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选集科技篇1501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7.10.25

作者:王东镇

目录

1501.第三周期元素表层结构分析2017.2.28

1502.第四周期元素表层结构分析2017.3.1

1503.第五周期元素表层结构分析2017.3.1

1504.第六周期元素表层结构分析2017.3.2

1505.第七周期元素表层结构分析2017.3.3

1506.元素结构分析表2017.3.3

1507.元素结构分析表(修订稿)2017.3.5

1508.“氢”、“氧”元素的自然水分子趋势2017.3.5

1509.转瞬即逝的物质形态不能称做元素2017.3.12

1510.再分元素结构的喜悦与困惑2017.3.19

1511.关于核外电子嵌入式分子结构的思考2017.3.26

1512.四个惰性原子组成的活泼原子2017.3.31

1513.通过星际关系看万有引力定律的荒谬2017.4.11

1514.地球的双磁轴现象2017.4.13

1515.通过星系剖析主星2017.4.14

1516.油气资源和地下水的前身是二氧化碳2017.4.15

1517.光子渗透与原子重组、化合物重组2017.4.16

1518.地球环境变化与太空环境变化2017.4.18

1519.太阳运行轨道变化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影响2017.4.18

1520.在孪生太阳系中寻找类地行星2017.4.23

1521.宇宙射线的变速运动和最终归宿2017.4.23

1522.双子星系可能是“三核星系”2017.5.1

1523.星球内部的对偶层次之间可能存在磁悬浮现象2017.5.2

1524.什么样的光子相互缠绕?2017.5.8

1525.把材料科学做细2017.5.22

1526.利用“铀235”裂变“铀238”2017.5.31

1527.探索金星与火星?前苏联的选项是对的!2017.5.31

1528.宇宙发展的“煤球”理论可以休矣2017.6.3

1529.低温核裂变核聚变与生命现象2017.6.11

1530.破坏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可能实现“导雨北上”2017.6.16

1531.四季变化可能与磁极“漂移”有关2017.6.17

1532.恒星表面可能存在外星文明2017.6.23

1533.如果存在恒星文明2017.6.26

1534.恒星的火山与地震远比行星丰富2017.6.27

1535.通过原子看星系2017.6.29

1536.能源不可再生是伪科学2017.6.30

1537.煤炭烧的不是碳2017.7.2

1538.各种物质燃烧之谜2017.7.2

1539.燃烧是物质转化为偏电荷光子的过程2017.7.3

1540.物质存在和毁灭的临界温度2017.7.12

1541.火山活动与生命现象2017.7.17

1542.我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主要贡献2017.7.21

1543.理论思考与实际验证2017.7.24

1544.一级恒星系统可能是太空中形成的最大系统2017.7.25

1545.学习中的疑问生活中的灵感2017.7.27

1546.磁场与温差的思考2017.7.28

1547.关于星球温差变化的进一步思考2017.7.30

1548.地球内部可能存在双速运动2017.7.31

1549.裂变光子直接发电的可能2017.8.2

1550.类星体可能是黑洞的孪生兄弟2017.8.10

1551.我们看到的宇宙很可能是宇宙的一半2017.8.11

1552.关于星系与主星的思考2017.8.12

1553.全球气候变暖与地震、火山频发2017.8.13

1554.臭氧层“空洞”形成原因的另一种可能2017.8.14

1555.宇宙射线是在远离恒星表面的区间形成的2017.8.15

1556.对偶星球的形成有一个从面到点的过程2017.8.15

1557.化学反应过程中隐藏的核聚变、核裂变2017.8.16

1558.地球上的水分子来自哪里?2017.8.17

1559.正负偏电荷光子与正反物质的不同物理属性2017.8.18

1560.关于陨石、陨铁的思考2017.8.19

1561.月球诞生时对地球远古文明可能有一次毁灭性冲击2017.8.20

1562.关于彗星的思考2017.8.22

1563.关于新星融合重组过程的思考2017.8.23

1564.物质形成的偏电荷形态2017.8.24

1565.偏电荷光子与正反物质2017.8.24

1566.关于中微子的思考2017.8.25

1567.元素的表层核外电子数目与物理化学属性2017.8.28

1568.核外电子嵌入式分子结构形成的可能性2017.8.28

1569.银河系可能有多少“黑洞”?2017.8.28

1570.现代核物理可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2017.8.30

1571.周期表中耐高温材料的集中区间2017.9.3

1572.熔点较低的金属元素2017.9.4

1573.距离气体元素一步之遥的金属元素2017.9.5

1574.黄金与水银相互转化的可能性2017.9.5

1575.原子是多核结构,还是单核结构?2017.9.7

1576.多核排斥可能是连续核裂变的原因之一2017.9.7

1577.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论分析2017.9.9

1578.通过0族元素核外电子构型推演全部元素内部结构2017.9.10

1579.《元素结构表》是化学元素的基因图谱2017.9.10

1580.不同周期元素的渐变与突变2017.9.11

1581.最优秀的航空航天材料2017.9.11

1582.“氦3”能够成为核聚变材料吗?2017.9.12

1583.相对耐高温的第五周期元素2017.9.14

1584.“氢”、“氦”同位素可以在摄氏六千度存在吗?2017.9.14

1585.可能由正负偏电荷光子形成的基本粒子2017.9.16

1586.考察月球的科学意义2017.9.22

1587.潮汐来自太阳和月球的吸引力,还是排斥力?2017.9.24

1588.潮汐现象主要受太阳,还是月球影响?2017.9.26

1589.与太阳同轨有多少太阳系?2017.9.27

1590.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与磁场温差的思考2017.9.28

1591.恒星与行星对偶层次的温度可能接近或相同2017.9.28

1592.恒星对偶层次可能低于行星对偶层次的温度2017.9.28

1593.关于月球轨道空间站的思考2017.9.29

1594.关于星球椭圆形轨道的思考2017.10.7

1595.系统内星球是不会相互“吞噬”的2017.10.13

1596.宇宙中存在中子星吗?2017.10.17

1597.行星都是固体星球,恒星会是气体星球吗?2017.10.17

1598.为什么不能依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星球质量?2017.10.19

1599.关于不同星球内部结构的思考2017.10.20

1600.关于特殊结构恒星发展变化的思考2017.10.25

注:正文中的序号按原文发表时在《探索全集》中的序号排列,与本目录中的序号不同,特此说明。

3828.第三周期元素表层结构分析

2017.2.28

第三周期元素全部是“氖”核元素,核外电子构型为2、8、8。“氖”有原子20、21、22,三种同位素,致使分析比较复杂,这里采用比较简洁的方式分析,选择可能性最大构成列出,可能有所遗漏,仅供参考。

现列表分析如下:

序号名称表层原子量表层电子量表层电子缺位表层结构

11钠233(取氖20核)171氚

12镁244(取氖20核)261氦4

镁254(取氖21核)261氦4

镁264(取氖22核)261氦4

13铝277(取氖20核)351氚1氦4(锂7)

14硅288(取氖20核)442氦4(铍8)

硅298(取氖21核)442氦4(铍8)

硅308(取氖22核)442氦4(铍8)

15磷3110(取氖21核)531氘2氦4(硼10)

16硫3212(取氖20核)623氦4(碳12)

硫3312(取氖21核)623氦4(碳12)

硫3412(取氖22核)623氦4(碳12)

硫3614(取氖22核)622氚2氦4(碳14)

17氯3515(取氖20核)711氚3氦4(氮15)

氯3715(取氖22核)711氚3氦4(氮15)

18氩3616(取氖20核)804氦4(氧16)

氩3818(取氖20核)802氚3氦4(氧18)

氩4018(取氖22核)802氚3氦4(氧18)

3829.第四周期元素表层结构分析

2017.3.1

19钾3919(氖20核)9171氚4氦4

钾4019(氖21核)9171氚4氦4

钾4119(氖22核)9171氚4氦4

20钙4020(氖20核)10165氦4

钙4222(氖20核)10162氚4氦4

钙4322(氖21核)10162氚4氦4

钙4422(氖22核)10162氚4氦4

钙4624(氖22核)10164氚3氦4

钙4826(氖22核)10166氚2氦4

21钪4524(氖21核)11151氘2氚4氦4

22钛4626(氖20核)12142氚5氦4

钛4727(氖20核)12141氘3氚4氦4

钛4828(氖20核)12144氚4氦4

钛4928(氖21核)12144氚4氦4

钛5028(氖22核)12144氚4氦4

23钒5030(氖20核)13131氘4氚4氦4

钒5131(氖20核)13135氚4氦4

24铬5030(氖20核)14122氚6氦4

铬5232(氖20核)14124氚5氦4

铬5332(氖21核)14124氚5氦4

铬5432(氖22核)14124氚5氦4

25錳5535(氖20核)15115氚5氦4

26铁5434(氖20核)16102氚7氦4

铁5636(氖20核)16104氚6氦4

铁5736(氖21核)16104氚6氦4

铁5836(氖22核)16104氚6氦4

27钴5939(氖20核)1795氚6氦4

28镍5838(氖20核)1882氚8氦4

镍6038(氖22核)1882氚8氦4

镍6138(氖21核)1882氚8氦4

镍6240(氖22核)1884氚7氦4

镍6442(氖22核)1886氚6氦4

29铜632(镍61核)171氘

铜653(镍61核)171氚

30锌646(镍58核)262氚

锌666(镍60核)262氚

锌676(镍61核)262氚

锌686(镍62核)262氚

锌706(镍64核)262氚

31镓699(镍60核)353氚

镓719(镍62核)353氚

32锗7012(镍58核)444氚

锗7212(镍60核)444氚

锗7312(镍61核)444氚

锗7412(镍62核)444氚

锗7612(镍64核)444氚

33砷7515(镍60核)535氚

34硒7416(镍58核)624氚1氦4

硒7616(镍60核)624氚1氦4

硒7716(镍61核)624氚1氦4

硒7816(镍62核)624氚1氦4

硒8016(镍64核)624氚1氦4

硒8218(镍64核)626氚

35溴7919(镍60核)715氚1氦4

溴8119(镍62核)715氚1氦4

36氪7820(镍58核)804氚2氦4

氪8020(镍60核)804氚2氦4

氪8222(镍60核)806氚1氦4

氪8322(镍61核)806氚1氦4

氪8422(镍62核)806氚1氦4

氪8622(镍64核)806氚1氦4

理论上存在多种可能,需要通过验证才能确定,仅供参考。

3830.第五周期元素表层结构分析

37铷8525(镍60核)9177氚1氦4

铷8727(镍62核)9177氚1氦4

38锶8426(镍58核)10166氚2氦4

锶8626(镍60核)10166氚2氦4

锶8726(镍61核)10166氚2氦4

锶8826(镍62核)10166氚2氦4

39钇8928(镍61核)11151氘6氚2氦4

40锆9030(镍60核)12146氚3氦4

锆9130(镍61核)12146氚3氦4

锆9230(镍62核)12146氚3氦4

锆9430(镍64核)12146氚3氦4

锆9632(镍64核)12148氚2氦4

41铌9333(镍60核)13137氚3氦4

铌9433(镍61核)13137氚3氦4

42钼9234(镍58核)14126氚4氦4

钼9434(镍60核)14126氚4氦4

钼9534(镍61核)14126氚4氦4

钼9634(镍62核)14126氚4氦4

钼9735(镍62核)14121氘7氚3氦4

钼9834(镍64核)14126氚4氦4

钼10036(镍64核)14128氚3氦4

43锝9737(镍60核)15117氚4氦4

锝9937(镍62核)15117氚4氦4

44钌9638(镍58核)16106氚5氦4

钌9838(镍60核)16106氚5氦4

钌9938(镍61核)16106氚5氦4

钌10038(镍62核)16106氚5氦4

钌10139(镍62核)16101氘7氚4氦4

钌10240(镍62核)16108氚4氦4

钌10440(镍64核)16108氚4氦4

45铑10342(镍61核)1791氘8氚4氦4

46钯10244(镍58核)1888氚5氦4

钯10444(镍60核)1888氚5氦4

钯10544(镍61核)1888氚5氦4

钯10644(镍62核)1888氚5氦4

钯10844(镍64核)1888氚5氦4

钯11046(镍64核)18810氚4氦4

47银1073(钯104核)171氚

银1093(钯106核)171氚

48镉1064(钯102核)262氘

镉1084(钯104核)262氘

镉1104(钯106核)262氘

镉1115(钯106核)261氘1氚

镉1124(钯108核)262氘

镉1135(钯108核)261氘1氚

镉1144(钯110核)262氘

镉1166(钯110核)263氚

49铟1139(钯104核)353氚

铟1159(钯106核)353氚

50锡11210(钯102核)442氘2氚

锡11410(钯104核)442氘2氚

锡11510(钯105核)442氘2氚

锡11610(钯106核)442氘2氚

锡11711(钯106核)441氘3氚

锡11810(钯108核)442氘2氚

锡11911(钯108核)441氘3氚

锡12010(钯110核)442氘2氚

锡12212(钯110核)444氚

锡12412(钯112核,无钯112则无解)4氚

51锑12115(钯106核)535氚

锑12315(钯108核)535氚

52碲12018(钯102核)626氚

碲12218(钯104核)626氚

碲12318(钯105核)626氚

碲12418(钯106核)626氚

碲12517(钯108核)621氘5氚

碲12618(钯108核)626氚

碲12818(钯110核)626氚

碲13018(钯112核,无钯112则无解)6氚

53碘12721(钯106核)717氚

碘12921(钯108核)717氚

碘13121(钯110核)717氚

54氙12422(钯102核)806氚1氦4

氙12622(钯104核)806氚1氦4

氙12823(钯105核)801氘7氚

氙12923(钯106核)801氘7氚

氙13024(钯106核)808氚

氙13123(钯108核)801氘7氚

氙13224(钯108核)808氚

氙13424(钯110核)808氚

氙13624(钯112核,无钯112则无解)8氚

3831.第六周期元素表层结构分析

2017.3.2

55铯13375(镍58核)27-3121氚3氦4

铯13775(镍62核)27-3121氚3氦4

56钡13072(镍58核)28-3016氚6氦4

钡13272(镍60核)28-3016氚6氦4

钡13472(镍62核)28-3016氚6氦4

钡13573(镍62核)28-301氘17氚5氦4

钡13674(镍62核)28-3018氚5氦4

钡13773(镍64核)28-301氘17氚5氦4

钡13874(镍64核)28-3018氚5氦4

57镧13878(镍60核)29-291氘20氚4氦4

镧13978(镍61核)29-291氘20氚4氦4

58铈13678(镍58核)30-2818氚6氦4

铈13878(镍60核)30-2818氚6氦4

铈14078(镍62核)30-2818氚6氦4

铈14278(镍64核)30-2818氚6氦4

59镨14180(镍61核)31-271氘18氚6氦4

60钕14284(镍58核)32-2620氚6氦4

钕14385(镍58核)32-261氘21氚5氦4

钕14484(镍60核)32-2620氚6氦4

钕14584(镍61核)32-2620氚6氦4

钕14684(镍62核)32-2620氚6氦4

钕14884(镍64核)32-2620氚6氦4

钕15086(镍64核)32-2622氚5氦4

61钷1473(钕150核)1-251氚

62钐1442(钕142核)2-242氕(存疑)

钐1474(钕143核)2-241氦4

钐1484(钕144核)2-241氦4

钐1494(钕145核)2-241氦4

钐1504(钕146核)2-241氦4

钐1524(钕148核)2-241氦4

钐1544(钕150核)2-241氦4

63铕1519(钕142核)3-233氚

铕1539(钕144核)3-233氚

64钆15210(钕142核)4-222氚1氦4

钆15410(钕144核)4-222氚1氦4

钆15510(钕145核)4-222氚1氦4

钆15610(钕146核)4-222氚1氦4

钆15711(钕146核)4-221氘3氚

钆15810(钕148核)4-222氚1氦4

钆16010(钕150核)4-222氚1氦4

65铽15915(钕144核)5-215氚

66镝15614(钕142核)6-202氚2氦4

镝15814(钕144核)6-202氚2氦4

镝16014(钕146核)6-202氚2氦4

镝16116(钕145核)6-204氚1氦4

镝16214(钕148核)6-202氚2氦4

镝16313(钕150核)6-201氘1氚2氦4

镝16414(钕150核)6-202氚2氦4

67钬16521(钕144核)7-197氚

68铒16220(钕142核)8-184氚2氦4

铒16420(钕144核)8-184氚2氦4

铒16620(钕146核)8-184氚2氦4

铒16722(钕145核)8-186氚1氦4

铒16820(钕148核)8-184氚2氦4

铒17020(钕150核)8-184氚2氦4

69铥16927(钕142核)9-179氚

70镱16826(钕142核)10-166氚2氦4

镱17026(钕144核)10-166氚2氦4

镱17126(钕145核)10-166氚2氦4

镱17226(钕146核)10-166氚2氦4

镱17327(钕146核)10-161氘7氚1氦4

镱17426(钕148核)10-166氚2氦4

镱17626(钕150核)10-166氚2氦4

71镥17530(钕145核)11-151氘8氚1氦4

镥17630(钕146核)11-151氘8氚1氦4

72铪17432(钕142核)12-148氚2氦4

铪17632(钕144核)12-148氚2氦4

铪17732(钕145核)12-148氚2氦4

铪17832(钕146核)12-148氚2氦4

铪17931(钕148核)12-141氘7氚2氦4

铪18032(钕148核)12-148氚2氦4

73钽18036(钕144核)13-131氘10氚1氦4

钽18136(钕145核)13-131氘10氚1氦4

74钨18038(钕142核)14-1210氚2氦4

钨18238(钕144核)14-1210氚2氦4

钨18338(钕145核)14-1210氚2氦4

钨18438(钕146核)14-1210氚2氦4

钨18638(钕148核)14-1210氚2氦4

75铼18539(钕146核)15-119氚3氦4

铼18739(钕148核)15-119氚3氦4

76锇18442(钕142核)16-1010氚3氦4

锇18642(钕144核)16-1010氚3氦4

锇18742(钕145核)16-1010氚3氦4

锇18842(钕146核)16-1010氚3氦4

锇18943(钕146核)16-101氘11氚2氦4

锇19042(钕148核)16-1010氚3氦4

锇19242(钕150核)16-1010氚3氦4

77铱19145(钕146核)17-911氚3氦4

铱19345(钕148核)17-911氚3氦4

78铂19048(钕142核)18-812氚3氦4

铂19248(钕144核)18-812氚3氦4

铂19448(钕146核)18-812氚3氦4

铂19550(钕145核)18-814氚2氦4

铂19648(钕148核)18-812氚3氦4

铂19848(钕150核)18-812氚3氦4

79金1973(铂194核)1-71氚

80汞1966(铂190核)2-62氚

汞1986(铂192核)2-62氚

汞1995(铂194核)2-61氘1氚

汞2006(铂194核)2-62氚

汞2016(铂195核)2-62氚

汞2026(铂196核)2-62氚

汞2046(铂198核)2-62氚

81铊2039(铂194核)3-53氚

铊2059(铂196核)3-53氚

82铅20412(铂192核)4-44氚

铅20612(铂194核)4-44氚

铅20712(铂195核)4-44氚

铅20812(铂196核)4-44氚

83铋20915(铂194核)5-35氚

84钋20914(铂195核)6-22氚2氦4

钋21014(铂196核)6-22氚2氦4

85砹21020(铂190核)7-11氘6氚

86氡22224(铂198核)808氚

由于同位素的存在,计算上有多种排列组合,结果会有所区别,我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过验证才能确定,仅供参考。

表层电子缺位是相对同一周期的0族元素而言,可能与形成分子、化合物的“亲和力”有关。0族元素是各周期结构最完整的元素,“亲和力”为零,特此说明。

3832.第七周期元素表层结构分析

2017.3.3

87钫22377(钕146核)27314氘23氚

88镭22680(钕146核)28304氘24氚

89锕22781(钕146核)29296氘23氚

90钍23286(钕146核)30284氘26氚

91镤23185(钕146核)31278氘23氚

92铀23490(钕144核)32266氘26氚

铀23590(钕145核)32266氘26氚

铀23890(钕148核)32266氘26氚

93镎2372(铀235核)1251氘

94钚2394(铀235核)2242氘

钚2446(铀238核)2242氚

95镅2439(铀234核)3233氚

96锔24712(铀235核)4224氚

97锫24712(铀235核)5213氘2氚

98锎25116(铀235核)6202氘4氚

99锿25217(铀235核)7194氘3氚

100镄25722(铀235核)8182氘6氚

101钔25823(铀235核)9174氘5氚

102锘25924(铀235核)10166氘4氚

103铹26025(铀235核)11158氘3氚

104鑪26126(铀235核)121410氘2氚

105Db26227(铀235核)131312氘1氚

106Sg26327(铀235核)141214氘

107Bh26430(铀234核)151115氘

108Hs26531(铀234核)16101氕15氘(存疑)

109Mt26834(铀234核)17917氘

110Uun26935(铀234核)1881氕17氘(存疑)

111Uun2723(Uun269核)171氚

112Uub2778(Uun269核)26无解

从95号元素开始,95-112号元素都是人工元素,普遍存在原子量偏低和中子数量,也就是“氚”结构偏低问题。从106号元素开始,不但表层结构中没有了氚结构,甚至出现了中子数量不足和相对“过剩”问题。特别是110号元素,是以后111-118号元素的内核,数据不准影响以后元素内部结构的分析。

据说周期表中的110号元素是以镍粒子轰击铅粒子发现的,铅是“铂核”元素,110号元素是“铀核”元素,基础结构就不相同,以镍粒子轰击铅粒子如何可能产生110号人工元素?110号元素的理论结构至少也应该是92号“铀”同位素与18号“氩”同位素的结合。另外,粒子轰击最大的可能是产生核裂变,而不是核聚变。即使产生核聚变,也会有质量损失,甚至质子损失,不是1+1=2那么简单。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3833.元素结构分析表

1氕1(氢同位素)111质子

氘2(氢同位素)111质子1中子

氚3(氢同位素)111质子2中子

2氦33202质子1中子

氦44202质子2中子

3锂62(氦4内核)171氘

锂73(氦4内核)171氚

4铍73(氦4内核)261氦3

铍84(氦4内核)261氦4

铍95(氦4内核)261氘1氚

铍106(氦4内核)262氚

5硼106(氦4内核)351氘1氦4(锂6)

硼117(氦4内核)351氚1氦4(锂7)

6碳128(氦4内核)442氦4(铍8)

碳139(氦4内核)441氘1氚1氦4(铍9)

碳1410(氦4内核)442氚1氦4(铍10)

7氮1410(氦4内核)531氘2氦4(硼10)

氮1511(氦4内核)531氚2氦4(硼11)

8氧1612(氦4内核)623氦4(碳12)

氧1713(氦4内核)621氘1氚2氦4(铍9)

氧1814(氦4内核)622氚2氦4(碳14)

9氟1915(氦4内核)711氚3氦4(氮15)

10氖2016(氦4内核)804氦4(氧16)

氖2117(氦4内核)801氘1氚3氦4(氧17)

氖2218(氦4内核)802氚3氦4(氧18)

11钠233(氖20核)171氚

12镁244(氖20核)261氦4

镁254(氖21核)261氦4

镁264(氖22核)261氦4

13铝277(氖20核)351氚1氦4(锂7)

14硅288(氖20核)442氦4(铍8)

硅298(氖21核)442氦4(铍8)

硅308(氖22核)442氦4(铍8)

15磷3110(氖21核)531氘2氦4(硼10)

16硫3212(氖20核)623氦4(碳12)

硫3312(氖21核)623氦4(碳12)

硫3412(氖22核)623氦4(碳12)

硫3614(氖22核)622氚2氦4(碳14)

17氯3515(氖20核)711氚3氦4(氮15)

氯3715(氖22核)711氚3氦4(氮15)

18氩3616(氖20核)804氦4(氧16)

氩3818(氖20核)802氚3氦4(氧18)

氩4018(氖22核)802氚3氦4(氧18)

55铯13375(镍58核)273121氚3氦4

铯13775(镍62核)273121氚3氦4

56钡13072(镍58核)283016氚6氦4

钡13272(镍60核)283016氚6氦4

钡13472(镍62核)283016氚6氦4

钡13573(镍62核)28301氘17氚5氦4

钡13674(镍62核)283018氚5氦4

钡13773(镍64核)28301氘17氚5氦4

钡13874(镍64核)283018氚5氦4

57镧13878(镍60核)29291氘20氚4氦4

镧13978(镍61核)29291氘20氚4氦4

58铈13678(镍58核)302818氚6氦4

铈13878(镍60核)302818氚6氦4

铈14078(镍62核)302818氚6氦4

铈14278(镍64核)302818氚6氦4

59镨14180(镍61核)31271氘18氚6氦4

60钕14284(镍58核)322620氚6氦4

钕14385(镍58核)32261氘21氚5氦4

钕14484(镍60核)322620氚6氦4

钕14584(镍61核)322620氚6氦4

钕14684(镍62核)322620氚6氦4

钕14884(镍64核)322620氚6氦4

钕15086(镍64核)322622氚5氦4

61钷1473(钕150核)1251氚

62钐1442(钕142核)2242氕(存疑)

钐1474(钕143核)2241氦4

钐1484(钕144核)2241氦4

钐1494(钕145核)2241氦4

钐1504(钕146核)2241氦4

钐1524(钕148核)2241氦4

钐1544(钕150核)2241氦4

63铕1519(钕142核)3233氚

铕1539(钕144核)3233氚

64钆15210(钕142核)4222氚1氦4

钆15410(钕144核)4222氚1氦4

钆15510(钕145核)4222氚1氦4

钆15610(钕146核)4222氚1氦4

钆15711(钕146核)4221氘3氚

钆15810(钕148核)4222氚1氦4

钆16010(钕150核)4222氚1氦4

65铽15915(钕144核)5215氚

66镝15614(钕142核)6202氚2氦4

镝15814(钕144核)6202氚2氦4

镝16014(钕146核)6202氚2氦4

镝16116(钕145核)6204氚1氦4

镝16214(钕148核)6202氚2氦4

镝16313(钕150核)6201氘1氚2氦4

镝16414(钕150核)6202氚2氦4

67钬16521(钕144核)7197氚

68铒16220(钕142核)8184氚2氦4

铒16420(钕144核)8184氚2氦4

铒16620(钕146核)8184氚2氦4

铒16722(钕145核)8186氚1氦4

铒16820(钕148核)8184氚2氦4

铒17020(钕150核)8184氚2氦4

69铥16927(钕142核)9179氚

70镱16826(钕142核)10166氚2氦4

镱17026(钕144核)10166氚2氦4

镱17126(钕145核)10166氚2氦4

镱17226(钕146核)10166氚2氦4

镱17327(钕146核)10161氘7氚1氦4

镱17426(钕148核)10166氚2氦4

镱17626(钕150核)10166氚2氦4

71镥17530(钕145核)11151氘8氚1氦4

镥17630(钕146核)11151氘8氚1氦4

72铪17432(钕142核)12148氚2氦4

铪17632(钕144核)12148氚2氦4

铪17732(钕145核)12148氚2氦4

铪17832(钕146核)12148氚2氦4

铪17931(钕148核)12141氘7氚2氦4

铪18032(钕148核)12148氚2氦4

73钽18036(钕144核)13131氘10氚1氦4

钽18136(钕145核)13131氘10氚1氦4

74钨18038(钕142核)141210氚2氦4

钨18238(钕144核)141210氚2氦4

钨18338(钕145核)141210氚2氦4

钨18438(钕146核)141210氚2氦4

钨18638(钕148核)141210氚2氦4

75铼18539(钕146核)15119氚3氦4

铼18739(钕148核)15119氚3氦4

76锇18442(钕142核)161010氚3氦4

锇18642(钕144核)161010氚3氦4

锇18742(钕145核)161010氚3氦4

锇18842(钕146核)161010氚3氦4

锇18943(钕146核)16101氘11氚2氦4

锇19042(钕148核)161010氚3氦4

锇19242(钕150核)161010氚3氦4

77铱19145(钕146核)17911氚3氦4

铱19345(钕148核)17911氚3氦4

78铂19048(钕142核)18812氚3氦4

铂19248(钕144核)18812氚3氦4

铂19448(钕146核)18812氚3氦4

铂19550(钕145核)18814氚2氦4

铂19648(钕148核)18812氚3氦4

铂19848(钕150核)18812氚3氦4

79金1973(铂194核)171氚

80汞1966(铂190核)262氚

汞1986(铂192核)262氚

汞1995(铂194核)261氘1氚

汞2006(铂194核)262氚

汞2016(铂195核)262氚

汞2026(铂196核)262氚

汞2046(铂198核)262氚

81铊2039(铂194核)353氚

铊2059(铂196核)353氚

82铅20412(铂192核)444氚

铅20612(铂194核)444氚

铅20712(铂195核)444氚

铅20812(铂196核)444氚

83铋20915(铂194核)535氚

84钋20914(铂195核)622氚2氦4

钋21014(铂196核)622氚2氦4

85砹21020(铂190核)711氘6氚

本表根据元素周期表提供的数据,补充了部分网上数据,依据0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构型和氢、氦同位素是所有相对高端元素的基本结构的认识编制。由于同位素众多,可以形成无数排列组合,本表只选用其中的一种组合,难免有误,敬请谅解。

