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没有看出任何黄金下跌的理由。买入的都是各国央行,这些央行没有任何理由抛售黄金如此打压。
有这个能力的,只有美联储。
美联储不会直接出面,但华尔街可以。但砸盘的目的是什么?
1)澳大利亚率先和中国签订了货币直接兑换的条约,注意不是货币互换,是货币直接兑换。法国已经发出橄榄枝,英国一直在这方面很积极。
人民币在这几年发展迅猛,到目前为止,已经很明显地威胁到了美元的国际地位,人民币和欧元完全不同,一旦人民币成为气候,则美元今后将大受打压。
2)处于保值的目的,各国央行都在买入黄金,其中尤其以俄罗斯、韩国最为积极,其中隐含的内容是对美元的不信任,相对而言,美元的配置就在减少。
3)美国需要进行打压大宗商品,并使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做空资源国。教训一下澳大利亚以及卖油的俄罗斯。
4)继续攻击欧元。在塞浦路斯没有来得及卖出黄金之前,让塞浦路斯的黄金直接缩水,9吨的黄金,现在就成了4.3亿,直接缩水将近一亿美元。
从而让塞浦路斯通过卖出黄金的计划直接破产。
5)比特币的出现其实也是对美元的挑衅。同时美国国内,也一直存在着废弃美元另用他币的现象,要保证美元的强势地位,必须拉升美元。
6)经过了几年的狂跌,美元指数现在应该暴涨。但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仅仅在去年的QE3和QE4的勉强支撑下,有所好转,因此美元指数上涨乏力。
7)黄金进过了几年的拉升,多头弹药也耗的差不多了,再往上拉已经很吃力了,是获利的时候了。
最近金银这么火爆,贫道就来科普黄金的事吧
都知道暴跌的事啦,全世界都震惊啦,贫道就赶着热闹劲专门说说贵金属的事情吧,尤其是最浪的黄金。反正手里有现成的备料,又功成身退了可以专心看今后行情继续演绎了。
◎金银金贵的奥秘
实际上,黄金白银在人类历史上之所以成为财富象征、货币之王,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而且和我们人类的爱美天性有最大的关联。
第一个因素是历史原因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第二个因素是金银的特殊理化性质。
我们知道,黄金是古埃及王室的最爱,比如埃及帝王谷发现的第18王朝图坦哈蒙法老的木乃伊上就覆着纯金的面具。古埃及的国王或法老们派出商团或军队闯入南方努比亚的黑人地盘,或者派遣船队渡越地中海、红海从事远洋贸易,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搜寻黄金。
古埃及文书中,经常提到“科普托斯沙漠的黄金”、“瓦瓦特的黄金”、“库施的黄金”。科普托斯沙漠是指今埃及的东部沙漠,黄金集中出产于基纳一带;而三大金矿区中的后两个都在古埃及本土以南的大努比亚地区,相对集中于阿斯旺到哈拉发干河之间。努比亚是个古代地域名词,指的是今埃及阿斯旺以南到苏丹科斯提以北的尼罗河地区,即北纬12~24度之间的尼罗河盆地。瓦瓦特和库施都位于靠近古埃及本土的努比亚北部,当年古埃及人和古努比亚人的分界线是尼罗河第一瀑布,努比亚人是地道的尼格罗种的黑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习惯称呼努比亚人为“埃塞俄比亚人”,意思是“深褐色皮肤的人”,与现代的埃塞俄比亚国不是一回事情。希罗多德在著作中就说:埃塞俄比亚有大量的黄金。
而白银我们知道,那是苏美尔和阿卡德贵人们最钟爱的宝贝,是美索不达米亚社会的传统货币。
苏美尔人是全球范围首个进入城邦文明的民族,古埃及人是人类史上仅次于苏美尔人的先发民族。社会文化学有这么一个定律,当不同族群遭遇或交往时,一定是文明等级高的族群向逊色的一方传输观念。比如,今天我们中国人努力地学习西方文化科技,中国家庭只要能承担得起,家长一定会让子女们从小就学习英语,而我国开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孔子学院却乏人问津。原因就在于我们试图输出的是落后于时代的古典农耕文明的东西,欧美人早发展到了现代工商文明阶段,普通人不会对东方传统文化真有兴趣的。
现代世界如此,古代世界也同样。当年近东和北非地区与苏美尔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发生关系的落后族群,必然会效仿文明人的喜好和习俗。于是金银就在古代地中海世界红火起来,人人都好这一口,特别是后发民族中的贵人阶层。这种文化现象如同生物学中细胞液渗透的原理,一定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低浓度方向来,很少会逆向影响。日本当年的明治维新也是个大规模的文明交流案例,而我们的大清之所以逆天则是盲目陶醉于***上国的迷梦中,不肯睁眼正视世界。
黄金与白银的特殊理化属性是它俩在人类社会风靡的另一大因素。
随便向一个成人提问,黄金让他印象最深的特点有哪些?这个人一定会回答出至少2点:黄金是金灿灿的、沉甸甸的!
