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外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贸易摩擦;比较优势;国家优势指数
一、我国遭遇贸易壁垒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促进了商品、资本、技术等的跨国流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尤其是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遭受了国外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当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贸易摩擦数量增长快论文
以反倾销和反补贴为例,根据WTO的统计数据,我国上世纪70年代遭遇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只有几起,但到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中国就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
(二)贸易摩擦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
在遭受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同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诸多限制措施,例如2009年,印度对原产于中国、越南和斯里兰卡三国的紧凑型荧光灯征收反倾销税;对原产于中国和墨西哥的青霉素工业盐以及原产于中国的6-APA发起反倾销调查:对原产于中国的碳酸钡展开反倾销调查等。
(三)贸易摩擦的涉案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发生的贸易摩擦涉及4000多种产品,涉案产品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由最初的农产品:鞋类、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向钢铁、彩电、电信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转移。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必将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贸易摩擦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开拓市场的难度增加,企业利润受损,削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有深刻地了解我国频遭贸易摩擦的原因,才能制定有利的政策去应对。
二、我国遭遇贸易壁垒的理论分析
学者们从WTO的政策制定、政治因素、商品结构因素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例如,吴东云(2007)通过分析中外钢铁贸易摩擦,认为政治因素的介入是使得摩擦高发的原因之一;而李东荣(2007)认为,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才是产生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张正萍、李多全(2007)认为,中美之间贸易依存度的不对称,使美国频繁地挑起贸易摩擦;陶金国(2006)认为,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实质性原因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及由此引致的出口秩序混乱。本文试图借用综合比较优势理论,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我国频遭贸易摩擦的原因。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经济体的综合比较优势是外生比较优势和内生比较优势的聚合,在分析比较优势时,不仅分析外生比较优势和内生比较优势,而且要分析两者有机结合所构成的综合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分布在生产、交易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其将生产、交易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优势,分别称为生产优势、交易优势和需求优势。生产优势是综合比较优势在生产过程中的表现,具体表现为“低生产成本”。我国有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工资较低。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我国在2007年的小时工资为1.7美元,这个数据远远低于2007年美国的小时工资17.43美元。正因为中国具有低生产成本,也就是生产优势,使得我国出口的产品价格较低。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的某些产业,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限制较多,例如,蓝色贸易壁垒的出现提高了发达国家市场准入标准,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
需求优势是综合比较优势在消费过程中的表现’这里所说的需求优势可以表现为别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根据美国贸易委员会数据库可知,1995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的种类为7575,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种类为4424,而这一优势在2007年更是扩大到6067,说明我国的需求优势与美国相比在逐渐增强。在既定的市场规模下,我国较强的需求优势挤压了国外市场,使得外国产品的市场份额受到威胁,采取限制措施降低我国的市场份额。
由以上理论分析可知,随着生产优势、需求优势和交易优势的逐渐增强,我国的综合比较优势也在增强,同时,遭遇的贸易壁垒也在逐渐增多。那两者在实证检验方面是否也存在关联本文通过以下实证分析来证实。
三、实证检验
(一)变量的选取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借助于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把生产优势、需求优势和交易优势测算出来,最后计算出我国相对于美国的国家优势指数。以下通过计量经济分析来检验我国频遭贸易摩擦是否是我国优势增强所引起的。
根据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测算出我国相对于美国的国家优势指数,由于数据查找的限制,本文采用1995—2007年我国遭遇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数总和表示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
(二)Granger因果检验
(三)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由于国家优势指数是影响我国遭遇贸易磨擦的原因,所以就排除了存在伪回归的可能。因此,为进一步研究国家优势对我国频遭贸易摩擦调查影响的强度,本文利用E-views5.0软件,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方程(1)的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贸易摩擦调查数量=92.33252*国家优势指数(1)
t=23.48683
(00000)
R2=0.7202R-2=0.7202D.W=2.086136
关键词:贸易保护;外贸战略;调整
我国自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较突出,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2.1万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涉及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这种状况迫切需要改变。
一、我国面临的新一轮贸易保护现状及遇到的问题
在世界贸易组织强调推行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不断调整政府干预对外贸易措施的形式,其中,非关税壁垒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方式。这主要包括:
(一)反倾销。在各类贸易壁垒中,反倾销是我国遭遇最早、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措施。根据世贸组织即WTO统计,自1995年以来,共有40多个VeTO成员国对我国出口商品发起过反倾销调查,立案总数超过3000件,最终实施反倾销措施超过2000件。当前,国际反倾销案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反倾销案件数量近年有所下降。第二,发展中国家发起反倾销案件数量增长迅速。在WTO成立前,反倾销案件的绝大部分均由发达国家发起,WTO成立后,发展中国家成员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迅速增加,目前在全球案件年度数中所占比例已超过发达成员国,在2005年超过70%。第三,反倾销调查针对的目标仍集中在少数国家。据统计,全球反倾销调查针对的前8位分别为:中国、韩国、美国、中国台北、日本、印尼、印度、泰国。中国仍是国际反倾销措施针对的主要目标。
随着我国进入人世“后过渡期”,许多领域已按承诺对外开放,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面临新的复杂局面,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妥善应对贸易争端,创造和谐的国际贸易环境。
(一)适当调整我国外贸发展战略
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外贸事业取得巨大成绩。1978年,我国外贸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外汇储备仅为1.67亿美元;2006年,外贸总额达17607亿美元,增加近80倍,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达到上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现有外汇储备已充足且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下,必须清醒地看待形势,警惕并努力避免外贸依存度过高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稳定。
