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货币货币资讯中国数字货币最新消息

“央行数字货币即将推出”,在前天(10日)的一个学术论坛上,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如此表示。这并非一句话新闻,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下半年八项重点工作中,有一项就是加快推进法定数字货币(DC/EP)研发步伐。DC/EP是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的缩写,即数字货币/电子支付。

因此,当媒体和专家为Facebook的Libra或者比特币的跌宕起伏而大发议论时,央行的数字货币研究者想必都是冷眼旁观、笑而不语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名词和玩法不管如何时髦,其实跳不出已有研究版图的五指山。

难得的是,已经离开央行的周小川,在最近的几次演讲中,多次就金融和科技关系进行深度分析,并对Libra、比特币、第三方支付、共享单车、大数据、P2P等热点事件进行了点评。

下面的文字,主要梳理了周小川、姚前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思考和担忧。部分解读和评价来自本文作者。

货币体系的两条路线:基于账户Vs不基于账户

简单描述一下,在现有银行体系下,你的资金和你的身份可以一一对应。而比特币则不同,一个比特币钱包的关键是私钥(一串很难记忆的文字),在本地生成,可以从中导出多个公钥或者说地址。只要掌握了私钥,这个钱包里的比特币就可以给其他地址发送出去。所以,不管是你把私钥告诉亲戚朋友,还是私钥被黑客窃取,他们都可以使用此钱包的资金。而在传统银行的账户体系下,你即便丢了银行卡或密码,仍然可以去银行凭身份证挂失,找回自己的资金。

从信息披露角度考虑,比特币有点类似现钞或黄金。如果你有一笔巨款,若以钞票或比特币形式存在一个隐秘地方,那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知道。而如果这笔巨款存在银行,那至少这家开户行是知道这一信息的。

这就是加密货币体系和商业银行账户体系的首要不同。当然,这种差异也和总账本是否去中介有关。在传统银行的账户系统下,账户A到账户B之间的转账,显然是通过第三方(商业银行或者央行)进行,或者说需要一个中心化的账本来处理。而比特币的思路,则完全是点对点的支付、分布式的总账本。中本聪2008年石破天惊的论文的标题就描述了这一目标和理想:《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在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创新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央行、或者像Facebook这样的大公司,如果要发行数字货币,该选择哪条路呢?

姚前提到,2018年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BIS)的一篇报告给央行数字货币做了定义,其提出的分类基础就是:基于账户或基于Token(业界翻译成通证或代币)。该报告将目前存在的各类支付工具进行汇总,然后判定哪些不是央行数字货币。这四个判断条件是:是不是可以广泛获得;是不是数字形式;是不是中央银行发行的;是不是类似于BTC这种技术产生的代币。

报告总结说,一种可能的央行数字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账户向社会公众开放,允许社会公众像商业银行一样在中央银行开户,相当于中央银行开发了一个超级支付宝,面向所有的C端客户服务。BIS认为,这样形成的央行货币是央行数字货币,将其称为基于账户(Account)的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BankDigitalAccount,CBDA)。

另一种可能的央行数字货币,是中央银行以BTC这种技术发行的代币,可称为基于代币(Token)的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BankCryptocurrency,CBCC),这类货币既可以面向批发,也可以面向零售。

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草图

如果说BIS提出了央行数字货币的两个方案,那么中国的央行则试图走一条两者兼顾的道路。周小川曾说:“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基于账户和不基于账户两种,也可分层并用而设法共存。”

姚前在一篇论文中对此解释道,分层并用的思想要比直接在央行开户的方式考虑得更深。他建议,可考虑在商业银行传统账户体系上,引入数字货币钱包属性,实现一个账户下既可以管理现有电子货币,也可以管理数字货币。这样可以缓冲单独设立数字货币体系给现有银行体系带来的冲击,也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商业银行现有的系统投资。

而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则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即将推出,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就属于双层运营体系。

当然,或许姚前和央行数字货币的成熟方案有其他未曾言明的考虑。

区块链在TPS、费用成本方面并不占优势

周小川在5月8日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专题讲座中提到人民银行推动的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的几条设计思路。第一条就指出,在DC/EP的设计上,不应预先选定某个技术,而是要依靠分布式研发,市场竞争,尊重市场的选择。既包括以账户为基础的电子支付渠道上的改进、扫码支付之类的移动支付,也包括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DLT)类加密数字货币系统。

的确,不论在加密业界还是金融科技界看来,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DLT)的技术性能优势并不明显。

周小川在近期的两次讲座中对TPS做了点评:“区块链没有按照想象的发展速度使TPS达到足够大,远不能支撑零售交易的支付系统,但可以做一些小规模金融市场交易或其他应用方面的试点。所以,人民银行目前正在推进的区块链在两个低TPS交易市场的应用:一个是票据交易系统,其交易量相对比较小,现有区块链技术足以处理,同时也没有太多集中监管的需要;另一个是贸易融资交易系统。”

在他看来,Libra自称其系统的速度是1000TPS,这样的TPS还要增长两个数量级后才能满足零售交易的需要。与股票交易、债券交易、老百姓零售交易的交易笔数相比,区块链现在量级还不够,有待提高,未来其TPS到底能提高到什么程度?提高后资源占用如何?这些都还有待观察。如果Libra初期瞄准跨境劳工汇款,其TPS要求较低,或许是有些道理的。

说到跨境汇款,周小川也对Libra号称的跨境汇款低费率和银行支付系统的技术成本做了比较。

他说,传统银行汇款的技术成本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Libra提出,当前一些跨境汇款的成本可能在5%左右。但周小川认为,这并非是现行银行支付系统的技术成本。银行支付系统技术上成本已经相当低。成本高的主要问题是,有些跨境汇款在行政上有障碍或不鼓励,比如汇出国可能对移民工的管理而增加检查和行政障碍;又如接受国存在外汇管制,不一定允许居民开外汇账户,也可能是强制结汇但提供变相补偿(如中国过去的侨汇券),必然增加管理措施;再有是双方代理行关系是否顺畅,是否能向基层提供服务。这方面的缺陷均会反映到跨境汇款的费用率上。还有一个障碍是汇率,小国货币的汇率不稳定,那么应对汇率风险的办法就是收多点费用。既然有需求又有障碍,银行也要借机多赚一点。

周小川举例说,香港最近开通了与菲律宾的快捷汇款,并未使用区块链和DLT技术,收费也很低。这是香港对大量菲佣提供的一种便利。

所以,在他看来,现有跨境汇款之所以收费高,并不是以账户为基础的支付系统技术成本高,而是有其它监管和行政上的因素。言下之意则是,如果Libra等加密币的转账费用真的很低,那也是因为绕开了某些监管和行政障碍。

数字货币的价值支撑以及稳定币的意义

比特币和央行数字货币的最根本差异,其实来自价值观和经济哲学。

比特币的创造者中本聪,出于对通货膨胀的厌恶,给比特币设置了一个绝对上限,2100万。这一简单粗暴的做法得到很多奥地利经济学派信奉者的赞同,他们由此联想到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哈耶克在1977年出版的《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中说,“要彻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应当让银行自由发行货币,不同的货币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那么出于利润的自利考虑,银行就会极力维持稳定的币值”。