由于对“氦4”在元素表层结构中是否独立存在没有把握,有的元素结构采用了“氦4”结构,有的只采用了“氘”结构,两个“氘”结构相当于一个“氦4”结构,反之亦然。

由于“氕”的燃点较低,我不认为它是相对高端元素的内部结构,所以没有考虑“氕”结构,只是个别元素无解时偶尔使用。

分析元素结构的目的是寻找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与物理化学属性之间的关系,与分子和化合物形态之间的关系,摸索核裂变、核聚变的规律,为物理化学研究提供参考。

3834.元素结构分析表(修订稿)

钯11248(镍64核推导)18812氚3氦4

97锫24914(铀235核)5211氘4氚

98锎25217(铀235核)6201氘5氚

99锿25419(铀235核)7192氘5氚

99锿25520(铀235核)7191氘6氚

100镄25924(铀235核)8188氚

103铹26328(铀235核)11155氘6氚

105Db26833(铀235核)13136氘7氚

106Sg26630(铀235核)141212氘2氚

108Hs27036(铀234核)161012氘4氚

108Hs27035(铀235核)161013氘3氚

108Hs27743(铀234核)16105氘11氚

108Hs27742(铀235核)16106氘10氚

109Mt27440(铀234核)17911氘6氚

109Mt27439(铀235核)17912氘5氚

109Mt27642(铀234核)1799氘8氚

109Mt27641(铀235核)17910氘7氚

110Uun27843(铀235核)18811氘7氚(理论)

111Uun2813(Uun278核)171氚(理论)

112Uub2846(Uun278核)262氚(理论)

由于对“氦4”在元素表层结构中是否独立存在没有把握,有的元素结构采用了“氦4”、“氚”结构,有的只采用了“氘”、“氚”结构,两个“氘”结构相当于一个“氦4”结构,反之亦然。

据说周期表中的110号元素是以镍粒子轰击铅粒子发现的,铅是“铂核”元素,110号元素是“铀核”元素,基础结构就不相同,以镍粒子轰击铅粒子如何可能产生110号人工元素?110号元素的理论结构至少也应该是92号“铀”同位素与18号“氩”同位素的结合。另外,粒子轰击最大的可能是产生核裂变,而不是核聚变。即使产生核聚变,也会有质量损失,甚至质子损失,不是1+1=2那么简单。我以92号“铀238”、18号“氩40”原子量相加=278设定了110号元素可能的最低原子量,作为110号元素的理论原子量,不知正确与否?以此为基础推理了111-112号元素的可能原子量,亦不知正确与否?

此次修订采用网上资料补充了部分人工元素的同位素,使其更为合理,增加了一些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3835.“氢”、“氧”元素的自然水分子趋势

2017.3.5

由于十年动乱的关系,我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化学知识。接近60岁的时候通过图书馆看了一些大学本科教材,也是囫囵吞枣,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次分析元素结构,发现0族元素都是各周期核外电子构型的“完整”元素,却几乎不与其他元素,甚至相同元素发生分子与核外电子共轭关系,成为惰性气体。于是对核外电子构型“不完整”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产生了兴趣,分析元素结构时专门列表将核外电子“缺位”现象列出,作为分子和化合物研究的参考。

首先想到水分子:“氧”元素“缺位”2个核外电子,应该由“氦”元素补充,“氦”元素却是惰性气体,不感兴趣。于是“缺位”1个核外电子的“氢”元素成双成对的前来“补位”,成为水分子!是否如此,没有理论依据,只是突发奇想,拿来与大家商榷。

核外电子“缺位”与核外电子共轭结合起来考虑,可能发现物理化学属性优良的合金材料,建议有关科学家深入研究。

3836.转瞬即逝的物质形态不能称做元素

2017.3.12

分析元素结构的时候发现许多所谓的人工元素不仅来历可疑、结构不合理,而且转瞬即逝、缺乏稳定性。

缺乏稳定性的物质形态能够称为元素吗?我们不能为了填补元素周期表的空缺创造没有说服力的“元素”。

也有来历可靠、结构合理、稳定性较好的人工元素,如核爆炸中形成的人工元素,核废料中发现的人工元素。

稳定性较好的人工元素都是在“铀”核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的,符合元素形成规律,表层结构有较为合理的“氘”、“氚”比例,相对较长的半衰期。至于半衰期多长可以视为元素存在,希望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规定。

3837.再分元素结构的喜悦与困惑

2017.3.19

2011年5月2日我开始试分析元素结构,同年5月8日形成第一份《元素内部结构表》。那时只分析了元素内部的“氘”、“氚”、“氦4”结构,虽然初步尝试了元素结构相对细分,积累了经验,获得了初步成功,但是成果有限,没有发现元素之间的进一步关联。

此次再分元素结构采用了相对高端元素的表示方式,发现了元素的“氦”核、“氖”核、“镍”核、“钕”核、“铀”核,五个相对长周期内核和“铯”核、“铂”核、“110”核,三个相对短周期内核。还发现“0族”元素的“完美”与“孤单”,核外电子的相对“缺位”现象与元素内部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此次细分元素结构我虽然否定了110号人工元素的发现成果,对其核外电子构型(2、8、18、32、32、17、1)中的32、32结构还是非常欣赏的,认为外层核外电子的17、1构型是人为的臆造,因为110号元素的表层核外电子构型只能是18(存在1个层次、8个核外电子相对“缺位”)。元素的核外电子相对“缺位”可能与其“亲和力”、“活泼性”有关(相对于“0族”元素的惰性而言)。

依然困惑我的是气体元素何以聚变出固态元素?什么力量和条件产生不同的元素?地下只有两口“锅”(上下地幔),何以“炖”出千差万别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地球大气“热层”、地球表面、地壳内部、上下地幔对地球元素形成的贡献各有那些?

燃烧现象已经否定了所谓“强作用力”、“弱作用力”,质子和某些原子可以轻易裂变为偏电荷光子,偏电荷光子与某些初级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并非很难,“光合作用”可谓司空见惯,油气和地下水资源的形成至少部分可能与偏电荷光子向质子的转化,及与二氧化碳发生置换作用有关。

原子的发现相对于分子的发现是一次突破,原子结构的发现是对原子发现的又一次突破。核聚变、核裂变未必神秘,本身就是对所谓“原子”、“元素”的否定。

否定,否定之否定。人类认识就是这样不断发展进步的。

3838.关于核外电子嵌入式分子结构的思考

2017.3.26

分子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以前我以为只有核外电子共轭一种形式,现在开始思考核外电子嵌入式分子结构。新的认识源于元素结构的分析:除了0族元素,其他元素都存在核外电子的相对“缺位”现象,可能存在核外电子的“补位”情况。

例如:“氧”元素有两个表层核外电子的相对“空位”,相对容易与有两个表层核外电子的元素,或两个只有一个表层核外电子的元素结成分子结构。这里没有核外电子共轭,只有核外电子嵌入。

核外电子共轭是我思考陶瓷形成原因时想到的一种可能,与元素的高温离子现象有关:环境温度恢复到高温离子现象消除时,临近元素的核外电子可能形成“共轭”现象——两个原子共同拥有一个或数个核外电子的现象。共同拥有的核外电子越多,分子结构越为紧密;共轭的层次越深,越不容易分离;核外电子全共轭,就是核聚变的发生。

元素表层核外电子的相对“缺位”现象也可能形成元素表层核外电子的“互补”结合,这种结合不如核外电子共轭牢固,却相对容易形成和置换。例如:水分子和碳氢化合物、许多营养素的形成可能是元素表层核外电子的“互补”结合,相对容易被其他化学元素置换,所以成为生物结构和复杂化学反应的对象,相对容易新陈代谢和转化为偏电荷光子(所谓能量),呼吸现象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不仅隐藏核聚变,还可能隐藏化学反应)可能最为典型。

化学是物理的延伸,所有化学反应都有物理基础。以上是个人猜想,仅供参考。

3839.四个惰性原子组成的活泼原子

2017.3.31

在元素周期表上0族元素都是惰性元素,即便质量高达222的86号元素“氡”,也是气体元素。核外电子构型的“完美”和“老死不相往来”的“孤独”,是它们的共同特性。

然而,“孤独”是相对的,头号“孤独”元素“氦4”是所有其后元素的共同核心;2号“孤独”元素“氖20”-“氖22”是所有其后元素的共同核心。

“氧”是公认的“活泼”元素,然而“氧”的主体同位素“氧16”由4个公认的惰性元素“氦4”组成;著名的耐高温元素“碳”的主体同位素“碳12”由3个“氦4”组成,“孤独”的“惰性”也是相对的!

“碳”很容易形成碳氢化合物,降低“氢”元素的燃点,与“氧”结合,置换出“氢”元素,形成二氧化碳。

“氧”虽然是助燃剂,自身却不容易燃烧,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二氧化碳可以灭火,也容易与“氢”结合,置换出“氧”,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置换出“碳”,转化为水分子。

自然界的空气里,“氕”是“氢”的主体同位素,含量高达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化学元素内部结构却鲜见“氕”的身影,几乎都是质子、中子对形态的“氘”、“氚”结构。相对容易裂变使“氢”同位素“氕”成为常规燃料,相对的稳定性使“氢”同位素“氘”、“氚”成为相对高端元素的主体结构。

“惰性”与“活泼”、多与寡,都是相对的,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最简单的“氕”原子燃点在摄氏570度,55号“铯”原子常温下就可以氧化燃烧!

当然,“铯”的燃烧是否属于自身的裂变我还存疑,因为有氧化铯形成,“铯”可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裂变为偏电荷光子的可能是其他化学成分。如果裂变的是“氕”原子,说明“氕”的燃点不是固定的。如果裂变的是部分“铯”原子,核裂变的原理就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了。

从本质上说我不是一个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而是哲学家。所以,习惯于哲学观点分析物理化学问题,挑战某些存疑、甚至“权威”的物理化学观念,这是我创新的理论基础。

当然,也需要物理化学知识,否则就是胡搅蛮缠!

一张元素周期表我研究了几十年,有了基础知识以后才看出一点门道。锲而不舍,还会有新的发现!

3840.通过星际关系看万有引力定律的荒谬

2017.4.11

补习物理知识的时候,我发现了许多是是而非的观点,万有引力定律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网上搜索:万有引力定律是解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的定律。定律内容为任意两个质点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

许多星球的质量和所谓“暗物质”、“暗能量”,都是通过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

我曾经对万有引力定律深信不疑,以为万有引力定律是“场作用力”。

分析原子结构和星际关系的时候,我发现了电中性光子与偏电荷光子的区别,正负电荷同电相聚、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对万有引力定律产生了质疑。伴随星际关系认识的深入,我彻底否定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正负电荷基本物理属性的基础上实现了基本物理作用力的统一。

星系是如何形成的?万有引力定律的解释是吸引力与离心力的相对平衡形成的。也就是说,在自然淘汰的过程中偶然形成的。伴随主星质量的增加,相对引力的增加,主星会逐步吞噬副星,星系会合二而一,宇宙会合二而一,再次形成“奇点”,通过爆炸产生新的宇宙。

我们看到的宇宙是这样的吗?

不是。

吸引力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作用范围的,超出一定的范围就没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庞大星球可以悬浮在类似真空的环境之中。

星系的形成也不是偶然因素在发挥作用,而是正负电荷同电相聚、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在发挥作用。

正负电荷可能是宇宙中最小的基本粒子,可以聚集成为电子,对偶聚集成为光子,包括电中性光子、偏正电荷光子、偏负电荷光子。正负偏电荷光子可以对偶聚集成为质子和中子,形成化学元素,化学元素也可以裂变成为正负偏电荷光子、正负电荷,质量不变。以上是物质形态和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由于正负电荷和正负偏电荷光子的存在,可能产生偏正电荷质子与偏负电荷质子,也就是正反两种物质形态。两种物质形态的差别微乎其微,因为电子的质量据说是质子质量的1836分之一,而中子是电中性物质,只有原子的离子形态和分子形态可能产生偏电荷形态,还是固化在原子内部的偏电荷形态。所以,正反物质相遇不会相互湮灭,只可能存在有限的排斥力和吸引力。

将原子放大就是星系,但星系的形成有特殊性。

同电相聚、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会在太空形成正负电荷与偏正负电荷物质对偶聚集的两大集群,或对偶星云。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会产生正负电荷的交流,爆发成为正反两种物质形态的对偶超新星,辐射相反物质形态的偏电荷光子和氢、氦元素,成为宇宙射线。伴随主星内部层次的出现,会产生新的磁场,对偶聚集相反电荷和相反偏电荷物质,达到一定的临界点转化为对偶星球,星系就是这样形成的。

与次级星球对偶的不是整个主星,而是主、次星的对偶层次形成共同磁场。所以,主星有多少对偶层次就有多少相对独立的磁场和对偶星球存在(“同轨多星”现象还要复杂)。由于同极排斥,各有相对独立的磁场,系统内部的同级星球之间不是相互吸引,而是相互排斥。主次星球之间也不是万有引力发挥作用,而是远吸、近斥的核力发挥作用,因此形成相对固定的轨道。

星际关系不是依据它们的全部质量形成的,而是依据它们对偶层次相反偏电荷的质量对等形成的,并且是吸引力与排斥力的对立统一。所以,万有引力定律是错误的。

3841.地球的双磁轴现象

2017.4.13

在银河系中,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存在地日磁场和地日磁轴,二者平行。同时还存在地月磁场、地月磁轴,也是二者平行。这样,地球就有了四个磁极、两个磁轴。

地球存在两个磁场,必然存在四个磁极、两个磁轴。太阳有八大行星、两个小行星带,同时与银核存在磁场关系,拥有更多的磁场、磁极和磁轴,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地球磁场中,地日磁场是主磁场,也是原始磁场,决定了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与太阳的倒数第三对偶层次交流正负电荷。地月磁场是继生磁场,伴随地球第二对偶层次的形成产生,决定了月球的运行轨道,与月球交流正负电荷。

在地日关系中,与太阳倒数第三对偶层次对偶的仅仅是地球的第一对偶层次,而不是全部地球。二者发生关系的不是全部太阳质量和全部地球质量,仅仅是地球第一对偶层次的偏正电荷质量与太阳倒数第三对偶层次的偏负电荷质量,存在相对均衡的对偶关系,并且等量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地日磁场。地球的第二对偶层次只与月球发生关系,只与月球交流正负电荷,与太阳的任何层次没有关系。由于该层次的偏正电荷质量与月球的偏负电荷质量相同,相对独立于地球的全部偏正电荷质量,没有与太阳的直接联系。

所以,万有引力定律是错误的。

不仅如此,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第一对偶层次均与太阳的不同对偶层次形成共同磁场和平行磁轴,相互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只有相互排斥,所以形成它们不同的磁轴倾角,这也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否定。

地球第一对偶层次与太阳倒数第三对偶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初始关系,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而地球与太阳都是不断成长的,伴随新层次的形成,就要有新的对偶关系产生。所以,星球和星系都是有生命的,不要把它们看作僵死的东西。

地球的双磁场、双磁轴、两个对偶层次各有相对独立的运动规律,需要天体物理学逐一揭示。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的交流,如何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流,是否存在磁悬浮现象,相对的界限在哪里,都需要深入研究,本人只能抛砖引玉。

3842.通过星系剖析主星

2017.4.14

我们很难深入原子内部考察原子,也很难深入星球内部考察星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核外电子构型分析原子内部结构,通过星系形态分析主星结构,因为它们存在内在的联系。

核外电子构型反映质子分布,而独立质子不耐高温,故难以成为相对高端原子的内部结构,质子、中子对形态的“氘”、“氚”、“氦”结构就成为原子内部的主体结构,我们可以通过核外电子构型与原子量之间的关系,渐次分析不同元素内部结构的各种可能。

星系的形成与主星的层次发育有关:小行星带对偶正在形成的主星层次,小行星带加光环表明与主星的对偶层次已经产生正负电荷的交流;行星的发育程度反映主星对偶层次的发育程度,行星卫星的发育程度反映行星的发育程度;小行星带紧贴主星,表明主星新的层次来自核分裂;小行星带处于星系边缘,表明主星新的层次来自表层分裂;小行星带处于星系中间,表明主星新的层次来自主星内部临近较厚层次的分裂。主星可能一次形成多层次结构,也可能渐次形成多层次结构,通过二级恒星系统、行星、卫星系统的发育程度可以做出大致判断。

通过已知情况分析未知情况是相对可靠的分析方法,尽管存在多种可能和一定误差,也比一无所知要强上许多,这是逻辑推理的优势。

3843.油气资源和地下水的前身是二氧化碳

2017.4.15

这个命题不是十分科学,因为部分水资源来自地球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但是,地壳深层封闭状态下的地下水资源、伴随油气资源的地下水资源,主要来自二氧化碳与“氕”原子的化学反应我是深信不疑的。

上下地幔存在热核反应已经是科学常识,还没有成为常识的是这种热核反应主要来自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而不是寻常物理学解释的裂变能。

星际关系是正反物质星球的对偶存在,正物质星球偏带正电荷,聚集正电荷;反物质星球偏带负电荷,聚集负电荷。通过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对偶磁场和共同成长。

正负电荷相遇会转化为光子,其中的正负偏电荷光子会转化为质子和中子,也就是初级化学元素,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宇宙射线是与主星相反物质形态的初级化学元素形成的,与主星物质形态相同的初级化学元素在适宜的条件下会转化为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二氧化碳是其中之一。

二氧化碳耐高温,不容易再次裂变为偏电荷光子,会在地壳内部聚集,产生高压,无孔不入,通过地壳断裂带向外渗透,通过火山向外喷发,条件适宜聚集成矿。

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不仅存在于上下地幔,也存在于地壳和整个星球,伴随物质密度产生差异。所以,地壳每深入100米温度会上升摄氏3度。

温度越高,说明正负偏电荷光子的密度越高,形成“氕”原子的条件越好。而“氕”原子很容易与碳原子化合,转化为碳氢化合物;与氧原子化合,转化为水分子。二氧化碳既提供了碳原子,又提供了氧原子,在高温高压和复杂催化条件下转化为油气资源和地下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世界油气资源和煤矿主要分布在地质断裂带附近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煤矿主要是石油资源的化石形态,特别是高纯度的煤矿资源,未必是由腐殖质堆积形成的。当然,我不否定部分煤矿和油气资源化石成矿的可能性,但是无机成矿的可能性更大。

树木和动植物在沥青湖和石油中才能长期保存和矿化成为煤炭资源,在泥土中更容易转化为硅化石。

世界著名油气田许多已经开采数十年,不是生物转化可以提供的,只有无机成矿才有这种可能。

中国大陆东有太平洋板块俯冲,南有澳大利亚和印度板块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有着非常优越的油气资源和煤矿资源形成条件。而煤炭资源其实是油气资源的伴生露头,不可能只有煤炭资源,没有石油资源。与其花大价钱到处买油,不如好好勘探自己的地盘,就地取财,解决能源供应。而化石成矿有限,无机成矿无限,千万不要被石油大亨御用文人的油气资源化石成矿理论欺骗!

3844.光子渗透与原子重组、化合物重组

2017.4.16

目前人工元素的“制造”通常采用粒子加速器模仿星球大气边缘宇宙射线的重力冲击,只能改变个别原子的结构,具有科研意义,缺乏广泛应用的价值。工业化生产是规模化改变原子和化合物结构,必须另辟蹊径。

分子结构和化合物形态主要通过核外电子共轭与核外电子补位实现,原子内部结构的变化只有核聚变、核裂变才能实现。

既然原子、光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高端原子由低端原子渐次形成,光子可以渗透到任何原子、分子、化合物形态之中,调整光子密度、环境条件,就有可能实现人工元素、化合物的工业化生产。

热加工是利用光子密度、压力条件改变分子结构和形态;冷加工是强制性改变物体形态;化学反应是利用物质属性改变分子结构和形态;热加工和化学反应关系密切。

星球表面的物质形态变化通常是常温常压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星球内部的物质变化则是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星球表面的模仿存在一定的难度,未必不可以尝试。

偏电荷光子聚变成为质子的光子密度不会超过摄氏570度,超过摄氏570度质子就会裂变为偏电荷光子,化合物形态的质子裂变温度更低。所以,二氧化碳转化为油气资源、水资源的地质深度和压力条件、温度条件是可以计算的,质子大量形成的光子密度、环境条件是可以掌握的。

质子、中子对形态的初级化学元素形成条件也是可以掌握的,掌握了“氘”、“氚”、“氦”原子的人工制造技术,距离相对高端元素的人工制造只有一步之遥。

黄金是贵金属,也是由“氘”、“氚”、“氦”原子一点点堆积起来的。“锂”、“铍”的堆积最为简单,对于能源问题的解决和材料科学的进步意义却更为巨大,这是加法。还有减法: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学元素有可能通过减法,也就是核裂变相互转化,需要掌握的是转化的条件和方法。

偏电荷光子具有渗透性,可以深入原子、分子结构内部,所以存在热力学定律。而元素结构的差别其实是表层结构的差别,核心结构只有同位素的不同。所以,有可能通过表层结构的同时改变实现元素之间的规模转化。化合物的转化相对容易,因为光子密度同时影响核外电子共轭的形成和离子现象的产生,“氕”原子的形成和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置换可以同时进行,地壳中油气资源和地下水的形成就是以上化学反应过程。

我没有想明白的是上下地幔的“一锅粥”如何“炖出”不同化学元素,中间层与地核中的化学元素如何渐次沉积和相互转化的?只能留给后人的智慧解决了!

3845.地球环境变化与太空环境变化

2017.4.18

在地球发展史中曾经有过恐龙时期和冰河时期,那时还没有人类,也没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地球环境还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人将这种变化归结为小行星的撞击,也就是意外事件的影响,可意外事件不可能影响地球气候的长期变化,宏观环境不变,恐龙还会出现。

恒星表面没有二氧化碳,温度仍然很高。可见影响星球环境的因素很多,太空环境的变化才是根本原因。

太阳系八大行星,只有地球环境适宜生物存在,二氧化碳的存在功不可没,因为二氧化碳是碳元素的气体形态,有了二氧化碳才有植物的新陈代谢和存在,有了植物才有动物世界,才有人类。

我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真实含义是依靠阳光的存在。其实,地球表面来自太阳表面的阳光微乎其微,否则就没有夜晚的存在。

不是直接来自太阳的阳光照亮地球,而是太阳宇宙射线与地球表面氢元素撞击产生的核裂变、核聚变释放的偏电荷光子照亮了地球。

太阳宇宙射线的密度伴随距离递减,引发核裂变、核聚变的强度亦有不同,所以地球有四季,八大行星的表面环境各不相同。

在元素周期表上,碳、氮、氧元素是生命元素,依次形成,只有碳元素不是气体形态,难以广泛分布。二氧化碳弥补了碳元素的这种不足,才有地球环境的生机勃勃!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就会有植物的繁茂平衡。二氧化碳浓度不足,就会有生物数量的减少补充。关键因素还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正好形成碳、氮、氧三种生命元素。

除了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影响地球环境之外,太空环境正负电荷的分布密度影响不可忽略。

星际磁场循环和交流的不是光子,而是正负电荷,光子不过是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一般形态。

光子可以驻留,可以集聚,也可以转化为正负电荷、化学元素等其他形态。所以,地球没有成为炼狱。

虽然有热力学定律存在,太空中正负电荷和偏电荷光子的分布就像星球的分布一样未必均衡。星系穿越正负电荷和偏电荷光子的相对密集区域,成长速度就会加快,表面和内部温度都会增加。相反情况,成长速度就会减缓,表面和内部温度就会降低。地球历史上的恐龙时期和冰河时期就是这样形成的。

全人类的碳排放未必抵得上一次火山喷发的碳排放,碳排放有弊,也有利,科学认识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846.太阳运行轨道变化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星际物质能量的交流除了正负电荷以外,就是宇宙射线的交流。

正负电荷的聚变会形成相同数量的正负偏电荷光子,相同数量的正反氢、氦同位素,相对“多余”的成分就会转化为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是与主星相反的物质形态。

星球内部的相反物质可能再次裂变为偏电荷光子,参与新的物质演变,可能集聚起来通过火山喷发和日珥现象释放到太空中去,成为宇宙射线。所以,宇宙射线的量是非常大的。

行星与恒星同样接受相反物质星球的宇宙射线,行星主要是受益者,恒星既是受益者,也是宇宙射线的输出者。

太阳一方面输出正物质宇宙射线,一方面接受来自银核的反物质宇宙射线,椭圆形轨道使其接受宇宙射线的量发生微小变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却可能是巨大的,导致地球环境的变暖和冰河期。所以,必须在宏观环境中研究地球环境。

地球环境变化存在短周期因素和长周期因素,内因和外因。

地球环境的长期发展趋势是火星环境,虽然距离现在遥远,却是不可避免。

几度温差地球生物是可以接受的,现在的火星环境地球生物必然灭绝!

