得名于龙须左右分开且呈弯曲状。大尾龙:清代机制币中的龙图之一,得名于龙须多达l2道,且伸入云端。反龙:清代机制币中的龙图之一,得名于龙尾右转,龙身作反“s”状,异于正“s”形。
珠圈龙:清代机制币中的龙图之一,因龙纹外铸有珠圈而叫此名。游龙:清代机制币中的龙图之一,因龙形呈游动状而得名。驼背龙:清代机制币中的龙图之一,因龙形作驼背状而得此名。
11、古钱币都有哪些别称?古钱币除了拥有特定的名称外,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别称。这些别称主要来自传说,有:泉、王老、腰缠、青蚨、阿堵物和孔方兄等。钱与“泉”谐音,战国时期称钱为“泉”。《周礼·地官·泉府》贾公颜疏:“泉与钱,今古异名。”中国最早的货币海币,源于水中,淳熙元宝(南宋)
说明钱与泉之间存在着渊源。泉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寓以“周流四方”的意义。古代掌管收购市面上滞销物及借贷收息的机构叫泉府。今天钱学家也称作泉学家。唐玄宗时通用的钱币上铸有“元宝”二字,当时有个富商叫王元宝,被人们奉若神明,于是,钱币就被称作“王老”。古人常把所带钱币放在用来束腰的腰带里,再把腰带缠绕腰间。“腰缠”也就发展成为人们对随身携带钱币的一个别称。像成语“腰缠万贯”就形容那些资财富足的人。青蚨作为钱的别称寓意钱会“飞”来。《淮南子》载有青蚨还钱的传说。商家常将“青蚨归来”作为吉利语。西晋大臣王衍,崇尚清谈,从不言钱。他的妻子想用钱试试他,就在他熟睡时,叫仆人绕着床边堆起一大圈钱。王衍醒来,无法下床,便呼叫仆人“快拿开阿堵物”。这样,“阿堵物”就成为钱的别称。古代人们把外圆内方的方孔圆钱称为“孔方兄”,也有称作“家兄”的。西晋文学家鲁褒的《钱神论》中“亲之如兄,字日孔方”,对钱称兄道弟。后来,孔方兄就泛指一切货币和财富。
12、什么是雕母、母钱、样钱和子钱?雕母又称祖钱、雕祖,是由技艺高超管的工匠,用铜、锡、牙、木等材料手工雕刻而成的钱币模型。雕母穿孔多为小圆孔,有“金口未开”之称,钱文精美,钱体厚大。母钱是由雕母直接翻铸加工而成的样板钱。翻铸的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作为翻铸时的范模,铸造钱币。唐以后,废除了母范铸钱法,改用母钱翻砂铸钱。母钱精美厚大,钱文细挺。样钱是在试铸或初铸前,用母钱翻砂铸成的样板钱。用做铸钱的标准,或进呈供皇帝检验。样钱分部颁样钱和进呈样钱两种。部颁样钱是由中央户部或工部铸造的作为铸钱标准的铜钱,颁发给各地钱局;进呈样钱则是送给皇帝审阅,以备选用的一种样品钱,包括牙样、蜡样、木样、铜样四种。雕母、母钱和样钱,均做工精美,存世极少,不作为正式通用的货币使用。而子钱则是大量铸行的流通钱,虽不够精美,但存世极多。顺治通宝雕母(清)万历通宝样钱(明)
13、什么是传世古钱?那些经过世代传流下来,没有埋入土中,在民间收藏的古钱称为传世古钱。
14、古代都有哪些纸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之一。汉武帝时出现的未用于流通领域的“白鹿皮币”和作为汇兑业务的“飞钱”,由于不具有货币职能,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北宋初年产生于四川成都的“交子”,作为铁钱的替代品流通,并能兑现钱币,成为中国货币史上最早的纸币。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交子改名为“钱引”,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宋室南渡后,“关子”、“会子”等名称的纸币纷纷发行。金人自贞元二年(1154)开始,发行了交钞等多种纸币。元代纸币空前盛行,先后发行了中统元宝交钞、至元宝钞、至大银钞和至正交钞等。明代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钞长约一光绪二十一年台南官银票十大元(清)
尺,宽约六寸,是中国货币历史上面积最大的纸币。清代咸丰年间,发行了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古代纸币多为木版和铜版印刷,竖形,纸币上多写有伪造和告捕的罚赏办法。清末,在近代银行业的推动下,机器印刷的纸币成为货币的主要形式。
16、什么是钱范钱范是古代铸钱工艺中所使用的范和模的统称。模是制范的工具,模中的钱文都阳文正书。范直接用于铸钱,范的钱文都阴文反书。因而,钱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钱币的铸造质量。元凤五铢陶范(西汉)
钱范按照质料可分为:泥陶范、石范、铜范、铁范和铅范。先秦时期钱范主要是:泥陶范、石范和铜范。泥陶范所用材料主要是黏土,一范铸一钱。石范所用石料主要是灰绿色软石、青石板、石膏,通常是一范铸两钱,后发展到铸三至五枚钱。先秦时代铜范,仅用于铸齐刀和蚁鼻钱。秦汉六朝时期,泥陶范、石范、铜范并用。汉代,石范被淘汰。中国现存最早的泥钱模是春秋战国时期铸造布币、刀币的泥模。战国时期楚国制造的铜贝模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钱模。
17、什么是范铸法?范铸法是采用钱范铸钱的方法。具体工艺是先制范,泥陶范需要在烘范窑里烘烤,用熔炉加热熔化金属,浇铸金属溶液入范内,等溶液冷却后,取出铸币,然后用一根方形铁条穿入钱穿,打磨钱边缘上的毛刺,铸币才算成型。
18、范铸法有哪些种类范铸法铸钱分为阴文子范法和阳文母范法。阴文子范法又分为:泥陶原范法、石雕原范法和铜铸原范法。泥陶原范法是东周时期的一种铸钱方法,先用细黏土制成所需钱范的外形,再刻出钱的阴文形状和文字,留出浇道,烘干后,便可铸钱。泥陶原范,一范一钱,需要毁范取钱,是先秦时期主要的铸币方法。石雕原范法是在石范上雕刻出多个阴文钱形,在一端留有浇口、浇道,直接浇铸铜液,取出铸钱,加工后,才可作为流通用的钱币。石雕原范法的钱范可多次使用,而且一次铸钱的数量较多。铜铸原范法需要铸造铜质钱范,铸造原理与石雕原范法相同,且钱范更加坚固,可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铸钱效率。阳文母范法是出现在西汉以后的一种更为先进的铸钱方法。先制造出不同质地的阳文母范,再用阳文母范去制作多个阴文子范,将母范和子范叠合在一起,统一浇铸,取出铸钱后,再逐个打磨。阳文母范法的钱范不用接触高温,且经久耐用,因此一直流行到翻砂铸钱法问世。半两叠铸铜制范盒(西汉)