其实,这个简单的事实下隐藏着难为常人发现的特殊好处。
中国人传统将珍贵的财富称呼为“金银细软”,这个说法形象地道出了自古至今黄金和白银的最大用途。
人类的一大天性就是爱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远古祖先就已经发明制造出诸如项链、手链之类的装饰品以打扮自己,特别是女性。这种源自远古的爱好后来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之一,今天高度发达的首饰业说明了一切问题。
旧石器时代的人就学会而且喜欢制作各种装饰品,但是材料却不给力,都是骨制、蚌制、木制的,石制品则主要是实用的工具,因为毕竟加工难度高。然而用木头、动物骨骼或鱼骨、贝壳等制造的项链、手链、指环、发冠等都有一个集体缺点,容易损坏、不容易持久,而金属才是制造工具和首饰最理想的材料。
于是,黄金和白银的优势展示出来了。
金银都具有非常好的延展性,换句俗话就是软,从而很容易加工。即便在人类没有掌握铸造工艺前,也可以用锻造的方式打造精美的首饰。事实上,上古的工匠、特别是金属匠基本都是出色的锻造能手。
第二,金银的光泽给人类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黄金是金灿灿的,白银擦拭后能够雪白到亮花人的眼。于是,显然比其它金属更容易让古人注意到并青睐之。
第三,请教任何一个女性都可以得晓,她们一定不喜欢有异味或者会生锈的首饰,因为本来是求美,如果胸口或手腕被装饰物的锈蚀弄得污迹一片算什么事情!黄金的化学属性极其稳定,这意味着自然环境下绝对不会氧化,也就是生锈。白银虽然会生锈,但银器首饰很容易被清洁。这是它们的又一大魅力。
对新石器时代乃至已经踏入文明门槛的先民们来说,可供选择的金属资源很有限,常见的就是金银铜铁锡等“五金”,所以金银就是上古地中海东部文明世界人的不二选择。
黄金的重也有讲究,这意味着黄金无法造假。古代就有造假制假的,历史上假银子在各地区都出现过。因为白银的密度低,就是轻,所以古代无良的金匠会找来些比重在银子左右的常见金属合成,外表再包层真白银,如此因假货的密度和银子差不多,一般人根本无法鉴别。大家还记得阿基米德鉴别假王冠的故事吧,要用科学的力量才能识破造假工匠和商人的骗局。
而黄金则完全不同,它是重元素,自然界中密度在黄金周围且以金属态存在的元素极少,所以想造假黄金古人也找不到原料!这就是古人梦想点石成金,无数人刻苦钻研“炼金术”却永远无法梦想成真的根本原因。如果黄金也像白银那样密度很低,那么早就有N多术士和工匠会发明出点石成金术了!
