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是农业先祖后稷之称号、代表一切粮食作物,也是小米最古老的名字。▼
明《历代古人像赞》后稷像
后稷(名为弃)“及为成人,遂好农耕,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史记·周本纪》
相传后稷教导黎民耕作之地,就在稷王山,山西省万荣县与稷山县相接之处。这座小山四周诸县,从古至今都是我国传统农业最为发达之地。▼
稷王山地形示意
图片来自:Googlemap制图:不觉晓
为奉祀后稷而建的稷王庙,就坐落于稷王山麓。舒展沉稳的大殿,是目前仅见的北宋庑殿顶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山西万荣县稷王庙大殿
图片来自:mapio.net用户:CuiJinze
单檐屋顶中,庑殿顶等级最高,故而较为少见——蔚县亦有一座,乃是由明英宗皇帝敕赐修建的灵岩寺,建造规格很高,藻井尤其华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蔚县灵岩寺大殿
后稷初生就被母亲抛弃三次,故本名为“弃”;称号为稷,则是因为他悉心教人耕种。所种之稷,字中有禾、有田、有人——分明一幅农作图。▼
稷字演变示意
敦煌最大的九十六号窟,属于世界室内第一大佛:未来佛弥勒佛。《佛说弥勒下生经》中讲述着,等到弥勒降世时,未来的人间将会成为何种净土——风调雨顺,谷稼茂盛,耕作不苦。▼
雨泽随时,谷稼滋茂,不生草秽。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食之香美,气力充实。
——《佛说弥勒下生经》
敦煌手卷墨迹《佛说弥勒下生经》卷轴局部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
规格:25.5x220cm;检索编号BD00967
于是敦煌不止有飞天曼妙,也有了八十多幅农作画面,详细描绘着耕播收割、扬场入仓、田间小憩。这些混合了泥土湿润和谷香温热的人间愿望,是对佛经奥义的朴素解读,也是对圆满生活的淳真想象。▼
五代莫高窟第61窟-弥勒经变之农作图
图片来自:敦煌研究院
耕作须有工具。畟字,音“记”,古时同“稷”,也是形容坚利的耜(音“似”)深深翻地之状。最早的耕作用具,大约就是耜与耒(音“磊”)。▼
商代石耜,出土于河南新安县。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代所用耒耜,以木、石、骨质为多,也有极少青铜制品——或是王室典礼所用之物。周朝重礼仪,春耕前必行“籍田”之礼,周天子率先垂范,带领诸侯亲自开耕,以“敬天保民”。这一首颂歌《良耜》,虽是秋收后祭祀所用,也要从春天耕田播种唱起。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诗经·周颂·良耜》
常常和稷并提的黍,籽实与小米很像,但极粘糯,可包粽子或做糕。别处或者少见,只在蔚县,如古时一般只当它家常饭。在这里回顾黍子的照片:
设坛祭
丰收之后,定要分出些小米和黍子酿酒——没有酒,祭祀就没法儿举行。商周如此,今日台湾的原住民,除了达悟族(雅美族),亦是如此。自然发酵酿成的小米酒,原住民各部落或用以敬天祭祖,或款待宾朋,十分郑重。▼
隆重的排湾族婚礼上,小米酒以特制的连杯盛放。
图片来自:Xuite日志。用户:erythro13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自昔何为,我艺黍稷。
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
以为酒食,以享以祀。
——《诗经·小雅·楚茨》