这种让货币自由竞争的思路,当然会遭到央行等监管者的严厉批判。

姚前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各国法定货币虽不再与黄金挂钩,但是以主权信用为价值担保。他相信现有的数千种加密货币会逐步认识到这一点:当前的经济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用经济,货币发行和管理功能有缺陷的“比特币们”实难担当大任,核心问题在于这类“可转让数字资产”很难构建自身的价值支撑体系。

而周小川则在近期演讲中指出,个别BigTech巨头可能会想,凭什么央行可以发行货币、制定基础利率?我是不是也可以?他解释说,尽管各国央行的历史与现状各有不同,其目标和使命大致可描述为维护币值稳定和价格稳定、缓解经济与就业的周期波动、防止非专业和短期动机的行政干预,以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并以稳定谋福祉等,其人员与组织构成对其使命予以支撑,并有立法保障,这也是近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产物。至少目前来说,这与商业机构的目标和使命相距甚远,尚难相信轻易冲击这一文明能有好结果。

如果说比特币等先驱因为价值支撑含糊而遭人诟病,那么,Facebook的Libra白皮书的发布,则让许多人发现了一种新的中间道路——和法币价值挂钩的数字货币,即稳定币(stablecoin)。

稳定币是如何设计的呢?当前市场份额最大的稳定币是USDT,其操作就是你存入一美元,就获得一个USDT币。反过来也一样,你可以从发行机构换回美元。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设定,USDT项目其实丑闻缠身。而Facebook的Libra也属于稳定币,它的参照物不是加密资产或某种挖矿准则,而是与法币绑定。

周小川则说,其实IMF(国际货币基金)提出的eMoney就采用了稳定币的做法。人民银行向IMF介绍了香港的发钞制度:香港不是金融管理局发钞,而是有三个发钞行。CBDC(CentralBankDigitalCurrency,央行数字货币)是一种出路,但如果技术没看准,失误的损失会很大。未尝不可以像香港一样,有三家发钞行,每家发钞行每发行7.8港币,就必须有1美元的全额准备,获一份备付证明书,其实这就是稳定币的概念。

如果Libra或者其他类似的商业机构发行稳定币的行为是合法的,那么,下一步的监管则是周小川关心的重点。他说,Libra这样的创新,需明确回答准备金的托管机制:是自己托管,银行托管,还是央行托管?准备金的量又是如何测度和监管的?他认为,不应轻易相信利益人自称的可靠性。

周小川说,Libra白皮书似乎是说由其自身的协会来托管,但这缺乏制衡,容易落空。准备金的可靠托管,一种是找商业银行,一种找中央银行。Libra白皮书似已透露,托管的钱如果有利息收入,将用于支持运营和技术更新,那么这可能会产生问题。

在两次演讲中,周小川都提到,要防止Bigtech(即科技巨头)靠烧钱、靠变相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交叉补贴)去抢市场份额并扭曲竞争秩序。

参考资料:

周小川:信息科技与金融政策的相互作用,《中国金融》2019年第15期

(此文据周小川2019年5月8日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专题讲座内容整理而成)

周小川:信息科技发展与金融政策响应

(周小川7月1日做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之“SAIF-CAFR名家讲堂”讲座)

姚前:数字货币的缘起、发展与未来,来自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出版的《中国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

记者丨辛继召

编辑丨周鹏峰

货币从来是主权的象征。替代M0的数字货币(DC/EP),应当如何被“铸造”?

4月17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对网传测试进展回应称,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在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在坚持双层运营、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

当前阶段,央行数字货币(DC/EP)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

4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曾报道,数字货币(DC/EP)由央行牵头进行,各家银行内部正在就落地场景等进行测试,有的已经在内部员工中用于缴纳党费等支付场景,苏州等地也将测试交通补贴以数字货币的形式发放。目前,数字货币(DC/EP)试点的机构包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和三大运营商及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

不过这些信息都不足以解析未来数字货币的“样貌”。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支付宝等参与央行数字货币研发、测试的机构专利申请说明书,则提供了一个观察数字货币的窗口。

多国央行开始测试

全球多国央行正在力推数字货币。

2月21日,瑞典央行宣布在全球率先开始其央行数字货币电子克朗(e-krona)测试该行此前称,央行的任务是促进安全和有效的支付系统,如果今后大多数家庭和公司不再使用现金作为支付手段,这项任务可能会更加困难,因此需要考虑在一个永恒的数字世界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4月6日,韩国央行宣布,在2020年12月底进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设计、技术审查、业务流程分析和咨询等准备,如技术筹备充足,则将在明年1月至12月进行小范围试点测试。

法国央行亦发布了CBDC实验应用方案征集令,宣布将在2020年7月10日前,选出最多10个方案进行下一步的试验。

根据中金公司的汇总,目前已有包括法国、韩国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已公布其央行数字货币测试计划或方案。

稍早前的1月,IMF也明确将数字货币列为2020年首要任务之一,国际清算银行与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共同成立央行小组,开展CBDC应用案例研发。今年2月,美联储主席宣布,正在研究央行数字货币,但尚未决定是否推出数字美元。

不过各国央行对数字货币的理解、使用目的和技术路线并不相同。

例如,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英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不同的是,瑞典央行数字货币(e-krona)基于区块链构建,且其使用目的是作为现金补充,不支持“双离线”,但与我国数字货币一样均采用双层架构,而英国央行采用单层架构,该国数字货币的目的是实现竞争性支付系统。

专利中的数字货币

“移动支付方式本质上还只是一种支付工具,是一种对现有法定货币的信息化过程,还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货币。”在今年2月28日公布的一份专利中,支付宝如是表示。

在数字货币正式发布前,参与数字货币研发、测试的央行系机构、四大行和阿里巴巴、腾讯所申请的专利,是认识数字货币最接近“真相”的方式。

对于什么是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一项专利中指出,数字货币钱包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既不同于基于账户的钱包、也不同于类似比特币这种的无价值支撑和发行机构管理的代币钱包,而是真正能够替代传统实物货币、完成支付和支撑其他金融和商业需求、面向数字货币应用的数字化实体钱包。

现有的支付解决方案、比特币等并不能被视为“数字货币”。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专利说明中称,现有的数字货币技术方案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无法支持有数字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真正数字货币,没有系统交互和访问机制;以比特币为代币的私人准数字货币钱包,功能过于单一,存在安全不足,且只能在链上封闭运行,不能很好应用于现有金融服务和交易场景中。

载体是什么

数字货币(DC/EP)的载体,是数字货币钱包。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此前在网上公开课程中称,数字货币是纸钞替代,功能和属性跟纸钞完全一样,只不过形态是数字化的。“只要你我手机上都有DC/EP的数字钱包,那连网络都不需要,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个人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个人。”

作为用户,需要选择某个运营机构开通数字货币账户,进而由该运营机构的钱包服务端对用户的账户进行管理控制。且数字货币钱包账户可能“分级”,不同等级的“额度”不同。

支付宝在专利说明书中称,用户申请开通的数字货币钱包通常是最低服务等级的数字货币钱包。而如果用户需要开通高服务等级的数字货币钱包,则需要从最低服务等级的数字货币钱包开始一级级升级钱包。