我不否定人类控制气候变暖的努力,更重视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宏观因素,所以撰写此文。

3847.在孪生太阳系中寻找类地行星

2017.4.23

太阳系八大行星各有不同的星球环境,主要由太阳宇宙射线抵达每颗行星时不同密度引发大气边缘核裂变、核聚变的深度不同决定的。地球正好位于“碳”、“氮”、“氧”三元素形成区间,所以形成了现在的地球环境。

月球是地球的伴星,太阳宇宙射线的密度接近,为什么没有地球环境?因为月球与太阳同为反物质星球,排斥太阳宇宙射线。

这里涉及星系形成的天体物理学,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简单介绍如下:宇宙中所有物质形态都是由正负电荷聚变形成的,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和偏电荷形态的存在是客观规律,所以有电中性光子、偏正电荷光子、偏负电荷光子形成,聚变出偏正电荷质子、偏负电荷质子和电中性中子,进而形成所谓正物质形态和反物质形态,二者的差别微乎其微,离子形态和分子形态具有偏电荷现象。所以,同电相聚形成星球;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产生星系;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存在,通过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共同磁场,交流正负电荷和宇宙射线共同成长。

偏电荷光子就是所谓能量,其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与正负电荷和化学元素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质量不变,这是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正负电荷与化学元素转化为偏电荷光子是放热反应,偏电荷光子转化为正负电荷与化学元素是吸热反应。由于太空中偏电荷光子的密度有限,正负电荷的密度有限,星球表面和内部的热核反应同样有限,因此产生对偶冷热层次的交替出现,其偏电荷现象对偶形成星系。

详情可以参阅我的《探索集太空篇》。

地球环境取决于地日关系,而太阳环境取决于太阳与银核之间的关系。太阳系八大行星尚且不同,银河系的二级恒星也不会完全一样。

不过,孪生太阳系可能基本一样,这里所说的孪生太阳系是指银河系与太阳同轨、同生的二级恒星系统。

据说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距离银核2.5万光年的位置,轨道周长约15.7万光年(5万光年乘以3.14)。只有银核是正物质星球、太阳是反物质星球,地球才可能是正物质星球。而15.7万光年是非常广阔的空间,分布在如此广阔空间的负电荷和偏负电荷物质不可能在星球形成的较短期间聚集成为单个星球,所以与太阳同轨有许多太阳系,我称它们为孪生太阳系。孪生太阳系的规模和太空环境基本一样,行星的发育程度和发展过程也基本一样,在类似地球的轨道上最有可能存在类似地球的行星。所以,在银河系中寻找类地行星要把目光放在孪生太阳系上才能事半功倍。

3848.宇宙射线的变速运动和最终归宿

宇宙射线由正负偏电荷光子和正反氢、氦同位素组成,分别形成于相反物质星球。宇宙射线刚刚形成时具有很高的能级和速度,由于热力学定律和星际磁场的分解、散布空间的扩大,能级和密度会逐渐降低;光速大于风速产生的阻碍和正反宇宙射线的相互干扰,宇宙射线的速度会逐渐降低,而同电相聚产生的吸引力又会使宇宙射线产生一定范围的加速运动,所以宇宙射线存在变速运动。

由于磁场的作用,星球宇宙射线的形成赤道相对密集,两极密度降低。但是,赤道面对密集的星群,两极面对空阔的太空,我们看到的系外恒星大部分是星球的两极部分,可能全部是反物质星球。

宇宙射线具有偏电荷属性,所以运动规律受磁场影响,正物质星球辐射的反物质宇宙射线几乎不能抵达地球,在我们视野中成为“暗物质”和“黑洞”。

宇宙射线中的氢、氦元素遇到相同物质星球会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或裂变为偏电荷光子,或聚变为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能量降低到一定程度,还会凝聚成为太空雪和小行星。

3849.双子星系可能是“三核星系”

2017.5.1

补习天文知识的时候我知道了双子星系的存在,对其形成的原因和星际关系却百思不得其解。

所谓双子星系就是拥有两颗主星的恒星系统,数量甚至多于一颗主星的恒星系统。

银河系是一颗主星的恒星系统,太阳系也是一颗主星的恒星系统,银核是一级恒星,太阳是二级恒星,我们对于一颗主星的恒星系统已经非常熟悉了。那么,双子星系的星际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呢?相隔数年,今天终于悟出一种可能。

光子有电中性光子、偏正电荷光子、偏负电荷光子,反映了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物理属性。而偏电荷光子的存在甚至多于电中性光子的存在,说明这种对偶可能包含某种我们还不知道的奇正关系,在研究双子星系的时候它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基于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物理属性,双子星系是这种物理属性的体现。

银河系的形成类似电中性光子的形成,与银河系对偶的是相反类星体星系。还有一种可能,与银河系对偶的是两颗反物质主星与一颗正物质主星并存的所谓双子星系!

双子星系的两颗主星属于相同物质星球,依据同电相聚的物理属性应该合二而一,而同电相聚的规模有限,所以有电子存在,不知道是否双子星系形成的原因之一?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所谓双子星系可能是“三核星系”!即:两颗相同物质主星对偶一颗相反物质主星,其中一对相反物质主星的各个层次对偶交流正负电荷,对偶两颗主星之间交流相反宇宙射线;一颗相对独立的主星与二级恒星交流正负电荷和宇宙射线。

将所谓双子星系内部的对偶相反物质主星去除,就是一个标准的单核星系。

所谓双子星系其实是“三核星系”:两颗反物质主星辐射相反物质宇宙射线可以被我们看到,一颗正物质主星辐射反物质宇宙射线不能被我们看到,所以成为双子星系。

3850.星球内部的对偶层次之间可能存在磁悬浮现象

2017.5.2

星球内部存在冷热交替的对偶层次源于化学元素形成的热核聚变本质是吸热反应,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热核聚变的相对静止,相对固态和冷核聚变形态的出现。物质的相对固态是一种分子形态,必定产生偏电荷现象,聚集相同电荷,对偶聚集相反电荷,达到一定程度产生正负电荷的交流,出现热核反应和新的对偶层次。

星球内部的对偶层次各自对偶系统内相反物质星球的对偶层次,交流正负电荷,形成星际磁场,产生“同极排斥”现象,这种“同极排斥”现象就会产生磁悬浮现象。

例如:地球内部存在两个对偶层次,第一对偶层次包括大气层、地壳、上地幔、中间层,与太阳的倒数第三对偶层次对偶形成,对偶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共同磁场和磁极;下地幔与地核构成第二对偶层次,与月球对偶形成,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共同磁场和磁极。这样,同一星球内部就出现了两个磁场、两个磁轴、四个磁极,相对独立的运动,分界处就可能出现磁悬浮现象!两个对偶层次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也未必相同!是否如此,需要考证。

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两个小行星带,主层次分别对偶太阳内部的不同层次,形成相对独立的磁场、磁极、磁轴、运动方向和速度,情况更为复杂。我们不能深入太阳内部考察每个对偶层次的运动情况,却可以通过行星系统的运动情况推测太阳内部主层次以外每个对偶层次的运动情况,甚至可能推算它们的不同厚度和质量!

我未必每天都能够写出一篇传世佳作、千古名篇,可一生积累的知识也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科学研究更是如此,需要连续性!

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是要牺牲个人利益才能做到的,虽然清贫,却充实、自豪!

3853.什么样的光子相互缠绕?

2017.5.8

伴随我国第一颗量子卫星的发射,光子缠绕现象进入我的视线,这是一个崭新的问题。

电中性光子不会出现缠绕现象,相同偏电荷光子可能相聚,未必相互缠绕,只有不同偏电荷光子可能相互缠绕,相互缠绕的一定是离子形态的不同偏电荷光子!

这也解决了不同偏电荷光子的存在形态问题:正负偏电荷光子可能以离子形态对偶存在!一定数量对偶存在的偏电荷光子进一步聚集的极限形态就是中子形态,差别聚集的极限形态就是质子形态,质子、中子的进一步聚集就是不同的化学元素。

正物质星球化学元素的形成需要较多的偏正电荷光子,反物质星球化学元素的形成需要较多的偏负电荷光子,而其形成比例基本一致,所以正物质星球辐射偏负电荷光子,反物质星球辐射偏正电荷光子。同样,基于星际物质交流正物质星球输出正电荷,反物质星球输出负电荷,化学元素形成过程中正物质星球需要较多的正电荷,反物质星球需要较多的负电荷,反而形成正物质星球正电荷的相对匮乏,等量交流来的负电荷相对“充裕”,负电子成为一般电子形态,正电子难得一见,反物质星球存在相反现象。

正负偏电荷光子的跨时空缠绕是一种特殊现象,类似不同物质星球的对偶环绕,其原理我还没有想通。正负偏电荷光子可否自动产生、生成对偶聚集?也是一个谜。我们看到的光线都是相互缠绕的偏电荷光子吗?还是其中相互分离的一种?

科学是在疑问中发展的,有了持续不断的疑问,《探索集》才能继续下去。

3854.把材料科学做细

2017.5.22

分析元素周期表就会想到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和条件,物理化学属性与内部结构的关系,化合物与元素之间的关系,能否相互转化,能否通过类似结构获得类似物理化学属性,这些都是材料科学的基本内容。

通过热核反应、宇宙射线和正反物质形成原因的分析,我认为正负电荷是所有化学元素形成的物质基础,偏电荷光子和正反“氢”、“氦”同位素形态是过渡阶段,相对高端化学元素都是由正反“氢”、“氦”同位素进一步组合形成的,正反“氢”、“氦”同位素的相互排斥形成宇宙射线。所以,我试图通过不同“氢”、“氦”同位素的排列组合分析元素的内部结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可是,一堆“氢”、“氦”同位素的排列组合还是让人茫然,核外电子构型反映核内质子分布、核外电子构型的规律性反映核内质子分布的规律性,启发我进一步探索原子内部相对高端的元素组合,发现了不同周期元素相对高端的“核”结构,元素的长周期内核和短周期内核,及不同原子核外电子“缺位”组合的可能性。

通过原子内部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原子与化合物是相通的,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转化。元素未必不能再分,否则就不会有核裂变、核聚变发生,核裂变、核聚变可能存在规律性。

原子形态的化合物与化合物形态的原子组合终究存在质的差别,相互转化需要条件,物理化学属性可能不尽相同,需要逐一破解,这给材料科学和原子科学提出了无穷的课题。然而,科学的魅力就是永远存在未解之谜,枯燥和费解终究会转化为常识,这是我的努力方向。

3856.利用“铀235”裂变“铀238”

2017.5.31

元素周期表有一百多种元素,可以充当所谓“核材料”的元素只有“铀235”、“钚239”寥寥数种,资源量非常有限。资源量相对丰富的“铀238”与“铀235”的差别非常有限,我们却至今没有找到利用的有效途径,非常遗憾!

相比“铀235”,“铀238”拥有更高的能量,也有更好的稳定性,可否利用“铀235”裂变时形成的环境条件裂变“铀238”?可以一试。

我分析元素内部结构的目的是找到与元素物理化学属性之间的联系,相互转化的可能和条件,虽然目的还没有达到,也有一些意外的发现,这里不再重复。

最容易裂变的化学元素是“铯”同位素,据说常温下就可以燃烧。是催化其他化学元素发生了核裂变,还是自身发生了核裂变我不清楚,这种物理化学属性还是可以利用的。

“铯”同位素的原子量只有“铀”同位素原子量的一半左右,完全燃烧可以释放的能量也只有“铀”同位素的一半左右,这就是能量等于质量的真实含义。

氢弹的威力远远大于原子弹的威力,未必是核聚变、核裂变的差别,可能是聚变形成的材料促进了裂变更为彻底的发生!因为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告诉我们能量不会凭空产生,除了正负电荷向偏电荷光子的转化,任何导致偏电荷光子向化学元素的转化都是吸热反应!所谓元素聚变可能产生“聚变能”,极有可能是虚妄的!

恒星表面和星球内部的熊熊烈焰未必来自“氢”-“氦”聚变,很可能来自星际交流正负电荷向偏电荷光子的聚变和宇宙射线中“氢”元素的裂变,所以不会导致恒星转化为氢弹,物理化学反应可以持续进行。

“氘化锂”聚变的产物是“铍”元素,而不是“氦”元素,“铍”“铀”合金未必不能产生氢弹的效果,可以一试。

3857.探索金星与火星?前苏联的选项是对的!

伴随经济和科研实力的增强,我国迅速成为航天强国,未来的探索方向非常重要。

登月是相对容易实现的目标,但月球很可能是反物质星球,物质难以利用,人类难以生存,这可能是美国和前苏联很快放弃继续登月的主要原因。

放弃开发月球以后,前苏联选择了金星,美国选择了火星作为研究的方向,我认为前苏联的选择是对的,因为金星是未来的地球,火星是死去的地球。

但是金星的表面温度可能高于地球,大气成分更为复杂,存在硫酸气体和大量惰性气体的可能性,因为金星距离太阳更近,太阳宇宙射线的冲击更为强烈,引发大气边缘核聚变、核裂变的深度超过地球环境。但是,总有部分“碳”、“氮”、“氧”元素存在,可能形成耐高温的生命元素。火星以远的星球表面温度只能越来越低,大气成分越来越靠近“氢”、“氦”气体,也就是与宇宙射线的成分相同,难以维持生命过程。

从科研目的出发任何星球都值得探索,从实用角度出发我们更关心未来的地球环境,因为存在生命和文明延续的问题。

星球和星系也是有生命的,不过周期漫长,新星的诞生都可能伴随强烈的核辐射,所以生命和文明难以延续。

太空移民可以想,难以实现,因为成本太高,生命周期太短,星际距离太远,星球环境隽异,生命体难以适应。每个星系只有一颗正物质星球可能类似地球环境,而微生物环境可能差异巨大,这是生命体最大的敌人。所以,不必担心外星人入侵。反物质外星人利用不了地球资源(相互排斥、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正物质外星人会被微生物消灭。

通过水星、金星,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过去;通过火星、木星、土星等地球以远星球,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未来。水星、金星环境可能转化为地球环境,地球环境只能转化为火星、木星、土星等地球以远星球目前的环境。

3859.宇宙发展的“煤球”理论可以休矣

2017.6.3

恒星表面和星球内部的熊熊烈焰来自哪里?我认为来自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和宇宙射线的交流,所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现代物理学却把这当成了聚变能和裂变能的“煤球”燃烧现象,设想了恒星和宇宙发展的不同阶段,直到“冷寂”现象发生。

如果真是那样,宇宙可能早就“冷寂”了!

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四颗类地行星,四颗巨行星。后者可能与太阳同时形成,四颗类地行星和两个小行星带则是以后陆续出现的,可见星系也是成长的。

星系的成长壮大不是依靠万有引力定律的“擒获”,而是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自由电子很多,核外电子不会因此增加一个,星系的形成也是这样,水星离太阳很近,也不会被太阳“吞噬”,冥王星离太阳很远,也不会因此“溜掉”。伴随星球和星系的成长,我们会离太阳越来越远,地球环境也会发生改变,火星以远行星的现在,就是地球的未来。

太阳虽然每时每刻都在燃烧,都在失去物质,可获得的物质更多,总不会核聚变越聚越少吧?

磁场是正负电荷的交流和循环形成的,磁场的范围有多大,获取正负电荷的范围就有多大。正负电荷的数量也不是无限的,与其他物质形态之间相互转化,达到相对的平衡。

把星球看成“煤球”,宇宙就会“冷寂”;看成物质存在的一种过渡形态,宇宙就是各种物质存在形态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不同于个体的发展,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

3860.低温核裂变核聚变与生命现象

2017.6.11

生命现象总是伴随一定的温度区间,除了环境温度,还有体内温度,也就是维持生命体新陈代谢的温度条件。

生命体的新陈代谢不仅是化学反应,还有物理反应,包括低温核裂变核聚变。没有低温核裂变,就没有生命体温的自动调节;没有低温核聚变,就没有生命体的快速成长。

我曾经养过一盆花,生长和繁殖速度非常惊人,远远超出了土壤和水分提供的物质量,当然还要考虑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因为物质不会凭空生出。

可是,地球大气边缘有一个热层,温度远远高于氢气的燃点,也就是说我们身边的氢气只能来自周围的环境,是在生命体存在的常温环境形成的。

人类的体温在摄氏36度左右,没有低温核裂变就不能维持生命体的存在。而裂变温度一定高于聚变温度,否则就没有聚变发生。所以,一定有化学元素在相对低温条件下形成,这种化学元素可能是氢同位素“氕”。

现代物理认为燃烧现象是氧化现象或化学反应,我认为燃烧的实质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是正负电荷向光子的聚变反应;或者是化学元素向光子的裂变反应。温度变化是光子密度的变化,不会凭空发生,没有低温核裂变就没有人体温度的相对稳定。氧化现象和复杂的化学反应可能是低温核裂变、核聚变的必要条件,燃烧现象则是核裂变、核聚变的进行过程。

一般情况氢气的燃点是摄氏570度,化合物形态氢原子的燃点可能降低,甚至在人体温度范围内。“氢”有三种同位素,燃点可能各不相同,分别构成常规燃料和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

氢同位素“氕”的结构最为简单,也是化学元素中唯一的单质子结构,可能相对容易裂变为光子。“氘”的结构是一个质子、一个中子,“氚”的结构是一个质子、两个中子,相对复杂,可能因此相对稳定,成为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

极地温度低于人体温度,也有生命体存在,说明低温核裂变核聚变可能在更低的光子密度条件下进行。

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不具备初级化学元素的形成条件,却可能是相对高端化学元素形成的必要条件。所以,低端化学元素可能远离恒星表面的高温区域形成,某些化学元素需要摄氏6000度左右的高温形成。超过核裂变临界点的温度只能产生核裂变,而不是核聚变。

除了正负电荷向光子的聚变,一般核聚变都是吸热反应,是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会产生降温效应。因此,连续核聚变可能终止局部区域的热核聚变。

地球大气会阻止热量的发散,产生“聚温”效应。没有低温核聚变与光子向正负电荷的转化,就没有地球生命体的存在。

3861.破坏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可能实现“导雨北上”

2017.6.16

最近北方大旱,而南方依旧暴雨成灾。特别是热带气旋带来的强对流天气,危害更大。

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理是超厚云层形成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裂变了中间的大量光子,形成局部降温,产生冰雹、电闪雷鸣和集中降水。破坏云层中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可能破坏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延缓降水和局部的集中降水过程,使云层深入内陆,扩大降水范围。如果能够抵达旱区,则功德无量,同时减轻南北灾情。

破坏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关键是破坏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数艘自动控制高度、方向、全身金属涂层或碳纤维包裹的飞艇、数根可以根据地形和地面建筑自动调节长度贯穿云层的碳纤维导电缆绳,伴随热带气旋移动,有可能破坏云层中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和强对流天气的形成,达到避免集中降水、延长降水过程、“导雨北上”的目的。

是否可行,通过实验才能知道。好在成本不高,难度不大,不妨一试。

3862.四季变化可能与磁极“漂移”有关

2017.6.17

传统观念认为四季变化与阳光的直射、斜射有关,可地球表面直接来自太阳表面的光子密度非常有限,可能不会超过太空背景温度,也就摄氏几度而已,不会形成相对较大的季节温差。地球大气边缘的热层温度据说高达摄氏数百至数千度,并且两极上空的温度高于赤道上空的温度,与所谓阳光的直射、斜射更无直接的联系!

热层下面的大气温度据说低至摄氏零下85度左右,也与所谓阳光的直射、斜射没有直接的联系,季节的形成是否另有原因?

光子是正负电子的对偶聚集,可能存在正负偏电荷光子的相互“缠绕”,其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而电子和电荷本身没有温度。所以,星球的两极尽管正负电荷相对集中,温度却远低于赤道地区。

地球大气边缘热层的温度主要来自太阳宇宙射线中氢元素与地球大气边缘氢元素剧烈撞击发生的裂变反应,同时发生的还有部分氢、氦同位素的聚变反应,形成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不同星球面对宇宙射线的密度不同,导致核聚变的深度不同,形成不尽相同的大气成分。

既然季节的形成与所谓阳光的直射、斜射没有太多的联系,季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可能与磁极“漂移”、磁场中正负电荷的循环规律导致的光子密度变化有关。

星系的形成与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有关,同电相聚产生星球,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产生星系,系统内的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存在,通过交流正负电荷形成磁场和磁极,交流正负电荷和宇宙射线共同成长发育。

正负电荷和宇宙射线的交流产生光子和热核聚变,任何吸收光子的热核聚变都是吸热反应,光子供应不足就会产生热核聚变的停止,供应充足就会再次发生热核聚变。所以,星球内部存在层次现象,对偶产生星系和复杂的星际关系,不是万有引力发挥作用,而是吸引力与排斥力对立统一的核力发挥作用!

核力也是电磁作用力,俗称“轨道作用力”,来自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表现为星球之间“远吸、近斥”相对固定的运行轨道。

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两个小行星带,分别对偶太阳的不同层次,形成各自的磁场和对偶磁极,不是相互吸引,而是相互排斥。所以,产生轨道倾角。

地球有两个对偶层次,表面和上地幔、中间层(可能有误)主层次对偶太阳的倒数第三对偶层次,下地幔和内核(可能有误)对偶月球,形成两个磁场、磁轴、四个磁极,月球和太阳同属反物质星球,共同与地球交流正负电荷,可能相互排斥。

地球类似陀螺高速旋转,表层和内核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各自不同的相对运动,而星际排斥产生的轨道倾角可能产生磁极“漂移”现象,导致星球表面的季节变化。是否如此,应该不难证明,只是我不能证明。

3864.恒星表面可能存在外星文明

2017.6.23

太阳系内行星的地球环境可能只存在于地球,邻近“太阳系”可能与太阳系相似,只有一颗行星可能拥有地球环境。其他行星未必没有空气甚至水源,但是综合条件未必适宜生物生存。

地球以远的巨行星可能曾经存在生命体和外星文明,能否熬过渐渐远离太阳带来的生存环境变化和周期性新星爆发带来的辐射环境变化就未可知了。

月球距离地球最近,也最有可能是反物质星球,排斥太阳宇宙射线的光顾,所以没有形成地球环境。也许有人会说月球太小,吸附不了足够的空气,其实未必。空气也是偏电荷物质,可以自然聚集,何况还有固态星球依附?问题是月球只与地球存在磁场和星际正负电荷、宇宙射线的交流,不足以形成地球环境。

月球可以接受来自银核的反物质宇宙射线,问题是与太阳磁场竞争月球没有优势,甚至可能被太阳磁场屏蔽!所以,太阳系巨行星的某些卫星尽管体积和质量没有问题,也有大气层存在,是否适宜生命体存在仍然堪忧。

恒星表面虽然烈焰熊熊,可能只是一种表象,类似地球大气边缘的热层,其下可能存在摄氏零下数十度的低温区域也未可知。网上传言太阳表面的熊熊烈焰也有空洞出现,甚至发现了巨型UFO。虽然谣传的可能性很大,不能排除生命体存在的可能,因为我们终究没有考察过。

地球火山喷发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溢出,星球磁场漂移可能形成星球表面不同的温度区域,难免产生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太阳系巨行星保留外星文明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有深入内部考察才能最后确定。

二氧化碳与氢原子结合可能产生碳氢化合物和水分子,也有可能置换出部分碳原子、氧原子。而氢原子甚至太空环境都可能形成,何况相对的高温条件?所以,有火山活动的星球都不能排除生命体存在的可能。

太空浩渺,存在太多的未知和各种可能,不要被表象蒙蔽!

3865.如果存在恒星文明

2017.6.26

可是,地球大气边缘也有厚达数百、乃至数千千米的热层,温度高达数百、乃至数千摄氏度!普照大地的阳光只有极少部分直接来自太阳,带给我们的温暖甚至不足摄氏三度!其余的“阳光”都来自宇宙射线中氢、氦元素与地球大气氢、氦元素剧烈撞击产生的核裂变!

可是,地球表面温度并没有因为地球大气热层的存在变成火炉,热层之下的温度甚至低到摄氏零下85度!因为热层中的核裂变隐藏着核聚变,也就是新化学元素的形成过程,而任何偏电荷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都是吸热反应,连续核聚变可以导致环境中偏电荷光子的急剧减少,摄氏零下85度可能是连续核聚变停止的临界温度,地球大气不同于宇宙射线成分的部分可能主要来自地球大气热层中的核聚变。

那么,地球表面高于摄氏零下85度的温度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来自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这种交流伴随磁场分布和物质密度、偏电荷的程度有所不同,形成高度差、纬度差、深度差、季节差。

可以说,所有恒星直射光线对地球表面温度的影响不会超过太空背景温度(2.74K,始于绝对零度的摄氏2.74度);宇宙射线对地球地表温度的影响在摄氏零下85度左右,主要影响昼夜温差;磁场“漂移”可能影响季节温差;物质密度、偏电荷程度、保温程度影响高度、深度、纬度温差。

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主要来自宇宙射线冲击,部分来自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类似地球大气边缘热层的形成。银河系恒星是与银核交流正负电荷和宇宙射线,强度远超地日交流,形成熊熊烈焰不足为奇!烈焰之下未必不是摄氏零下85度的低温,不能排除局部区域的生命现象与恒星文明存在的可能。

恒星不同于行星,表面环境相对稳定,受到系统内部新星诞生的周期影响很小,文明可以连续延伸,达到非常高的程度,不屑于其他文明争夺生存空间,真正实现共产主义。

当然,前提是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下面存在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

3866.恒星的火山与地震远比行星丰富

2017.6.27

恒星多数与主星同时期形成,可谓历史悠久。星球的层次现象产生星系,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两个小行星带,说明太阳内部有十个对偶层次,加上对偶银核某一对偶层次的表层构造,太阳应该拥有十一个对偶层次,包括内核。每个对偶层次与对偶星球的表层构造形成共同磁场,对偶交流正负电荷,相对独立的发展,难免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加上内部积蓄的耐高温气体、没有裂变的反物质氢、氦元素,只有通过地震和火山释放,恒星的火山与地震自然比行星丰富。

一方面恒星少了系统内部周期性新星诞生带来的辐射冲击对文明延续的影响,一方面又要承受更多火山、地震的影响。当然,还有更高气压、更多惰性气体、更复杂温度环境的影响,能否产生和延续恒星文明也不是没有疑问的。

地球人可以放心的是:即便有恒星文明可能存在,也未必与我们争夺生存空间。并且,除了银核之外,银河系的二级恒星都是反物质恒星,恒星人也是反物质人类,与我们拥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构造,不能利用地球资源维持生命过程。而银核距离我们二万五千光年,即使存在人类文明也难以光顾地球。

所以,迄今为止地球文明没有受到外星文明的影响不是没有原因的。另外,即使某些星球拥有地球恐龙时代的生存条件,也未必有人类智慧产生,人类和人类智慧是历经磨难长期积累的产物。猴子不下树、不从事生产劳动,永远是猴子!

3867.通过原子看星系

2017.6.29

原子与星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通过物理学定律有着内在的联系:原子是主星,核外电子就是二级恒星,或行星。

分析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发现原子序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量,等于核内质子与质子、中子对的数量。为什么原子存在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数量等于原子序数,等于核内质子与质子、中子对的数量?因为质子是偏电荷物质,正负电荷存在对偶聚集的物理属性,这种对偶聚集通常达到正负电荷的相对均衡。但是,正负电荷又有非均衡对偶存在,通过新的对偶实现系统内正负电荷的相对均衡。例如:电中性光子由正负电子均衡对偶形成;偏电荷光子与相反偏电荷光子相互“缠绕”实现正负电荷的相对均衡,或通过相反核外电子实现正负电荷的相对均衡。中子是正负偏电荷光子均衡“缠绕”形成的;质子是正负偏电荷光子非均衡“缠绕”形成的,缺少的一个偏电荷光子通过核外电子的形式实现系统内正负电荷的相对均衡。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客观规律产生的不同物质形式:正负电子对偶聚集可以形成光子;偏电荷光子对偶聚集可以形成质子和中子;偏电荷物质对偶聚集形成原子、星球和星系。

通过电流产生光子,而光子是正负电子对偶聚集形成的,我们可以发现电线里流淌的原来是正负两种电流,其一不畅就会形成电阻,超导现象应该是两种电流畅通无阻。

通过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发现核外电子数量反映核内质子与质子、中子对的数量,核外电子分布反映核内质子与质子、中子对的分布,核外电子分布的规律性反映核内质子与质子、中子对分布的规律性和原子内部结构的规律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核外电子分布剖析原子内部结构,通过二级恒星、行星、卫星分布剖析主星内部结构,所谓核外电子的“跃迁”理论与这种“跃迁”释放光子的说法是荒谬的。因为原子结构相对稳定,没有原子内部结构的改变就不会发生核外电子的“跃迁”,光子由正负电子对偶聚集形成,核外电子的“跃迁”何以产生光子?