《小雅·楚茨》(茨音“瓷”)是周王朝祭祖礼所用的乐歌,共有六章,从感念先祖垦荒耕种之功一直唱到如今丰收酿酒之喜,而后再是祭祀全程。
先祖与小米既不可分,遂并列于周朝最为崇高的精神地位,永佑后世。
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
——《周礼·春官·小宗伯》
紫禁城中心以西,与太庙相对的位置,就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社稷坛。宗祖、社稷,设王宫之左右以祀,仍是周朝的规矩。北京社稷坛是国内仅存的祭祀社稷之庙坛建筑,虽早已辟为中山公园,坛内仍恢复了象征五方土地的五色土。▼
北京社稷坛
图片来自:中山公园网站
首尔社稷坛,也依照“左祖右社”而设。古时社稷大祭这天,朝鲜王朝的君主及文武百官会组成“御驾行列”而巡游至此。如今仍行此礼,是为致敬传统。▼
韩国首尔社稷坛Sajikdan
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用户:Garam
祖先传下的血脉,又须仰土地与小米来养育延续,方致千秋万代——土地为“社”,食粮为“稷”,正是一国根本,遂成为历代国家之代称。
无需武力强迫,而能超越朝代之更、民族之异、时空之遥的力量,唯有文化认同。
生死以
主持社稷,并不等同安享尊荣,而是以性命相守、以尊严相护的承担。
国君死社稷。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下》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老子·第七十八章》
还记得后唐末帝李从珂吗——抵挡不住石敬瑭与契丹的联军,见国将破,登楼自焚。这段故事就在:。他虽籍由杀养父之子而夺得帝位,毕竟不曾偷生。
将“君权无上”等同于儒家思想或中国传统,如果不是故意误导,也是莫大误会。自古那些顶尖的知识分子们一贯贵民轻君,头脑非常清醒,如何可能愚忠。▼
江户时代(1632年)狩野山雪《孟子像》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图片来自:东京国立博物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孟子尽心章句下》
士子既对君王提出高标准,自我要求也未差分毫。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这名句,由他平生最爱的一句话变化而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春秋左传正义昭公四年》武英殿十三经注疏本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左传昭公四年》
只要对社稷有利,生死也不在话下;几句诽谤算什么——春秋时代的子产,已出此掷地有声之言。
而林则徐这一句,则是在一八四二年八月,遭革职贬谪、遣戍伊犁,与发妻分离之际作的辞别诗。▼
清关乔昌(字林官,LamQua)林则徐像油画。
藏于鸦片战争博物馆
西行之路何其漫长。由夏至冬历时四月之久,方至伊犁——“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年近花甲,“车箱簸似箕中粟”地跋涉至远疆,林则徐竟全不消沉,立即着手勘察民情、兴修水利、垦荒拓田。
重要的龙口新渠建成之后,林则徐又前往南疆,行程三万余里,勘地六十八万九千七百八十亩。他改造推广的“坎儿井”至今人称“林公井”,不仅吐鲁番等干旱荒野因之变为绿洲沃土,屯田也大为发展,军饷民粮遂得保障。
他贬谪西陲,西陲却因他得福。林则徐的伊犁三年,岂非此诗最贴切的注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吐鲁番的沙漠与绿洲