如何监管

数字货币(DC/EP)诞生后,如何监管?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其专利说明中称,由于数字货币的本质是一段去介质化的数字信息,因此数字货币需要具备防伪造、防篡改、防复制的能力,以确保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

为此,通过一种数字货币的验证方法及系统,能够避免数字货币在生成和流通过程中被恶意篡改,增强了数字货币生成及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

数字货币由央行投放出去后,在双层投放体系下,如何避免发行机构超额投放等问题。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其专利中指出,为此设计了数字货币投放系统。例如,投放数字货币前,需先向中心管理系统(如中央银行)发送货币生成请求,当货币生成请求符合校验规则时才发送相对应的额度凭证。

如果数字货币“遗失”,如何找回?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其专利说明中指出,现有的数字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在流通过程中不存在货币的转移,仅仅是一组连续的交易记录,也即是说,现有数字货币流通的基础是交易而不是货币本身,因此,无法满足实际货币流通的要求;同时,由于现有数字货币的流通方式是匿名的,一旦丢失便难以找回,无法满足货币实际应用的需要,且无法进行合理的管控。

为此,可通过技术方案,生成新的数字货币、注销旧的数字货币等方式,实现交易过程中不同用户客户端之间数字货币的流通。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为期三天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昨日在上海召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黄奇帆表示,目前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DCEP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DCEP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DCEP的意义在于它不是现有货币的数字化,而是M0的替代。它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DCEP可以实现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人民银行对于DCEP的研究已经有五六年,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很高兴受邀参加2019年外滩金融峰会。今天谈谈我对数字化的理解以及数字化如何颠覆全球金融生态。

一、数字化的构成与颠覆性作用

数字化主要包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而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将数字化平台用人来类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就像人类的神经系统,大数据就像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皮肤以及器官,云计算相当于人体的脊梁。没有网络,五脏六腑与和脊梁就无法相互协同;没有云计算,五脏六腑无法挂架;而没有大数据,云计算就是行尸走肉、空心骷髅。有了神经系统、脊梁、五脏六腑、皮肤和器官之后,加上相当于灵魂的人工智能——人的大脑和神经末梢系统,基础的数字化平台就已经成型了。而区块链技术,就像更先进的“基因改造技术”,从基础层面大幅度的提升大脑反应速度、骨骼健壮程度、四肢操控灵活性。数字化平台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基础功能和应用将得到颠覆性改造,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强大的推动力。

数字化之所以能够颠覆传统,就在于它所拥有的五全基因: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所谓“全空域”是指:打破区域和空间障碍,从天到地,从地上到水下、从国内到国际可以泛在的连成一体;所谓“全流程”是指:关系到人类所有生产、生活流程中每一个点,每天24小时不停地信息积累;所谓“全场景”是指:跨越行业界别,把人类所有生活、工作中的行为场景全部打通;所谓“全解析”是指:通过通过人工智能(AI)的收集、分析和判断,预测人类所有行为信息,产生异于传统的全新认知、全新行为和全新价值;而所谓“全价值”是指:打破单个价值体系的封闭性,穿透所有价值体系,并整合与创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价值链。

数字化具有的五全基因与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链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新的经济组织方式,从而对传统产业产生颠覆性的冲击。与工业制造相结合时,就形成工业制造4.0;与物流行业相结合,就形成智能物流体系;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就形成智慧城市;与金融结合,就形成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在与金融相结合的过程中,数字化拥有的海量信息、计算能力、共识机制,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安全性,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坏账率和风险。

二、数字化与金融结合带来的变革

数字化拥有的五全基因与金融碰撞以后,重塑了全球的金融生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颠覆全球个人支付方式

在数字化浪潮来临之前,我国个人支付主要通过纸币、储蓄卡、信用卡来完成。2002年,在合并了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和18家城市(区域)银行卡网络服务分中心的基础上,我国组建了银联公司。银联创立之后,自主建成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推广了统一的人民币银行卡标准,在传统支付领域发展迅速,促进了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但在创新支付领域如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方面进展缓慢。

移动支付使得个人的资金往来信息沉淀下来成为信用数据,使得企业在业态层面有了极大的创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就是共享单车、共享办公等共享业态能够出现并蓬勃发展的基础。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服务时,不再需要卖掉所有权,而只需要卖掉某一个时段的使用权。未来,共享家具、共享工具、共享智力等各类共享业态在移动支付的助推下,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逐步渗透,个人跨境转账的底层技术实现方式也开始被改写。过去,个人跨境转账需要跨越支付机构、银行和国际间结算网络,整个过程由于串行处理而效率低下。而现在,区块链技术可以作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接口技术。跨境汇款中的多方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汇款报文传递给各参与方,从而实现多方协同信息处理,将原本机构间的串行处理并行化,提高信息传递及处理效率。

(二)重塑贸易清结算体系

在数字化时代,不仅需要改变个人支付方式,企业间、国家间的支付结算方式也需要进行重塑。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外汇结算时,会面临是两国货币直接支付结算,还是以美元为中间价结算的问题。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上线之前,人民币跨境清算高度依赖美国的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系统和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SWIFT成立于1973年,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报文交换服务与接口软件,覆盖200余个国家,拥有近万家直接与间接会员,目前SWIFT系统每日结算额达到5万亿至6万亿美元,全年结算额约2000万亿美元。CHIPS是全球最大的私营支付清算系统之一,于1970年建立,由纽约清算所协会经营,主要进行跨国美元交易的清算,处理全球九成以上的国际美元交易。SWIFT和CHIPS汇集了全球大部分银行,以其高效、可靠、低廉和完善的服务,在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加速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流通和国际金融结算、促进国际金融业务的现代化和规范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高度依赖SWIFT和CHIPS系统存在一定风险。首先,SWIFT和CHIPS正逐渐沦为美国行使全球霸权,进行长臂管辖的金融工具。从历史上看,美国借助SWIFT和CHIPS系统发动了数次金融战争。2006年,美国财政部通过对SWIFT和CHIPS的数据库进行分析,发现欧洲商业银行与伊朗存在资金往来,美国随即以资助恐怖主义为借口,要求欧洲100多家银行冻结伊朗客户的资金,并威胁将为伊朗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列入黑名单。随后全球绝大部分银行断绝了和伊朗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往来,伊朗的对外金融渠道几乎被彻底切断。2014年乌克兰危机中,美国除了联合沙特将石油价格腰斩外,更威胁将俄罗斯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随后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经济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其次,SWIFT是过时的、效率低下、成本极高的支付系统。SWIFT成立46年以来,技术更新缓慢,效率已经比较低下,国际电汇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才能到账,大额汇款通常需要纸质单据,难以有效处理大规模交易。同时SWIFT通常按结算量的万分之一收取费用,凭借垄断平台获得了巨额利润。

