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催化剂!关于茂金属的那些人和事儿聚烯烃化合物

1980年,汉堡大学的Kaminsky发现二氯二茂锆和甲基铝氧烷(MAO)组成的催化剂体系在催化乙烯聚合时,表现出超高的活性,并由此掀起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热潮。1991年,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采用茂金属催化剂技术和高压离子聚合工艺,生产商品名为Exact的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实现茂金属催化剂的工业化。近几十年来,关于茂金属催化剂新结构的合成、助催化剂的开发、树脂性能研究的文献层出不穷。

进入20世纪,科学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如何在海量文献中理清学科脉络、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以及研究趋势成为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科学计量学是信息学的一门分支,它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来找出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趋势。近年来,科学知识图谱作为科学计量学的新方法和新领域得到长足发展。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作为研究对象,,以图谱形式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

Chen等开发的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因强大的共被引分析在各类可视化软件中异军突起,成为最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CiteSpace是以托马斯·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普赖斯的科学前沿理论、科学传播的最佳信息觅食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合作图谱、共现图谱和共被引图谱来揭示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以及学科演化。

李杰等以CNKI中的核心期刊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对我国建筑火灾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知识图谱软件分析茂金属的研究进展,有助于了解学科发展脉络,掌握学科前沿。

本工作以发表在WebofScience中的茂金属催化剂及其用于烯烃聚合的论文为数据样本,对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讨论了该研究的热点和研究趋势。

01

数据与方法

02

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成果

Fig.1Compositionandtimedistributionofpapers.

2.2国家、机构及个人发表论文情况

论文的空间分布可以表征该领域在全球的研究力量分布,有利于学者开展研究合作。利用CiteSpace绘制国家合作网络,结果见图2,节点的大小代表发文数量的多少。

从图2可看出,美国、德国、中国所占比例较大,发表论文的数量分别为755,723,662篇,这三个国家总发文数占发文总数的45%,是茂金属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美国最先实现茂金属的产业化,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领域占据领先位置。

图2国家合作网络

Fig.2Nationalcooperationnetwork.

利用CiteSpace对机构合作进行分析,生成机构合作网络,结果见图3和表1。从表1和图3可看出,本网络中,节点数N=673,节点之间的连线数E=814,网络中节点的大小与机构的发文数量成比例,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机构在图中标出,中国科学院以223篇的论文数量居首位,其次为俄罗斯科学院(154篇)、浙江大学(126篇)。

中介中心性用来衡量节点在网络中位置的重要性,指的是某一结点作为其他两个结点的最短路上的桥梁的次数。节点的中心性越高,则它在网络中的位置作用越强。在机构合作网络中,中国科学院具有最高的中心性为0.11,体现了中国科学院在茂金属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图3机构合作网络

Fig.3Institutionalcooperationnetwork.

表1机构发表论文频次与中介中心性

Table1Frequencyandcentralityofpublicationsbyinstitutions

利用CiteSpace生成学者合作网络,结果见图4和表2。在学者合作网络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

从图4和表2可看出,ErkerG以77篇在茂金属研究领域排名第一,其次为KaminskyW,AltHG,FrohlichR,SoaresJBP,WaymouthRM,ChienJCW,SogaK,BrintzingerHH,dosSantosJHZ。

ErkerG的研究方向为有机金属化学和催化方面的研究,包括烯烃聚合、金属诱导碳碳偶联、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新型结构类型的设计。

KaminskyW教授研究发现“茂金属+MAO”体系在催化烯烃聚合时具有极高的催化活性,所得聚烯烃具有特殊结构,促进了茂金属聚烯烃的工业化。

AltHG教授在开发用于烯烃聚合的新催化剂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在学者合作网络中,规模最大的子网络代表作者为WaymouthRM和BrintzingerHH。

WaymouthRM的研究领域是手性茂金属催化剂的催化,在利用手性茂金属制备新结构聚丙烯领域有重大贡献。BrintzingerHH教授在茂金属催化剂和ZN催化剂结构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果。

图4学者合作网络

Fig.4Scholarscooperationnetwork.

表2茂金属研究的作者分布

Table2Authordistributionofmetalloceneresearch

2.3文献共被引分析

Q值是网络模块化的评价指标,Q值在0~1之间,Q值越大说明网络的聚类越好,当Q>0.3时说明网络的模块结构是明显的;S值用于评价聚类效果,取值范围在0~1之间,越靠近1,说明网络的同质性越高,当S>0.7时,聚类具有高可信度。在文献共被引网络中,Q值和S值分别在0.8和0.9以上,说明网络聚类效果明显。

图5茂金属研究的文献共被引网络(a)和聚类(b)

Fig.5Co-citationsnetwork(a)andclusters(b)ofmetalloceneresearchpublications.