最后一点还在于,黄金和白银属于稀缺金属,远没有铜矿、铁矿、锡矿等丰富而普遍。
对古人来说,金银具备上述种种特殊的闪光点,所以自然是制作昂贵首饰、艺术品、礼器以装饰达官贵人并供奉和修饰神明的老天赐予的宝贝!实际上,以金银的柔软而言,用于制作实用工具反倒完全不合适。
所以,我们说黄金白银是财富和权势的象征,完全是基于上古人类文化传统和它们独特理化性质的宿命,承担核心货币的角色属于商品社会的延伸。马克思的说法语焉不详,国内教科书的说法更是完全不靠谱!
苏美尔人喜好白银,古埃及王室最爱黄金,最初的基本用途都是制造珍玩,用于炫富、纪念或献媚于神明。比如苏美尔时代(约BC4300~BC2371年)的乌尔城王陵中就出土了一个金盔;乌尔第三王朝(约BC2113~BC2006年)的一位国王拥有黄金和青金石制作的王者短剑(青金石也是当时的难得珍宝);在苏美尔女王舒伯-亚德的陪葬品之中,考古队发现了长约0.6米、可在幼发拉底河上航行的金质小船模型和银质小船模型各一只,可能含有特殊寓意,而且这对上古宝船根据测定年代至少在公元前4000年之上。
我国商周两朝对黄金不甚感冒则是另一个有力证据。因为当年的华夏先民早已经找到了另一种制作首饰、装饰品的最佳材料,就是各种玉石。玉石同样色泽艳丽、不会生锈变质且耐久性好,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的史前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很高超的玉石加工技术,自然就将对玉器的喜爱推到了全球范围登峰造极的地步。《诗经》中描绘的经典美女形象是“有女如玉”、“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巧笑之瑳,佩玉之傩。”王公贵人们“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瑲葱珩。”贵族们交往时“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也正是因为当年的中原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文化圈,与西方上古世界缺乏交往,所以纵然商代时就有金器金饰、银器银饰流入中原,但是尊贵的金银并没能魅惑贵族们。
巴比伦王、赫梯王、亚述王也同样在与埃及法老的交往中“跪求黄金礼物”。强大帝国亚述的君王甚至直接指责法老不够意思,回赠自己的黄金数量拿不出手,配不上伟大国王的身份。商业文明发达的巴比伦来信也有意思,EA17信件中,巴比伦王抱怨法老送来的黄金成色不够、用有水分的金子蒙事,狡黠的巴比伦人还总是等埃及人先送礼后再回礼。赫梯王送给埃及法老的外交礼物主要是各种银器和上等木料,要求的回赠礼品指名道姓是黄金雕像和白银(女人)雕像。
十七世纪的日本,黄金曾经与白银一个身价。因为日本出产黄金,但想开采银矿却无从下手,东亚大陆的繁华大明以白银为通货,日本社会自然受此影响而尊崇银子。
现在,大家肯定都明白金银如此尊贵的奥妙了吧!包括南美洲与世隔绝的印加人在历史上喜欢黄金的道理和旧大陆世界也是一样的。
◎金本位制(GoldStandard)
广义的金本位制包括了金币本位制、金砖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体制均以黄金为本位货币。
狭义的金本位制指的是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也称“虚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意味着黄金就是流通货币,或者黄金是最终货币,而且是国际贸易的硬通货。
英国于1717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1816年颁布《金本位制度法案》;其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至十九世纪,德国、瑞典、挪威、荷兰、美国、法国、沙俄、日本都陆续实施金本位制;至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体系全面奔溃之时,全球累计有59个国家实行过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的特点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国家规定单位货币的法定价值即标准重量与成色,以国家权威保证持币者可以按照法定含金量与黄金自由兑换,不论流通的是金币还是纸钞。这种制度支持金币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自由地将黄金交给国家造币厂铸造成金币,或以金币向造币厂换回相当的金砖),黄金是国际结算的工具,允许国际间自由输出或输入。
金砖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削弱了的国际金本位制。各国市场只流通纸币(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不支持自由兑换,控制黄金的输出输入,特别是前者。这两种体系是解决黄金紧缺与纸币发行泛滥之间冲突的妥协方案。
◎信用货币
直到20世纪30年代,可以说金银一直是贸易活动的魂魄、货币制度的主心骨!然而当代社会的情况却大不相同,因为世界进入了信用货币的时代。
信用、信用,信我你就用,不信也没用!