所以说,在当前数字化浪潮的大趋势下,依托技术更新缓慢、安全性难以保证的SWIFT和CHIPS系统是没有前途的。在大数据平台、区块链技术的驱动之下,构建形成一个新的清结算网络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的共识。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公开透明五大特征,在清结算方面有着透明、安全、可信的天然优势。目前全球已有24个国家政府投入并建设分布式记账系统,超过90个跨国企业加入到不同的区块链联盟中。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正在研究建设类似SWIFT的国际加密货币支付网络来取代SWIFT,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区块链平台正在通过区块链试水跨境支付,用实际行动绕开SWIFT和CHIPS全球支付体系。

(三)改革全球货币发行机制

货币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交换关系所必不可少的媒介。原始社会没有货币,通过皮毛、贝壳等稀缺的物质来进行交换,但交换的媒介始终无法统一,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社会开始以黄金、白银或铜币等的贵金属作为货币中介。工业社会后,商品价值量越来越大,用黄金等贵金属作为货币难以承载巨大的交易规模,纸币随之出现。上世纪80年代,货币的电子化越来越发达,电子钱包、信用卡、储记卡、手机支付迅猛发展。时至今日,以比特币、Libra、央行数字货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开始出现,货币迎来了数字化时代。

那么货币发行的基础是什么呢?以前货币依靠金、银等贵金属作为锚定物。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货币发行的基础变成了与国家主权、GDP、财政收入相挂钩的国家信用。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通过美元垄断了全球石油美元结算和大部分国际贸易结算,美元成为了事实上的“全球货币”。

然而依赖主权信用发放的货币也面临货币超发等问题。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全球基础货币总量(央行总资产)不到1000亿美元;198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3500亿美元;199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7000亿美元;200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1.5万亿美元;2008年,这一数字变成了4万亿美元;到2017年底,这一数字是21万亿美元。尤其是近10年来,美国为了摆脱金融危机,通过国债投放货币来刺激经济发展,导致政府债务总量从2007年的9万亿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22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GDP。如果美国债务持续攀升,到期债务和利息消耗完全部的财政收入,美国没有信用再发国债,融资能力将会减弱,一次新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

如何改变货币超发的局面?在金本位崩溃之后,世界各国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虽然有学者提出回归金本位的呼吁,但受限于黄金储量,回归金本位显然不太现实。在数字时代,有部分企业试图通过发行比特币、Libra挑战主权货币,这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货币脱离了主权信用,发行基础无法保证,币值无法稳定,难以真正形成社会财富。本人不相信Libra会成功。对主权国家来讲,最好的践行货币国家发行权的办法是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在全球央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的过程中,除了要提高便捷性、安全性之外,还要制定一种新的规则,使得数字货币能够与主权的信用相挂钩,与国家GDP、财政收入、黄金储备建立适当的比例关系,通过某种机制,遏制滥发货币的局面。

目前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DCEP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DCEP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DCEP的意义在于它不是现有货币的数字化,而是M0的替代。它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DCEP可以实现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人民银行对于DCEP的研究已经有五六年,我认为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四)提高产业链运营效率

5G时代,除了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之外,智能家居、汽车乃至工业制造设备等各类终端都能够智能化并接入到互联网中。数字平台将进一步进化为万物互联平台,带动人类的互联网产业从toC型的消费类互联网发展为toB型的产业类互联网。其中,科技金融可以连接数据平台、金融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帮助各方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运行效率以及降低运行成本。

科技金融的发展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互联网+金融”,有条件的数字化平台公司,围绕自身产业链筹建非银金融机构,独立发展金融业务。另一种是“金融+互联网”,金融企业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构建数字化平台。前几年经济有些脱实向虚,许多工商业企业、非金融企业热衷于跨界运作,申请各类金融牌照;各种金融机构热衷于集团化、全牌照,以至于金融业杠杆叠加、风险累积、乱象丛生。目前,金融业正在按中央部署进行去杠杆、防风险、加强新形势下资管业务、跨界业务的整顿。

发布会现场

美媒称,中国距离发行世界上第一种由政府支持的数字货币更近了一步。

据美国《财富》杂志网站10月29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10月28日说,商业银行应该更多地使用区块链技术,这种技术是数字货币的基础。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中国问题的助理教授李晨(音)说:“我认为中国央行很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批发行数字货币的央行之一。”

▲资料图:行人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门前走过。(新华社)

报道指出,这虽然与脸书提议的数字货币天秤币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但它们不是一回事。除其他区别外,中国的数字货币将由央行监管,中国央行将作为该货币的唯一管理机构发挥作用,例如,它有权冻结交易。

而天秤币既然是私有货币,也就不受央行监管。李晨说,这可能引发人们对洗钱、逃税和“灰色地带交易”的担忧。

据《财富》杂志网站10月16日报道,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公司分析师马克·马哈尼和扎卡里·施瓦茨曼10月15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脸书公司6月宣布推出天秤币后,中国央行加快了开发本国加密货币的步伐。他们在报告中写道:“如果美国监管层最终对天秤币采取排斥态度,并决定不起草法规以鼓励美国的加密货币创新的话,那么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可能会获得战略优势,从而在各新兴经济体中成为事实上的全球性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亮相为期不远

2014年,时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便提出构建数字货币的想法,央行也成立了全球最早从事法定数字货币研发的官方机构——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该所主要工作职责是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央行整体工作安排,专注于数字货币与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

新任所长穆长春近期就数字货币发展发表了诸多观点,并于本周发布了《Libra与数字货币》的公开课,详细解读了中国数字货币DC/EP,同时也回答了市场对于Libra等市场热点问题的关切。

中国数字货币技术更完善

“中国版数字货币项目称之为DC/EP,即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其功能属性与纸钞完全一样,只不过是数字化形态。我们对它的定义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穆长春对于中国版数字货币进行了清晰定义。

中国版数字货币不需要账户就能够实现价值转移。具体场景中,只要手机上有DC/EP的数字钱包,不需要网络,只要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实现转账功能。传统电子支付在没有信号的环境中无用武之地,而DC/EP不需要网络就能支付,因此也被称之为收支双方“双离线支付”。

“即便是Libra也无法做到这一点。”穆长春表示。此外,中国版数字货币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账户,摆脱了传统银行账户体系的控制。

在电子支付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央行为何执着于研发数字货币?穆长春强调,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货币主权和法币地位,需要未雨绸缪。

同时,DC/EP的推出也考虑到居民消费的隐私权。穆长春表示,公众有匿名支付的需求,但如今的支付工具都跟传统银行账户体系紧紧绑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匿名支付需求,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现钞支付。而央行数字货币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它既能保持现钞的属性和主要价值特征,又能满足便携和匿名的诉求。

央行对技术路线保持中性

穆长春表示,目前DC/EP采用的是双层运营体系——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对公众。这意味着将有一些商业机构也将参与数字货币运行之中,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调动市场机构积极性。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推出国家支持的数字货币“DC/EP”,初期将向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阿里巴巴、腾讯以及银联7家机构发行。

穆长春透露,央行数字货币研发不预设技术路线。Libra是混合架构,DC/EP也是混合架构。但在这个层面,央行保持技术中性,不干预商业机构技术路线选择。商业机构向公众兑换数字货币时,采用区块链技术还是传统账户体系都可以。无论采取哪种技术路线,央行都能适应。

