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银既是商品、也是货币,既是工业金属、也是价值储备,研究白银史相当于研究货币史
图片说明:这是陈列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美洲艺术厅的一个银碗,美国国宝“自由之子纪念银碗SonsofLibertyBowl”,因刻有1765年反对印花税法案的92名自由之子的姓名、以及“No.45”(第45期《苏格兰人报》)等政治文化符号而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由保罗·列维尔1768年所作
引言:
1、月亮的眼泪
2、大航海时代
3、唯一银本位
4、今日之白银
参考书目
近期黄金价格再创人类历史新高,白银则在1980年、2012年的高点附近徘徊,我们尝试梳理白银历史的踪迹,寻找可能的未来;在研究的过程中知识面不断拓宽,学习了中国、欧洲的货币史,大航海时代的太平洋贸易圈,以及中(民国)美在银本位上的博弈往事,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在印加人的文化中,黄金是太阳的汗水,白银是月亮的眼泪;在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冠军被授予橄榄枝花环和银牌;在元素周期表上,银的元素符号是Ag,源自拉丁语中的argentum,后者是阿根廷Argentina的词源,因1554年葡萄牙远征军命名河流为“TerraArgentea”–LandofSilver
人类将金、银、铂族金属(钌、铑、钯、锇、铱、铂)定位贵金属,主要特点是色泽美丽、地质含量少,且化学性质稳定、难以被腐蚀,可以被人类长期收藏、使用——这些特点使得在各种人类文明中,无一例外在数千年前就将金银作为财富象征(铂族元素最早被人类发现的是铂,1735年)
上图:中国最早的机制银币之一,重27.3g,因其英文置于币面,和多数银元相反,称“七三番版”
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到高度发达阶段的总结,而在人类文明史上,货币经过了:贝币(也有帛币等替代物)-->金属币(贱金属、贵金属)-->纸币的大致历程,但在各国各自发展史上也差异极大,尤其是中国的货币制度更为独特
金银作为哥伦布探险队的初心在开始阶段表现低于预期,直到科尔特斯(HernánCortés)征服墨西哥,西班牙人在中美洲建立总督府制度后,巴拿马督军旗下的军官弗朗斯西科·皮萨罗(FranciscoPizarro)得知印加帝国和黄金国的故事,开始了多次对南美洲的入侵;在1524、1526两次失败后,1531年皮萨罗在科尔特斯和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再次从巴拿马出发,历经1年抵达秘鲁海岸,并在翻越安第斯山脉后俘获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Atahualpa,印加语意为“公鸡”),于是他和皮萨罗做了一笔交易:黄金白银填满30平方米的囚室,且堆放至一人高度——这间填满黄金和两倍白银的房屋(6.7米长、5.2米宽)后被称为“赎金之屋”(RansomRoom)
上图:据称是秘鲁卡哈马卡的救援室,阿塔瓦尔帕在被抓获后住的地方
对于尚未形成商品经济,仍处于奴隶社会的印加帝国来说,金银主要用于祭祀而非商品或者货币,据称赎回阿塔帕尔瓦国王花费了5吨黄金+10吨白银,这也让西班牙人看到安第斯山脉蕴藏的金银潜力
在此之前的11-16世纪,欧洲是全球最重要白银产地,高峰期年产50吨,同期中国仅有26吨(70万两),且欧洲此后仍有大幅提升到90吨;而东亚文化圈使用的白银除了来自中国本土(主要是云南,占全国产出8/9)外,主要来自日本,日本在1520-1540年发现多个银矿,高峰期年产200吨(530万两),石见银山鼎盛期产量占全球1/3,百年累计产量近1万吨(2.6亿两),
上图:位于日本本州岛西南部岛根县的石见银山矿址,丰臣和德川两代的重要财源
随着西班牙人的大开发,南美洲在1540s的主力矿产从黄金转向白银,波托西银矿(当时属于秘鲁,现属玻利维亚)高峰期年产254吨(680万两),占全球产量2/3;18世纪墨西哥接力,300年累计产量约13万吨(35亿两),占全球85%,下图就是1613-1616年制作于波托西的8里亚尔银币的正反面,可以说沾满了南美洲原住民的汗水和鲜血,波托西海拔4000多米,荒凉寒冷,最多时人口超过10万,前期以印第安原住民为主,后期则由非洲奴隶补充人力,通常认为该矿区累计死亡800万人
近年西方学者热议话题之一是,大航海时代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数量估算,路径大致有:
A)中国-日本贸易:1600年前葡萄牙中间人垄断,此后通过荷兰和郑芝龙团队贸易,鼎盛期每年输出白银150吨(400万两),占日本以外世界1/3;1630年后德川幕府闭关锁国后大幅减少
B)中国-美洲贸易:秘鲁-墨西哥阿卡普尔科-马尼拉-澳门-马尼拉-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高峰期每年225吨(900万两),1632年后逐步回落到每年175万两——改路线贡献最多