1、保持对外贸易的适度发展。对外贸易适度发展的内涵包括适度规模和适度增长两方面。一定的贸易规模是一个国家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的基础,贸易规模越大,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越大,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就越突出,资源配置大量投向外贸,尤其是投向加工贸易,然后大量出口。这种资源配置倾向导致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的加工厂、贸易通道和交易平台。贸易增长要保持合理的水平,不能使综合贸易影响率超过贸易摩擦警戒线。对外贸易保持适度增长,不仅需要从整体规模把握,还要细化到具体的商品和市场。涉及贸易摩擦最多的商品一定是已超过警戒区的商品,而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地区,一定是有某类商品在该区域市场占有率增长过快。
2、实现进出口基本平衡。从长远战略出发调控出口和进口,通过增收关税以及产业政策调整,对出口综合影响率指标超高的纺织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采取有所抑制的政策。调控进口增长速度主要通过调控国内经济、产业增长水平来实现。在继续适度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主动发展国内大市场,发展内需型经济,进口资源型及高科技型产品,尤其是关键技术设备产品,这不仅是平衡贸易、应对贸易摩擦的需要,也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推进新兴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是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经阶段。
(二)实施提升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战略
1、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据调查,我国每100万人占有的发明专利只有1项,而日本达900多项,韩国达700多项。我国电子类100强企业2004年投入研发的资金总额还不如IBM公司一家企业的投入。目前,企业最迫切的就是要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这需要依靠政府和企业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下功夫。政府要综合运用技改贴息、研发扶持、标准认证等手段加大对企业研发,特别是出口产品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企业要培育自有技术、创立自有品牌、提高研发能力和商品档次,强化对产、供、销的管理,以对自己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分拆、兼并、收购等行为,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2、努力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体系。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从根本上防范知识产权纠纷,必须从源头抓起,重视创新,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努力构建自身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来。企业要从产品研发、专利申请、专利管理、专利使用、市场开拓等各环节出发,跟踪了解竞争对手的专利情况。要重视专利检索,及时在主要出口市场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依法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全面提高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三)实施“以防为主,积极应对”战略
1、建立预警机制。我国应紧密跟踪重点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情况,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时了解国外某些贸易壁垒的动向,定期或不定期预警信息,建立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有效的预警机制可帮助我国对国外可能实施反倾销调查、反补贴调查和新的技术法规时有所估计和预测,提醒企业及时进行价格自律,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
3、规范企业出口经营秩序。要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的协调职能,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可通过各行业协会、主管部门等制定有关行业出口产品的最低限价,并通过公布信息、提供咨询服务,及时引导出口企业调节出口数量与价格,建立重要产品的进口数量、价格监测系统,尽可能将隐患消除在境内,争取产业保护工作的主动权。另外,发现有竞价销售等扰乱出口秩序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个别企业的恶性竞争,要建立必要的惩罚制度,以保障出口秩序的正常化。
标之一,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一国或地区经济中对外贸易的地位,以及该国或地区加入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此外,产业结构会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
二、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增长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世界贸易增长率,对外贸易依存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表现为:1978-1989年外贸依存度从9.80%上升到24.75%;1990-1999年波动上升,在大幅波动中从29.58%缓慢上升到33.29%;2000-2008年外贸依存度迅速攀升,2007年甚至高达66.24%。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有影响,2008年我国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2009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45.01%。
我国外贸依存的国家、地区过度集中,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国家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韩国。就地区而言,尽管我国外贸总体上处于高位,但其在我国内部分布很不均匀,差异很大,呈东高西低的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吸收先进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制造业。目前,我国已成为制造大国。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逐渐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我国出口竞争力高的商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商品上,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仍有待提高。同时,加工贸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工贸易的对外依存度很高。
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相对滞后,与货物贸易比,我国服务贸易依存度很低。
三、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原因
1.内部原因
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加入WTO以来,我国第二产业比例呈上升趋势,第一和第三产业比例呈下降趋势。由于第三产业的可贸易性比较低,如果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就会越低。而恰恰相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导致了较高的外贸依存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这使得我国的进出口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对外贸易依存度。
我国的贸易方式不合理,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很高,我国承接了全球化生产中大量的加工环节,加工贸易过快发展推动了外贸依存度的升高。
国内的消费需求不足,需要出口来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加大出口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也提高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2.外部原因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带来的贸易转移,使得外贸依存度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迅速提高阶段。我国加入WTO之后,迅速融入全球经济,加快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发达国家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我国“世界工厂”的功能日益形成,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美元不断贬值改善了我国的贸易条件,使出口商品的价格更具有优势,带动了我国的出口。此外,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还与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和汇率有一定关系。