自由电子很多,核外电子不会因此增加一个。自由星体也很多,星系不会因此无限扩大。依照万有引力定律,星系会合二而一,宇宙会转化为一个“奇点”,这些我们都没有看到。原子不会“吞并”核外电子,主星不会“吞并”星系,正负电子相遇不会相互“湮灭”,而是转化为光子,星系其实是由正反物质星球对偶聚集形成的,正负电荷相对均衡的产物。

还有,系统内星球的运行轨道不是由万有引力与离心力的相对均衡偶然形成的,而是由主副星球对偶层次正负电荷相对均衡对偶的核力形成的,是吸引力与排斥力的对立统一。除非主星崩溃或同质化,星系内部不会合二而一,也不会分崩离析。

所以我说:原子是缩小的星系,星系是放大的原子。

3868.能源不可再生是伪科学

2017.6.30

所谓能源是可以为我们提供能量的资源,范围很广。有的可以直接利用,有的只能间接利用;有的可以反复利用,有的是一次性利用;有的生产周期很长,有的生产周期较短;有的可以轻易获得,有的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有的可以再生,有的暂时不能再生,没有永远不能再生的物质形态。所以,能源不可再生是伪科学。

最普遍的能源物质是氢元素,严格的说是“氕”原子,也就是单质子。这是一种偏电荷物质,据说质量是电子的1836倍(显然有误,应该是奇数),相对容易裂变为偏电荷光子,所以成为常规能源。

自然存在最广泛的能源是偏电荷光子,其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似乎无所不在,所以没有绝对零度。

偏负电荷光子由一个正电子、两个负电子对偶聚集形成,偏正电荷光子由两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对偶聚集形成,通常需要一个核外电子,或通过两种偏电荷光子的相互“缠绕”实现正负电荷的相对平衡。

偏电荷光子的概念是我提出来的,教科书上没有,传统物理学认为光子是电中性物质,不能解释质子偏电荷现象形成的原因,也不能解释一般无线电信号与可见光的差别,光子的三种形态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磁场中光子的运动形态(偏向两极与直线运动)应该可以证明三种光子的存在。

传统物理学认为质子与中子由“夸克”组成,而“夸克”有六种之多,有多少种排列组合就不用我来计算了,显然没有道理。而光合作用和燃烧现象说明化学元素与偏电荷光子之间没有隔着万里长城,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也使质量等于能量成为科学,只是转化的条件和方式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

美国曾经是能源的最大进口国,破除了油气资源形成和找矿的传统理论之后已经成为油气资源的输出国。我国现在取代了美国原来的位置,掌握油气资源的形成规律之后也会成为油气资源的输出国。

“氕”元素的自然形成与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置换、组合,可能是油气资源形成的关键因素,而不是化石转化,才是油气资源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油气资源通常需要一定的埋深和圈闭条件,分布在地质断裂带附近。二氧化碳与氢元素的直接结合可以生产汽油书上早有介绍,只是方法属于专利,所以没有普及。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生产油气资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所以成为紧俏商品。

本文内容我曾经反复说过,这次较为系统。我1971年7月1日入党,2000年2月16日被开除党籍公职,作为曾经的共产党员,纪念党的生日,谨以本文献礼!

3869.煤炭烧的不是碳

2017.7.2

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有一篇故事印象深刻,说的是有人在阳光下拿放大镜观察钻石,结果钻石化为一股青烟不见了。联想到煤炭的燃烧,我深信不疑。

快60岁的时候补习物理知识,发现碳元素是最耐高温的化学元素之一,熔点高达摄氏3727度,沸点高达摄氏4830度!开始思考煤炭烧的是什么?

煤炭燃烧以后,碳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碳,并没有消失,热能从何而来?必有其他化学元素转化为偏电荷光子,才有能量的释放,我首先想到氢同位素中的“氕”元素。“氕”是单质子结构,是自然氢气中百分之九十九的成分,也是碳氢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氢气的燃点据说摄氏570度,而煤油的燃点据说摄氏80度,可见化合物可以产生不同的物理化学属性,碳元素可以帮助氢元素降低燃点,自身却不燃烧。而氢同位素中的“氘”、“氚”结构都是质子、中子对形态,必与“氕”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属性,耐高温才能成为其他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是否如此,通过实验才能知道,我没有条件进行实验。

设“氕”的燃点是摄氏570度,通不过地球大气边缘的热层,地球上的“氕”元素只能在地球环境中自然形成。光合作用是主要途径,地壳深处没有绿色植物,也可能发生光合作用,生成“氕”元素,与耐高温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氢化合物和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气可能是这样形成的。

成为伪科学的可能还有所谓“温室效应”和“碳排放”,很可能是发达国家制约欠发达国家崛起的工具,不要落入圈套。其积极的一面是环境保护,可以量力支持。如果有利于欠发达国家崛起,用用无妨。

3870.各种物质燃烧之谜

传统物理学认为燃烧是一种氧化现象,我认为其一是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的聚变反应,其二是化学元素和各种物质裂变为光子的裂变反应,氧化反应只是助燃现象,某些化学元素裂变为偏电荷光子的辅助反应过程。可是有些化学反应很难发现化学元素的缺失,例如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一氧化碳的燃烧过程既没有氧的缺失,也没有碳的缺失,偏电荷光子从何而来?是否融入了其他化学元素的裂变过程?或者有部分一氧化碳分子裂变成为偏电荷光子?至今我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

网上搜索,找到一张常见物质燃点的列表:

常见物质的燃点(着火点)列表

物质种类

燃点(oC)

甲烷

乙烷

乙烯

乙炔

一氧化碳

硫化氢

580—600

650—750

520—630

542—547

406—440

641—658

346—379

聚苯烯

密胺

橡胶

软木

木材

横造纸

漂白布

木炭

泥煤

无烟煤

420

790—810

350

470

400—470

450

495

320—400

225—280

440—500

黄磷

赤磷

硫黄

铁粉

镁粉

铝粉

60

260

190

315—320

520—600

550—540

高温焦炭

可可粉

咖啡

淀粉(谷类)

砂糖

肥皂

440—600

410

380

440

430

环氧树脂

聚四氟乙烯

尼龙

聚苯乙烯

530—540

670

500

450—500

仅供参考。

3871.燃烧是物质转化为偏电荷光子的过程

2017.7.3

物质有各种存在形态,不论是元素形态,还是化合物形态;固态、气态,还是液态;电流,还是电子;转化为偏电荷光子的过程都可能表现为燃烧过程。

燃烧是相对缓和的物理化学反应,快速、剧烈的反应可能表现为闪电和爆炸现象。

不仅燃点低的物质可能燃烧,耐高温物质也可能燃烧。化合物形态是新的物质形态,具有新的物理化学属性和不尽相同的燃点。所谓燃点,就是物质转化为偏电荷光子的临界温度。

氕可以转化为偏电荷光子,碳、氧和金属元素也可以转化为偏电荷光子,所有物质形态都可能转化为偏电荷光子,才有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才有质量等于能量。

转化过程可能有氧参与,可能无氧参与;有碳参与,无碳参与;可能是裂变过程,也可能是聚变过程。只要有偏电荷光子生成,就是放热反应。

“铯”是相对高端化学元素,拥有复杂质子、中子对形态,却可以在常温下燃烧,燃点比单质子形态的“氕”还低,说明某些质子、中子对形态的物质同样容易裂变为偏电荷光子。

二氧化碳阻燃,一氧化碳易燃,化学元素相同,组合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属性。类似元素周期表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增加或减少一个质子,就是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增加或减少一个中子,就是一种新的同位素。

燃烧现象司空见惯,却隐藏着核裂变反应与核聚变反应,核裂变、核聚变还神秘吗?

3872.物质存在和毁灭的临界温度

2017.7.12

几乎所有教科书和科普读物提起恒星表面和内部温度,都是摄氏6000度以上的高温,甚至不乏数百万度高温的说法。可是,想过没有?任何物质的存在都有临界温度,超过临界温度就会导致物质存在形式的毁灭!

据说氢气的燃点在地球环境下是摄氏570度左右,在太阳表面总不会达到摄氏6000度以上吧?在地球表面超过摄氏570度,氢气就会转化为偏电荷光子,根本谈不到核聚变的可能,太阳表面和内部可以例外吗?

只有聚变温度低于裂变温度,才有物质形成的可能。如果太阳表面和内部处处都是超过摄氏6000度的高温,太阳又是一个氢气球,可能吗?

地球大气边缘也有温度高达数百至数千摄氏度的热层,并不影响热层之下的温度甚至低到摄氏零下85度左右,地表温度适合人类生存,恒星为什么越是核心温度越高?

所以,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除了正负电荷的聚变,核聚变基本是吸热反应,是偏电荷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所以热层之下会出现低温现象,因为热能的供给不是无限的。因此,星球内部会出现冷热交替的层次现象,形成不同的偏电荷聚集区域,对偶产生星系和正负电荷交流的磁场。

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天体看成一个奇点,超过核裂变的临界温度就会导致整个星体的裂变反应,增加一定范围偏电荷光子的密度,也就是正负电荷的供应,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形成大爆炸。这不是宇宙的诞生,而是局部宇宙的毁灭。同时,也是局部宇宙重组的机遇。

伴随偏电荷光子密度的降低,会有新的化学元素形成,对偶聚集形成新的对偶星系,局部宇宙新的面貌。原有星系不是燃料耗尽“饿死”的,通常都是正负电荷供给充裕“撑死”的!

风雨是由气体和水分子的运动形成的,也是电场的形成和运动,因为所有的气体分子都有偏电荷现象。一种偏电荷的聚集和运动会引发相反偏电荷的聚集和运动,裂变其间的部分偏电荷光子产生局部降温降水现象,急剧变化则会引发气旋和强对流天气。雷电是相反偏电荷聚变为光子的过程,对偶磁场又会快速将其裂变为正负电荷,所以电闪雷鸣会持续一个过程,直到能量、雨量消耗殆尽才会停止。

只要有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就会有磁场形成,有正负电荷的循环和交流,光子和化学元素产生,在太空中留下痕迹。庞大星系是漫长历史过程的产物,宇宙也不是一夕形成的。

我们面对的是现实的宇宙,只能承认现实,分析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律,切忌以偏概全形而上学的“定论”,更不要迷信我们去不了、难以深入领域的“权威”结论,保留几分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更有意义。

3873.火山活动与生命现象

2017.7.17

火山活动与生命现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有着内在的联系:火山活动很可能将星球内部形成的部分“碳”、“氮”、“氧”元素带到星球表面,与“氢”元素结合,产生生命现象。

当然,还要看大环境是否适合生命现象存在。

地球存在生命现象,主要来自地球所处的位置、太阳宇宙射线的密度,与地球表面“氢”、“氦”元素相遇,正好形成“碳”、“氮”、“氧”三种生命元素和适宜的光照条件、环境温度。

“碳”、“氮”、“氧”三种生命元素星球内部正负电荷的交流也可能形成,通过火山喷发来到星球表面,与“氢”元素结合,产生碳氢化合物、氮氢化合物、氢氧化合物,可其他条件是否适合生命现象存在就是未知数了。例如:金星表面温度过高;地球以远许多星球表面温度过低、缺乏足够的水分、氧气和光照条件等。

值得注意的是:星球表面温度未必处处一样;水分可以积聚;缺乏氧气和光照条件某些生命现象也可能存在。是否如地球优越,是否适合大型智慧生物存在就另当别论了!

还有,食物链是否健全,也是大型智慧生物存在的必要条件,低等微生物对于我们只有科研意义。

最后需要提示的是星球的性质和生物的性质:正反物质星球和正反物质生物是不一样的!两种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为我所用,还是未知数!

3875.我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2017.7.21

迄今为止,《探索集科技篇》已达一千五百多篇,除了实用科学方面的贡献之外,主要是理论物理化学方面的贡献,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三种光子存在形态的认识

传统物理学认为只有电中性光子一种形态,我认为还有偏正电荷光子和偏负电荷光子两种形态,其离子形态分别由一个正电子、两个负电子;一个负电子、两个正电子组成。原子和可见光由偏电荷光子组成,因此形成正反两种物质形态和“黑洞”现象。物体和环境温度由偏电荷光子的密度决定,偏电荷光子可能存在“缠绕”现象,对偶形成质子和中子。从而揭示了电子、光子、原子之间的相互联系,发现了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使质量等于能量成为科学。

二、通过核外电子的分析,发现了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揭示了吸引力与“核力”、电磁作用力形成的原因,否定了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基本物理作用力的统一。

传统物理学认为基本物理作用力包括弱力、强力、电磁作用力、万有引力,却不能将它们统一起来,因为没有找到它们共同的物质基础。我发现正负电荷是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基础,所有物质形态都可以转化为正负电荷的对立统一形态。而同电相聚形成吸引力,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形成“核力”和电磁作用力,所谓“弱力”、“强力”可能是上述正负电荷基本物理属性在原子内部的某种体现。宇宙中没有不加区分的万有引力,对正物质的吸引力可能与对反物质的排斥现象并存,因此正反物质星球辐射相反物质宇宙射线,吸引相同物质宇宙射线,对偶形成,通过交流正负电荷和正反宇宙射线共同成长。

三、通过元素与化合物的分析,认为元素是化合物的特殊形态,核外电子全“共轭”形态,两者之间并没有隔着万里长城。“氘”、“氚”、“氦4”可能是所有相对高端化学元素内部的基本结构,核外电子分布的规律性反映原子内部结构的规律性,相对高端元素不过是相对低端元素的某种组合,拥有相对统一的内核,核裂变、核聚变的事实证明元素不是铁板一块。

据此,编制了《元素内部结构表》,揭示了元素内部存在长周期内核与短周期内核的现象,开创了对原子内部结构深入分析新的方向。

四、将原子结构的分析延伸到星球、星系的分析,否定了宇宙形成的“爆炸说”,创立了星球、星系的“成长说”。

宇宙是无限空间的概括,不可能形成于一次“奇点”的爆炸。宇宙中不存在万有引力,也不可能形成一个“奇点”。个体“超新星”的爆发和宇宙局部空间的“奇点”爆炸,解释不了宇宙形成和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及绚丽多彩的宇宙现象。

同电相聚可以形成星球;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可以产生星系。星球内部的层次现象也可以对偶形成星系,星球、星系的形成与电子、光子、原子的形成并无本质的区别,都基于正负电荷的基本物理属性。

任何物理化学作用力都存在一定的作用范围,存在相互作用力形成电子、光子、原子、分子、星球、星系,没有相互作用力庞大星球、星系才能悬浮空中相对独立的存在。

宇宙尺度无限,现在的宇宙类似以往的宇宙,不会聚集到一点,也不会在瞬间爆炸形成。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可能来自三个方面:星际交流正负电荷的聚变与星际交流宇宙射线的裂变,及恒星内部的火山喷发。

恒星的层次远远超过地球的层次,每一层次都有热核聚变区域,通过正负电荷的聚变形成正反两种物质和部分耐高温气体,通过火山和宇宙射线的形式反映到星球表面,重新分解组合。恒星表面正负电荷的聚变也会形成比例大体相当的正反“氢”、“氦”元素,与星球物质相同的部分继续聚变为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不同的部分转化为宇宙射线。外来宇宙射线也会在星球表面裂变重组,共同形成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

所以我说恒星不是煤球,不是燃烧自己照亮宇宙,而是来自宇宙、回馈宇宙。

我的主要贡献是破除迷信、开拓视野,为人类二十一世纪科学的发展进步尽了微薄之力。

3877.理论思考与实际验证

2017.7.24

物理化学是实证科学,通过实际验证的理论才会被承认。可是,有些微观世界过于微观,有些宏观世界过于宏观,难以深入考察和研究,只能理论推理和通过旁证分析,不可能全部条件具备了才开始研究。所以,物理化学也是假说最多的科学,我的看法也有许多假说和推理的成分。

物理化学方面我没有接受过科班教育,通过自学和实际观察掌握了一些知识,围绕某些问题展开思考,有些已经很多年了,终于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所以介绍给大家,《探索集》记载了思考过程。

我不过是“民科”的一员,没有实证条件,所以都是“裸论”、推理,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我的某些观点可能证据不足,现在的某些权威观点就证据充足吗?宇宙形成的“爆炸说”依据之一是所谓宇宙背景温度是“大爆炸”的残存温度,世界上有残存140亿年的温度吗?所谓宇宙背景温度不过是太空中光子的一般密度,再过140亿年也不会有很大变化,怎么可以证明“大爆炸”的存在呢?还有所谓“红移”现象,难道地球处于“大爆炸”的核心区域吗?所以观察到的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

牛顿发现了引力现象,不见得万有引力就是真理,因为有排斥力和离心力存在,还有远吸、近斥的“核力”存在,“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的电磁作用力存在,正反物质的选择性吸引力、排斥力存在。所以,不要迷信,而要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看物理化学书籍了,但是许多疑问留在心里需要解答,思考没有停止,《探索集科技篇》就在延续。现实生活也不断提出问题需要解答,所以生命不息,思考不止。

古往今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各式各样的理论家很多,各方面都有一些成就的不是很多,现代更是如此,因为分工越来越细。只有涉猎广泛,才能跨越几界。我是接近60岁才开始钻研物理化学,所幸深厚的哲学功底让我没有迷信任何教条,所以有所成就。

如有可能,还是要将理论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才有说服力。没有条件也不必无所作为,科学才能百花齐放、集思广益,我的实践就是证明!

3878.一级恒星系统可能是太空中形成的最大系统

2017.7.25

一定宇宙空间究竟可以聚集多少物质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针对的是宇宙形成于一次“奇点”的爆炸。

且不说宇宙中的全部物质可以聚集也不会是一个“奇点”,至少也是两个“奇点”,因为有正负电荷和正反两种物质形态对偶存在。就是可以聚集到一起,发生一次爆炸,宇宙的范围难道只有140亿光年吗?又为什么不是形成一个星系,而是无限空间的无限星系?

可见宇宙形成于一次“奇点”的爆炸经不起推敲。

确实,任何爆炸现象都会引发一定空间的膨胀,银河系的诞生也会推动附近星系的位移,这可能是所谓“红移”现象的原因。但是据此认定全部宇宙形成于一次“奇点”的爆炸未免牵强,因为物质的聚集也存在极限的可能,所以才有电子、光子、不同规模的原子、分子、星球、星系。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大宇宙系统是银河系这样的一级恒星系统,也许就是一定空间可能聚集的最大物质质量。

也许有人会说还有星座存在,星座可能不是系统,而是一种空间位置组合。

宇宙之大,难以想象。也许有更多物质聚集的可能,例如所谓星云,是否构成一个系统,还未可知,姑且排除在外。

银河系已经非常庞大了,据说太阳这样的二级恒星就有两千亿颗,银核的质量更是难以估计,银河系的直径就有十万光年,如果不否定光速是速度的极限,整个宇宙怎么可能在瞬间形成?

本文的核心是立足现实分析问题,也许明天会有新的发现,那就推翻今天的结论,开始新的探讨!

3879.学习中的疑问生活中的灵感

2017.7.27

迄今为止,我的《探索集》已经写到3879篇了,平均每年300篇左右,还没有停止的迹象,只是每年的数量呈现递减的趋势,因为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少,读书早已停止,依靠视频浏览继续学习,而视力越来越差。

我的记忆力并不是很好,看一本书记住的东西并不是很多,所以重要的书籍都要看上很多遍,记住的往往是留下很深印象的东西,例如新的知识点和不敢苟同的地方。

通过思考燃烧现象的实质和聚光镜的升温作用,我发现偏电荷光子的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而星球的两极却是星球表面温度最低的区域,从而怀疑光子传递引力的物理学观点,觉得正负电荷的循环和交流形成磁场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单电荷没有温度,也难以发现运动轨迹。存疑的是正负电流的相伴运动与星际正负电荷的单向交流相互矛盾,可能隐藏着正负电荷等量交流的特殊物理属性。

凡有疑问得不到相对满意的解答,我都会放在心里慢慢寻找答案,并不急于马上解决,因为那是不可能的。说不定哪一天茅塞顿开,得来全不费工夫!

我不怕因为错误丢人现眼,因为谁都会犯错误,正确认识的形成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我又没有盛名所累!

我从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开始学习社会科学,从分析原子结构和星球、星系结构开始钻研自然科学,历尽艰辛,终于有所成就,可以大言不惭的介绍自己的看法和贡献,目的还是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步。

人生一世总要做点什么,给世界留下什么,我选择了理论研究,留下了《探索集》。

没有改革开放我也会进行理论研究,但不会现在这样放开手脚,因为我也担心头上的达摩斯剑,不能出师未捷身先死。所以,《探索集》也是时代的产物。

有心得写,无心得学,是我的日常生活。有“低保”保障和亲友接济,我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岁月,成就了人生的辉煌。即便明天离去,我也充满自豪!因为我没有荒废一天,终有一天祖国和时代会因为我的存在和贡献而骄傲!

3880.磁场与温差的思考

2017.7.28

除了天然磁性材料,星球磁场是由星际正负电荷的循环和交流形成的。所以,地球存在双磁场现象,地球的两个对偶层次之间可能存在磁悬浮。

本文的目的不是讨论磁悬浮,而是提示磁场与温差的关系,这是我目前没有想通的问题,所以拿出来集思广益。

磁铁也存在磁场和某种物质的循环,所以通过铁粉可以看到磁力线。

只有通过铁粉才能看到磁力线,说明磁场中循环的可能是正负电荷,问题是正负电荷是如何循环的?单向,还是双向?平行,还是对偶?有无光子形成和循环?为什么会有正负电荷的循环和交流?

也许电磁理论可以解答,不过是我孤陋寡闻,也许还是未解之谜。

地球表面来自所有恒星光线形成的温度不会超过摄氏2.74度,从绝对零度开始是2.74k,也就是所谓宇宙背景温度。宇宙背景温度加上宇宙射线冲击地球引发高空气体核裂变、核聚变的残存温度是摄氏零下85度左右,也就是同温层的较低温度,这里也包括了地球磁场形成的部分温度,以后到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应该与地球磁场变化和磁场中正负电荷的循环、交流有关。

有趣的是这一层次及以上层次两极温度高于赤道温度,对我来说也是未解之谜。

现代物理学认为地球热层的高温来自紫外线的照射,怎么不见太空温度因此升高?地球大气层中宇宙射线以外的气体成分又来自哪里?可见某些定论也未必科学。

地球分别与太阳和月球拥有共同磁场,交流正负电荷,会在地球两端形成正负电荷的相对集中,这是地球磁极形成的主要原因。单电荷不形成温度,所以极地温度较低。从极地到赤道,温度逐渐升高,也就是光子密度不断增加,排除外来因素影响,正负电荷的循环和交流应该是光子形成的主要因素,什么样的循环和交流可以产生光子密度的变化呢?除了两极之间正负电荷的循环和交流之外,两极与赤道之间是否也有正负电荷的循环和交流呢?我不清楚,在此存疑。

地球和月球之间存在独立磁场和正负电荷的交流,规模与地日磁场不同,是否会形成上下地幔的温度不同?或地核热核聚变区域与地幔温度的不同?地月磁场与地日磁场会在地球表面重合,对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有什么影响?也是未解之谜。

能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自然很好,能够发现问题即便不能回答提出也是进步。

本文只能提出问题,以供参考。

3882.关于星球温差变化的进一步思考

2017.7.30

我是通过一些科普书籍知道地球大气边缘有一个热层,厚度高达数百至数千千米,温度最高达数千K,两极温度高于赤道温度,而热层下面的最低温度在摄氏零下85度左右。

网上搜索地球同温层的温度,发现赤道地区同温层的最低温度在摄氏零下75度左右,而两极的最低温度在摄氏零下45度左右。

地球大气对流层的温度伴随高度升高逐渐降低,热层的温度则伴随高度升高逐渐升高,一般将变化的原因归结于紫外线照射氧原子的结果。这种解释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地球大气热层的厚度远远超过臭氧层的厚度;其二,所有恒星的光线不过影响太空温度2.74K(起始于绝对零度的摄氏2.74度)左右,其中的紫外线何以影响地球大气温度变化如此之大?

宇宙射线冲击引发气体分子的核裂变、核聚变可以较好的解释地球大气边缘热层和温度变化形成的原因:宇宙射线中的氢、氦粒子与地球大气边缘的氢、氦粒子撞击可能引发核裂变,产生局部高温,引发聚变反应,形成地球大气不同于宇宙射线成分的气体成分。聚变反应可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本质是吸热反应,产生连续的降温过程,直到聚变反应终止,终止温度分别是摄氏零下45-85度左右。其中摄氏零下85度左右是聚变反应较深的区域,摄氏零下45度左右是聚变反应较浅的区域。前者可能形成氧原子,后者只能形成碳原子,二者之间形成氮原子。

地球表面以后的温度变化,及地壳以下的温度变化可能与磁场中光子的形成规律有关:强磁区域温度较低,弱磁区域温度较高;偏电荷区域温度较低,正负电荷相对均衡区域温度较高。星球两极是偏电荷区域,也是相对的强磁区域,所以温度较低。上下地幔是弱磁区域和正负电荷相对均衡区域,所以温度较高。季节温差与所谓的阳光直射、斜射无关(参考所谓宇宙背景温度与地球大气同温层温度),可能与磁极“漂移”有关。地球表面磁极的“漂移”程度可能很大,所以形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温差很大。

3883.地球内部可能存在双速运动

2017.7.31

地球存在地日和地月两个磁场,分别对偶地球内部的两个对偶层次。

地球的原始层次对偶太阳的倒数第三对偶层次形成,与其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共同磁场和平行磁轴;新生对偶层次对偶产生月球,与其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共同磁场和平行磁轴。地球的两个平行磁轴可能相互排斥,产生倾角;而太阳与月球同属反物质星球,理应相互吸引,却没有共同磁场,老死不相往来!

地球的原始层次包括地壳、地表大气层、上地幔和中间层,是否包括下地幔我不清楚。如果上下地幔的运动速度相同,而与地核的运动速度不同,可能包括下地幔。如果下地幔与中间层和上地幔、地壳的运动速度不同,与地核运动速度相同,且中间层与下地幔之间存在磁悬浮产生的“隔膜”,地球的原始层次就不包括下地幔。

网上搜索,发现地核的直径与月球的直径几乎相同,且地核表面也可能存在类似地幔的热核聚变区域,让我难以确定地球内部两个对偶层次的界限。鉴于深层地震多发生于中间层,中间层有可能属于相对的冷核聚变区域,原始地核。而地壳属于热核聚变区域的一部分(相对的冷却部分),两者组成一个对偶层次。

星球不同层次的自转速度可能与交流正负电荷的量有关,地球两个磁场交流正负电荷的量不可能完全一样,且相互独立,产生不同的运动速度完全可能。

太阳可能有十一个对偶层次,分别对偶银核某一层次的一部分和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两个小行星带,拥有十一个对偶磁场和平行磁轴,情况更为复杂。

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区分正反物质星球和复杂的星际关系,没有考虑排斥力和离心力,只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所以是错误的。依据万有引力计算星际关系和星球质量不可能准确,所谓“暗物质”、“暗能量”很可能是错误计算产生的结果!