图片来自:Google+用户:DSYAN
江、山、社、稷。山峦间江河不息奔流,土地上作物年年生长;有辽远的回响与眺望,也有贴近脸颊的温度与气息——中国人的国家,可以具象为田中摇曳的植株,以泥土谷粒之低微,享神圣庙堂之膜拜,这是多么朴素的诗意,多么真切的永恒。▼
田中生长
图片来自:小米产业网
社稷二字既固定为国家之称,“稷”字也就很少单独使用了。“谷”又多用于泛指粮食——从古至今,最为广泛常用的小米专称,莫过于“粟”——对,就是林公所说那“箕中粟”。
粟
雨粟
与“后稷作稼”相提并论的,共有六人六伟绩,“仓颉造字”也是其一。这件大事,惊天动地——天现异象,降粟雨。加之仓颉本人相貌也殊为不凡,传说生有四目,更为造字一事越发添了神化色彩。▼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
明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仓颉像
图片来自:《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
中文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联合国机构内为六种语言都设了语文日。中文日正式定于每年四月二十日,“谷雨”节气,理由却是要对应“天雨粟”——联合国官网将谷雨译作”RainofMillet”,还解释说这是中国人纪念仓颉的日子……只能说是,十分诙谐了。
猜粟
天雨粟的时候,不知道粟字有没有造出来——仓颉目前为止还是个传说,只能从甲骨上去寻找最早的字源。然而开始追踪才发现,这字,真是个谜。
甲骨文的“粟”字最明确,与“黍”、“禾”思路一致,也是幅小图画;与“禾”的差别则是,“粟”的表现重点是禾的籽粒,犹如特写镜头。所以粟的含义,从一开始就只代表一颗颗的细小籽实,不像“穀”字,既为全株又是籽粒。▼
粟字演变示意
嘉穀之实曰粟。
——《说文解字》
但甲骨文之后,即现突变。金文、籀(音“皱”)文(可粗暴理解作小篆的前身)、小篆,粟字的上半部分都出现了一堆似卤非卣的费解形象。
关于这上半部分,有人说是装米的口袋,有人说是酒器,有人说没那么复杂,本是谷粒形象,不过是久而久之写错了……秦篆已吵成一团,汉隶再次突变:上半部分不知怎么成了“西”。
然而马王堆出土帛书上的早期隶书,粟字上半部分显然却还不是“西”——也还没人知道是什么。▼
马王堆帛书之《黄帝四经》局部
素材来自:上海书画出版社《简牍帛书粹编-汉帛书黄帝书》
辨米
上一半是谜,下一半是“米”,总没错了吧?别天真了——“米”字本身就是个错。
虽然现在“米”默认为稻米,但“米”字最初由“粟”字而生,表示粟壳中所包的籽实——专指小米。
米,粟实也。
——《说文》
在“粟”字演变过程中,你可能已经发现,“米”字也在“一点一点”地变。
从甲骨文到楷书,米字从六点减少到了两点。▼
米字演变示意
唯有米字中间的一画始终如一,但又解释纷纷,比如代表筛米的籭(音“筛”)、放米的隔板、禾草的梗……不一而足。
甲骨文既是图画,就有它描绘的情景。
“筛米”说,看起来较其他有道理,然而仍经不起推敲:粟之直径普遍不足两毫米,脱出的米粒更微。若将米分出,工具需相当精细才可用。▼
采集自张家口地区的粟种样本:大白谷0694
图片来自:国家基因库
现普遍用于漏筛小米的筛子为12目,筛孔尺寸1.6毫米。殷商时青铜器工艺水准虽高,百姓的日常工具毕竟难于相提并论……前文提到的耒耜,就可参考。
筛,古时确已有之,作“籭”,现在台湾的原住民也在用。但它的用途是:脱粒之后,将粟粒与穗梗筛分。▼
左:原住民以竹筛分离粟粒。《古老老的人工小米脱粒法》
右:混杂一处的粟粒与穗梗。用户:25度c的空白
图片来自:pixnet.net;制图:不觉晓
脱粒与脱壳,乃是一前一后两步工作。筛选出的是带壳的粟粒,还不是米;脱壳才意味着清除粟壳,获得可以烹煮的米粒。脱壳又分作两步,要先碾或舂(音“充”)使粟壳破碎,随后再从中清选出米粒。▼