19、什么是母钱翻砂法?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和描述了母钱翻砂法的工艺过程:用四根长一尺一寸,宽一寸二分的木条围成空框,作为铸钱模,框中填实极细的土炭末。上面微撤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或用松香与清油熏模。然后将百文母钱,置于上面。再用同样的方法填实一框,合盖在上面,成为钱的背框。覆转两框,则母钱落在后框上。又用一框填实,合上后框,转覆。这样合成数十框,用绳捆紧固定,将熔化的铜液灌注在木框上弦留出的铜目艮孔中。待冷却后,开框,则出现树枝状的钱。将钱夹出逐一摘断,磨锉加工,便制作出一枚枚的铜钱。唐代前后出现采用母钱翻砂法铸钱,到宋代母钱翻砂法的工艺已非常成熟,并一直沿用到近代出现机制法铸钱为止。钱币学界认为,始铸于唐初的武德开元通宝钱,制作精良,被看做是母钱翻砂法铸钱的样板钱。
20、什么是钱文?钱文指的是铸在或刻在钱币上的文字、符号、图案的总称。钱币正面的钱文称面文,如“半两”、“五铢”、“开元通宝”等;背面的钱文称背文或幕文,如纪地“渐”、纪值“当十”、纪年“六”、吉语“天下太平”等。铸币过程中,会出现叠文、传形、背逆等特殊的钱文现象。由于铸模重复压制并移位而形成双重文字或图案,叫叠文或重文。钱文反书,或文字左右移位的现象为传形,多见于秦至六朝时期的范铸法。钱币正反面图文移位,不相对的现象为背逆。中国最早的钱文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金版。钱文上出现少数民族文字,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龟兹五铢。龟兹五铢面文为汉文篆书‘‘五铢”,背文为龟兹文符号,又称为汉龟二体钱。此后,唐代有突骑施汗国钱,辽代出现过契丹文钱,西夏有西夏文钱,元代有八思巴文钱、回鹘文钱,清代有满文钱,回文钱等。
《天工开物·铸钱图》
民俗钱币(古代)突骑施汗国钱(唐)
22、如何阅读一些民族文字钱的钱文?古钱币中有一些民族文字钱币,形式多样,争奇斗艳。这些民族文字的钱文,主要有契丹文钱、西夏文钱、八思巴文钱和满文钱。契丹文是辽代契丹族使用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流通币中未发现有契丹文钱存世。契丹文钱读法有旋读和先纵后左横读两种。西夏文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又称“屋驮文”。西夏文钱文字规整,制作精良,有“福圣宝钱”、“大安宝钱”、“乾祜宝钱”、“天庆宝钱”和“贞观宝钱”等。西夏文钱多为旋读。唯有“福圣宝钱”采用从右起读,再上下,最后至左的读法,若旋读,则不符合福圣承道年号。元世祖忽必烈命西藏喇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族文字,称八思巴文。八思巴文钱有“至元通宝”、“元贞通宝”、“大德通宝”和“大元通宝”等。八思巴文钱读法为顺读。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仿照蒙古文字母创制了满文,称为“无圈点满文”、“老满文”。满文钱读法为左起先横后纵读。如天命汗钱,面文依老满文写成,译作“天命汗钱”,先由穿左读到穿右,再从上读到下。亦都护钱(元代高昌回鹘)
23、钱文中有哪些书体?古钱币中的文字种类繁多,风格多样,不少出自著名书法家之手。古钱币中的书体有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真书、草书、行书和宋体等。隶书开元通宝(唐)
春秋战国的刀、布、圜钱和蚁鼻钱的文字,都属大篆,笔画重叠,结构繁杂,较难辨识。秦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简化大篆书体,使文字形体统一,笔画匀整,称为“小篆”,也称“秦篆”。秦汉钱币文字多用小篆,半两钱及五铢钱的文字,都用小篆。李斯在半两钱上题写小篆“半两”二字,开钱文书体小篆的先河。王莽铸币,文字采用小篆的异体悬针篆,笔画纤细,状如悬针,异常精美,为古钱“三绝”之一。南北朝时期北周铸造的钱币,文字为小篆的一种玉箸篆,形若箸,纤柔匀称,圆润工整,优美典雅,被称为“篆法绝工,六朝之冠”。三国时期,出现了隶书体的钱文,如成汉李寿铸的汉兴钱,钱文“汉兴”两字用隶书书写。唐代钱文中盛行隶书始于“开元通宝”。此后五代十国而至北宋,钱文多为隶书。南宋光宗绍熙以后,直到元、明、清,钱文均以真书为主。还出现了蒙、满等少数民族的文字。太平天国时的钱文还使用了简体字。南宋淳熙七年(1180),从淳熙元宝起,钱文逐渐统一为宋体字,端庄秀丽,古朴大方。
24、什么是民俗钱币?民俗钱币俗称为“花钱”、“吉语钱”、“厌胜钱”、“压胜钱”、“玩钱’’等,是指古代金属铸币时期专为用于各种特定用途而制作或选择的一种钱币,专供人们馈赠、玩赏、佩带、悬挂、陈列、供奉、随葬等。钱币上多以吉祥话语为装饰,钱文中有星斗、八卦、龙凤、人物等图案,主要用作祈福、辟邪、镇宅、娱乐、纪念、殉葬和宗教迷信活动等方面。民俗钱币按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可分为:纪念类、吉祥类、娱乐类、宗教类、生肖类、随葬类、符信类等。民俗钱币大都是民间私铸,材质多见铜,也见有金、银、玉、木、陶、锡、象牙等其他材质,铸造工艺不拘一格,装饰性强,富有情趣。虽然民俗钱币在形制上类似古钱币,但它不具有货币的职能,不参与流通。
25、常见的民俗钱币有哪些?民俗钱币种类繁多,常见的民俗钱币如下:镇库钱:指钱局在开炉前,为纪念或避邪而特意铸造的镇库大钱。洗儿钱:作为祝贺生育子女的赠钱。宫钱:专供皇宫节日庆典、装饰、坠帐、挂灯、上梁、赏赐的钱币。撒帐钱:婚嫁仪式上分发的赏钱。钱上多铸吉语祝词。佩钱:佩带在身上作为装饰品或辟邪用的钱币,多铸有各种花纹、吉语、人名和官名等。春钱:妇女用作首饰的一种金银小钱。打马钱:又称马钱,一种博戏工具,钱上铸有马形马名,或铸有骑马将军及将军名。供养钱:又称佛脏钱,寺观内用作供品的钱币,一般藏于佛像腹中或悬于佛龛旁。八卦钱:用于镇宅院、保平安、祛病邪、巫术占卜等的钱币。钱文铸有八卦符,卦文,咒语或神话图案。生肖钱:面文多铸生肖图案、名称,或地支名。背文多为/\卦、星官、吉语等。冥钱:专为死者而制的钱币,有泥、陶、铅、铜、金、银等材质。秘戏钱:铸有男女性交图案的民俗钱币(古代)民俗钱币(古代)佩钱(古代)
第二章先秦钱币先秦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出现了原始货币、金属称量货币等货币形式。因此,先秦货币是中国货币从产生到发展,直至秦统一货币的重要时期。
26、什么是铜贝?青铜的发现和使用,人们依照天然贝的形状,用青铜铸造的仿贝,称为铜贝。铜贝铸造于商代晚期至战国末年,流通于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晋、齐、鲁、卫、楚等地区。钢贝分为无文铜贝和有铭铜贝两大类。铜贝作为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在秦始皇统一货币后,才退出流通领域。包金铜贝(春秋)