在文献共被引网络中,节点的大小代表论文的被引次数,节点上紫色的圆环代表中介中心性,紫色圆环越大,文献的中介中心性越高,在网络中的地位就越重要。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论文具有共被引关系。图5a为原始的共被引网络,显示出网络中的高被引文献的分布位置,具体数据见表3。

1999年BritovsekGJP在AngewChem,IntEd上发表论文,总结了可用于烯烃聚合的不同主族的催化剂结构。随后GibsonVC对用于烯烃聚合的各类非茂金属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总结。图5b为文献共被引网络的聚类结果,并用LLR算法命名各个聚类。

表3高被引文献分布

Table3Distributionofhighlycitedliterature

Fig.6Timelineofco-citationsnetworkandclustersofmetalloceneresearchpublications.

由图7可看出,1993—2003年是茂金属研究的热点,表论文数量最多,1991年埃克森美孚公司实现茂金属的工业化生产后,再度掀起茂金属的研究热潮。

图7茂金属研究的文献共被引时区

Fig.7Timezoneofco-citationsnetworkandclustersofmetalloceneresearchpublications.

2.4突变性分析

CiteSpace的突变性分析可以探测学科发展领域中的重要文献。2002年,Kleinberg提出探测频率突增的算法。如果一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突然急速增长,最好的解释就是这篇文献切中了这个研究领域的要害部位。在文献网络中,这样的文献往往具有潜力。对茂金属研究领域进行突发性检测,结果见图8。

图8茂金属研究文献的引用突变性

Fig.8Burstdetectionofmetalloceneresearchpublications.

03

结语

2.茂金属催化剂用于烯烃聚合研究的国家、机构及个人合作表明,美国、德国和中国具有较高产出;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具有较多的发表论文数量;ErkerG,KaminskyW,AltHG三位学者分别在茂金属催化剂结构、“茂金属+MAO”体系以及新型催化剂领域有较大贡献。