他表示,DC/EP的投放过程跟纸钞投放一样。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户,按照百分之百全额缴纳准备金,个人和企业通过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开立数字钱包。DC/EP依旧是M0替代,具有法偿性。

对于用户而言,只要下载一个App进行注册,就可以使用数字钱包,充值取现则需要对接传统银行账户。

中国人民银行大楼外景“在脸书发行天秤币的时候,我们的数字金融研究平台也成立了。我想这可能不是一个巧合……”5年多以来,几个重要的阶段勾勒出中国深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究的脉络。目前,央行经过国务院正式批准,正在组织市场机构进行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

文/《环球》杂志记者吴美娜

国际清算银行(BIS)总经理近日表示,全球中央银行可能不得不早于预期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BIS也支持世界各国央行努力创建数字版本的国家货币。据BIS于2019年1月发布的《谨慎行事——央行数字货币调查》报告,参与调查的央行中有70%正在参与或将要参与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工作或研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分论坛上曾表示,“目前全球对数字货币的研究中,中国是走在前列的。”

研发,深入推进中

自2014年起,中国央行就在时任行长周小川的倡导下,开始了对数字货币和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目前,央行经过国务院正式批准,正在组织市场机构进行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兼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在2019年7月8日举办的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启动仪式上说,“在脸书发行天秤币的时候,我们的数字金融研究平台也成立了。我想这可能不是一个巧合,至少说明了国内外对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方面高度重视,而且从学术研究、实际应用等方面都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课题。”

5年多以来,几个重要的阶段勾勒出中国深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究的脉络。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年初,中国央行成立了法定数字货币专门研究小组,以论证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

2016年1月20日,央行首次提出了对外公开发行数字货币的目标;同年6月1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区块链研究工作组。

2017年1月29日,央行正式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在成功开发法定数字货币原型后,该所在南京、深圳等多地布局,通过与研发机构和产业结合,以实现金融科技研究成果开发的落地。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工作目前由央行货币金银局管理。

2019年2月21日,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央行2019年全国货币金银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深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发。

5月底,在贵阳举办的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开发的PBCTFP贸易融资的区块链平台亮相,其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贸易金融,并已落地。截至博览会举办时,在PBCTFP平台上已经搭建了4个区块链应用,有26家银行参与,实现了1.7万笔业务,超过40亿元的业务额。

有分析指出,PBCTFP是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区块链落地应用上的尝试,它的成功运转能够为行业的数字货币基于区块链的使用提供经验,这一点显示出了中国发展数字货币的谨慎。

发行,具有自身优势

挑战与未来

作为新生事物,数字货币的发展,同样面临风险和挑战。比如,在民众普遍关心的数字货币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问题上,中国央行也表现出特别的重视和谨慎态度。

2018年3月,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现任中国金融学会会长)指出,研究数字货币不是说让货币去实现某种技术方案的应用,而是说本质上是要追求零售支付系统的方便性、快捷性和低成本,同时也必须考虑安全性和保护隐私。

在2019年7月8日的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启动仪式上,王信表示,央行货币的数字化有助于优化央行货币支付功能,提高央行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成为一种计息资产,满足持有者对安全资产的储备需求,也可成为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此外,央行数字货币利率可成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可通过调整央行数字货币利率影响银行贷款利率,有助于打破零利率下限。

至于如何避免这类风险,范一飞曾在2018年发文指出,“大国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和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在设计和投放(发行)、流通央行数字货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系统、制度设计所面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考虑采用双层投放,来应对上述困难。”

另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周小川近日表示,中国可能会用一种新的方式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这种方法可以让央行数字货币尽可能地规避波动风险。

Q

什么是中国版数字货币?怎么用?

A

简单说,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就是人民币电子版。

说起数字货币,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比特币或者脸书计划推出的Libra。

但是,与这些所谓的数字货币不同,我国央行将要推出的数字货币有国家信用背书,可以说是人民币的电子版本。因此,央行的数字货币是具有法偿性的。

更重要的是,有国家背书,央行的数字货币币值会更加稳定。而比特币等所谓的虚拟货币,无法保证币值稳定,被“割韭菜”就成了常事。

从使用场景上看,央行数字货币不计付利息,可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相比于纸币没有任何差别。同时,使用时应遵守现行的所有关于现钞管理和反洗钱、反恐融资等规定。

数字人民币有哪些好处?

发行成本低、交易更便捷……

有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基于人民币现金的支付、交易、反洗钱等,在现代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而发行数字货币,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同时,中国版数字货币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账户,摆脱了传统银行账户体系的控制。

此外,在网络信号不佳的情况下,网银和支付平台的支付功能常常会处于瘫痪状态,而DC/EP的双离线技术可保证在极端情况下,像用纸币一样,使用央行数字货币。例如,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只要两个装有DC/EP数字钱包的手机碰一碰,就能实现转账或支付功能。

发行数字货币会引发通货膨胀吗?

等价替换流通中的货币,不会让钱贬值。

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从数字化货币替代流通中的纸钞和硬币入手,假设现在流通的货币是100元,央行数字货币将等价替换掉这100元。

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也就是说,发行时,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此外,考虑到前期数字货币仅限于试点,短期内不会大量发行和全面推广,货币流通速度也将保持正常水平。

因此,数字货币不会引发通胀。

原标题:中国数字货币诞生前夜:央行试点,四大行赛马,能否领跑全球?

作者:张威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三大电信运营商、华为……主力机构纷纷入局,中国法定数字货币在央行创新动力的牵引下,即将步入生活应用场景。在全球数字货币的时代赛点上,中国正成为领跑者。

尽管备受争议,技术创新的洪流依然将数字货币推上了时代的赛点。关键节点的竞逐来自政府军——各家央行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判与押注,而中国央行有可能成为领跑者。

沉静三年,中国央行研发法定数字货币已悄然提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近期给出预期,中国央行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依据是,中国央行自2014年就已着手研究DCEP,已趋于成熟。

DCEP(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是中国人民银行研发的电子货币,是DIGICCY(数字货币)的一种。DCEP的完整字面意思就是数字货币电子支付,在扫码支付横行天下之际,DCEP因具有无限法偿性的法律地位特性,被认为是唯一的现金终结者。

不仅是业界、学界。11月28日,中国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出席“第八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时表示,目前央行法定数字货币DC/EP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下一步将合理选择试点验证地区、场景和服务范围,稳妥推进数字化形态法定货币出台应用。

据《财经》记者了解,由人民银行牵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共同参与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项目有望在深圳、苏州等地落地。

这距离法定数字货币首次试水时隔近三年。

2017年春节前夕,中国央行先行在系统内平台上测试了数字票据交易,工行、中行等五家金融机构全力配合。

相较于上一次试点,本次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将走出央行系统,进入交通、教育、医疗等实实在在的服务场景,触达C端用户,产生频繁应用,试点银行可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场景选择。

该试点项目由央行货币金银局牵头,数字货币研究所具体落实。据《财经》记者了解,去年底,央行货币金银局下的防伪处改为数字货币与防伪管理处,作为央行数字货币唯一的官方权威处室。

“前不久,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推出了赛马模式,在自愿的前提下,各家银行在深圳选择场景先行先试,未来哪家试行好,不排除直接采用该模式。”某接近试点项目人士透露。