27、什么是无文铜贝?无文铜贝面隆起,一般都铸有一道齿槽,底部中空,不铸铭文。铸造于商代晚期至战国早期,流通于黄河中下流地区。商代晚期的无文铜贝,形体重大,铸造精整;西周前后的无文铜贝,少数铸有穿孔,形体小,分量轻,又nqd,.孑L式铜贝;战国早期前后的无文铜贝,出现了包金铜贝、包银铜贝,铸作精致,多为王侯贵族享用。计量单位为“哥”,一哥近十二铢,约今8克。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无文铜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28、什么是有铭铜贝有铭铜贝面微凸起,椭圆形,底部平素,管极个别呈内凹状,铸有穿孔,有些穿孔不透,只存孔形,铭文阴文铸出。铸造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末年的楚国。铭文铸在正面,多见为“紊”、“咒”。“紊”似一只蚂蚁歇于鼻尖,俗称“蚁鼻钱”;“咒”像鬼脸的样子,也称“鬼脸钱”。有铭铜贝的铭文还有“金”、“君”、“行”、“忻”、“匐”、“贝”、“三”等近十种面文。旧释为“贝”、“哭”或“贝化”二字的古体合文,今人多释为“巽”。有铭铜贝流通甚广,多出于湖北、湖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陕西等地。蚁鼻钱(战国)鬼脸钱(战国)
30、布币各部位的名称有哪些?布币分为布首、布身、布肩、布腰、布裆、布足六个部位。平肩弧足空首布(春秋)
布首:布的上端首部。有空首和平首之分。布身:除布首以外的实体部分。布肩:连接布身与布首的横向部位。有时布名就根据布肩的形状而定,如平肩布、圆肩布、斜肩布等。布腰:布身中部两侧的部位,多为平直,也有束腰状的。布裆:布币两足相接的内凹部位,有弧裆、平裆、三角形裆等。布足:布身下端突出的左右两个部位,有弧足、方足、尖足、圆足等。
31、布币有哪些种类和形制特征?布币的种类很多,其形态多根据布首、布肩、布裆和布足的变化而变化,主要分为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种。原始布币形制粗糙,两肩和两足均成锐角,易磨损折断,不便携带。布币的布首由空首变成平首;裆有平裆和圆裆之分;足由尖足渐变为平足,又从平足演变成圆足;币面出现了不同的面值。为便于携带,布币上还出现了铸孔,有单孔、三孔等。
32、什么是原始布?原始布又名“大铲布”,是最早的布钱,是铲状农具到空首布的过渡时期的产物。铸造于商代中晚期至西周中晚期。原始布还未脱离农具的形状,没有统一的形制标准,体大銎短,粗糙厚重,未铸铭文。也有一些原始布铸有直纹、斜纹和文字,如“益”、“卢氏”等字。平肩弧足空首平肩弧足空首斜肩弧足空首布.需(春秋)布(春秋)布·卢氏(春秋)33、什么是空首布答:空首布作为一种早期的布钱,已经完全脱离了农具的造型,只保留了一个可纳柄的中空的銎部,即空首。空首布由周、晋、郑、卫等国铸行,从殷商至战国流通了一千余年。以“析”为钱币单位,钱文均饰以纹,布面铸有铭文。常见为一字铭文、二字或多字铭文,内容有纪数、纪干支、纪天象、纪地名等。空首布形制大小不一,早期铸造的空首布体大、精整,后期铸造的空首布变得又轻又小。根据造型的不同,空首布可分为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耸肩尖足空首布三类。
34、什么是平肩弧足空首布平肩弧足空首布的两肩平直,足内凹呈弧形,长銎,銎内留有范塞。面背或有三道平行竖纹,或中间一道竖纹,两侧各一道斜纹。竖纹之间大都模铸阳文,钱面多铸一个字,少数面文铸二字或四字,个别面背各铸一字。内容多为地名、数目、干支、阴阳五行、方位、吉语、事物等,约l80多种。多出土于河南洛阳一带。根据体形大小,平肩弧足空首布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长8~10厘米,足宽4.6~5.3厘米,厚0.1~o.12厘米,重33.1~44克,多数重量在39克左右;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长6.3~7.4厘米,足距3.7~4.3厘米,厚0.08~o.10厘米,重约18克左右,铭文有“东周”、“安臧”、“安周”等。
35、什么是斜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的两肩向外倾斜,足下端呈圆弧状,銎较短,面有二道斜纹,背两道斜纹间有一道竖纹。依据形体大小,斜肩弧足空首布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斜肩弧足空首布,长7.3~8.1厘米,足足巨4.6—4.8厘米,厚约0.12厘米,重22~27.1克,铭文有“卢氏”、“三川钎’’等;小型斜肩弧足空首布,长约7厘米,足距4.2~4.4厘米,厚0.1厘米,重18.5。24克,铭文有“武”、“武安”、“武哥”、“武车斤',等。斜肩弧足空首布(战国)
36、什么是耸肩尖足空首布?耸肩尖足空首布的两肩耸起,与币身中线构成斜角,足下端尖锐,长銎长,銎有穿孔,背有三道竖纹,薄而大,多素面,无文字,.故又称“无文大布”。所见文字,除数字、干支外,还有“吕”、“共”、“邯郸”等地名。多出土于山西侯-5、寿阳,河南安阳一带。根据形体大小,耸肩尖足空首布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耸肩尖足首空布,銎长约16厘米,肩距约6厘米,厚0.07~o.1厘米,重35.3~37克;小型耸肩尖足空首布,裆部平直,面背均无竖纹,长11.7~12.5厘米,肩距4.7~5.3厘米,厚约0.05厘米,重25.3~30.7克。耸肩尖足空首布(战国)
37、什么是平首布?平首布是由空首布演变而来,平首,是指首部已没有可以装柄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平首布主要铸造于战国时期,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平首布常以“锈”为计量单位,并分出了等级,如半祈布、一祈布、二祈布。平首布的形制颇为复杂,布肩有圆肩、平肩、耸肩。布裆有圆形、平形、三角形。布足有方足、尖足、圆足等。按照不同的形制,平首布可分为:平首尖足布、平首方足布、圆首圆足布和异形平首布四类。
半钎布(战国魏)
38、什么是平首尖足布?平首尖足布是由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平首,耸肩或平肩,平裆或弧裆,尖足,布面首部有两道竖纹。铭文丰富,所见有60多种,多为纪地名,书体多变。平首尖足布是平首布中最先出现的布币,铸造于战国时期赵国的铸币,流通于三晋、燕、中山等地。平首尖足布依据形制大小,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平首尖足布,长8厘米,足宽4.5厘米,重约12克;小型平首尖足布,长5厘米,足宽约2.8厘米,重约6.5克。所见大型平首尖足布多于大型平首尖足布。尖足布(战国赵)