THE END
1.OER催化剂表征方法.pdf本发明公开了OER催化剂表征方法包括:在第一电解液中对催化剂样品在不同的电流密度下进行活化时间T得到第一催化剂样品;催化剂样品在第一电解液中浸泡时间T得到第二催化剂样品;对第一催化剂样品和/或第二催化剂样品进行预处理,并进行表面微观形态的高倍表征以至少获得各自的活性材料与基底的内嵌信息;在真空互联条件下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323/8100126065006050.shtm
2.何为催化剂表征?常见的表征技术有哪些催化剂表征就是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检测测试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性质给予一个状态说明,用以辅助解释催化剂的特点和特征,物理手段,就是常用的检测手段,红外,紫外,电镜,X衍射,核磁等等,当然还包括常规的各种无力分析法。化学手段,这个根据检测物的不同,方法也不同,但是就是为了说明化学性质,化学结构特征。催化剂的表征涉https://wiki.antpedia.com/article-2558194-120
3.催化剂的表征方法Ffe催化剂的表征方法之核磁共振法催化剂的表征就是应用近代物理方法和实验技术,对催化剂的表面及体相结构进行研究,并将它们与催化剂的性质、性能进行关联,探讨催化材料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催化材料的本质的了解。近代物理方法主要包括:X射线衍射技术、色谱技术、热分析析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光谱技术、https://m.renrendoc.com/paper/228096592.html
4.催化剂表征(豆瓣)《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生教学用书·催化剂表征》以大量的应用实例为根基详细介绍催化剂常用的表征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生教学用书·催化剂表征》共12章,第1章概括性地从催化剂的宏观性质与性能和微观性质与性能两个方面介绍了催化剂表征中所采用的各种传统的、经典的以及近代的技术和方法,其中对于催化剂微观性质与https://book.douban.com/isbn/978-7-5628-2422-0/
5.催化剂的快速质谱表征研究【摘要】:现代化学工程的快速发展高度依赖于新型催化剂的开发,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对于反应体系至关重要。尽管传统的催化剂表征方法如电子显微镜、物理化学吸附、X射线衍射、热分析、电子能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的表征研究,但由于如上方法操作步骤繁琐,不适合催化剂的快速筛选研究。质谱技术由于具有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05-1017177531.htm
6.固体催化剂的几种表征手段常用表征方法p,射线结构分析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p热分析技术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p,射线光电子谱,PSp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phttp://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3639192.html
7.何为催化剂表征?常见的表征技术有哪些–960化工网问答催化剂表征就是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检测测试手360问答段,对催化剂的结构,性质给予一个状态说明,用以辅助https://m.chem960.com/ask/q-9832f6f235f74e84942bc96645994ba2
8.何为催化剂表征?常见的表征技术有哪些全国催化剂表征就是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检测测试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性质给予一个状态说明,用以辅助解释催化https://www.1633.com/ask/199737.html
9.铁/氮/碳非贵金属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1.2 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 1.3 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动机 1.4 生物体系的氧还原 1.5 过渡金属/聚合物催化剂的设计思路 1.6 基于导电聚合物的过渡金属催化剂 1.7 高温热解过渡金属/聚合物催化剂 1.8 非贵金属ORR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 1.9 催化剂表征:阐明活性位 1.10 理论模拟 1.1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意义 参考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1519931.html
10.CO探针原位红外光谱研究Pt/Sn双金属重整催化剂由于CO良好的配位特性, 使其成为催化剂表征中最常用的探针分子, 根据CO与催化剂上金属活性中心的吸附行为和活性中心周围电子环境的不同导致的红外光谱特征的变化(包括谱带位置、 数目、 强度等), 可以区别不同类型的活性中心, 据此可推测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类型和催化反应机理。 Geomar等[7]曾用CO探针原位红外光谱研https://www.gpxygpfx.com/article/2018/1000-0593-38-3-761.html
11.催化基础知识普及催化剂表面积碳以及碳物种表征以含碳化合物为原料的催化反应的第一步通常是在催化剂表面上进行吸附形成含碳物种,如含碳物种经过分解、聚合等反应生成碳或焦炭沉积在催化剂表面,既所谓的积碳或结焦。积碳会堵塞催化剂的活性位或催化剂的孔道,从而导致催化剂的失活! 常发生积碳的催化反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3-10586.html
12.不同产地高岭土所制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性能差异1.3 催化剂的表征 利用Bruker公司生产的D8Advance型X射线衍射(XRD)仪进行样品的物相分析。利用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S-4800型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样品的形貌。利用Bruker公司生产的Rigaku Model 3271E型X射线荧光光谱(XRF)仪测定样品的化学组成,将粉末样品压片后,在XRF仪上测定各元素特征谱线的强度,然后用外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713/14422036.shtml
13.深度解读单原子过渡金属氮碳(MN图2 单原子催化剂表征方法 电化学催化还原CO2的机理非常复杂,涉及不同的质子/电子转移。CO2在不同电催化剂表面的电化学还原可以通过失去2、4、6和8个电子来完成。CO2RR的最终产物有CO、HCOOH、CH3OH、C2H5OH、HCHO、CH4和C2H4等。一般而言,CO2电化学催化还原产物不是单一物种,而是混合物。其选择性和法拉第效率取决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3/10/16/c164de7730/
14.原位表征不是指在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的表征么?每次样品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一样品,原位表征就是在表征点不变的情况下,采用表征手段监控样品随温度https://wenda.guidechem.com/question/detail880002.html
15.富表面氧空位Fe2O3/ZnO催化剂在光催化合成氨中的应用我们以乙二醇作为还原剂,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合成了富表面氧空位的Fe2O3/ZnO催化剂,利用X射线術射(XRD)、透射电镜(TEM)、电子顺磁共振(EPR)、紫外-可见漫反射(UV-_Vis DRS)、荧光光谐(PL)及光电流(PC)对Fe2O3/ZnO催化剂进行表征,并考察了Fe2O3/ZnO催化剂在常温、常压及无牺牲剂下的光催化合成氨的性能。通http://m.shutaicn.com/blog/_185559_335624.html
16.催化反应过程的原位表征技术.docx原位表征技术在催化反应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催3/36化剂的开发和改进提供重要信息。例如,原位X射线衍射(XRD)技术可以表征催化剂的晶相结构和晶粒尺寸的变化,原位红外光谱(IR)技术可以表征催化剂表面官能团的变化,原位拉曼光谱(Raman)技术可以表征催化剂表面物种的振动模式的变化,原位透射https://www.taodocs.com/p-1033122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