上述接近试点项目组人士表示,本次试点(深圳法定数字货币试点)计划分为两个阶段,今年底是一个阶段,在小范围场景封闭试点,明年为第二个阶段,在深圳大范围推广。

如果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中国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可谓真正的“呼之欲出”。

范一飞曾表示,M1(狭义货币)和M2(广义货币)基于商业银行账户,已实现电子化或数字化,没有用数字货币再次数字化的必要。央行数字货币注重替代M0(流通中现金),并且保持了现钞的属性以及主要特征,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将是替代现钞的最好工具。

尽管激进的金融科技倡导者将中国央行DCEP,看作是数字货币的保守路线。即便如此,有分析认为,DCEP的一小步也将带来巨变,尤其是支付清算市场。

在这个基础之上,法定数字货币推出的必要性一直被业界探讨。“为了保护自己的货币主权和法币地位,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得到”课程中指出。

格林斯潘在《财经》年会上更是一语道破,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是一个政治问题。

试点提速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

“选择深圳作为数字货币试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支持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上述接近项目组人士坦言。

2018年6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深圳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为央行数字货币落地深圳埋下伏笔。

11月4日,范一飞到华为深圳总部调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与华为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华为公司签署关于金融科技研究的合作备忘录。

某大型科技企业技术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央行研发数字货币,云技术不可或缺,目前华为云在中国的影响不容小觑;第二个技术支柱是5G,也正是华为的核心技术优势,数字货币应用的场景涉及到大量的边缘计算、终端使用、移动钱包等。

黄益平日前在深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作为全球领先的技术与金融创新中心,将在数字货币的试验中发挥重要作用,此举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深圳的创新能力,也是为国家金融战略贡献力量。

据官方介绍,长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为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苏州市有关单位所设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将承接法定数字货币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稳定运行;承担法定数字货币关键技术攻关和试点场景支持、配套研发与测试;聚焦区块链、密码学等金融科技前沿方向。

“中间不紧不慢地做,这阵子突然加速了。”多位商业银行人士向《财经》记者传递他们眼中的央行研发数字货币的节奏变化。

今年6月18日,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发布了“Libra”数字货币白皮书,宣称将要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作为Facebook新推出的虚拟加密货币,Libra计划成为一种不追求对美元汇率稳定,而追求实际购买力相对稳定的加密数字货币,作为一款全球性的数字原生货币,主打支付和跨境汇款。

“没有哪一种数字货币像Libra这样,能够引起整个货币和金融世界的紧张。”穆长春在“得到”课程中表示。Libra对全球央行研发数字货币的影响可见一斑。

据了解,DCEP的设计逻辑,很多地方与Libra相似,但并非相互模仿。

事实上,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工作在全球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14年,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提出“央行数字货币是纸钞替代”的想法;2017年,中国央行通过数字票据交易平台进行数字货币测试,成为全球第一家做该类实验的国家。

只是,2017年的数字货币测试更多是做技术储备、知识积累,与真正发行数字货币不是同一个概念。当年测试之后,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工作则进入了小步放缓节奏。

彼时,另一则出乎市场意料的消息是,2018年9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首任所长姚前离任,转任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姚具有丰厚的数字货币理论基础,对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工作功不可没。

转折点发生在今年8月初。央行在召开的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中提到,加快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研发的步伐,跟踪研究国内外虚拟货币发展趋势。

“既然设立在数字货币研究所,研究的标准一定会兼容法定数字货币。”某接近央行人士表示,一个创新事物的形成顺序是,先研究技术、小范围实验、形成统一共识、标准。“在向市场大规模推出之前,制定标准很重要。”此外,央行就研发数字货币接入支付系统也进行了测试。据某清算人士介绍,现有的支付系统一定程度支持数字货币,并不需要进行大的改造。

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思路,周小川不久前总结了五点:1.既要支持科技的发展,又要防止出问题。2.有些不同体系的技术可能会并行发展,可以鼓励多家协同发展和快捷切换,但主要是发挥市场积极性。3.央行需要准确测定核算并建立托管规则,实现百分之百备付金来保持稳定,同时校正激励机制。4.试点还是要尽可能地限定范围,退出的事前设计就像写“生前遗嘱”一样。如果出问题怎么退出呢?要事先设计好。技术发明者、创新者也许不热衷此设计,央行应要求其做充分的设计。5.要防止靠烧钱、靠变相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交叉补贴)去抢市场份额,并扭曲竞争秩序。

某专业人士曾向《财经》记者表示,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能否推出取决于多个因素:对整个经济冲击是否最小、技术是否过硬、国家是否有决心以及老百姓是否愿意接受等。

大行竞战

中国央行官方人士曾经公开表示,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将采用双层投放和双层运营结构(上面一层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下面一层是商业银行对老百姓),商业银行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图/IC

中国央行官方人士曾经公开表示,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将采用双层投放和双层运营结构(上面一层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下面一层是商业银行对老百姓),为此,商业银行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据《财经》记者了解,早在11月初,监管部门就曾召集试点银行在深圳召开会议,并对应用场景的选择和细化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试点银行则从自身优势进行场景选择,上报央行。

“在自愿的前提下,各家银行在深圳选择场景先行先试,未来哪家行试行好,不排除直接采用该模式。”某接近试点项目的人士透露,这就是央行推的赛马模式。

在竞赛的方式下,试点银行选择的合作模式并不相同。据《财经》记者了解,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已共同入局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在具体试点合作模式的选择上,有的银行倾向于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有的银行则倾向于自己独立试点。

由于试点合作主体不同,DCEP的开发模型也不一致,某商业银行人士介绍,选择独立试点的银行倾向选择钱包APP方式;与运营商合作的模式下,运营商倾向推行他们自己的钱包,与SIM卡结合。“字符串可以存在APP里,也可以存在SIM卡里。”

“2017年选择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作为试点应用产品,在于该平台较零售相对简单、封闭,而且属于央行自己系统,把控更为容易。而今涉及场景进入,就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上述银行人士说道。人行系统(发钞系统)还要进一步完善,试点商业银行起初也都在自家封闭的系统中进行试点。

范一飞曾发文指出。人民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和人口基数,差别都比较大,所以在设计、发行和流通的整个环节,就要充分考虑所面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果我们采取单层投放、单层运营,相当于人民银行一个机构就要去面对全中国所有的消费者,环境复杂,考验非常严峻。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和其他一些商业机构,在IT基础设施应用和服务体系上,都已经比较成熟,在金融科技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人才储备也比较充分,央行完全没有必要抛开现有的商业银行IT基础设施,再去另起炉灶、重复建设。

为此,商业银行需要做好多项服务工作,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向《财经》记者表示,一是,要进行科技投入,建设自己的数字钱包(相当于现钞的金库)和数字货币运行系统与央行数字货币发行系统对接、与客户的数字钱包对接;二是,确保数字货币与记账货币、纸币、硬币的兑换,在账户方面,在现金账之外要增加数字货币账;三是、代理央行做好数字货币对社会的发行工作和管理工作,包括数字货币的回笼;四是,为客户制作数字钱包。这个可能是数字货币与现金的最大区别,使用现金,客户是自备钱包或保险柜,个人也可以直接塞口袋里。数字货币必须有专门的数字钱包,这钱包只能由央行发,或央行委托商业银行发。