39、什么是平首方足布?平首方足布布面首部一道直纹,平首、平肩或圆肩、方足、平裆或圆裆,通长4.5厘米,足宽2.5厘米左右,大者重11~13克,小者重5.5~6.5克。面文多为地名,字体多变,主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赵、方足布(战国韩)
魏、韩等国。平首方足布品种纷繁,是先秦货币中最庞杂的钱币,按其外观形态,可细分为平肩平裆方足布、圆肩圆裆方足布、平肩圆裆方足布三种。(1)平肩平裆方足布面背皆有周郭,首呈长方形或楔形,面有竖线自首直通裆部,背平素或有竖线分布,面文多铸有地名,所见有160余种。铸造于周、赵、魏、韩、燕等地,制作粗劣,通长4.5厘米左右,重约6克,基本都是不足值的半祈布。(2)圆肩圆裆方足布平首、圆肩、圆裆、方足,有厚与薄、有郭或无郭之分。祈布的一种,布面多见标有表示币值的“祈”字。如“安邑一祈”、“安邑二祈”等。多为韩、魏两国所铸。(3)平肩圆裆方足布平首,平肩,圆裆。因为圆裆,看似桥拱,因而和圆肩圆裆方足布一起,称为“桥足布”。多为韩、魏两地所铸,流通于三晋、两周等地。面文多铸地名和计值单位,所见有30余种。背多平素,少数铸有“安”、“重”等字。纪重单位多标为“钎”、“寻”,一锈约今15克,相当秦制一两。按照形制特征,平肩圆裆方足布分为大、中、小三型。大型为二祈布,通长约6.5厘米,重28克左右;中型为一斩布,通长约5.5厘米,重14克左右;小型为半祈布,通长4厘米,重6克左右。距今3000年左右的桥币
40、什么是圆首圆足布?圆首、圆肩、圆裆、圆足,又称“圆足布”。铸作精整,形体单薄,面文多为地名,有晋阳、兹氏、离石、大阴、蔺、六等6种。文字细浅,背面平素或铸有数字,“五”、“廿六”等。按照形制,分为大、小两种。大圆足布通长7.4厘米,宽约3.8厘米,重约10克;小圆足布通长5厘米,宽约2.6厘米,重约6克。圆首圆足布还有一种布首和两足皆有一圆形穿孔的形状,称为三孔布。三孔布以“铢”“两”为计重单位,铸造精良,面文所见约30种,多为纪地,背文多纪重和纪值,如“一两”或“十二铢”。三孔布也有大小二型之分,大型通长约7.2厘米,宽约3.8厘米,重约l5.8克;小型通长约5.2厘米,宽约2.7厘米,重约8.2克。三孔布存世稀少,非常珍贵。据面文显示,存世的三孔布应为赵国所铸。出土数量也极少,目前仅出土两枚半(一枚残损),为先秦货币中的珍品。
圆足布·离石(战国赵)圆足布·蔺(战国赵)
41、什么是异形平首布平首、平肩、方足,有面文。因布首部两侧各有一个锐角,也称‘‘锐角方足布”。多为韩、魏两地所铸,流通于三晋、两周等地。按照形制大小,异形平首布可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体大,方裆,铸工精整,通长约7厘米,重20克左右,面文多铸“金涅”、“卢氏金涅”、“俞金涅”等;小型者体小,三角形裆,铸工较粗,通长4.5~5厘米,重10克左右,面文多铸“垂”、“公”等。1981年,河南鹤壁出土了3000余枚异形平首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43、刀币各部位的名称有哪些?刀币分为刀首、刀刃、刀背、刀身、刀柄、刀环六个部位。刀首:刀尖部位,有尖首、圆首或平首。刀刃:刃口有曲凹形状,无锋。刀背:与刀刃相对应的部位,呈反张形。刀身:刀币的主体部分,大多较轻薄。刀柄:把手部位,柄上多有两道平行的直线纹。刀环:刀柄下端的圆环,大多扁薄失形。安阳之法化刀(战国齐)
45、什么是齐刀?齐刀主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因刀面有“化’’字,又称“刀化”。齐刀以厚重精美著称,尖首、弧背、凹刃,有边郭,刀环周正饱满,与实用的“刀”、“削”相去甚远。早期齐刀多断脊,晚期则不断脊,刀面文字多为地名加“法化”二字。“法化’,指重量、成色、大小均符合标志的标准货币。刀背上端饰有三道平行的横线纹,下端有星纹、文字和标记等。铭文字数有六字的、五字的、四字的、三字的不等。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返邦长法化”等数种。齐法化刀(战国齐)
46、齐刀有哪些种类和形制特征?齐刀依照刀面文字的多少,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之分。三字刀,多为“齐法化”刀,背字有“吉”、“土”、“曰”、“上”等,通长17.8~19厘米.最宽处2.6~3厘米,重40.8~52.4克。四字刀,多为“齐之法化”刀,背字有“法甘”、“化”、“上”等,通长l8~18.9厘米.最宽处2.7~3厘米,重44.5~50.5克。五字刀,多为“安阳之法化”刀、“节墨之法化”刀,背字有“大行”、“日”、“安邦”、“上”等字,通长l8~18.8厘米,最宽处2.8~3厘米,重48~61克。六字刀,多为“齐返邦长法化”刀,通长18.2~18.8厘米,最宽处2.8~2.9厘米,重42.3~4"7克,铸形优美,文字生动,材质精细,存世罕见。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铸造于燕国,流通于齐国的一种剪首刀币。因剪去尖首刀的刀首,故名。多出土于山东招远、临朐等地。齐刀(战国齐)
47、什么是尖首刀?刀首较长,尖首锋锐,故称“尖首刀”,是燕国早期流通的钱币。尖首刀按照形制的不同,分为两种样式:一种是刀首尖,刀头宽大,弧背,凹刃,呈斜坡状;刀背两面外郭隆起,在刀身与刀柄相接处中断;刀刃宽、薄,与刀首均不留外郭;刀柄细,略呈弧度,柄面多有两条纵线,也有少数为一条,外郭线不明显;刀环多呈圆形,也有呈椭圆形的。一般通长17.3厘米,刀首宽2.5~3厘米,刀尾宽l.5厘米,环径2.2厘米,重l6.5~21克。面文多为一个字,如“王”、“囚”等。另一种是刀首短,弧背陡直,刃凹,刀身隆起,中断于与柄相交处,柄部面背均有二直线,环多为圆形,也有椭圆形的。一般通长14~16.5厘米,最宽1.9~2.2厘米,重l5.3~18克。刀文多为一个字,如“上”、“父”等。尖首刀(战国燕)
48、什么是针首刀?针首刀是北部山戎仿尖首刀而铸造的一种刀首尖锐如针的刀币。刀首长而尖,外郭弧度较大;刀身薄,有郭隆起;柄细,柄面有两道纵纹,柄背有一道纵纹;环扁小,多呈竖椭圆形或圆形,中断于柄处。刀文或面或背,没有固定位置,多为象形文字,古拙,所见有30多种。一般通长13.8~16.5厘米,最宽1.8~2.2厘米,重约9~14.7克,最小者重6.6克。针首刀(战国)