四、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的影响
首先,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由于外贸部门和加工贸易的优先增长,使得国家对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得困难,而且,这些加工产业的技术含量低,但企业家为了自身利益会更多的投资于加工贸易,使得资金不能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第三产业也发展不起来。加工贸易使得我国技术上依赖于国际市场,公司难以提升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难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其次,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影响国内的经济稳定发展。受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容易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随着外贸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大。国际市场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等不稳定因素会对我国国内经济的运行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打击我国的外贸出口。还会对就业的稳定产生影响。
第三,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由于我国大量引进了外国的资本和技术,能源与矿产资源也多从国外进口,导致我国的经济命脉一定程度上受到他国的控制。随着关键产品和重要战略物资进口的不断增长,将会进一步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
第四,加剧对外贸易摩擦。我国人力比较丰富且价格相对低,从而出口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而且我国的贸易伙伴国集中,随着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我国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增多,已多次受到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此外,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方面的限制也困扰着我国的出口。第五,我国主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产品,而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收益较小。我国对外贸易额虽然有了迅速提高,但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资源性商品价格高涨,出口商品价格没有国际定价权,我国贸易条件呈现恶化趋势。因而我国虽已是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
五、对策建议
1.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因而政府要制定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有效的需求,将经济的发展立足国内,改善过高的外贸依存度。
2.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可以优化一国的产业结构,还可以扩展GDP的经济规模,降低外贸依存度。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此外,还应加大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力度,提高其自主研发能力。减少关键技术对国外的依赖。
3.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合理优化外贸增长速度。出口产品要进行结构升级,努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注重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活力。提高外贸发展的协调性,注重增强外贸发展长远潜力。
4.调整外资利用政策,控制引导外资流向。我国应正视招商引资,落实对外资企业的监控,外资进入中国要符合中国的产业政策和科技进步政策。鼓励中小资本组成投资基金或投资财团投资;鼓励海外资本投资我国债券和证券市场,减少它们对直接生产领域和外贸领域的干扰。引导外资使其向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产业发展,适时地逐步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待遇。
5.实施进出口多元化战略。我国要构建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出口格局,减少贸易摩擦,开拓潜在市场和新兴市场,以适当降低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依存度。此外,还要推动资源与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6.完善汇率制度。汇率下跌是刺激中国外贸增长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导致对外依存度提高的因素,因此我国应使汇率制度逐步朝市场化方向发展,适时的取消对汇率的强性管制,使其在市场经济过滤下更加合理化。
7.保持贸易动态平衡,促进协调发展。坚持出口和进口协调发展,促进贸易平衡;坚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外贸和内贸协调发展,促进相互补充;坚持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发展。
8.建立外贸预警机制。世界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强,一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也在于风险管理制度、法律制度是否健全。因而要加强对外贸运行的监测分析,建立和完善外贸预警机制。我国应当根据海关统计等资料对进出口比例失衡、超出统计学合理范畴的数据及时上报国家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根据贸易失衡发生的领域和程度,及时发出预警信息,调整产业政策,促进贸易平衡。
参考文献
[1].鲁彦君,肖曼.关于理性看待我国高外贸依存度的思考.中国商界.2010(7).
[2].李波.外贸依存度与经济安全警示研究.现代科学管理.2010(7):86-88.
[3].曹秋菊.基于外贸依存度的中国经济安全分析.求索.2010(2):21-23.
[4].刘向尧.从外贸依存度透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商业时代.2009(35):104-105.
[5].张神勇,肖敏.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浅析.商业时代.2010(6):35-36.
[6].田飞.我国外贸易依存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3):317.
关键词:贸易救济;贸易救济调查;贸易救济措施;STO;GATT
贸易救济是指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因为不公平的进口行为或产品过量进口对国内产业的冲击,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国政府为保护国内市场而给予国内企业的帮助或救助。为了维护公平的国际贸易和有序的竞争行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基于各国贸易救济法律制度,制定了在贸易过程中的GATT和WTO规则,内容涉及贸易救济调查、损害的确认、措施的实施和争端解决机制等。WTO允许成员方在进口产品倾销、补贴和增长过激等原因造成国内产业损害时,可以通过采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在经贸领域的激烈竞争,使得国际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其形式也逐渐多样化,由关税转变为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由于得到GATT和WTO规则的认可,已经成为了各国保护本国贸易的常用武器。其中,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近年来运用较广泛的贸易壁垒手段之一。自从中国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发展,使得中国与其他贸易国之间摩擦不断加剧,导致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不断增加,甚至成为各成员国调查的重点。截至2011年,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反倾销、反补贴的主要受害者。
一、全球贸易救济调查概况
据世贸组织统计,1995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世贸组织成员国在全球范围内共发起4413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年均259.6起。其中,反倾销3922起,年均230.7起;反补贴262起,年均15.4起;保障措施229起,年均13.5起。国际贸易救济调查的发起情况,详见表1。
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国际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方式是反倾销。自1995年到2011年6月,全球共发起贸易救济调查4413起,其中反倾销调查3922起,在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总数中占比达到88.87%;反补贴调查262起,占比5.94%;保障措施调查229起,占比5.19%。占比情况如图1所示,明显看出,反倾销是全球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手段。
