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由于白银具备体积小、价值高、容易分割、易于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的货币属性,作为一种保值、购买力极强的贵金属,自古以来就在人们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古代社会,作为货币的白银是一种称量货币,使用时要检验成色、秤定重量,其型制与规格,因时代不同而异,但多被铸成各类饼、锭、铤等形状,且多以重量单位“两”作为货币单位来计值流通,故亦称“银两货币”。白银货币是中国传统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发挥了一定作用。
唐朝银两货币
唐朝以前,因受到商品经济的规模和金银冶炼技术的限制,白银很少以货币的形式出现。白银在唐代开始具备货币的基本功能,其价值尺度主要表现在赋税、赏赐、进贡和军费等方面。唐朝一些边远地区为了运输方便,向朝廷缴纳赋税时曾将庸调所收的布帛折合成银两运至京师国库。此外,在一些特殊场景、特殊地区白银还可以代替铜钱、布帛来充当支付手段。如元稹在《钱货议状》中说:“自岭以南,以金银为货币”。张籍也有“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郭外相连排殿阁,市中多半用金银”的描述,可见用白银作货币是岭南地区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因为岭南地区的银矿较多。
唐朝银锭主要呈船形,顾名思义,外观为一艘船的形状,型制比较特殊,锭面呈中间狭两头宽的束腰状,两端由上至下呈斜面梯形状,出土极少。今考古发现和传世的唐代船形银锭多以五十两为主,一般是素面,没有铭文。
两宋银两货币
两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大中城镇为中心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货币流通领域极其繁荣。宋代币制以铜钱为主,铜钱的铸造量、流通量都很大。但随着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钱已不能完全满足商品经济的需要,金银等贵金属货币开始在商品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银在两宋社会发挥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用于一般交换;用于官民间交易,商人算请榷货(盐茶钒等)可以按一定比例缴纳金银代替铜钱;用于同境外进行贸易往来;用于馈赠、贿赂等支付与储藏;用于官方赋税等收入中;用于官方财政支出等。
两宋时期银两货币的基本型制是铤状,早期银铤延续了唐代风格。两宋银铤的出土比较多,范围较广。根据目前所见出土宋代银铤的型制分析,主要有长方扁形、束腰形等,以束腰形最为普遍,因此束腰形可能为宋代银铤的主要样式。束腰形银铤的基本型制为两端为平首或弧首,中间束腰,正面四角微微翘起。大量的出土实物表明,北宋银铤两端为平首,面宽背略窄;南宋银铤锭两端为弧首,面背宽度基本相同。
两宋时期的银铤有统一的标准,根据它们的重量、尺寸的不同,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其中大铤五十两,中铤二十五两,小铤十二两半。今所见宋代银铤的重量大致有以下三等:一是1850~2030克(约合宋衡制50两);二是914~988克(约合宋衡制25两);三是418~597克(约合宋衡制12.5两)。
金代银两货币
金朝在对辽、宋的战争中通过掠夺及索要“岁币”获得了大量的金银。攻下辽燕京(今北京)后,把燕地之金、帛皆掠归本国。金灭北宋后,使汴京(今开封)“府库畜积,为之一空”。而且,南宋每年向金朝交纳的“岁币”中白银数量基本在20~25万两左右。故金朝府库白银储量较大。
金代白银货币分大小两种形式:大者,为五十两银铤。虽然《金史》中未记载其形状,但我们可以从近年的考古发掘中了解到它的型制和特点。从发表的拓片和实物资料可以看出金代银铤形制特点:两端呈弧形,中间呈束腰状,正面微凹,有波纹,背面呈蜂窝状麻面。其形制大体相同于南宋银挺。铤面錾刻铭文。根据铭文,金代银锭可分为贡银、税银等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