49、什么是明刀?明刀正面铸有一个“oD”符号,形似古汉字“日”、“月’,二字,故称“明刀”。明刀由小型尖首刀演变而来,经历了形制由大到小,刀背从弧背到折背,面文由斜目形到平目形的发展过程。明刀按其形制,分为两种。一种刀身圆折,刀身与刀柄连接处呈弧形,弧背凹刃,刀首宽于刀身,刀柄上的直纹到刀身即止,称“弧背刀”、“圆折刀”。体形较大,长12.8~13.5厘米,宽l.6~1.9厘米,重约14克。刀面有一个“燕”字,背文较复杂,多有“左”、“右”、“内”、“外”、“中”等字。另一种刀身与刀柄连接处方折,直背直刃,刀身方折,象古磬形状,又称“方折刀”、“磬折刀”。体形较小,长l2.4~13.3厘米,宽1.5~1.7厘米,重l2~18克,有的仅重1.4克。铭文字体雄伟长大,背文有“工”、“左匮下”、“右邑”、“匮八”、“匮邑外炉”等字。明刀流通地域很广,河北、辽宁、吉林、河南等地都曾出土,朝鲜、日本等地也有发现。明刀(战国燕)
51、什么是圜钱圜钱又称“圜金”或“环钱”,圆形,何中央有一圆孔或方孔,是战国中晚期铸行的一种圆形铜质货币。圜钱分为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圜钱;二是圆形方孔圜钱。圜钱取象于璧、环,是由玉璧演化而来的。《尔雅·释器》中记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是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郭之间的实体。圜钱的穿孔也称“好”,穿孔至郭间的实体也称“肉”,可见圜钱与玉璧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有人认为圜钱是从古时纺车的纺轮发展而来的。作为秦国主要铸币形式的圜钱,流行于战国时期的三晋地区,正面有钱文,背面无钱文,体积小,便于携带,铸造工艺简单,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一种金属铸币形态。战国中期以后,各国的铸币纷纷仿效圜钱,呈现圆形化趋势。依据铸造圜钱货币单位的不同,可将圜钱分为三类:一是以“两”为单位的秦国圜钱;二是以“钎”为单位的两周、三晋地区的圜钱;三是以“刀”为名称的齐、燕圜钱。
直刀(战国)“成白”刀币(战国)“甘丹”刀币(战国)目前发现的圜钱以安臧钱局最早,材质为青铜,直径3厘米,穿孔细小,约0.8厘米,钱文右列,书地名“安臧”二字,书法拙朴、淳厚。圜钱(西周)
54、为什么中国多铸造方孔圆钱?关于方孔圆钱外圆内方的形制,一直是钱币学中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秦始皇迷信方士而采用;有人说是为了穿绳成串,便于携带;有人认为为了减轻铜钱的重量。然而,有三种较为认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钱体为圆形,像天;穿孔为方形,像地。源于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史记》记载:“圆方者,天地之形。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说:“上智先觉者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故使内方象地,外员(圆)象天,大矣哉。”成为最早谈论方孔圆钱象征天圆地方的学说。第二种说法认为,受工艺条件所限,范模中所铸的钱,边缘有许多毛刺,既不美观又不便使用。方孔钱方便将钱穿起来用锉刀锉去毛刺,减少周转磨损,省时省工,还方便携带。第三种说法认为,汉字的方形结构,对方孔圆钱的造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方孔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给人平衡、周正的美感。从“半两”、“两宙”、“五铢”到年号、吉语等钱,币文多呈两字对称或四字对称的布局。两音(战国秦)尤其是四字对称的布局,每一币文都以正方形的内孔等边线为基准。
55、方孔圆钱包括哪些种类?方孔圆钱有不同的类别和称谓,这些种类都有专门的名称。年号钱:也称元号钱,钱面铸明年号的钱。如“乾元重宝”、“太平通宝”等。国号钱:钱面铸明国号的钱。如“大唐通宝”、“大宋通宝”等。纪重钱:钱文铸明重量的钱。如“半两”、“五铢”等。纪值钱:钱文铸明价值的钱。如“大泉五十”、“小泉直一”等。纪年钱:钱背铸明铸造年代的钱。纪号钱:铸有铸造地名或钱监(钱局)名称的钱。如“开元通宝”背铸“洛”、“兖”、“越”等。以月文、星文、决文、祥云等纹方孔圆钱(战国秦)
饰作为记号。如秦“半两”穿上星。除此之外,方孔圆钱还包括合背钱、合面钱、御书钱、对钱、民俗钱币、雕母、母钱、样钱、子钱、小钱等钱币。
58、金版有哪些形制特征?金版像一块块豆腐干,上面打上许多印记,这些印记像印章一样,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印子金”。金版是一种称量货币,使用时根据需要分割成零星小块,用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支付。这种形制的黄金货币,并不具有金属铸币的面额价值,一直被使用到西汉初年。从出土实物看,金版大都是零星碎块,大小轻重不等,有被切割过的痕迹,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印记,印记多少不等。金版虽有一定形制,仍属于称量货币。入汉后始见马蹄形、铤状等黄金铸币。郢爰金版(战国楚)
59、金版印文有哪几种?金版上钤有方形(少数为圆形)的小印,一寸见方为一“印”,每一印上都有印字,文字大多为楚国地名,权作花纹,很是精致。印版印文有“郢爱”、“陈爰”、“鬲爰”、“鄣”、“卢金”、“颍”、“寿春”等,皆为阴文,无印文的也有一些。印文中的一字为地名或国都名,如“郢”是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今河南淮阳,公元前278年楚迁都陈。“寿春”今安徽寿县,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另一字为“爰”。“爰”原是重量单位,在金版中成为货币的重量单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约250克。在已发现的金版中,钤印有“郢爰”的占绝大多数。楚金币的称谓主要根据金币上钤刻的文字命名,“郢爰”是楚金币中出现最早、当今出土最多的—种,因而多作为楚国黄金货币的代表。195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楚文物展览,陈列品中有南方爰金陶版。一方是十五印组成,长8.4厘米,一方是十六印组成,长9.9厘米。每印皆为“郢爰”二字。
第三章秦、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钱币
秦始皇灭六国后,将『半两』钱定位法定货币,统一了货币制度,各种原始形态的货币均统一在方孔圆钱之下。汉初除继续铸行半两钱外,还使用金属称量货币。五铢钱是两汉主要的流通货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混战之中,货币体系混乱,钱币流通不畅,形制大小不一,劣钱泛滥。