并且,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全球GDP在良好的贸易环境下不断增长,全球贸易救济调查的发起次数也逐渐减少,立案数呈下降趋势。详见图2。[3]
二、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聚焦分析
(一)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经济和对外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摩擦也日益增多,我国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自1995年至2011年,全球共发起全球共发起贸易救济调查4413起,其中针对中国的872起,占全球贸易救济立案调查总数的19.76%,名列第一;全球共实施2708起最终贸易救济措施,其中针对中国的有646起,占实施贸易救济调查总数的23.86%,名列第一。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情况见表2。[4]
据我国海关统计,199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808.6亿美元,至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9734.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8.79%。图3显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在经贸领域摩擦不断增加,中国企业被国外企业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次数也日渐增长。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国际间贸易保护主义略有收敛,中国企业遭受到的调查次数逐渐减少,有着良好的发展时机。[5]
(二)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特点
1.发起贸易救济调查频繁,主要形式是反倾销和反补贴
国外对华发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次数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繁荣也与日俱增,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由表3可知,国外对我国企业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次数越来越多,且方式主要是通过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我国出口产品是主要进口国的重点调查对象,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的最大受害者,并连续6年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的重点。[6]
随着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频繁,摩擦也日渐增多,现今我国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根据WTO公布的资料,如表4所示,自1995年至2011年,国外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872起(含保障措施1起),占全球贸易救济立案调查总数的19.76%,名列第一;其中国外对华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825起,占全球反倾销立案调查总数的21.04%,名列第一;国外对华发起反补贴调查46起,占全球反补贴立案调查总数的17.56%,名列第一。
2.国外对华反倾销立案-措施比不断提高
从世界的角度看,从1996年以来,世界反倾销立案与最终实施反倾销措施之比(简称“立案措施比”)有所提高。根据WTO公布的资料,如表5统计所示,从1995年至2011年,全球共发起3922起反倾销立案调查,最终实施反倾销措施案件2543起,占发起总数64.84%;而对华发起825起反倾销立案调查,最终实施反倾销措施案件612起,占对华发起总数的74.19%。
从图4可明显看出,自1995年至今,中国立案-措施比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显然,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发起反倾销和采取反倾销最终措施的头号目标,中国企业的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阻碍,比其他WTO任何一个成员国都要大。
3.发起国集中,主要发起国为印度、美国和欧盟
根据WOT数据统计,自1995年至2011年6月,在对华启动贸易救济调查的27个国家(地区)共对华发起了4413起贸易救济调查,排名前10的国家分别是印度(145起)、美国(135起)、欧盟(104起)、阿根廷(85起)、土耳其(58起)、巴西(48起)、加拿大(36起)、南非(34起)、澳大利亚(34)起以及墨西哥(30起),这10个国家共发起709起对华贸易救济立案调查,占全球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立案数(872起)的81%。详细占比情况由图5所示。
从对我国采取最终贸易救济措施的国家来看,尽管早期发达国家在早期是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国家,但是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数量大幅上升,现在已经取代了发达国家成为对我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国家。
从具体的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次数来看,从1995年至2010年底,对我国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的前10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109起)、美国(105起)、欧盟(71起)、阿根廷(58起)、土耳其(56起)、巴西(30起)、加拿大(27起)、韩国(19起)、、南非(18起)以及墨西哥(17起)。这10个国家共对中国实施510起贸易救济措施,占总量(622起)的82%,如图6所示。
4.涉案行业集中,贱金属、化工业和机电设备业产品遭受调查多
三、应对国外对华贸易救济的战略分析
首先我国政府应实行多元化的出口贸易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出口贸易量和出口贸易额急剧增长,我国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和出口额均对国外企业及国际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导致我国企业在出口产品时就必然要充分考虑进口国国内市场容量及进口国国内产品竞争者状况,对出口产品合理的定价定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通过产品创新来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科学技术含量。
最后,中国企业应规范自身行为。在企业财务方面应遵守我国会计准则,不得在产品成本信息、销售情况方面弄虚作假,并在成本核算等会计处理方面提前做出反倾销导向。同时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在出口产品时加强反倾销导向,做好应对国外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应对准备,以及在应诉反倾销阶段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证据效力,确保企业在应对国外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中胜诉。
这样,在中国政府、出口企业和行业协会这三方面积极配合下,对出口的产品未来可能发生的贸易救济调查做好准备,在应对贸易救济调查时提供具有证据效力的会计信息并在被实施贸易救济措施后控制其影响,这样中国企业在应对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时也会游刃有余,充分发挥应对国外贸易救济的“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保护中国产业的发展和获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更大利益。
参考文献:
[5]马双,林汉川,黄满盈.国外对华贸易救济的新趋势及其应对分析[J].商业研究.2011(7):150155
[6]刘爱东,梁洁.1995年~2009年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统计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378
AStatisticalAnalysisandRevelationofOverseas
TradeRemedyAgainstChina
LIUAidong,YANGXuanyu
(Businessschoo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83,China)
Abstract:BasedonthedataofInternationalTradeRemediesthatisannouncedbyWTOfrom1995to2011,thispaperanalyzesthegeneralsituationofInternationalTradeRemedy,emphaticallyanalysingforeignTradeRemedyagainstChina.AstatisticalanalysisofforeignTradeRemedyagainstChinaismade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theformofinvestigation,theratioofcaseregistrationtomeasures,sponsornationandtheindustryoflitigatedproducts.AccordingtotheinvestigationformofforeignTradeRemedyagainstChinaconcentratingonanti-dumpingandCountervailing、theincreasingproportionofTradeRemediesagainstChina、thehighconcentrationofsponsornationandthewiderangeoftheindustryoflitigatedproducts,fourstrategicmeasuresaresuggestedtocopewithforeignTradeRemedyagainstChina.