3884.裂变光子直接发电的可能

2017.8.2

强对流天气的形成与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达到一定的强度有关,这一强度就是其间的偏电荷光子直接裂变为正负电荷的强度。

云层中大量光子裂变为正负电荷会导致温度的急剧下降,产生暴雨和冰雹。大量聚集的正负电荷得不到输导,就会产生持续放电,形成电闪雷鸣,这又是大量偏电荷光子的形成过程。模仿光子的裂变机理发电,同时输导大量聚集的正负电荷,就是利用光子和热能直接发电的过程。

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也是局部磁场的形成过程,光子可以在磁场中形成,也可以在磁场中裂变,关键是如何加以利用。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直接利用火焰和热能发电,利用电能直接转化为光子取暖,大大提高热效率。

3885.类星体可能是黑洞的孪生兄弟

2017.8.10

网上搜索,类星体是类似恒星天体的简称,又称为似星体、魁霎或类星射电源,与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并称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长期以来,它总是让天文学家感到困惑不解。

类星体是人类观测到的非常遥远的天体,高红移的类星体距离地球可达到100亿光年以上。类星体是一种在极其遥远距离外观测到的高光度天体,80%以上的类星体是射电宁静的。类星体比星系小很多,但是释放的能量却是星系的千倍以上,类星体的超常亮度使其光能在100亿光年以外的距离处被观测到。据推测,在100亿年前,类星体数量更多。

网上搜索,黑洞(Blackhole)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天体,所有的物理定理遇到黑洞都会失效。

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黑洞的质量极其巨大,而体积却十分微小,它产生的引力场极为强劲,以至于任何物质和辐射在进入到黑洞的一个事件视界(临界点)内,便再无法逃脱,甚至目前已知的传播速度最快的光(电磁波)也逃逸不出。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热而放出紫外线和X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推测出黑洞的存在也可借由间接观测恒星或星际云气团绕行轨迹取得位置以及质量。

科学家最新研究理论显示,当黑洞死亡时可能会变成一个“白洞”,它不像黑洞吞噬邻近所有物质,而是喷射之前黑洞捕获的所有物质。

以上是网上搜索现代物理关于类星体和黑洞的一般认识,我的看法:类星体与黑洞可能是对偶形成的孪生兄弟。

以银河系为例:银核是银河系中最大的星体,质量最少是银河系质量的百分之五十,直径可能以光年计算,我们却看不到它的身影,它以黑洞形式“隐藏”了自己。

银核未必不发光,光亮程度应该与类星体相同,只不过辐射不同的偏电荷光子:银核辐射偏负电荷光子,类星体辐射偏正电荷光子,前者我们看不到,所以表现为黑洞。

正负电荷聚变为偏电荷光子的比例可能是相同的,正物质质子少一颗偏负电荷光子,就会转化为宇宙射线;正物质星球不需要反物质氢、氦元素,反物质氢、氦元素也会转化为宇宙射线,宇宙射线就是这样形成的。银核是正物质星球,辐射反物质宇宙射线;类星体是反物质星球,辐射相反物质宇宙射线。前者虽近,表现为黑洞;后者虽远,表现为亮度极高的类星体。

当然,其中可能还有吸引力与排斥力存在:正物质星球吸引正物质宇宙射线,排斥反物质宇宙射线;反物质星球吸引反物质宇宙射线,排斥相反物质宇宙射线,影响我们对银核的观察。

银河系的二级恒星都是反物质恒星,辐射相反物质宇宙射线,我们可以看到,只有银核是正物质恒星,辐射反物质宇宙射线,我们看不到。类星体恒星都是反物质恒星,辐射相反物质宇宙射线,我们可以看到,而它们的二级恒星都是正物质恒星,辐射相反宇宙射线,我们看不到。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庞大的“银河系”与相反“银河系”对偶,我们看到的却是一颗颗“孤独”的类星体。

我是为银核寻找对偶星体时发现类星体的,其特征与我想象中的星体完全一样,只是不知道哪一颗类星体与银核对偶,应该是最近的一颗类星体吧?

银河系应该与对偶类星体星系是孪生兄弟,对偶形成和发展,类似照片和负片,互为表里,主星表层拥有共同磁场,交流正负电荷和宇宙射线。所有“银河系”和类星体可能都有对偶关系,需要我们一一印证。所以我说:类星体与黑洞可能是孪生兄弟。

3886.我们看到的宇宙很可能是宇宙的一半

2017.8.11

正反物质是由偏电荷光子的非对称聚集形成的:正物质质子少一个偏负电荷光子;反物质质子少一个偏正电荷光子。正负电荷转化为不同偏电荷光子的数量、不同偏电荷光子光子转化为正反氢、氦元素的数量可能是相同的,与星球物质不同的氢、氦元素和“多余”的偏电荷光子就会转化为宇宙射线,正物质星球辐射反物质宇宙射线和偏负电荷光子,反物质星球辐射相反物质宇宙射线和偏正电荷光子。

根据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不同宇宙射线会被相同物质星球吸引、相反物质星球排斥,不同物质生物对不同偏电荷光子的视觉反应也可能不同,都会形成我们对宇宙的片面观察和认识。所以,我们看到的宇宙很可能是宇宙的一半。

例如:银河系我们只能看到反物质的二级恒星,看不到最大的恒星正物质银核;而类星体星系我们只能看到反物质主星,看不到正物质的二级恒星。而主星的质量通常超过星系质量的百分之五十,因为星球形成之初不仅有相同电荷和偏电荷光子的聚集,还有其他相同偏电荷物质的聚集。

星球由相同物质聚集形成,星系由不同物质星球对偶聚集形成,是我根据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提出来的,是一种崭新的宇宙观,是否正确有待证明。我关于“黑洞”和类星体形成原因的认识也与传统认识不同,目前属于假说的范畴。如果属实,我们看到的恒星都是反物质恒星,我们看到的宇宙很可能是宇宙的一半。

3887.关于星系与主星的思考

2017.8.12

有星系必有主星,有主星必有星系。类星体的存在是对光子吞噬说的否定,黑洞的存在说明有一部分光子是我们看不到的。

长期以来,我们把恒星看作“氢气球”,把恒星内部的核聚变看作“内耗”,也就是不断的氢-氦转化,最后塌陷为“黑洞”,从来没有想过恒星的光芒和宇宙射线的形成都可能来自正负电荷的聚变,星球和星系都是不断成长的!

如果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来自氢-氦聚变,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氢射线来自哪里?

地球上的氢气球可以瞬间爆炸,恒星作为氢气球为什么可以缓慢燃烧,不会成为氢弹?可见“定论”也未必科学。

据说太阳的质量占到整个太阳系的百分之九十九,银核与银河系的质量比例未必不是如此,我们却看不到银核的存在。传统的光子“吞噬说”不失为一种解释,可类星体为什么是最亮的恒星,却没有庞大的星系环绕?

星系的形成源于主星的层次结构,地球存在层次结构、太阳存在层次结构,类星体同样存在层次结构,有二级恒星环绕。类星体与银核的最大区别不是一个发光、一个无光,而是一个发光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发光我们看不到,因为它们是正反两种物质星球,一个辐射偏正电荷光子,一个辐射偏负电荷光子;一个辐射“正物质”宇宙射线,一个辐射“反物质”宇宙射线。我所以提到两种宇宙射线,是因为宇宙射线可以裂变为光子,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阳光主要来自太阳宇宙射线的裂变,而不是直接来自太阳的阳光。

银核是正物质星球,辐射偏负电荷光子和反物质宇宙射线,地球也是正物质星球,可能排斥偏负电荷光子和反物质宇宙射线,起码对其没有吸引力。还有一种可能,地球人不能将“偏负电荷光子”转化为视觉信号,所以看不到银河系最大的恒星银核的存在。而银河系的二级恒星都是反物质星球,辐射“偏正电荷光子”和正物质宇宙射线,地球对其具有吸引力,地球人也可以将“偏正电荷光子”转化为视觉信号。所以,我们只能看到银河系的二级恒星和遥远类星体的存在,看不到银核与类星体星系二级恒星的存在,漫天恒星似乎都是“孤独”的。

星系不是依靠主星的万有引力“擒获”其他星球形成的,而是层次结构的偏电荷现象对偶形成的。“擒获”的结果是“吞噬”,星系的形成依靠的是核力,也就是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作用力,所以主星永远不会“吞噬”自己的星系,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存在。其道理类似自由电子再多,核外电子不会因此增加一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还有,压力(包括引力)再大,核外电子也不会进入核内,出现所谓“中子星”。

3888.全球气候变暖与地震、火山频发

2017.8.13

全球气候变暖与地震、火山频发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有着共同的原因:银河系运行到了一个光子密度相对较高的区间。

光子密度相对较高的区间,也就是正负电荷密度相对较高的区间,因为正负电荷的相对聚集一般通过光子密度体现,而物体和环境温度由光子密度决定。

根据热力学定律,光子密度有趋于平均的趋势,现实中的光子密度却总是不均衡的,所以有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太空中的光子密度也是如此,只不过相对稳定。

地球历史上曾经有过恐龙时期,没有温暖的气候哪有繁茂的植物成就那么多庞大生物的存在?地球历史上还有过大小冰河时期,比起现在要寒冷的多。那时候没有人类存在,气候一样冷暖不一,所以要从大环境思考星球的环境温度变化。

所谓太空背景温度只有2.74k,也就是从绝对零度开始的摄氏2.74度,可见太空光子密度是很低的。可是,星际磁场却广阔无比,可以聚集非常广阔空间的正负电荷,成就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和地球内部上下地幔的高温,宇宙射线和恒星的光子辐射也会把很大比例的能量返回太空。加上星系的运行速度极高,可以达到正负电荷供给的相对平衡。

全球气候变暖说明银河系运行到了一个光子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正负电荷的供给相对充裕,星际交流的强度也相对增加,导致星球内部化学元素的形成相对增加,压力相对增加,必然导致地震、火山频发。

所以,全球气候变暖与地震、火山的频发不过是太空环境变化的共同表象。

一般来说,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逐渐增加的,不过非常缓慢,导致的气候变化也是非常缓慢的。不过终有一天地球会运行到现在火星的轨道,拥有现在火星的环境,只不过还非常遥远,不必杞人忧天。

全球气候变暖可以提醒我们注意环境保护,但不要影响经济发展,因为人类活动对宏观气候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不要被某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伪学者“忽悠”。

我国的三峡建设已经是既成事实,巨大的经济效益有目共睹,带来某些不良后果也在所难免,引发大地震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因为增加的局部压力可以忽略不计。173米水位与173米高山的压力孰大孰轻,还需要特别说明吗?

地震是星球成长的标志,就像蛇的成长要不断蜕皮一样,星球是通过不断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成长的,所以不必大惊小怪。

3889.臭氧层“空洞”形成原因的另一种可能

2017.8.14

2008年形成的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到9月第二个星期就已达2700万平方公里,而2007年的臭氧空洞面积只有2500万平方公里。200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创记录的2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科学家目前尚不清楚2008年的臭氧空洞面积是否会打破这个记录。

以上是我网上搜索找到的关于臭氧层空洞的解释,也是一般科普读物中的解释。

最近思考星球温差形成原因搜索同温层温度时发现赤道附近同温层的最低温度是摄氏零下75度,而两极上空的同温层最低温度是摄氏零下45度,这是我第一次找到两极上空温度高于赤道上空温度的数值介绍,立刻让我想到这种温差与宇宙射线引发地球大气边缘气体成分核裂变、核聚变深度的联系:宇宙射线对赤道附近的冲击最为集中和强烈,到两极附近逐渐减弱,引发核裂变、核聚变的深度也会有所不同。赤道和中纬度区域可能形成氧元素,两极附近可能形成碳元素,中间区域形成氮元素。聚变程度越深,吸热反应越为强烈,导致同温层的温度越低;聚变程度较浅,吸热反应较弱,导致同温层的温度相对较高。相比我以前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同时,也为两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找到了新的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碳元素形成之前还有锂、铍、硼元素的形成过程参与其间,氧元素之后还有氟、氖、钠等元素形成的可能,前者在两极区域,后者在赤道附近是否有独立形成的可能,通过深入研究才能知道。

核聚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开始和终结都有临界条件,所以有可能形成局部超低温现象和星球内部的层次结构。两极上空本就不是氧元素的形成区域,出现“空洞”不足为奇,因为空间被其他化学元素占据了,也未可知。

3890.宇宙射线是在远离恒星表面的区间形成的

2017.8.15

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是氢射线和氦射线,也就是离子形态的氢、氦粒子,可能在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的过程中同时形成。氦粒子的裂变温度我不清楚,氢粒子的裂变温度应该是氢气的燃点,摄氏570度左右。据说太阳表面的熊熊烈焰温度高达摄氏6000度左右,超过了氢射线的裂变温度,也可能超过了氦射线的裂变温度,不可能产生以氢、氦为主要成分的宇宙射线,所以我说宇宙射线是在远离恒星表面的区间形成的。

宇宙射线的速度远远低于光速,太阳宇宙射线形成的太阳风的速度据说只有每秒200-800千米,所以难以摆脱星际磁场的控制。光子的速度据说每秒30万千米,可以抵达相对遥远的区域。

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是恒星表面热层存在的一种表象,地球表面也有热层,据说温度也高达2000-3000k(始于绝对零度的摄氏2000-3000度),氢、氦射线同样难以通过,地球表面的氢、氦元素来自哪里呢?只能来自星际磁场自身正负电荷的聚变。星际磁场自身正负电荷的聚变与星际磁场正负电荷的分布有关,不会处处相同,因此形成磁场温差,在地球表面就是高度温差、深度温差和纬度温差。与热层温差对偶的可能是地壳和上、下地幔温差,而下地幔温差可能与地、月磁场关联,其中的复杂关系深入研究才能知道。

正物质星球对正物质氢、氦元素具有吸引力,反物质星球对相同物质氢、氦元素具有吸引力,所以它们不会成为宇宙射线,可能持续聚变为相对耐高温的物质形态穿越热层,或通过相对低温通道穿越热层,或再次裂变为偏电荷光子重组为化学元素。

化学元素是由正负偏电荷光子对偶聚变形成的,所以可以再次裂变为正负偏电荷光子。燃烧现象的实质是正负电荷和化学元素转化为正负偏电荷光子的过程,氧化现象只是助燃过程,而任何正负偏电荷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都是吸热反应,除了正负电荷的聚变,所谓“聚变能”是不存在的。化学元素之间的聚变反应如果没有隐藏裂变反应,也不会有热能释放。

由于形成化学元素的聚变反应是吸热反应,聚变过程就是降温过程,连续核聚变甚至会导致超低温的出现,地球大气热层下面的超低温现象就是这样形成的,恒星表面熊熊烈焰的下面同样会有超低温现象出现,星球内部的层次现象就是这样形成的。

生物体并不是由重金属组成的,氢元素更是常规燃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温度一定低于裂变温度,所以是热层下面的星球内生元素。认清这一点很重要,有氧就会有水,有碳元素就会有碳氢化合物形成,地球上的油气资源和部分水资源很可能是氢元素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所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相对匮乏,没有不可再生。

本文的核心思想是:宇宙射线可以在热层两面双向形成,只有与星球物质形态相同的部分可以继续聚变为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不同的部分或者转化为宇宙射线,或者再次裂变重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形成温度一定低于裂变温度,才能存在。

3891.对偶星球的形成有一个从面到点的过程

系统内的星球是对偶形成的,遵循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

当主星内部新的对偶层次开始分裂的时候,太空中的一定范围就有对偶相反电荷和相反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这种对偶聚集有一个从面到点的过程,中间形态是环和带。

太阳系有两个小行星带,一个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一个位于海王星以远,说明太阳内部层次的分裂不仅有核心分裂,还有层间分裂,层间分裂通常发生在较厚层次内部。

木星的太阳对偶层次一定较厚,所以木星非常庞大。太阳系最外的小行星带范围广阔,对偶太阳内部新的对偶层次来自太阳的表层分裂,而太阳的表层对偶银核的某一对偶层次的一部分,是太阳的初始层次,厚度可想而知。

从小行星带的状况,可以大体判断对偶层次的发育状况:弥散形态的小行星带,对偶层次刚刚发育;已经成条、成环状态的小行星带,对偶层次已经比较成型了;小行星带已经聚集成点,成为星球,说明对偶层次已经完全成熟。

既然是相反偏电荷和相反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就会有对偶磁场的形成和正负电荷的交流,只不过规模有限,未必产生能量释放,或有微量能量释放。只有正负电荷的交流使新星融合为一体,新星才最终形成。

新星的融合过程如果缓慢进行对环境的影响不会很大,如果爆发式进行就会有强辐射发生,类似超新星爆发,对星系文明是一次毁灭。

太阳系的类木行星都有光环和小行星带,发育程度和主要卫星的数目相对统一,说明它们可能与太阳同期形成;太阳系的类地行星与地球类似,可能对偶太阳的核心分裂形成。火星体积较小,是否对偶木星对偶层次的层间分裂形成,也未可知。

我的这套星系形成理论来自原子结构的分析:主星是原子,卫星是核外电子,来自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如此而已。

3892.化学反应过程中隐藏的核聚变、核裂变

2017.8.16

长期以来,我们把动植物的繁殖和成长过程看作化学反应,很少与核聚变、核裂变联系在一起。其实,任何化学反应都是物理反应,都可能隐藏着核聚变、核裂变的过程。

例如:任何放热反应都是偏电荷光子的形成过程,可能隐藏着正负电荷聚变为偏电荷光子的过程,或者某些化学元素裂变为偏电荷光子的过程;任何吸热反应都可能隐藏偏电荷光子裂变为正负电荷的过程,或者聚变为某些化学元素的过程。因为热能也是物质的,一定密度偏电荷光子的物理反映。

植物的快速成长与营养素的物质消耗是不成比例的,其季节性与一定的光子密度紧密相连,我们常说的光合作用不仅是化学反应,很可能隐藏着聚变反应。燃烧现象的实质是某些化学元素转化为偏电荷光子的过程,光合作用难道不是逆过程吗?

氢气的燃点是摄氏570度,煤油的燃点只有摄氏80度,碳元素的加入显著降低了氢元素的裂变温度,所以耐高温化学元素“碳”成为常规燃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过来看:动植物在常温下成长,维持体温的自然平衡,形成新的物质成分,都离不开复杂的化学环境,这种复杂的化学环境是低温核聚变、核裂变的必要条件。

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可以生产汽油,书中早有介绍,只是工艺过程保密,所以不能普及。一定密度的偏电荷光子与二氧化碳反应未必不能生成汽油和水分子,因为氢气也是偏电荷光子聚变形成的。

植物中的氢原子未必来自氢气或水分子,很可能通过光合作用自然形成,形成过程就是聚变过程。石油中的氢元素也不会来自太空中的宇宙射线,很可能来自地球内部的光合作用与二氧化碳的直接结合。

每种化合物都有自己的物理化学属性,都是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可能改变其中化学元素的物理化学属性。例如:煤油中氢元素的裂变温度显著降低;人体中氢元素的裂变温度更低,才能维持人体摄氏36度左右的体温。汞不易裂变,硝化汞(雷汞)却可以瞬间爆炸,转化为偏电荷光子和其他化学成分。

化学反应通常是核外电子共轭反应,核外电子全共轭就是聚变反应。

任何高端化学元素都是低端化学元素的不同组合,也是不易跨越的门槛,自然界是如何把它们组合起来的呢?化学过程可能有助于它们的形成,探索其中的奥秘是科学的任务,需要全人类的努力。

3893.地球上的水分子来自哪里?

2017.8.17

一到夏天就不断有洪涝灾害的报道,很少有人深思地球上的水分子来自哪里?因为地球上的水太多了,几乎无处不在。

地球的局部区域也有干旱的时候,赤地千里人们也不禁要问:水都跑哪里去了?

并非任何星球都有水,火星表面就没有水,因为人类已经考察过了。火星表面没有水,不等于地下没有水,只是没有证实。

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知道水从天上来,来自陨冰的积累,可火星上难道没有陨冰降临吗?为什么没有积累出海洋?

现在知道:即使有陨冰降临,降临的也未必是水分子形成的陨冰,很可能是固体冰态氢、氦元素,因为太空形成的宇宙射线中只有氢、氦粒子!

即使太阳宇宙射线来自太阳,带有初始能量,根据热力学定律也会在漫长的旅途中散失亦尽,最终凝聚为太空雪、太空雪球、太空冰!太空中没有氧分子,就没有水分子,因为水分子是由氢氧原子组成的。

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水,归功于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氧元素。地球上氧元素的由来只有两个途径:太阳宇宙射线的冲击产生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裂变、核聚变形成的地球大气成分和地幔中核聚变产生的耐高温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圈闭在地下的高温环境中与光合作用产生的氢元素发生化学反应,会生成油气资源和地下水。

地球大气中的氧元素并不是最多,可氧元素是地球上最多的化学元素之一,存在于各种氧化物之中。所以在地球大气成分中保持相对固定的比例,可能有一种平衡机制还没有被我们所了解,就像地球上水资源的平衡机制没有被我们所了解一样。

宇宙射线的成分只有氢、氦元素,说明类似太空的环境中只有氢、氦元素可以形成。换句话说,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到氢、氦元素的形成,以后的核聚变都是氢、氦元素的核聚变,所以我认为相对高端化学元素都是由氢、氦元素组成的。

氢元素的燃点很低,大约摄氏570度左右,不可能在太阳表面摄氏6000度的高温中形成,只能在摄氏570度以下的相对低温环境中形成,并且正反氢、氦元素的比例大体相同,只有与太阳物质性质相反的氢、氦元素转化为宇宙射线,与太阳物质性质相同的氢、氦元素只有聚变成为耐高温的化学元素才能通过太阳表面的高温区域。否则,都会最终转化为宇宙射线。

来自核裂变的氦射线辐射距离很短,据说一个1兆电子伏(1MeV)的α(氦)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约1.0<厘米,在铅金属中只有23微米(um),一张普通纸就能将α射线完全挡住。太空中没有阻力,可以达到相对较远的距离。

据说太阳风的风速只有每秒200-800千米,可能是一般宇宙射线的速度。粒子加速器不必达到光速,达到太阳风的风速就可以模拟宇宙射线对星球大气成分的影响。

据说地球大气热层下部就有水分子形成,说明氢、氦元素已经同时形成,并且化合成为水分子,我们可以说“水从天上来”;地下数千米的圈闭空间也有地下水,可能来自二氧化碳与氢元素的化学反应,我们也可以说“水从地下来”;我们身边既有氢气,也有氧气,可以形成水分子,也可以说“水在我们身边形成”。

只要有氢、氧原子同时存在,就可能形成水分子,地球表面却没有被海洋淹没,说明自然界的水资源也有内在的平衡机制,只是我们还没有了解。

地球上的水资源是在地球环境形成的,不是天外来客,而是土著居民。

3894.正负偏电荷光子与正反物质的不同物理属性

2017.8.18

正负偏电荷光子可能存在相互吸引、相互缠绕的物理属性,才会发生光合作用,形成质子和中子,产生化学元素。

宇宙中,正物质星球辐射反物质宇宙射线,反物质星球辐射相反物质宇宙射线,相互排斥、不能发生聚变和化学反应,才有正反两种物质形态存在。

所以,正负偏电荷光子与正反物质形态虽然都有偏电荷的物理特征,却有不同的物理属性,不能混为一谈。

因此,我没有把正负偏电荷光子纳入正反物质范畴。

正负电子相遇会聚变成光子;正负偏电荷光子相遇会相互缠绕,聚变出正反氢、氦元素;正反氢、氦元素不会发生聚变反应,也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才有正反宇宙射线相对独立的存在,正反物质“湮灭说”是杜撰出来的。

宇宙射线中氢、氦元素的相对独立性说明离子形态的氢、氦元素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可相对高端化学元素都是由氢、氦元素聚变形成的,核外电子的存在可能是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离子形态氢、氦元素的紧密结合才能形成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离子形态化学元素的紧密结合可能是核聚变的必要条件。

3895.关于陨石、陨铁的思考

2017.8.19

太空中的偏电荷光子只能形成正反氢、氦元素,恒星表面受到排斥的也只有物质形态不同的氢、氦元素和相对“多余”的偏电荷光子,它们分别形成宇宙射线和光辐射,这些毋庸置疑。其中宇宙射线的最终命运是凝聚成太空雪、太空雪球、太空冰,成为小行星。因为太空是非常寒冷的,一般温度只比绝对零度高摄氏2.74度,任何气体都会凝聚成固态。人类考察过的小行星似乎都是雪球一类的物质,应该是氢、氦元素凝聚的固体形态。

那么,我们收集到的陨石、陨铁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否固态氢、氦“雪球”在坠落过程中产生核聚变形成的呢?我认为极有可能!因为太空中没有小规模硅、铁物质形成的条件,任何系统内星球的形成都会发生正负电荷的交流,都有一个聚变的过程,才能产生氢、氦元素以外的化学元素。“雪球”再大,也是“雪球”,没有聚变过程不会产生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

3896.月球诞生时对地球远古文明可能有一次毁灭性冲击2017.8.20

月球不可能与地球同期形成,因为初始地球的规模不足以同时产生两个对偶层次。那么,月球最大的可能是晚地球N亿年的金星孕育期形成的,形成时有一次强烈的核辐射,对地球可能的远古文明是一次毁灭性冲击。

理论依据如下:任何新星的诞生都有一个偏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的聚集过程,太空中可以聚集的偏电荷物质只有太空“雪球”,也就是凝聚的氢、氦元素“雪球”。当它们聚集成为一个整体,并与下地幔、地核发生更为集中正负电荷的交流以后,内部温度会显著升高,使星体气化,发生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释放出强烈的核辐射,破坏地球环境,毁灭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并且导致地壳翻天覆地的变化。聚变完成以后,逐渐冷却下来,接近现在的样子,地球环境也有一个长期的修复过程,重新孕育海洋和生命。

当然,那时也许还没有远古文明,因为那时地球距离太阳太近,类似现在金星的位置和环境。

本文想说的是任何新星的诞生都有一个核聚变的过程,严重影响附近星球的环境。太阳系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未必没有文明诞生的可能,伴随一颗颗卫星的依次出现,即使曾经有过灿烂的文明也会毁之殆尽,何况它们离太阳越来越远!