刀币半两钱
蚁鼻钱布币秦统一前各国不同的货币
和“绠环钱”,就是将一枚完整的五铢钱从中凿开,其内中部分称为剪边钱,外缘部分称为缍环钱。
61、什么是半两钱?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无内外廓,背平无文;重半两,即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钱文为篆书“半两”,笔势刚健,凸起,布局严谨,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半两钱始铸于战国时期秦国,最初为圆形圆孔圜钱,后来演变为圆形方孔钱,但是轻重、大小没有统一的标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贝币、刀币、布币、郢爰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六国货币,把半两钱作为全国通用的法定货币。《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日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秦始皇改革币制,使中国古代货币在形制上达到了统一。秦末,半两钱重量减轻。民间私铸的半两,轻薄如榆荚,称为榆荚“半两”。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造五铢钱,废止半两钱。秦半两(战国秦)
62、什么是汉初的荚钱?汉高祖刘邦,沿用秦的货币制度,所管铸的钱币仍称作半两。因连年战争、生产萎缩,货币重量不断减轻。汉高祖令民私铸钱,导致钱轻盛行,有的轻至一铢以下。《汉书.食货志》说:“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荚钱轻薄,轻重不一,形如榆荚,故名。高后二年(前186),因秦半两太重,榆荚“半两”太轻,铸造八铢“半两”。八铢“半两”,钱径2.6~3.1厘米,重5~7克,铸作精整,形大肉薄,穿孔大小基本一致,钱文“半两”,文字扁平,趋向汉隶,是汉半两中最大的钱币。然而,八铢半两流通不久,多被商人贮藏,或私自熔化,减轻重量,改铸成较小的荚钱,牟取利益。高后六年(前182),在军费开支大增的情况下,又推行货币减重,铸造“五分钱”。五分钱即半两的五分之一,只有2.4铢,重1.9~2克,钱径约2.2厘米,穿孔较大,钱文“半两”,狭长突起,属于一种官方所铸的荚钱。
63、什么是四铢半两钱?汉文帝五年(前175),铸行“四铢半两”,又称“四铢钱”,又称汉半两。钱体小,周边整齐,内外无郭,穿孔较小,直径为2.2~2.5厘米,重2.2~2.8克,钱文小篆,显露汉隶风格,文字规整,笔画方折。“半”字下平画和“两”字上平画,与其他平画等齐,“两”字中间两个“人”字,上部多为连山式,竖画较短,有的甚至是一横画。一些私铸四铢半两钱,钱文变化较大,“半”、“两”大小不一,或长或短。四铢半两钱流通至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退出流通领域。四铢半两钱(西汉)
65、什么是西汉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下令禁止管私人铸钱,实行币布改革,废除自秦以来一直流通的“半两”钱,始造五铢钱。五铢钱是一种方孔圆钱,大小、轻重适宜,铜色凝重,重量和钱文都是五铢,重4克,直径2.5厘米,轮郭整齐,内郭约1厘米,铸有外郭,可以保持币上文字不致磨损和增加钱币牢度。钱文端庄秀雅,“五”字中间两行直,“铢”字金旁顶似等腰三角形,朱旁方折。铸行五铢钱前,钱币形制极为复杂,有大有小,有刀有布,有轻有重,使用很不方便。五铢钱以其精美的做工,携带的便利,使这种状况大为改观,在汉代疆域内广为流行,成为当时统一的货币。从汉武帝到汉平帝元始三年(3)的120年内,共铸造五铢钱280亿枚。此后,从东汉、蜀汉、魏、南齐、梁、陈、北魏、隋,直到唐初武德四年(621),更行“开元通宝”,废五铢钱为止,均有铸造,经历739年。五铢钱因而成为中国钱币史上流通最久,铸造数量最多的钱币。五铢叠铸铜制范盒(西汉)
66、西汉五铢钱主要包括哪些种类?西汉五铢钱经历了武、昭、宣、元、成、哀、平各帝,虽各帝均有铸造,但形制风格基本一致。其中,以郡国五铢、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最有影响力。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史称“郡国五铢”。圆形方孔,铸造不精,面背均有外郭,面文篆书“五铢”,横读,背平素,钱径2.5厘米左右,重3.5~4克。l972年,江苏铜山西汉墓出土武帝五铢832枚,面文字迹清晰,“五”字中间两笔,微曲,“朱”字方折。由于“郡国五铢”多私铸,铸造工艺优劣不一,钱文书体不规范。为此,元鼎二年(前115),汉武帝命京师铸“赤仄五铢”。郡国五铢(西汉)含铜量高,制作规矩,周郭经锉磨后,显出赤色。赤仄五铢属赋官用钱,一枚当“郡国五铢”五枚,非社会流通货币,是汉武帝敛取地方财物下的产物。汉武帝为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元鼎四年(前113)废止“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专令上林三官铸行五铢钱,史称“上林三官五铢”。形制美观,铸工精整,钱径2.5—2.55厘米,重3.5~3.8克,钱文书体为小篆,面文图案有穿上横郭、穿下横郭、穿上半星、穿下半星、四角决文等,背平素。
67、王莽进行了几次币制改革?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政权,执政称帝,改国号为“新”。史称新莽。王莽所铸货币,均为托古改制,模仿战国古币。王莽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使用不同样式、质地、单位的货币达6种28品之多。小五铢钱(新莽)新莽货币