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诗经·大雅·生民》
1961年台湾泰雅族妇女劳作照片。
左:持杵舂粟/甲骨文舂;右:以箕簸米/甲骨文其(箕的初文)
照片来自:台湾记忆。制图:不觉晓
杵与臼是舂米最古老的用具。木杵颇有些重量——从早到晚日举杵捣粟,曾是古时用于责罚女性的苦役,其辛劳可见。▼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薄通“迫”)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女通“汝”)
——汉刘邦遗妃戚夫人《舂歌》
此绝笔诗,又称《戚夫人歌》
其实汉代已经发明出了“踏碓(音‘堆’)”,如这块画像砖左下二人操作之器具。从出仓到除糠,既有如此成熟的工作流水线,吕后还命戚夫人终日舂米,纯是为了煎熬人。▼
东汉舂米画像砖1955年四川彭山出土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画像砖右下二人,右者慢慢倒出舂得的糠米混合物,左者奋力摇动双扇,煽去秕糠——批量处理才需如此。普通家庭日常舂米的量,一个人就可以簸得完。
簸,扬米去糠也。
进行扬米去糠的器具,就是簸箕(音“及”)。北方采柳条南方劈竹篾,就地取材,有手艺就能做,人人用得起。诗经既有“或簸或蹂”的工序,甲骨文中也有与簸箕形似之字,可推知这件工具很早就普及了。▼
种箕柳法。……。至秋,任为簸箕。山柳赤而脆,河柳白而肕。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
种槐柳楸梓梧柞第五十
左:战国环鋬陶簸箕河南信阳出土
图片来自:顾永杰史晓雷
《河南博物院藏早期粮食加工器具研究》《文物鉴定与鉴赏》
右:山西清徐农家柳条簸箕
图片来自:语宝/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
簸箕得名于“簸”。双手端牢,翻颠米糠混合物,糠随风飘出,小米复落回箕中,此为簸。簸箕轻巧,即取即用,十分方便。所有的谷类作物如稻麦,皆宜此法清选,古今中外,无大不同。▼
左:1848Jean-FranoisMillet《TheWinnower》《簸谷者》
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Museed'Orsay,Paris。图片来自:wikiart
右:北齐红陶持箕女俑河南安阳汤阴出土
既知米由颠簸而得,回头再对照甲骨文,莫不是簸米时,“轻者居前,簸弃地下;重者在后,嘉实存焉”的情景?米与糠之间那斜斜一画,恰如簸箕向上颠扬的角度,生动又准确。▼
左:台湾原住民、布农族妇女在簸小米;右:甲骨文“米”字
左图来自:pixnet.net;用户:25度c的空白
凡攻治小米,扬得其实,舂得其精,磨得其粹。风扬、车扇而外,簸法生焉。其法篾织为圆盘,铺米其中,挤匀扬播。轻者居前,簸弃地下;重者在后,嘉实存焉。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簸籭既施,蕛稗乃去,嘉穀乃得。
——清唐甄《潜书·用贤》
颠簸,颠的是小米,也是每一段忙碌辛劳的人生路。谁都有谁的辛苦——飞行时再遇气流,空中飞人或也可学林公,笑吟一句:“机舱簸似箕中粟”。好在,每经一次颠簸,必留一份精实,这个词细细想去,竟如小米与簸箕的共同祝福。
簸箕
从一斜六点变为横平与竖直之后,“米”字彻底错失了簸米的意象。迎接小米以及所有谷类诞生的簸箕,在城市里的身份也跟消失差不多,往往被人与盛器——畚箕(音“本基”)含糊其辞地混为一谈。▼
左:清精致的竹编畚箕;右:柳条编土作畚箕
图片来自:典藏台湾
畚,为农用可盛粮担土,为家用则专撮土集灰,凡此种种用途,焉有可簸之者?