KeyWords:Traderemedy;Traderemedyinvestigations;Traderemedymeasures;WTO;GATT
收稿日期:20120712;修回日期:20121010
关键词:贸易主义;对外经济;保护。
新贸易保护主义(NewTradeProtectionism)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
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
1.国际竞争加剧。
在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制度逐步演化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制度,而竞争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目前,竞争已不再作为单纯的“手段”或“工具”存在,而逐步演变成为主权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动机,成为实现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不仅在国际竞争中保护自身的产业与贸易利益,而且直接介入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方面,采用进口关税或出口补贴等保护手段有利于改善本国企业的收益和市场地位;另一方面,一旦外国企业或进口产品危及本国利益时,即使发达国家的政府也采取直接干预的手段。特别是在“就业”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公共品的今天,由进口增加导致的失业问题已经具有了越来越突出的政治意义。当本国产业和劳工群体受到进口冲击时,来自公众的呼声或其他政治压力必然使政府倾向于对这些领域实行保护,以排斥竞争的威胁。
2.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
随着跨国公司及其海外经营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流向和贸易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贸易差额的分布。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和核算体系,在内部贸易中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益,但却把各国账面上贸易差额的此消彼长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甩给了各国政府。作为承接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的亚洲地区制成品出口的迅速增长,使其对美国、欧盟保持了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而美国和欧盟跨国公司在亚洲地区投资企业的出口已经成为美国和欧盟贸易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发达国家处理贸易逆差的政策并不主要针对这些大跨国公司,而是拿出口国开刀,以解决与这些国家的贸易争端为借口,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
3.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冲击。
转贴于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1.限制了国际市场的拓展。
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我国商品拓展国际市场,削弱了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我国传统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受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商品的科技含量、质量较低并且难以迅速使之得到提高。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及生产者的利益等目的考虑,往往制定较高的质量标准以技术性标准限制我国“价廉”商品的进入,这对我国的商品出口制造了极大的障碍。
2.限制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及投资业务向世界范围扩展,打击了我国企业参与世界贸易活动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纠纷不仅发生在传统的商品贸易领域,而且还有向服务贸易及投资业务蔓延的趋势。同时欧盟和美国还批评我国在服务业领域,特别是金融和零售业对外开放程度远远不够,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卫生环境、人权等方面加大施压力度。
三、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1.借助WTO解决贸易保护。
2.保护本国企业应对国外贸易壁垒。
四、结语。
中国成功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国外贸易保护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只有认识当前国际形式,借助国际经济贸易条约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陈翠翠。我国被反倾销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刘亚丁。欧盟反倾销行政复审及我国企业的应对[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02)。
关键词:中国经济周期;对外贸易周期;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逐渐加快,各国之间的竞争趋势不断加剧,为适应当今时展潮流,对外贸易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手段,我国必须重视对外贸易发展的具体情况。我国的经济发展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动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发展,另外,所进行的对外贸易活动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通过本文对我国经济周期和对外贸易周期彼此相互联系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为我国未来良好的发展进程创造条件。
产生经济周期原因可分为外因论、内因论以及综合论等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3.综合论:经济周期的出现,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是由诸多因素而形成的,各个因素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构架形式。根据经济周期存在的主次作用来划分,可将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分为基本因素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基本因素是指经济周期形成时所具备的根本性的条件和作用。而影响因素则是指经济周期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用和条件。基本因素在经济周期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根本意义,其他的形成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又可称为国外贸易或者进出口贸易,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根据自身条件与另一个国家进行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换活动。对外贸易可分为进口和出口两部分,从而实现各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增强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共处。对外贸易周期则是指我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活动所呈现的周期性变化,是当今我国对外贸易较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对外贸易活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我国资源的协调配置,促进资源的合理运用,进一步节约社会上的劳动成本,提高我国的经济收益,借鉴国外一些优秀的技术成果,将其进入到我国现代化发展之中,增强我国的技术含量和经济实力。对外贸易活动是我国为应对国外局势而展开的项目内容,可极大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和总体水平,是促进我国各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中国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
1.中国经济周期与进口周期
2.对外贸易进口情况与经济增长二者存在的不一致性
对于上述所产生的情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形,由于不同国家自身实际因素导致与实际预测发生了一定的偏差,这些因素是随经济发展而延伸出来的主要因素,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常态现象。比如,2000年和2003年这两年之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4%和10%,而与此同一年份,我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却创下历史新高,分别到达了35.8%和39.9%。
1999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波谷时期,2000年开始,我国开始逐渐恢复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走向下一环节的经济周期扩张计划,另外,我国在这一时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之相互配合的是我国2000年的经济增长率极大提高的未来,我国在这一时期经济水平得以空前提高可以说是早已预料之中的事情,但实际情况表明,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远没有达到预想的那样,甚至在扩张过程中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进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与2001年相比,下降到了8.2%。直至2002年之后,我国经济开始逐渐恢复,进入较为繁荣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年增长率为20%的较高记录。进口贸易增长率往往在有时会与经济周期发生一定的误差,会在经济周期达到高度时期产生一定的延迟,在还没出现最高点时就会出现进口贸易的巅峰阶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周期的实际情况决定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具体活动,是我国进行国外交流的关键,为促进我国走向世界,提高我国整体实力和水平,必须加大力度发挥我国的有利因素,创造有效的发展对策,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未来的经济进步创造条件。
[1]郎丽华,张连城.中国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11:24-30.