居摄二年(7),王莽篡位前,进行第一次币制改革,新铸大额错刀、契刀、大泉,强令与五铢钱比价并行。错刀、契刀、大泉属于大面额铸币,是靠行政命令强力推行的虚币值钱。王莽始建国元年(9),进行第二次币制改革,废止错刀、契刀和五铢钱,新铸小泉,与原有大泉并行。王莽强行通用小钱,破坏了汉武帝以来专由上林三宫铸钱的制度,使币制更加混乱。王莽始建国二年(10),进行第三次币制改革,行“宝货制”。样多种繁的“宝货制”,换算复杂,造成币制混乱,商品流通不畅,民间私以五铢钱交易。天凤元年(14),进行第四次币制改革,废止大泉、小泉,改铸“货布”、“货泉”二钱。以一货布比价二十五货泉流通,结果引起私铸者私自铸造,使币制更加混乱。新莽四次币制改革,扰乱了民心,加之与匈奴连年战争,引发财政恐蔬,新莽政权很快走向了覆灭。虽然王莽的币制改革均以失败告终,但其铸币铸造工整,形制独特,书法俊美,对中国古代货币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8、什么是错刀?王莽居摄二年(7),在实行第一次币制改革时,所铸的特大钱币错刀,又叫“金错刀”、“一刀平五千”。错刀,环首刀身,青铜铸造,铸工精美,通长为6.9~7.3厘米,厚为0.3厘米,环径2.6厘米,穿径o.7厘米,重20~24克。‘‘一刀平五千”即一枚错刀比价五千枚五铢钱。环面穿上下“一刀”二字,顺读,阴文,篆书,用黄金镶嵌而成;刀身面上模铸竖书“平五千”三字,阳文,篆书。篆书书体用笔多变,文字末尾或尖如悬针,或圆如垂落。1958年,河南洛阳西郊汉墓,出土了7枚新莽“一刀平五千”错刀。一刀平五千(新莽)
69、什么是宝货制?王莽始建国二年(10)进行第三次币制改革时,推行“宝货制’’的方案。《汉书·食货志》中说:“凡宝货,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指金、银、铜、龟、贝五种质地的币材;六名指金货、银货、龟货、贝货、泉货和布货六大钱币类型;二十八品是不同质地、不同形态、不同单位的二十八品钱币。即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泉货六品和布货十品。泉货六品和布货十品是铜铸币。泉货六品是小泉值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布货十品又称“十布”,是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夕≮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人布黄千。布货十品,模仿战国平首布形态,布首铸一圆孔,布面中部自首至裆铸一道直线,或通首顶部,或通至首部圆孔,直线两侧为钱文,阳文,篆书,精劲绝伦,上下右左诀币首圆孔与币均有周郭。宝货制名目繁多,币值悬殊,通行不久就废止了。实际流通的是大、小二泉。
大泉五十(新莽)
70、什么是货布?货布为王莽天凤元年(14-)进行第四次币制改革的新铸币,与“货泉’’并行流通。一货布比价二十五货泉。货布仿战国时期平首方足布的形态,布首铸一圆孔,钱面中部自布首圆孔下至裆铸一道直线,直线两侧为面文“货布”二字,阳文,悬针篆,右左读;首上圆孔及布身均有周郭,通长5.5~5.8厘米,重25铢,约16克。货布铸造精美,轮郭纤细,书法俊逸。
货布(新莽)71、什么是货泉?天风元年(14-),王莽进行第四次币制。改革铸行货泉。货泉为圆形方孔,面背肉好,皆有周郭;面文“货泉”二字,右左读,阳文,悬针篆,竖笔上粗下细,住笔纤细如针。“泉”字直竖中断,为莽钱独有。悬针篆书的“货泉”,书法俊美,金石大家邓散布在《篆刻学》中指出:“王莽铸币上的篆书布泉等钱币,类皆瘦劲廉悍,咄咄逼人,而笔势舒展,尤其足为治印之助。”后铸及私铸货泉版式甚多,大小不一。最火者,钱径2.4厘米;最小者,钱径1.5厘米。有重轮、合背、决文、半星、星月及背四出文等。
货泉(新莽)71、西汉都有哪些黄金货币西汉遍地是黄金,法定黄金货币形式有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五铢等。其中,金饼居多,马蹄金次之,麟趾金、金五铢钱均较少见。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五铢重量比较规范,重约一斤或一两,很少被切割。金饼、马蹄金,底部还标有重量。由于西汉的黄金货币不是铸币,需要称量交易,仍是称量货币。汉代盛行冥钱,在湖南西汉初期墓中常出一种泥质金版,印文“郢爰”、“郢晋”、“郢”、“两”、“称”等字,有的印文刻有阳文“金”、“千金干两”等字。有的泥质金版还涂有一层象征黄金的黄粉或金粉。金饼(西汉)
73、什么是西汉金饼?西汉金饼俗称“柿子金”,圆形饼仔状,正背面皆实而不空,形如熟透了的柿子,故名。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二十一:“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极工巧,马蹄作圆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为柿子金。”西汉金饼分为大小两种:大金饼径约为6厘米,厚l.2~1.5厘米,重约250克,相当于西汉一斤左右。小金饼径1.7~3.1厘米,厚0.2~o.65厘米,重l5.1~17.99克,相当于西汉一两左右。金饼上往往刻有文字、数字或自纪重量。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泥金饼西汉金饼出土数量最多,1961年山西太原东太堡出土5枚,l971年郑州古荥公社古城村出土4枚。l994年辽宁凌源出土了一块汉代金饼,直径6.3厘米,重量236.1克,上刻符号。
74、西汉马蹄金有何特征?马蹄金形如马蹄,正面呈椭圆形,背面中空,周壁向上收缩成斜面,底大口小,重量多在250克左右,个别重达460余克。早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出现马蹄金。西汉曾广泛使用,多出土于河南、江苏、广西、陕西、安徽、湖北等地。河南扶沟古城村出土的一件马蹄金,从铭文的写法可看出为战国三晋文字的标准写法。马蹄金(西汉)
75、西汉麟趾金有何特征?麟为传说中的神兽,麟趾为圆。《汉书·武帝纪》:“元狩元年(前122)冬十月,行幸雍,祠五峙。获白麟。”颜师古注:“麟,麋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汉武帝祭拜上天时,曾捕获白麟,认为这是上天的授意。于是,以麟趾命名黄
麟趾金(西汉)金,表示祥瑞之意。麟趾金形如圆足兽蹄,正面呈圆形,或不甚规则,近似圆,背中空,周壁向上斜收,底大口小,重量约为250克。
76、西汉金五铢有何特征?金五铢是西汉大量使用的黄金货币,形态较为规范。迄今为止,仅出土了2枚金五铢。1980年,陕西博物馆收集了在咸阳出土的一枚铸于汉武帝时期的金五铢,含金量95%,钱径2.6厘米,穿径1.1厘米,厚0.2厘米,重9克,穿上有一横画。面文“五铢”,“五”字中间两笔弯曲,上下两横较长,“朱”字旁上下方折。1990年,洛阳钱币学会收集了一枚金五铢,含金量93.98%,铸造精细,周缘有郭,钱径2.6厘米,穿径1厘米,外郭厚0.11厘米,内郭0.144厘米,重5.91克,正面穿上有一横,背穿有郭,“五铢”二字篆书。