这可算是悲伤的笑话。指着“畚箕”称“簸箕”而不觉犹疑,既是对文字含义的漠然,也是对农业生产的无知——而这两者,恰是文明的基本。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愚公移山》
但我们尽管遗忘,簸箕却仍日日不离你我。举头望天,天上二十八宿就有箕宿,星官三个,分别是箕、糠、杵。出米之功,真的高上天了。
夏夜南望,可见箕宿。在西方星座体系的人马座中,箕宿四星就在弓箭的位置,也是银河最为璀璨的银心处;与之相对的南斗六星,则是人马座的上半身。箕宿三是一颗巨星,也是人马座中最亮的星。▼
细线所连为人马座示意;粗线所连分别为斗宿、箕宿示意。
背景明亮带为银河
素材来自:台北天文馆;制图:不觉晓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音“易”)酒浆。
——《诗经·小雅·大东》
天上的簸箕虽不能簸米,倒更进一步,成了神。因簸时必得有风,于是最早接受祭祀的风神——周代的风伯——就是箕宿。
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
在昼夜通明的都市,观星算作奢求。来到蔚县,夜空深邃繁星低垂,只怕你的星星眼认不过来呢。▼
去年冬天的蔚县星空。
可以浅淡,却早融进血脉,恰似粟文化从上古传来的印记。▼
斗纹、箕纹示意图
图片来自:网络
海粟
指纹上的簸箕再小,也放得下十几粒小米——真是小。怪不得沧海一粟,堪数古今渺小第一叹。
然而此说之哀,东坡一句便轻轻扭为喜而笑。是时泛舟赤壁,同行者唏嘘人生太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子则作此妙解:▼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宋苏轼《赤壁赋》
宋苏轼手书《赤壁赋》纸本长卷局部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素材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制图:不觉晓
人生皆短促微渺,但若能拥不变之精神,则天地与我永恒同在。苏子以此行事观世,于是千古悠悠,不废其笔墨字句;正如沧海之大,也不能阻隔一粟横渡。
粟粒微小而有硬壳,既便携带又耐久贮,也易于借助迁徙的鸟类散播。磕磕绊绊的人类史中,粟无数次地前去拯救了绝境中的先民,如同上天最后的抚慰。
譬如遍布世界的大洪水传说,台湾原住民阿美族就有这样的版本:幸存者坐进捣粟的长方木臼中熬过了大水,其后在木臼缝隙中更找到残存粟种,种族得以延续。▼
阿美族舂米所用的长方形木臼。
图片来自:慈济科技大学原住民族资源学习网
“沧海一粟”并非只是个比喻:苍茫大海上,确有一小岛,曰“粟国”,乃以曾盛产粟而得名。此岛曾属琉球国,现属日本的琉球列岛冲绳群岛。▼
后稷教人稼穑(音“色”)的稷王山,与粟国岛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素材来自:Googlemap;制图:不觉晓
冲绳岛上曾有庆祝粟与黍丰收的古老祭礼,也传下了歌谣:“……用小米制作小米酒,用黍做成黍酒,奉给神明,以祈丰收。”▼
冲绳旧时祈祷丰收的歌词节选。
图片来自:海洋博公园官网《冲绳乡土村歌谣植物园小米》
即使今天以稻米文化为本的日本,代表食物的女神——大宜都比売神——怀抱的全体食物之象征,也不是稻穗,而是谷穗。▼
(小米)在日本岛也是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曾有经由朝鲜传过来的纪录。
——海洋博公园官网
《冲绳乡土村歌谣植物园小米》
大宜都比売画像及神社徽标
素材来自:mzprometheus;制图:不觉晓
日本留传至今的最早之正史《日本书纪》,第一卷《神代》记载着,小米诞生于保食神死后的头颅之中。保食神也是食物女神,与大宜都比売神或为同一人物。今天全日本的稻荷神社中,一般还是会配祀保食神。
神话留在神社里,成语则活跃在生活中。虽然小米已不在现代日本人的日常食谱中,但“濡れ手で粟”仍时时见报:以湿手抓小米比喻一举赚大钱,简直传神。▼
学研社出版的创新“写真辞典”,一看就懂。
图片来自:学研社
周粟
在粟的故乡中华古国,粟之成语民谚,更是多极了。虽已习听习见,细琢磨之下,仍会有所发现。
“不食周粟”的殷商遗民伯夷叔齐,阻挡不住武王伐纣,隐于首阳山采薇为食。不想遇一妇人:“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无言以对,只好饿死。
