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必须先研究价值形态的发展。
商品既然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也必然有两种表现形态。
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为自然形态,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的价值形态是其社会性,一件孤立的商品,你就是把它砸碎也看不出它的社会性。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形态。因此,交换价值就是价值的的表现形态,简称“价值形态”。只有从商品的交换价值中才能看到商品的价值存在。
一个商品的价值是怎样通过它的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呢?这要从商品最初的偶然交换开始研究。
前面讲过,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在原始社会部落之间偶然进行的,商品的价值也是偶然表现出来的。如甲部落用1只绵羊交换乙部落2把斧子,绵羊的价值表现在2把斧子上,其公式是:
1只绵羊=2把斧子
这里绵羊和斧子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绵羊起着主动作用,它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在斧子上,而斧子的作用是被动的,它只当作绵羊价值的表现材料。这里,绵羊的价值是借助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的,而斧子作为绵羊价值的表现材料,证明绵羊和自己有同等价值,斧子就成了绵羊的等价物。
这里相对价值形态和等价形态是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绵羊离开斧子就不能表现自己价值,斧子离开绵羊也成不了等价物。相对价值形态和等价形态又处于对立、相互排斥状态。同1只绵羊不能既处于相对价值形态,又处于等价形态。1只绵羊换1只绵羊,价值表现不出来。同样,斧子作为等价物,也不能表现自己价值。要表现自己价值,就要与绵羊调换位置:
2把斧子=1只绵羊
但是,这样斧子不是等价物,绵羊成了等价物。
等价形态有三个特点:一是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态;二是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态;三是私人劳动采取社会劳动形态。
后来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第一次和第二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有的部落经营畜牧业,这就要求扩大产品交换范围,畜牧部落不仅要拿绵羊换斧子,而且还要换粮食和其它商品。这样,绵羊的价值不单是表现在斧子上,还表现在粮食和其它商品上,其等式是:
=100斤粮
=10尺布
=其它种种数量商品
这个等式表示绵羊的价值表现在斧子、粮食、布等等上。而斧子、粮食、布等等商品成了绵羊的交换价值(等价物)。把这种情况称为“扩大的价值形态”。它有一个很大缺点,因为就某一种商品而言,找到了许多表现自己价值的材料,但就全部商品说,没有一个共同的表现价值的材件,这给商品交换带来很多困难,要换到自己所需要商品往往费很大周折。有羊的想换粮食,有粮食的想换斧子,有斧子的想换布,有布的想换羊。有羊的想换到粮食,必须先换到布,然后用布换斧子,再用斧子换到粮食。现实经济生活要求有一个商品可以和其它商品直接交换。既然绵羊可以把它的价值表现在其它许多商品上,那么可不可以调换位置,把绵羊作为所有商品的等价物?公式是:
100斤粮食=1只绵羊
10尺布=1只绵羊
其它一定量商品=1只绵羊
此公式粮食、斧子、布等许多商品的价值表现在绵羊上,绵羊成了社会公认的一般的等价物。我们把这种价值形态称作“一般的价值形态”。它克服了扩大价值形态的缺点,只要每个生产者把自己的商品换成绵羊,就可以换到其它任何商品。这里绵羊实际上起着货币的作用了。
一般价值形态还有缺点,因为各地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有的是绵羊,有的是皮毛,有的是贝壳,不统一。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地区的扩大,商品品种增多,客观上要求把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种特殊商品上时,这种特殊商品则成了货币。作为货币的商品,一般专指黄金、白银。
黄金或白银为什么会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没有什么神秘的。因为黄金、白银也是商品,也有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东西,充当不了货币。再者,黄金、白银是贵金属,它有同质性、易分割、不腐烂、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携带等等作为货币的有利条件。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恩全集》第13卷第145页)
从上面的分析中已弄清: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的等价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之所以能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不过作为货币的商品,有其专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性。
货币出现以后,把商品分为两极:一极是普通商品,它们是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特殊商品,它代表着一般等价物,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了。一切商品都必须换成货币才能表现自己的价值,一切具体劳动都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一切私人劳动都必须通过货币才能取得社会劳动形态。如果商品的生产者不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换成货币,他的生产就要受到严重影响。假如甲是制作斧子的小商品生产者,他生产的很多斧子卖不出去,换不成货币,斧子的价值无法表现,继续生产斧子缺乏货币,就可能停产。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货币把自己作为尺度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
为什么货币有这样作用?因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就有价值。这如同尺子之所以能衡量它物长度,是因为尺子本身就有长度一样。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如一瓶鸵鸟墨水3角钱,3角钱就是鸵鸟墨水价值的表现。
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流通手段。也就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或称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货币。你买东西要一手交钱一手拿货,没有钱是拿不到货的。货币流通也有规律。商品交换中,商品出卖后就退出流通领域进入消费,货币则不然,在充当一次商品交换媒介后,又充当第二个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流通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首先决定于等待流通商品的数量和商品价格水平,商品量越多、价格越高,所需货币量也越大,这成正比。其次,货币周转越快,所需货币量越少,这成反比。
这里顺便说说铸币和纸币。
货币是按重量计算的,如一分、一钱、一两金子或银子。但每块金、银成色不同、重量不同,每次交换都要查成色、称重量,很不方便,于是逐渐由铸币取代。中国的银元就是铸币,一块银元的重量是一两。但是,金银铸币在天长日久的流通中磨损,就不够份量了,但仍起够份量货币的作用,它的面值与内容分离,于是又出现铜币和其它不贵重金属作为辅币。铜钱就是辅币。后来又发展成纯粹象征性的纸币。纸币不过是货币的符号,它只不过是代表含金量和成份货币的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因而只能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为什么纸币能充当流通和支付手段?这和货币流通特点有关。货币在流通时,不停地从这人手中转到那人手中,人们也不管货币成份质与量是否足,只要能够买到和货币面额相同的商品就行了。因此,纸币也能起到货币流通手段的作用。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纸币发行量如果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与金属货币有相同的购买力。如果纸币超过金属货币量,纸币就要贬值。
货币的第三个职能是贮藏手段。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所以人们暂时不用购买商品的货币就贮藏起来,以备后用。起贮藏手段作用的一定要是金银等货币,纸币起不到贮藏作用。货币的贮藏手段,起着像蓄水池的作用,不需要就贮藏起来,需要时取出进入流通领域。
货币的第四个职能是支付手段。如某甲没有现钱,向某乙赊购某种商品规定的支付价格,当某甲到期向某乙支付赊购款项时,货币就只起支付作用,不起流通作用。货币支付手段,最初是清偿债务,后来又用支付租金、利息、工资等。货币支付作用扩大了商品经济矛盾,既然商品可以赊购,债权和债务关系就发生和发展了,在社会普遍存在债权和债务条件下,只要其中有一个不能按期支付欠款时,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全面崩溃的局面。
货币的第五个职能是起世界货币作用。其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二是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商品;三是作为社会财富代表由一国转到另一国,支付战争赔款以及转移财富等等。起这种作用的只能是金银,铸币和纸币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