目前来看,交通、教育、医疗以及消费等领域,将成为DCEP试点银行的重点选择场景。据《财经》记者了解,为了能够做好数字货币试点工作,几家大行不仅深入研究深圳场景选择,在北京均有选址,设立封闭开发项目组。

场景不完全取决于技术,更与人们的习惯、文化、利益、隐私意识等有关。“试点银行都在选择可行的场景,同时储备一些重点领域场景,做好随时上线准备,并希望在跑马圈地中占据优势。”某商业银行人士坦言。本次试点场景要考虑B-C两端需求,涉及母钱包、子钱包和个人钱包概念。

据了解,四大行以外的银行暂时还未参与DCEP试点,不过,有个别试点银行已经考虑寻找优秀的中小银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上述资深技术解决方案人士也进一步指出,目前,仅区块链技术还满足不了中国数字货币场景的应用要求,除非未来发生一些很大的变化。不过,他也承认,区块链尽管不是完美的技术,但是目前是他所看到唯一的比较全面、必要的技术。

“央行不会干预商业机构的技术路线选择,商业机构对老百姓兑换数字货币的时候,用什么技术来兑换?是用区块链,还是用传统账户体系?是用电子支付工具,还是用移动支付工具?无论采取哪种技术路线,央行这个层面都能适应。”穆长春在上述课程中说,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选优来实现系统优化,共同开发、共同运营,有利于整合资源,也有利于促进创新。“当然,双层运营体系还有别的考虑,一个是可以避免金融脱媒,同时,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调动商业银行和商业机构的积极性。

在双层投放和双层运营结构下,央行数字货币的投放有望与纸钞投放过程一致。纸钞投放过程包括:人民银行印出纸钞,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缴纳货币发行基金,之后将纸钞运到网点,然后,老百姓去网点兑换现钞。

中国央行发行DCEP后的货币流通形式则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户,按照百分之百全额缴纳准备金,个人和企业通过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开立数字钱包。”穆长春介绍,对于用户来说,不需要跑到商业银行,只要下载、注册一个App,便可使用。

据了解,与取现金一样,未来商业银行对DCEP也会按照现行的现金管理规定,设置一定的门槛,以防在特殊情况下发生挤兑危机。

支付冲击

尽管激进的金融科技倡导者将中国央行DCEP看作是数字货币的保守路线。即便如此,有分析认为,DCEP的一小步也将带来巨变,尤其是支付清算市场。

支付领域的去现金缘起于货币电子化,而数字货币作为货币电子化的迭代者,被视为现金(纸币、硬币)支付的终结者。

“货币电子化与数字货币之间存在传承关系,电子货币转换更多是支付信息背后资金的流动,而数字货币则体现在货币体系的‘根’上,即M0数字化,M0结构将发生变化。”某数字货币研究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

此前,某互联网金融从业者表达了自己对现金的观点:现金不应只包括纸质现金,还应包括央行认可的所有支付机构发行的支付工具。央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流通中货币(M0)余额7.34万亿元,同比增长4.7%,当月净回笼现金734亿元。

虽然,金融领域定义的现金M0呈现增长态势,而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对于现金的理解,显然是有差异的,后者更多认为,现金就是纸币和硬币。而随着二维码支付的兴起,百姓生活中对纸币和硬币的使用显然在急剧下降,银行网点现金业务显著衰减,只需一部手机即可实现“无现金”出游。

其中,支付宝、财付通仍保持绝对垄断,两巨头占据约93%市场份额,其他机构抢占不到7%的市场份额。

未来,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能否改变当前的支付格局?

央行数字货币的功能和属性与纸钞完全一致,被翻译为“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意思是,与纸钞支付类似,不需要账户就能够实现价值转移。具体支付路径体现为:支付双方手机均安有DCEP数字钱包,即便没有网络,只要保持开机状态(电量充足),两个手机碰一碰就可以完成货币转账,而且并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卡。不过,手机持有人如果向数字钱包充钱,或者从数字钱包提取资金,依然还需要绑定银行账户。

央行数字货币的另一大优点还体现在自然灾害发生之时,穆举例,比如大的地震切断通信,进而阻断电子支付,就只剩两种支付手段:一个是纸钞,一个是央行数字货币——不需要网络的“双离线支付”。

刘晓春认为,央行数字货币会对现有支付格局产生什么影响,要看央行数字货币在现实中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在哪些领域或场景更适合使用。实际上,数字货币并不是在需求基础上产生的,这和支付宝不同。虽然中本聪最初的目的是想为网上交易提供一种像现金一样的支付手段,但比特币从产生之初就偏离了这个初心。这之后所有关于数字货币的设想,都是从技术本身推演的。

全球示范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日前在中国财经杂志第十七届《财经》年度经济展望会上表示,各国中央银行没有必要发行数字货币。他讲道,“各国货币是由主权信用支撑的,这是其他组织无法提供的。美国的基本主权信用远远超出了Facebook的想象。”

同时,格林斯潘也指出,央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并非是经济领域的话题,更多是一个政治领域的话题。

但是,全球主要的央行都在研发数字货币。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区块链研究中心今年初发布的研究报告梳理了各国央行关于数字货币的研究现状。在25家央行中,计划推出CBDC(法定数字货币)的央行有7家,探索中9家,已发行6家,暂不考虑3家。

报告指出,目前来看,多数发达国家央行是出于避免私人支付公司垄断而考虑发行数字货币,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多因为金融普惠、突破制裁等。

公开报道显示,突尼斯近日宣布推出本国货币Dinar(第纳尔)的数字版本“E-Dinar”,或成为全球第一个发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国家。目前“E-dinar”已经正式启动测试。

同时,欧洲央行高级官员日前表示,由欧洲央行支持的数字货币的可行性研究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取得进展,但此项目面临挑战,而且是长期的。

近日,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欧洲议会ECON委员会上表示,中央银行的数字货币将允许公民在日常交易中直接使用中央银行的货币。但是,根据其设计,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可能会带来风险。例如,它们可以改变实施货币政策以及改变货币政策传递给实体经济的方式。它们也可能对全球金融体系的运作及其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央行数字货币及其优化设计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分析。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更安全、创新和集成的欧元支付。这也将会使欧元区的所有人受益,并强化欧元的国际影响力。

在微观层面上,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数字货币能够实现点对点交易,可以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运作效率,进而可以降低企业杠杆率(资产负债比率)。

在宏观上,“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是有利的,因为这种测算更精准”。接近央行人士说道。不排除未来货币政策框架会改变,因为原来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是建立在不可预期的基础上,各个环节渗漏比较多,扭曲比较多,反馈比较慢。而数字货币会让操作更精准,信息更透明,反馈更加及时,需求更准确。不过,央行两个功能不可替代,最终清算地位和货币创造功能。

相对于民间数字货币,各国央行主导的法定数字货币被部分推崇者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通证通研究院发布报告称,未来数字主权将构成各国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数字主权将至少与金融主权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较早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有望在数字货币潮流中取得先发优势。同时,数字货币为央行提供了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或帮助央行对货币供应量及结构、流通速度等的测算更为精确,有助于提升央行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

