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6月13日亮相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格政"论坛,用近三个小时对我国银行业改革进程进行了回顾。
演讲中亮点频出。他谈到当年五大行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很多人认为国有资产流失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杨凯生指出,外资战略投资者股权占比都不算太大。最大的是交行,为19%,工行最低只有8.46%,个位数占比并不是很大,没有一家超过20%。而且引进的海外战略投资者都是溢价的,并不是等价的,更不是折扣。
杨凯生也对大家关心的银行收费问题进行了解释。他说虽然大家认为国内银行收费过高,但事实上,手续费、佣金收入占比,摩根大通是42.23%,法国农行29.23%,最低的汇丰也有24.45%,均比现在中国19%要高。
他还谈到利率市场化问题,尤其是前不久的大额存单业务。他表示,不少人的看法是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利差会缩小,贷款成本会进一步下降。杨凯生指出,这个说法简单化了一点。因为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看,有的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以后,经过了初期阶段,利差水平马上又扩大了;而有的银行一直没能上去。
他还指出发展电子银行需要庞大的计算机系统和健全的网络支撑。从1999年到去年为止,工行每年投资超50亿元,“这绝对不是买两台服务器,中关村来几个人就能搞起来,互联网金融就办起来的”。
今天我想讲一讲中国银行的历史。因为更多的了解过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和理解当今,也有助于我们更坚定,进一步加快改革的责任感,所以我今天就讲一讲我国银行业改革进程的回顾。我想分三个题目来讲:第一个,想讲讲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银行业;第二个,讲讲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第三个,我想讲一讲改革未有穷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银行业
先讲讲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银行业。这一说就要说到建国前了,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是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的,当时河北解放了,1947年的时候实际上当时董必武同志他们几个就给中央发过电报,他们先到的河北,就考虑是不是要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银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后来就说现在在筹备,现在条件还有点不具备,所以到1948年才成立。成立实际上就是由三家银行合并,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这三家银行的历史也很有渊源。
那么这三家银行,主要是北部的,华北、西北,因为当时南方还没解放,这三个银行组建起来,成立了人民银行。同时,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现在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如果全的话,现在几百万都拿不上来,12个面值,60多种票面,不同的文字,还有少数民族文字,要收齐很不容易。当时决定,解放战争推到那里,这个币就发行到那里,成立人民银行的目的,其实也是确保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是南汉宸,年轻的同志可能不太熟悉,当过财政处长,后来当人民银行行长,一直到1954年。从南汉宸开始,一直到现在,有11任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曹菊如、胡立教、陈希俞、李保华、吕培俭、陈慕华、李贵鲜、朱镕基、戴相龙,现在是周小川。
这就是当时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的一个布告,中华民国37年,这上面很清楚,主席董必武,副主席薄一波,后面是蓝公武,蓝公武很多人不熟悉,比较特殊,他是一个民主人士,抗战以后由于他思想倾向于抗日,受到日本占领者的追捕,就跑到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组织了,后来当了华北人民政府的副主席,所以是以副主席的名义签名的,发的布告。建国后当过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1957年去世,他一直是个民主人士。后面是杨秀华,早期留法的,回来以后参加革命,建国后他当过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当过高教部部长,所以我们当时党内的精英还是很多的,都是知识分子。
建国后我们银行业的工作就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建国初期,当时叫公民经济恢复时期,就是从1949年到1952年。因为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人民银行的,实际上我们三大战役只打了辽沈战役。
第二个阶段,到建国以后就结束了,一切转入一个新的时期了,叫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三年当中,因为当时银行就一家,人民银行四项基本任务,一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使人民币成为境内流通的本位币,与各经济部门协同治理通货膨胀;二是迅速普建分支机构,形成国家银行体系,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整顿私营金融业;三是实行金融管理,疏导游资,打击金银外币黑市,取消在华外商银行的特权,禁止外国货币流通,统一管理外汇;四是开展存款、放款、汇兑和外汇业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为迎接国家经济建设做准备。
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国民党从北伐胜利以后,统一的独立的货币体系一直没有搞起来,建国以后我们成立了人民银行,发了人民币,但是发的人民币当时主要是在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使用,解放战争打到哪儿用到哪儿。当时关外,实际上东北、内蒙、新疆,当时是不使用人民币,我们已经占领了,但是没有使用人民币,都是使用当地的流通券。1951年政务院发布命令,决定关内外统一使用人民币,停发东北的流通券、内蒙的流通券和新疆的流通券,开始发蒙文和维文的人民币。国民党北伐胜利,币制一直没有真正统一起来。
1933年国民政府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动作,进行了币制的改革,开始实行银本为制,就是不准备用银元了,准备发行钞票,1933年搞的。但是美国在1934年通过一个法律,叫《白银收购法案》,大幅度提高了白银的收购价值,一下子就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的外流,这时候就遇到困难了。怎么办?英国人出了个主意,就说你可以放弃和白银的挂钩,你就干脆发行所谓的法定货币,法定货币你想挂钩和英镑挂钩,所以搞了一年多就搞不下去了,1934年开始发法定货币。当时指定四家银行,政府的中央银行、人民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这四家银行为法定的发钞行,当时发货币与英镑挂钩,固定汇率。
发了以后,美国人看到了,我们过去说西方列强欺负我们,有些问题我们可以想想,1934年发了这个以后,美国1936年紧接着就跟国民政府签了一个《中美白银协议》,又拉法币和美元去挂钩,一个法币等于0.2975美元,又挂起钩来了。但是当时货币一直不太稳定,所以当时一直是采取通货膨胀的措施。真正抗战爆发就失控了,1937年爆发前,法币发行总额是14亿,日本投降到1945年的时候,已经5000亿了,法币的发行量。到1947年,两年以后到16万亿,到1948年国民党垮台是660万亿。从14亿到几百亿,到几千亿,到几百万亿,没办法,失控了。怎么办?
那时候英国在上海推的,严格控制老百姓持有外汇黄金,发金元券,里面含有纯金是零点几几几克,实际上他就想和金挂钩。当时全部金元券可以一比3000万换法币,法币不值钱了,大家有钱的话,3000万法币拿来,可以换一个金元券。原定的国民政府是宋子文他们定的,发20亿金元券。实际上不到10个月,发10亿金元券的计划就突破了,就发了130万亿,否则不够用。物价飞涨。到上海解放前夕,一张银元可以换16亿法币。后来不行,后来在广州,又想搞银元券。
总之,在30年代、20年代末国民的货币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没有稳固起来,一直在变,通货膨胀非常严重。所以国民党垮台,在一定程度上和他货币制度的失败和通货膨胀无法控制也是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