3897.关于彗星的思考

2017.8.22

彗星以其独特的形状吸引人们的注意,是人类研究较多的小行星。今天所以想起这个题目,涉及宇宙射线的归宿和一般小行星的起源、物质构成。

2014年2月21日,日本京都产业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彗星上有氨的存在。根据最新报道称:科学家们近日在追踪"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的罗塞塔号飞行器上发现了属于该彗星的一些化学残留物。科学家使用探测器对这些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主要成份为氨、甲烷、硫化氢、氰化氢和甲醛。由此,科学家得出结论称,彗星的气味闻起来像是臭鸡蛋、马尿、酒精和苦杏仁的气味综合。

彗星可能分系统内彗星与系统外彗星。系统内彗星应该是处于小行星带边缘,不太“安分”、轨道倾角非常大的小行星,所以定期光顾太阳附近,属于周期彗星。系统外彗星可能属于太阳系以外的“散兵游勇”。

凡是拥有固定轨道、环绕太阳运行的星球都是太阳系统内星球,依据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对偶聚集客观规律和对偶层次关系形成,组成星系。其中形成内部对偶层次的主要行星拥有属于自己的二级星球系统,附属主星绕日运行。小行星带和光环对偶主星发育尚不健全的对偶层次形成,拥有众多轨道各异的小行星和星际尘埃,组成一个对偶层次,彗星属于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当它们相对集中,或者汇聚到一起时,彗星也就不复存在。

我所以把彗星归为其中特殊一类,因为所有小行星构造可能相同,来自宇宙射线凝聚物,由正反氢、氦元素组成。只有彗星自由度较大,可以定期接近太阳,并与太阳宇宙射线撞击,发生裂变和聚变反应,形成相对不同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遗留太空,成为未来小行星和光环的“微量元素”。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我们看到的彗星可能都是正物质彗星,才能与太阳正物质宇宙射线发生反应,拉出彗尾。地球也有“彗尾”,地球磁场可以把它们控制在较小的范围,所以不太明显。

3898.关于新星融合重组过程的思考

2017.8.23

任何系统内星球的形成都有融合重组的过程,从相对简单的物质结构转化为化学元素比较齐全、层次分明的星球。

宇宙射线的成分说明太空自然环境只能形成“氢”、“氦”两种元素,也就是偏电荷光子最初形成的化学元素只有两种,应该是正反物质形态相对等量的氢、氦元素。而太空环境的超低温会使任何气体凝聚成固体形态,成为偏电荷物质。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使一定空间的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对偶形成两个集团,达到临界点时发生裂变和聚变反应,形成对偶星系。

首先发生的是裂变反应:氢元素中的“氕”原子裂变温度可能只有摄氏570度,偏电荷光子(偏电荷光子也是偏电荷物质)的密度达到摄氏570度时“氕”原子就会发生裂变反应,可能导致连锁裂变反应,继而发生聚变反应,形成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和星球内部的层次结构。聚变反应形成的任何氢、氦元素都会有正反两种形态,与主星偏电荷相反的氢、氦元素转化为宇宙射线,与主星偏电荷相同的氢、氦元素继续其后的聚变,完成主星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成分。伴随主星层次结构的就是星系的形成,主星辐射的宇宙射线成为星系的主要初始物质成分。

星系内部对偶的是偏电荷,偏电荷与偏电荷物质并不是等量的,一个离子形态的质子只有一个电子量的偏电荷,比例可能为1836分之一(书中介绍质子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原子由于中子(电中性)的存在偏电荷的比例更低,并且只有离子和分子形态的原子(由于核外电子共轭)存在偏电荷现象。

自然界存在的偏电荷可以补齐偏电荷物质偏电荷的不足,形成正负电荷对偶的相对均衡。所以,正负电荷的相对均衡未必等于正反物质质量的相对均衡,只是存在正反物质质量相对均衡的可能。例如:月球的直径与地核的直径几乎相同,质量却不可能一样,而地球对偶月球的层次可能还包括下地幔。据说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质量的百分之九十九,也不是相对均衡的质量比例。星系是依据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作用力形成的,依据万有引力(引力主要来自同电相聚作用力)计算星球质量可能出现非常大的误差。

个人分析,仅供参考。

3899.物质形成的偏电荷形态

2017.8.24

中国人讲究完美和阴阳调和,并非出自美好愿望,而是自然如此,因为人类只能认识世界,不能决定世界。

物质形成的偏电荷现象也是客观存在,本来如此,我们只能寻找其中的原因,不能改变事物的本来状态。

偏电荷并非永远偏电荷,而是相对偏电荷,因为还有核外电子存在和偏电荷物质的对偶存在形成正负电荷的相对均衡,偏电荷只是原子的离子形态和分子形态产生的特殊现象。

转眼将近60年过去,在社会科学方面我硕果累累,自然科学方面一无建树,物理化学知识几乎停留在当年的水平,我产生了强烈的补课愿望,看完手中全部书籍以后,办理了省图书馆的借书证,开始了自然科学大补课。

记住发现的问题,慢慢思考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也是学习早已结束,《探索集》还在继续的原因。

在某本教材后面的附录部分,我留下了一张《元素周期表》,慢慢思考其中的奥秘,才有元素内部结构的两次分析和一系列重大发现,包括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

工厂时,我学的木型,属于热加工的附属工种,了解一些热加工知识,分析分子形成的原因,发现核外电子共轭是唯一的可能,核外电子共轭也能产生偏电荷现象。

由于安不起宽带,最初我是通过上网卡上网,夜间上网发文速度快,所以养成夜间写作的习惯。夜深人静正好思考,不写作就思考,边写作、边思考,《探索集》就一篇篇流出来了。

有网友问:什么是“黑洞”和“暗物质”?我开始思考它们形成的原因,正反物质生物和正负偏电荷光子的视觉障碍是可能的原因之一,我开始思考正负偏电荷光子的存在,因为电信号与可见光存在明显的差别,质子与中子的差别也不过是一个电子,没有偏电荷光子,质子与中子是如何形成的呢?发现了正负偏电荷光子存在的可能,也就揭开了正反物质形成的原因,因为光合作用与燃烧现象互为因果,正反物质的比例可能是相同的,同电相聚产生电子和星球,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产生光子、质子、中子和星系。

没有偏电荷现象,光子不可能发生缠绕,不会形成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也不会裂变为偏电荷光子。光子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电子、光子、原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质量守恒,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也就发现了。

我渴望伴侣,又恐惧寄人篱下,所以单身至今。这也是一种偏电荷现象,没有阴阳不调,哪有阴阳调和?王老五有王老五的好处,就是没有家庭矛盾,专心思考,《探索集》才源源不断。

无论正反物质,都存在偏电荷现象。没有偏电荷现象,就没有物质形态的相互结合,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3900.偏电荷光子与正反物质

教科书上关于光子的定义是:光量子,简称光子,是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一种电中性的规范玻色子。光子是电磁辐射的载体,而在量子场论中光子被认为是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子。与大多数基本粒子(如电子和夸克)相比,光子没有静止质量(爱因斯坦的运动质量公式m=m0/sqr[1-(v/c)]中,光子的v=C,使得公式分母为0,但光子的运动质量m具有有限值,故光子的静止质量必须为零。

如果光子是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地球的两极就不会那么寒冷,因为光子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星球的磁极应该光子密度最高,事实却是地球的两极温度最低,所以教科书上的观点也未必正确。

还有关于原子构造的夸克理论和燃烧是氧化现象的认识书本上的知识也未必正确:夸克有六种之多,该有多少排列组合?地壳以下未必有充足的氧气,岩浆从何而来?

光子可能有三种形态:正负偏电荷光子与电中性光子并存,各有不同的物理属性,燃烧现象是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或化学元素裂变为偏电荷光子的过程,可以更好的解释电信号与一般可见光的不同,光子与化学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至于电磁作用力,未必需要光子传递。磁场的形成源于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星际磁场交流的可能是正负电荷,而不是光子。正负电荷没有温度,磁场中心正负电荷的比例相对均衡,更容易形成光子,所以赤道的温度高于两极。

如果光子都是电中性物质,光合作用形成的化学元素就不会存在核外电子,产生偏电荷现象和正反两种物质形态。所以,光子存在三种形态是可能的。

正负电子相遇不是相互“湮灭”,而是聚变为光子。正反物质相遇也不会相互“湮灭”,而是相互排斥,所以正反两种宇宙射线可以相对独立的存在。正负偏电荷光子相遇可能相互“纠缠”,聚变为质子和中子,形成氢、氦元素。

不同于正负偏电荷光子,差别占到质量的三分之一。正反物质的差别只是核外电子的不同,核内质子的不同,中子完全一样,质子的差别不过是一个电子的差别,占质子质量的1836分之一左右,并且是固化在质子中的偏电荷现象,所以正反物质相遇只是不能发生聚变反应和化学反应,不可能相互“湮灭”。

地球是正物质星球,月球是反物质星球,所以对偶存在,形成共同磁场。地球人类和物质可以登陆月球,也相对容易离开月球,因为电磁作用力和排斥力都不是很大,既没有相互“湮灭”,也没有被“吞噬”。

正反物质之间可能没有吸引力,但是存在电磁作用力和排斥力,电磁作用力主要以“核力”的形态体现,远吸、近斥,形成“轨道作用力”。

偏电荷光子为何聚变出质子和中子两种物质形态,并且相对牢固的组成原子,我还没有搞清楚,就像正负电荷为什么可以聚变出三种光子形态我没有搞清楚一样。但是,能够发现光子与原子之间的关系,正反物质之间的关系,已经是不小的进步,未知世界总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901.关于中微子的思考

2017.8.25

网上搜索,中微子又译作微中子,是轻子的一种,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常用符号ν表示。中微子不带电,自旋为1/2,质量非常轻(有的小于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以接近光速运动。

2013年11月23日,科学家首次捕捉高能中微子,被称为宇宙"隐身人"。他们利用埋在南极冰下的粒子探测器,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阳系外的高能中微子。

粒子物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粒子有12种,包括了6种夸克(上、下、奇、粲、底、顶,每种夸克有三种色,还有以上所述夸克的反夸克),3种带电轻子(电子、μ子和τ子)和3种中微子(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而每一种中微子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反物质。中微子是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解释β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而提出的,1933年正式命名为中微子,1956年才被观测到。

中微子[4]是一种基本粒子,不带电,质量极小,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太阳内部核反应产生大量中微子,每秒钟通过我们眼睛的中微子数以十亿计。

由于初次思考中微子,提不出多少有见地的看法。中微子似乎与β衰变有关,也就是与质子、中子差别的形成和转化有关。如果与所谓弱力、强力有关,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我不是职业科学家,理论基础薄弱,没有任何实验手段,在光子、原子结构的形成方面遇到障碍才开始思考中微子的作用,提不出有见地的看法。

3902.元素的表层核外电子数目与物理化学属性

2017.8.28

元素的物理化学属性与内部结构有着内在的联系。锂、钠、铜、银、金,这些耳熟能详的有色金属有着非常好的导电性能和延展性,也有共同的表层核外电子数目1。与它们类似的化学元素还有61、93、111号化学元素,分别拥有表层核外电子数目1。

表层核外电子数目1,意味它们的表层都是“氢”同位素“氘”或“氚”结构,只有1个质子,下面都是完整核结构:“锂”是“氦4”内核;“钠”是“氖”核;“铜”是“镍”核;“银”是“钯”核;“金”是“铂”核;61号元素是“钕”核;93号元素是“铀”核;111号元素是110核。即:次层达到周期核外电子数目最大化,并且是完整核结构,而表层只有1个核外电子。

原子的分子结构可能只有表层核外电子共轭,可能有多层核外电子共轭,可能有核外电子共轭以外的内核磁场联系等结合方式,通过深入研究才能知道,形式上分析难免有形而上学之嫌,却是我唯一可以做的。

表层核外电子最大化的化学元素都是惰性气体元素,分别是2、10、18、36、54、86、118号化学元素。除了2号元素“氦”以外,表层都有8个核外电子,实现了表层核外电子数目的最大化,看来表层核外电子数目与“亲和力”可能有反比例关系。所以,我的第二张元素内部结构表列出了表层核外电子数目和表层核外电子缺位,以供参考。

元素内部结构与物理化学属性可能还有其他的内在联系,有待深入挖掘,我这里只能抛砖引玉了!

3903.核外电子嵌入式分子结构形成的可能性

通过元素内部结构分析,我发现核外电子层次多的化学元素原子量也大,不适合航空材料,而表层核外电子满额的化学元素居然都是惰性气体,“亲和力”最差!倒是表层核外电子数目少的化学元素“亲和力”更好,容易形成合金材料和分子结构。同时,产生了嵌入式分子结构可能性的思考。

水分子结构是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的结合,正好是核外电子缺位互补,是否属于嵌入式分子结构呢?二氧化碳也可以凑成缺位互补,可能是另一种嵌入式分子结构(“氧”有六个表层核外电子、两个表层核外电子缺位,二“氧”有四个表层核外电子缺位,“碳”正好四个表层核外电子、四个表层核外电子缺位)。是偶然现象,还是普遍规律?

核外电子共轭的结合程度显然高于嵌入式分子结构,不能排除嵌入式分子结构存在的可能性。嵌入式分子结构可能普遍存在于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核外电子“共轭式”分子结构可能普遍存在于刚性较强的无机化学分子结构之中。是否如此,深入研究才能知道。

需要注意的是嵌入式分子结构不存在偏电荷现象,也就没有同电相聚吸引力存在;核外电子“共轭式”分子结构必定存在偏电荷现象,受同电相聚吸引力的影响;铁、镍合金还要受到电磁作用力的影响。这些对于航空器的材料选择非常重要,影响发动机的推重比和效率。

嵌入式分子结构常温下就可以自然形成,核外电子“共轭式”分子结构通常需要高温条件才能形成,氦、氖元素成为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内核除了高温条件可能还有高压等其他条件。

个人遐想,仅供参考。

3904.银河系可能有多少“黑洞”?

最近浏览网页,看到一则发现银河系有许多个“黑洞”的消息,近的离我们只有数千光年,质量有太阳的二十多倍,甚至有正在接近太阳系的、可能“吞噬”太阳系的“黑洞”,很是唬人。

传统物理学认为“黑洞”由恒星“塌陷”形成,体积不大,质量很高,光子都不能外泄,所以成为“黑洞”。我认为“黑洞”不过是辐射反物质宇宙射线和偏负电荷光子的正物质恒星,地球对其宇宙射线和偏电荷光子没有吸引力,甚至具有排斥力产生的视觉“黑洞”。只要是正物质恒星,就可能成为我们眼中的“黑洞”,不排除某些转化为恒星的正物质行星也会成为我们眼中的“黑洞”。例如太阳系海王星以外如果有一颗比木星还大的行星我们看不到,很可能就是一个“黑洞”,离我们很近,却永远不会“吞噬”我们。

银核我们看不到,因为是正物质恒星,最多只有两个“黑洞”。银河系的其他二级恒星系统有可能产生转化为“黑洞”的行星,离我们都很遥远,并且属于系统内星球,拥有相对固定的星际磁场和运行轨道,不可能擅离职守跑到太阳系来,其质量也未必很大,超过太阳的可能性很小。

所以,网上许多耸人听闻的消息未必准确,也不必当真。掌握星球和星系形成的规律,就会对它们一笑置之。

3905.现代核物理可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2017.8.30

最近思考中微子发现一个问题:既然中微子那么小,地球都可以轻松穿越,人类是如何发现的呢?联想到其他基本粒子,都是先假设,后寻觅,再论证,一两个旁证就确定了,若有学术造假,全人类都会上当受骗。

以所谓夸克理论为例,竟然有六种之多,还不算正反、色、味的差别,可以组成多少种质子、中子?元素周期表上好像没有那么多区分!

又比如观察基本粒子踪迹的所谓“气泡室”,光子通过可以出现泡沫痕迹吗?中微子地球都可以轻易穿越,“气泡室”会留下痕迹吗?如何确定是哪一种基本粒子通过的痕迹?

我看过一本《奇异夸克》,有二、三百页的一本书,每种夸克可能都不止数十种类似的书,一般人很容易看糊涂,觉得高深莫测,可教科书上并没有多种质子、中子的介绍。原子有无限分割下去的可能,人类却没有寻觅目前科技手段难以发现基本粒子的必要,众多投入没有成果很容易产生学术造假,把物理学搞成玄学。

正负电荷、正负电子、光子、初始化学元素(氢、氦同位素),足以解释正负电荷到化学元素的形成过程和可逆过程。宇宙射线的成分证明初始化学元素只有正反氢、氦同位素,相对高端化学元素可能都是在正反氢、氦同位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燃烧现象的实质应该是初始化学元素裂变为正负偏电荷光子的过程。正负电荷可以形成正负电子,正负电子可以聚变出光子已经是科普常识,偏电荷光子的存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和质子、中子的差别得到证实。核外电子构成反映核内质子分布,核内质子一般以质子、中子对的形式存在,可能只有“氘”、“氚”、“氦4”三种形式,结合原子量,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可能逐一搞清楚。

“氚”是不稳定结构,可能释放出一个偏电荷光子的电子转化为“氦3”,“氦3”也不是原子内部的稳定结构,可能转变为阿尔法射线。当然,这不是普遍现象,可能还需要其他临界条件。

分析化学元素周期表,相对高端化学元素中“氚”结构有逐步增多的趋势,表现为中子比例的增加。84号和其后的化学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可能是原子内部和表层“氚”结构数量导致核裂变的某种临界现象。

“氦4”可能是相对高端原子的核心内核,只有原子崩溃才可能转化为阿尔法射线,所以我现在怀疑一般阿尔法射线可能是“氦3”成分。

分析原子内部结构时我发现原子内部存在“氦”、“氖”、“镍”、“钯”、“铂”、“钕”、“铀”和110号元素等不同周期的内核,它们全离子形态下的原子与全离子形态的“氘”、“氚”原子紧密结合有可能形成不同的相对高端化学元素。超过摄氏570度的氢气可能只剩下离子形态的“氘”、“氚”原子,获得原子形态的其他化学元素可能存在困难,科学家可能会有办法。如果理论上成立,工艺问题解决,没有加速器也可能合成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

本文有些离经叛道、大逆不道,仅供参考。

3906.周期表中耐高温材料的集中区间

2017.9.3

周期表中,四、五、六周期d区元素的熔点全部在摄氏1200度以上(金的熔点才摄氏1064.43度),并且全部是金属材料,非常抢眼!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位于周期内核“镍”核、“钯”核、“铂”核附近,相对核外电子缺位0——7之间。其中熔点摄氏3000度以上的元素有第六周期的“钽”(3014度)、“钨”(3380度)、“铼”(3180度)、“锇”(3027度);熔点摄氏2000度以上的元素有第五周期的“铌”(2468度)、“钼”(2617度)、“锝”(2220度)、“钌”(2250度),第六周期的“铪”(2227度)、“铱”(2447度)。

第五、第六周期的上述元素虽然耐高温,质量也相对较高,用做航空航天材料可能存在重量问题。“铁”、“钴”、“镍”有导磁问题,“钛”的资源量相对丰富,熔点摄氏1670度,是相对最好的选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二周期的“铍”(熔点摄氏1287度)、“硼”(熔点摄氏2030度)、“碳”(熔点摄氏3727度)三种元素,不仅耐高温,而且质量轻,非常适合用做航空航天材料。

本文的重点是分析耐高温元素的区间特点,数据收集可能有误,仅供参考。

3907.熔点较低的金属元素

2017.9.4

熔点较低的金属元素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元素周期表S1区,有3号元素“锂”,熔点摄氏180.55度;11号元素“钠”,熔点摄氏97.85度;19号元素“钾”,熔点摄氏63.2度;37号元素“铷”,熔点摄氏39.49度;55号元素“铯”,熔点摄氏28.4度;87号元素“钫”,熔点摄氏27度。另外还有P3区的31号元素“镓”,熔点摄氏29.75度。80号元素“汞”如果也算金属元素,熔点是摄氏零下38.87度。

熔点较低也是一种特殊现象,有可能裂变的临界温度较低,成为“铀235”、“钚239”以外相对容易裂变的核材料。

还有,我想知道熔点高低与元素内部结构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15号元素“磷”(熔点摄氏44.25度)和31号元素“镓”、34号元素“硒”(熔点摄氏44.25度)、35号元素“溴”(熔点摄氏零下7.2度)、49号元素“铟”(熔点摄氏156.634度)、53号元素“碘”(熔点摄氏113.7度)、80号元素“汞”和气体元素以外,比较有规律性的只有S1区的那几个元素,它们的共同点还不是很清楚。

比较有意思的是S1区的那几个元素内部结构越是复杂,原子量越高,熔点越低。其中“铯133”、“铷85”和高纯度“钠”、“钾”有可能成为没有放射性的常规核燃料,关键是看它们裂变为偏电荷光子的程度。

3908.距离气体元素一步之遥的金属元素

2017.9.5

昨天没有找到元素周期表中S1区金属元素低熔点的原因,现在终于发现:它们都是周期表上紧挨气体元素的金属元素!

3号元素“锂”,是第二周期“氦核”(核外电子构型2)以外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拥有2层结构。“锂6”仅比“氦核”多出一个“氘”原子,“锂7”多出一个“氚”原子;

11号元素“钠”,拥有三层结构,是第三周期“氖核”(核外电子构型2、8)以外的第一个金属元素,仅在第三层次比10号元素“氖”同位素多出一个“氘”原子,或“氚”原子(核外电子构型2、8、1);

19号元素“钾”,虽然是第四周期元素,却因为第四周期元素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第三层次最多可以拥有18个原子(核外电子构型2、8、18、8),“钾”只能拥有三层结构,第三层拥有9个原子(核外电子构型2、8、9),所以也是“氖核”元素,紧邻第三周期气体元素“氩”同位素。除了内部第三层次比18号元素“氩”同位素多出一个“氘”原子,或者“氚”原子以外,与“氩”同位素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构型2、8、8)完全一样;

37号元素“铷”,是第五周期“镍核”(核外电子构型2、8、18)元素,也是因为第五周期元素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第四层次最多可以拥有18个原子(核外电子构型2、8、18、18、8),只能拥有四层结构。与紧邻的36号气体元素“氪”同位素(核外电子构型2、8、18、8)相比,除了第四层只比“氪”同位素多出一个“氘”原子,或者“氚”原子(核外电子构型2、8、18、9)以外,与“氪”同位素的内部结构完全一样;

55号元素“铯”,是第六周期“钯核”(核外电子构型2、8、18、18)元素。因为第六周期元素内部结构再次发生改变,第四层次最多可以拥有32个原子(核外电子构型2、8、18、32、18、8),只能拥有四层结构。虽然紧邻54号气体元素“氙”同位素(核外电子构型2、8、18、18、8),内部结构却与“氙”同位素完全不同(“铯”核外电子构型为2、8、18、27),只能拥有四层结构。但是终究紧邻54号气体元素“氙”同位素,细分结构只比54号气体元素“氙”同位素多出一个“氘”原子,或者“氚”原子,所以熔点较低;

87号元素“钫”,是第七周期“铂核”(核外电子构型2、8、18、32、18)元素。第七周期元素的核外电子构型周期表上没有,可能是2、8、18、32、32、18、8。如果成立,87号元素“钫”只能拥有五层结构(核外电子构型2、8、18、32、27),与紧邻的86号气体元素“氡”(核外电子构型2、8、18、32、18、8)不同,但细分结构仅仅多出一个“氘”原子,或者“氚”原子,可能是熔点较低的原因吧?

似乎有“形而上学”之嫌,仅供参考。

3909.黄金与水银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在元素周期表上“金”(核外电子构型2、8、18、32、18、1)是79号元素,“汞”(俗称水银,核外电子构型2、8、18、32、18、2)是80号元素,都是第六周期ds区“铂核”(核外电子构型2、8、18、32、18)元素。可能拥有共同的“铂”同位素内核,也可能拥有不同的“铂”同位素内核,只有相同“铂”同位素内核的黄金和水银有可能相互转化。办法是使用粒子加速器利用“氘”、“氚”粒子轰击拥有共同“铂”同位素内核的“金”元素和“汞”元素,前者发生聚变反应可能转化为“汞”元素,后者发生裂变反应可能转化为“金”元素。也可能不发生裂变或聚变反应,或转化成为其他什么元素,成功概率非常低,而成本非常高,高到难以想象!

中国古代的炼金术士企图使用化学方法将“铅”、“汞”转化为黄金,没有一例成功的,因为化学元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原子屏蔽很难打破,有限核裂变、核聚变即使现在也难以实现。并且,使用粒子加速器让黄金转化为“铅”、“汞”相对容易,“铅”、“汞”转化为黄金更为困难。而“铅”、“汞”是比黄金更为高端的化学元素,没有放射性,也没有自然衰变为黄金的可能。

当然,未来技术有可能实现各种化学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元素也就不再成为元素,黄金也就不再珍贵。

3910.原子是多核结构,还是单核结构?

2017.9.7

原子是多核结构,还是单核结构?是困惑我很久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多核和单核特指“氦核”和“氦核”元素,如“锂”以上元素。

从放射性废料的存在和放射性污染物的成分(常见的有放射性“碘”和放射性“铯”),让人怀疑原子可能是多核结构。从元素周期表分析,每个高端元素都有可能从低端元素渐次形成,增加的只是“氘”、“氚”结构,原子又可能是单核结构。

从原子量分析:“氕”和“氦3”以外原子内部的中子数量总是等于、大于质子数量,也就是“氚”结构有渐次增加的趋势。除了个别同位素可能资料有误,高端元素中几乎看不到“氕”和“氦3”的身影。

单从原子量来看,低周期元素确实有可能是多核元素,如“碳12”的原子量等于两个“锂6”的原子量,可去除“氦核”的原子量就只有“铍8”可以匹配,“铍8”是否存在尚有疑问,多核也可能破坏层次结构。所以,原子单核的可能性大于原子多核的可能性。

如果原子只能是单核的,两个拥有“氦核”的原子对撞不可能形成单核的高端人工元素,某些高端人工元素的报道可能存在误报和造假现象,需要重新审核。

原子不同于化合物的主要区别可能是多核与单核之别,一旦原子内部的“氚”原子衰变为“氦3”原子,就可能发生进一步的裂变,“氦3”转化为阿尔法射线或能量。阿尔法射线由“氦3”,还是“氦4”形成,也成为疑问,需要重新确认。这件工作非常重要,因为“氦3”来自原子表层的核裂变,引发的是原子渐次裂变,而“氦4”来自原子的核心,表明原子彻底崩溃!

我今年初分析原子内部结构试图使用相对高端原子组合分析,不到三分之一就分析不下去了,因为出现了中子“余裕”问题,只好恢复“氘”、“氚”组合分析,搞成了四不像。不过发现了“氖核”、“镍核”、“钯核”、“铂核”、“钕核”、“铀核”、“110核”等周期性内核,也是重大收获!

某些有色金属矿带的形成似乎带有规律性,可能与地质挤压有关,也就是化合物可能转化为原子,又为原子多核的可能提供了依据。

世界是复杂的,物质的形成也许有多种可能,需要逐一确定,不能轻易否定他人的劳动成果。我的所有发现都建立在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我不过做了进一步的整理分析,仅供参考。

3911.多核排斥可能是连续核裂变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中子释放可以引发“铀235”、“钚239”的连续核裂变,是我一直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原子内部多核,还是单核的思考,让我想到一种可能:原子内部可能存在多核排斥现象,“氦3”是不稳定原子,相对容易裂变为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两个质子进一步裂变为偏电荷光子,形成热能,一个中子与新的“氦3”结合转化为“氦4”,也可以形成“氦4”阿尔法射线。这种转化需要核内“氚”原子的不断衰变、裂变才能持续,只有相对高端的核素表层才有较多的“氚”结构,维持这种裂变的发生。问题是:“铀238”相比“铀235”拥有更多的表层“氚”结构,为什么不能成为核燃料?不能发生连续核裂变?看来连续核裂变还有深层次的原因没有搞清楚。

如果原子内部存在多核排斥现象,使用质子、或中子源连续轰击水银表面可否使某些“汞”元素转化为“金”元素?某些“铅”元素转化为“金”元素?也未可知。

如果原子内部存在多核排斥现象,利用“氘”、“氚”以外的相对高端核素轰击高端核素创造人工核素的努力就应该停止,因为属于无效劳动,不可能成功。

粒子加速器耗能巨大,成本高昂,用于无效劳动实在可惜!类似人类的“聚变能”研究,至今没有取得成功,因为根本就不会成功!