[2]张金艳.中国对外贸易周期波动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4.
[3]张连城,郎丽华.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2009,08:16-21.
英文名称:China'sForeignTrade
主管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0009-4498
国内刊号:11-1020/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加工贸易;第三产业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中,进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与此相对应,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
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增长。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几年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提高。2003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依存度开始超过50%,2006年达到最高点67%,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跌至45%。2001~2009年的9年中,有6年依存度超过50%。
(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外贸依存度处于较高水平。有人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中的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世界各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数据测算,2000年即我国“入世”前一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但在“入世”后的2005~2007年间,我国外贸进出口依存度大幅提升,大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二、外贸依存度过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的对外依赖性增强,贸易摩擦增加。目前,与我国有经济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0多个,但我国进出口市场仅集中于少数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我国进出口对美、日、欧盟的依存度很高,若在与他们的贸易中出现问题,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如果他国或地区的经济发生波动,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会由于影响到别国从而对我国产生间接影响。
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高度依赖也成为近来贸易摩擦频率越来越高的一个根本原因。从1978年8月到2010年6月,近32年间,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案件共157起,其中反倾销案152起,反补贴案1起,保障措施3起,特保1起。而仅2010年上半年,我国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38起,其中欧盟对我国发起了7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反倾销5起,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各1起。“数量多、频率高、影响大、花样多”,业内专家用12个字为近来频繁的贸易摩擦做了定性判断。
(二)对重要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较高,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入世”后,我国进口依存度高的产品主要集中于两大类:
一是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根据赵瑾2005年对我国各种战略性资源进口依存度的测算,2003年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进口依存度分别是35%、36%、47%。2007年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的进口额达到337.88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596%;原油进口额达到797.73亿美元,增长303%;其他用于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如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油等进口额增长均超过1倍以上。
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如,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和高精度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几乎是100%。
对于能源、矿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战略物资进口依存度过高,易使一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一旦居于行业垄断地位的出口商对资源进行控制或出口国政府出于战略考虑对产品出口设置障碍,则会给我国带来潜在的风险。同时,由于这些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一旦大量进口,就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这也将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
(三)加工贸易层次低,不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我国的出口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出口依存度高,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要素。这种竞争力格局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恶化了贸易条件,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使我国贸易发展面临着其他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低层次竞争局面。
三、对外贸易依存度高速增长的原因
(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创汇。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运用了价格、利率、汇率、出口退税等手段调整进出口结构,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就上升到世界第3位,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这一点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三)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小。GDP包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但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所以其可贸易程度较低,因此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
四、调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对策
(一)扩大内需,稳定外需。首先,近几年,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拉动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但这三者的发展明显存在着不均衡的状况: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需求拉动;外贸增长方式粗放,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贸易摩擦加剧。改变这种失衡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形成三大动力协调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其次,扩大内需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国际经贸摩擦。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屡创新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引来了诸多的贸易摩擦,引发贸易国不满,各种反倾销诉讼也加大了国内经济和财政风险。目前,国际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我国,这使得我国连续10年成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可见,要从源头上减少和缓解对外矛盾和争端,提高解决对外摩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的长期方针,更好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内需与外需的平衡发展。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出口的产品以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种产品必然伴随着“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样的增长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对资源投入的过度依赖,提高利用率,优化人才结构,积极开展节能和资源替代技术和产品的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要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在不断引进技术的同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核心产业竞争力,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积极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引领作用,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同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的资源信息产业。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而且其中的信息、通讯和金融等专业部门的发展更能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和货物贸易的显著增长。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综上所述,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仅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不仅使我国外贸依存度降至一个合理的范围,也能为我国经济走出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瑾.精算实际外贸依存度―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的风险分析与主要对策[J].国际贸易,2005.1.
