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今天,1994年的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这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起始点,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
1997年:中国互联网元年
虽然1994年中国就开通了互联网,但互联网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并开始飞跃式的发展,是在1997年,那一年,称得上是中国互联网元年。
我在1997年买的第一台电脑(P133、16M内存、1.2G硬盘、14寸显示器,总共8千多元钱买的),也是在那一年第一次上网,为了上网,我特意花2千多元购买了一台33.6K速度的MODEM,这上网的硬件成本实在不菲。
网络应用:人们上网在做什么
网络应用与网络速度的关系非常紧密,在一个网速非常低,而网费又非常贵的年代,能够节省网费并提高打开网页的速度是人们普遍的愿望,人们的上网应用无不和此有关。新版的浏览器可以让访问网页速度提高,微软的电子邮件Outlook可以将邮件下载到本地离线查看,ICQ等即时通讯软件可以在低速网络下快速交流聊天,IRC聊天室是速度非常快的纯文本聊天室,论坛发帖则可以将用户的观点和信息迅速传播。下面我就将这些当年的网络应用一一介绍一下。
浏览器:
早期IE浏览器界面
浏览网站:
记得我上网后,第一个打开的网站是Yahoo.com,那时候Google还没出世,Yahoo的搜索体验实在不怎么样,中文信息根本没法搜。直到2000年后,我发现Yahoo的搜索质量突然变好了,仔细看看域名,发现上面有Google的字样,于是渐渐的,我从一个Yahoo用户变成了一个Google用户。
Yahoo1996年某个月份旧照
网易于1997年6月成立,当时的网易创造性的推出了一个品牌——“网易个人主页”,通过这个产品,在当时的互联网上大出风头。那时候网易提供的免费个人主页有20M的空间,纯静态HTML空间,有留言板、计数器等服务,所以推出后即大受欢迎,例如我当年申请的主页就是www.nease.net/~long,这应该算是我做的第一个网站,而且只有一个页面,说来可笑,我当时第一个主页是使用微软的Word做的,最后用另存为HTML文件的方式生成了网页文件,当年就是因为这个免费主页,我才开始学HTML,开始学做网页,当时的愿望就是,以后再也不要用Word来做网页。
电子邮件:
网易早期的免费邮件
早期的电子邮件服务都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无法过滤垃圾邮件,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用户邮件地址后,就开始大量发送各种垃圾邮件给用户,这种情况一直到Gmail的出现才得到了中止。
即时通讯:
ICQ早期版本界面
聊天室:
2002年:中国网游元年
2000年3月中旬,以技术股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遭遇重挫,股指不断下滑,网络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到2000年9月21日,纳股指数跌至1088点,创下了3年来的最低纪录,靠风险投资为生的新兴互联网业遭受灭顶之灾,整个互联网业愁云密布、寒气逼人。
经历了2000年全球科技网络泡沫破灭,中国互联网其他先行者新浪、搜狐、网易也同样经营惨淡,大多数中国网络公司在把风投资金烧光后就面临倒闭的困境,继续烧钱已经是死路一条,要想渡过互联网寒冬,就必须开创互联网盈利新模式,于是,很多互联网公司进军网游业,开始了自己的赚钱之旅。
国内早期的网络游戏企业均以代理起家,盛大、九城成为第一批代理游戏而发家的企业。
2001年底,韩国一款网游《传奇》找到当时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上海小公司进行代理,2002年,《传奇》同时在线人数突破50万,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网络游戏,这家公司的名称叫盛大。这一事件无疑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甚至改变了中国游戏产业的整个格局。同年,九城《奇迹》内测,网易引进《精灵》。此后的网络游戏进入全面爆发年代,在风险投资的诱发下,这个市场成长更为迅速。
然而,网络游戏的质量往往决定了这个游戏的未来命运,低质量的游戏往往会给代理商带来毁灭性的噩运,这里面,网易代理的《精灵》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运营《精灵》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个游戏的开发质量非常低劣,对于外挂等黑客安全问题考虑不周,安全漏洞极为严重。其安全脆弱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所有的网络游戏中,《精灵》是唯一的一个可以使用金山游侠简单修改几下就能破解的网游,这导致很多人使用外挂工具,并且极难防范,英文《精灵》因此干脆直接屏蔽了所有中国地区的IP地址来防止外挂,而韩国的开发方却对游戏的安全漏洞毫无对策。
外挂的流行使得网易在精灵上的运营出现危机,并且无法解决,外挂大量出现,网易只能花费大量的人工成本来解决和处理,从而导致游戏收费模式的失败。
《精灵》游戏的界面