C)中国-欧洲贸易:墨西哥-西班牙-英国/荷兰-中国澳门,并存在黄金套利
D)中国-俄国贸易:1728年《恰克图条约》,口岸贸易皮毛+白银=丝绸+茶叶
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白银主要从唐代开始,受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影响,白银开始发挥货币的功能,主要用于纳税、上供、赏赐和大额支付等;到两宋时期,白银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白银因为价值高,便于携带,被称为“轻赍[jī]”,主要用于大额支付和大额财富的转移,在大城市中有专门兑换金银与铜钱的金银铺
上图:唐代船型银铤,器型为中间束腰、两端翘起似小船,方便在贸易活动中直观判断白银的成色,从而促使买卖双方顺利完成交易
明代是中国白银货币化的重要阶段: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逐渐活跃,政府赋税也折征白银,万历年间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白银完成了货币化,此时恰逢大航海时代来临,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手工制品大量输出海外,产自日本和美洲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中国进入全球贸易体系,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并且中国成为白银净输入国,自此中国开始了白银时代
上图:清代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上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美国银元、日本贸易银、墨西哥“鹰洋”、英属印度“站人”银元,下排从左至右依次为:荷兰“马剑”银元、西班牙“双柱”银元、俄国银元
1717年,牛顿将英国的黄金价格定位每金衡盎司3英镑17先令10.5便士,该定价对金偏高对银偏低,因此黄金流入英国、白银流出英国;百年后的1816年,英国官方宣布成为金本位国家,而牛顿对黄金的定价持续到了1931年,中间仅有1797-1819、1914-1925年中断过。同期中国处于清代,其经济体制基本沿袭明末,依靠上述手工制品外销持续积累白银,直到1830年迎来拐点——并非仅由于鸦片进口,而是在陶瓷被英国本土进口替代、丝绸被日本进口替代、茶叶被印度进口替代的三重压力下,产成品出口先上升再下滑且鸦片进口大增,导致外贸出超变为入超,进而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
自五口通商后,海外工业品对国内手工制品的进口替代,以及外商进口或在国内投资设厂生产工业品,包括但不限于:棉毛制品+五金+火柴+化工品,在实物贸易方面清朝持续出超,再加上战争赔款,白银流出压力极大;主要的流入项是对本国居住外国人的服务收入、海外华侨汇款、借入外债、金银的国际套利,尤其是在清代末年,国际银价大跌而国内银价偏高,导致白银流入黄金流出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汇总,我们整理了中国历史上8个阶段的白银净流入/流出状况:
1)明代后期(1550-1644)白银流动估计:净流入约2亿两
2)清代中前期(1645-1830)白银流动估计:净流入约3.5亿两,此时累计存量7亿两
3)道光中后期(1830-1850)白银流动估计:净流出约0.8亿两
4)咸丰到甲午战争前(1851-1894)白银流动估计:净流入约2.5亿两
5)甲午战争后到清末(1895-1911)白银流动估计:净流入约0.3亿两,此时累计存量9.2亿两
6)一战前后(1912-1919)白银流动估计:净流入约0.5亿两
7)一战后到“大萧条”前(1920-1930)白银流动估计:净流入约7.2亿两,此时存量17亿两
8)“大萧条”后(1931-1936)白银流动估计:净流出约8亿两,接近此前存量的一半
在银价暴涨后国民政府试图以存量银元为储备货币,和英国政府换取英镑获得信用,并以此为法币准备金进行币值改革,但美国再次介入停止购银导致银价大幅下行,最终在1936年达成《中美白银协定》,要求中国币制独立,出售白银存入美国为准备金发行法币;本次法币改制的效果整体积极,经济总量增速分别为1934年-8.6%,1935年8.3%,1936年5.9%,但在后续全面战争开始后恶性通胀
中国从明代开始进入“白银时代”,持续流入的美洲白银构成基础,但一国货币制度不可能十全十美,其作用受形式变化影响,就1929大萧条以来就有三个明显的阶段:
1929-1931:银价下跌,各国放弃金本位,中国受益(相当于率先贬值,温和通胀)
1933-1934:银价暴涨,白银外流,通货紧缩,物价大跌,金融危机,经济衰退
1935年:放弃银本位,法币改革,物价贬值40%,随后两年复苏