[2]裴长洪,彭磊.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J].财贸经济,2006.4.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进口;出口;贸易
1问题的提出: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1978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9.8%,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外贸依存度的稳步提高。1991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33.4%,随着进出口的飞速增长,到2005年时,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变为了63.9%,最高时是2004年的70%,但由于2005年人民币汇率略有升值,才使得2004-2005年期间的外贸依存度下降了些许,而2006年的依存度又再次上升到68%左右。
2外贸依存度的概述以及外贸依存度是否过高
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出口额或进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开放度的评估与衡量指标。下面是名义外贸依存度的计算公式:
名义外贸依存度=一国(地区)商品进出口总值/该国(地区)GDP×100%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从最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该指标还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外向程度。外贸依存度的计算方法和名称,依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别。
当只观察国际市场需求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可不考虑进口对本地区市场的影响,使用“外贸出口依存度”,其计算方法是:
名义外贸出口依存度=一国(地区)商品出口总值/该国(地区)GDP×100%
其数值越大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高,也反映国际市场对该地区产品的认可程度提高,对该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
当然还有“外贸进口依存度”,计算方法如下:
名义外贸进口依存度=一国(地区)商品进口总值/该国(地区)GDP×100%
国内的许多学者对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存在的主要分歧就在于名义贸易依存度的计算方法是否科学。但仅仅运用之上的三个公式来简单的断定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过高了,是不合理的,也是过于武断的。理由有三个:
(1)国际间的贸易依存度比较。一般来说,小国的地域狭小,市场容量也较小,自然资源不足,所以通常来说采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这些小国来说,较高的贸易依存度会比较容易发展他们的经济,但他们的经济发展也会比较容易受到国外的影响。
(2)贸易集中度。虽然我国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但主要的出口商品的对象还是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东盟等。有数据显示,在2004年中,我国对四大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盟、中国香港的出口占2004年出口份额的89%,并且对美国,日本的出口是占大部分的,但这种增长的势头已经有所改变,至2007年6月为止,中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呈下降的趋势,而对欧盟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出口逐渐增多。这就使中国的出口份额在各个市场间日趋平衡,这也就大大的降低了中国的贸易风险。这样的话,贸易的依存度在分散了风险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是出于一个合理的水平上的。
(3)其他。比如加工贸易、汇率、GDP构成的差异等等。在20世纪90年代后,加工贸易已经取代了一般贸易,成为了中国外贸中占主体地位的贸易方式。从外贸依存度的角度来看,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较分析显示,加工贸易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即加工贸易的对外依存度)已大大高于一般贸易。但是问题出在加工贸易的附加值太低了,若只考虑一般贸易的话,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是有下降趋势的,所以现时的高外贸依存度有很大程度上是由加工贸易带动的,不能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真正水平。而汇率也会影响外贸依存度,原因在于我国人民币被严重低估,这就使出口额以美元折算成人民币时出现大幅上升,夸大了外贸依存度的实际值。最后GDP的构成也会影响外贸依存度,我国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低,仅33%,而第三产业又不太容易参与贸易,所以如果一国的第三产业十分发达,那它的外贸依存度就不会很高,比如美国。
总而言之,仅仅依靠简单的数据来得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太高了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
3对中国外贸政策的建议
(1)适量的扩大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贸易。就如上面所分析的,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大部分都给美国,日本,欧盟等给占据了,这无非提高了我国对外依存度的风险,虽然在最近这个态势有所改善,不过总的形势还是挺严峻的。再加上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出口遭遇国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明显增多。对外贸易摩擦加剧和恶化的贸易条件也是目前的大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而以美国和欧盟的调查为甚。除此之外,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问题也已经成为了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付我国产品的方式。所以我国可以在扩大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贸易来减少这类的风险,使我国的贸易环境有所改进。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弱;国内出口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经营压力明显增加,效益不同程度下滑。面对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中国政府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出口企业也纷纷采取措施,通过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强化内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外环境趋紧对进出口的影响。
总体来看,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进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质量继续提高,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迈出新步伐。
1.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长加快,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
在连续6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967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总额10740.6亿美元,增长22.2%,比去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进口总额8930.7亿美元,增长29.0%,比去年同期加快9.9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四年来首次超过出口增速,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外贸顺差1809.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7%。
2008年1-9月月度进、出口增速及贸易差额状况
2.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回落
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6170亿美元,同比增长24%,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其中船舶、汽车和工程机械等产品出口增长明显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通信设备等增长放缓的影响。但受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出现不同程度放缓,其中鞋类出口增长15.1%,玩具、服装及衣着附件分别仅增长3.7%、1.8%,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3.1和21.2个百分点。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量总体下降,其中玉米下降95.9%,钢坯下降81%,钢材下降2.1%。
3.资源性产品进口量继续增加,进口价格9月份开始回落
进口商品中增长最快的仍然是能源资源类商品。其中原油进口量增长8.8%,金额增长85.5%;铁矿砂进口量增长22.0%,金额增长116.0%;大豆进口量增长32.3%,金额增长137.4%。机电产品进口额同比增长15.6%,高新技术产品增长12.7%。资源性产品进口额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造成的,随着国际市场价格开始高位回落,9月份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比8月份开始普遍下降。
2008年1-9月中国进出口产品构成
金额单位:亿美元
商品构成(按SITC分类)出口进口
金额增减(%)金额增减(%)
总值10740.622.28930.729.0
一、初级产品584.133.02942.269.5
0类食品及活动物240.710.6108.725.5
1类饮料及烟类11.116.012.036.4
2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85.429.71347.060.9
3类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242.468.51390.684.9
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4.6108.383.963.1
二、工业制品10156.421.75988.515.4
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623.744.1952.519.7
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2015.322.3837.38.9
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5052.023.83400.013.7
8类杂项制品2453.613.2768.524.3
9类未分类的商品11.9-28.730.182.5
4.一般贸易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加工贸易增速继续回落
前三季度,一般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9565.7亿美元,增长35.9%。其中出口5007.8亿美元,增长26.9%;进口4557.9亿美元,增长47.3%,比去年同期加快22.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长进一步趋缓,进出口总额8034.0亿美元,增长13.8%。其中出口5087.5亿美元,增长15.6%;进口2946.6亿美元,增长10.8%,特别是8、9月份进口额分别仅增长3.3%和3.9%,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受加工贸易出口增速回落影响,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50.1%下降到今年前三季度的47.4%;一般贸易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达到46.6%,对总出口增长贡献率达到54.2%,拉动出口增长12.1个百分点。
