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7.07.06
什么是同业存单:是应付债券而不是同业负债,不受同业业务监管约束。
银行同业业务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
同业存单是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发行后可以进入二级市场流通,也可作为质押品进行质押式回购交易,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试点工具,201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并实施《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重新开启同业存单业务。
同业存单既不属于同业存款,也不属于债券,而是一种货币市场工具,因此不受各项关于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政策约束。
对于发行同业存单的银行,资产端增加“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负债端增加“应付债券”。
对于购买同业存单的银行,资产端增加金融资产投资(记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均可,不同银行记账方式不一),同时减少“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为什么大家都爱发行同业存单:兼具主动稳定、无需缴准、监管短板的优点。
发行自主权在发行银行,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主动负债,自主确定发行金额(起点5000万)与期限,不会被提前支取,稳定性高。发行同业存单单独设立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未纳入存款统计口径,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货币创造能力。发行同业存单暂不受127号文中“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的限制。
怎么套利:空转套利、委外套利、监管套利。
同业存单的发行每一步都存在着息差,每一个环节均可获利。银行内同业存单的套利链条如图所示。
第一环节:大型商行获取央行流动性,结合自营资金主动购买中小行同业存单。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具有网点众多等优点,其吸储能力强于中小银行。虽然近年来二者吸储总量上差距逐渐缩小,但由于中小银行基数更大,平均每家银行吸储能力远不如大型商行。
同时,相较于中小银行,大型商行拥有更多合格抵押品,因此在央行通过SLF、MLD以及PSL等方式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时,大型央行利用其所持有的国债等抵押品实际上吸收了大部分流动性。从央行获得的流动性后结合使用自营资金,大型商行从中小银行购买同业存单。从去年12月2日开始,同业存单一个月期利率(3.7150%)首次超过同期限的SLF利率(3.60%),加上活期存款利率(0.35%)本身非常低,因此大型商行通过这种主动负债的方式购买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具有低成本且高收益的套利空间。根据我们对历史数据的简单计算,通过抵押获取央行流动性购买同业存单进行套利的平均利差在62BP左右,历史最大利差达到186BP。
第二环节:中小银行发行同业存单,购买收益更高同业存单以及同业理财。不同期限和不同风险级别的同业存单具有不同的收益率。
由于大多数情况下,中长期同业存单利率高于短期同业存单利率,风险高的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利率低于风险低的银行同业存单,因此中小商行存在着发短买长以及购买风险更高的同业存单进行套利的动机。
同样都是AA级同业存单,4月28日1年期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为4.82%,1个月的为4.2999%。同是一个月期限的同业存单,AA级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为4.2999%,而AAA+级只有3.88%。
通过发短买长的套利利差平均值在16BP-25BP的范围,历史最大利差达到93BP;通过购买更高风险的同业存单的套利利差平均值在6BP-31BP的范围,历史最大利差达到54BP。
目前同业存单未纳入值监管范畴,银行仅仅通过同业存单的空转即可大幅套利。中小银行发行同业存单获取的资金除了用于购买收益更高的同业存单外,也会购买其他银行的同业理财产品。
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其发行的同业理财的收益率大多数情况下都高于同期限的同业存单收益率。
我们根据数据简单计算,其使用相同1个月期限的同业存单购买同业理财的套利利差平均值在97BP-112BP的范围,历史最大利差达到313BP。但近几个月来由于同业存单的迅速扩张,其收益率提高,造成中小银行通过发同业买理财的套利方式成本上升,套利空间逐渐被压缩。
第三环节: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资金委外。
中小银行由于信贷需求以及资金管理能力有限,常将通过同业理财或者同业存单筹措的资金委托券商、基金和私募等代为管理。随着套利环节的延长,需要更高收益率的产品支撑整个套利链条的延续,最终只能加杠杆、加久期和降信用,以牺牲流动性和信用来增厚利润。
处在套利链条末端的部分中小银行为了弥补高成本的融资,将资金委托基金公司以及券商代为管理,无疑这种操作方式提高了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近几个月的监管目的即是打压这种高风险式套利模式。
同业存单的整个套利环节若从方式上区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空转套利。一是,中小银行通过互持同业存单的方式,获得正利差。互持同业存单套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不同评级银行发行的存单利率不一,AA级同业存单收益率始终比同期限AAA级收益率高。同时又由于现阶段监管的缺乏,这就给银行留下了空转同业存单套利的空间,银行通过主动负债发行存单加杠杆,购买评级更低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赚取息差。互持同业存单套利另一种渠道是不同期限的同业存单利率不一,一般而言,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银行通过卖短买长的方式加杠杆套利。
二是,中小银行发行同业存单购买同业理财,同业理财又购买同业存单,层层嵌套。中小银行也会利用发行短期同业存单主动负债购买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的同业理财产品或者非标,实现表内资产表外转移。不仅如此,其他商行又可能将出售同业理财获得的资金继续购买收益率更高、期限更长的同业存单。导致这个过程层层降信用、加杠杆、加久期,互相嵌套。
委外套利。商业银行也经常将同业资金委外,大量配置债券类或权益类资产。表面上非银机构专业团队管理资金,相较于银行直接参与权益类产品投资,委外风险相对较低。但去年年尾债市表现较差,导致银行委外资金配置的债券类产品出现亏损。
监管套利。由于目前同业存单的发行并未纳入到同业负债项目下,导致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偏高以及“同业负债/总负债”偏低,实际上绕过了监管层关于风险指标的限制,进行套利。若按照本次银监会做出的要求,将商业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计入同业融入资金余额是否超过总负债1/3,则会大大降低商业银行套利的空间,并能有效防止风险。
潜在风险
中小行发短买长增加期限错配风险。在套利链条中,中小行获利主要靠期限错配,通过发行短期(1年内)同业存单筹措资金再买长期(超过1年)的同业理财产品。由于短期利率低于长期利率,中小行由此获利。一旦短期存单到期后,银行如果流动性不足只能继续发行新的同业存单,以旧偿新。但如果未来监管趋严,银行没法继续通过发行同业存单筹措资金,会立刻出现流动性危机,甚至造成银行破产的后果。期限错配风险由此滋生。
委外投资增加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互相购买同业理财以及商业银行进行委外业务时,实际上是层层加杠杆加久期的过程,造成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提升,由于委外的资金进入了股市与债市,提高了整个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债市杠杆率提升容易形成“踩踏”。上述套利链条令监管层最头疼的在于中小商行之间互相购买和发行同业理财,导致资金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空转,而没能进入实体经济促进投资,推动了整个债市的杠杆率。同业理财以及委外的增加,一旦出现债市调整引发银行集中赎回理财及委外资金,会造成债市形成“踩踏”,尤其是那些流动性较差的长久期信用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