临死尚作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宋李唐《采薇图》卷绢本,水墨淡设色。藏于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一般史书,常将殷商之亡归罪于纣王荒淫昏聩;那么,不食周粟的二老,岂不成了助纣之附庸,孔子又何以赞其“古之贤人”“求仁得仁”呢?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论语·第十九章·子张》
“酒池肉林”、“长夜之饮”只是万千罪名之一。且不说帝辛(纣王本名)到底被抹黑了多少,但“殷人好酒”积习确已久矣。大名赫赫的妇好,随葬品中近半数为礼器,礼器中酒器就占了四分之三。▼
商“妇好”青铜鸮尊,盛酒器。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
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地发掘资料显示,平民墓中最常见的随葬品是陶制酒器觚爵。在总数939座墓内,出这种礼器的有508座,另有67座出铜觚爵,两者共占总墓数近五分之三。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
酒从何来?小米和黍子。这岂不证明,商代种植业必极发达,不然如何酿得出这许多酒来。喜欢喝酒,也未必不是推动种植、制陶、冶炼、艺术等多方发展的动力。殷人将青铜文明推至绚烂顶峰,酒岂无功。
商代晚期诞生的罍(音“雷”),为大型盛酒器及礼器,战国即已绝迹,方罍更为稀少。此件海外归来的国之重器——皿方罍,重51.5公斤,高84.8厘米,满布云雷纹、兽面纹、夔(音“葵”)龙纹、凤鸟纹,盖上“皿天全父乍尊彝”七字铭文,器身“皿父乍尊彝”五字铭文,器形伟岸,纹饰空前:▼
商皿方罍出土于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图片来自:海南省博物馆《酌彼金罍》青铜器展
前来讨伐的周武王,兵至牧野,发表檄文《牧誓》,历数帝辛罪状四条:听信妇人言、不认真祭祀、不重用亲戚、任用逃犯做官。▼
《尚书·牧誓》
就第一条而论,男女平等,乃是殷人一贯作风。譬如帝辛先祖武丁的王妃妇好,就是地位极崇高的大将军、大祭司。及周则绝无此种可能。故此要在周武王论起来,武丁大概更是罪无可恕。首罪如此,余者三条,又有哪条罪当至死、其国该灭呢?
帝辛已死,罪状仍不断生出来。战国增二十项、西汉增廿一项、东晋增十三项……还有《封神演义》的彻底妖魔化。子贡那么早就看不下去,岂知后世荒唐更甚。帝辛若闻子贡之言,该会搬酒出来敬他吧。▼
商晚期盛酒器虎食人卣(音“有”)
藏于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赛努奇博物馆)MuséeCernuschi
图片来自: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
商将夏的农牧并作提升至了农业经济,这是中原人类进入高一级文明的重要转折点。我们一路看过来的甲骨文,中文的始祖,也是商的文明结晶。
周基本全盘继承了商的各项成果,但完全颠覆了其制度与观念。历史并没有如果。殷商文化若延续更久,会对今日带来何种影响,至多是个有趣的闲谈话题。倒是仓中之粟与田间之民,不管商周,无论秦汉,历史都是靠他们才能得以延续。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贵粟
粟既是最平民的食物,西汉晁错却又上书汉文帝《论贵粟疏》。
贵,宝贵之意——明代宋应星深受此文影响,所著不朽之作《天工开物》的开篇第一章便为种谷之《乃粒》,结尾第十八章才是《珠玉》,取“贵五谷而贱金玉”之意。▼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汉晁错《论贵粟疏》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日本明和八年坊刊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不过“贵粟”观点,晁错也是从管仲那儿接过来的:
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
——《管子·治国》