5.民营企业进出口较快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增长明显放缓
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速度继续快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出口2811.6亿美元,增长30.6%,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961.2亿美元,增长19.9%,国有企业出口1967.9亿美元,增长18.9%。民营企业出口占总出口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4.6%上升到26.2%,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占比分别下降1.1和0.5个百分点。从进口来看,民营企业进口1250.3亿美元,增长37.2%,外商投资企业进口4843.6亿美元,增长19.7%,国有企业进口2836.9亿美元,增长44.2%。
2008年1-9月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企业性质情况
项目出口进口
金额同比(%)金额同比(%)
贸易方式一般贸易5007.726.94557.947.3
加工贸易5087.515.62946.510.8
其他贸易645.446.41426.322.1
企业性质国有企业1967.918.92836.944.2
外商投资企业5961.219.94843.619.7
其他企业2811.630.61250.337.2
6.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快速增长,对美欧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前三季度,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均保持增长。其中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快速增长,对巴西增长90.2%,对印度增长43.1%,对韩国增长41.8%,对东盟增长28.4%。但受美欧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影响,我对发达国家出口增长有所放缓,其中对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出口增长25.6%,比去年同期放缓5.2个百分点,8、9月份增速分别回落到22%和20.8%;对美国出口1891.3亿美元,增长11.2%,比去年同期放缓4.6个百分点;对日本出口858.5亿美元,增长16.0%。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美欧等市场少增的部分。
2008年1-9月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情况
国家或地区出口额增长(%)进口额增长(%)贸易差额
世界10740.622.28930.729.01809.9
欧盟2204.725.61020.526.71184.2
美国1891.311.2623.722.11267.6
日本858.516.01168.519.2-310.0
东盟869.328.4934.918.3-65.6
中国香港1442.18.9101.510.11340.6
韩国571.741.8890.518.1-318.8
俄罗斯234.414.7195.334.639.1
中国台湾203.418.4843.716.3-640.4
印度243.943.1176.674.867.3
澳大利亚164.130.0293.457.1-129.3
二、2008年全年对外贸易形势预测
从前三季度情况来看,中国进出口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近期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市场流动性严重短缺,投资和消费信心再遭重创,短期内难以恢复,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还在加深,世界经济增长可能继续减缓,国际市场需求继续减弱,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今年后几个月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趋紧。
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长环比折年率由上季度增长2.8%转为下降0.3%,其中消费下降3.1%,私人投资下降1.9%;9月份商品零售额环比下降1.2%,是近3年来的单月最大降幅,失业率连续两个月维持在6.1%的历史高位,汽车和住房消费大幅下降,制造业指数为2001年10月份以来的最低。综合国内外各大机构预测,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已经陷入衰退的边缘,美国第四季度GDP可能继续负增长,欧日第三、四季度GDP也将出现负增长。一些研究机构预测美国第四季度个人消费将继续负增长,欧洲和日本投资和消费需求也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目前,我对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出口占我出口总额的近60%。今年后几个月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场出口增长形势不容乐观。此外,受发达国家经济下滑影响,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增长也都将放慢,对新兴市场出口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增加。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近几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今年以来,企业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挖掘自身发展潜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附加价值,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将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和外贸等政策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近期,国家已经提高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家具和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从2008年11月1日起执行,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同时,还将采取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这将有利于增强进出口企业信心,缓解企业经营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根据目前情况预计,2008年全年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6万亿美元,增长20%左右。
中国进出口增长情况及趋势预测
年份进出口出口进口差额
金额增速(%)金额增速(%)金额增速(%)
20026207.721.83256.022.42951.721.2304.3
20038509.937.14382.334.64127.639.8254.7
200411545.535.75933.335.45612.336.0321.0
200514219.123.27619.528.46599.517.61020.0
200617606.923.89690.727.27916.120.01774.6
200721740.723.512181.225.79559.520.82621.7
2008.1-919671.325.210740.622.28930.729.01809.9
200826000.020.0
注:2008年全年为预测值。
三、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从外部来看,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可能继续增多。
二是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与1997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只影响部分市场不同,这次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陷入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全球贸易的稳定运行。预计2009年不仅世界贸易量增长将因经济下行而显著放慢甚至停滞,而且由于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接管,部分国家或地区信用恶化和萎缩,进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将进一步增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更加黯淡。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必将加剧国际市场激烈竞争,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尽管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加强经贸合作、共度难关的要求,但是未来的国际贸易环境仍不乐观。
三是金融市场仍将持续动荡,国际市场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大幅波动。近期,由于市场信心动摇,全球需求减弱,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普遍下跌。这将有利于中国扩大进口,减轻进出口企业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但是,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市场的动荡必然引发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加上初级产品市场高度垄断,如近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提出调减石油产量,以维护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同时,各国政府向金融市场大量注资、美元汇率走势不定等因素都将加剧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此外,地缘政治因素也可能引发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震荡。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对我进出口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深。但保持中国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仍有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一是中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综合配套能力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仍较明显。特别是近年来企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是在国际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中国出口的产品仍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国际市场需求减弱,首先将影响高档产品的需求,而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属于中低档,大部分产品是日用消费品,在质量、价格、性能等方面优势相当明显。在消费者收入预期不稳的情况下,对我出口产品的需求可能还会增加,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还是一个机遇。
三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随着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几年,中国对巴西、印度等发展中新兴市场的出口持续较快增长,但对这些国家出口占我总出口的比重还不高,进一步开拓市场还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