77、东汉铸造了哪些五铢钱?东汉初,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动荡,币值混乱,半两钱、西汉五铢钱、王莽的货泉和大泉五十等,杂混在民间流通。建武十六年(40)才铸造五铢钱,称为“建武五铢”钱,制作精致,文字书体规范。金五铼(西汉)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东汉后期,桓帝之后,通货膨胀严重,开始流行“磨边五铢”、“剪边五铢”和“缝环五铢”。这些货币均不是法定货币,是私铸者利用五铢钱,磨郭取镕,剪凿,谋取私利的行为。磨边五铢、剪边五铢和绠环五铢钱的流通,直接导致了经济混乱、物价昂贵,人民生活贫困。灵帝中平三年(186)改铸“四出文五铢”钱,从方孔的四角各模铸一道阳文直线抵达外郭,用来区别旧钱。献帝董卓初平年间(190~193)铸造董卓无文钱,又称“无文钱”、“钱”,制作粗劣,钱形小而薄,文字、外郭模糊,实际也是一种“五铢”钱。董卓无文钱是东汉的最后一次铸钱,流通区域狭小,仅限长安、洛阳一带。建武五铢(东汉)
78、什么是磨边五铢?磨边是用一根方形木棍或金属方棍穿进圆形钱孔,一次约穿百枚或更多,固定好两端后,在砺上打磨钱币的轮郭。磨边五铢又称“磨边钱”,就是磨去外郭边缘的五铢钱。磨边的目的,在于取镕,铸造更多的新钱。因而,磨边使五铢钱大幅度减重。五铢钱经过磨边加工,比一般的五铢钱的钱径小0.15~0.2厘米,钱重减轻一克左右。五铢钱(汉)
79、什么是剪边五铢?剪边五铢钱即被剪凿或冲凿了外郭连同部分钱肉的五铢钱,钱文tt五铢’'二字仅剩一半,又称“对文五铢”。钱径因凿具大小不一,差异较大,大小不一,钱径多在2.05~2.2厘米之间,重多在1.5克左右,边缘有冲截痕迹,较为粗糙。通常情况下,剪边五铢比磨边五铢凿去的钱币轮郭更多。大多要把钱币的面文剪去~些,从而造成钱币文字的不完整。西汉时已出现剪边五铢,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增多,泛滥成灾。
80、什么是綖环五铢?綖环如丝线做成的环,用来形容钱币细小。五铢钱经过凿切之后,内圈被剪去或冲凿掉,一分为二,所剩边缘,呈环状,即为綖环五铢。綖环五铢的大小轻重,因凿具大小不一而不同。钱文“五铢”二字,多不全,有的只有一半文字。綖环五铢发现较少。1953年,洛阳烧沟汉墓出土过8枚鳃环五铢。l975年,陕西扶风段家小寨汉墓出土的鳃环五铢,重l克,钱文“铢”、“五”各剩一半,有的仅剩下三分之一。
82、文帝五铢、明帝五铢有何特征?《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二年(221)春三月,初复五铢钱,冬十月,以谷贵罢五铢钱。”文帝五铢,形同汉制,钱体稍小于汉五铢,制作粗劣,轮郭浅平,外郭压五又压铢,钱文模糊,有星点、横画或竖画。《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述:“太和元年夏四月乙亥,行五铢钱。”明帝五铢,制作精细,轮郭明晰,犹似东汉五铢钱。钱形厚重,钱径约2.5厘米,重约3.4克;面文“五铢”二字,清楚肥硕。
83、直百五铢、直百、蜀五铢有何特征?直百五铢钱,“直百”意为值百,以一当五铢钱100枚使用。栋"玖I-T-2.6~2.8厘米,重8~9.5克,面文“直百五铢”四字,顺读,背有模铸阳文“为”字,是中国发现最早铸纪地名的方孔圆钱。直百钱,是蜀汉后期铸币。钱形薄小,大小轻重不一,多为民间私铸。大者,钱径一般l.6~1.9厘米,重l.3~1.5克;小者,钱径l.3厘米,重0.5克。背面有模铸文字或符号,有传形者。蜀五铢为刘备铸造“直百”钱的同时所铸。面背有郭,形体较小,钱径一般2.1厘米,重约2.5克,面文“五铢”二字,背面有模铸阴文或符号。铭文较肥,多不明晰。有传形者。
84、大泉五百、大泉当千有何特征?孙吴于嘉禾五年(236)铸“大泉兮五百”,以一枚比价五百枚五铢钱流通,有内外郭,面文顺读,大小轻重不一,钱径约为2.9厘米,重约12克,后铸者分量减轻,有只重8克的。赤乌元年(238),又铸“大泉当干”,以一枚比价一千枚五铢钱流通,有内外郭,面文旋读,钱径约为3.8厘米,重ll~20克,后铸者有减轻分量至3.5克的。这种有名无实的大钱,使百姓深恶痛绝,纷纷抵制。终于,大泉当千于赤乌九年(246)停铸。
西魏五铢(三国魏)直百五铢(三国蜀)大泉当千(三国吴)大泉五百钱树
85、两晋钱币有何特征西晋一直未曾铸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兼用谷帛等实物。西晋末年,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割据政权纷纷建立,所铸货币钱文中出现年号、国号、吉语等。凉卅刺史张轨建立前凉政权,铸有“凉造新泉”钱,形制轻薄,钱文对读。东晋偏安东南一隅,不铸新钱,沿用吴地旧钱。有大有小,轻重杂行,交替流通。“大泉五百”、“大泉当干”的大钱,谓之“比轮”;吴兴沈充所铸五铢小钱,轻薄小巧,称为“沈郎钱”,有外郭,钱径1.9厘米,重约1.2克。以“文”为货币单位。后赵国石勒于大兴二年(319)铸行“丰货”钱,钱文吉语,篆书,不纪重,是对五铢钱制的一个突破。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国号钱和年号钱。如年号钱“汉兴”钱,“大夏真兴”钱,更是融国号年号于一体。
86、何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年号命名的货币?面文铸有帝王年号的年号钱,始于东晋十六国的“汉兴’’钱。十六国时期成汉李寿割据四川的成汉政权称帝,咸康四年(338)改国号称汉,改元汉兴,铸汉兴钱,开创铸行年号钱的先河。汉兴钱薄小,钱径l.67~1.7厘米,重0.7~1.1克,钱文隶书“汉兴”两字,有顺读和横读两种,多为顺读。汉兴钱成为第一个以年号命名的货币。其后,铸造年号钱大为流行,如“乾封泉宝”、“宣和通宝”、“永乐通宝”、“宣统通宝”等,都属年号钱。太清丰乐(南朝梁)
87、南朝钱币有何特征?东晋之后,公元420~589年,南方地区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史称南朝。南朝时期,币制混乱,名目繁多,民间私铸普遍,铸币减重现象严重,劣钱泛滥。刘宋时期的铸币有“四铢”、“孝建四铢”、“永光”、“景和”等。四铢钱,钱径2~2.5厘米,重l~3克;孝建四铢大小不等,钱文篆书,面文“孝建”,背文“四铢”,文字纤秀,钱径2.15厘米,重l~2克;“永光”、“景和”等钱,钱径1.5~1.8厘米,重约1.2克。梁武帝于天监元年(502)主要铸造有内外郭的“天监五铢”和内郭无周郭的“公式女钱”。天监五铢,铸造精整,钱径约2.4厘米,重约3.5克;公式女钱,钱径2~2.1厘米,重约1.5克。其后,所铸的五铢铁钱,中厚边薄,铸造粗劣,私铸成风。梁元帝与梁敬帝分别铸造了面有两星的“二柱五铢”和面背各有两星的“四柱五铢”,稀少罕见。陈朝的钱币比较精美,文帝所铸的“天嘉五铢”和宣帝所铸的“太货六铢”,轮郭深峻,尤以太货六铢极为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