打工潮造成的空巢乡村,何以会成为重要社会问题,这几句就说明白了。现代农村除了种地当然还有很多生计,重点是,能不能让这些生计带来稳定收益,把人安心地留在家中,延续村庄健康的活力。▼
河北蔚县,暖泉西古堡的蔺师傅正在剪纸。
手工剪纸虽深受欢迎,也容易受到机器的冲击。
以食为天,何止是民;国君也怕吃不上安稳饭。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
为了君君臣臣这句著名的回答,孔子也蒙了好大冤。夫子本意是各尽其责,国君就做好国君的事情,臣子们分管的具体事务,别越俎代庖。挺务实的一句话,被曲解成等级森严,翻来覆去批判得不亦乐乎。▼
清焦秉贞《孔子圣迹图》之“景公问政晏婴阻封”,绢本设色。
藏于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图片来自:圣路易美术馆
国君之责的根本,就是保障人民吃饱饭。管仲说得最为简明: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
秩粟
人人要吃饭,并不等于人人要种地——粟,是可以作俸禄的。孔子的学生子路,就领过小米工资。▼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汉代画像石上的子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武氏祠画像石拓片。
出自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现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
素材来自:中央研究院数位典藏资源网;制图:不觉晓
子路耿直淳良。早时就不惜步行百里,为父母背米回家,免双亲食藜之苦。鲁迅先生痛骂《二十四孝》之前,不忘将“子路负米”先行排除,因之“可以勉力效仿”。日本画家月冈芳年将他画入《月百姿》,想是体会子路要父母一早就吃上小米饭的心。▼
明治月冈芳年《子路负米》。
出自大型锦绘(彩色木版画)合集《月百姿》
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博物馆。图片来自:世界数字图书馆
父母离世,子路去了楚国做官,“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他却生起难过:“愿食藜藿为亲负米之时,不可复得也……”终于小米多得吃不完了,他只怀念那些吃着野菜背米的日子。▼
这就是藜,现俗称灰灰菜,到处可见。有微毒,不可多食。
图片来自:果壳网;摄影:秦隆
追随孔子后,子路又在鲁国任郈邑长官。一日路过挖长渠的工地,见五月天气里劳工们又累又热,便把自己新发的小米工资煮了稀饭,送去慰劳。孔子听说,立即派子贡前去——砸场子。子路已经在开开心心招呼大家啦,子贡来不及解释,上前一脚踢翻,稀饭洒了一地。▼
鲁以五月起众为长沟,当此之为,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要作沟者于五父之衢而飡之。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曰:“鲁君有民,子奚为乃餐之?”
——东周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子路大概就是用鬲煮稀饭,用壶盛送工地的。
左右分别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陶壶、陶鬲(音“立”)。
山东淄博出土。藏于齐文化博物馆。
图片来自:新浪博客;用户:从容zb
孔子讲道理:“爱护子民,该是国君的事。鲁国国家派劳役,你个人去慰劳,岂不是打脸国君……”正说呢,国相季孙肥就派人来质问孔子:“我派遣民工,你就让学生去慰问,打算抢人心吗?”
子路服了;孔子却因此对鲁国失望,就此驾车离去。▼
清钱曾述古堂影钞本《韩非子》。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图片来自:世界数字图书馆;制图:不觉晓
后来子路还领不领这份秩粟,不得而知;但1949年的中国,大学教授和工人,都还以小米为薪。清华大学教授领的小米,基本从张家口运来,或许就有蔚县小米也未可知。小米代币的一大好处,就是可免受货币贬值的损失。浦江清教授1949年2月5日的日记中记录:
“教授约可得人民券千元,此外每个同人得小米六十斤,比上次多二十斤。”