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不是来自所谓“聚变能”的释放,而是来自星际交流正负电荷聚变为偏电荷光子的过程和太空宇宙射线与恒星表面大气撞击裂变为偏电荷光子的过程,这种现象在地球大气热层和地幔之中司空见惯,地球表面的气候变化也与此有关。而核聚变通常是吸热反应,是偏电荷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不可能有“聚变能”释放,人类应该走出“聚变能”误区了!

核裂变、核聚变是复杂的过程,需要合适的条件才能发生。自然界多核化合物普遍存在,多核元素可能不存在,这里所说的多核元素特指多“氦核”元素。

利用多核排斥也可以使用高端核素创造人工核素,就是算好减法,使用更高端的核素相互撞击,排斥“氦核”,保留“氘”、“氚”结构,也许可能成功,但是希望渺茫。

突发奇想,留下本文,仅供参考。

3912.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论分析

2017.9.9

原子内部结构与核外电子构型有着内在的联系: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反映核内质子的分布,原子的核外电子构型反映核内质子、中子对的构型。所以,只要有一张元素周期表,知道元素的序号和原子量,就可以对元素的内部结构有一个大体的判断。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78号“铂”元素有6种同位素,都有可能是“铀235”的内核,会形成“铀235”不同的表层结构,需要逐一判断,优选法就不用我来介绍了,最终还要通过实验检测确定。

3913.通过0族元素核外电子构型推演全部元素内部结构2017.9.10

我是通过0族元素核外电子构型推演全部元素内部结构的,“赌”的是质子渐次增加的规律性,事实证明了选择的正确。

核外电子的存在不是源于万有引力,而是源于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和质子的偏电荷属性,所以核外电子构型反映核内质子分布和原子内部结构。

自由电子很多,核外电子不会因此增加一个,更不会有相反电子的聚集,可见“万有引力”经不起推敲。但是,“同电相聚”可以吸引相同电荷和相同偏电荷物质的聚集,星球和强对流天气就是这样形成的,“万有引力”不过体现了“同电相聚”的表象,最多是局部“真理”。

分析元素周期表,每一种元素的形成源于质子、中子对的渐次增加,而阿尔法射线的存在证明了“氦4”结构的存在,K层(核心)电子数量确定了“氦4”的位置,所以“氦4”是第一周期以外所有元素的共同内核。同时,质子的渐次增加排除了“氦核”再次出现的可能,第一周期以外元素中子数量总是等于、大于质子数量的规律性排除了“氕”原子和“氦3”原子构型出现的可能,为所有元素内部结构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我第一次推演全部元素内部结构是在数年以前,实现了全部元素“氘”、“氚”、“氦4”结构的排列,却难以进行深入的分析。今年初开始重新推演全部元素内部结构,尝试相对高端元素组合的可能性,再次遇到障碍,就是相对低端元素的内部结构“氚”结构比例较低,高端元素难以配型。同时,“氦”结构的出现和元素的整体性与质子、中子对层次间的相对均衡分布不符,否定了元素由相对高端元素组合的可能性,只能由相对高端元素相对表示。

这次推演最重要的收获是确定了“氖核”、“镍核”、“钯核”、“铂核”、“钕核”、“铀核”、“110核”等,元素内部短周期内核的存在,并且所有元素都是本周期其后元素的共同内核,因为第一周期以后元素都是“氘”、“氚”结构渐次增加形成的。

推演元素内部结构最重要的是确定元素的核外电子构型,因为核外电子构型反映核内质子、中子对的分布,根据0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构型和质子、中子对渐次增加的客观规律,就可以确定所有元素的核外电子构型。例如15号元素“磷”拥有15个质子,属于第三周期元素,0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构型是2、8、8,“磷”的核外电子构型就是2、8、5(15-2-8=5)。其次,是根据元素的原子量和质子数量确定同位素的“氘”、“氚”结构组合。因为“氦核”的原子量和质子数量确定,计算并不复杂,只是需要选择相对正确的组合。最后是验证,我只能进行理论推演,实际验证非我所能。

所谓周期性内核也是源于核外电子构型:2、8,构成“氖核”;2、8、18,构成“镍核”;2、8、18、18,构成“钯核”;2、8、18、32,构成“钕核”;2、8、18、32、18,构成“铂核”;2、8、18、32、32,构成“铀核”;2、8、18、32、32、18,构成“110核”。

此次推演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包括0族元素都是气体元素的分析、耐高温元素的分析、低熔点金属元素的分析、人工合成元素的分析,虽然“形而上学”,有失肤浅,也是客观所迫,尽我所能。

授人成果不如授人方法,掌握了方法才能深入了解,所以我写了本文。

3914.《元素结构表》是化学元素的基因图谱

2017.9.10

我编制了人类第一份《元素结构表》,最大的作用是展示了元素形成的发展过程,可谓化学元素的《基因图谱》。不足是采用中间值分析法简化了计算过程,不能确定唯一性,囿于条件也不能进行实物验证。

《元素结构表》对于核裂变、核聚变研究可能有所帮助,可以预测某些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判断人工核素的真实性,选择聚变材料、分析裂变产物和能量释放,对研究物质结构与物理化学属性之间的关系也许有所助益。

人类许多研究成果有待深入开发使用价值,进行二次、三次开发,深入分析其中揭示的客观规律,才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进步。

没有《元素周期表》,就没有《元素结构表》。没有前人的努力成果,就没有后人的发展进步。

新《元素结构表》的编制使我想到核外电子“缺位”在分子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作用,拓展了分子形成规律的视野(原来局限于“核外电子共轭”是分子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对化学研究有所帮助。

我研究元素结构最初的目的是找到元素结构与物理化学属性之间的关系,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有所贡献,寻找元素形成的内在联系还在其次。现在其次成为主要成果,主要目的还没有实现,可见客观事物的复杂性。

不管怎样,《元素结构表》的编制成功也是一项开天辟地的工作,是我今年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其完善需要职业科学家和科学院所继续努力!

3915.不同周期元素的渐变与突变

2017.9.11

编制《元素结构表》时感触最深的是元素形成过程的渐变与突变。

第一周期元素是初始元素,也是太空元素,可以在太空环境形成,也可以在各种复杂环境形成。没有初始元素,就没有相对高端元素。

第二周期元素是在第一周期元素基础上形成的,开始有了第二层次,但是没有继承全部第一周期元素,而是以“氦4”为内核,“氘”、“氚”为表层结构渐次进化,直到“氖核”的形成,核外电子构型是2、1(“锂”同位素)到2、8(“氖”同位素)。第二周期元素可能主要形成于地球大气热层,或相对高端元素的渐次聚变过程当中。

第三周期元素是三层结构,是地壳和上地幔的主要物质成分,是在“氖核”基础上渐次发展起来的,核外电子构型是2、8、1(“钠”原子)到2、8、8(“氩”同位素)。

第四周期元素有三层结构,也有四层结构,28号元素(“镍”同位素)之前(包括28号元素)是三层结构,29号元素(“铜”同位素)开始变为四层结构,核外电子构型是2、8、9(“钾”同位素)到2、8、18、8(“氪”同位素),中间产生了“镍核”结构,核外电子构型是2、8、18。第四周期元素可能形成于上下地幔之间的中间层。其中28号“镍”元素仍然是“氖核”元素,其后直到46号“钯”同位素的出现,都是“镍核”元素。

第五周期元素有四层结构,也有五层结构。46号元素“钯”之前,包括46号元素是四层结构,核外电子构型是2、8、18、9(37号“铷”同位素)到2、8、18、18(46号“钯”同位素)。47号“银”同位素开始是五层结构,核外电子构型是2、8、18、18、1(“银”同位素)到2、8、18、18、8(54号“氙”同位素)。第五周期元素可能主要形成于下地幔。

第六周期元素有四层结构,也有五层、六层结构。60号元素“钕”之前,包括60号元素是四层结构,核外电子构型是2、8、18、19(55号“铯”同位素)到2、8、18、32(60号“钕”同位素)。61号“钷”同位素开始是五层结构,核外电子构型是2、8、18、32、1(“钷”元素)到2、8、18、32、18(78号“铂”同位素)。从79号“金”元素开始是六层结构,核外电子构型是2、8、18、32、18、1(79号“金”元素)到2、8、18、32、18、8(86号“氡”元素)。第六周期元素出现两个短周期内核,分别是60号“钕”同位素和78号“铂”同位素,分别代表该周期第四、第五层次的结束。第六周期元素可能主要形成于地核的表层。

第七周期元素有五层结构,也有六层、七层结构。92号元素“铀”同位素之前,包括92号元素是五层结构,核外电子构型是2、8、18、32、27(87号“钫”元素)到2、8、18、32、32(92号“铀”同位素)。93号“镎”元素开始是六层结构,核外电子构型是2、8、18、32、32、1(“镎”元素)到2、8、18、32、32、18(110号人工核素)。从111号人工核素开始是七层结构,核外电子构型是2、8、18、32、32、18、1(111号人工核素)到2、8、18、32、32、18、8(118号人工核素)。第七周期元素出现两个短周期内核,分别是92号“铀”同位素和110号人工核素,分别代表该周期第五、第六层次的结束。第七周期元素可能形成于地核的深层。

由于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和星球内部的聚变反应是连续不断的过程,星球内部的对偶层次之间存在相对的“刚性”结构,其封闭性会形成很高的内部压力,层次之间必然形成周期性“火山”通道,将内部物质“喷发”到星球的不同层次,出现一定的混杂情况。所以,我们可以在地壳中发现可能形成于地球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化学元素。

通过分析各种元素的内部结构,我们可以发现“渐变”过程,也可以发现“突变”过程,还可以发现“过渡”现象。虽然质子渐次增加,却出现了周期和层次差别,核外电子构型的变化。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变化来看,沿5号“硼”同位素、14号“硅”同位素、33号“砷”元素、52号“碲”同位素、85号“砹”元素可以划一条斜线,左边是金属元素,右边是非金属元素,其中一定隐藏了什么奥秘。

传统观念认为地球自身只能形成“铁”和“铁”以前的元素,地球上的其他元素来自恒星毁灭以后的残余,我们在太空中可以找到类似“残余”吗?

迄今为止,我们只见到“冰”陨石、“铁”陨石、“硅”陨石,谁见过“金”陨石、“铀”陨石?而“铁”陨石、“硅”陨石也可能是“冰”陨石在进入地球大气层以后形成的也未可知。

只要条件具备,就会有相应的化学元素形成。没有深入地下,何以知道地下都有什么?

没有条件的巨大变化,只有“渐变”,难有“突变”,所以我把元素的形成区域做了主观的初步划分,仅供参考。

3916.最优秀的航空航天材料

航空航天材料要求强度高、质量轻、耐高温。分析《元素周期表》,最优秀的航空航天材料是第二周期的第四号元素“铍”、第五号元素“硼”、第六号元素“碳”,熔点分别是“铍”摄氏1287度,“硼”摄氏2030度,“碳”摄氏3727度。

我看重它们的熔点和质量,据说还有很好的化学属性,提高了它们的利用价值。

“铍”是金属材料,应该具备金属材料的共同属性,只是资源有限,限制了应用;“硼”我们耳熟能详,是很好的化工材料,釉料的重要成分,可以用于耐热涂层,可能用于生产耐热合金材料;“碳”是生命元素,原来以为是常规燃料,后来发现熔点如此之高,可能是所有元素中最耐高温的材料,才让我刮目相看。“碳纤维”和“石墨烯”可能是航空航天方面最好的应用,“碳纤维”如果能整体成型,生产航空发动机是再理想不过了!

我最看好第6号元素“碳”的开发利用,因为资源丰富、重量轻、熔点高,可以产生强度非常好的材料,只是生产工艺还没有完全掌握,有待科学界共同努力。

3917.“氦3”能够成为核聚变材料吗?

2017.9.12

“氦3”是“氦”同位素之一,由两个质子、一个中子组成,据说是非常优良的核聚变发电材料,10吨氦-3就能满足我国全国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100吨氦-3便能提供全世界使用一年的能源总量。可分析《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内部结构,除了个别有造假嫌疑的人工核素之外,任何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结构中看不到“氦3”结构存在的可能。

我的分析如下: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非常接近,可能只有一个偏电荷光子的差别,也就是中子的形成需要相同比例的正负偏电荷光子,而质子的形成少一个偏电荷光子,所以中子呈现电中性,质子表现出偏电荷属性,物质出现了正反之别。我们以一个质子的质量作为一个原子量,中子的质量略高于质子的质量,不过非常有限,大概是九百一十二分之一(由于基础材料可能有误),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通过元素序号(根据质子数量排列)和原子量的差别,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氢”同位素中的“氕”和“氦”同位素中的“氦3”,所有元素结构中的中子数量总是等于、大于质子数量!也就是所有相对高端元素的内部结构中没有“氦3”构成!“氦3”何以成为核聚变材料呢?

原来,在一部非常著名的科幻电影《月球》中,我们看到了月球上的“氦3”采集基地,月球上的航天员常驻月球采集“氦3”,定期把“氦3”送回地球,“氦3”已经成了地球重要的能源。可既然所有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中没有“氦3”的身影,科幻电影《月球》就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另外,根据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月球很可能是与地核对偶形成的反物质星球,反物质“氦3”只能与反物质元素发生聚变反应和化学反应,地球上不存在任何反物质元素,怎么利用来自月球的反物质材料呢?

违背科学常识的科幻电影、电视剧、宣传材料可以休矣!

3918.相对耐高温的第五周期元素

2017.9.14

分析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元素的最高熔点没有超过摄氏两千度的,第五周期元素的最高熔点没有超过摄氏三千度的,第六周期元素的最高熔点只有摄氏3380度(74号元素“钨”)。然而,除了耐高温条件之外,作为航空航天材料还要考虑元素的原子量和资源量,尽可能选择资源相对丰富、单位重量较轻的材料。第五周期元素的原子量大约是第六周期元素原子量的一半多一点,41号元素“铌”的熔点是摄氏2468度,42号元素“钼”的熔点是摄氏2617度,44号元素“钌”的熔点是摄氏2250度,其中的“钼”我们比较熟悉,资源可能相对丰富,平均原子量是95.94,相比74号元素“钨”的平均原子量183.84轻了不少,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质量最轻,相对耐高温的还是第二周期的元素“铍”(平均原子量9.012182,熔点摄氏1287度)、“硼”(平均原子量10.811,熔点摄氏2030度)、“碳”(平均原子量12.0107,熔点摄氏3727度)。所以,我将它们列为最优秀的航空航天材料。

3919.“氢”、“氦”同位素可以在摄氏六千度存在吗?

据说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是由“氢”元素向“氦”元素的核聚变产生的,可据说氢气的燃点是摄氏570度,“氦”的燃点不详,可能超不过摄氏六千度,在摄氏六千度的高温下都不能存在,如何产生核聚变与摄氏六千度的高温?

某些化学元素的裂变临界温度可能超过摄氏六千度,可以在恒星表面相对低温的区域形成,通过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进一步聚变为更为高端的化学元素,但不会是“氢”同位素。所以,恒星不可能是“氢”气球。

聚变反应是正负电荷聚变为偏电荷光子,偏电荷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其中偏电荷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是吸热反应,必定发生降温现象,导致热核聚变的相对停滞,甚至局部终止,这也是星球层次现象产生的原因。所以,不要把恒星内部温度想象的比表面温度还高。

任何偏电荷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都离不开正反“氢”、“氦”同位素的形成过程,离不开相对低端元素向相对高端元素的连续反应过程,所以恒星内部未必没有相对低端的化学元素。

宇宙射线的存在和构成告诉我们:“氢”、“氦”同位素可能在太空环境形成,就可能在优于太空的环境形成;正反“氢”、“氦”同位素相互排斥才有宇宙射线的形成(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就是正反“氢”、“氦”同位素)和正反物质的区分;“氢”、“氦”同位素是构成所有相对高端元素的初始元素。

“氢”、“氦”同位素不可能通过恒星表面摄氏六千度的高温,但是可能在恒星表面相对低温区域聚变出相对耐高温的化学元素,通过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成为恒星的物质成分。恒星内部的相对低温区域也会有正反“氢”、“氦”同位素形成,与恒星性质相同的部分继续其后的聚变,不同的部分转化为宇宙射线,或再次裂变重组。

温度是由偏电荷光子的密度决定的,而一定密度的偏电荷光子可能发生聚变反应,产生降温效果。所以,高温也有极限。超过极限就不是聚变反应,可能导致星球物质裂变的连锁反应,星球,甚至星系的毁灭。

3920.可能由正负偏电荷光子形成的基本粒子

2017.9.16

正负偏电荷光子是教科书中没有的内容,是我思考“黑洞”形成原因时想到的一种可能,思考电信号与可见光、质子与中子差别时想到的原因。它们之间会以什么形式存在?相互排斥,还是相互吸引?与产生它们的星球是什么关系?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光子缠绕是我最近听说的现象,立刻让我想到正负偏电荷光子存在的形式之一可能是相互缠绕,相互缠绕的结果可能产生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可能形成质子和中子,可能仍然是一种电中性光子——六倍电子质量的电中性光子!

我在有的资料中看到光子是电子质量的三分之一,有的资料中看到光子可以释放一个负电子、一个正电子,我认为光子可能有三种形态:电中性光子由一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对偶聚集形成;偏正电荷光子由两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对偶聚集形成;偏负电荷光子由两个负电子、一个正电子对偶聚集形成。而正负偏电荷光子的对偶聚集可能形成一种新的基本粒子,或是电中性光子的基本形式!这些需要证明,才能成为科学。

星球磁场对不同偏电荷光子是有选择性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对电中性光子和缠绕状态的正负偏电荷光子可能没有束缚力。是否如此,也需要证明。我没有证明条件,只能停留在假想和推理阶段。

前些年在三好街租房时楼下有一盏路灯,成为我的主要光源,也让我经常思考光子和光线问题。一次做饭时看到火苗,让我想到这不也是光子的释放吗?光合作用是聚变反应,燃烧现象就是裂变反应!从而想通了正负电荷、光子、原子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悟出了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任何星球对不同偏电荷物质都有选择性吸引力、排斥力,但是对偏电荷光子难以全部吸引和排斥,因为光速太快了,总有漏网之鱼(光速也未必统一,衣服保暖就是有光子滞留现象)。但是距离可以消耗漏网之鱼,所以有“黑洞”现象发生,“黑洞”可能是正反物质生物的选择性视觉现象。

正负偏电荷光子的存在必然产生正反两种物质形态,形成对偶星球和星系。与“黑洞”对偶的是“类星体”现象——一种巨大、遥远、超级明亮的星体。银河系的核心——正物质银核是“黑洞”,与银核和银河系对偶的就是“类星体”星球——反物质超级恒星及其星系。我们看到的恒星可能全部是反物质恒星,正物质恒星可能我们一颗也看不到,因为正物质恒星辐射反物质宇宙射线和偏负电荷光子,只有反物质恒星辐射偏正电荷宇宙射线和偏正电荷光子。地球是正物质星球,只对正物质宇宙射线和偏正电荷光子有吸引力,我们的视觉是在这种环境形成的,所以具有选择性。

可以辐射太空的由正负偏电荷光子缠绕形成的电中性基本粒子可能也不能转化为视觉信号,应该也是“黑洞”现象的必要条件。无线电信号可以在金属导线中产生电流,却不能直接产生视觉;偏电荷光子不能在金属导线中产生电流,却可以产生视觉,在某些半导体材料中产生电流,其中的物理原因我还没有完全想明白。电流可能是正负电荷的等量平行运动,视觉信号是正负电荷的平行非等量运动吗?视觉形成系统可能包含偏电荷光子转化为电流的半导体材料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3921.考察月球的科学意义

2017.9.22

月球的直径与地核的直径可能非常接近,是伴随地核形成的反物质星球,也就是偏负电荷星球,只与地核拥有共同磁场、平行磁极,交流正负电荷,与太阳系的其他星球和地球的第一对偶层次都没有磁场关系。所以,通过月球与地核的联动,可能了解地核的旋转方向和运动速度,不同元素之间的偏电荷程度。

月球可能与太阳的物质形态相同,所以排斥太阳宇宙射线的“光顾”,对阳光可能有很强的“反射”效果,对来自正物质星球的反物质宇宙射线和偏负电荷光子具有“吸引力”。地球光线和太阳“逃逸”偏负电荷光子、电中性光子,自身磁场形成的光子,可能是月球的主要光源。银核宇宙射线不知能否穿越太阳磁场到达月球?可能对月球环境产生何种影响?

宇宙射线的存在说明正反物质相互排斥,既不能发生聚变反应,也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月球物质能否利用和使用地球物质、试剂进行分析,可能存在障碍。只要证明月球是反物质星球,就会引发星球、星系形成理论的一场革命,对于建立相对科学的宇宙观意义重大。

凡是拥有共同磁场的系统内星球都有正负电荷和宇宙射线的交流,形成昼夜温差和纬度温差,星球表面和外太空的温差。选择合适的着陆地点可以利用温差,避免过热、过冷的星球环境,有利于科学考察。所以,金星未必不能去,温差也是“太阳能”。

美国和俄罗斯都是航天大国、强国,早已光顾月球,却既没有开发月球资源,也没有在月球表面建立空间站,不是没有道理的。不同物质环境不利于生物生存,不同物质难以利用可能是重要原因,我们也要有所警惕,适可而止,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金星是未来地球,木星是过去地球,现在情况如何?应该不同于火星,更有科学考察的价值。金星的两极、木星的赤道地区,应该与其他区域不同,温度环境相对有利于登陆考察,我看好这两个星球这两个区域的登陆考察。

循序渐进是科学研究和发展的规律,能够登陆月球也是进步,更是历代中国人的梦想,就让我们从登陆月球开始其他星球的考察吧!

3922.潮汐来自太阳和月球的吸引力,还是排斥力?

2017.9.24

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源于对太阳和月球是反物质星球,而正反物质相互排斥的认识。

但是,星际关系主要建立在核力的基础上,又不是简单的排斥关系,而是远吸、近斥的对偶关系,使星际关系相对复杂。

太空中有两种宇宙射线,两种物质星球,我们看到的物质只有其中的一种,没有相互融合的原子形态,只有正反物质相互排斥才能产生这种结果。这不同于正负偏电荷光子的相互纠缠和质子、中子的形成,所以宇宙中没有正反物质混合在一起的星球。

可是星系就不同了,星系是由正反物质星球混合形成的:一级恒星是正物质星球,二级恒星必定是反物质恒星;太阳是反物质恒星,太阳的一级行星必定是正物质行星,而正物质行星的卫星又必定是反物质卫星。这种现象类似原子与核外电子的关系,形成原因完全一样,源于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

核外电子是有层次的,星系的形成也有层次:同轨恒星和行星对偶主星的同一对偶层次;不同轨道恒星和行星对偶主星的不同对偶层次,分别拥有各自的星际关系、磁场和磁轴,相互排斥,而不是相互吸引,形成各自的磁场倾角。

任何磁场都有一定的弹性,通过形变平衡相互关系,产生远吸、近斥的物理效果。所以,地球远离太阳时吸引力发挥作用,靠近太阳时排斥力发挥作用,太阳永远不能“吞噬”地球,地球也永远不能摆脱太阳。

当地球运行到近日轨道时,排斥力发挥作用,太阳对地球潮汐的影响是排斥力,而不是吸引力;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吸引力发挥作用,太阳对潮汐的影响是吸引力,而不是排斥力。“地月关系”与此类似,对潮汐的影响也类似。所以,太阳、月球对地球潮汐的影响错综复杂,有合力,也有相反作用力,形成不尽相同的潮汐现象。

3923.潮汐现象主要受太阳,还是月球影响?

2017.9.26

网上搜索,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由太阳和月球的万有引力共同作用引起,月球离地球更近,所以作用更大。

以前,我也没有对这个问题多想,以为这是科普常识。最近,思考正反物质的相互排斥现象,想到了排斥力也可以引起潮汐现象,才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发现“核力”才是引起潮汐现象的主要原因,而“核力”包括吸引力和排斥力两个方面,与地球的运行轨道有关:近日时,地日磁场表现为相互排斥,排斥力是引起潮汐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引起夜晚潮;远离太阳时,地日磁场表现为相互吸引,吸引力是引起潮汐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引起白昼潮;距离适中时,吸引力与排斥力均等,潮汐现象不明显,是为小潮,或出现短暂的无潮现象。另外,只有地球的表层和上地幔、中间层(地球的初始对偶层次)与太阳(严格的说是太阳包括日核在内的倒数第三对偶层次)拥有共同磁场,形成“核力”。月球是对偶地核(可能还包括下地幔)形成的,只与地核(可能还包括下地幔)拥有共同磁场,与地壳一部分的海洋没有磁场关系,很可能也没有吸引和排斥关系。所以,应该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核力”是地球潮汐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否如此,以及月球对地球潮汐现象的形成有没有间接影响,通过细致观察和计算分析才能知道。我生活在内陆城市,只能抛砖引玉。

3924.与太阳同轨有多少太阳系?

2017.9.27

最近有报道距离地球四十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颗与地球大小类似,水比地球还多的行星,许多人又做起移民梦。

且不说四十亿光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人类不可能造出光速飞行器,即便可以造出,现在出发,抵达那颗行星的时候,那颗行星上的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又前进了四十年,我们有什么资格移民那里?

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可能不止一颗,前四十光年有一颗,后四十光年必定还有一颗,每隔四十光年都会有一颗,因为与太阳同轨的太阳系可能有数千之多。

据说银河系的直径是十万光年,地球大约处于半径二点五万光年的位置,轨道周长约十五点七万光年,每隔四十光年一个太阳系,与太阳同轨接近四千个太阳系,每个太阳系一颗地球,也就是有接近四千个地球。

据科学家估算,银河系的恒星有两千亿颗,我们的估算显然保守。就算距离我们四光年就有一个太阳系又如何?就算我们可以轻松抵达那里,那里的生物也欢迎我们,微生物的适应也是问题,何况大规模的移民!