所谓“信用货币(CreditMoney)”,是指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体系动摇和崩溃后,许多国家的货币当局发行价值失去保证甚至几无价值,仅依赖发行者的信用而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
信用货币的典型形式是法币和银行券。法币也称为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因为是一国货币当局依靠国家权力和法律支持而强制流通的货币,不能兑换成金银。因为从前的银行券是银行签发交给持有人且保证可向其兑付金银货币的债务凭证,所以被称为可以兑现的信用货币;当然,后来的银行券也不再可兑换金银。包括交易中流通的期票、汇票、本票和支票等,也都属于广义的信用货币,大家伙都体现了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信用货币横空出世的背景是当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由于金银短缺、货币膨胀、经济恐慌和金融混乱,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被迫纷纷脱离金本位制或银本位制,从而使纸币及金属辅币永久性地失去了贵金属的背书支持。
鉴于当今世界所有国家都采用信用货币形态,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处于信用货币时代。
北宋年间国家实际上分成为几大货币区,因为大宋就是在五代十国分裂的基础上统一的,政治上都听赵家老倌的,经济上还沿袭着分裂期的某些传统。而各个货币区保有的最佳铸币材料—铜料—是很不均衡的。
另外,由于大宋与辽朝及西夏王国的并立和冲突,这两个国家都采取鼓励中原铜钱流入其境内的政策以争夺“财富”(还严禁铁器外流),这是中国版的古代货币战争。北宋政府军战场上不争气,朝廷为乞和就被迫向强盛的大辽朝和刺头西夏人定期输送“岁币”和进行“互市”,于是大宋境内的银子和铜钱等硬通货就慢慢不够使了,有些地方闹起了钱荒。
交子问世前,北宋四川地区流通的是铁钱,因为这个经济货币区原本就铜钱短缺。然而铁钱不仅沉重还坑爹的币值低下,所以做买卖很不给力;比如,当年成都市场一匹丝绸的标价为2万文铁钱,折算下来要合130斤铁。
鉴于钱荒和铁钱太不方便,所以人们就被逼着想出了新辙。当时民间有些财力雄厚、诚信可靠的商贾,其他商人把银两、铜钱或铁钱存放在他们那里,换成一张特制的收据,然后可用这种收据在市场上做买卖。这种大家都信、交易中好使的收据就是“交子”,印发交子的商家则被称为交子铺。这种情况最先出现于成都,逐渐在四川各地流行开;后来还有不少缺德玩意也东施效颦,发行没信用的交子,坑人钱财甚至卷了人的硬通货跑路。
自公元994年成都铸钱监停止铸造铁钱,直到1005年,其间11余年都没有再开炉铸钱。而市场交易也没有崩溃,说明交子这玩意整体上还是挺好使的!
由我们中国古代出现信用货币的历史看,所谓信用货币同样被证明本是货币危机的产物。
◎主权货币
主权货币即主权信用货币。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与国际贸易及金融秩序密切关联的。
当今世界上的信用货币林林总总,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才真有信用。主权货币指的就是这一小撮“非主流”。它们的特点非常明确:币值即购买力基本稳定,所以被世界各地的人们看好或追捧,而且是由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央行发行的。
简单来理解,主权货币就是强大又可靠的经济体发行的货币,货币价值由其发行者进行担保,构成担保品的是该经济体强大的生产能力、较高的国际贸易地位和负责任的货币管理政策。换句话说,主权货币等同于国际硬通货,世界各国都乐于选择它们作为国际贸易结算和国家储备的工具。
当今世界通用的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都属于公认的主权货币,它们还在国际汇市上享有“四金花”的美誉。
我们中国政府很羡慕各主权货币的风光,所以也启动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序。
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所谓的“主权货币时代”,是指国际贸易及金融体系以美元为锚货币,辅助以各强势国际货币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