黄奇帆表示,DCEP的意义在于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DCEP可以实现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最终决定因素是金融竞争力。”黄益平认为,未来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竞争,或将发生在数字金融领域,而数字货币也许就是这场新竞争的终极战场。掌握了全球性的数字货币,就能很大程度上拥有全球支付与货币体系的影响力。

数字货币本身真正的目标是减少现金的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印刷、存储、发行、回收等。但从目前的所有技术来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数字货币所面临的所有技术都不足够成熟。那么,在这个时候一些国家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更多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实验和摸索的积累。

“现阶段证明不了我行,但是可以证明我有。”上述资深技术解决方案人士分析,对于一些并不具备技术条件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推出数字货币更多是一种姿态或摸索。反观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必要性,一个是外部竞争压力,一个是央行创新的意愿。

从目前中国央行所公布的方案看,中国不仅在速度上走在了前列,在技术应用上也是最开放的。刘晓春表示,大多数机构包括监管机构,研究数字货币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而中国央行突破了这样的思维局限。如果只是基于区块链技术,那么,数字货币的使用就只能局限于区块链上,所谓的场景,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央行设计的数字货币,可以线上使用,也可以线下使用,连网络都可以不需要,何况区块链?所以,使用场景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所长姚前曾表示,在较长时期内,数字货币和纸币将并存流通。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未来到银行取钱时,既可以选择兑换实物现金,也可以选择兑换数字货币。

THE END
1.银最新价格动态,市场影响趋势分析与未来展望金属材料根据最新市场数据,截至XXXX年XX月,银价呈现出稳步上涨的态势,在全球经济逐渐复苏的大背景下,银价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市场供需关系逐渐改善,地缘政治风险、通胀预期等因素也对银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影响银价的因素 1、全球经济形势:银价与全球经济形势紧密相连,经济增长、贸易状况、货币政策等都会影响银价的波动。https://www.sansongguo.cn/post/1065.html
2.请听题:为什么银在古代是重要的流通货币?银是最不活跃的金属之一,不活跃意味着可以长时间留存。古希腊和古罗马就铸造了大量银币,但这种钱也有一个“致命问题”——容易磨损。 责任编辑:丁超弋 央视新闻 我用心你放心 39 评论3 园明如静 赞 8月20日 06:22回复 央视网友550qnr 文化传程;历久弥新!!。 8月19日 15:06回复 大胖胖 。 8月18日 23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video.html?item_id=7259503535872177895
3.白银的基本属性与流通领域白银有货币的基本属性.在历史上曾有过很长一段时期和黄金一样充当货币。国际货币史上,不仅出现金本位,还出现过银本位。随着货币制度的改革、信用货币的产生.银币逐步退出了流通的领域.目前铸造的银币最主要的是投资银币和纪念银币:另外白银其他投资的实物如投资银条消费也在不断递增。 http://www.yingjia360.com/byzs/2015-07-08/20488.html
4.比黄金还猛!公募详解白银投资机会有基金经理提醒,银价隐含乐观预期,短期投机情绪可能导致价格波动,建议谨慎投资。长期看,金银价格受类货币属性支撑,可在价格回调后配置。 多重因素共振催化银价 中国基金报:黄金价格不断创新高之际,白银也不甘示弱,涨幅甚至超过黄金,创下近三年来新高。您认为近期银价持续上涨的逻辑是什么?与黄金是否一致? https://www.ceweekly.cn/finance/banking/2024/0415/441422.html
5.严格意义上港币不是货币,港币的身份之谜港币,全称“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定货币”,是这片东方之珠上流通的主要货币,其存在感之强,犹如空气之于呼吸。然而,尽管港币被赋予法定地位,具备流通、支付、储藏等基本货币职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严格意义上就属于“货币”。 2. 货币的本质属性 “货币”这个词,往深了说,是指一种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储https://www.duote.com/tech/202404/557009.html
6.网络货币的法律性质对于目前各网络服务商推出的网络货币的性质,众说纷纭,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统一的观点。在关于网络货币性质的观点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四种:一是商品说。这种观点认为网络货币表现出来的是商品属性而不是货币属性。网络货币是一种商品,只不过是在一定范围具有交换功能的特殊商品。②二是代金券说。这种观点认为网络货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988
7.涨知识白银哪些事儿(2)——白银的AB面公司新闻第一次价值——货币属性周期 最早,白银作为稀有金属,被作为装饰品使用,随着开采业越来越发达,逐渐成为人类的流通货币。很多国家均建立银本位制,把银币作为主流货币。在欧洲,从罗马时代开始使用银币。在中国,从宋元直至近代,白银在近1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 https://www.sdkygf.com/article/117.html
8.书1是一种无条件的匿名系统62.简述电子现金的属性. ①货币从价值:电子现金必须的一定的现金,银行授权的信用或银行证明的现金支票进行支持,当电子现金被一家银行产生并被一家所接受时不能存在任何不兼容性问题②可交换性:电子现金可以与纸币,商品或服务,网上银行卡,银行账户存储金额,支票或负债等进行互换,但是,电子现金就面临多银行的广泛使用问https://blog.csdn.net/zhaochong12/article/details/1541009
9.盛松成: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CEIBS金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同时又具有货币属性。然而,黄金储量和产量的有限性与商品生产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随着社会商品价值总量的不断增长,黄金储备无法满足货币发行的需要,这是金本位制崩溃的根本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与黄金脱钩,货币就完全脱离了金属价值,成为一种观念上的计量单位。货币价值由内在价值https://cn.ceibs.edu/new-papers-columns/12015
10.五矿有色金属脉动跟踪:白银工业属性何时凸显如2017年6月-2018年1月,对应向前滚动一年金属价格表现则是金银同跌、铜上涨,但白银上涨过程中的弹性大于黄金;2020年1月-2020年7月则主要体现于黄金避险属性高于银铜,面对突发安全事件时黄金走势偏强,银铜相对弱势。 综上可以看出,白银整体方向性走势仍以金融货币属性定价,金银同向,但是避险带动的贵金属价格上行https://finance.sina.cn/2024-10-26/detail-inctvvwz4878676.d.html
11.黄金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具备商品和货币两种属性下列货币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 交子 B. 会子 C. 美元 D. 英镑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碳钢淬火使用的冷却水,最合适的温度为 () A. -5℃-15℃ B. 15℃-40℃ C. 55℃-80℃ D. 95℃-110℃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下列生物中不属于微生物的是( ) https://www.shuashuati.com/ti/487b8650df46436483df499a2e0a7f36.html?fm=bd6cc45285377511da3f822cc53248148b
12.姚前:数字资产和数字金融通过数字化,资产属性变得多样化了:可以是证券也可以是货币,可以是现货也可以是期货……这些名目,在传统金融业务中是资产可以流通的“护身符”,唯有在这些属性的界定下,资产才能流动起来;而在数字资产的新金融模式下,边界模糊了。因为资产数字化打通了金融市场的“任督二脉”,任何资产形式上都变成了数字,都有了可https://www.yicai.com/news/100333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