理论上讲,每个恒星系统都可能有一颗行星拥有类似地球的环境,问题是每个恒星系统都距离遥远,每颗类似地球的星球都发展不同,都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系列,有的比我们发达,有的比我们问题还多,移民并非保存地球文明的最好方式,立足地球解决地球的问题,立足太阳系解决地球问题,才是最好选项。

3925.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与磁场温差的思考

2017.9.28

通过核外电子形成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可以延伸到光子、光子对、原子的形成,星际对偶关系和星际磁场的形成。

星际磁场的形成源于正反物质星球的对偶关系:任何星系都是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形成的。“主星”是正物质星球,“副星”必定是反物质星球,通过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形成,反之亦然。

星球系统首先始于两大主星的形成:例如银核与对偶类星体的形成,银核是正物质星球,类星体必定是反物质星球,分别聚集正负电荷和正负偏电荷物质,达到一定程度引发聚变反应,生成正反氢、氦元素。与两大主星自身主体元素相同的氢、氦元素继续其后的聚变,不同的氢、氦元素转化为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是与主星物质形态相反的氢、氦元素,为庞大星系二级恒星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的过程是放热反应,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是吸热反应,必然导致降温效果,产生星球内部的层次结构。星球内部的层次结构建立在分子结构的基础上,而任何分子结构的形成必定产生偏电荷现象(分子结构主要由核外电子共轭形成,两个原子共同拥有一个、数个核外电子的核外电子共轭必定产生偏电荷现象),加上高温离子现象和同电相聚的客观规律,会产生相同电荷的聚集,相反电荷和相反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产生二级恒星系统,二级恒星系统会产生对偶行星系统,对偶行星系统会产生对偶卫星系统,庞大星系就是这样形成的。

以地球为例:地球是对偶太阳包括日核在内的倒数第三对偶层次形成的,所谓对偶层次包括一个热核聚变区域、一个相伴形成的相对的冷核聚变区域。与太阳倒数第三对偶层次对偶的是地球的初始层次,可能包括大气层、地壳、上地幔、中间层。下地幔和地核可能是后来形成的,对偶形成月球。所以,地球拥有两个磁场、两个磁轴,两个磁场之间可能存在磁悬浮,可能拥有不尽相同的旋转方向和速度。

太阳系拥有八大行星、两个小行星带,分别对偶太阳的不同对偶层次,太阳可能拥有十一个对偶层次(初始对偶层次对偶银核对偶层次的一部分)。

传统物理学认为星际通过交流光子传递吸引力,行星和卫星基本不发光,星际关系如何建立?光子的运动轨迹相对容易发现,我们可以在太空轻易发现星际磁场的蛛丝马迹吗?

还有,光子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星球的磁极应该是磁力线最为密集的区域,如果星际通过交流光子相互联系,磁极温度应该相对较高,事实恰好相反,磁极温度较低,而赤道附近温度较高,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星际交流正负电荷可能产生这种情况:单电荷没有温度,所以磁极附近温度较低;赤道附近正负电荷相对均衡,容易形成偏电荷光子,所以赤道附近温度较高,纬度温差可能是这样形成的。

正物质星球聚集正电荷,反物质星球聚集负电荷,通过正负电荷的交流才能得到相反偏电荷发生聚变反应,所以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必不可少,星际磁场可能源于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所谓“磁单极子”可能是单电荷。

电线里同时拥有正负电流运动才有光子形成,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却是正负电荷的单向运动,磁场中的物质交流可能与电流运动有所不同。

所谓“太空背景温度”未必是“大爆炸”的残存温度,什么温度可以残存140亿年(据说宇宙诞生不过140亿年)?

所谓“太空背景温度”不过是太空中偏电荷光子的一般密度,涵盖了所有恒星辐射光子的一般密度。所以,地球表面直接来自太阳的光子密度不会超过摄氏2.74度(所谓“太空背景温度”)。

摄氏2.74度不会产生地球表面相对较大的季节温差,所谓阳光的直射、斜射产生地球季节温差的解释不成立。磁场温差和磁场“漂移”现象倒是可以解释季节温差: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和两个小行星带与太阳的不同对偶层次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磁场,相互排斥,而不是相互吸引(万有引力定律不成立),形成各自的磁场倾角,而星球的自转会产生“陀螺稳定”现象,二者交汇会产生磁场“漂移”,即磁极的相对位移现象,这种位移现象可能是季节温差形成的原因。

昼夜温差大家比较熟悉,阳光中包括了宇宙射线引发的温差才不过产生昼夜温差,阳光的直射、斜射能够产生多少温差?能够带来季节变化吗?所以,磁场温差和磁场“漂移”现象可能是季节温差形成的原因。

3926.恒星与行星对偶层次的温度可能接近或相同

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可能是对等的,形成偏电荷光子的数量可能是相同的,所以恒星与行星对偶层次的温度可能接近或相同。

如果成立,现在关于太阳内部数十万度、数百万度高温的猜测都是错误的,因为温度也是物质的,来自偏电荷光子的密度,来自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

另外,高温不仅是核聚变的必要条件,也是核裂变的原因之一,所谓燃点就是化学元素裂变为偏电荷光子的临界温度。达到临界温度,任何化学元素都可能裂变为偏电荷光子,星球也就不复存在了。当正负偏电荷光子的密度降低到氢、氦同位素可以形成的时候,太空中会开始新的聚变反应,所谓“宇宙的再生”就开始了。

所谓“大爆炸”不是不可能发生,宇宙中的“大爆炸”比比皆是,都是局部现象。宇宙中的物质不可能聚集到一起,宇宙也不可能诞生于一次爆炸。因为“万有引力”本就是错误的,没有区分正负电荷和正反物质,没有考虑作用范围,与我们的观测和宇宙的现实存在不符。

我们难以深入原子内部,也难以考察星球内部,物理化学中的假说和猜测就难以避免,盲从和以讹传讹也难以避免。所以,我不迷信任何权威,按照自己的推理思考,才有《探索集》的精彩。

我也难免犯错,发现以后纠正就是。没有推陈出新,就没有科学的发展进步。人云亦云,我们就会停滞在老祖宗那里,停滞是没有希望的。

3927.恒星对偶层次可能低于行星对偶层次的温度

据说太阳的质量是太阳系质量的百分之九十九。如果属实,而恒星与行星之间等量交流正负电荷,恒星对偶层次的温度就可能低于行星对偶层次的温度,因为等量正负电荷产生等量偏电荷光子,恒星对偶层次的质量大于行星对偶层次的质量,偏电荷光子的密度就会降低,恒星对偶层次的温度就会低于行星对偶层次的温度。

水星对偶日核对偶层次形成,与日核对偶层次等量交流正负电荷,日核的温度就不会超过水星内部的最高温度,因为日核的质量超过水星的质量,对偶交流正负电荷产生偏电荷光子的密度低于水星偏电荷光子的密度。

问题出来了:恒星对偶层次与行星对偶层次的质量差距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偏电荷的质量未必与星球的质量成正比,行星的质量差距可以通过偏电荷的聚集与恒星偏电荷的质量相对均衡。

以“地月关系”为例:地核的直径与月球的直径几乎相同,质量和携带偏电荷的质量显然超过月球。月球不能聚集与地核等量的偏电荷物质,不妨碍月球可以聚集与地核正电荷等量的负电荷。如果下地幔也是地核对偶(月球)层次的一部分,二者的质量差别就更大了。

当然,地月二者的质量差别会制约地球的发展速度,行星会制约恒星的发展速度。这种差别有逐步缩小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行星和卫星的成长发育。

也许我的上述认识是错误的,否则就是不可避免的。

至于恒星表面的高温现象,那是与同等(例如银核与类星体),或更高层次星球对偶层次交流正负电荷,外加宇宙射线冲击的结果。

3928.关于月球轨道空间站的思考

2017.9.29

刚才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负责人表示,俄罗斯和美国已经同意在月球轨道上建造一个新的空间站,名为“深空通道”(DeepspaceGateway),并补充说,第一个舱室可以在2024年到2026年之间做好准备。

月球轨道是与地核携带正电荷对偶的负电荷区域,如果是反物质空间站可能受到“核力”支配,除非与月球合二而一,或依靠动力离开,会永远停留在月球轨道,不会“漂移”,也不会“坠毁”地球。作为正物质空间站就不好说了,可能在月球排斥力作用下与月球平分月球轨道,同速运动,“老死不相往来”。

3930.关于星球椭圆形轨道的思考

2017.10.7

许多人知道星球的轨道一般是椭圆形的,因为存在复杂的星际关系。地球的椭圆形轨道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是八大行星的影响,还是银核的影响?是吸引力影响,还是排斥力影响?

八大行星和银核都是正物质星球,偏带正电荷。根据同电相聚的客观规律,它们之间存在吸引力,却没有合二而一,因为它们都是系统内星球,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磁场和星际关系。

八大行星分别对偶太阳的不同层次,形成共同磁场和对偶磁极,交流正负电荷。相互之间,与银核之间没有磁场关系,也不发生正负电荷的交流,但是作为自由星体存在难免会合二而一,因为有同电相聚作用力存在。问题是系统内正负电荷的交流使它们同极相向,相互排斥,排斥力大于吸引力,不但不能合二而一,甚至不能平行运行,产生轨道倾角!

银核的排斥力超过太阳系八大行星之间的排斥力,可能是地球椭圆形轨道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果成立,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椭圆形轨道可能指向相同。

月球与太阳同属反物质星球,偏带负电荷,存在相对的吸引力,也存在同极相向的排斥力,排斥力大于吸引力,总是存在远离太阳的趋势,太阳系行星的卫星都是如此,拥有共同的指向,可能是它们椭圆形轨道形成的主要原因。

地球和太阳是不同物质星球,一般来说相互排斥,可对偶形成,磁极相反才能交流正负电荷,所以又相互吸引。所谓远吸、近斥的“核力”是否与此有关,就不得而知了(“核力”可能是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作用力发挥作用)。

庞大星球没有相互作用力才能相对独立的悬浮太空,存在相互作用力才能组成星系,形成相对稳定的运行轨道。

没有正负电荷和正反物质的区别,万有引力可能存在,并发挥作用,宇宙可能形成一个奇点。宇宙存在正负电荷和正反物质的区别,万有引力就成为谬误,宇宙永远不会形成一个奇点。

宇宙辽阔,物理作用力有限,宇宙中才布满相对独立的星球、星系。任何超新星的爆发都是局部现象,宇宙不会由此诞生,也不会因此毁灭。

物质之间不但存在相互吸引的可能,还存在相互排斥的可能;不但存在同电相聚作用力,还存在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作用力,电磁作用力。所以,绝对化的万有引力是不存在的。

3931.系统内星球是不会相互“吞噬”的

2017.10.13

最近,关于“引力波”的报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学合作组织和Virgo合作团队宣布他们已经利用高级LIGO探测器,已经首次探测到了来自于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2016年6月16日凌晨,LIGO合作组宣布:2015年12月26日03:38:53(UTC),位于美国汉福德区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顿的两台引力波探测器同时探测到了一个引力波信号;这是继LIGO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首个引力波信号之后,人类探测到的第二个引力波信号。

光子传递引力是传统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星球两极的低温和赤道地区的相对高温是对这种观点的最好否定。星际物质和能量的交流主要通过正负电荷和宇宙射线的交流实现,前者形成星际磁场,后者是星系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问题是它们都是果,而非因,星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

小如电子、光子的形成,大如星球、星系的形成,无不如此。正负电荷存在的普遍性、基础性,决定了宇宙的普遍面貌和物质形态。

同电相聚产生吸引力,具有选择性,不是万有引力;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产生核力和电磁作用力,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对立统一,也不是万有引力。所以,万有引力没有事实依据,只是局部表象,因此是错误的。

基础错了,会导致连锁反应,一系列无效劳动和努力,引力波的探测可能是其中之一。

星球和星系的形成自有客观规律发挥作用,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类似光子的形成:正负电子距离再近,也不会相互“吞噬”或“湮灭”;原子的形态:压力再大,核外电子也不会进入核内,产生所谓“中子星”。所以,银核永远不会“吞噬”太阳,太阳永远不会“吞噬”地球,双子星系的两个内核或“黑洞”永远不会合二而一!

银河系的直径据说有十万光年,只有银核属于“黑洞”,不排除有正物质三级恒星产生的可能性,但是难以产生太阳质量十倍的三级正物质恒星,因为它们处于地球的相同地位,来自行星的转化。行星转化为恒星的可能存在,双子形态的行星或二级恒星难以存在。所以,银河系内的双子形态的“黑洞”只有银核一种可能,合并的可能不会发生。因此,我质疑所谓“引力波”的观测结果。

我曾经撰文,引力的速度是光速的十三万亿倍,主要是否定光速极限的理论。我不否定吸引力的存在,但是吸引力未必依靠“引力波”实现,因为任何“波”都是推力,而非引力。即便是所谓“涟漪”,一个质子的“涟漪”如何观测和确认?

微观和宏观研究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几十年没有成果稀松平常。尖端科研仪器花费巨大,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没有成果很难交代,轻易否定很难开口。但科学是严肃的事情,所以我还是提出自己的疑问,仅供参考。

3932.宇宙中存在中子星吗?

2017.10.17

我最初知道中子星是通过《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印象深刻的是烟头太小中子星物质的质量相当于36头亚洲象。

网上搜索,关于中子星的介绍如下:中子星,又名波霎,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引力坍缩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一颗典型的中子星质量介于太阳质量的1.35到2.1倍,半径则在10至20公里之间,乒乓球大小的中子星相当于地球上一座山的重量。中子星是20世纪激动人心的重大发现,为人类探索自然开辟了新的领域,而且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上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之一。

分析原子和星系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前者产生电子和星球,后者产生光子、雷电、磁场和星系。

分析原子结构,我们可以发现正负电荷对偶的相对不均衡形态和相对均衡形态,前者产生偏电荷现象和正反两种物质形态,后者产生电中性光子、核外电子现象和中子结构。

核外电子现象源于核内质子的偏电荷现象,与万有引力无关,与正负电荷对偶存在和聚集有关。事实上宇宙之中只有同电相聚产生的吸引力,没有不加区分的万有引力。所以,万有引力是不存在的。

同电相聚的最小单位我不清楚,电子是单位形态之一,在电子基础上可以形成光子的不同形态,最重要的是偏正电荷光子和偏负电荷光子的对偶结合,可以产生质子和中子,产生化学元素。

分析化学元素周期表,有独立的质子形态,没有独立的中子形态,我们可以推测独立中子形态可以转化为独立质子形态,独立中子形态是不稳定的。

分析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子只有与质子结合才能组成化学元素,而分子结构的存在与核外电子共轭和核外电子的相对“缺位”有关,只有电中性物质不但没有物质的原子形态,也没有物质的分子形态,遑论星球形态!

星系是扩大的原子形态,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存在组成星系,中子星是电中性物质,不可能组成星系,也不会成为星系成员。不仅如此,电中性物质甚至不能聚集成为星球,也不能吸附正负电荷,发生正负电荷的星际交流,产生星际磁场,电磁辐射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宇宙中不可能存在中子星。

按照宇宙形成的爆炸理论,宇宙只有150亿年的历史,银河系中居然有恒星“塌陷”为中子星,可能吗?

如果发生恒星的“塌陷”现象,首先“塌陷”的应该是银核,银河系也就不复存在了。

传统物理学存在太多的推理和假说,有的已经成为教条,甚至获得诺贝尔奖。对于前人的贡献我们要加以分析,去伪存真才有助于科学的发展进步。

3933.行星都是固体星球,恒星会是气体星球吗?

传统物理学认为恒星都是气体星球,恒星表面的高温来自氢——氦聚变,果真如此吗?

我们都知道恒星会辐射宇宙射线,而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是正反“氢”、“氦”元素和正负偏电荷光子。恒星会一边“燃烧”自己的物质成分,一边辐射自己的物质成分吗?

传统物理学还认为恒星表面的温度高达摄氏6000度以上,内部温度更是高达摄氏数十、数百万度。而网上搜索,氢气的燃点只有摄氏570度,恒星如果是氢气球还能够存在吗?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固体星球,月球是固体星球,火星是固体星球,因为我们已经考察过了。行星都是固体星球,恒星怎么会是气体星球呢?

在星球发展的一定阶段,可能是气体形态,因为太空中的偏电荷物质主要是气体,或固体形态的“氢”、“氦”元素。当然,也有偏电荷光子和正负电荷。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产生星系,初始星系只有正负电荷和正负偏电荷物质两大集团,达到一定的规模开始正负电荷的交流,产生偏电荷光子,融化固体“氢”、“氦”元素,形成庞大的气体星云和气体星球。达到临界温度时,“氢”同位素中的“氕”元素会首先发生裂变反应,迅速增加偏电荷光子的密度和星球的温度,导致“氢”、“氦”元素的聚变反应,产生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这一过程是放热——吸热反应和膨胀——收缩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物质损耗,以宇宙射线的形式辐射太空,成为二级恒星和行星的物质基础。这一过程就是所谓“超新星”的爆发,任何较大星球的形成可能都要经历这一过程。

核聚变一旦发生可能连续进行,直到连续核聚变的条件消失。连续核聚变可能导致非常低的局部温度,这是星球层次形成的物理原因。所以,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之下未必温度越来越高。

许多人看过电焊,有条件的可能看过电炉炼钢,至少看过电灯发光和燃烧现象,这些都是光子形成过程和做功过程。恒星表面和星球内部的高温主要来自正负电荷的聚变,部分来自化学元素的裂变,一般不会超过“氘”、“氚”和“氦4”的裂变临界温度,超过它们裂变的临界温度就不会有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核聚变发生,因为它们是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基本结构。

所以,不要凭想象断言恒星表面和内部温度。

传统物理学还认为太阳系的巨行星也是气体星球,我不知道依据是什么,如何计算出来的,但是我知道万有引力定律是错误的,必定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

我的前半生主要是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60岁左右才开始补习大学本科物理化学知识,发现自然科学中的谬误更多,因为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难以深入考察。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谎言说多了可能变成真理,在自然科学方面三个误判都可能变成真理,一些权威论断和“诺奖”就是这样产生的。

不像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投入巨大,成果甚微,很容易发生误判,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难以深入微观和宏观世界,又需要源源不断的成果支持,难免有误。所以,不要迷信所谓权威结论和获奖“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3934.为什么不能依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星球质量?

2017.10.19

因为星际关系不是依靠星球的质量关系形成的,而是依靠对偶层次之间正负电荷的相对均衡形成的。例如:与核外电子对偶的不是全部质子的质量,而是质子相反偏电荷的质量,二者的差别可能是1836倍(据说质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

还有,与太阳对偶的星球不仅仅是地球(的初始对偶层次),还包括银核某一对偶层次的一部分,太阳系其他一级行星的初始对偶层次和两个小行星带。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整个地球与整个太阳对偶,而是地球的初始对偶层次偏电荷的质量与太阳的倒数第三对偶层次相反偏电荷的质量对偶。地球的初始对偶层次可能仅仅包括大气层、地壳、上地幔、中间层。下地幔和地核可能属于新生的第二对偶层次,偏电荷的质量与整个月球相反偏电荷的质量相对均衡,形成对偶关系和独立磁场。

(G=6.67×10^-11N·m^2/kg^2)

F: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G:万有引力常量

M1:物体1的质量

M2:物体2的质量

R: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万有引力定律(Lawofuniversalgravitation)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显然与星际对偶关系不符,因此不能用来计算星球质量。

不仅如此,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间由于同极相向,相互排斥,不仅没有万有引力,也不能依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相对质量。

所以,宇宙中存在吸引力,不存在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是错误的。

3935.关于不同星球内部结构的思考

2017.10.20

金星、水星、月球没有卫星,说明内部结构相对简单,可能只有一个对偶层次,对偶太阳和地球的不同层次。

地球、火星和太阳系巨行星拥有自己的卫星系统,内部结构开始复杂。但不同轨道卫星的数量有限,一般属于“同轨单星”,有的拥有小行星带和“光环”,卫星数量虽然很多,对偶的却是主星的同一对偶层次,通过统一磁极交流正负电荷,仍然属于“同轨单星”系统,内部结构类似洋葱。太阳的情况与此类似,虽然星球的级别不同,内部结构基本相同。

银核质量和体积庞大,直径以光年计算,除了表层和内核可能与单一星球的单一对偶层次交流正负电荷之外,其他对偶层次可能都要对偶数量众多、同一级别二级恒星的表层(初始)对偶层次,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磁场和磁极,形成“同轨多星”系统。“同轨多星”系统如果通过统一磁极交流正负电荷,就会拥有共同磁场,可能走向多星合并;如果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磁场和磁极,就会相互排斥,分割主星同一对偶层次,导致主星同一对偶层次的蒜瓣结构;如果在“弥散”阶段就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磁场和磁极,与主星同一对偶层次的不同部分交流正负电荷,就会产生“同面多轨、多星”系统,主星内部的同一对偶层次就会出现类似石榴的内部结构。

“蒜瓣”结构已经非常特殊了,“石榴”结构可能非常罕见,未必存在,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同一层次的分割来自相对独立的磁场。太阳轨道约7.85万光年(按半径2.5万光年计算),银河系形成过程中这么大范围的与银核某一对偶层次相反的对偶偏电荷物质以光速聚集到一起也需要7.85万年,所以产生了“同轨多星”系统,形成各自磁场,分割了银核的同一对偶层次。

星球的统一性不代表内部结构的同一性。主星结构是决定星系结构的主要因素,星系结构也影响主星结构的形成。

星球和星系形成以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会有内核分裂和层间分裂,对偶形成新的二级星球,或小行星带。

如果恒星类似“煤球”,燃烧的结果是残渣。如果恒星不是“煤球”,通过正负电荷的聚变和新化学元素的形成不断成长,传统物理学就要改写。

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要因此责怪前人。没有奠基石,就没有以后的高楼大厦。哪怕万有引力定律是错误的,对于人类认识的进步也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对科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所以,做好眼前的事,不要责怪前人。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3938.关于特殊结构恒星发展变化的思考

银河系、太阳系和地月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形成过程都是局部宇宙的巨大变化,都是局部宇宙的形成和改变,都有“大爆炸”发生的可能。所以,我不否定局部宇宙形成的“爆炸说”,只是反对全部宇宙形成于一次“奇点”的爆炸。因为宇宙的规模我们不可能确定,全部宇宙物质不可能聚集到一起,只能有局部的聚集,还是正负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没有全部宇宙物质聚集为“奇点”的可能,也就没有宇宙形成于一次“奇点”爆炸的可能。

宇宙中一定范围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的聚集可能存在极限,类似电子、光子的形成和存在。即便如此,银河系这样庞大系统的存在也是非常惊人的,其初始对偶“奇点”的形成在现在公认的宇宙年龄内都未必能够实现,遑论全部宇宙形成于一次“奇点”的爆炸!

目光所及,我们看到的宇宙是非常有限的,既没有聚集到一起趋势,也没有聚集到一起的可能,没有相互作用力才有这种可能。而系统的存在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总是表现在一定的范围,整体的无序和相对的有序就是现实的宇宙。

我们生活的地球处于太阳系和银河系之中,属于多层次的球形结构,拥有地日和地月两个磁场,分别与太阳的对偶层次和月球交流正负电荷,与银核没有直接的联系,却可能受到银核存在的影响,因为地球与银核同属于正物质星球,相互之间可能存在吸引力,又属于同极相向,相互之间可能存在排斥力,复杂的星际关系通过深入研究才能知道。

银核处于银河系的核心位置,是单核结构,还是双子星我们还不清楚,因为正物质恒星辐射反物质宇宙射线和偏负电荷光子,偏向反物质星球,难以光顾地球,所以表现为“黑洞”。

银核之大,直径以光年计算,而银河系的直径据说有十万光年,大爆炸发生时的影响范围难以想象,所以至今有“红移”现象存在。

太空中普遍存在的物质是正负电荷和电子、光子、氢、氦元素,是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物质基础,也是星球、星系形成的初始物质,达到临界密度和温度时可能发生裂变和聚变反应,产生爆炸现象,这是放热——吸热、膨胀——收缩的连续过程,也是相对高端星球、星系的形成过程。产生地球、太阳这样层次完整星球的同时,也可能产生层次分割为“蒜瓣”、“石榴”这样形态的星球,因为银核这样庞大的星球要面对据说两千亿颗二级恒星形成的独立磁场,分别与银核不同对偶层次的局部对偶交流正负电荷,必然产生银核内部结构的分割现象。问题是这种分割现象形成以后有一个与对偶恒星、对偶层次继续成长的过程,新的对偶层次形成的可能,也就是每个“蒜瓣”、“石榴籽”与对偶二级恒星的对偶层次产生再次分裂的可能,它们之间如何交流正负电荷?形成统一磁场,还是不同磁场?还是未解之谜。

想到一种可能,就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过程,这里只能存疑。

THE END
1.电影名黑暗物质视频在线观看此物质堪称昂贵:1克要1.8亿,是黄金的65万倍! 发布时间: 2019-04-20 上传者: MUZI看世界 简介: 世界上最贵的金属物质是锎,这是属于锕系放射性金属元素,也是第六个被人工合成出 16:44 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断舍离特别版) 发布时间: 2018-12-27 http://client.so.pps.tv/so/q_%E7%94%B5%E5%BD%B1%E5%90%8D%E9%BB%91%E6%9A%97%E7%89%A9%E8%B4%A8_ctg_%E6%97%85%E6%B8%B8_t_0_page_1_p_1_qc_0_rd__site__m_1_bitrate_
2.中国发现世界最大金矿价值6000亿会平均分吗印度怎么说中国发现了价值830亿美元的全世界最大的金矿,这跟普通人又有什么关系?这个视频就来说一下,以及在视频最后我来告诉金矿的发现跟普通人有什么直接关系。 根据新华社11月21号的报道,湖南省地质院当日宣布在湖南平江县万古金矿田发现超40条金矿脉。平常说金子的时候几克几克的说,这发现的是超40条金矿脉,金子的评价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44101269650555428/
3.集齐元素周期表所有元素,大概需要多少钱?还好,最近忽然管制了,镁带1元1克(国药),晶体镁也不贵,一管十几元吧。13,铝 最近想入个金相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578374/answer/475524758
4.生活系完美神豪小说第271章 关系确认:我喜欢你(加更.. 第272章 介绍一下,我的女朋友陆婉.. 第273章 最美好的校园第2015章 锎元素宝藏(第三更,求.. 第2016章 变故在现,撤离提前(第.. 第2017章 会是黄巾军吗(4 Dove-1 [大款] 1.1万点 5 7939.. [大款] 10000点 6 梦中一绪 [财主] 6000点 7 qq_21.http://tongren.faloo.com/book/632905.html
5.天下长河HD国语高清在线观看国语自产在线观看简介:日头正毒,孟行悠走到一颗树下躲阴凉,五分钟前给迟砚发的几条消息都没有得到回复,电话也是没人接通的状态。韩雪使用隐身术的同时,脚下用最快的速度,向一旁闪过。陈稳开详情 立即播放收藏 天下长河剧情简介 日头正毒,孟行悠走到一颗树下躲阴凉,五分钟前给迟砚发的几条消息都没有得到回复,电话也是没人接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62096.html
6.Unicode汉字编码表unicode编码对应表0080-00FF:C1控制符及拉丁文补充-1 (C1 Control and Latin 1 Supplement) 0100-017F:拉丁文扩展-A (Latin Extended-A) 0180-024F:拉丁文扩展-B (Latin Extended-B) 0250-02AF:国际音标扩展 (IPA Extensions) 02B0-02FF:空白修饰字母 (Spacing Modifiers) https://blog.csdn.net/wilson1068/article/details/46551347/
7.世界上最贵的10种金属,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来自张沐橙?第一、锎一一1900亿/公斤第二、钫——约 10 亿美元/克。第三、铷——约 25.2 亿美元/公斤。第四、铯——约 6 亿美元/公斤。第五、镧——约 4.3 亿美元/公斤。第六、镨——约 1.8 亿美元/公斤。第七、钕——约 1.3 亿美元/公斤。第八、钷——约 1.2 亿美元/公斤。第九、铕——约 8600 万https://weibo.com/7847176826/Oi4xsbH0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