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银行销售渠道还是黄金企业的制造环节,的确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漏洞。
用户质疑金条掺假
银行喊冤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说法令众多购买过银行黄金的客户产生了恐慌感,不少人纷纷留言,对自己手中的黄金也产生了怀疑。
处于舆论漩涡的工商银行也迅速作出回应,工行贵金属业务部新闻发言人施旭东表示“这纯属不实之言”。他介绍,工行严格贯彻上海黄金交易所对金条质量控制的标准,品牌金条从原料入库、生产加工、产成品出厂前及销售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工行表示,对已售黄金承诺回购,消费者可以在工行200多家网点办理黄金制品回购业务。
与此同时,曾与工商银行金条业务进行合作的中国金币总公司,其一内部人士在介绍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批金条是在国家造币厂生产,作为央行印钞造币系统在品质上要求严格,绝对不会出现掺假现象。
尽管如此,公众对于银行业整体上黄金业务的疑虑,并没有完全消除。记者联系这位实名投诉的网友,但其所在公司表示不接受采访,而其最初的投诉微博也已被其删除。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有许多类似的用户投诉,反映自己在银行网点购买的黄金产品,拿到检测机构检测发现成色不纯。
代销模式无法杜绝漏洞
消费者需重品牌
实际上,黄金掺假问题早已屡见不鲜,记者查阅发现此前全国各地工商质检部门多次查处掺假黄金等。其中在2010年大中华区最大的珠宝商周生生爆出K金不足量的新闻,成为近年来最大的黄金珠宝质量案件,直接冲击了公众对黄金质量的信任。
不过,来自银行渠道的黄金存在品质问题,仍然冲击了不少消费者的心理防线。银行销售的黄金是否完全有品质的保证?
“掺假这种行为违背企业经营原则和商业道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但从行业整体上来说或多或少总会存在,很难保证100%杜绝。”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名誉会长许锦池如是表示。他介绍说,作为全国黄金最大的生产基地,目前深圳有很多厂家为银行加工制作黄金和金币,但根本不需要资质,因为自2002年起国家已经放开对于金银的生产加工经营权。在此情况下,不排除个别厂商通过造假等不法行为来牟取不当利益。
第二种是银行品牌的代销模式。这种模式下,黄金制品上印制的是银行的品牌,但合作公司提供黄金并进行加工,利用银行的渠道进行销售,公司负责开立发票,表示客户是从公司手中购买了黄金,公司解决主要的售后问题,银行会进行协助。金条上印制了银行的标志,银行提供了直接的信誉担保,这种方式下,银行获得更高比例的代销手续费。
第三种是银行品牌的自营模式。这种模式下,黄金制品上印制的是银行的品牌,银行提供黄金到合作公司进行加工,利用银行自身的渠道进行销售,银行负责开立发票,表示客户是从银行手中购买了黄金,银行解决所有的售后问题。这种模式下,合作公司仅收取加工费,其他利益均为银行所有。
据介绍,各种合作模式中,第三种模式的黄金由银行提供,品质最有保证。替银行加工的金条,为了维持合作关系,一般企业不会故意掺假,假的只是极少数。一旦客户购买黄金出现质量问题,对于追责措施要看公司和银行协议内容,一般需要赔偿对方发生的实际损失、名誉损失等。还有一旦发现问题由生产商给替换,减少合作或取消合作,具体项目还看签的合同。
许锦池认为,网友们反映的黄金造假行为,对于黄金加工企业来说,在工艺上肯定是可以做得到的。尽管造假使得黄金的成色受到影响,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仅从肉眼上根本无法辨别。
消费者尴尬:“回购”大多是噱头
不过,在目前的黄金市场上,消费者处于相对的弱势。一般情况下,消费者购买黄金,首先需要清楚了解产品是在哪里生产的、哪家公司制作,从而选择更为可靠的产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了中国金币等大型企业,很多银行销售的金币和金条根本就没有标明生产厂家,即使是销售经理也回答不出具体的供应商,老百姓更是无法辨别。
此外,消费者通过银行购买黄金,还遭遇到鉴定难题。目前各家银行并没有自身的检测中心,而全国目前也仅有为数不多的检测机构。
专家建议:交易所金条最保险
长期以来,黄金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地位比较特殊,因此不少消费者对于爆出的掺假事件感到惊讶和难以接受。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黄金也是一种商品,和其他商品存在造假现象一样,黄金掺假也并不稀奇。
许锦池表示,掺假等毕竟还只是极个别现象,铤而走险的厂商还是少数,国内黄金市场相对还是比较健康,总体上消费者也应该放心。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和银行等机构也应加大监督力度,为消费者购买黄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大家买得放心。
他同时呼吁银行与生产加工厂家事先做好合作协议,严格交易行为,对黄金含量等各项指标作出相应规定,如果厂家产品不达标就要受到严厉处罚。与此同时,银行应配备光谱检测仪等设备,为消费者提供检测便利。
许锦池介绍,国内目前最有保证的当属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业务,无论从原料、生产厂家等都有着严格的监控和制约。而从国内黄金企业来看,还不能做到像上海黄金交易所那样完善,因此在自律的同时更需要进一步加强管控。据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