——陈明远《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
梁启超则干脆认为,粟曾为真正货币:
古代以粟为币,全国所有之粟,以一部分供民食,以一部分资币材,当岁凶粟乏之时,而两者之用,皆不可须臾缺。
——梁启超《中国古代币材考》
鲁凯族的丰年祭。
图片来自:Flickr;用户:庄信贤
面临饥馑,金币银元纸钞比特币……都当不得一餐;不用晁错讲,必定人人“贵粟”了。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唐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粟仓
养人、救世、代币、安民……小米如此重要,自然要妥善储存。
仓廪实而知礼节。
——《管子·牧民》
位于蔚州古城中心的蔚县常平仓,原是明朝蔚州卫的军粮仓,清改为常平仓。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罕见的明代官办粮仓,直到2005年还在正常储粮,持续使用六百多年,是生命延续最久的粮仓。▼
前景为常平仓的西主仓,远处是仓神庙连着戏楼。
常平仓在鼓楼西,旧名丰豫仓,廒(音“熬”)十一座,共五十五间,……。
——光绪《蔚州志·建置志》
光绪《蔚州志》中常平仓位置示意
图片来自:清源文化遗产mobiheritage
一般仓库最难避免受潮霉变。蔚县常平仓的解决方案,则就是建筑本身:
仓房内地面升高近半米,地面下空,建曲折通风道;前墙开设通风口,冷空气从此进入地下通风道迂回流动;逐渐升温后,自然上升,由屋顶的悬山式天窗吹出,湿气和热量一并除散。仓内由此常年地面干爽,空气清新。注意下图中右侧的墙——特别加厚的墙体,才抵挡得住外界温度变化。▼
墙根分布着正方形通风口。
通风口上方隐约可见的水平折线,显示出仓内地面的高度。
这个一刻不停的通风排湿系统并不耗费任何能源,维护成本也低,史载修缮仅有两次。
“常平积贮,必须仓廒坚固,始可为经久之计。”
——席裕福《皇朝政典类纂》
卷一五三《仓库十三·积储》
天窗加有苇编密网,防止麻雀窃食;墙角上部的黑色三角形是阻拦老鼠的挡板,墙上的红线标明堆粮高度的上限——据工作人员介绍,粮食只要低于红线,老鼠就吃不到。▼
左:墙上的防鼠措施。右:从室内看天窗
雍正题“瑞谷图”的那些字,其言真也不虚。他曾严厉规定:倘州县官玩忽职守以致米谷霉烂者,“照溺职例革职”,限一年内照数赔完;赔不完,“照侵蚀钱粮例”,按贪污治罪。雍正六年四月又强调,常平仓所储,“民命攸关,最为切要”。
如此也可反推出,清国粮仓优者为少,劳得皇帝这么操心。蔚县常平仓的明代建筑师考虑如此周全,蔚州、蔚县的官员们,压力定然小了许多。▼
常平仓内,模拟昔日的陈列布置。
常平仓之重要,在于“常平”两字:拉平粮价波动,使谷贱不至伤农,谷贵亦可济民。晁错进言《论贵粟疏》后,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奏皇帝,请设常平仓——西汉五凤四年,常平仓诞生。
……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汉书食货志上》
宋以来,常平仓已是常例;依仗常平仓,王安石说服神宗,启动变法——故“青苗法”又名“常平新法”。▼
左:王安石像《南薰殿旧藏历代圣贤名人像册》
右:宋神宗像,绢本设色。《故宫图像选萃》
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制图:不觉晓
为明变法之志,神宗改元“熙宁”;
为推行变法,熙宁三年王安石拜相;
反对变法,司马光甩手不干,引退洛阳去修《资治通鉴》;
变法不利,王安石遭罢相;
不满变法过急的苏轼,倒被罗织罪名,先入狱再流放——正是去往流放地的途中,他写了《赤壁赋》……对,就是那篇“沧海一粟”的出处。后来,收进了《石渠宝笈》。此时再看,是不是又多一番滋味?▼
宋苏轼手书《赤壁赋》纸本长卷开篇局部
新旧两党正闹得不可开交,辽又来火上浇油:蔚州等地,边界划分有争议!时值王安石罢相再复职之际,旧法党们借此大发议论,又生出一桩千古糊涂公案:到底王安石有无将蔚州等地轻易让与辽国?……
围绕小小谷粒,多少巨波狂澜。
王安石、苏轼、司马光私下的君子之交,并不能抹平新旧两党相争为国家留下的裂痕。其后宋辽之间,又因此生出多少故事,待不觉晓日后慢慢道来。
至清朝,江山终成一统,又集历代经验,设严密法律,视“常平仓谷,乃民命所关,实地方第一紧要之政。”蔚县常平仓六百多年来,不知已承载多少性命托付。▼