当今世界已经没有采用银本位或金本位的主权国家,人类在1973年后全面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因此我们更加需要思考货币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人类历史上通常选择比较稀缺但又不是极度稀少的实物作为交换中介,金银凭借外观漂亮+很难变质+供给稀缺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选择,虽然金银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即,非生息资产),但却是兼备金融属性+工业属性(即有损耗),黄金一直被各国央行增持,尤其是2022年俄乌冲突之后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持续提升,金价持续创出新高
白银的工业需求用量远高于黄金,包括在电子、牙科(黄金也有应用,补牙用金牙)、摄影等领域,并且随着技术进步也会突发新增或减少需求(如光伏镀银),通常认为白银2/3需求来自工业;相比之下,黄金的主要需求来自:央行储备、首饰材料、电子工业等,工业需求占比约1/10并越来越少
古埃及:金多银少,公元前3200年金银比价2.5:1
古罗马:合并希腊银矿,公元前210年金银比价8:1,公元前46年凯撒确定11.5:1
古中国:缺金少银富铜,金银比价从汉代5:1缓慢升值到明代10:1、清代15:1
1717年英国:牛顿确定金价,同时确定金银比价15.5:1(双本位)
1792年美国:《铸币法》确定金银比价15:1,构建美元Dollar体系
1834年美国:《铸币法》确定金价每盎司20.67美元,金银比价16:1(双本位)
1873年美国:《铸币法》废除银本位,白银价格自由浮动;在1900年正式确认金本位
1933年中国:“废两改元”(从称重银两,改为银铸币)确定银本位
1934年美国:《白银收购法案》短期放弃金本位,允许美元贬值,财政部买入白银
1935年中国:废除银本位,进入法币时代
1944年全球:确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金价每盎司35美元
1971年全球: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黄金价格自由浮动,从此不断新高
从上述图文中可以看到,在工业革命前的人类历史中,金银比价维持在15:1左右,银主要在在混合矿中,所以在开采冶炼技术提升后,金银比价快速提升;2020年前的案例:
金银比的5个最高年份:1941年101.4;1939年100;2020年99.3;1940年98.6;1990年93.2
金银比的5个最低年份:1967年15.4;1919年15.7;1862年16;1872年16.3;1874年16.6
基本上金银比价较低的年份比较久远,尤其是在1870年左右,因为彼时旧金山正在大量出产黄金,金价较低;此后在距离旧金山300公里的内华达州弗尼及亚城外发现美国储量最大的银矿,大规模供给导致银价大跌,金银比回升;另外包括一战和冷战期间,但二战开启时GSR又创出前后百年的历史高点——表明几个重要事实:金价通常在恐慌阶段大涨,同时由于白银的工业需求较高,战争/经济/疫情恐慌会导致工业预期下行,进而银价下跌,进而推高金银比;但通常随着金价大幅上行,作为次级储备货币的白银也会被囤积,弥补(预期)工业需求的下行,修复金银比
二战后的金银比整体呈现上升势头,尤其是1970年中东战争后的油价、金价大涨,带动银价上行,此后美国亨特兄弟囤积白银操纵银价达到50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但在汹涌的卖盘中最终爆仓(1979年末,从6美元/盎司拉涨到50,1980年初快速跌回10美元/盎司);2010年末在欧债危机+中美两国经济放缓的预期下,市场再次大幅炒作金银,这轮是白银从18快速涨到49后回落
当前全球探明黄金储量5万吨,白银储量56万吨,2021年黄金产量0.33万吨,白银产量2.5万吨,但资源品的储量、产量会随着价格发生波动;以地壳丰都计量,黄金0.004PPM(每百万吨地壳物质含金量0.004吨)对比白银0.07依旧极少,且开采后的黄金仅有10%作为工业用途进而可回收,导致虽然历史存量较高但实际可流通量极少(这个特性和比特币相反);亨特兄弟炒作破灭后,金银比价在50-100之间震荡,2020疫情爆发初期涨到125,随后银价上行;目前GSG接近100的顶部区间
(牟卿)
参考书目:
白银货币与中国历史变迁问题研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货币金银局(保卫局)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德]贡德·弗兰克
波托西:改变世界的白银城市,[美]克里斯·莱恩
银的故事:白色金属如何塑造美国和现代世界,[美]威廉·L`西伯尔
白银与文明,[美]菲奥娜·赛琳·舍恩
白银时代的落地:明代货币白银化与银钱并行格局的形成,邱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