最终,《精灵》这个游戏的运营彻底失败了,这对于网易来说是一个痛苦而不堪回首的“学费”,以至于网易后来出的一些公司发展历程介绍中也有意忽略掉这段历史,之后代理网游也选择“魔兽世界”这样的成熟的欧美游戏代理,但在那之后,网络游戏却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终于找到了网游的盈利秘诀,并将这块市场越做越大,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最赚钱的一大业务。
2005:中国博客元年
博客的前身是个人主页,前面提到的“网易个人主页”在互联网初期曾经风光无限,曾有近八十万用户在网易创建了个人主页。
2000年,互联网泡沫经济破灭,原先很多免费提供的个人主页都打算收费,网易最终也撑不住了,在2002年开始全面停止免费个人主页服务,并推出付费个人主页服务,用户交费后可以继续使用此项服务,费用是每月15元,付费个人主页推出后遭到用户的强烈抵制,用户也开始寻找其他类型的个人空间。
2004年,博客做为一种新的个人空间服务,以免费、建立简单、更新方便、主题多样等优势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原先的个人主页也都逐渐发展成为虚拟主机的用户,随着网易于2006年1月20日发布了“关闭个人空间”的通知,并发布了“网易主机将不再继续发展虚拟主机及域名业务”的公告,宣告了个人主页在中国已经彻底灭亡,想必,博客的迅速崛起发展成为网易个人空间关闭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博客中国”网站早在2002年即已出现,那时博客不过是网络专业人士所推崇的一种技术,而到了2005年,博客成为网络人民的一种广泛实践。其中2005年正式上线新浪博客由于采取“名人博客”策略,聚集了大量名人在新浪开博,使得博客在大众中得到广泛的流行,认知度迅速提升。
2005年,中国的博客数量达到1600万,单从国内博客数量相对中国网民总数就可知,博客用户已完全渗透到全体大众。这标志着博客正式从精英走向大众,开启互联网发展到真正个人化时代的帷幕,互联网也从商业化进入社会化阶段。
2008年:中国SNS元年
2008年,中国的SNS发展迅猛,在这一年里,无数的SNS网站一夜之间纷纷涌现,前仆后继,慰为壮观:校内、海内、开心、一起、蚂蚁以及无数Facebook克隆SNS网站陷入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厮杀当中,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SNS谈论的最多的无疑是“偷菜”,“今天你偷菜了吗?”都已成为网民互相调侃问候的一句常用语。以争车位,买房子,钓鱼,开心农场等为代表的SNS应用确实火了一把,但是纵观各大SNS网站,应用其实都大同小异,虽说都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社区用户基础赚足了人气,但是凡事都有厌烦的时候,偷菜也是。有很大一部分人群过了一开始的新鲜感后,渐渐开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寻找更新鲜的“玩物”。应用的雷同也使得不同SNS社区用户缺乏忠诚度,缺乏创新和个性成为制约SNS网站脱颖而出的主因。
而最终,这些SNS网站大多走上了“网页游戏”的不归路,随着微博的兴起,SNS网站的人气和流量迅速下滑,惨不忍睹。SNS仅仅强调娱乐化,而忽视SNS的核心“社交”二字,最终也无法使用“偷菜模式”来留住用户。
2010年:中国微博元年
中国的微博服务从大约2007年开始发展,饭否是最早创建的中国知名微博服务,它由校内网创始人之一王兴创建于2007年5月12日。网站的外观、使用、API等都高度模仿2006年创建的Twitter。2009年上半年,饭否的用户从30万激增到100万,其用户包括惠普中国、《南方周末》、艺术家艾未未、作家连岳、文化人梁文道等,其他像叽歪、嘀咕、做啥和腾讯的滔滔也在2006至2009年创建起来。
但在2009年7月的乌鲁木齐七·五骚乱之后,包括饭否、叽歪在内的大多数微博被关闭了。中国大陆境外的知名微博服务,如Twitter、Facebook则被封锁屏蔽,而此时,新浪CEO曹国伟将这视为一个机会,将先前运营博客的成功思路复制到微博上。
新浪微博在2009年8月低调推出,新浪采用“名人效应”,邀请、说服了众多中文界的知名人士来创建新浪微博账号,使得新浪微博日渐壮大,名人、品牌企业、机构、网站等组织纷纷进驻微博,做为企业发布官方信息和与网民交流互动的平台。
新浪微博上的名人
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从2011年起,智能手机在中国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通过手机来上网,WiFi和3G的全面铺开,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基础架构得到了初步实现。
结语
互联网20年的发展令人眼花缭乱,一个个令人炫目的高新产品将人们的梦想变为现实。科技创造着新的生活,并影响着未来的发展,而“创新”正是科技发展的活力之源。站在今天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既是对中国互联网过去20年的总结,也是下一个20年的全新起点。展望未来的中国互联网趋势,相信会有一个更令人遐想和惊喜的未来,下一个20年,中国互联网将实现更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更多不敢想象的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