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时市面上已经有一款名为ICQ的工具,这款由几名以色列学生开发的软件在功能和界面都和OICQ非常相似,而且这款工具早在1996年就已经发布,当时ICQ在中国的用户占有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
OICQ的“前辈”ICQ
当时非常火爆的网易聊天室也成为腾讯“学习”的对象
在2009年游戏产业年会的高峰论坛上,主持人向腾讯游戏总裁任宇昕提问:“能不能给大家一点建议,怎样才能抗衡腾讯呢?”任宇昕一点也不谦虚:“只有跟腾讯合作,共同把市场一同做大。”
不妨大胆猜想言外之意:跟着腾讯能有一口汤喝,如果惹恼了这只企鹅,就只能饿死。
那么,在互联网界,到底有没有“腾讯不会做、不能做的项目”呢?或者说,不愿意向腾讯妥协,靠自己的实力站稳脚跟的企业,它们过得怎样?
而阿里巴巴旗下还有一个重磅产品就是淘宝网(包括天猫),电商也一直是腾讯一直的痛。早在2004年,腾讯旗下拍拍网就上线,但一直火不起来,就算投入再大的资源,拍拍网还是被战略放弃了。不过腾讯并没有死心,注资易迅、京东、拼多多,只能间接抗衡阿里。
和阿里、腾讯同为互联网大佬的百度,被称为BAT的三巨头,百度的搜索也是腾讯一直在尝试,却拿不下来的领域。腾讯搜搜早在2006年3月就正式发布并开始运营,不过未能找到出路,在2013年9月宣布将搜搜并入搜狗搜索,SOSO品牌就此消失。
而百度还有一个爆款产品就是百度贴吧,其实,腾讯也做过腾讯搜吧,仍然是照搬百度贴吧那一套,缺乏创新的下场仍然是被迫下线。
新浪创始人王志东曾直呼马化腾为“抄袭大王”,而且“是明目张胆地、公开地抄”,同时,王志东认为应该“积极地去抄,合理正当地去抄袭,而且不只抄一家,应该家家都抄”,这样的抄就是将别人好的想法拿来用,再加入自己的创新才能成功。
中国有句古话,“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腾讯也不是野蛮地拿来就用,而是用注资、入股等方式让对方和自己成为战友,上了一条船,自然就没有抄袭一说了。不过,对于那些不愿意“上船”的顽固派,封杀也杀不死的话,腾讯就没办法了。市场上也正是需要这样的竞争才能让产品进步,在优胜劣汰之后,好的产品得到保留,大浪淘沙方见各家本领,这才能让这个市场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